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律服用治疗前列腺炎的药物 2.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3.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 4.避免长时间久坐 5.适度性生活 6.多饮水(晚间少饮水),注意休息 7.避免长期熬夜 8.适量吃鱼虾精瘦肉 9.可温水坐浴 10.适度的锻炼身体 11.控制好血糖血压
男性患了性功能障碍,对身心方面都是很大的打击,还可能导致不育。因此,男性如果出现性功能障碍,如早泄、阳痿等,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明确了病因在治疗。那么性功能障碍,是男性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在正常性行为中不能得到性满足的障碍。性功能障碍大多是心理因素造成,对男性的危害非常大。包括阳萎、早泄、遗精等。会严重影响男性的自信、生育和夫妻感情,因此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以下就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相关检查。 1、体格检查:就是全面系统的对体格进行检查。了解身体发育情况,尤其是第二性征发育。 2、基本检测:性功能异常还要做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液睾丸酮的测定,是了解男性生育能力基本的检测项目。 3、常规检查:得了性功能异常性不育的男性还要化验,如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内分泌激素,前列腺液等检查。 4、心血管系统检查:如心功能测定、心电图等。了解心肌耗氧量、心输出量、有效循环血量、血液粘稠度、血管弹性系数,帮助诊断血管性阳痿。
肛周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称为肛痈。肛周脓肿是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属于细菌感染,是肛瘘的前身。本病与肛瘘是肛肠三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2%,占肛肠疾病的8%~25%。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4倍,小儿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肛周脓肿发生后应认真对待,发生在肛门两侧的坐骨直肠窝和骨盆直肠窝及男性前侧的会阴筋膜下的脓肿最为凶险,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别称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病名 肛痈 就诊科室 肛肠科、普通外科 多发群体 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 常见发病部位 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 病因 本病属于肠道内细菌感染,“肠道菌”是源头,是致病的要素。“肛窦”是感染的入口,也是脓肿和成瘘后的内口。“肛腺”是感染的途径,它先发生感染,然后蔓延。“肛周间隙”是最终的发病部位。肠道菌进入肛窦致其发炎,堵塞肛腺开口,致肛腺液流出受阻,引起肛腺感染,感染通过肌间隙、淋巴管蔓延至肛周间隙,最后形成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临床表现 肛周脓肿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这种疼痛会非常剧烈,且会逐渐加重,很多患者说会吃不下,睡不着。只有在脓肿自行溃破后,疼痛才会暂时有所缓解。 低位脓肿都会出现剧烈的肛门疼痛,且这种疼痛持续不减。而直肠周围的脓肿(高位)就不一定会疼痛。因为直肠周围属于盆腔,这里分布的植物神经对普通刺激不敏感,最主要的表现是局部坠胀和便意感。 肛周脓肿的另一症状是发热,最高能超过40°。一般来说,脓腔越大越深,发热的概率就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大小便不畅、纳差、失眠。 分类 1.肛周皮下脓肿 属于最表浅的脓肿,分布在肛缘皮下,以后侧和两侧居多。感染途径是肛窦和肛缘皮肤,病灶多局限,很少向周围蔓延。内口在病灶相对应的齿线位置。局限性红肿,疼痛明显,但很少发热。 2.会阴筋膜下脓肿 位于肛门前侧,主要是男性,会一直延伸到阴囊根部。这一部位的脓肿分深浅两层。感染途径是肛门前侧齿线处的肛窦和裂伤的肛管皮肤,所以内口一般也位于此处。发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往往会向阴囊蔓延。临床表现同皮下脓肿。 3.肛管后间隙脓肿 位于肛门后侧,分深浅两层,浅层和肛周皮下间隙相通。深层通向两侧坐骨直肠窝。感染途径是齿线处后侧肛窦和肛门后侧裂口。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位置。发病后易向两侧蔓延。疼痛明显,发热或不发热,局部红肿明显。 4.坐骨直肠窝脓肿 这是肛周最大的脓肿,左右各一个,并通过肛管后深间隙相通。感染途径基本都是肛窦,内口位置有两种可能,一是和病灶相对应位置,一是后正中。一侧脓肿会向对侧蔓延,形成马蹄或半马蹄形脓肿。绝大部分复杂肛瘘都是来源于这一部位的脓肿。红肿热痛均明显。患者坐卧不安,饮食不下,非常痛苦。 5.括约肌间间隙脓肿 是指内外括约肌之间,是众多肛周感染的原发部位。前面谈到肛窦是细菌入侵肛门的最主要入口,但真正进入肛门内部依靠的是肛腺,而大部分肛腺的腺体位于括约肌之间。细菌往往是先在这里感染,然后再向其他个间隙扩散蔓延。其内口没有确定部位,但以后正中齿线位为多,蔓延方向也不定。疼痛明显,早期红肿不明显,肛门可松弛,广泛压痛。 6.直肠黏膜下脓肿 直肠下端黏膜下,前后左右都有,属于高位脓肿,细菌入侵途径是肛窦,病灶多局限,也很少向周围蔓延,内口和病灶在同一位置。很少发热,以坠胀和便意感为主要表现,指诊可触及直肠下端柔软隆起。 7.直肠后间隙脓肿 位于直肠后侧,是所有脓肿中位置最高的。细菌感染途径是肛窦,内口在后正中齿线处,发病后有可能向两侧骨盆直肠间隙蔓延,形成高位马蹄脓肿和肛瘘,临床治疗难度大。疼痛显著或不显著,坠胀、便意感,发热,直肠后侧触及较硬隆起,肛直环瘢痕样变。 8.骨盆直肠窝脓肿 位于直肠下端的两侧,左右各一,盆底之上,腹膜之下,下面对应的坐骨直肠间隙,属于高位脓肿。感染途径是肛窦,内口多位于后正中齿线,发病后有可能借道直肠后间隙向对侧蔓延,也可能向下蔓延至坐骨直肠间隙。表现同直肠后脓肿,可在直肠下端两侧触及较硬隆起。 五检查 1.肛肠常规检查 看:看红肿范围,看齿线处有无黏液流出,籍此来判断内口位置。 