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在癌症诊断与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等待确诊是否真的患癌时离不开它,在观察治疗是否成功时也需要它,在预后分析时还是少不了它。所以说,把免疫组化结果比喻成患者的一张审判书也并不过分。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免疫组化结果往往看起来专业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去请教医生。首先,免疫组化到底是啥?免疫组化全称免疫组织化学(IHC),是利用免疫学和组织化学的原理,对组织切片或者细胞标本中的一些化学成分,进行原位的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采用已知的抗体来检测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物质。说白了,其实就是直接直观地观察组织和细胞里是否存在一些蛋白质的方法,这些蛋白质的量和位置等信息决定了:是否患有癌症和癌症的治疗恢复程度对肿瘤进行更深入的病理分型以帮助指导临床治疗方案(比如乳腺癌、肺癌)在发现转移瘤的时候帮助确定原发部位等等蛋白质在体内出现的位置也不一样,有的蛋白遍布全身,而有的蛋白只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器官与组织中。下面我们一起看下临床上常用的四大类检测蛋白标记物、相应位置及肿瘤类型:01上皮性肿瘤标记表皮角蛋白(EK)鳞状上皮或高分化鳞癌。细胞角蛋白(CK)CK7/CK18标记腺上皮,通常在腺癌中表达。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胆管(+)。上皮膜抗原(EMA)低/未分化上皮高表达;常存在于间变大细胞/恶性横纹肌样瘤。P504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100%。HMB45存在于恶性黑色素瘤。02间叶源性肿瘤标记波纹蛋白(Vimentin,Vim)细胞中间死蛋白抗体,多数软组织肿瘤均可表达,但肌纤维较明显,在一些上皮性肿瘤也有阳性反应,作为间叶与上皮源性鉴别一线抗体。结蛋白(Desmin,Des)存在于平滑肌/横纹肌。肌动蛋白(Actin)平滑肌/血管内皮/肌上皮。肌球蛋白(Myotlobin)/肌红蛋白(myosin)横纹肌。CD34血管内皮,通常用于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03神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S-100周围神经雪旺氏细胞特异性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抗体。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主要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Chr嗜铬素鉴别肾上腺髓质和皮质,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Syn突触素/NSE/嗜铬蛋白颗粒A(CgA)。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CD56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主要分布于神经外胚层来源细胞,常用于星型细胞瘤、神经母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也是NK细胞瘤的重要标志,也标记小细胞肺癌。04淋巴组织源性CD20(L26)B细胞标记抗体。CD45RO/CD3T细胞标记抗体。CD14组织细胞标记抗体。CD15/CD30霍奇金淋巴瘤R-S细胞。LCA 淋巴网状细胞一线标记抗体。下面我们举个肺癌的例子,以便更好地弄清楚吧~作为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小细胞肺癌约占15%~20%。小细胞肺癌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转移发生早,手术切除效果差,对放化疗敏感的特点。所以手术不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案。因此治疗前的准确诊断十分关键,避免耽误病情,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手段。目前肺穿刺和支气管镜活检是诊断肺肿瘤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标本数量有限,取材钳夹取力度可能造成组织挤压、变形。并且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学形态与其他不典型类癌也是存在共同点的。所以单从组织形态上判断是否为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风险,这时就需要免疫组化上场了在某项关于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研究中,针对46例已经诊断为肺癌,并且倾向于是小细胞肺癌的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证实。46例肺癌病例均进行CgA、Syn、Sclc、TTF-1、ki67、CK5/6、P63、34βE12、LCA免疫组化,以诊断是否为小细胞肺癌。CgA、Syn、Sclc、CK5/6、34βE12、LCA出现于细胞浆/细胞膜中为阳性。TTF-1、P63、ki67出现于细胞核中为阳性。结果发现:43例为小细胞肺癌、2例低分化鳞癌、1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从下面的详细分析中可以看到,免疫组化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43例小细胞肺癌病例中:Sclc的表达率为100%(43/43例)TTF-1表达率为88.4%(38/43例)CgA表达率为60.5%(26/43例)Syn表达率为93.0%(40/43例)CK5/6表达率为2.3%(1/43例)P63、34βE12、LCA均为阴性表达ki67阳性表达大于80%的占51.2%(22/43例) ki67阳性表达约40%~80%的占48.8%(21/43例)2例低分化鳞癌病例中:P63、34βE12、CK5/6均为阳性表达Syn有1例灶状区表达阳性CgA、TTF-1、Sclc、LCA均表达阴性1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LCA阳性表达Syn灶状区表达阳性CgA、Sclc、CK5/6、34βE12、TTF-1、P63均阴性表达以上43例小细胞肺癌中,Syn表达率为93.0%,Sclc表达率为100%,CgA表达率为60.5%,TTF-1表达率为88.4%。说明Syn、Sclc、CgA、TTF-1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可靠指标,并且4种指标联合使用诊断的准确率更高。Syn、Sclc、CgA、TTF-1、P63、34βE12、CK5/6这几种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使用可达到鉴别小细胞肺癌和低分化鳞癌的目的。肺淋巴瘤的发病率在肺恶性肿瘤中所占不到0.5%,LCA是鉴别小细胞肺癌与淋巴瘤的特异性指标,在小细胞肺癌中阴性表达。就医过程中,如果遇到要做免疫组化检查,也不要过分担心,因为做了IHC结果也不一定就是恶性肿瘤。
