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风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脑血管血栓形成了以致阻塞了血供,从而导致脑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因此,只要能尽快尽早地把己堵和正在堵的血流通路重新打开,尽快恢复供血供氧就越好。也就是说;越快恢复供血供氧,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就越少,将来的后遗症就越少,功能恢复就越早。 现代的医学证据已经证明:只要尽快的把患者送到医院急诊科,“有条件进行溶栓”的医务人员就可以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例如一种叫做“阿替普酶的药物。但是,由于溶栓药的益处是有时间依赖性的,“在一定的时间内用荮有效,但是在超过一定的时间给药的话不但无益处,反而有害。给这种类药物的前提是治疗在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给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中风的益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因此尽快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即溶栓治疗)的直接目标是恢复尚未梗塞的脑区血流。 长期目标是通过减少与卒中相关的残疾率和死亡率,从而来改善预后。
一夜急诊,感慨万千。作为医生,把我接诊的这三个病例故事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能够从中受益,救更多的人,避免更多的悲剧吧。 第一个故事:这么年轻就吃药,以后老了怎么办? 凌晨两点,120救护车送过来一位39岁的男性昏迷患者。 陪同前来的家属描述道:“上半夜还好好的,十二点多钟上厕所时只是说自己有一点头痛,大约半个小时前就听见他的呼吸声很吓人,再也喊不醒了”。 看着口角还遗留有呕吐物的患者,一个问题不由让我深思:年仅39岁,并无外伤病史,为什么会突发昏迷呢? 事实上,一系列显而易见的证据都在指向罪魁祸首:脑出血! 为什么在我脑海中首先闪过的便是脑出血? 因为这位突发昏迷的年轻患者,此刻已经出现了双侧瞳孔不等大,而且血压高达205/125mmHg。 关注我的朋友们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如果患者出现以下现象,一定要第一时间考虑脑出血的可能:头痛+意识障碍+呕吐+高血压。 第一时间予以气道保护等对症处理后便为患者完善了头颅CT等检查,结果和我的推测完全一样:大量的脑出血。 虽然能够导致年轻人脑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但对于这位39岁的男性患者来说,有一点是原本可以控制的:高血压。 患者的妻子描述,患者大约在6年前体检时便被发现患有高血压病,平日里血压基本上波动在150/110mmHg左右。 虽然早已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可惜的是患者却从来没有控制过。 “为什么一直没有用药控制血压?”我问。 患者妻子给出的答案让我感到哭笑不得,她说:“这么年轻就要吃降压药的话,以后老了怎么办?” 我听着患者妻子的话,看着病床上处于昏迷之中的患者,心中突然感到一股悲哀: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存在这种认识误区的患者存在,他们认为降压药会致人成瘾,他们认为一旦用了降压药就再也停不下来。 我没有将心中的话说出来:“如果年轻不能吃降压药的话,那么如果没有机会活到老该怎么办?” 这句残忍的话最终还是被我咽进了肚子里,因为我实在不忍心在患者生死未卜之际去指责慌乱之中的家属。 “降压药是不会成瘾的,要不要用,怎么用,是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的。要是能够闯过这一关的话,以后一定要好好看病,认真用药!”送走这位因为脑出血而突发昏迷的患者后,我又投入了新的工作中去。 第二个故事: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为什么还要吃药? 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大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往往会有病情相似的病人集中出现。 没过多久,另外一位42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头痛恶心数小时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 对于所有头痛症状的患者来说,血压和体温都是第一时间要完成的检查。 “头痛了多久?” “痛了快三天了!” 患者的话让我不由再次认真打量了他一番,我为什么要再次认真审视他? 因为患者已经头痛三天,为什么却非要在凌晨来到急诊,是否意味着病情已经严重到难以支撑的程度,是否意味着已经出现了新的症状? “那你为什么现在才来到医院,现在有什么特殊不适吗?” 患者双手抱头,什么也不愿意说。 陪同前来的妻子抱怨道:“头痛到不能睡觉了,就这样还不愿意来医院,要不是我拉着他,他还不肯来呢!” “我能有什么事情,不要大惊小怪!”听见妻子的抱怨后,他甚至当着我的面开始教训起妻子起来。 事实上,他不仅有病,而且病的不轻! 因为我发现他的左上肢血压高达210/120mmHg,右上肢血压高达200/120mmHg! “以前有高血压病吗?平日里吃药吗?”看着眼前的这位患者,我不由自主想到刚刚被我送进病房的那位脑出血患者。如此严重的高血压又怎么会没有症状呢? “这么高的血压,必须要紧急处理,否则会诱发许多问题出来!”我说。 虽然我反复向他解释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但是他却始终无所谓的态度。 临床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在其即将跌入深渊时,我总是想奋不顾身伸手去救,可是处于危险之中的患者不仅推开了我的手,而且还在高声嘲笑……. 