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被问及:“医生我到底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啊?我感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会急,而心急的时候心情也会不好。”对于医生,都会根据病人的核心症状作出诊断,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下是如何区分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已成为我国的常见心理疾病。其中各类焦虑障碍的发生在城市人口中尤为突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焦虑障碍、广场恐怖症、社会焦虑障碍、强迫症、单纯恐怖症和创伤后应激性焦虑障碍均归属于焦虑障碍。 患焦虑障碍者被称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这是因为,病理性焦虑能使人陷于长期的高度不愉快和不舒服之中:模糊的恐惧感、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担忧;常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出汗、肠胃不适、周身肌肉酸麻胀痛、头与呼吸有紧压感等全身症状;常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等运动性不安状态。 很多更年期综合征的病人,实际上就是焦虑障碍。老年人、学生、妇女等均可患此症。为此,许多患者曾多次被送至医院紧急抢救或请专家会诊,但各种先进仪器均检查不出病症的所在,而病人却备受身心痛苦。由于焦虑障碍会引起长期的负性情绪障碍,因此可使人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躯体疾病。这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重大威胁。 抑郁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抑郁障碍又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疾病,在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中有25%的人自杀。抑郁障碍不仅见于精神科临床,还常与内外科疾病或其它疾病并存。据统计,在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有22%~33%的患者可诊断出患有抑郁障碍。此外,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癌症、慢性肺病、脑中风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比例也明显增高。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这是一种更严重的病症。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两组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人身上。研究发现,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与单纯的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相比,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患者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故有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是一种不同于单纯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疾病。
常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这样评价安眠药:睡不好觉也别吃安眠药,吃安眠药等于慢性自杀。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有的老年人主观地认为,人老了,睡眠自然就会减少。其实不然,睡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节律性生理现象,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是一种病态。所以,失眠患者首先要主动就医,由医生判断失眠的轻重和类型,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眠药;其次,在服药之前必须对药物有科学的认识,消除既想吃药、又怕副作用的矛盾心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安眠药都是很安全的,但经常服用一种药物会出现耐药性,所以患者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换药。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失眠患者正确服用安眠药的时间是睡前15~20分钟,一次服足药量,卧床以后全身放松。 临床上,医生还常常发现一些失眠患者将应该一次服用的药量平均分成2份、先服1片看效果,再隔1~2个小时服用剩余部分,其实这样做违背了服药的科学规律。安眠药是处方药,不能自行服用,既不能睡不着觉就自己到药店买药吃,也不能私自更改医生的处方,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必须到医院就诊,让医生开出处方,按照处方的要求吃药。错误用药不但不能缓解失眠,反而会增加其他脏器的排毒负担。另外,在服药的时候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整精神,使自身免疫力达到一个良好的水平,这样有助于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有效缓解失眠
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焦虑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焦虑症是人群中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症患病率很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基本上有三组,亦可视为焦虑症的三大症状 1病理性焦虑情绪 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多数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症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2躯体不适症状 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 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 3精神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焦虑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 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 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突然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 2 慢性焦虑,又称普遍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 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还伴有颤动等运动性不安,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 3 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的恐怖) 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的,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是不会引起焦虑的。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有一位患者就是害怕坐地铁或者公交车,只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她就会焦虑发作,极其痛苦,为了避免焦虑发作,她就打出租车上下班,因为坐出租车她就没事。 对于焦虑症的治疗,需要注意一下四个方面 1.明确诊断是焦虑症治疗的基础 焦虑症易与躯体疾病相混淆,往往被误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等,识别率低、误诊率高。所以,焦虑症明确诊断对治疗很关键。 