什么是放疗?放疗是局部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使肿瘤缩小或消失来治疗肿瘤。放射线可破坏照射区的细胞,使这些细胞停止分裂直至死亡,放疗的目的是尽最大的努力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保护正常组织。哪些肿瘤需要放疗?临床上适合放疗的肿瘤主要有:鼻咽癌、喉癌、扁桃体癌、舌癌、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皮肤癌、脑瘤、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直肠癌、骨肿瘤、肝癌、软组织肉瘤等。放疗需要多长时间?根据肿瘤性质和治疗目的,放疗分为根治性放疗、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姑息性放疗。根治性放疗以治愈为目的,一般需要6-7周时间完成。术前放疗:因肿瘤较大或与周围脏器相连无法手术,术前先放疗一部分剂量,缩小肿瘤利于手术。一般需要3-4周时间完成,放疗后休息3-6周再手术。术后放疗:术后放疗目的是消灭残存癌细胞。放疗时间根据残存肿瘤多少而定。如果残存肿瘤较多,肉眼就能看到有肿瘤残留,几乎需要与根治性放疗同样的时间和剂量。如果残存肿瘤较少,只有在显微镜下看到有癌细胞残留,一般需要根治性放疗剂量的2/3剂量即可,即4-5周时间。姑息性放疗:因肿瘤生长引起病人痛苦,如骨转移疼痛、肿瘤堵塞或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静脉引起血液回流障碍至浮肿、脑内转移引起头疼、肿瘤侵犯压迫脊髓引起瘫痪危险等,给予放疗一定剂量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放疗剂量根据肿瘤部位和目的而异,从放疗数次到一月时间不等。放疗后人体有放射性吗?很多病人担心放疗后自己身体有放射性,这个取决于放疗方法。一般的外照射放疗后人体肯定无放射性,因为放射源在体外一定距离的机器内。 内照射当中,后装放疗是将放射源通过管道置于体内,放疗完了后退出来,所以人体也不会有放射线。全身放射性治疗是将放射性元素注入血管内(如放射元素锶89治疗多发骨转移),这些放射性元素随血流到达肿瘤及全身其他部位,随着人体代谢,还会进入睡液、尿液等分泌物中,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要保护好周围人员,处理好排泄物。放疗多长时间起作用?放疗后放疗作用不能立即显现,放疗后数天或数周肿瘤细胞开始死亡,放疗结束后瘤细胞坏死仍将持续数周或数月。放疗有副作用嘛?答案肯定是有的。皮肤反应:放疗开始后两到三周,患者在放疗区皮肤会出现干燥、色素沉着、烧灼感、脱毛、皮肤脱屑、发痒,严重的甚至出现水泡破溃。其他根据照射部位的不同引起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等。什么是精确放疗? 精确放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3DCRT)、适形调强放疗(IMRT)、图像引导适形调强放疗(IGRT)等,这些放疗方式的特点是通过CT定位,精确的找到病灶,设置的放疗范围是仅包含肿块及医生认为应该照射的地方,把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尽量排除在照射范围内,从而达到既治疗了肿瘤,又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组织器官,从精确度疗效来排序是:图像引导放疗>适形调强放疗>三维适形.什么是外照射、什么是内照射?外照射:也称为远距离放疗,放射线从人体外一定距离的机器发出照射肿瘤。这种射线能量高,穿透力强,肿瘤能得到相对均匀的放疗剂量。外放射是目前放疗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内照射:也称为近距离放疗,将放射源直接放入肿瘤内部(粒子植入)、或放入肿瘤邻近管腔(气管、食管、阴道等)进行放疗。内照射所用的放射源射线射程短、穿透力低,优点是肿瘤可以得到较高的剂量,远处正常组织受量低而得到保护,缺点是剂量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热点(过高剂量区)和冷点(过低剂量区),增加肿瘤残留和复发危险,所以除宫颈癌外,目前内照射只作为外照射的补充剂量应用,不单独应用。
一、流行病学篇观点1: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居恶性肿瘤第二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3月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中数据表明,2022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位于恶性肿瘤第二位,约51.71万。男性病例约为30.77万,为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二位。女性病例约为20.94万,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四位。观点2: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农村;南部发病率最高,中部地区最低。总体来说,经济水平较发达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城市地区的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21.71/10万)高于农村地区(18.49/10万)。我国南部地区标化发病率最高(23.8/10万),中部地区最低(15.3/10万)。观点3:结肠癌发病率随着年纪增长而上升。结肠癌发病率随着年纪增长而上升,40~44岁组之后上升明显,80~84岁组达到最高。男性各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要主动接受结直肠癌的筛查。