抽动症、多动症,两种病都和“动”有关,在8岁以下的小朋友里很常见。而得了这两种病的小朋友,都比一般的小朋友“好动”,可也正是因为动,加上临床上多动症与抽动症互为共患病,常常同时存在,所以有的家长及其基层医务人员经常分不清楚,孩子究竟是哪一种病。但若真用错了方法,两种病的治疗都会适得其反。接下来一起来了解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区别吧! 一 多动症与抽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表现 1、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分心、易发呆、走神,做白日梦。 2、作业拖拉,粗心大意,错误多。 3、小动作多,坐不住,喜欢跑来跑去。 4、做事缺乏计划和条理,丢三落四。 5、不怕危险,行为冲动,不计后果。 6、话多、插嘴。 7、好管闲事,招惹是非。 8、和他讲话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抽动症的表现 1、运动抽动:挤眼,皱鼻,耸肩,张嘴,伸舌,摇头,点头,手、手臂、四肢、腹部或眼球抽动,蹦跳等。 2、发声抽动:咳嗽,清嗓子,吸鼻子,哼声,叹气,口哨,秽语,犬吠声。 3、部分患者伴有注意缺陷:焦虑、抑郁情绪和强迫症状。少部分患者存在情绪不稳或易激惹、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 二 多动症与抽动症的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是多动症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多动,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 2、生物反馈治疗:可调节人的脑电活动,提高大脑的唤醒状态,改善注意力、多动,提高作业的完成技巧,改善学习成绩。 3、执行功能训练:训练儿童的计划、组织、时间管路、自我控制、毅力、情绪控制和记忆能力。 4、父母培训:通过循序渐进的步骤,教会父母管理多动症儿童行为的原则和技巧 5、行为训练:针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行为矫正,改善不良行为,提高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6、感觉统合训练:改善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差。 抽动症如何治疗 根据临床类型的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或抽动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者,则以药物治疗为主(抽动症常用药物: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结合行为治疗、物理治疗。 患者应了解疾病的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消除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减轻患者因抽动症状所继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 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危害 Q1 多动症的危害 一、儿童期多动症的危害 ①在学校:不好好听讲,作业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成绩不佳; ②在家里:爱发脾气,不服管教,和父母或亲友关系不是融洽; ③在社会上:常常与人发生矛盾,人际关系不好; ④在心理上:缺乏自信心; ⑤意外伤害:多动症的孩子易于遭受意外伤害,包括交通事故、误食中毒。据统计未治疗的多动症患儿在12岁以前的死亡率高达普通患儿的5倍。 二、青春期多动症的危害 ①长期学业落后,出现厌学、逃学或中途休学、辍学,学业成就低; ②易产生冒险行为,不服从管教,有意外伤害的风险; ③有滥用药物(毒品)、忧郁、不安、冲动性地试图自杀,或犯下盗窃、暴力等问题。 三、成年期多动症的危害 ①职业发展:行事冲动,不注意细节,丢三落四,从而影响工作表现和事业发展; ②家庭关系:理财能力较差,家庭关系不良; ③健康与安全:驾车发生意外风险大,可能养成好逸恶劳等恶习。 Q2 抽动症的危害 1、影响学习 频繁的抽动导致身体的不适,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学习成绩; 2、生活困扰 手抖不能拿稳东西,喉咙异常出声阻碍进食饮水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危害身体 频繁眨眼可致眼睑充血红肿、频繁点头摇头导致颈部肌肉僵硬不适、肢体大幅抽动可导致磕伤、碰伤等,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4、心理健康受损 抽动症患儿怪异的动作易引起他人的嘲笑,导致自卑心理、不合群、精神异常、强迫等,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温馨提示 以上就是多动症和抽动症的区别所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这里希望各位家长在平时应多多了解关于多动症的知识,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的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多年前,一代香港巨星张国荣从香港中环一家酒店的24层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辉煌瑰丽的一生。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很多人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会致命的病症,叫抑郁症。 但其实,有一种更隐匿的病,它像躲在黑暗里的一个影子,紧紧跟随着你,无声无息,不被察觉,却伺机准备侵蚀你。它比抑郁症的更可怕之处在于,99%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它的名字叫,焦虑症。 阿伦有着健硕的身型,看他充满活力地执行消防员的工作,实在难以想象他会有健康问题。事实上,在过往的一年,阿伦经常感到胸口沉闷,有时候甚至有强烈想作呕的感觉,同时伴有窒息感、呼吸有困难,好像被人勒着脖子一样。 有几次因为他感到那份作呕和窒息的感觉实在太过强烈,令他担心自己会有生命危险,在同事帮助下召唤了救护车。最糟糕的是,当他到了急症室见过了医生,身体上却又验不出任何异常的问题,让他尴尬不已。 为了这些症状,阿伦花了不少精力和资源。但是无论是心脏科、肠胃科、胸肺科,经过了一轮检查和测试后,医生都告诉他什么问题都找不到。 半年来,阿伦已尝过照胃镜、照肠镜、脑扫描、磁力共振、心脏踏板运动测试,甚至心导管检查,而这所有都验不到任何答案,但他却继续经常出现作呕、胸闷和窒息感觉。 久而久之,阿伦也开始感到无助和焦虑了。 辗转了很多家医院后,有一位接诊的市中医院医生说,你去精神卫生中心看看吧。当时,阿伦实在抗拒这样的转介。无论怎样,他都不觉得自己患上了精神病。 由于种种症状都没有得到缓解,阿伦最后依据医生的建议,找到宜昌心理医生刘陈,确诊为焦虑症,建议马上住院治疗。 医生给阿伦做心理治疗时发现,阿伦有过一次在火场中看见过一些可怕的画面让他一直挥之不去,通过心理的疏导,以及多次的心理治疗打开了阿伦的心窗,帮助阿伦彻底恢复了健康。 高学历、社会新人、工作迷茫,类似的病症也发生在了晓晓的身上。 晓晓说自己是刚就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某国企新员工。