摸:指诊非常重要,无论是低位还是高位,指诊有时比B超还准确。 2.血常规化验 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可以判断脓肿的严重程度。 3.B超检查 B超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肛瘘和肛周脓肿的诊断,一个有经验的检查医师,可以很准确描述脓腔和瘘管的走向,与括约肌的关系,及内口的位置。 4.CT及磁共振检查 主要用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高位脓肿。 鉴别诊断 会阴筋膜下脓肿应注意与坏死性筋膜炎鉴别。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但死亡率非常高的、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是一种由于感染造成皮下血管的栓塞导致坏死,同时影响了局部的抵抗能力而使感染加重造成恶性循环,使感染和坏死沿筋膜迅速蔓延而造成软组织的大范围、快速坏死的严重病症,如不能及时诊断和妥善处理,可引起毒血症、败血症和感染中毒性休克。 患者起病急,均有发热,白细胞数显著增高,肛周及会阴部可见片状黑色病变,皮下可触及捻发音,严重者大片皮肤及筋膜进行性坏死,波及阴囊、大阴唇,有的到达直肠下段、下腹部、后腰部,面积广,蔓延速度快。一些病例还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毒血症、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尿崩症等。 治疗 本病的治疗没有太多选择,治愈的方法只有手术,且越早越好。在无条件或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1)抗炎表浅的脓肿可以选择口服抗生素,一般用广谱抗生素。对范围相对大的脓肿需要联合用药,甲硝唑、硫酸依替米星、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2)外用药涂金黄膏、活血止痛散、四黄膏、玉露膏等。 (3)中药内服明·薛已校注的《外科精要》中提出初起予以消散,成脓期予以托毒的治疗理念。可以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手术治疗 (1)抽脓减压局部消毒,用20ml注射器从脓肿最薄弱处刺入脓腔,抽取脓液,边抽边上下移动针头,直至无脓可抽。 本方法可以暂时减轻脓腔张力,缓解疼痛,适用于临时的应急处理,但不能代替手术。如果病情发展快,如坏死性筋膜炎等,就不能用,以免耽误病情。 (2)切开排脓在局部麻醉下,从脓腔中间部位,切开小口排脓,术后用甲硝唑冲洗脓腔,并放置油纱条引流。 属于暂时性的应急处理,或是二次手术疗法的第一次手术。可以排出脓液,迅速减轻症状,但不能代替根治术,一般约需3个月左右,待瘘管形成,内口明确,再行根治术。 (3)根治术①低位脓肿-直接切开。②马蹄脓肿-切开加旷置。③高位脓肿-挂线术。④高位脓肿-等压引流术。由于切割挂线依然切断了肛直环,痛苦大,创口深。为了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可以采取双向等压引流手术治疗,术中采取半切割挂线,并放置引流管,就可以不切断肛直环而使脓腔愈合。 预后 早期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绝大部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可以获得治愈。高位脓肿病情复杂,存在反复发作的可能。极少数患者因感染过重,可造成死亡。 预防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力下降是两个根本原因,因此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和提高免疫力是预防肛周脓肿的根本之策。
临床认可的适应症包括:交感神经相关的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外周动脉性疼痛(雷诺病、Burger病、糖尿病血管病变、动脉栓塞等)、肿瘤性疼痛(乳腺癌切除后疼痛)、I型和II型区域性复杂性疼痛;心脏疾病,如室性心律失常(如先天性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速、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缺血性心肌病;全身自主神经系统相关性疾病,比如多汗症等;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有效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经前期综合症、痛经、围绝经期综合症;过敏性鼻炎;新冠后遗症等等。
前文讲过,慢性疼痛,已被认为是一类疾病。那么慢性疼痛都有哪些类型呢?每个类型都有哪些典型疾病?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分类遵循病因-病理生理-部位的原则进行归类,共分为七大类。1、慢性原发性疼痛在一个或多个解剖区域持续性的或者反复发作,病程超过3个月的疼痛,伴随显著的情感障碍和功能障碍,且不能被其他一种慢性疼痛解释。例如不能被骨骼肌肉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解释的背痛;如纤维肌痛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2、慢性癌性疼痛鉴于癌痛独特的治疗指南,ICD-11单独作为一个分类。肿瘤本身及所有与肿瘤相关的疼痛均纳入次条目。并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内脏痛、骨(肌肉骨骼)痛、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3、创伤后或术后慢性疼痛此类疼痛被限定为术后或损伤后出现的疼痛,并且至少要持续三个月以上。此类疼痛还需要除外感染、肿瘤复发所致的疼痛。此类疼痛多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如腰椎术后综合征。4、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者疾病在相应神经支配区产生的慢性神经痛,其诊断需要神经系统损伤病史。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5、慢性头痛及颜面痛至少在过去三个月发作至少50%的天数。常见的有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6、慢性内脏痛7、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指肌肉、关节、骨骼及相关的软组织的疾病直接作用产生的持续性或者反复发作性疼痛,主要是伤害感受性疼痛。