观点4: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遗传因素的人群进行健康体检、肿瘤筛查,处理癌前病变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推荐的一级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平衡膳食,减少红肉类及腌制品摄入,注重植物性饮食,增加粗粮蔬菜水果摄入,根据排便状况调整饮食,限制酒精饮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养成良好作息时间;戒烟。减少环境致癌因素接触,如化学、物理、生物等致癌因素。注重自体健康管理,了解遗传、免疫、内分泌因素的促瘤作用。保持健康乐观心态与良好的社会精神状态。推荐的二级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结直肠癌发病率、提升治愈率。二、预防和筛查篇观点1:结肠癌发病可能与饮食、环境、遗传等相关。结肠癌的确切病因不清,可能与饮食、环境、遗传、精神等因素相关。生活水平提高后,红肉摄入量,烟熏、烧烤、腌制食物摄入量,饮酒量均增加,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约有1/3的CRC患者具有一定遗传背景,其中5%~6%可确诊为由明确可遗传胚系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CRC。遗传性CRC根据有无息肉,大致为以下两类:非息肉病性CRC,包括林奇(Lynch)综合征、家族性CRCX型;以息肉病为主要特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MUTYH相关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和幼年性息肉综合征等。观点2:建议50~74岁人群接受结肠癌的筛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遗传因素的人群进行健康体检、肿瘤筛查,处理癌前病变,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建议50~74岁人群接受结直肠癌的筛查。对74岁以上人群是否继续筛查尚存争议。推荐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如筛查对象拒绝结肠镜检,推荐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Fecalimmunochemicaltest,FIT)检测,任一项阳性者需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如无法行肠镜检测,可考虑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观点3:结肠癌高危人群指有结直肠腺瘤病史、结直肠癌家族史和炎性肠病等的人群。高危人群指有结直肠腺瘤病史、结直肠癌家族史和炎性肠病等的人群。对于高危人群,如筛查对象有2个以上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直径≥1cm,或伴绒毛状结构,或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对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或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建议每年行结肠镜检。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20~25岁开始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观点4: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称为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LS),占所有CRC患者中的2%~4%,是最常见的遗传性CRC综合征。林奇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引起结直肠及其他部位(如子宫内膜、卵巢、胃等)肿瘤。免疫组化提示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cymismatchrepair,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时,应高度怀疑Lynch综合征,进行胚系基因突变的检测。如检测到MLH1、MSH2、MSH6、PMS2或EPCAM中任一基因的胚系致病突变,可确诊为Lynch综合征。临床筛查:全国遗传性大肠癌协作组于2003年提出中国人Lynch综合征家系标准,家系中至少有2例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的CRC患者,其中至少2例为一级亲属关系,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1)家系中至少1例为多发性CRC患者(包括腺瘤);2)家系中至少1例CRC初诊年龄<50岁;3)家系中至少一人患Lynch综合征相关肠外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癌、肾盂癌、卵巢癌和肝胆系统癌)。三、诊断篇观点1:病理检查是结肠癌诊断的金标准。病理检查,作为结肠癌诊断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被广泛认为是“金标准”。这一方法通过微观检查组织样本来识别癌细胞,不仅可以确认癌症的存在,还能提供关于癌症类型、分级和其他重要特征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确定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结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病理检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但病理检查仍然是评估和诊断结肠癌最权威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评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尽管面临着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挑战,病理检查在结肠癌诊断中的核心地位依然坚不可摧。观点2:结肠癌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生化系列及肿瘤标志物等。