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曲妥珠联合帕妥珠双靶方案已经贯穿早期新辅助、辅助治疗和晚期解救治疗;帕妥珠单抗进入中国后,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临床医生的实践策略将进行新的调整。在以下采访中,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将为我们治疗策略的更新优化分享其研究和实践中积累的真知灼见。 徐兵河教授访谈 《肿瘤瞭望》:随着帕妥珠单抗在中国上市,APHINITY研究所采取的辅助治疗方案也将惠及中国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您认为这将对这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哪些变化? 徐兵河教授:帕妥珠单抗上市以后,的确是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实践。在过去,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是曲妥珠单抗,二线治疗是T-DM1,三线治疗是一些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后来帕妥珠单抗上市之后,我们看到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的疗效要优于单独使用曲妥珠单抗,所以曲妥珠单抗与帕妥珠单抗的联合治疗又成为晚期一线治疗的标准,二线治疗依然是T-DM1,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还是三线治疗。所以,目前国外对于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1年以上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一旦发生复发转移的一线治疗是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联合紫衫类化疗的方案。 在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中,1年曲妥珠单抗仍是标准的辅助治疗方案,延长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时间,并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疗效,还可能会增加一些心脏的安全性事件。而缩短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时间,会使其疗效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今年的ASCO会议上公布的Persephone研究结果中6个月方案非劣效于1年方案,但是很多专家还是对这个研究的结果存有质疑,比如这个研究非劣效界值的宽泛性。短疗程方案也许适用于少部分肿瘤分期非常早或者无法耐受靶向治疗毒副作用的患者,而目前这部分患者我们仍未明确地筛选出来,所以1年曲妥珠单抗仍应是早期患者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 自从APHINITY研究结果出来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的疗效要优于单用曲妥珠单抗,特别是对激素受体阴性、淋巴结阳性的病人效果更好。今年SABCS会议上,Dr. Winer也提到在美国的临床实践中,如果是淋巴结阳性的病人,或者是激素受体阴性的病人,应该常规的给予双靶向治疗。所以,我认为至少是对一些高复发风险的病人,应该考虑给予术后双靶向治疗。术后双靶辅助治疗的适应症在中国获得批准,这也给中国病人带来了除曲妥珠单抗单靶治疗以外,联合使用帕妥珠单抗的新选择。在新辅助治疗中,我们知道“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化疗”的疗效优于“曲妥珠单抗+化疗”,pCR率可明显提高,甚至可以提高一倍。从术前应用到术后应用再到晚期应用,都可以看到双靶比单靶疗效更好。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早期或晚期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选择双靶治疗都可以增加生存获益。 《肿瘤瞭望》: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一线靶向治疗方案? 徐兵河教授:对于个体化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靶向治疗方案,如果病人在之前的术后辅助治疗没有使用过曲妥珠单抗,一线靶向治疗方案可以是曲妥珠单抗,也可以是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如果病人在之前的术后辅助治疗使用过曲妥珠单抗,但停药时间超过1年,一线靶向治疗方案还可以是曲妥珠单抗或者双靶联合紫杉类的治疗;如果病人用过曲妥珠单抗很快就出现复发转移了,比如停靶向药治疗半年内就出现复发转移,这种情况下患者对曲妥珠单抗可能是耐药的,所以不建议再联合帕妥珠单抗,而可以考虑用T-DM1或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虽然T-DM1在中国还没有上市,但我相信T-DM1不久也会进入中国,因为在中国T-DM1的注册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批准上市后也会用于这类病人的治疗。 