2.心理疏导是焦虑症的必要治疗手段 由于焦虑症患者多有预期性焦虑,即对未来的焦虑发作产生预期恐惧。治疗的原则就是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来减轻焦虑症患者的心理压力。心理治疗在减轻焦虑症状、预防焦虑症复发、改善依从性、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综合辅助治疗是焦虑症治疗的必要手段 根据焦虑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单独或综合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生物反馈训练、身心平衡放松训练、系统脱敏训练、催眠治疗、运动治疗、音乐治疗、磁疗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手段,系统治疗焦虑症。 4.家庭社会支持是促进焦虑症改善的重要环节 患者的亲属朋友甚至同事等协同好医生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可以促进焦虑症的治疗,帮助焦虑症患者更快地康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预计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但,我国抑部症就医率不足10%。 很多朋友,对于抑郁症治疗还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抑郁症治疗的两种模式: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精神类药物主要是一类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从而改变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的药物。 听起来挺吓人的哈!好像药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维一样。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医学发展还没有那么精确到找准哪根神经代表着你在想什么。药理学家只是发现了,类似抑郁症的抑郁情绪、精神分裂症的不安全感等等这样的背景心态与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化学递质有关,用药物相应提高或降低相应递质在中枢神经纤维的突触间隙间的浓度时,这种背景心态就会被改变,相应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就可以缓解。 其他各类药物的研制原理也是如此。所以,各种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等便应运而生。 所以,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功能。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告诉我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生生地提起来了。 在传统医生眼里,这样的治疗就算到位了。"过去,你深陷在抑郁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现在我已经帮你拔出来了,解决你生活中剩下的烂摊子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当代都市人群中其实是大部分)患者,即便情绪改善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扰还是没法解决。我会做这样的比喻:生活的很多困扰,包括一些患者自己的性格基础本身就是会产生抑郁情绪的,就如同一片会滋生杂草的沃土一样,抗抑郁药就像是除草剂,虽然除掉了草,但只要这个性格还在,那么药一停杂草还会继续长出来。这就使得不少患者似乎根本就离不开药了。一些患者会误以为这是自己对药产生了依赖,结果陷入两难的境界:吃药怕上瘾,不吃药又怕被抑郁缠上。 那么好,心理治疗这时就派上用场了。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治疗其实比药物治疗更为古老。 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世界上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问世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而很多人对"心理治疗无用论"的深刻印象。其实,这实在是冤枉了心理治疗。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心理治疗必须有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治疗才能奏效。而不会像药物那样,管你怎么想,我都可以强行改变你脑内的化学环境。 但是心理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为人本。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拉远了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距离,一旦开始服药,无论是治疗师和患者都开始关注症状的改善和药物的副作用上,而忽视了"在精神科领域里,任何一个症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心理意义"这个特点。 心理治疗则是一个拉近治疗师和患者间的关系的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的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相比药物治疗,患者完全没有发言权,心理治疗更像是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师更像是一个挚友在指导、分析,有时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的问题。这样的治疗达到的效果都是患者亲自调整的结果,这对于患者的收获要远比药物来的重要。 一句话,药物是让别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太多,压力太大,药物的确有快速减轻症状的作用。但也有的时候,我们只是缓解了症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因为我们本身问题很多,却完全没有自我改变的动机时,就会对药物有过多的期待。 心理治疗是自己在别人的支持下亲自解决问题,如果症状已经基本控制,若想彻底在生活中摆脱困境,可能还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所以这样我就会说:如果你想缩短治疗的周期,不那么长时间地依赖药物,那么如果你愿意的话,心理治疗也许是一条捷径。 有研究发现,无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自然康复的进度要远远慢于有心理治疗的情况下(也许这个时间是5:1)。当然,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周期那样明晰,比如患者开始心理治疗时问我"我们需要做多长时间",我往往很难回答他这个问题。我一开始总以为这个过程可能得需要一年的漫长时间,但实际情况是好像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也许半年甚至三个月),患者的心态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以至于他在短时间可以不再需要心理咨询师的支持而独立应对自己的生活了。 我常常对我的患者说"你不要指望药物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否则的话,现代社会的问题都太好解决了,管你是贪污腐败、或者犯罪分子,都直接吃两片药解决了。" 是的,药物真正能够改善的是症状,但不是你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实际产生困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是自我成长,自我疗愈之道。
奥氮平,一个精神科高端常用药,可以干预早期分裂症,改善睡眠、进食,可以辅助用于躁狂症早期镇静,可以改善老年痴呆症胡言乱语,甚至可以处理肿瘤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是,不得不说,奥氮平的性价比和不良反应。按分裂症治疗来说,长期服用,每天4片【20mg】每月1200左右费用。三个月以上可能出现肥胖,贪食,困倦。2年以上可能出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老年人可能并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谨慎使用是关键!个人建议:肥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爱美女性、小孩子、家境条件一般者,慎用!!!!