结肠癌的实验室检查是一个多方位的诊断过程,涵盖了血常规、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生化检查及肿瘤标志物等多项检测,每一项都在癌症诊断和监控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血常规检查能揭示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或感染,这在结肠癌中是常见的症状。粪便隐血试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筛查工具,因为结肠癌可能导致肠道微小出血,这在早期可能是唯一的征兆。生化系列检查,包括肝功能测试,可以评估肝脏是否受到影响,因为结肠癌有可能转移到肝脏。肿瘤标志物是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它们在某些癌症类型中的水平会升高,因此对于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检查综合起来为医生提供了全面的信息,不仅有助于结肠癌的早期发现,还能评估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指导后续的治疗计划。科学严谨的实验室检查是确保结肠癌患者获得最适治疗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观点3:全结肠镜检查是推荐诊断方法,需进行病理活检以确定疑似病变。全结肠镜检查是目前公认的结肠癌诊断和预防的金标准方法之一。它允许医生直接观察到结肠和直肠的内部情况,对于检查和识别早期癌症和前癌性病变尤为重要。在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时,如果发现异常组织,医生会采取病理活检,即从疑似病变区域取出小样本组织进行微观检查。这一步骤对于确诊癌症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确定细胞是否恶性,从而为患者的治疗计划提供确切的依据。通过全结肠镜检查,医生不仅可以诊断出存在的癌症,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检测早期结肠癌或前癌病变,并肠镜下切除可能转变为癌症的息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症的发生,是结肠癌早期发现和预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点4:CT或MR可用于明确病灶部位。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磁共振成像)是两种高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们在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成像技术能够提供关于病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是否有邻近组织或器官的侵犯和远处转移的详细信息。CT扫描对于评估癌症的扩散和检查体内其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特别有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和治疗规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其他成像技术,MRI在显示软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更高的对比度,使其能够更清晰地描绘出直肠癌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诊断和分期:MRI是评估直肠癌扩散深度(T阶段)和是否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的理想选择。它对确定肿瘤是否穿透直肠壁及其是否达到邻近的淋巴结(N阶段)尤为重要,这对于准确分期至关重要。精确的分期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治疗规划:根据MRI所提供的详细图像,医生可以更精确地规划手术或放疗。例如,在手术前,MRI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精确位置和大小,以及最佳的切除边界,以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并保持器官的功能。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复发:治疗后,MRI可用于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反应,例如,缩小的程度或是完全消失。在长期跟踪中,MRI对于早期发现直肠癌复发也非常有效。观点5:推荐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检查以评估肿瘤分期。胸部、腹部和盆腔的增强CT检查是评估结肠癌分期的关键检查之一。通过使用对比剂增强的CT扫描,医生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观察到肿瘤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影像学的全面评估对于确立疾病的临床阶段至关重要,因为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分期。正确的分期有助于医生决定最适合的治疗计划,例如手术、放疗、化疗或是这些方法的组合。增强CT检查对于监测治疗效果和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同样重要。因此,推荐使用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作为结肠癌分期和后续治疗决策过程中的标准检查方法。四、治疗篇观点1:结肠癌的治疗遵循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性策略。其中,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是一种常规手术方法,目的在于移除含癌的结肠部分和相关淋巴结,以实现根除肿瘤和预防局部复发。在有系统性疾病风险因素的情况下,辅助治疗如化疗和放疗也被纳入治疗方案中。这样的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医师共同为患者制定基于病情分期、肿瘤分子特性、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和个人偏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已被证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观点2:内镜治疗原则是整块切除早期结肠癌病变。