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即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指自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性的病变。胆囊息肉多数情况为胆囊良性占位性病变,但有恶变风险,目前认为它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在健康人群中超声普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约3%~7%,而对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作病理切片观察,常会发现胆囊有息肉性的病变,可见胆囊息肉的存在极其广泛。直到现在,对胆囊息肉的病因并不完全明确,也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发现胆囊息肉后该如何处理是临床医师和患者关注的要点。 一、胆囊息肉的分类? 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汁分泌排泄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由于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 从胆囊息肉病理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前者主要为良性腺瘤;后者则主要为胆固醇息肉,其次为胆囊腺肌症、炎症性息肉以及腺瘤样增生等。 二、胆囊息肉的特点? 胆囊息肉大多数没有症状,85%是通过健康体检时才被偶然发现的。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伴有胆囊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临床目前认为其可诱发胆囊癌,为此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临床特点: 特点1--发病率逐渐增高 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特点2--隐蔽攻击性强 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在检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磁共振检查中难以发现或常常漏诊。 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胆囊息肉病的发现率逐渐增高,而非专科医院的医生对此病认识不清或不重视,从而造成了胆囊息肉在诊断和认知上的盲点和诊断治疗的真空带,形成了胆囊息肉宽阔的隐藏空间。 特点3--癌变率高 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 诊断鉴别: 胆囊息肉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主要依靠腹部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胆囊腺肌症,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 超声造影可作为胆囊常规超声检查的补充,有助于鉴别胆囊癌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增强时间不能准确鉴别胆囊息肉,但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可更加清晰显示胆囊息肉的基底部及病变附着处的胆囊壁结构。 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肌症、胆囊腺肌瘤): 是一种胆囊壁增厚疾病,为良性病变。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将胆囊腺肌症视为癌前病变,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为3%~10%。但对于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相关性仍存争议。 由于目前的辅助检查尚无法确保胆囊腺肌症未恶变,所以我们推荐对胆囊腺肌症病人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囊部分切除手术治疗位于胆囊体部、底部的局限型胆囊腺肌症),且术中需常规行冰冻病理检查。对病变体积小等原因暂不行手术切除的病人需密切随访。 三、胆囊息肉的病因? 胆囊息肉的病因目前仍未完全明确。有学者研究认为,通过正常人与胆囊息肉患者体液分析观察及胆囊息肉病变组织活检,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遗传基因学,发现正常人体内和患者体内均存在着两种基因,K-RAS和G-RAS(被称为致息基因和抑息基因)。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机体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息基因(K-RAS)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胆囊炎及胆固醇代谢异常等各种诱因条件下,改变了胆囊内环境稳定,使无活性的致息基因(K-RAS),转变成具有较强活性的致息基因(K-RAS),而抑息基因(G-RAS)活性明显减弱,此时具有活性致息基因(K-RAS)与胆囊壁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重组后,形成基因突变,使胆囊壁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现象,并向胆囊腔生长,而这种突出于胆囊壁的异常赘生物,称之为胆囊息肉。 四、胆囊息肉治疗机理? 1.矫正形成息肉胆汁,阻止息肉的生长与再生成。 2.改变病灶局部微环境,切断息肉营养供给,使瘤体从根部干枯、萎缩坏死"瘤亡蒂落",通过胆囊排胆汁进入肠道而随大便排出体外。 3.抑制息肉新生血管增长.使息肉缩小、消失。 4.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逐步萎缩消除息肉细胞 5.使息肉细胞坏死,钙化或液化。 6.促使息肉细胞周围组织纤维化,阻断生长。 五、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也不一致。 手术指证的选择: 胆囊息肉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建议下列手术指征: 1.合并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并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均应施行胆囊切除术。 