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公司做点贡献。所以她对于每一项工作都是加班加点、认认真真地完成,但事后发现领导好像并不是很重视,数次以后,就感到困惑和苦恼,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偶然间听到同事私下议论,说她是新人,只能打杂,更感觉自己很不受重视,不愿意与人交流。后来,莫名被领导批评,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以后还怎么做工作。 从此,她每次上班都很紧张,不敢跟同事打招呼,也不说话。脑子里经常浮现同事各种怪异的表情,说话吞吞吐吐,眼睛不敢看人,身上不停出汗,有时还出现手脚颤抖。晚上回家,还一直想着工作的事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感觉生活陷入泥淖,前途没有一点光明。。 后来,晓晓也找到宜昌心理医生刘陈确诊为焦虑症。 过去,焦虑,只是我们言谈中的口头禅。 女朋友哭着喊着要我买最新的苹果手机,我很焦虑。 顶头上司每天都批评我办事能力这么差,我很焦虑。 还没到月底发工资的日子,就身无分了,我很焦虑。 其实这些,都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焦虑情绪,并非焦虑症。 当你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精神状态中,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像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且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以上这些都是焦虑症的表现症状,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焦虑症严重的病人,有时还会有濒死感、窒息感或失控感,觉得整个空间在扭曲和摇晃,夜晚的时候,失眠和入睡困难是常见症状。最可怕的是,焦虑症就像一个随时自燃的导火索,严重时常会引发抑郁、冲动、易激怒等危害社会的行为。 并没有书籍记载焦虑症有遗传,也没有特定条件或诱发因素,它,莫名其妙的就发生了。 但是,性格好强偏激,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太过苛求的人,是焦虑症的易感体。他们通常比常人敏感,脑子里的想法会像水泡一样,一个接一个的自发冒出来,很难让自己的思维慢下来。 患上焦虑症的年龄层也并不固定,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六七十岁都有,在过去的几年里,宜昌心理医生刘陈每周心理门诊都会接诊到轻微焦虑症的病人,每年有几百例严重焦虑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焦虑症跟气候变化以及状态变化有关,每年的春天或春节前,也都会是焦虑症的高发期。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yScale,HAMA),这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 但这张自测表格,只具有7~8成的准确率,另外的2~3成,取决于你对疾病的专业、客观的认知度。 所以,但凡你觉得自己有一丁点不对劲,建议赶紧去心理医院咨询。希望你能做一个纯简、松弛的人,学会爱自己,因为生活是自己的。
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孩子成长的过程分为不同阶段,最初是婴儿期,孩子没办法跟人进行主动交流,这时的治疗是保护、喂养以及情感关注。 3岁到6岁的孩子是学龄前期,主要是依恋问题,涉及父母情感投入及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关注的相互作用,即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对孩子和家长都非常重要,不能处理好学龄前期孩子的依恋问题,孩子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以后的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6岁到12岁的孩子是学龄期,行为越来越社会化,这时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业和心理的进一步成长。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一样,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个基本思路是我们临床中对儿童和青少年必须要有的策略。 12岁到18岁是青少年阶段,孩子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父母的成长要适合孩子的成长,类似拉锯的动作一样,一边用力,另一边要协助,是一来一往、一进一退、一合一歇的过程。从少年成长为成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不能成长,这个孩子在人格、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就会有很大问题,这时就需要家庭成员做出改变。 ▌我们应该怎么做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 我们不能把孩子看成一个异常的、有问题的、有障碍的个体,而应该把孩子的问题看作整个亲子关系的问题。如此看来,家庭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就是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互动方法、父母怎样关注孩子、孩子怎样反应回馈给家长等。 做儿童青少年工作,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生物学模式,只根据病史做出诊断、检查精神状况、用药以及愈后康复,还需要考虑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气质特质、与人交往模式和高级情感活动发展等。 现在有些6岁的孩子还不敢自己睡觉,晚上不敢一个人待着和上厕所等,这些问题都是个体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没有完全正常发展的表现。社会因素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很多孩子出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严重的强迫障碍,跟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给他的要求以及老师给他的压力有很大关系,属于社会现象。 解决儿童青少年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心理治疗为辅助。药物治疗为基础,并不意味着忽略和削弱心理治疗的作用。例如,儿童青少年中非常常见的多动症,表面看起来是这样的表现: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受影响,但实际上却有生物学基础——多巴胺功能亢进、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下降、五羟色胺功能下降等。基于这样的理论和假设,孩子需要用药物治疗。