来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年第23卷第1期
PHN是带状疱疹发病后遗留下的并发症,约10%的带状疱疹病人发展为PHN。该病与发病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PHN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40岁以下的病人很少发生,超过60岁的发病率为50%,超过70岁的发病率为75%,其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约有10%~25%的PHN病人疼痛可持续超过一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部分病人由于长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疗产生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目前临床上对于PHN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神经阻滞疗法对于治疗PHN有一定的疗效,现将国内外文献的常用神经阻滞治疗方法综述如下。概述:发病机制一、概述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痛。美国神经病协会(theamericanacademyofneurology)定义为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多见。多数PHN出现在胸背部,皮损多从脊髓水平近端向远端蔓延。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持续性或阵发性灼痛或深在疼痛、跳痛、刀割样痛和痛觉过敏。PHN病人常伴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如何有效控制PHN的疼痛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项挑战。1.PHN的发病机制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后,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随后长期潜伏于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a,DRG)及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如极度疲劳、恶性肿瘤、慢性传染病、HIV感染等)VZV可再度被激活,并向感觉神经相应皮肤支配区域播散形成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PHN是由VZV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致痛机制复杂,包括解剖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常由多种机制引起。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离子通道的改变等。(1)外周敏化与中枢敏化8外周敏化是指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对传入信号的敏感性增加。外周神经损伤后,受损的细胞和炎性细胞(如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会释放出化学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钾离子、细胞因子、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等。这些细胞介质可使伤害感受器发生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者突触传递增强,包括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改变,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其相应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超敏(allodynia)等。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发病机制,疼痛的维持主要在于中枢敏化。(2)离子通道的异常改变多种离子通道的异常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包括钙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氯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目前对钙离子通道的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后,脊髓后角(主要是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上的α2-δ亚基高表达,钙离子通道异常开放,钙离子内流增加,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产生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概述:临床表现、相关治疗2.PHN的病理改变PHN的病理改变目前尚未完全明了。PHN病人的神经系统受到VZV广泛而严重的损害,后根神经节脱水、Wallerian退变,出血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变;背根神经节可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和节细胞退行性变,局部软脑膜炎,节段性脊髓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发生类似的变化。3.PHN的临床表现PHN有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较易诊断。PHN是一种复合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病毒侵袭外周神经并对其持续损伤的结果。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可观察到从皮肤至脊髓的神经组织都会发生簇状分布的粉红色水泡或丘疹,PHN期皮损愈合后可留有瘢痕及色素沉着。