《肿瘤瞭望》:对于临床很多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后进展的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您认为哪些患者可以考虑在二线及以后选择加入帕妥珠单抗强化治疗?此时双靶向治疗的化疗联合方案该如何考虑?未来还有哪些靶向治疗联合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徐兵河教授:如果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很短时间内就出现复发转移了,就不太主张曲妥珠单抗与帕妥珠单抗再继续联合使用,但对于停药时间大于1年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我们还是可以继续使用曲妥珠单抗或者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这一点在我们先前开展的LUX-Breast 1临床试验中也得到了证实。这是一项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Lancet Oncology上。该研究比较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在辅助或一线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阿法替尼+长春瑞滨”与“曲妥珠单抗+长春瑞滨”的效果。我们当时期望的是换药方案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最后的结果是继续使用曲妥珠单抗组的效果更好一些,所以我们认为这部分人群还是对曲妥珠单抗敏感的。对于这部分停用曲妥珠单抗大于1年的敏感人群,可以继续单用曲妥珠单抗治疗;不考虑经济因素的情况下,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的效果当然会更好一些,可以使患者PFS从12个月延长到18个月。 关于在后线治疗中能不能用帕妥珠单抗,这个问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目前的很多临床研究都是将帕妥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谈到其后线有没有治疗机会,我们知道后续治疗帕妥珠单抗单独使用的效果是比较差的,而必须和曲妥珠单抗联合使用。所以这个问题还是要取决于我们对患者抗HER2治疗敏感性的评估,即患者之前有没有使用过曲妥珠单抗及使用后停药的时间。如果患者既往停用曲妥珠单抗时间很长,不是因为疾病进展停药,而是因为经济因素或个人意愿而停药,那么在后线治疗中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也是可以使用的。但患者如果在使用曲妥珠单抗的过程中马上就进展了,而且间隔时间又短,这时在后线治疗中加入帕妥珠单抗可能就不是特别合适。 关于帕妥珠单抗能不能用于晚期患者维持治疗,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所以后线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可以看到帕妥珠单抗应用于后线治疗的研究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有很多新靶向药物用于晚期后线治疗。这些药物都是从后线做起,然后后线证实有效的药物往往都会往前推。另一方面,帕妥珠单抗也是一步步由后线往前推的,目前已经推到一线,推到术后辅助治疗,推到新辅助治疗了,所以再去探索其在后线治疗的应用价值也就比较少了。关于到后线有没有使用帕妥珠单抗的机会,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后较顽固的并发症,可发生于术后两个月,可持续15-20年。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立即出现手臂的肿胀,但这并不是淋巴水肿,很快肿胀就会消退。 那么生活中造成水肿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我们如何缓解患肢水肿呢?同时需要提醒患者注意哪些呢? 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由于上肢的淋巴及血液回流障碍易引起上肢水肿,发生率约为20%。造成水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腋窝淋巴结清扫不当,破坏了局部的侧支循环; 2.腋窝积液、感染、局部纤维化,妨碍了腋窝淋巴结侧支循环的建立; 3.术后放疗致结缔组织增生,局部纤维化而引起水肿。 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后较顽固的并发症,可发生于术后两个月,可持续15-20年。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立即出现手臂的肿胀,但这并不是淋巴水肿,很快肿胀就会消退。 那么生活中我们如何缓解患肢水肿呢?同时需要提醒患者注意哪些呢? 缓解水肿的主要措施有: 1.避免上肢血流过快,因为血流的增加必定使淋巴液的产生增加,从而使淋巴循环负担加重。避免如高强度的上肢锻炼、搬运重物、高温(如热水浸泡、日光曝晒、桑拿浴)以及感染等。 2.