因此,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药物作为基础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后,孩子的行为、症状和情绪问题都会改善,孩子的自身感受也会随之改善,比如,多动症孩子用了药物以后会集中注意力,减少小动作,能听清老师的讲课,讲课的老师也会感受到这个孩子变得安静,注意力也不那么糟糕了,身体也不再那么好动了。看到这些变化,老师就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在鼓励和表扬的基础上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改变,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改变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而这个认可促使孩子往更稳定、动作更好、注意力更集中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在药物基础上进行的心理治疗。 ▌如何判断孩子的正常成分和异常成分 另外,我们对孩子进行帮助时,无论是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还是家长,都会遇到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判断孩子的正常成分和异常成分。如果不能判断正常成分,一定会将异常成分夸大;如果搞不清楚孩子的异常成分,那么孩子的正常成分也显示不出来。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语言需要发展、情绪需要丰富、行为需要完善,如此才能慢慢地走向社会。在儿童精神病学领域,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是很重要的部分,要知道儿童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如果这个年龄段出现不同,这个不同会不会是一个问题。认识一个儿童的问题,首先要借助儿童发展的知识,查看儿童的正常发展水平,同时还要识别他们的异常行为。 那么,什么是异常? 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看到小朋友的橡皮很漂亮,自己却没有,于是把它放在口袋里拿回家,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时孩子的意识还没有分化,不清楚所有权,不知道橡皮是你的还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把别人的东西放在口袋里是否合适;如果是6岁的孩子,意识已经分化,他知道橡皮的所有权,清楚自己是否可以拿回家。由此可见,3岁孩子跟 6岁孩子的行为判断标准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 3岁孩子把橡皮拿回家的行为是偷窃,因为不同年龄阶段行为发展的意义不同。因此,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正常,需要依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标准。 大家在学习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只看一本书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习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即异常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童精神病学,从这些领域可以学到孩子的异常行为标准。例如,4岁的孩子人来疯,家里来客人很开心,喜欢表现自己,说话、唱歌等,这是正常表现;到了6岁,孩子会有害羞感,不会表达自己,更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勉强表达,这导致孩子不主动迎接客人或见面打招呼,而是躲在房间里面,对 6岁的孩子来说,这也是正常的表现。 还有一些情况可判断行为的正常和异常。比如,孩子发脾气、小动作多、话多、玩网游和手游等,这些行为常被认为是异常,但这真的是所谓的问题、障碍和疾病吗?未必是这样。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玩手机、查看信息、聊天、发消息等,无论是坐公交还是走路,甚至开会间隙都在玩,这跟青少年玩手机和电脑没有区别,只要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这样的行为就是正常的。我们通常会把孩子的问题看得比较严重,认为这是网络成瘾,其实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我们要从正常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 另外,从异常角度判断哪些行为是正常的,要看《精神病学》等书籍或者咨询专业人员。(宜昌心理医生)
双相情感障碍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说起“双相障碍”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都没听说过。其实,历史上不少政治、文化名人,如丘吉尔、林肯、梵高、海明威、玛丽莲梦露等均患有此病。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之所以叫“双相”指的就是患者既会躁狂发作又会抑郁发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情绪忽喜忽悲,因此双相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情绪的跷跷板”。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起伏波动不同,双相障碍的情绪起伏波动会更大,有严重抑郁和躁狂。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兴趣与动力增加,言语行为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乏,思维行为迟滞等核心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样形式出现,也可以出现抑郁与躁狂同时存在的混合发作。 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轻躁狂发作持续4天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综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 如何识别双相情感障碍? 早期识别是关键 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尤为重要。 由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不能单独借助于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于对病人的观察,如果发现周围人有情绪反复无常的表现, 可从以下4个方面初步判断他是否有双相障碍的可能: 1、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 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 2、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3、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病人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 比如,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等。 