PHN相关的疼痛症状通常分为持续性自发性疼痛,阵发性枪击样、电击样疼痛及机械性痛觉超敏和机械性痛觉过敏三大类。PHN相关的临床分型通常分为三型:①激惹触痛型:此型病人以疼痛超敏为主要临床特征,轻触即可产生剧烈疼痛;②痹痛型:此型以浅感觉减退和痛觉敏感为特征;③中枢整合痛型:临床以兼有以上两型的部分或主要的表现,以中枢继发性敏感化异常为主要表现。4.PHN的治疗方法PHN尚无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法,治疗以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调整为主,药物治疗仍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外用及口服两种。外用药物主要有5%利多卡因皮贴、0.075%辣椒碱乳剂、8%辣椒碱皮贴;口服药物主要有阿片类镇痛药(羟考酮、吗啡、曲马多)、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盐酸多塞平等)和抗惊厥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由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所以病人可能需长期服用药物。但又由于药物治疗存在诸多副作用,部分病人会因不能耐受被迫停药。在非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有神经阻滞和神经毁损治疗。此外还有物理疗法、针刺疗法、心理疗法等其他疗法,也可减轻PHN病人病痛,改善其生活质量,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PHN病人早期使用神经阻滞的方法,可以阻断周围神经传导,防止中枢神经系统敏化,减轻疼痛症状。来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年第23卷第1期
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诊断和治疗方案一览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订阅号 2024年04月19日20:56 北京 4人腰背痛已成为全球致残的首要原因,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为提升腰背痛诊疗服务能力,满足临床诊疗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疼痛病诊疗专项能力提升项目专家组制定了《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本文将依据新发布的指南,整理出腰背痛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以供学习和参考。cLBP定义及分类一、定义慢性腰背痛(cLBP)主要是指病程至少持续12周,低位肋骨边缘以下、臀横纹(水平臀肌折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发生的疼痛症候群,通常可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的疼痛症状。二、分类cLBP根据病因可分为慢性特异性腰背痛(cSLBP)和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SLBP)两大类,其中cNSLBP占85%左右。cSLBP:有明确病因的腰背痛,主要包括脊柱特异性疾病、神经疾病、内脏系统疾病、心因性疾病及其他原因6大类。cNSLBP:指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cLBP,如椎间盘源性腰背痛等。三、危险因素工作方式、腰背痛病史、女性、超重和肥胖、抑郁症状、年龄、生活方式等是cLBP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cNSLBP)一、症状主要表现为肋缘以下、两侧腋中线之间及臀横纹以上区域的疼痛、不适感,部分伴随着臀部、腿部的疼痛,但不属于放射性疼痛。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二、体征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临床上检查神经根性体征多为阴性。三、诱发因素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cNSLBP的诊断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格检查对cLBP诊断相当关键。特别注意识别有无红旗征、黄旗征危险信号存在,红旗征表明患者有其他严重疾病,需要对其进一步评估,黄旗征是影响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一、cNSLBP诊断标准• 腰部、臀后部、股前后及髋部等部位疼痛,活动、久坐、久站后加重,症状反复发作,时间>12周。• 可见腰部局限性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性体征。• 腰部X线和CT检查均无异常,MRI检查正常或腰椎间盘黑盘征或纤维环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征。二、cNSLBP鉴别诊断常见cNSLBP鉴别诊断要点如下图: 临床评估临床评估一方面可以协助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调整优化治疗方案,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如果治疗效果差,需重新考虑是否存在其他病因。cLBP的治疗cSLBP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主要为cNSLBP的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数字医疗、微创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缓解疼痛是患者选择治疗的最重要因素,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一线选择。 一、一般治疗一般治疗是cLBP的基础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等,主要是针对cLBP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特别是基于健康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自我管理,涉及饮食、运动、情绪管理、医疗辅助等多个方面。 