2.无明显症状的5mm左右的多发性息肉,不需手术,可继续观察。 3.大小在10mm以下无临床症状单发息肉,应定期观察(3个月),若病变有增大趋向,应行手术。 4.大小在10mm以上的单发息肉或位于胆囊颈部,不论有否临床症状,均应手术。 5.疑有早期胆囊癌可能,也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 目的是为了预防息肉癌变和解除临床症状等问题。其诊治的关键是如何从众多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中鉴别出胆囊的肿瘤性息肉,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及血流,CT、MR显示病变强化,则可视为肿瘤性息肉。 临床上要从两方面把关:(1)严格手术指征。既不能因担心胆囊息肉有癌变可能而扩大手术指征,将非肿瘤性息肉病人有正常功能的胆囊切除,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损伤。也要及时处理肿瘤性息肉,以免随后一旦发生癌变而错失手术良机。(2)严格术中把关。凡行胆囊切除术者,胆囊切下后应立即剖开胆囊全面检查,不能遗漏对胆囊管的检查,同时送冰冻切片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如为息肉型早期胆囊癌则应按胆囊癌的治疗原则处理。 胆固醇性息肉的治疗: 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且有较好的胆囊功能,当前无恶变事件,少数还会自愈,为此对该类息肉主张保守治疗。若患者无症状且年轻无需处理,定期检查即可;若症状轻微可行消炎、利胆等治疗,但需对病情变化予以密切观察;若年龄超过50岁且症状明显对生活产生影响者也可行手术治疗。为此对该类息肉者治疗前趋势为主张保守治疗,但需定期复查,若出现诊断疑问、症状明显、病变增大明显以及出现胆囊结石合并症者需行手术。 六、胆囊息肉的随访? 对于暂不具备上述手术适应证的胆囊息肉,虽仍有恶性或潜在恶变可能,但概率要小得多,只要进行定期动态随访,应能发现快速增长的肿瘤。一般开始3~6个月密切随诊1次;1~2年后,延长至6~12个月随诊1次即可,不至于耽误病情。 七、胆囊息肉的饮食? 胆囊息肉患者应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宜多食的食品如下: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6.山楂10克,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饮食注意事项: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3.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微创手术解决脐疝、腹直肌分离烦恼随着二胎、三胎的放开,产后腹直肌分离经常困扰着诸多女性,甚至合并有脐疝,无法和产前一样运动。我们采用微创的技术,完全腹膜外游离腹膜,不损伤腹壁的稳定性,不破坏腹壁的结构,成为治疗腹直肌分离和脐疝,以及白线疝的最佳选择。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我们可将手术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给患者带来良好的体检。评论区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输入想说的话发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有关胆汁和胆囊的知识:胆汁由肝细胞、胆管细胞分泌,每天约800ml~1200ml,胆汁中97%是水。胆汁主要功能是乳化脂肪、刺激肠蠕动、中和胃酸。胆囊的生理功能:浓缩储存胆汁:进入胆囊的胆汁,90%的水分被胆囊粘膜吸收,将胆汁浓缩5~10倍而储存于胆囊内。胆囊内胆汁中的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的浓度比肝胆汁高5~10倍。排出胆汁: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胃肠道激素、代谢产物、药物)的调节,通过胆囊平滑肌收缩和Oddis括约肌松弛将胆汁从胆囊排到胆总管,然后进入肠道。CCK(缩胆素)是餐后胆囊收缩的主要生理性刺激因子。分泌功能:胆囊粘膜每天分泌约20ml粘液性物质,润滑和保护胆囊粘膜的作用。因此,当胆囊切除后,就好像失去了仓库,但胆汁仍然由肝细胞、胆管细胞分泌着,只是不再经过胆囊,而且胆汁是以原液的形式而非浓缩的状态持续进入肠道。由于胆囊缺位,胆汁不再集中释放,乳化脂肪的功能受到了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也随之下降,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就是脂肪泻,不过,大多数人半年之后会改善或减轻
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何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各种治疗方法中,观察也被称为一种保守治疗方法?如何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来打一个比方。譬如说,你的孩子学走路,一开始的时候你是扶着他的,但等到一定时候,你知道他已经可以独立行走的时候,你会放开手,在旁边看着他,一旦发现他要摔倒,就马上伸出手去扶他。请问,这里的“看着”是不是你在行使监护人的职责?你看着他,并不是不管他。同样的,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观察治疗,也有两个基本前提:1、定期复查,一般是6-9月,这就是医生密切地“看着”他;2、医生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发现孩子要摔倒的时候会及时伸手扶住他”,也就是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调整干预措施。让我们再来打一个比方。一般的感冒,医生会嘱咐你多喝水、多休息,这算不算是一种治疗方案呢?当然,这是一种治疗方案,只有你继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时候,才需要服用抗生素。因为普通的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你好好休息,多喝水,过几天人体就可以自己调整过来。轻中度的特发性脊柱侧弯采取观察治疗,是因为这一类侧弯的自然史决定的,很多病人并不进展或者进展较慢,而支具治疗、手术治疗是有代价的。在初步确定你的孩子的侧弯进展可能相对较小的时候,通过一段时间的密切观察,来了解它的发展速度,才能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当然,孩子在不同的阶段,由于身体的发育速度不同,侧弯的进展速度也不同。