4、需要排除某些躯体疾病及用药、毒品等引发的情绪反常。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有哪些难点? 症状识别+病程认识 躁狂/抑郁反复、交替发作证据,是诊断双相障碍的主要依据。准确的诊断更有赖于对“心境不稳定性”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于波动性、发作性病程的深入理解。症状识别与病程认识二者同等重要。 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关键。 首先是对轻躁狂发作的重视与识别。临床上许多轻躁狂发作并不是医生识别水平低,而是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问诊时未询问或遗漏该内容的询问。 其次是充分利用双相抑郁发作时的临床特征。与单相抑郁患者比较,双相抑郁患者首次抑郁发作的年龄偏低(如<25岁、抑郁发作速度快、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几率高、伴非典型抑郁症状几率高、容易出现难治性抑郁、容易在抗抑郁剂治疗中转相、自杀相对多见或严重、常共病焦虑障碍、常共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双相障碍家族史阳性等。 第三是双相障碍与共病疾病(如ADHD、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相互重叠、相互作用,增加诊断困难,混淆临床医生,造成双相障碍漏诊。 第四是正确认识情感发作伴有的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总的来说要比单相抑郁要困难,一定要找专业医生就医。 双相障碍是自杀率最高的精神障碍吗? 据统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一项大样本临床调查发现,首次住院即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男性自杀风险为8%,女性为5%,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居于首位。 自杀可能发生在双相障碍的各个疾病期,患者处于抑郁或混合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躁狂时要低一些。近几年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处于一种广义的混合状态下,即自卑、无望、过度自责、易激惹等,会导致较高的自残风险。其他重要的风险因素还包括,首次发作为抑郁相以及快速循环发作等。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注重“三大原则” 由于双相障碍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所以需要强调长期预防性的治疗。 首选的长期管理策略是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 双相障碍患者治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 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 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目前,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另外,制作记录每日情绪状况、治疗、睡眠模式和生活事件的表格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更好的理解这种疾病。这张表格也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医生追踪及治疗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都应该接受精神科医师的指导和治疗。其他精神健康专家,如心理学家、精神科社工和精神科护士,能够帮助提供患者及其家庭额外的治疗手段。 双相障碍患者需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强烈鼓励以寻求治疗。有时,家庭成员或朋友需要带双相患者去做合适的精神健康检查以及治疗。如果在严重发作时期,患者需要住院以保证其安全并接受充分的治疗。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持续的鼓励与支持是需要的,因为对于每个个体,可能都要花上一段时间来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案。
抑郁症绝非简单的心理困扰,常不能够简简单单通过“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情”就能完全好起来。 它是一种病,是一种需要通过医学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才能逐渐康复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 是一种最终会通过自杀要了10%~15%患者命的疾病! 有些人视它为耻辱,认为自己或者家人得这种病很丢人。 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抑郁症就跟哮喘、糖尿病一样,个体患病与否不能选择,患病者也是疾病的受害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正确认识下抑郁症吧! 一、什么是抑郁症? 如前面所说,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疾病,患病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但疾病需要治疗。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患者的心情明显过分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符,严重程度可从闷闷不乐到悲观厌世,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至数年。 二、抑郁症有哪些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心境低落主要是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抑郁悲观。 病情不同的患者痛苦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的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没用,一无是处,拖累家人。 部分患者出现幻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妄想,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或者自己做了罪大恶极的事。 2、思维迟缓 患者会感觉自己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感觉自己“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 这时患者常常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沉默寡言,语速也明显减慢,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 3、意志活动减退 通常表现为生活懒散,行为缓慢,和周围人的交往明显减少。 