二、物理治疗1、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有高/低能量激光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干扰电流、治疗性超声、脉冲电磁场、温泉水疗、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等,已经广泛应用于cLBP的临床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ESWT,其对cLBP疗效显著,有时可即时显效。不同物理因子治疗的组合,可提高临床疗效。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cLBP,常见的运动疗法有普拉提、瑜伽、有氧训练、水上运动、运动控制练习、阻力训练、吊带练习、中国传统运动、步行等。鼓励患者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以提高依从性。• 普拉提、麦肯基疗法和功能重建在减轻疼痛强度和功能限制方面比其他类型的运动疗法更有效。• 减轻疼痛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普拉提、身心锻炼和基于核心肌肉的锻炼;• 减少残疾的最有效干预措施是普拉提、力量训练和基于核心肌肉的锻炼。 三、中医治疗cLBP中医治疗主要有中医外治法(针刺、拔罐、艾灸、熏蒸、刮痧、推拿、正骨、针刀、内热针、银质针等)、中医内治法(草药和中成药)。临床上还有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比如红外光灸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药物治疗药物是cLBP治疗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也是最常推荐的治疗方法。应用于cLBP治疗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乙酰氨基酚、肌肉松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曲马多、阿片类药物、中成药等。NSAIDs和度洛西汀可改善cLBP患者的疼痛和残疾水平。 图:常用治疗cLBP的药物 五、心理治疗认知疗法(CT)、正念冥想(MM)和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MBCT)是治疗cLBP最常用的3种心理治疗方法,能够缓解疼痛强度,改善残疾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恐惧 六、数字医疗数字医疗可以协助cLBP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自我管理,改善cLBP患者的疼痛和残疾,提高临床疗效。数字疗法(DTx)是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DTx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医疗器械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DTx在cLBP的治疗策略中被美国医师协会认为是非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显著降低cLBP患者疼痛强度和运动恐惧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 七、微创介入治疗cLBP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包括注射治疗、脊柱微创介入治疗和神经调控治疗(如下图)。在一些cLBP介入治疗指南中,推荐数量最多的治疗方法是射频热凝术和小关节手术。八、手术治疗对于部分反复发作的cLBP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腰椎内固定术、减压手术等。 预防与康复预防在cLBP的治疗策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形成正确疾病预防观念、优化生活方式、避免cLBP的发病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减少cLBP的发病率,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保持健康的体重可预防cLBP发生;闲暇时间的体育活动可将cLBP的风险降低11%-6%;运动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更有利预防腰痛。由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参考文献: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疼痛病诊疗专项能力提升项目专家组,程志祥,刘先国,等.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中华疼痛学杂志,2024,20(01):4-22.DOI:10.3760/cma.j.cn101658-20240215-00017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下肢卡压性神经病变(DLLEN)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继发性问题。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附大中医院特聘专家刘剑主任与30多位国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联合制定了《糖尿病下肢卡压性神经病变诊断与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这份共识涵盖了糖尿病下肢卡压性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外科手术策略等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实用的临床指南,以改善DLLEN患者的诊疗效果和预后。
疼痛科的业务内容,国家卫健委有明确文件规定了的诊疗范围和核心技术。2019年国家卫健委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疼痛科的建立,是典型的多赢创举。可以解决复杂慢性疼痛的诊疗问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