焦虑症 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焦虑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焦虑症是人群中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症患病率很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基本上有三组,亦可视为焦虑症的三大症状 1病理性焦虑情绪 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多数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症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2躯体不适症状 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 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 3精神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焦虑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 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 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突然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 2 慢性焦虑,又称普遍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 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还伴有颤动等运动性不安,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 3 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的恐怖) 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的,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是不会引起焦虑的。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有一位患者就是害怕坐地铁或者公交车,只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她就会焦虑发作,极其痛苦,为了避免焦虑发作,她就打出租车上下班,因为坐出租车她就没事。 对于焦虑症的治疗,需要注意一下四个方面 1.明确诊断是焦虑症治疗的基础 焦虑症易与躯体疾病相混淆,往往被误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等,识别率低、误诊率高。所以,焦虑症明确诊断对治疗很关键。 2.心理疏导是焦虑症的必要治疗手段 由于焦虑症患者多有预期性焦虑,即对未来的焦虑发作产生预期恐惧。治疗的原则就是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来减轻焦虑症患者的心理压力。心理治疗在减轻焦虑症状、预防焦虑症复发、改善依从性、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综合辅助治疗是焦虑症治疗的必要手段 根据焦虑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单独或综合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生物反馈训练、身心平衡放松训练、系统脱敏训练、催眠治疗、运动治疗、音乐治疗、磁疗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手段,系统治疗焦虑症。 4.家庭社会支持是促进焦虑症改善的重要环节 患者的亲属朋友甚至同事等协同好医生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可以促进焦虑症的治疗,帮助焦虑症患者更快地康复
很多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很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精神病患者在怀孕期间到底能不能吃药,吃药对胎儿会不会有影响呢? 其实大家不必为此过分担忧。怀孕时服用的只是较小的维持量,这些药物往往不溶于水,所以通过血液、胎盘,到达胎儿,仅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千万不要轻信某些妇产科医生“怀孕期不准吃药”的说法。否则,孕妇的精神病一旦复发,吃的药量更大,得不偿失。由于药物往往溶解在脂肪中,所以药物在乳液里的浓度就比较高,精神疾病患者在产后不宜给孩子喂以母乳,以免婴儿吃食较多抗精神病药。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根据对胎儿的影响大小、把药物分成5类: 孕A:经对照研究没有影响 孕B:动物研究或许有些问题,但人体研究未见不良影响 孕C:不论动物或人体研究,没有肯定致畸证据,但也没有肯定不会致畸的依据 孕D:对胎儿肯定不利,但母体病情需要时仍可应用 孕X:动物及人体研究,均认为对母体及胎儿不利 现将有关精神疾病用药与怀孕及胎儿的关系,列述如下: 1.所有抗精神病药: 除氯氮平为孕B外,均为孕C; 2.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为孕D, 氯米帕明、多虑平、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曲唑酮、米安舍林、米氮平,均为孕C,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为孕B; 3.抗焦虑安眠药: 苯二氮卓(安定一类)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都是孕D, 唑吡坦(思诺思)为孕B; 4.心境稳定剂: 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为孕D, 拉莫三嗪,为孕C; 5.治疗痴呆药: 安理申、艾斯能,都是孕C。 根据国内外专家意见,在罹患精神疾病时如果怀孕的话,可以按照以下执行: 1.怀孕时,完全可以用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一般说,没有致畸的问题。 2.安眠药有致畸可能,但不严重,可以选用唑吡坦,或用某些抗抑郁药代替。 3.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有致畸可能,只能暂用抗精神病药代替,或可改用拉莫三嗪。