孩子在0-5岁和青春期是两个快速生长的阶段,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根据美国著名脊柱畸形专家Lonstein及其团队的研究,他们观察了侧弯度数在5-29°的一组大宗青少年病例,病人随访到骨骼发育成熟或者证实侧弯明显进展为止,结果发现23.2%的侧弯发生进展,但仅18%需要治疗,需要手术治疗者仅1%。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特发性脊柱侧弯要早发现、早治疗,但76.8%的轻度脊柱侧弯是不进展的,那我们怎么来确认这部分病例是不进展的呢?那就是所谓的观察治疗,一般6-9月复查一次,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来确认侧弯是否具有进展性。那剩下的23.2%的病人,也只有18%(指的是占总数,而非23.2%)需要治疗,仅1%需要手术治疗。按照推论,这组病例中大约17%的病人需要支具治疗。我们以Lonstein教授的这组病例为例,可以得出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弯治疗的选择比例从多到少分别为观察、支具治疗、手术治疗。当然,随着侧弯严重程度的增加,支具治疗、手术治疗的比例会逐渐增多。任何疾病的合理治疗,离不开对该疾病自然史的研究。Weinstein等通过45-50年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年龄在10-18岁)的患者不会显著增加死亡率,胸弯大于80度可能导致心肺问题。Weinstein在文章中总结道,“未经治疗的迟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在50年后随访时,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都处在较高水平,除了背痛及外观问题,很少导致身体机能障碍。”Weinstein教授在这项卓越的研究中的结论表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总体上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疾病,任何的治疗方法要权衡利弊,医生要尽量确定你的干预要优于自然史的发展,所以支具治疗、手术治疗应该在一定程度的观察治疗后实施,除非你很确定支具治疗、手术治疗的优越性要明显超过其弊端。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原则和迟发性脊柱侧弯是不一样的。早发性脊柱侧弯指的是发病年龄在10岁以前(也有学者认为是5岁之前)的脊柱侧弯,包括婴幼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综合征性脊柱侧弯等,这一类侧弯更容易影响患儿的心肺功能、甚至造成肺动脉高压、心功能衰竭影响预期寿命;更容易发展成为严重脊柱侧弯,导致神经压迫、甚至瘫痪。而迟发性脊柱侧弯大部分属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适用于Weinstein的研究结论。总体上,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保守治疗目标是患者在骨骼发育成熟时胸椎侧弯的Cobb角不超过40°,腰椎侧弯不超过35°。当然,这也是一个原则性的目标,具体仍需要个体化的分析,与家长和孩子共同决策、权衡利弊,以制定最合适、代价较小的治疗方案。参考文献:1、张文智.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保守治疗新进展.2、Pehrsson K, Larsson S, Oden A, Nachemson A: Long-term follow- up of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scoliosis: A study of mortality, causes of death, and symptoms.Spine1992, 17:1091-1096.3、Weinstein SL, Dolan LA, Spratt KF, Peterson KK, Spoonamore MJ, Ponseti IV: Health and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idi- opathic scoliosis: A 50 year natural history study.JAMA2003, 289:559-567.4、Up-to-date: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5、KH Bridwel, RL DeWald.脊柱外科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指征和预后.转自 北京协和医院 脊柱外科 余可谊 副教授
椎间孔镜手术是当前最先进的脊柱微创手术,对于椎间盘脱出、大部分游离及钙化,部分椎间孔、椎管狭窄等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创口小,只有不到8mm,对脊柱的骨骼及韧带损伤极小,绝大部分情况下几乎没有损伤,不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越来越多的受到患者的欢迎,成为脊柱手术的热点及方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适应症范围还会进一步的扩大,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讲,对于这种微创手术还要进行客观的了解与认识,以便可以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应用。椎间孔镜属于内窥镜技术在脊柱领域的应用,1999年由美国 Anthony Yeung 教授首创,2002 年德国脊柱外科学会主席 Thomas Hoog Land(汤姆.胡兰德)教授在前面基础上予以发展,其创新性的Thessys手术技术和相关的改进器械得到国际脊柱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同,在已经有超过千例手术的成功经验后才开始向全世界推广,2007年进入中国。经过近十年的推广应用,椎间孔镜设备和技术已经大大普及。国内的此类器械以德国进口的为主,有Joimax、Maxmore、Think等5、6种品牌,也有国产品牌的器械。我们先了解下椎间孔镜手术的基本情况:椎间孔镜技术是将一个配备有灯光、成像及工作通道的孔镜系统经病人身体侧方或者侧后经椎间孔放置于突出的椎间盘部位,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突出的髓核、受压的神经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组织,然后使用各类抓钳经孔径的工作通道摘除突出髓核组织、绞除部分增生的上关节突骨质、切除部分增厚的黄韧带,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从而直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可对病变部位进行持续灌洗消炎,运用射频电极修补纤维环,消融神经致敏组织,阻断环状(窦椎)神经分支,解除患者软组织的疼痛。