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隐裂。顾名思义,牙齿上有隐隐的裂纹。但这个裂纹,可能导致牙齿最终的拔除,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牙隐裂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初期,裂纹隐身与牙齿的发育沟里,不仔细检查很难发现,症状也很轻微,可能只有隐隐的冷热刺激痛。这时牙齿的隐裂仅限于牙釉质层内。 第二阶段,发展至牙本质层,则开始出现冷热刺激痛出现明显的冷热刺激痛,以及咬合痛。 第三阶段发展是近髓,甚至是进入髓腔,就有剧烈咬合痛以及自发痛。 第四阶段则是牙齿会劈裂开,甚至部分牙体组织开始松动。 发生隐裂的原因: 1、过大的咬合力或者存在咬合创伤; 2、牙齿的牙尖过陡,或者牙齿是治疗过的牙齿,剩余牙体组织结构薄弱。 治疗方法: 初期,可以通过调合,去除创伤咬合力,降低牙尖斜度;发展到牙髓炎、根尖周炎的,需要进行去髓术或者根管治疗,薄弱的牙齿还要进行高嵌体或牙冠保护。发展到第四阶段,大部分的牙齿可能只能拔除松动片甚至整个拔除了。 所以,牙隐裂的治疗重在预防,不要吃过硬的食物;定期检查,早期干预;发现问题,早期治疗。
活动假牙是镶牙的一种方式,尤其老年人镶活动假牙的比例更大。专家指出,假牙护理不当将有可能成为疾病的隐患,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义齿性口炎、细菌性肺炎等。 老人戴假牙误犯错 1、睡觉不摘掉假牙 很多老人为了省事睡觉不摘掉假牙,这种做法为自身安危埋下了隐患。老人戴假牙睡觉,当脱落的假牙进入食道后,会造成食道损伤,吞到胃里后若未能及时取出来还会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也可能伤到其他脏器,危及生命。 2、一副假牙戴到底 有些老人戴一副假牙时间久了,已经适应了这副假牙,就一直戴着一副假牙,还有些中老年人怕麻烦,不愿意换假牙,将一副假牙戴到底,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一副假牙戴的时间过久,会加速牙槽嵴的吸收萎缩,牙床会加速变低,这样一来,就没了固定支撑假牙的位置,再想安装假牙就非常困难。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更换 老年人戴假牙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初戴假牙时,口内常有异物感,唾液增多,甚至是恶心、呕吐,有的发音不清、咀嚼不便,这属于正常现象,只要坚持戴用,以上症状便可逐渐消失。 二、摘戴假牙开始应耐心练习,找到规律,不可急躁强行摘戴。摘取假牙不要以强力拉卡环,以免卡环变形。戴假牙时,应用手戴就位后再咬合,绝不可以用牙咬合就位,以免损坏假牙。 三、初戴假牙不宜吃硬食,应先练习吃软的食物,待适应后再逐渐咀嚼较硬而脆的食物。 四、初戴假牙后,可能有粘膜压痛现象,甚至出现粘膜溃疡,应复诊修改,如不能及时复诊,可暂时不戴,取下假牙放于冷水中。但在复诊前数小时必须戴上假牙,以便能准确找出压痛点,便于修改。 五、饭后应取下假牙清洗干净后再戴上,以免食物残渣沉积于假牙上。睡前应取下假牙,用牙膏或肥皂水刷洗干净,置于冷水中,但不要用开水、消毒剂浸泡。 六、假牙戴用后,如有不适,应及时复查、修改,不要自行磨改,也不宜长期不戴,否则因口腔内组织的变化使假牙不能再使用。 七、戴用假牙后,每隔半年至一年到医院复诊检查一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支持组织的健康。 八、取下假牙后,将假牙与口腔内的真牙齿的临接面刷净残留的食物残渣,避免发生龋坏。 温馨提示,以上即是对老年人戴假牙注意事项的介绍,老年人对自己的口腔健康一定要引起重视,以免影响生活质量。
根管治疗后一般医生会建议患者给患牙做一个牙冠保护起来,这个是必须的吗? 牙齿做过根管治疗后,坏死发炎的牙神经被抽掉,换成无菌的药物充填在牙髓腔里。但是同时,牙齿就像没有活力的树一样,失去牙髓后的牙齿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会变得比较脆弱而不够坚固,容易变色,抗龋能力变差,而且如果依然像以前那样大力咀嚼,牙齿会更容易折裂。所以,做冠对于牙齿是一个很好的保护。 做根管治疗的原因有多种,牙髓炎、牙髓坏死、根尖周炎、过度磨耗、各种原因导致的穿髓、隐裂等都需要做根管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根管治疗的牙齿都需要做冠。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观察,暂不做冠。 1. 如果开髓孔很小(换而言之,牙齿本身的结构和组织没有破坏很多,这个由病情和医生的水平决定决定),牙齿补好后还有足够厚度的牙齿组织,而且没有不良的侧向力,是可以不做冠的; 2. 对颌牙齿是活动假牙,那么去除掉侧向咬合力,这颗做过根管治疗的牙齿也可以不做冠(这个需要医生判断,也有例外); 3. 高龄老人,因为肌肉萎缩导致咬合力变小,牙齿也可以视情况决定是否可以不做冠。 最后强调一点,隐裂牙一定要做冠保护,而且要尽快!