对于抑郁症,我们都不甚了解,也容易望文生义。本文是一位轻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希望让大家看到生的光芒。 已连续一周没能有过一天的安睡,终日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昨日睡前特意服了助安眠的药,但临睡前又获知翻译家孙仲旭先生因抑郁症自杀离世,于是挣扎着爬起来决定一定要写点什么,告诉大家得了抑郁症的人到底有一个怎么样的灵魂。 其实几个星期前得知罗宾?威廉姆斯因重度抑郁症自杀时,就整个人都不好了,整一周都无法从那种黑云压城般的情绪中跋涉出来,我的抑郁症只是轻度,已让我受困于极大的无力感,我无法想象一位重度患者,该是如何步履维艰地走过每一个24小时,我也不由开始担心若我也有一日病症加重,又当是如何? 三年半前,我开始有身体不适感,后脑就如同终日压着一块大石,昏昏沉沉瞌睡不止。相伴随的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开始明显走向下滑,这对刚换了一份新工作的我来说着实艰难。直到有一日清晨我终于头痛难耐到无法上班,于是,我去了医院。 坑爹的医生给我的诊断是脑供血不足,并开了一堆对症的药。药有些许的疗效,缓解了我的头痛,但并未卸下我脑中的大石。在那之后的两年间,如那日般的严重症状陆续出现过几次,我自己也开始尝试以各种手段看是否能缓解自己的症状。我每天早睡早起,吃很多的豆制品,每天吃三根香蕉,每个工作日的晚上都要跑步,每个周末都去游泳……但没有一丁点的起色。 在这两年间,我无论睡多少个小时,都还是睡不饱,脑袋始终昏昏沉沉就如同熬夜到三四点时的模样,哈欠连天,随时随地都能睡着。但即便如此,当真要我睡觉的时候,我又要辗转反侧许久方能入睡,且睡眠很浅,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把我惊醒,而在这之前我是一个沾上枕头十秒钟内就能睡着的人。我中午必须午睡,不然下午我的脑袋就会如同要炸裂了一般。而因为此,我开始慢慢不爱与人说话,因为说话很累,开始慢慢不爱与人交际,因为交际很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在床上躺着睡觉,虽然不管我睡多少个小时也仍然睡不醒。我已经快忘了一个清醒的头脑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2013年开年上来,睡眠越来越差,身体也日益乏力,脑中的大石突然开始疯狂生长变得越来越重。每天早上,我都需要与压着我的那块大石全力对抗才能艰难起床,从不迟到的我开始迟到;我无法再维持上班路上读书的习惯,而转为靠着窗户昏睡;下班时我经常需要在上海南站下车歇息一会,因为我开始会晕地铁,坐时间一长就头晕恶心;我变得没有办法工作,整个大脑的回路就如同被堵塞住了一样,那块疯狂生长的大石也压得我有一半的时间只能趴在桌上;每天一进家门,我就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我不想见人,不想接电话,不想与人说话,不想出门,这等简单的事情于我简直苦不堪言,我开始进入如深渊般的社交困境,我的手脚也如同长出了绳索把我彻底捆缚住了。我开始觉得我的人生彻底无望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已经进入了一种轻度的“抑郁木僵”状态。 我看了大量的医生,做了大量的检查,从中医到西医,从脑电图到脑CT,统统无解。我只能回到老家休息了整整一个月,每天早起爬山,想睡就睡,吃很多滋补的食物,去新疆尝试旅行治疗,依旧无解。 终有一日,遇到靠谱的医生建议我去看心理科。初初听到这个诊断,我觉得很可笑,我是一个很豁达开朗之人,而且近几年并不曾有过什么让我郁郁不平的心事,何来的心理疾病,而且我统统都是生理上的症状,与心理疾病又有何干。但我还是去了,果然诊断出来我是抑郁症,而我的所有症状都是抑郁症的肢体症状。初诊时,医生问了我大量的个人问题,为我细细分析我的病因,判定我是因上一份持续三年的工作强度与压力过大,且没能及时调整与排解,而导致在离职后,积攒了三年的疲劳和压力瞬间喷薄而出,从而引发了抑郁症。 医生给我开了对症的药,刚吃下两天,我的症状就几乎被全部压制住了,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正常起床、正常洗漱、正常交谈、正常工作、正常睡眠,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得到改善。只是我脑中的那块大石还在,始终无法移除。这种药物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有一次因为医生停诊而停药了几日,我就感到头晕目眩、呕吐不止,身体时不时有一种过电般的发麻感,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中间还有过一段时间的失眠,脑袋累到分分钟就要炸裂,却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夜夜睁着眼到天明,我终于可以理解失眠为何会逼死一个人,幸运的是我的失眠只持续了一个星期。 这个过程中,医生尝试了很多不同药物,终于今年7月底的时候,那块大石突然就消失了,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可惜我只过了三个星期的好日子,那之后石头又回来了,稳稳地压在我的后脑勺上。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患者是一种如何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太多人不了解抑郁症,对抑郁症有误解,从而对周围有抑郁症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应对态度,即便是出于善意,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反而加重了对方的苦恼。 抑郁症的对面不是“快乐”,就像我并没有不快乐。抑郁症的对面是“活力”,是我的身体被病困住了,导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我体内的精力好似被榨干了,导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这种话,导致他抑郁的并非心情,开心一点、想开一点并不会减轻他的病痛,更何况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因为第一条,所以不要以一个人开心不开心来判断他抑郁不抑郁,这两者之间无法划上等号。“你整天那么逗逼,怎么会抑郁呢“这样的判断是彻底的误读。 抑郁症是一种病,不是一种悲观失落的心情,不是矫情,不是故作姿态,是管理情绪的机能坏掉了,是大脑中无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你有啥可抑郁的,我还抑郁呢”这种话,你会对一个癌症患者说“你有啥可乏力难过的,我还乏力难过呢”么? 抑郁症是一种病,是病就要吃药。确实有人有轻度抑郁症自己熬着熬着就熬过去了,但对于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扛不是一个办法,这不是一个用意志就可以与之对抗的疾病。 抑郁症的外部表现非常复杂,悲观低落的心境固然是一种症状,但更多时候还会通过肢体的症状表现出来,比如头昏、乏力等。所以千万不要以没有心理症状而只有生理症状,来否定一个人抑郁症的可能性。 不要问抑郁症患者“你为什么要抑郁?“很多人的抑郁症是无法找到确切病因的,就像癌症患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癌症一样。