在妻子的威逼利诱下,他终于还是不情愿地完成了一些检查。 心电图、肾功能、尿常规都已经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长期没有得到控制的血压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他的心脏和肾脏。 “从现在开始你有三项任务必须要完成,一是戒除烟酒、避免熬夜等;二是定期监测血压;三是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如果依旧不用药而是任由高血压发展,后果可想而知。 患者却说出了那句让我哭笑不得的话:“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我为什么要吃药?我现在就要吃药,以后怎么办?” 听完患者的这句话后,我看着他,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 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解释来与他沟通,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在短时间内接受自己患有高血压且不得不用药的事实。 费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同这位42岁的男性患者达成了共识:暂时药物控制血压,天明后心血管内科门诊复诊。 第三个故事:她说,大街上有高血压病却不吃药的人有很多! 没想到的是,凌晨六点半,急诊室里有来了一位26岁的年轻女性患者。 说实话,如果不是通过患者医保卡上的信息,我绝没有想到坐在我面前的这位患者年仅26岁。 因为她特殊的体型,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位40岁以上的中年患者。 事实上,这是一位因为患有结蹄组织病而常年服用激素的患者。正是因为常年服用激素,所以患者有着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等症状。 患者之所以会在清晨六点半便来到了急诊,是因为早在八九个小时之前便出现了呕吐、腹泻的症状。 在当下的季节里,呕吐腹泻的患者有很多。 但是,眼前的这位26岁女性患者却让我不得不重视起来,也让我不得不考虑除了急性胃肠炎之外的疾病。 因为过度肥胖、结蹄组织病、常年服用激素等药物,对患者的血糖、血压对会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如果存在呕吐腹泻或者明显的其它感染症状的话,一定要注意血糖问题,因为存在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的可能。而且,类似这样的患者也正是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果不其然,这位患者的血压同样高达190/100mmHg以上! 鉴于前面两位高血压患者的情况,我认真问这位年轻女性患者:“你的血压很高,平日里用降压药吗?” 她的答案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她说:“我头痛头晕的时候会吃一点。” 也就是说,只有出现症状的时候她才会临时使用降压药,而平日里根本没有正规使用过降压药。 “像你这样肥胖和常年服药的人,血压要控制的更好才可以。” “我现在吃激素,一直停不下来。如果还要吃降压药的话,吃的太多了!” 我知道,她的言下之意正是:如果自己一旦吃上了降压药,就会停不下来。 “医生,高血压真的有这么严重?我看大街上有高血压病却不吃药的人有很多!”她始终不愿意相信我说的每一句话。 “我完全没有必要骗你,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也可以再去其它医院看看。” “我要是吃药了,会不会上瘾?” 实际工作中,有大量抱有这样认识误区的人存在。 只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一次夜班里竟然会连续遇见三位这样的年轻患者。 高血压病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虽然它不能被治愈,但是完全通过努力来平稳控血。 我常常对急诊的病人说:任何病都会有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高血压这种慢性病更是如此。如果放任自己的高血压不管,或许短时间内会平安无事,但总有一天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毕竟,从来没有人会天生注定就要发生心肌梗死、脑出血等重症急病。 高血压病会导致许多急慢性并发症,如急性的左心衰、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梗死、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性肾病等。 但是,可以通过控制血压来避免或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到来,尽可能的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我要重申的是: 正规降压药是治病良药,不是害人毒药,更加不会致人成瘾! 降压药可以致人成瘾这个错误观念完全是由某人居心不良的人编造出来的,这些造谣者大多都是兜售保健品、器械的骗子。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患者购买产品,而从来不管患者不用药或者擅自停药后的严重后果。 抛去那些高深的理论暂且不谈,我只陈述一个事实:我从来没有见过因为服用正规降压药而成瘾的患者! 事实上,在急诊工作中,我遇见过大量因为不控制血压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患者,在这些多巴胺口中所谓的“故事”背后,有着一个又一个原本可以避免的人间悲剧。 最后,我奉劝各位:不要因为降压药会致人成瘾这个错误害人观念而放任高血压不管,否则总有一天你会连说“后悔”两个字的机会都没有!