(转发自口腔视界) 经历过牙痛的人一般都能体会到牙痛起来要人命这句话的含义,但其实这句话不仅意味着牙疼伴随着我们无法忍受的疼痛感,而且还包含着牙疼的背后隐含着一些对我们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因素。那么,如果牙痛该怎么办呢?牙痛吃药就好了,真的对吗? 要想知道牙痛应该怎么办?我们就应该先了解致使牙痛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来说,致使牙疼的原因有:龋齿、牙髓炎、根尖炎、智齿冠周炎等。 其中,龋齿的症状一般为冷热刺激痛、嵌塞食物痛,刺激去除后很快不痛,对它的治疗通常以保护牙神经为主。而除了冷热刺激痛,还有自发痛,尤其夜间痛,通常为牙髓炎,这种情况下牙神经已无法保留,必须杀神经,做根管治疗。根尖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没有冷热刺激痛,有咬合痛,感觉牙伸长了,此时神经已坏死了,要做根管治疗。智齿冠周炎表现为后牙区胀痛,张闭口时加剧,口内可有咸味,严重时半侧面下部肿胀,张口受限,对此一般需要做拔智齿修复治疗。 由此,致使牙痛的原因不同,会有相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单纯的消炎止痛药是治标不治本的,需要医生检查后作相应的治疗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止痛。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出现牙疼的症状,一定要及早去专业的口腔医院诊所就诊,切不可不加重视,以致贻误病机,耽误病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出现牙痛等各种口腔问题,平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口腔清洁,早晚认真刷牙,饭后漱口,减轻细菌的困扰。 第二,刷牙时用温水。因为温水对牙齿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保护剂,可防治过敏性牙痛。 第三,用脱敏牙膏刷牙。因为脱敏牙膏里面也含氟,有防护牙齿的功效。
记者 王繁荣 通讯员 梁夏)一刷牙就流血,咬口苹果也留下一个血牙印。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最近上火了”。因为没有疼痛感,牙齿看起来似乎没问题,所以容易被忽视,但忽视的后果可能很严重。牙龈出血有时不单是口腔炎症,还可能跟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等有关系。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副主任董广英教授表示:健康的牙龈在刷牙、进食时是不出血的,如果出现这种问题,极有可能是患上了牙龈炎,甚至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牙龈炎症引起的出血量较少,漱口后会止血。而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量较大,出血时间长,不容易止血。 牙龈炎是口腔内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日积月累的菌斑、牙垢及牙石刺激牙龈使牙龈充血水肿并诱发炎症反应。牙龈内的微小血管因炎症而变得脆弱,导致平时健康坚韧的牙龈稍有触碰就出血。 牙龈出血应该怎么办呢?董广英教授说,在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可先检查自己的牙刷刷毛是否过硬。如果是由于刷毛过硬引起的出血,更换软毛小头的保健牙刷后一般可以自行停止。平时更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1、坚持早晚刷牙,认真刷牙,及时清理齿面菌斑。在牙刷选择上,有些人唾液比较粘稠,食物残渣、菌斑“粘”的比较牢,刷毛太软的牙刷可能刷不掉。因此,推荐使用刷毛软硬适中的牙刷。 其次,刷牙的手法也很重要,刷牙要顺着牙缝上下刷,使刷毛部分进入牙龈沟内,部分置于牙龈上,每颗牙齿的每个面都要刷到。下前牙的舌侧和上后牙的颊侧最容易长牙石。最后,刷牙还讲究时机,不建议吃完饭立刻刷牙。如果我们吃的食物中有醋,它暂时对牙齿有个脱钙的作用,牙齿会变软一些,此时刷牙可能会损伤牙齿。推荐饭后半小时再刷牙,但不一定每顿饭后都刷牙,起床后和睡觉前刷两次即可。 2、清水漱口及牙线的使用。饭后清水漱口可以去掉食物残渣,日常使用牙线不仅能去掉塞牙缝的食物残渣,还能清理牙齿邻面的菌斑,防止牙垢和牙结石的形成。 3、如果存在牙龈萎缩,牙缝比较大,还可以使用牙间隙刷。 4、除了以上自己可以做到的牙齿清洁方法,董广英教授建议每个人每年都要在专业医生那里进行两次洁牙,洁牙时也能对牙齿的状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董广英教授强调,也有一部分牙龈出血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这类牙龈出血往往是全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比如坏血病患者的口腔牙龈呈暗红色肿胀,肿胀的牙龈有时可遮盖牙冠。又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常表现为牙龈出血或拔牙后出血不止,用一般的止血方法不易止住。此外,肝硬化、脾机能亢进、肾炎后期等也可发生牙龈出血。如果是这样,应及时就诊,排除口腔问题,然后请内科医生详细检查,找出引起出血的原因,对因治疗。