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控制能力会较之常人更差,除了经常不想说话外,时常会忍不住情绪失控、脾气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这种情绪上的失控抑郁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恼。 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这又不是什么好事,有什么好到处说的“这种话。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11%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没什么见不得人,”诉说“会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压力。就好象我终日以一种逗逼式的口吻调侃自己的抑郁症,一方面是在排解自己的压力,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调侃,让大家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病,不要对它有任何的偏见。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轻如鸿毛的精神负担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社交活动会有压力,比如与不熟悉的人的聚会,他人的过度关注会有压力,比如家人对婚姻状况的关切,生活的突然变化会有压力,比如从小养到大的宠物的离开。这些压力对于寻常人而言实在尔尔,但抑郁症患者实在没有力气来对抗这些哪怕极度轻微的负面情绪,从而会把他愈发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处。不要逼他们去做任何事情,一个安稳的环境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 抑郁症患者的孤独与绝望,经常来自于外界的误解或轻视。外界不明白你是真的生病了,而且这种病还很复杂,从而产生许多的冷嘲热讽,这会让抑郁症患者本就黑暗的生活雪上加霜。与抑郁症对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而是支持与鼓励,再简单一点,就是理解与关心。 我很幸运我有一个树洞可以让我在无力对抗糟糕情绪时有个排解的出口,我有一群朋友对我不离不弃,随时随地陪我吃饭旅游看电影,我有一群逗逼同事随时给我正能量,让我从来不会过于消极地评价自己。 就是这样。 作者:朱熠
1. 抑郁症患者的感受 抑郁症是生理和心理双重结合的一种病,对于患者本身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大部分有抑郁感觉的人都会有以下的心理状况: 自我否定 这是很普遍的。什么都是自己的错,自己这不好那不好,对自己完全的怀疑,甚至怀疑是否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也许在别人眼中,TA是一个成功的开朗的人,可是如果他有抑郁症,内心对自己的否定已经到了极致的程度,甚至对于自己得病的事情,都是抱着“别人都好好的怎么我就有问题了,一定是我矫情”这种想法 对人生产生绝望感 这种绝望是完全可以到生无可恋的程度。不仅仅是对现在的生活觉得没意思,对未来觉得没意思,甚至对以前过过的生活都持有怀疑态度。每天想的事情就是人生的意义这种宏大的哲学问题; 自我封闭 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也不敢和别人说怎么回事。非常想说,但是说不出来,因为就是痛苦。莫名其妙的痛苦,所以就不说了,而且先入为主的认为,就算说了别人也理解不了 自杀,自残 自残是因为内心压抑到需要身体承受一些发泄。真正自杀和自残的人,是不会害怕的,也不会觉得疼的。因为活着的痛苦已经远远的大于对死亡和痛感的恐惧 精神上钻牛角尖 对一件事情不停的像筛筛子一样筛自己的内心,一遍遍想,一遍遍的钻,越钻越小,打转转出不来,严重的时候回明显的感觉到情绪已经是一种物质了。情绪的任何波动都会耗费巨大的体力。而抑郁症的感觉就是每天情绪在跑马拉松。 恐惧 早晨起床的时候绝望感会更重,很多人在晚上反而觉得稍微舒服一点 心痛感 有些人会有明显的心痛感。心痛的感觉一般来说就是像把心挖出来在油锅上煎,或者被人攥着不停的捏。这些不是真正身体的那种疼痛,只是感觉上的疼痛 无法体会正常的快乐 躁郁症因为是双向的,所以说是时低落时兴奋。那种兴奋会让病人以为是快乐的。其实不是。只不过是低落的另一面。抑郁症感受不到、理解不了正常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以上是很普遍的心理反应。还有其他的,每个人反应都不同。生理反应每个人是不同的。失眠应该是最轻的症状了、自残、自杀、无法呼吸、崩溃大哭、撞墙的都有。就算不做事,内心却不会停止的在想。 正常人类是很难理解这些的。这世界上确实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如果有人出现了以上的这些反应或者内心状态,其实周围的人给他说什么人生很美好,未来充满希望,对于抑郁症来说除了会让他们觉得更加绝望之外,没有任何的作用。因为完全感受不到,还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自我否定。 抑郁症的人,思想比较复杂,情绪比较敏感。其实大道理懂得更多,因为想要不停的排解自己的情绪,就会看很多东西寻找很多方法去解脱。所以在发病的时候,说安慰的话,或者道理,是完全没有作用的。真正发病的时候,信仰、励志、积极的情绪,都不会有作用。在这种时候,如果周围的人给他说这种话,就相当于你给一个刚撞了车全身骨折疼的要死要活的人说,你出去跑两圈就身体健康了是一个道理。 2. 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抑郁情绪,就我了解到的情况来说,一般是指因为具体某件事情的影响和刺激,产生的焦虑、压抑、自我否定、对人生产生绝望等一系列感觉的情绪。 抑郁情绪最大的特征就是,是有具体诱因的。比如说,亲人的离世、失恋、生活出现不好的重大变故。一般来说,抑郁情绪产生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人生无望,痛苦,绝望,严重的时候会失眠,有自杀和自残念头,自我否定,进而影响到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时间长了会损伤脑细胞。 抑郁情绪其实是可以根治好的。基本就是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大部分人其实是抑郁情绪,因为每个人都有。 抑郁症不同。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也有生理原因。抑郁症还有一大堆的细分。大部分患者都是躁郁症(情绪双向,低落和快乐并存),真正单向抑郁的好像不多。现在医学的角度上说,抑郁症的生理缺陷在于缺少儿茶酚胺,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所以如果发展到“症”的状况,就是一种病,和感冒发烧癌症一样,就是一种病,只不过这种病不是明显的身体残缺。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这两个东西是可以让人感觉兴奋、幸福和快乐的激素。抑郁症的人基本上这种东西很少。 