1、控制血压:正常血压在 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维持在 130/80mmHg 以下。 2、体育锻炼:每天不少于 30 分钟的运动。 3、控制体重:男性腰臀比小于 0.9,女性小于 0.8。 4、调节血脂:LDL 控制在 2.6mmol/L,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吸烟者 LDL<2.07mmol/L。 5、戒烟 6、合理饮食:控制摄盐量,每日不超过 6g,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7、治疗心脏病:控制心脏节律和心率,治疗心脏的原发病。 8、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减轻抑郁。 9、控制血糖:空腹控制在 6.0 mmol/L 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 10.0 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 7.0% 以下。 10、限制饮酒:男性每日饮酒小于1瓶啤酒或4两红酒、1两白酒,女性减半。 11、女性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药和绝经期后的雌激素替代治疗。 1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口服维生素 B6、维生素 B12 和叶酸。 13、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抗凝药物华法林,具体选择如下↓ ① 45 岁及以上的女性患者,脑出血的风险小、胃肠道耐受好者,建议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但其作用非常有限;出于心肌梗死一级预防的目的,男性可以考虑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但其不能减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②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如年龄小于 65 岁、没有血管危险因素,可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③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如年龄在 65~75 岁、没有血管危险因素,除非禁忌,建议服用阿司匹林或口服抗凝剂(INR2.0~3.0)。 ④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如年龄大于 75 岁,或者虽不到 75 岁,但有高血压、左心室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建口服抗凝剂(INR2.0~3.0)。 ⑤ 房颤患者,如不能接受口服抗凝剂,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⑥ 房颤患者,如有机械性人工瓣膜,建议接受长期抗凝。INR 目标值因人工瓣膜类型不同而异,但不能低于 2~3。 ⑦ 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超过 50% 的患者,建议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以降低发生血管事件的风险。 防治脑卒中并发症的策略 脑卒中发病后的一些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病情的加重甚至死亡,亦影响日后神经功能的康复,所以脑卒中并发症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穿着紧的弹力袜或者充气支持袜频繁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腿部锻炼。 2、经常给卧床的病人翻身,特别注意受压部位。 3、被动运动有挛缩风险的肢体,并把它们置于合适的静息位置,必要时使用夹板。 4、确保入液量和营养,包括评估病人是否存在吞咽障碍,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5、排除禁忌后,予小剂量肝素(5000U)每 12 小时皮下注射,或者等量的低分子肝素或磺酸酯黏多糖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6、在密切监护下鼓励尽早行走(生命体征正常即可开始)。 7、使肺功能最大化(如,停止吸烟、深呼吸锻炼、呼吸疗法、防止吞咽困难的患者发生误吸)。 8、早期发现并治疗感染,特别是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 9、管理卧床病人的泌尿系统膀胱相关问题,尽量不使用留置导尿管。 10、促进改良危险因素(如,戒烟、减轻体重和健康饮食)。 11、早期康复(如,主被动运动锻炼,关节活动度锻炼)。 12、用患者可接受的言语和患者讨论残余功能、预后以及弥补缺失功能的办法。 13、通过康复,鼓励最大化的实现独立。 14、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与卒中支持小组联系以获取社会及心理的支持。
1 卒中是一种常见病 普通老百姓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卒中是一种常见病,而我国是卒中的重灾区,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约260-719/10万人,我国现有卒中患者7000万人,每年新发患者200万,其中致残致死率达30-40%,每12秒即有一个中国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脑卒中,同时有高危非致残患者2000万。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疾病,早一点了解,早一点受益。 2 及时开通血管可免除后遗症 如果发生了缺血性卒中,第一时间是开通血管,重新恢复血流。如果在合适的时间内重新恢复血流,卒中可能可被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卒中不可治愈的观念正在被打破。这里紧急开通手段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以前由于机械取栓的时间窗相对较短,落在这个时间窗内的病人相对较少,但现在的时间窗已经明显扩展了,甚至扩展到16小时或24小时。以前认为的时间窗已过的情况可能仍有机会。时间窗不是6小时,而是24小时。当然这个准确时间窗需要专业医生来判断。 3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虽然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卒中来临时可以浪费时间,而是应该争分夺秒与卒中抢时间,早识别、早发现、早送达卒中中心,并施行专业的治疗,不要让宝贵的时间流逝在自己的延误上。