避免淋巴回流阻力增加,如过紧的内衣、项链和吊带乳罩可压迫锁骨上区,上肢的感染可使局部组织纤维化、淋巴管狭窄。 3.皮肤护理: 1)预防感染: 我们要帮助病人做好皮肤保护措施,主要目的是防止感染,因为淋巴水肿后其组织间隙富含蛋白质,微小皮肤破损即可引发细菌感染。因此,生活中应嘱病人避免外伤、患肢抽血、注射、量血压或静脉注射;避免患肢手提重物和长时间下垂;避免昆虫叮咬,预防皮肤损伤,一旦出现皮肤损伤应立即处理以对其保护。 2)按摩: 是目前治疗淋巴水肿的最重要手段,通过按摩先清空周边组织淋巴管,从而加速患侧上肢的淋巴液回流。不过按摩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按摩师指导。 3)压力手套: 穿戴压力手套可预防淋巴水肿及避免肿胀恶化。患者是否需要佩戴压力手套需要咨询医生意见。 压力手套可压住肿胀的部位,避免体液积聚;同时作为患肢的支架,以帮助肌肉泵走体液。压力手套经特别设计,使压力集中在手臂下半部,以方便排液。 4.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嘱咐患者适度的活动和锻炼有助于改善淋巴循环。如伸懒腰、腹式呼吸能改变胸廓内压力,促进淋巴回流。上肢抬举运动可使肌肉收缩刺激淋巴液流动。 然而,过强的运动或静力性的活动(如搬运重物等)可造成淋巴管负荷过重,加重上肢水肿。切记不能过度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时,应坚持由患肢远端到近端活动(从腕关节到肘关节再到肩关节)、按照合理的方法锻炼。 5.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近期研究表明苯并吡喃酮可能是一类有希望的药物,该药可与沉积在组织间隙中的蛋白质结合,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诱导蛋白水解从而改善症状。而是否使用此药物,我们需要咨询医生意见 如何避免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产生? 一、减少干扰淋巴液回流的因子 由于淋巴系统的部分中断,导致淋巴系统回流时的阻力较大,因此,首要就是要避免会影响回流的因素。 1.避免各种会压迫到淋巴回流路径的首饰、衣物与配件(包括戒指、手镯或手表等)。 2不要穿紧身衣物或勾挂皮包在患侧上肢。 3.患者义乳之重量不要太重,内衣的松紧度要做适当的调整,不要有钢丝为佳。 4.不要在患侧测量血压,测量血压的气囊会对患肢施加过度的压力。 二、限制淋巴液的产生 淋巴液是必须透过淋巴系统回流的体液,淋巴液多,相对的,淋巴液来自微血管扩张的行为都是要加以避免的。 1.避免让患者侧上肢过度出力或做重复性极高的动作,尤其会造成肢体酸痛或不适的行为都要极力避免。因为酸痛会造成局部性的发炎,以至于增加淋巴系统的负担。 2.避免使血管扩张,包括避免患侧的日晒、蒸气浴、红外线以及热敷等,若要想泡温泉时,请不要将患肢进入温泉水中,浸泡区域限制在腰部以下为佳。 许多患者遇到上肢肿胀不适时,曾想要以热敷或泡温泉来解决,也有很多患者曾在洗澡时以热水冲患肢,这些都是很冒险的行为,因为局部的热效应会使血流增加,进而增加淋巴液,在淋巴系统回收功能不佳的状态下,淋巴水肿可能就此产生了。 3.推拿或按摩多属较激烈的深部按摩,此种按摩会造成血管扩张,增加淋巴液的产生,在淋巴系统回流路径受损的病患身上,很可能成为肿胀的起因。 有部分患者因为肿胀前期的肢体不适或因肢体肿胀所造成的困扰,曾至坊间寻求一般的按摩来缓解疼痛,或是企图将肿胀上肢的液体推回躯干,却不知淋巴水肿按摩与一般的按摩有很大的不同,其重点在于放缓、轻、浅。 4.在旅游方面,尽量避免达成飞机或登上高山,出门旅游时,必须以绷带缠绕患肢,并尽量在旅程中抬高患肢,因为高空的低气压,是可能造成淋巴水肿的因素之一。 三、保护皮肤,避免皮肤有伤口或感染 任何的伤口都有可能造成感染以至于增加淋巴系统负担,进而成为淋巴水肿的发生原因。 此外,淋巴系统又负责免疫功能,因此淋巴系统受损的病患,免疫功能较差,会比一般的人容易感染。病患的皮肤照护是非常基本重要的,包括: 1.患者的皮肤若有红、痛、疹子、温度上升或者是颜色改变时,要立即咨询皮肤医生。 2.严谨抓伤皮肤,千万不要再患侧施行抽血、注射、针灸、放血等行为,这些均会在换只上制造出微小的伤口。 3.修剪指甲时不要修剪的太短。 4.从事可能受伤的活动尽量戴手套,以保护双手,并且要小心蚊虫叮咬。 5.患侧上肢皮肤若有干裂的现象,建议在沐浴之后使用乳液涂抹。 这些虽然都是很微小的动作,却都是避免淋巴水肿的重要关键。 四、注意身体变化,维持身体整体健康 肢体的淋巴水肿绝不是一天造成的,早期发现的治疗效果是最佳的。 因此,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肢是否有肿胀的情形,部分的病患会先在患侧躯干或上肢出现不适的症状,如紧绷、肿胀或酸痛等,有上述情形,请及时与您的医生或是物理治疗师联络。 在营养方面,患者要注意控制体重并均衡饮食,食用低盐或高纤的食品。 此外,虽然淋巴水肿是蛋白质过度堆积的结果,但是减少食用富含蛋白质食品会使结缔组织变得脆弱,使淋巴水肿恶化,所以建议仍需食用适量易消化的蛋白质食品,并且要避免抽烟与饮酒。
你头晕过吗?很多人都有过头晕的经历。头晕严重时天旋地转,上吐下泻,心慌出汗,觉得要死了一样。急忙到医院门诊或急诊看病,有的人要求医生做脑袋ct或者磁共振,有的人要医生输液,有的要求立即住院。。。。那到底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头晕呢?你的头晕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什么情况下需要住院治疗呢!其实大部分头晕是没有严重的疾病,是不需要做ct或磁共振,更不需要住院治疗。为什么呢?请听下回分解!