看到题目,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想法:每年还要做一次口腔检查吗?没有必要吧,我没做过,牙齿也好好的啊。 可是,你的牙齿真的健康吗?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牙齿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看到这里,你还能确定你的牙齿健康吗? 其实,除了牙齿缺损、牙齿疼痛、牙龈红肿等感官明显的牙齿问题,我们很难确定我们的牙齿是否出现了问题,比如你能确定你的牙龈颜色是否健康吗?你能看出来浅龋(蛀牙早期)吗?甚至口腔癌早期,没有专业的设备检查,我们根本不知道。 而这些都能够通过专业的口腔检查设备检查出来。不管是哪科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永远是真理,口腔尤其如此,既能节省未来需要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又能免受病痛的困扰。因此,口腔检查很有必要。 口腔检查具体检查什么问题? 专业的口腔检查服务除了基本的有无龋齿检查外,还包括牙周健康检查、牙齿缺失情况检查、口腔内有无囊肿或者异常变化、口腔黏膜有无异常、智齿生长情况等一系列检查。 还有如上所说,口腔检查还有助于发现口腔癌疾病隐患。我们都知道,口腔癌并不少见,更不好治,但是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效果都会慢慢转好;如果耽误太久造成更多病变,还会致人死亡。 口腔癌早期症状轻微,很容易被患者忽视,但通过口腔检查,口腔医生常常能发现。因此,定期口腔检查,远离的不仅仅是口腔疾病,有时候甚至是生命的威胁。 通过口腔检查能解决什么问题? 口腔检查可以检查到有无龋齿、牙周健康情况、智齿情况、牙齿缺失情况、黏膜有无异常、口腔有无肿物或异常变化等,通过口腔检查,牙医可以给受检人正确的口腔健康指导,科学的治疗建议,对促进口腔健康很有意义。 以龋病来说,龋病在腐坏牙本质深层之前,患者可能感受到任何不适症状,而且也不易发现这样的小龋洞,只有定期检查,医生才能够发现浅龋和中龋,及时进行备洞充填,一次就可以完成治疗。 但是,如果等到患者感觉疼痛之后才来就诊的话,这时候龋洞可能已经腐坏到了牙髓,除了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治疗花费的时间、费用、就诊次数都增加了许多,而且如果龋齿破坏严重,比如有大面积的根尖病变,就需要拔除患牙造成牙齿缺失,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多久做一次口腔检查合适? 不同年龄的人群有不同层次的口腔检查需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等,全面考虑来作出选择。 1、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可以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但体质较差,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精神病和肿瘤等带有遗传倾向疾病家族史的人,每年检查1~2次。 2、儿童时期是蛀牙龋齿发生最高的年龄段。很多儿童喜欢吃甜食,而且没有养成刷牙的习惯,一系列的口腔疾病就会产生。因此,儿童的第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应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六个月内就开始,儿童一岁以后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常规的口腔健康检查。 另外,建议儿童做窝沟封闭和全口涂氟,彻底预防蛀牙。关于窝沟封闭和全口涂氟。 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体硬组织、牙髓发生许多增龄性变化,如牙釉质及牙本质逐渐磨损、变薄、牙冠变短,严重者甚至磨损到接近牙颈部,使上、下牙之间的颌间距离减小;牙龈逐渐萎缩,牙槽骨生理性吸收,致使牙根外露,牙间隙变宽,牙齿松动。 唾液功能减退,分泌量减少,流速减低,使口腔黏膜干燥,弹性减低,导致口腔自洁作用低下,从而易患口腔疾病。