抑郁症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什么具体的诱因和刺激。只不过当发生重大生活变故的时候,患者受的刺激和反应会更加强烈。而且抑郁症基本上是反复性的。如果你不幸患上了抑郁症,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基本上根治的可能性不大(我治好了,有后遗症,而且确实偶尔会担心复发。但是和抑郁症时期已经完全两个人)。但是痛苦是可以降低的,就是说那种激烈的情绪是可以得到缓解的。可是还是会比正常健康的人类感受到的痛苦多和敏感。 3. 如何以正确心态面对抑郁症 再说一遍,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两回事!不要相信网上的自查,那个标准99%的人查完都觉得自己抑郁症。专业科学的抑郁症检查没那么简单。生病不可怕,讳疾忌医才可怕。感觉不对先去诊断,如果确诊了,咱就积极治疗,如果不是,那么也别矫情,好好生活。 如果确诊了是抑郁症,正在被折磨的各位,请一定要知道, 生病不是你的错! 生病不是你的错! 生病不是你的错! 这就是个病,有病治病。这才是最正常的思维方式。不要怕,不要担心,不要给自己压力,就是去治病。不用厌恶自己。能得这个病的基本上都是善良的好人。坏人都让别人抑郁了。所以,请不要埋怨自己。每个与抑郁症斗争的人,并且在抑郁症的折磨中坚持活下来的人,都是斗士,是真正的勇士。 这世界上最操蛋的病就是抑郁症了。治好,需要被人理解,需要社会体系的支撑,可是在中国,普及非常不足,没有人关注。所以大多数的人都选择自己默默的扛,默默的熬。煎熬。从而产生深深的,“人生苦长,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的感觉。去治病,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思维会变。 4. 痊愈的感受 正常人的日子超级轻松超级!治病不是为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人朋友,就是为了让自己别再那么苦逼。我很感谢自己有这么一段经历,让我体验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好了以后,心态特别好,看问题很透彻,处理任何难题都是手到擒来。 因为我是生理性抑郁,随时可能会复发,但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心。这就是一个正常人的心态——不痛苦,不矫情,不悲观,也不过于乐观,很平常的面对。见招拆招。因为人经历过巨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现在任何的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屁事,只要不死人,就幸福的不得了,所以特别容易知足常乐。而家里人也因为我的心态被影响,老小都过的相当自由快乐。不知道正常人类一天到晚的在抱怨什么。 5. 在哪里诊断 诊断是去当地的精神病医院或检测中心,一般都可以医保的。检查总共下来200~300.我当时的检查是做了大概2000多道心理测试题,方方面面的。然后医生聊。医生会根据测试诊断结果以及和患者聊的结果判断是哪一种病,什么程度,然后开药。不会一次性开太多,如果药不管用,后面复查的时候,需要换,应该还需要进一步的激素测试。毕竟有些人表现是抑郁症,其实是精神病之类的。不太一样。 6. 如何自查 根据以上的基本概念,如何判断自己到底是抑郁症。其实一百度,都能出来。可是百度能给出的,是抑郁情绪的自查方法。不是抑郁症的。如果你是没有什么特别事情作为刺激,就妙明奇妙的低落,绝望,符合下面的症状,还有一点就是反复出现。 一定要看医生! 一定要看医生! 一定要看医生! 在和抑郁症的朋友聊的时候,我发现“反复”这件事情,是判断的绝对靠谱的标准之一。什么叫反复?反复说白了就是一会好一会坏。 好的时候,天也是蓝的,云也是白的,人生真的很美好。可是这种好,不会持续多久,有些人一两个月,有些人一两周,有些人一两天,就会妙明奇妙又回到痛苦的状态。而反复最大的问题就会让人越来越绝望。因为好容易好两天,舒服两天了,情绪又来了,每一次反复都是会恶化的。等到再好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恐惧,觉得没两天又会继续那么痛苦。这就会给人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你永远好不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7.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抑郁症患者,你该怎么做? 抑郁症,发病,基本上没什么言语是能安慰的了的。其实抑郁症病人,如果还有力气,最希望的就是身边的人能基于理解和支持。也许你什么都不用说,哪怕就是陪着,恋人的话抱一抱,让他哭一哭,给TA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哪怕只有几个小时几十分钟,TA都能扛过去。 抑郁症最大的痛苦就是孤独感和害怕被抛弃。因为强烈的自我否定,就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离开自己,因为自己实在是太差了。所以其实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在面对对自己重要的人的时候,会在心理上付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心力。也许TA什么都没做,但是其实从心里来说,已经不知道转了多少弯就在考虑如何才能让别人不抛弃自己。 所以一般来说,抑郁症的人,都会对别人很好,而且很能替对方考虑问题。一旦出了事,第一反应都是自己的错,会一再一再的降低底线和往后退。这样又造成了恶性循环。其实正常人类是不知道的。但是抑郁症的人就会觉得倍受伤害:付出得不到回报,我这样对你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对我?还是我太差了,我怎样别人都不会喜欢我;所有人都会离开我,我不值得别人对我好,不会有人真正愿意关心我…… 这些想法是不是看着都特烦,可是抑郁症患者,每天来回来去就这些事,这些类似问题,不停进入死循环,不停的想,不停的寻找解决方法。 要知道,谁希望自己得病?谁不希望生活幸福平静和快乐?可是生病了,并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抑郁的人,其实都是十分热爱生活的。而且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形成了病变。最怕的就是,当这些人去求助于身边的人,身边的人给予的不理解。 我听过最多的有关这个病的言论就是:矫情,无病呻吟,意志不坚定。在精神压力大到窒息,喘不过来气,呕吐,用头撞墙,放血的程度,还坚持在与病魔斗争,如果还叫意志不坚定,那真的就不知道什么叫意志坚定了。尤其是身边的人说这种话,对病人来说更是一种刺激。你会给刚截肢的人说,你怎么跑不下来马拉松,你真是意志不坚定!这都是一个道理的。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就什么都别做。不要自以为是的去安慰TA,用自己自以为对的那一套励志而积极的理论去劝解。不仅没用,还会起反作用。如果一个人因为抑郁症而想去自杀,你再给TA说,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你还有父母还有那么多爱你的人,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吗?