早期结肠癌的内镜治疗依赖于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以保证边缘清晰、降低残留病变风险并取得适于病理评估的标本。此治疗策略依据病变大小、位置及其肠壁侵入深度,选择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SD)。内镜治疗旨在彻底治愈早期结肠癌,避免更侵入性的手术干预。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或病变浸润深度超过1000微米的患者,推荐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观点3:结肠癌首选手术切除范围是相应结肠肠段的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结肠癌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受癌变影响的结肠段和相应的区域淋巴结。此方式对准确分期和确保最佳治愈机会至关重要。切除范围取决于肿瘤在结肠中的位置和淋巴结引流模式。区域淋巴结的清扫对于预防疾病进展极为关键,并直接影响术后预后和治疗策略。全面手术的目标在于切除原发肿瘤及潜在的淋巴结转移区域,以明显降低复发风险。观点4:全结肠切除术适用于部分结肠多原发癌及部分遗传性结肠癌。在遗传性结肠癌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以及多原发结肠癌的特定情况下,全结肠切除术(TotalColectomy)是一种治疗选择。这种手术通过切除全部结肠来减少肿瘤复发风险,特别适用于遗传性结肠癌患者,该类患者肠癌再发的风险相对较高。全结肠切除术的实施需要考虑患者的病理特点、家族史、个人偏好及总体健康状态,术前全面评估和术后细致的管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至关重要。对于家族成员的筛查和早期干预也非常重要,定期结肠镜检查和基因检测可以为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个性化的监测和管理计划。五、康复管理篇 观点1:结肠癌的营养治疗应从确诊开始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各类肿瘤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均较高,其中结直肠癌患者约有64%的病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当肿瘤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时,可能会对临床结局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的患者各器官、系统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从而增加了围手术期的相关风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应增高,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增加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在确诊后立即开始对患者进行营养管理,可以让患者做好身体储备,迎接即将开始的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中的营养管理,可以让患者恢复更快、减少治疗所引起的并发症。在治疗后继续进行营养管理,可以让患者更快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观点2观点2:结肠癌的中医肿瘤康复治疗以辨证康复为指导,包括多种治疗手段。中医肿瘤康复治疗以辨证康复为指导,采用整合性康复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针灸、推拿治疗、饮食疗法、中药治疗、传统体育康复治疗等多种方式,针对患者不同阶段及证候类型,制定合理的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中医药遵循整体合一、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因人制宜,治疗过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我国,中医药综合干预措施已经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治疗结直肠癌的相关临床研究整体质量尚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在前瞻、随机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过去单一阶段、单一情况的中西医结合干预研究较多,中西医并重模式的理论及诊疗路径研究需更进一步增强。 观点3:结肠癌的迟发或长期后遗症治疗包括慢性腹泻或失禁、疼痛管理、睡眠障碍等。慢性腹泻或失禁主要由于手术对于神经的损伤,以及身体对于缺少一段结肠的自适应不足引起的。可以使用止泻药、硬化大便药、中医药、调节饮食、盆底康复等措施改善症状。结肠癌的疼痛主要见于围术期的化疗,由于化疗药(如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作用,造成周围神经损伤,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刺痛和冷觉敏感。一般停药后会逐渐缓解,化疗期间应避免接触凉水等刺激,加重疼痛感。也可试用中医药进行调节。详细了解失眠病程与特点,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作为首选推荐优于药物干预治疗,同时,可考虑针灸、穴位按摩、中药干预等中医肿瘤康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观点4:结肠癌造口定位推荐术前由医师、造口治疗师、家属及患者共同选择造口部位。医师需要根据所行手术的方式,切口的位置选择造口位置。并且要根据手术当中的具体情况,包括肠管的长度、腹壁的厚度、切口的位置等选择造口的位置。造口治疗师主要从护理的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性别、穿衣习惯、腹壁的形状等因素,为患者选择一个护理相对方便的位置。家属及患者需要提供一些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及用药习惯,比如是否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患者自理能力如何、家属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去为患者进行造口护理。