时间的丢失就是大脑的丢失!许多情况下,如果治疗速度足够快,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或消除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引起的脑损伤。当卒中病人质问医护人员,“你们为什么不给我血管开通的机会”,或者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卒中救治才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状态。 4 对区域性卒中建设应有所了解 目前中国在推进各级卒中中心(卒中防治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和国家示范卒中中心)的建设,包括卒中网络、卒中地图等,但各地技术发展并不平衡,卒中网络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你需要对你活动区域内(3Km,20Km,100Km)的医疗机构的卒中救治水平应有所了解,以备在卒中来袭时不时之需,以便第一时间将病人送达至少能行静脉溶栓的医疗机构。 5 寻求远程医生帮助 中国是一个亲情社会,亲属关系相对复杂,面临一个重大疾病来临,或者重大抉择时,常常会找身边可依赖的朋友或专业人员,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低年资医生在这种情况可向高年资医生或卒中中心专家咨询,这种情况应该在卒中这种急诊的处理中得到鼓励,但当远程医生与现场医生的意见有冲突时应以后者的意见为准。卒中血管内治疗在大的卒中中心开展已经较成熟,就如我们老百姓熟知的心脏介入,目前这项卒中介入技术正在普及,而远程医学或远程卒中中心的建设,则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为刚开展工作的基层单位提供技术保障。 6 重视阿司匹林与他汀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病人的保护神。有科普文章曾提及,如果考虑为心脑缺血性血管病急性发作时,应在第一时间服用此药。这种做法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但也有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风险在于,如果这个病人需要行溶栓治疗,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他汀是维持血管正常的修理工。目前对于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越来越重要,目前更多的依据提示越早使用强化他汀治疗,患者获益越多!因此只要诊断本病,而且他汀药物可及,如果不存在他汀使用禁忌症,可以第一时间给予(早期服用),并且较常规剂量加倍服用(强化治疗),方案为:强化他汀(阿托伐他汀 40mg )与中等强度他汀(阿托伐他汀 20 mg)或同等强度其它他汀(瑞舒伐他汀)。 8 二级预防的重要性 如何避免卒中复发应从检查和评估开始。卒中发生后,应该行相应常规检查:脑影像学检查、血管成像(颈部血管检查)、心脏评估(房颤的检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水平、肌钙蛋白等,而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规筛查不是常规项目。具体执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9 全面、尽早的戒烟干预 烟草与卒中的关系无疑是密切的,但此次对戒烟的推荐更是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当卒中发生时,如果可能应需要尽快开始戒烟,行为疗法、尼古丁替代产品和口服戒烟药物(伐尼克兰,畅沛)可能是需要的,同时应避免吸二手烟(被动吸烟),因此在病房内或在病人身边开展无烟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健康请戒烟!让烟草远离卒中病房,远离卒中患者! 10 颈动脉血运重建要尽快 当轻型卒中患者同时发现有颈动脉明显狭窄时,应该在缺血事件后 48 小时至 7 天之间进行血运重建,而不是延迟治疗。目的就是预防缺血事件的再次发生,防止院内复发,而不必过度担心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胡大一教授在前两天的健康论坛上说: “九十活不过,那是你的错;不到九十九,轻易不要走。” 活到90岁,听起来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如果按照生物学原理推算,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120岁,70、80岁没有病,90岁也很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也曾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生活方式疾病是人类第一杀手,而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好疫苗。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报告: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0%的癌症,并使健康寿命平均延长10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人一半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怎样健康地活到90岁?最牛心血管专家胡大一送你六句话,做到了,坚持了,轻轻松松过九十,稳稳当当冲百岁。 第一句 坚持日行百步 十多年前,胡大一的健康也曽一度亮起红灯,体重达到92公斤,腰围110厘米。空腹血糖处于临界值,餐后血糖升高;甘油三酯超标;还有脂肪肝。而现在胡大一的各项身体指标都正常了。诀窍是什么呢?就是合理膳食,坚持每天走一万步。 走路是运动的最好方式,不仅简单经济、而且是一种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以提高身体耐力为目标的轻中强度持续性运动,在这种运动中,氧气的供需保持着平衡。 关于运动,胡大一说,要记住“1、3、5、7”四个数字:每天至少运动1次;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确保运动5天;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170。 关于运动强度,在行走过程中要达到微微气喘但还能与同伴正常交谈的程度,就是合适的中低运动强度。一点喘都没有,强度太低;上气不接下气,不能与同伴正常交谈,表示运动强度过大。