患者常常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在外就自己独自坐在一边,在家常整天躺在床上,严重时连日常的吃、喝、洗漱等都不愿去做。 更有甚者会有寻死的想法,自罪自责,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甚至是付诸于行动,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发现一点苗头就应提高警惕。 抑郁症患者死亡的多数是自杀行为,而自杀行为出现前都是现有想死的念头,所以只要有想死的念头出现,就意味着有自杀的风险。 患者亲属切不可疏忽大意,以免自杀致死,悔不当初。 4、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也很难集中,此时患者的学习常受到影响。 患者会比平时多疑,对人和事物的警惕性明显增高,说话也变得不流畅,眼手也变得不协调,脑子变笨。 认知功能损害会导致患者与人交流存在困难,社交等很多方面受到影响。 5、躯体症状 躯体症状的表现主要有睡眠不好,容易失眠或早醒后无法入睡。 食欲减退,胃口大不如从前,因而会导致体重下降,少数患者会出现食欲增强和体重增加的情况,有时会感觉全身都没力气,甚至是感觉到处都在疼。 除此之外,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 三、抑郁症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及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程度是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建议使用要使用药物治疗,轻度的可以只做心理治疗。 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等。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减药停药,在医院经常出现自行减药或停药的患者疾病复发的情况,因此必须按时按量服药。 2、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 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患者的症状能有所缓解和减轻,同时能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有些患者不愿服药的状况也能得到改善,心理治疗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有很好的疗效。 3、物理治疗 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器械治疗及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在治疗前静脉注射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然后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 电休克治疗对于有自杀风险的患者可以作为首选治疗,因可相对快速的消除自杀观念,降低自杀风险。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第二位。 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伴随而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抑郁症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不相信,也不予以重视,到最后耽误治疗,导致悲剧发生。 或许在我们周围就有患上抑郁症的亲人或朋友,让我们一起了解抑郁症的各种表现并帮助患者及时就医。 根据严重程度遵照医嘱进行心理治疗或者合并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在精神和行动上给予他们支持,帮助他们早日走出阴霾。 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可疑抑郁症的表现,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时不想上学装出来的,更不要认为孩子是“作”,赶紧带孩子就医才是上策。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他们真如你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不受抑郁症折磨吗? 有一种抑郁症,叫青少年抑郁症! 在全球范围内,它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 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很多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们会因为心理上的不成熟或其他种种问题而患上抑郁症,但是通常家长会认为“不缺你吃,不缺你钱花,怎么会抑郁”从而认为孩子是故意逃学,这样会影响青少年患者的人生发展。青少年中至少有20%会经历抑郁状态,而据调查显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抑郁症。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要清楚地知道青少年患有抑郁的表现要及时的发现孩子的病情。 青少年抑郁症如此可怕,家长应该如何辨别呢?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务必重视 注意身体变化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般难以表述情感问题,只会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 如有的孩子经常说头痛头昏、呼吸困难,去医院做检查,也没发现问题,吃了药,仍无好转迹象。 注意心理变化 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时,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 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有无自虐行为 重症患者还会有自残,甚至自杀行为。对这类重症患者来说,若只抢救了生命,未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残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的高发期 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加,一般来说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期是在小学六年级、初一,也就是12岁左右;第二个发病高峰,常常是出现在初三到高三之间,大概15~19岁这个年龄段。 抑郁症该怎么防御? 1、寻求帮助:当发觉近期情绪波动变大,心理状态不是很好时,可以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除了自身的调节之外,还应该取得家人、学校以及朋友的支持。 