包皮过长中可以很宽松的翻过来者,且勃起后不感觉到疼痛可以不需要手术,目前的手术方式很多,有1.传统的包皮环切术 2.商环包皮环切术 3.一次性吻合器包皮环切术。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这与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目前一次性吻合器包皮环切术有其独特优势。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表现多样,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在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 一、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目前,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较为常见,因此,在诊断上应考虑区分为单纯酒精性肝病抑或酒精性肝病合并HBV和HCV等病毒感染。(一)酒精性肝病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40g/d,女性略低;或2周内有暴饮史。2.禁酒后血清ALT和AST明显下降,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即在2倍正常上限值(ULN)以下。如禁酒前ALT和AST
谈到便血这是肛肠科患者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咸宁市中心医院肛肠科的门诊约有20%左右的患者有便血病史但是有部分患者对于便血这一症状不重视有些患者觉得没有任何不舒服那就不用处理事实上有些的确没有大问题可以不用特殊处理但是有些情况下却很严重当出现严重的不适或者出血量很大的情况下再来医院就诊有些疾病就会发现的比较晚小编先列举几个临床遇见的便血问 题。 患者1:年龄23岁,在深圳打工,平时常有大便带血,鲜红色,偶有喷射状,但没有任何不舒服,他每次打电话跟父母说的时候,父母也没有重视,没有及时治疗,后来有一次患者在洗手间晕倒才被送往医院,经检查重度贫血,给予输血情况好转后来到我院经完善检查排除其他贫血原因,诊断为重度环状混合痔合并重度贫血,给予手术治疗后好转。 患者2:年龄62岁,患者平素有便血伴大便次数增多,平时没有重视,自己买点痔疮药和一些治疗肠炎的药治疗大半年,效果欠佳,后来还行了痔疮手术,术后不久又出现大便困难来到我院,经仔细询问病史后高度怀疑肿瘤,后来住院完善检查证实为直肠癌,给予手术治疗后患者康复良好。 患者3:患儿男,6个月,腹泻,水样便在当地医院考虑急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后来出现大便带血,起先果酱样,后有暗红,伴腹胀,呕吐。遂来我院经仔细询问病情和完善检查后诊断为肠套叠,给予肠套叠钡剂灌肠整腹成功,患者第二天康复出院。 临床上还有很多关于便血没有重视引起比较严重的情况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便血的常识吧 一般我们常规把便血区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多为暗红色血便或黑便,呈柏油样。下消化道出血:多是较鲜红或呈鲜红色的血。 大便的颜色与性状与疾病的关系: 鲜血附于粪便表面、便后滴血、纸巾带血、喷射状出血:考虑直肠肛管疾病:常见于痔疮,肛裂,粘膜损伤等; 小儿便血一般为幼年性息肉或肛裂导致; 小儿肠套叠大便呈果酱色,疾病进展可成暗红色;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都可见便血,且伴有黏液或脓液(脓血便),或伴有腹痛; 肠癌便血暗红色,或伴有大便次数增多,或里急后重感、进行性消瘦,有些带粘液; 胃溃疡便血,大便呈柏油样黑便;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洗肉水样血便,特殊腥臭味; 有些便血情况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例如食用动物血、猪肝→黑便,隐血假阳性;服用药物:铋剂、铁剂、炭粉、中药→大便灰黑无光泽,隐血阴性。 以上所说对于判断便血来源非常重要但是临床当中个体差异及疾病的进展等原因也不能完全单凭以上情况来断定便血的原因发生便血建议还是及时就医尤其是在用药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及便血反复发作的情况下更建议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专家介绍:李积广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肛肠科主任 湖北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分会委员 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功能性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肛肠学会湖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肛肠分会委员 咸宁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 咸宁市医学会普通外科分会委员 专业擅长: 擅长结肠肿瘤、直肠肿瘤、胃癌、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在治疗痔疮方面注重不同人、不同痔、不同治,选择适合患者的精准治疗方案,开展混合痔外剥内扎、RPH、PPH、TST、 硬化剂注射、铜离子电化学治疗等相互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对炎性肠病、放疗性肠炎、便秘、直肠脱垂、肛瘘、肛周脓肿、坏死性筋膜炎、臧毛窦、肛裂、腹股沟疝亦有较深厚的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三、周四上午(门诊楼3楼专家诊室)