类似的话,只会增加TA去死的决心,而不会有任何的好作用。 另外,请不要歧视抑郁症患者。他们就是生病了。就像正常人感冒也需要身边的人安慰一样的。如果正常人理解不了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抑郁症患者也是感受不到正常人的心理和情绪。 8. 如何自救 在我自己治疗的过程中,动用了药物、运动、巧克力、香蕉以及心理辅导。个人的感觉,药物是为了让你的神经和情绪的运动变缓。这样其实没什么力气去想,吃了药以后脑子一片空白,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当神经和情绪得到休息,身体也可以得到休息。但是运动啊巧克力啊这些东西是为了补充令人幸福的那些激素的。(具体治疗请遵从医嘱) 这些化学的治疗手段,让我的感受是很清晰的:抑郁症最大的问题是思维得不到休息。思维每天运动,是非常耗费精力的,而且想的都是一些没用的事情。特别累。就像一个人特别大量的运动完,也睡不着觉,思维是一样的。一直在运动,不能休息,身体和精神上都无法休息,就开始失眠,越失眠越运动,最后把自己累的要死,内心特别绝望。 当时我的理论是:所有的精力都在想一些没有用的事情上面了,和自己作斗争。那么我哪有精力去干正经事情呢。所以我就得让自己这部分负面的思维停下来。休息下来,让脑子、心都空出来,这样才有精力去继续斗争。而且,反正人已经很痛苦了,那么就来点有效的痛苦试一下。 所以我当时用的方法是:强迫自己的思维休息。就是专注在任何一件日常的事情上面。吃饭,就是专注的吃饭,体会每一粒米的香甜;刷牙就是刷牙,感受牙膏的味道和在嘴里的泡沫;没事干的时候,当发现自己的思维又开始动了,飘了,就强迫停下来,看风景,感受微风什么的。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人已经习惯了思维乱跑,而且习惯了痛苦的状态,无法专注。控制思维非常难,常常自己发现早就不知道想了多久类似”我怎么这么痛苦“”我为什么活着“”未来在哪里“之类的事情之后,才能惊醒并且强制性的关注另一件当时在做的事情上面。 另外,就是每天打坐。打坐的时候就是强迫自己的思维休息。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想的太多。所以哪怕就坐两分钟,都累的满头大汗。但是哪怕就每天思维休息两分钟,都能特别有效。所以就那么两分钟,强迫自己放空,思维停止,什么都不想。一样的,发现开始想了,立马让自己停止,什么都不想。这个时间越来越长,后来能到十分钟,半小时。一天能有这么几分钟,对痛苦的麻木就可以逐渐敏感起来。 这个方法对我是有效的,别人不知道。我吃药时间很短,是靠这个方法自己慢慢好的。 最后,一定要希望一下,最好每个人都离这种病远一点,一辈子别得上。好好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关爱抑郁症患者人群,使他们早日摆脱心身疾病困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为社会、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疾病,它使患者分不清虚幻和现实,思维不清,情绪失控,猜疑他人,功能受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得了精神分裂症就没有希望。想要成功的控制病情,第一步是识别症状和体征,第二步则是及早寻求帮助和治疗。只要得到在正确的治疗和有效的支持,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可以过上幸福、满意的生活。 丹尼尔的故事 丹尼尔21岁。就在6个月前,他在读大学,并在当地一个电子商店的仓库做兼职,且都表现很好。但是后来他变了,变得越来越偏执,行为方式也很奇怪。首先,他认为他的教授要“对付他”,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他在课堂上混乱的、偏离主题的夸夸其谈,他认为老师要“对付他”。之后,他告诉他的室友们其他的学生都“处在一场阴谋当中”。之后不久,他就辍学了。 从那以后,丹尼尔的情况更糟了。他不再洗澡,刮胡子,洗衣服。工作的时候,他总觉得老板在商店的电视机里植入了监视器和窃听器监视他。之后情况越来越严重,他听到声音要他找到窃听器并关掉它。于是他听从声音的指示,砸坏了几台电视机,大声尖叫,说他再也不能忍受“非法的间谍活动”了。被吓坏的老板打电话给警察,丹尼尔住院了。 >>>>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大脑功能的障碍,它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对世界的看法。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往往对现实的看法发生改变,他们可以听到或看到不存在的东西,说话方式奇怪或言语混乱,觉得有人试图伤害自己,或者认为有人一直在监视自己。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很难进行日常活动,有些会脱离正常世界,整日生活在混乱和恐惧当中。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我们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包括支持、药物和治疗,帮助患者独立充实地生活。 >>>>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警症状 有些人的精神分裂症是突然出现,没有任何预兆的。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它起病缓慢,在第一次严重发作之前就有一些微妙的警告信号和逐步衰退的特征。据报道,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朋友和家人很早就发现他/她所爱的人出了问题,只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疾病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显得古怪、动机缺乏、情感平淡、不与人交流。他们隔离自己,生活疏懒,不注重外表,说些奇怪的话,并对生活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冷漠态度。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活动,在工作或学校的表现也会逐步恶化。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早期预警症状包括: 社会退缩 敌意和怀疑 个人卫生状况变差 面无表情的凝视 无法哭泣或表达喜悦 不合时宜的笑或哭 抑郁 睡眠过多或失眠 奇怪或不合理的言论 健忘,无法集中注意力 对批评的反应过激 用词或说话方式奇怪 虽然不仅仅是精神分裂症,许多疾病都可以产生这些预警症状--不仅仅是精神分裂症,但是这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这些超出正常的行为正给你自己或你所爱的家人/朋友带来麻烦时,请寻求医生的帮助。因为如果这些症状是由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的精神问题引起的,专业的治疗会有所帮助。 >>>>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体征 精神分裂症有五类特征性症状:妄想、幻觉、言语凌乱、行为紊乱,以及所谓的“阴性”症状。不过,不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论是在类型还是严重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表现出所有的症状,患者的症状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还不是完全清楚,似乎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因素 精神分裂症有很强的遗传性。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精神分裂症,那该个体患此病的概率为10%,而一般人患此病的概率只有1%。 但是精神分裂症只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并不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在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当中,大约有60%的人没有家人患此病。此外,有精神分裂症遗传倾向的人并不一定发病,这也证明了生物学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环境因素 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提示遗传基因使一个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而环境因素作用于这个易发因素来诱发疾病的产生。 至于所涉及的环境因素,不论是在妊娠期间还是之后的生长发育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指向应激。研究认为高水平的应激是通过增加体内皮质醇激素的产生而诱发精神分裂症。 研究指出了几种可能跟精神分裂症有关的能够引起应激的环境因素,包括: 产前病毒感染 出生时缺氧(产程过长或早产导致) 婴儿期病毒感染 早年失去父母或与父母分离 童年期遭受身体或性虐待 大脑结构异常 除了脑内化学物质异常,大脑的结构异常也对精神分裂症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在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以看到脑室扩大,表明脑组织体积受损。也有证据表明患者大脑的额叶活跃性降低,而这部分正是负责计划、推理和做决定的区域。 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颞叶、海马和杏仁核跟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有关。尽管存在大脑异常的证据,但是也不可能说精神分裂症是大脑某一个区域的某一种异常造成的。 >>>> 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如果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体征被忽视或治疗不合适,不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本人还是对患者周围的人影响都是巨大的。精神分裂症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 社会关系出现问题。关系受影响是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隔离自己。精神分裂症的偏执症状也可以使患者猜疑朋友和家人。 正常的日常活动受损。因为精神分裂症引起的社交困难以及日常活动难以完成,患者的日常功能遭到严重损害。患者的妄想、幻觉、思维不连贯等症状通常会妨碍他们的日常活动,例如洗澡、吃饭或办事。 酒精和药物滥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出现酒精和药物问题,他们经常用酒精和药物来自我治疗或缓解症状。另外,他们可能有很重的烟瘾,像吸烟这种情况会影响治疗该病的处方药的效果。 自杀风险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很高,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患者的任何有关自杀的言语、威胁或动作,特别是在精神症状发作期间、抑郁期间以及治疗开始前6个月等阶段风险更高,尤其要关注。 >>>>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误解 误区:精神分裂症是指“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障碍。 事实:多重人格障碍跟精神分裂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且比精神分裂症少见得多。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没有人格分裂,他们只是脱离了现实,即与与现实“分裂”。 误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罕见疾病。 事实:精神分裂症并不罕见,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危险是1/100。 误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是危险的。 事实:虽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和幻觉症状有时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但是大多数患者对他人没有暴力或其他危险。 误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无药可救。 事实:尽管目前还没有治愈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但还是有很多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并帮他们朝着自己的生活目标努力。虽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治疗得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样能够享受生活,实现他们的价值。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JohnForbes Nash),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Gould法学院首席教授爱琳·萨克斯(Elyn saks)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经过长期的治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