如下图所示,是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主镜、髓核钳的前端,是手术器械的直接工作的部分。工作套管外径7.5mm,内径6.3mm,手术第一个阶段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及适当的路径,把工作套管的斜口,精确的放置到椎间盘髓核突出的部位。然后椎间孔镜主镜就可以通过工作套管方便的到达需要手术的病变部位。这一步很关键,一般来讲,能够正确的将工作套管放置到最适合手术的位置,手术就算完成50%了。手术时一般患者趴着或者侧卧,穿刺、放置工作通道时要结合透视成像的C型臂来进行,经过一系列严格步骤来保证穿刺及放置工作套管的精确性。这时,大夫的手要暴露在X射线下,会受到一定的射线辐射。椎间孔镜主镜的前端,有的是斜的,有的是直的。前端面有工作通道,一般直径是3.7mm,有两个小孔是灌注通道,还有一个小圆,集成了灯光源和摄像头。灌注通道分别是生理盐水的进出口,灌注的生理盐水可以冲洗掉出血和手术中一些小的碎片组织,同时让光源及摄像头表面保持干净,使视野图像清晰。髓核钳可以从工作通道到达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把突出的髓核取出去。取完以后,将低温消融的双极射频电极,从工作通道伸到椎间盘纤维环破口处,将破损的纤维环修复。最后一般经过臭氧消毒处理,取出器械,缝合伤口,一般就缝一针,贴个创可贴。手术就完成了。椎间孔镜手术,依据特定设计的穿刺路径,避开椎骨,达到椎间孔的安全三角区,使用了C型臂透视下的精确穿刺定位,逐层扩张的多级工作套管,可以把穿刺针的穿刺路径逐步扩张,直到能把7.5mm直径的工作套管放置到手术目标位置。椎间孔镜主镜设计精巧,集成了灌注孔、照明、摄像、工作通道等功能,结合髓核钳、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臭氧发生器及注射系统,精准地完成了椎间盘等相关手术,达到了手术过程对椎骨、韧带、肌肉等损伤最小的的目标。一套椎间孔镜手术系统,包括:灯光系统,摄像系统,灌注系统,双极射频系统,臭氧系统,手术器械等。任何手术过程都会有风险及并发症,椎间孔镜手术也不例外。常见的并发症有以下方面:1、术中并发症:出血、损伤神经、撕裂硬膜、手术节段错误、器械断裂;2、术后并发症:神经损伤、感染、突出物摘除残留、髓核再突出、椎管内血肿、腰大肌血肿、终板炎、术后腰椎不稳、术后腰背痛、肌筋膜炎;3、神经损伤:临床表现:感觉迟钝或者痛觉过敏,下肢肌力下降,反射减弱。当然,医护人员会对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及练习,提前预防术中并发症,并且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让患者积极配合,进行及时合理的康复治疗来预防、减少及处理各种并发症。随着椎间孔镜手术的广泛的应用,临床中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器械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椎间孔镜手术的适应症范围也越来越扩大,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多。现在椎间孔镜比较成熟的手术适应症有以下几种: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腿痛重于腰痛,经6个月严格的保守治疗无效或已造成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者,包括旁中央型、外侧型的突出、破裂、游离的椎间盘,最佳适应症为单节段的外侧型突出;2、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害,如大小便功能障碍,CT显示椎间盘或后纵韧带无明显钙化者;3、反复发作,病程时间长、突出物有钙化的、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的椎间盘突出;4 、患者要求接受椎间孔镜手术并愿意承担穿刺失败需转行的开放手术风险者。由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技术学习曲线陡峭,难以学习及掌握,对于医生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各医院虽然手术的设备及器械都是差不多的,但技术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进行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多节段手术等难度较高的手术,建议选技术过硬的医生。国内公认的技术专家有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周跃教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张西峰教授等、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宋文阁、陕西杨凌区示范医院疼痛科卫凌等等。 椎间孔镜手术的特点决定了其很受病人的欢迎,技术好的手术专家,手术排的很满,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非常的辛苦。有的医生长期劳累身体健康往往受到影响,甚至有的专家劳累过度累出问题突发心脏病。因为立人医学认识几个专家,知道这个情况,希望病人看病时要相互的理解。椎间孔镜手术也经常作为一种新技术的服务手段成为医院广告宣传亮点,以民营医院为主。现实中有个别医院往往有扩大适应症范围的情况,经常会把影像上突出或者脱出很大症状并不严重,或者症状严重不会造成神经损伤的,还没有经过6个月的严格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手术。有些医院对于手术前非手术治疗的时间要求一般在3个月,有的是6到8周,而不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6个月持续正规的保守治疗。立人医学之前发表过一篇《椎间盘突出治疗的“秘密”》,明确说过对于脱出及游离的椎间盘突出,有相当一部分人体可以吸收的,所以得了椎间盘突出,先进行正规的非手术治疗2-6个月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再考虑做椎间孔镜手术,这样比较保险也不会后悔。椎间孔镜手术完成后,病人的症状一般会迅速消除,但手术只是去掉了神经的压迫,腰椎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改变,比如腰肌劳损、腰椎曲度变直等,很容易复发,所以一定要注意术后的休息、康复,甚至要进行相应的物理治疗,而真正的康复。搜狐 赵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