引言:低头,不仅皇冠会掉,时间长了,您还得去吃“药”。1.疾病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nerve-rootcervicalspondylosis)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而出现的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2.生理解剖:不同神经根支配的感觉及运动区域不同。2.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手麻、握力减退。3.人群特点: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临床最常见,约占 60 ~ 70 %;多见于 30 ~50 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 1 倍。4.诊断依据:1)体格检查(PE):(1)Spurling试验:也称椎间孔挤压试验,使患者头侧屈向患侧同时后仰,检查者用双手自患者头顶向下按压,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时为Spurling征阳性。 (2)Jackson试验:检查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部将其屈向健侧,同时以另一手向下压迫健侧肩部,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时为Jackson征阳性。(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on试验):患者头部侧屈向患侧并稍后仰,同时维持上肢于伸肘伸腕位,外旋肩关节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时为阳性。2)影像学证据(IE):X光、CT、MRI5.治疗方案:1)保守治疗:A.局部制动 + 休息:充分休息,活动时佩戴颈托或颈部支具,避免长时间低头及头颈剧烈运动;B.药物:止痛药、肌松药、脱水药、激素及营养神经等药物;C.理疗:颈椎保健操、颈部手法按摩、热敷、针灸、中频电疗、颈椎牵引等。2)手术治疗: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要考虑手术治疗a.单侧肢体麻木或疼痛严重影响生活;b.肌肉力量进行性下降甚至出现肌肉萎缩;c.保守治疗3个月及以上时间,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继续加重。
引言:"沉默不语的小孩,有时离疾病最近。" 有次值班,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女儿急匆匆地来到科室,火急火燎地问我:"医生,我的女儿一大早起床脖子怎么歪了?还不停说痛,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怎么办啊?",一旁的小姑娘胆怯地看着我,捂着自己的脖子默不作声。后来,在科室值班和网上坐诊的过程中,类似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因此在今天,通过既往的经验总结, 利用"小"数据分析来和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下寰枢椎半脱位这个疾病。 寰枢椎半脱位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率较高,尤其多见于儿童,半脱位病因较多,其中外伤因素占多数,包括运动伤、交通事故都是常见的损伤原因,此外,如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韧带发育异常、上颈椎感染/肿瘤及其他不明原因也是病因之一。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头颈部倾斜、颈痛。通过检索统计发现,我院近5年来共收治79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为便于统计,根据岁数划分成5个年龄段,其中未成年(≤18岁)段发病人数最多,达到29例,其中男孩比例接近2/3, 而10岁以下儿童人数占比更是高达83%(图1)。 图1 我院79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年龄构成 (数据1 关键词:10岁以下;男孩) 进一步分析这29例未成年人寰枢椎半脱位病因后发现,外伤原因是小朋友们发生寰枢椎半脱位最常见的病因,病因种类涵盖了殴击/撞击伤、摔伤、自行扭伤及交通车祸伤四类(区别于殴击/撞击伤,交通车祸属于高能量撞击伤,部分患儿合并颈椎骨折),其中以患儿不慎摔伤最多见,该病因似乎又可以解释数据1中男孩发病率更高的疑问(毕竟男孩更爱活动)。排行第二位的病因,则是患儿有明确的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包括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最后第三位没有明确的病因者统一被纳入原因不详(图2)。 图2 29例未成年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病因构成 (数据2 关键词:外伤;摔伤) 通过简要分析我院收治的病例后,相信大家能够略探寰枢椎半脱位的发病规律。儿童是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也是祖国的花朵,不仅要培养良好的知识储备,更要拥有扎实的身体基础,因此父母在陪伴儿童锻炼活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小孩的颈椎损伤,除此外,一旦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颈痛、脖子偏向一侧,千万要引起重视,及时送医及时治疗! (温馨提示:请在专业医疗机构或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案例分享:7岁儿童因"颈痛伴颈部偏斜1天"入院;无发热、四肢麻木等症状;有外伤史;我院颈椎CT+重建提示"寰枢椎半脱位(侧方移位)";经枕颌带牵引2周后康复出院。(见下图)。
引言:值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谨代表个人向所有逝去的生命及曾经或正在奋斗在一线的同仁们,表达哀思和敬意。(全文约2100字,阅读时间约7'35'')本期话题是胸腰段脊柱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 TLF)的治疗选择,胸腰段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脊柱骨折类型,据统计在胸椎及腰椎骨折中有超过50%发生在胸腰段,该处骨折多由于高能量创伤诸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砸击等引起,除此之外,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胸腰段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发生率也在快速增长。【解剖】 首先,我们从解剖学方面分析下为什么胸腰段脊椎容易发生骨折呢?胸腰段是指胸11-腰2( T11-L2 )脊椎节段,由于胸腰段是由较固定的胸椎向较活动的腰椎过渡,同时也是胸椎生理后凸向腰椎生理前凸的衔接点,因此该交界处脊柱活动多、负重应力集中,加上周围腰大肌和椎旁肌该处保护作用薄弱,综合导致了胸腰段脊椎成为损伤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图1)。图1 胸腰段解剖示意图由于胸腰胸腰段为脊髓腰膨大部位,椎管相对容积较小,一旦发生严重骨折,尤其是爆裂型骨折(占胸腰段骨折超过50%),移位的骨折片及破碎的椎间盘会从前至后压迫脊髓、神经,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发生率10%-38%),并导致下肢截瘫、泌尿系统感染、压疮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图2)。 