2、增强自我心理调节:平日里可以写写日记,记录下近期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以及有意义的事情。心里有烦恼时,可以向朋友、家人倾诉。空闲时间也可以去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 3、多参加实践活动:积极的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4、做到三不:对今天不生气,对昨天不后悔,对明天不担心。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生气,不要着急。要学会减压不生气,保持心理平衡。 抑郁症只是生病,不要思虑过多,让自己深陷不能自拔,及时就医,早些治疗就好 抑郁症,别害怕,治好没问题! 抑郁症的治疗 药物疗法 在西方,抑郁症被称为“心灵感冒”。这意味着,它就像伤风感冒一样常见。所以,只要尽早接受治疗,并严格遵从医嘱,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情都可以痊愈。 物理疗法 物理治疗手段,包括经颅磁刺激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光照治疗等。若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副反应较大,患者也可以尝试物理疗法。 心理疗法 可以跟专业人士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组织一组被治疗者进行探讨,还可以请家人、朋友一起参与交谈。 进行心理疗法的原则是贵在坚持。一般推荐每周一次或两次,短期的心理疗程是6~20次。 心理疗法必须要由受过心理治疗专业训练并通过考核的专业人士来实施。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音乐疗法对治疗抑郁症也有好处。 处于不同症状时,适合听哪种音乐 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时,可以听贝多芬的《奏鸣曲》,萧邦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 缓解心情紧张,烦闷?可以听门德尔松的第二交响曲《苏格兰小调》; 失眠可以听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担忧可以听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 疲乏可以听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及我国的民乐《彩云追月》、《流水》等是最佳的选择。 以上音乐音量不要超过60分贝! 除了青少年群体, 抑郁症还容易盯上这几类人群! 对于抑郁者来说,描述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表达自己”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如果对方认为自己真的有抑郁症,就会被贴上“病人”的标签,如果对方不认为自己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就会被当做“只是在矫情”而已,无论哪一个结果,都不会对抑郁情绪产生积极的效果,与其口头询问,不如在陪伴之中慢慢地观察,通过细节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 最后要说的是,抑郁情绪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尤其是女生,女生相对来说更加敏感封闭,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抑郁情绪是正常的,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只要孩子自身并没有认为这个情绪给学习生活情感等等方面带来困扰,就不用太过于担心,更不用硬给他们戴上抑郁症的帽子,经常陪孩子去散心,多和他们聊聊学习以外的事情,才是对他们心理健康最大的帮助。 所以,抑郁症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只要及时发现、配合治疗, 你就会发现,世界依旧美好~ (更多青少年心理咨询 刘陈医生)
原创 河图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慢性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 2020 年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致残性疾病 [1]。 近几年来,抗抑郁药的用量逐年递增,新型抗抑郁药因其疗效好、抗胆碱能及心血管等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等特点,已开始在全球市场占据统治地位。 但是,随着各种抗抑郁药物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却不容我们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不可逆的伤害。 选择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 选择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SSRI 耐受性较好,约半数患者无不良反应主诉 [2],因为不良反应停药者也较少,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即使小剂量的 SSRI 也不能耐受。 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与消化道 5-HT 能兴奋的症状,而抗胆碱能和心血管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比三环类抗抑郁药轻。 不良反应通常出现在治疗头 1~2 周,一般程度轻,能耐受继续治疗,在 3~4 周内减轻或消失。恶心、稀便、头痛、焦虑、失眠、多汗是 SSRI 最常见的早期不良反应 [3]。往往与剂量有关,处理原则为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饭后服药可减轻。 常见不良反应如下: 1. 神经系统 可见头痛、头晕、焦虑、紧张、失眠、乏力、困倦、痉挛发作、兴奋,也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口干、多汗和震颤。头痛往往为一过性,几周后即可消失,可用止痛药,必要时换药,实际上 SSRI 能有效减轻偏头痛的频率和程度。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减少 REM 睡眠,氟西汀还干扰睡眠连续性,治疗头 2?3 周可引起焦虑和失眠,3?4 周后往往缓解,可用地西泮类药物处理。 2. 胃肠道 胃肠道紊乱是 SSRI 最常见副作用。如胃痛、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舍曲林引起稀便比较多,氟伏沙明引起恶心较多。与剂量有一定关系,可餐后服药或减量。氟西汀可能引起体重减轻,多为一过性,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可能引起体重增加 [4],但多数患者既无增加也无减轻。 3. 性功能障碍 抗抑郁药尤其是作用于 5-TH 的药,除萘法唑酮 [5]、米氮平 [5,6]、安非他酮 [7] 外均可引起性功能障碍,如性功能减退、快感缺失、勃起障碍、射精延迟、女性性高潮抑制。 性欲减退本是抑郁症状之一,但用抗抑郁药后更为多见。性功能障碍是 SSRI 共有的主要副作用,但发生频率、轻重程度 SSRI 中以帕罗西汀最多 [8],其次为氟伏沙明、舍曲林、氟西汀和西酞普兰。