“王医生,我化疗都第四个周期了,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啊?你看,隔壁床的老李,化疗第一天就恶心、呕吐、没力气。还有我认识的刘大姐,第一次化疗就掉了好多头发,白细胞也不正常了。可是我呢,几乎什么反应也没有,是不是疗效没有他们好啊?”临床上,经常会有患者会问这样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化疗副反应越大,疗效越好呢?谈起化疗,很多人闻之摇头,听之色变,甚至还将其“妖魔化”,说它会让人“生不如死”。为什么?大概因为化疗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吧。比如: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化疗药物都会出现不良反应,而且每种化疗药物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轻重程度也不同,不能因为化疗在别人身上出现了这个不良反应,你就一定要有才行。就好比坐同一辆车,有的人会因为晕车而呕吐不舒服,而有的人却不会晕车,自然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化疗为何会有副反应化疗:化学治疗的简称,是传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通过化学药物的细胞毒作用,杀灭肿瘤细胞。化疗药物分布全身可以对局部和转移的肿瘤进行治疗,但因缺乏辨别“恶性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能力,所以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会波及周围的正常细胞,对它们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化疗常见反应及处理原则1、恶心呕吐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nauseaandvomiting,CINV)是化疗最常见的的不良反应,可以预见和预防。可致CINV的药物分为3类高度致吐风险药物(>90%的患者发生呕吐):顺铂,阿霉素,表阿霉素,环磷酰胺等中度致吐风险药物(30-90%的患者发生呕吐):奥沙利铂、卡铂、伊立替康、替莫唑胺等低度致吐风险药物(10-30%的患者发生呕吐):氟尿嘧啶、多西他赛、紫杉醇、依托泊苷等CINV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胃复安;抗组胺类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皮质醇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帕洛诺司琼;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等清淡饮食,少吃多餐,可适当食用山楂、白萝卜、薏米、陈皮等。2、骨髓抑制就是我们常说的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贫血。骨髓抑制分级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5.0(NCI-CTCAE5.0)分为4级血液学I级II级III级IV级白细胞3.0-3.92.0-2.91.0-1.9<1.0中性粒1.5-2.01.0-1.50.5-1.0<0.5血红蛋白95-10980-9465-79<65血小板75-9950-7525-50<25处理原则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低:如果白细胞低于3.0x109/L,中性粒细胞低于1.5x109/L,可注射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升白治疗(如欣粒升)。对年龄比较大、化疗方案骨髓抑制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在化疗结束后24小时给予长效升白针进行预防性升白治疗,但是化疗间期仍需要检测血常规。血红蛋白减低:如Hb<100g/l,可适当补充铁剂或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下降:如血小板低于75x109/L,可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血小板生成素TPO或TPO受体激动剂(艾曲波帕)。血小板计数<10时,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3、腹泻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diarrhea,CID是化疗药物引起的常见消化道毒副反应常见药物: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卡培他滨CID分级0-5级0:无1级:排便次数增加,<4次/天2级:排便次数增加,4-6次/天3级:排便次数增加,≥7次/天,大便失禁4级:危及生命,循环衰竭5级:死亡处理原则腹泻不进行预处理伊立替康之前,可以检测UGT1A1,纯合子突变UGT1A17/7,杂合子UGT1A16/7,野生型UGT1A16/6,3级以上延迟性腹泻概率27%,18%,7%左右2级以上的腹泻:停药,蒙脱石、易蒙停(盐酸洛哌丁胺)易蒙停用法:首剂4mg,随后2mg/4h,直至腹泻停止12h停药若24小时腹泻未停,易蒙停增加至2mg/2h,酌情加用抗生素氟喹诺酮若48小时腹泻未停,适当加用奥曲肽4、周围神经毒性CIPN诱发CIPN的药物:紫杉类、长春碱类、奥沙利铂等处理原则: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延长化疗间隔时间;使用奥沙利铂时,注意手足保暖;适当给予甲钴胺等营养药物。总之,化疗副反应不恐怖,可以通过预处理及对症处理减轻和缓解!化疗副反应不大,不等同于疗效不好,因为每种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轻重程度不一样,每个病人的身体素质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不一样,就像前面举的晕车的例子一样。
直播时间:2022年04月29日18:58主讲人:乔田奎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肿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