图2 胸腰段骨折变化及并发症示意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既往研究显示,后循环梗死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30%[1],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干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尽管采用药物治疗,动脉狭窄的年卒中率仍较高[2,3],急性脑干梗死更是因为其发病快、进展快、病残率及致死率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及全社会的关注。急性脑干梗死典型表现为颅神经受损和交叉性肢体瘫痪的体征,但临床观察中仍有部分患者无脑干局部定位体征,所以急性脑干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等辅助检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干梗死的诊断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超声(ultrasound,US)。一、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计算机体层成像扫描1972年首次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在此之前,临床医师主要依靠询问病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要穿检查来初步判定疾病的定位与定性,CT的出现,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了一次质的飞跃。CT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各种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不同,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用矩阵方式表达,在阴极射线管上显示脑实质、脑室和脑池不同平面的形态图像,使医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颅内病变,由于CT检查是无创性的,简便、迅速,使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得到迅速推广。对于急性脑干梗死,CT扫描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脑干梗死的检出率仅为6.7%~10.5%[4]。尽管CT的分辨率不如MRI,但是在大多数的急诊室内CT仍然是主流的检查手段。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是经过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高峰时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薄层容积扫描,经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后,重建血管的立体影像,清晰显示颅内动脉血管。CTA由于非侵入性,快速、准确的显示脑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敏感性与特异性同DSA,常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对溶栓患者的脑血管评价[5]。对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评估,准确度基本与DSA大致相同。除了测量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还可以分析动脉内斑块的性质及成分,通过测量CT值,可以区分斑块的成分。有些患者在超早期CTA检查虽未发现大血管闭塞,但在脑主要供血动脉的分支仍然有可能存在血栓,在目前的CTA技术上不能清楚显示[6]。CT灌注技术(CT perfusion,CTP)是利用CT扫描获得组织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信息的一种成像技术,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进行连续动态扫描,利用CT灌注软件进行后处理后得到脑灌注信息,从而评估脑干梗死的血流灌注情况,为下一步诊疗提供有用价值。CT血管成像结合CT灌注成像由于成像速度快、设备较为普及及准确性高等优点已经成为评价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可靠影像技术[7-9]。由于脑干梗死起病急,发病迅速,进展快,并发症多,部分患者预后差,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对于临床诊断脑干梗死或可疑脑干梗死的患者,临床医生需迅速对患者进行颅脑CT评估,由于颅底骨质和副鼻窦气体腔的干扰,产生部分容积效应,使得脑干梗死的CT的阳性诊断率较低,近年来,256排CT、双源CT的出现在急性脑干梗死的诊断检出率上较前有所提高。即使诊断率不高,也需要第一时间内完善颅脑CT检查,这样可以早期发现脑干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卒中或脑干因各种原因受压等情况,另外,CT可以观察到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钙化情况,临床医师可以从侧面初步了解到患者的血管情况。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20世纪80年代,继CT之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来说产生深远的影响,MRI对脑梗死特别是脑干梗死的检出率较CT明显提高,可达92%~100%[10]。MRI探测人体组织内的氢质子,由于不同组织含氢量不同,故可以通过该项技术,区分含氢成分不同的组织及病灶。由于不受颅底骨质结构的影响,可以清晰显示脑干的细微结构,另外,MRI通过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成像序列,可以反映组织的不同特性,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通常采用T1加权(T1WI)、T2加权(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共振脑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pectroscopy,MRS)、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f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颅内动脉管壁成像等技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针对性采用不同的序列组合进行检查,对于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通常采用T1WI、T2WI、FLAIR、DWI及MRA等序列进行评估。