因药物引起性功能障碍时可减量或换药,换另外一种 SSRI 可能难以减轻,可换一般较少或不引起性功能障碍的安非他酮、米氮平或萘法唑酮 [9]。 4. 过敏反应 如皮疹,少数可泛化,累及呼吸系统,引起罕见的呼吸困难和发热,应及时停药。 5. 5-HT 综合征 [10](CSS) SSRI 可加强很多中枢 5-HT 能药物的药效,导致 5-HT 能系统过度兴奋,出现中枢 5-HT 综合征。虽可见于 1 种 SSRI,但以同用 2 种 5-HT 能药多见,如氟西汀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氯米帕明和 5-羟色氨酸同用。也有锂盐和 SSRI 可引起 5-HT 综合征的个案报告。 表现为:神经症状,如肌阵挛、眼球震颤、头痛、震颤、肌强直、抽搐发作;精神症状,如易激惹、激动、幻觉;其他症状,如发热、心律不齐、甚至死亡。一旦出现 5-HT 综合征,应立即停用正在使用的所有精神科药物,采用 5-HT 拮抗剂如普萘洛尔治疗。 6. 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特别是半衰期短的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可出现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症状,如嗜睡、感觉异常、震颤、失眠、焦虑、激越、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多梦、心境低落、精神错乱。骤停药物约 1/3 患者可出现停药反应,故停药宜缓。此综合征一般为自限性,通常停药 2?3 周自动消失 [6]。 5-HT 与 NE 再摄取抑制剂 文拉法辛 文拉法辛耐受性好,较安全。其不良反应类似于 SSRI,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嗜睡、口干、头晕和失眠,可能发生焦虑、性功能障碍、与剂量相关的血压升高,偶尔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FDA 推荐高血压患者宜慎用,建议对每天服用文拉法辛超过 150 mg 的患者监测血压 [7]。突然停止文拉法辛会引起疲乏、恶心、腹疼和头昏症状。建议服用文拉法辛 6 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患者应在至少 1 周(可能的话更长的时间)内逐渐减量。 度洛西汀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口干、便秘、食欲下降、疲乏、嗜睡、出汗增多。度洛西汀对舒张压升高的影响明显高于收缩压。对体重的影响与用药时间有关,短期内(3~6 个月)体重减轻的比率大于体重增加,而延长用药(6~12 个月)结果却相反 [8],但是总体体重改变较小。 米那普仑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上与 SSRI 相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焦虑、眩晕、发热潮红、出汗、恶心、便秘、排尿困难等。 选择性 NE 再摄取抑制剂 瑞波西汀 不良反应有口感、便秘、出汗多、勃起困难、排尿困难、心动过速、静坐不能、眩晕或直立性低血压,注意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NE 和特异性 5-HT 能抗抑郁药 米氮平 耐受性好,副作用较少,对心、肝、肾影响小;但有镇静作用,引起嗜睡、头晕、疲乏无力,可加强乙醇的镇静作用,驾车或操作机器应当注意;少数患者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心脏病或自主神经不稳的患者应注意。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小剂量的用药中[9],但即使药物剂量增加,不良反应也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5-HT2A 受体拮抗剂及 5-HT 再摄取抑制剂 曲唑酮 一般耐受性好,治疗指数高,实验动物平均致死量约 500 mg/d,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比三环类抗抑郁剂小。 1. 中枢神经系统 嗜睡、头晕头痛,多出现在治疗早期;降低痉挛阈值风险远比三环类抗抑郁剂小;诱发躁狂也比三环类抗抑郁剂小。 2. 心血管系统 [2] 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易感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有躯体疾病或同时服用具有心血管作用药者应用可引起晕厥。 3. 泌尿系统 最受关注的为阴茎异常勃起(无性刺激情况下,阴茎持续痛性充血肿胀),是唯一能引起异常勃起的抗抑郁药,较少有 SSRI 等抗抑郁药引起的性功能抑制。 萘法唑酮 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昏、乏力、口干、恶心、便秘、嗜睡;近来报道有引起严重肝损害的发生,已引起高度重视。 D2-受体拮抗和 5-HT、5-HT2 受体拮抗剂 米安色林 抗胆碱能、心血管不良反应小 [2],对肝、肾功能影响小。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乏力嗜睡,罕见粒细胞减少。 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安非他酮 本药耐受性好。和三环类抗抑郁剂明显不同的是,无镇静作用;无抗胆碱能副作用,但有些患者有口干、便秘;心血管副作用较少,不引起临床意义的脑电图变化,不诱发体位性低血压,但对原有高血压者可能升高血压;对心、肝、肾也无影响;和选择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相比,其最大优势是不引起性功能改变 [10],不增加体重,过量致死相对少。 也可出现胃肠不适、震颤、静坐不能;少见的严重副作用为抽搐,发生频率与剂量相关。 5-HT 再摄取增强剂 噻奈普汀 不良反应明显比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轻,主要表现在镇静、抗胆碱能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较轻,较常见的有口干、便秘、失眠/多梦、头晕、体重增加、激惹/紧张、恶心等。对性功能的不良影响少 [2]。
教你全面阻击恶性综合征 喹硫平溴隐亭碳酸锂 恶性综合征(NMS)为 1960 年由一名法国精神病学家 Delay 首次进行报道,为精神科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持续高热、肌肉强直、意识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 恶性综合征虽在临床不多见,但病死率高达 20%,堪称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头号杀手,与以往相比,现在病死率可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能与治疗方法不断优化,临床上对恶性综合征重视程度增强,能够及早识别恶性综合征并治疗有关。 导致恶性综合征的药物 几乎所有的 DA 拮抗剂都与恶性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 4 类: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氟奋乃静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治疗恶心、胃瘫的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物:丙氯拉嗪、异丙嗪、曲美苄胺、硫乙拉嗪、甲氧氯普胺等。 