所以每半年一次的口腔检查对保持牙齿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定期检查就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4、女性如果开始备孕,建议在孕前做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因为孕期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会增加,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局部血管扩张比较敏感,细菌很容易侵入口腔感染牙齿,引起剧烈疼痛。应用抗生素治疗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不治疗孕妈妈则很可能因为遭受刺激太大而流产,特别麻烦。 因此,在孕前一定要做一个全面的口腔检查;做一次洁牙;治疗口腔现有疾病;对发生过或可能会发生智齿冠周炎的阻生智齿及时拔除,避免怀孕期间出现智齿冠周炎,造成更严重的颌面间隙感染。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已经意识到了口腔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到提前预防,提前治疗,拥有一个健康的口腔,享受幸福生活。 转载自中华口腔
转发宝宝说话不清楚,其实不一定是攀舌的问题。即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宝宝也不一定必须手术。经过科学语音训练,同样能做到吐字清楚、表达无碍。 我们俗话说的“攀舌”,其实专业上称为“舌系带过短”。舌系带,就是张口后撬起舌头时连接在舌头与口底的那条薄条状组织。正常舌系带可以使舌头活动自如,舌尖能自然伸出嘴巴外面(或上舔到上牙龈)。 正常情况下,新生宝宝的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发育过程中,系带逐渐向舌根部退缩,到2岁以后舌尖逐渐远离系带。仅有少数宝宝会出现舌系带过短现象。所以,婴幼儿舌系带过短应观察到2岁以后,不应立即判断为不正常。并且,对于轻度和大部分中度的舌系带过短患者也未必一定需做手术。 下面,我们通过对比来了解一下“舌系带过短”的相关问题吧! 如何才算舌系带过短呢 ▲舌系带过短,也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 “ 剪or不剪 ” 剪舌系带手术虽然简单,但对儿童来说,同样需要全身麻醉。并不是所有舌系带短的孩子都需要“剪一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有研究表明,如孩子在两岁以前进行这种手术,其实95%属于多此一举。即使不手术,其日后也会逐渐达到正常状态,所以很多无辜的孩子很可能无缘无故白挨了一刀。 ▲剪不剪?! 最好4岁以后剪 大W”患儿的最佳手术时机是新生儿时期。出生一周内的孩子舌系带薄得像纸片,剪断后出血少,对孩子的影响最小,助产士在产房用小剪刀横向剪断系带黏膜即可。 目前,一般认为在4岁之前,除了已出现反复溃疡等会妨碍健康的情形,我们都认为没有必要立即做舌系带矫正手术,只需‘静观其变’即可。如果按照家长意志,对4岁以下宝宝开展手术,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4岁以后,孩子已经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和配合能力,在全身麻醉下,横向剪断系带,再纵向缝合数针,就完成了手术,术后一般恢复效果也较好。 孩子发音不准,不全因舌系带过短 很多家长总将孩子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归结为舌系带过短,让它滥背黑锅多年。 其实,发音不准的原因很多,舌系带过短只是其中之一。造成发音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天性生理缺陷,牙齿、舌头、口腔构造、鼻窦等与发音有关的器官发育不良,比如先天性唇裂和腭裂、牙齿缺失或畸形以及舌系带过短等;二是后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时候因神经系统疾病致使发声器官运动不协调、因听力受损等情况造成听不准音而无法正确模仿、大脑发育障碍等都可引起发音不准、不全。 婴幼儿在牙牙学语阶段,大脑的语言中枢和发声器官尚未成熟,再加上孩子易受周遭语言环境的影响,如周围亲人普通话和方言交替使用,宝宝接受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说话稍有差池也可以理解。 孩子的发音与听觉功能、语言环境、智能发育、发音程度等因素有关,大部分孩子一般在4岁以后会逐渐完成语言体系的自我调整,可以认真良好地和成人开展交流对话,部分孩子要到入学后通过学习才能完全纠正,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另外,当宝宝出现所谓“大舌头”症状时,可以通过一些语音训练改善发音问题。 所以,孩子说话不清楚,家长不要太担心,如果真是舌系带的问题,剪还是不剪,就放心交给医生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