通常脑干梗死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但以上三种序列无法区分病灶为急性或慢性,故需要通过DWI序列进行鉴别,急性脑干梗死DWI表现为高信号,但是,仍有一些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病变DWI高信号,此时,我们通常采用计算ADC(表观弥散系数)值获得ADC图像,ADC图像为低信号,代表此时为细胞毒性水肿而非血管源性水肿。在超急性、急性、亚急性期,脑干梗死灶表现为DWI高信号,ADC低信号;而在慢性期和恢复期,脑干梗死病灶表现为DWI低信号,ADC为高信号,此时表现为血管源性水肿。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是一种检测与细胞毒性水肿相关的水分子运动受限的影像学方法,目前已经成为检测急性脑缺血最敏感的影像学技术之一[11]。磁共振DWI成像技术通过测量病理状态下水分子布朗运动特征,不需注射造影剂,可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显示发病2小时内缺血病变。颅底骨质对DWI成像技术干扰较CT检查明显减小,可更加清晰的显示脑桥、中脑及延髓病变,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证据,为溶栓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动物实验中梗死发生后0.5小时即可出现DWI高信号[12]。故DWI序列能及时、早期、准确地对脑干梗死病灶予以显示,对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价值[13]。诊断了急性脑干梗死后,临床医师需进一步评估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情况,此时可行MRA检查,MRA可很好的显示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是否建立,该序列利用血液流入增强效应,不需要静脉注入造影剂即可实现血管成像,无创性、无X线辐射,方便省时,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磁共振脑灌注成像(PWI)与CT灌注成像类似,但磁共振灌注成像无X线辐射损伤,与DWI技术联合应用可更好评价患者的脑缺血半暗带,为临床医生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甚至静脉溶栓治疗提供有利的影像学证据支持。对于部分脑干梗死患者,除梗死病灶外,有时病灶内可见短T1长T2信号,临床医师无法判定是否有梗死后少量出血,此时,可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明确诊断,根据SWI结果,及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经动脉或静脉注入造影剂获得计算机图像,通过对骨骼及脑组织影像的删减,保留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经过再处理后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造影图像较CTA及MRA更清晰,更真实可靠,是颅内血管狭窄评估的金标准。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但这项技术有一定的创伤性及致死率[14]。近年来,随着颅内动脉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DSA造影越来越普及,由于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的急性脑干梗死的介入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信未来会有更加成熟的技术方法来解决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外科干预。四、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技术由于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无X线辐射、可床旁操作等优点,成为了解颅内外血流动力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急性脑干梗死患者,TCD可监测到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频谱改变、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血管评估信息,由于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部分患者无法进行头颅CTA或MRA血管评估,此时TCD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TCD可应用于术中监测,近年来,TCD在血管微栓子监测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栓塞机制(动脉-动脉栓塞)提供客观依据,微栓子提示为再发卒中的高危人群,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证据支持,TCD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接受和认可。综上所述,对于临床诊断急性脑干梗死的患者,需进一步行颅脑CT或MRI检查,评估梗死的部位、梗死范围、梗死周围水肿及邻近周围组织受压情况。对于椎基底动脉的血管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患者患者实际情况,选择TCD检查、CTA或MRA检查,评估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必要时选择DSA造影,为介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对于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资料,合理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扩容、降脂稳定动脉粥样斑块、营养神经、改善侧支循环、清除自由基、保护线粒体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