治疗心境障碍药物:阿莫沙平、碳酸锂等。 总体而言,因单一用药而导致的恶性综合征,绝大多数因为药物加量过快。抗精神病药的剂量过大、加量过快、胃肠道外给药,合并用药或频繁换药,也容易导致恶性综合征的发生。 危险因素 1. 兴奋躁动、拒食拒饮、躯体耗竭、约束,脱水。 2. 既往存在中枢神经系统 DA 活动及受体功能异常。 3. 既往存在脑器质性疾病或发生过恶性综合征,有家庭聚集现象,有基因易感素质。 4. 合并躯体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致病机制 1. 抗精神病药占据了 DA 受体:抗精神病药对 DA 受体具有高度亲和性,使 DA 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改变受体的敏感度,从而竞争性抑制 DA 能递质传递的作用。 2. 排空或耗竭 DA:部分药物具有此作用,破坏了多巴-胆碱能平衡,使 DA 的抑制作用减弱,则胆碱能作用占有优势,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 3. 肾上腺素能受体受到阻滞:从而产生低血压、心动过速、尿潴留等自主神经症状。 4. 药物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高热。 临床表现 恶性综合征以持续发热、肌肉强直、震颤、严重心血管症状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最具特征性。 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大量出汗、尿潴留、心跳快(超过基线 50%)、心动过速(超过基线 25%),血压波动(在 24 h 内,收缩压变化 > 25 mmHg 或舒张压 > 20 mmHg)、流涎及皮脂腺增多等。 意识障碍:昏睡、谵妄、昏迷。开始以意识范围缩窄、注意受损、行为紊乱为主,逐渐从兴奋转向抑制,直至昏迷。 严重锥体外系症状:肌肉强直、运动不能、木僵、缄默、构音或吞咽困难。 高热、肾衰、循环系统衰竭等。 检查 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但这些指标可以供参考:白细胞增高、肌酸激酶增高(常为正常值的 4 倍以上)、肌红蛋白增高、代谢性酸中毒、缺氧、血清铁浓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脑脊液分析和神经影像学结果一般都是正常的。脑电图检查显示与代谢性脑病相一致的弥漫性慢波。 鉴别 病毒性脑炎:具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还有头疼、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可有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经常出现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改变。 原发性恶性紧张症:原发性恶性紧张症是由精神障碍进展所致,其临床表现类似恶性综合征,有人认为,恶性综合征可被定义为药物引起的一种医源性恶性紧张症。 恶性高热综合征: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当吸入麻醉剂后,其特征是体温极速升高、潮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肌张力亢进、高热和代谢性酸中度。体检时,皮肤往往呈现为发绀区与鲜红色斑形成对比的花斑状。 5-HT 综合征:具体可见「精神时间」以往的文章:全面阻击 5-HT 综合征。 治疗 1. 支持和对症治疗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大多数恶性综合征患者在急性期都具有脱水的表现,那么补液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是关键。 能自行摄水的患者:鼓励其多喝水,在补液同时,还可以降低抗精神病药物的血药浓度。 出现横纹肌溶解或尿肌红蛋白增高的患者:可进行血透,改善肾功能。 血管内脱水和急性肾衰竭:监测 CVP,并补液,重症患者通过使用适量的利尿剂,补液的同时,也维持了尿量。 注意 K+?及 Mg2+?含量:患者进食过少、汗腺排泄过多及肌肉震颤导致乳酸生成增多,H+-K+?交换增强,导致患者出现低钾血症;而低钾往往伴随低镁的发生,低镁可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并且镁离子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断作用。适当补钾和补镁可减轻患者肌强直。 抗感染:许多恶性综合征的患者可出现肌强直,可引起患者吞咽困难或唾液及气道分泌物增加,导致发生吸入性肺炎, 因此抗感染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 发热的处理:因为药物作用于下丘脑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持续升高,持续 40℃ 以上的高热可导致中枢以及周围神经系统和周围各组织发生不可逆变性。 一般的解热药物无效,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如冰枕和冰袋等,不建议使用东莨菪碱及盐酸苯海索,这两种药可以抑制汗腺分泌,加重高热。 若支持和对症治疗不能缓解,可考虑使用下面的治疗措施。 2. 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是急性恶性综合征,尤其是伴有轻度紧张症状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DA 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和金刚烷等 DA 受体激动剂可逆转恶性综合征患者的帕金森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病死率。 肌肉松弛剂:当患者具有极度高热,肌强直和高代谢状态时,可使用硝苯呋海因,可快速逆转高热和肌强直,还可以与苯二氮卓类药物或 DA 受体激动剂合用,但不建议与钙通道阻滞联用,可能会导致心血管衰竭。 在使用时不建议过早停药,因其可导致症状反复,主要不良反应为呼吸功能及肝功能损害。需要注意的是,禁用于 COPD、重症肌无力及肌病患者。 3. 电休克治疗 一些研究提示,电休克对于支持和对症、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使用电休克治疗有效,同时也可以用于原发性恶性紧张症、残留型紧张症和帕金森病。 值得注意的是,2007 年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示,对于存在横纹肌溶解的患者,在进行麻醉时使用琥珀胆碱需要注意高钾血症和心血管并发症。 预后 一般而言,在停用了抗精神病药之后,大多数患者都能自行缓解,平均恢复时间为 7-10 天,大多数都能在一周内恢复,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能在 1 个月能恢复。若患者使用的是长效制剂,恢复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 在 2015 年美国神经病学年会(AAN 2015)上还报告了致恶性综合征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其中高龄为恶性综合征预后不良的显著预测因素,其他还包括急性肾损伤、呼吸衰竭和癫痫,若你的患者存在以上高危因素,就要长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