如果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则表明心脏已经开始老化。 连续完成的有效步数才可实现有氧运动的效果——有利于减少体内过多的脂肪,降血糖,降血脂(尤其甘油三酯),一定的降血压作用,控制紧张,减轻焦虑抑郁症状。 第二句 保持饥饿且少盐 饮食最重要的前提是控制总量。没有什么绝对可吃不可吃,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不好改,但总量控制八分饱。胡大一说,过去自己对吃8分饱感到非常困难,因为食欲好,吃什么都很香,结果把身体搞坏了。现在到餐桌,自己不想吃的坚决不吃,想吃的也留有余地。 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少吃超市熟食,以免热量、盐等摄入超量。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少食用味精、蚝油、咸菜、酱油,多食用醋、葱、蒜、芥末、辣椒,每天要保证饮水1200毫升。 对在外就餐的上班族,最需要健康饮食和健康环境。胡大一说:“不妨学学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马长生教授,每次在食堂吃饭,都先倒一饭盒开水,所有的菜都涮涮再吃。” 第三句 牢记两个健康密码 根据中国人的生理特点,胡大一推出140-6-543-0-268和120-80-6-5-0-268这两组号码。只要记住这两个“手机号”,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会降低90%! 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记得140开头的手机号:140-6-543-0-268: 140是收缩压达标值140mmHg以下; 6是空腹血糖6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以下; 543是总胆固醇值,正常人降到5mmol/L以下,有糖尿病或者冠心病者降到4mmol/L以下,同时有这两种疾病者则应降到3mmol/L以下; 0是零吸烟; 268是女性腰围不超过2尺6寸;男性腰围不超过2尺8寸 健康人群要严格记住120开头的手机号:120-80-6-5-0-268: 120-80是理想血压,指血压控制要小于120/80毫米汞柱; 6是理想血糖(空腹血糖)小于6毫摩尔/升; 5指理想胆固醇小于5毫摩尔/升; 0就是不吸烟; 268则代表理想体重,女性腰围要小于2尺6,男性小于2尺8。 第四句 水一定要多喝,随身带水杯 我一般不喝瓶装水,每次出门我都会随身带个茶杯,能保渴的时候随时能喝到水,还环保。 最重要的是,换季时,很多老人常常去定期输液,以此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这样做是非常荒谬的。身体本身是个无菌环境,输液则是有创的,这种输液无效也不安全,对身体没好处。 如果真的觉得自己的血液太黏稠了,完全可以多喝点白开水,每天要保证饮水1200毫升,根本没有必要输液。单纯为了降低血液黏稠度而吃药输液,那是花钱买风险。 喝水的方法也有讲究,大口豪饮虽然一时痛快,却使排尿和出汗量增加,导致更多的电解质流失,还增加了心血管、肾脏的负担,容易使人出现心慌、乏力、尿频等症状。水喝得太快太急,容易与空气一起吞咽,引起打嗝、腹胀。合理的喝水方法应该是少量、多次、慢饮。 有饮茶习惯的人,一日饮茶6~10克,分两三次冲泡较适宜。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 第五句 一定要戒烟限酒 要想活到90岁,就不要吸烟。烟草中尼古丁已被证实是毒品。如果戒烟可降低36%的心脑血管死亡率,要知道,吃他汀类药物才29%,吃阿司匹林才15%,算下来,戒烟防病治病最划算。 酒要少喝,千万别相信“买酒保健康”的商业广告。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男性每天1两白酒,葡萄酒每天不超过2两,啤酒每天不超过300毫升,女性减半。 第六句 四点感悟,平衡心态 1、要健康愉快地活着。人活着,都是在走过程,起点、终点谁都一样,关键要健康、愉快。 2、抓紧时间做正确的事。比如做医生的一定考虑病人的利益,公共健康的利益。 3、要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老怨天尤人过得也不愉快。 4、名利不一定重要,适可而止最成功。现在很多人把名和利看得太重,人一定要有欲望,但最成功的是适可而止。 运动加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用胡大一的话总结说就是: 人生百岁不容易,莫和自己过不去,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健康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病了不过关; 良言一句君需记: 只要不被三字拖,不活一百也活九十多。 90活不过、那是你的错,不到99、轻易不要走,最牛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开出六个长寿良方,真该好好看看!
2019年6月24日,《柳叶刀》发布了最新中国疾病负担结果,文中对中国的疾病负担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通过对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1990-2017年的人口健康数据进行了整理,评估了全因死亡率和特定死亡率,寿命损失年(YLL)、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总体暴露值(SEVs)和归属风险。 结果显示: 中国居民健康负担最重的疾病已经由1990年的传染病(如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异常等)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癌症等)。 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肝癌是2017年YLL的五大主要原因。 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健康障碍和感觉器官疾病是2017年YLD的三大主要原因。 高收缩压,吸烟,高钠饮食和环境颗粒物污染是导致死亡和DALYs的四大主要风险因素。 2017年,导致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前五位疾病(伤害)分别是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和交通事故伤害。 高收缩压、吸烟、高盐饮食和颗粒空气污染是影响健康(死亡和DALY)的主要危险因素。 死亡人数的风险归因如下:膳食、高血压、烟草排前三甲 “展望未来,慢性健康问题的负担,尤其是老年人,将远远超过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