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中有一项指标血小板(PLT),它是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在血液中属于最小的细胞,它的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在血管破裂处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且释放收缩血管物质,最终起到止血作用。故显而易见,一旦血小板减少时,将会引起出血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血(皮肤青紫、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呕血、便血)、泌尿系出血(血尿)、脑出血、女性月经量增多等。血小板减少,一旦出现出血,尤其是内脏出血,甚至是致命的,故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及时治疗。下面我们将阐述血小板减少原因及诊治。一、假性血小板减少:对于无意间体检发现血小板显著减少,而临床上又无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症状时,应该首先考虑假性血小板减少。所谓“假性血小板减少”是由于操作不当、个人体质EDTA-不敏感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可避免地计算失误所引起,病因主要有EDTA-诱发凝集、冷凝集素及血小板-白细胞玫瑰花结出现。这种情况所致血小板减少,可换用“肝素抗凝剂”采血管或可采用手工血小板计数复检。二、真性血小板减少:主要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分布异常及破坏增加所致。1、血小板生成减少:(1)骨髓损伤所致血小板减少: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建议血液科就诊行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基因、染色体及免疫分型等检查明确分型,对症支持、正规化疗、骨髓移植术治疗;②骨髓抑制:如“射线、化疗、放疗、酒精过量、药物(烷化剂,氯霉素,抗代谢药,噻嗪类利尿剂)”,建议尽量避免接触以上这些物质,血小板可能会逐渐恢复;③病毒感染:如“丙肝病毒、乙肝病毒、风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建议针对性抗病毒、抗幽门螺杆菌治疗;④骨髓浸润:如“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建议治疗原发肿瘤,对症支持治疗,一般生存期短,预后差。(2)先天性遗传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比如:Wiskott-Allrich综合征,对脾切除有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此类患者于青春期一般可自行缓解;Fanconi贫血,此类疾病除骨髓异基因移植外,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3)营养缺乏所致血小板减少: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此类患者给予补充造血原料(叶酸、维生素B12、铁剂)后,血小板可逐渐上升。2、血小板破坏增加(1)非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该病一般由“全身感染、重症胰腺炎、恶性肿瘤”等疾病进展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所致,重在积极控制原发疾病,避免DIC出现,一旦出现致命风险极高;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典型的TTP除血小板减少外,还有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异常、肾功能不全和发热等表现,该病病死率高,一旦确诊应积极处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血浆置换等;③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该病临床以发热、急性肾功能衰竭、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但精神症状比较少见,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对症支持,可给予肝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2)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该病可行骨髓涂片、血小板抗体检测明确。急性ITP多见于儿童,突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2天-3周内多有感染(尤其病毒感染)病史,常常1-2个月有自发复原倾向(自限性),出血倾向较轻,无需干预;慢性型ITP多见于成年人,自然缓解较少见,治疗可采用糖皮质激素(首选)、免疫抑制剂、脾切除;②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Evans综合征、甲亢、慢性肝炎等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有些患者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数月乃至数年后才出现相应的典型症状,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应常规行免疫相关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CCP等)抗体筛查试验,建议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治疗;③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扑热患痛等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利福平等抗菌药物及肝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使血小板减少,通常起病较急,出血较重,停药后出血症状大多很快消失,而且激素治疗往往起效较快,7-10天血小板可迅速上升。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脾功能亢进(慢性肝病、肝硬化、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所致血小板大量聚集在脾池中,故外周血中检测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
很多患者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发现白细胞减少,对此很紧张,不知所措,紧张自己是否得了血液病,现向广大患者阐明,引起白细胞减少原因很多,并非均为血液病,一下将向患者阐述白细胞减少病因及诊治。 血液中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通常所说的减少,主要指的是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形象地讲可以称之为“人体防御战士”,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机体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减少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感染。因为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有反复的感染,此外还可出现头晕、乏力、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白细胞正常值(4~10)×109/L,白细胞<4×109/L,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并不是所有白细胞减少均需要干预治疗,仅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且毫无不适症状,则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动态监测血常规即可。如果白细胞显著减少,因患者机体体抗力基本或完全丧失,细菌容易入侵机体,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严重者可威胁生命。故白细胞显著减少,需要引起关注,有原因可寻的白细胞减少,应该针对病因进行诊治。 白细胞减少常见原因分析如下: 1、遗传性、周期性、家族性、假性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三种统称为良性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此类患者无原发病,也无反复感染症状,无需干预,可自行缓解。 2、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磺胺类药物、抗类风湿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甲状腺药物、降糖药物、化疗药物”等可出现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减少,如果出现白细胞明显减少,药物需要减量、停药或换药,一般停药后白细胞可恢复正常。 3、营养缺乏所致白细胞减少:此类患者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共存,给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可取得较好疗效。 4、病毒感染所致白细胞减少:流感病毒、肝炎病毒、HIV病毒等感染均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此类患者一方面应积极抗病毒治疗,另一方面可酌情加用升高白细胞药物。 5、免疫性疾病所致白细胞减少: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可出现白细胞减少。此类患者应治疗原发病,在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可加用升白细胞药物。 6、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引起脾功能亢进时,大量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被阻留在脾脏内被破坏吞噬,故脾亢常常引起三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低。对于此类患者脾切除可能有较好疗效。 7、血液病所致白细胞减少:对于白细胞减少同时合并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尤其显著减少的情况要警惕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此类患者建议骨髓形态学、骨髓活检、基因、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血液病,针对血液病类型及时治疗。
我们走在大街上就会发现有很多献血站,提倡“无偿献血”,因为献血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是无上的功德,通过自己的无私爱心,帮助社会大众,不得不说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偿献血”后,人们开始对献血产生了很多误区,下面我将简要阐述一下献血的“九大误区”。1、误区一:献血后需要大补会发胖不少人误以为,献血后人会发胖。其实发胖是献血后过量进补造成的。其实就目前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献血后完全不必多吃,或进补各类营养品,建议献血后喝点水或饮料,此外还可吃点鸡蛋、瘦肉、蔬菜、牛奶和水果等。2、误区二:男人献血影响生育很多男人想献血,却又担心献血会大伤元气,影响生育功能,这种想法没有科学依据。一个人有无生育能力,决定于生殖系统发育是否正常等,与献血无相关性。其实献血有很多好处,献血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在助人为乐的同时,改善心理健康,延年益寿。定期献血的人比不献血的人更不易衰老,一旦遇到意外事故,也有较强的耐受力和自我调节功能。3、误区三:经常献血会“上瘾”不少人误以为,献血10次、20次,甚至更多的人,是因为已经献血上瘾,一不献就难过。不过可以说,“经常献血在‘生理’不会‘上瘾’,但在心理上、精神上可能‘上瘾’!”原因是“一直献血会产生一种荣誉感,为了提升荣誉感,有的献血者献了9次,还差一次,就想献满10次。”献血既不是吸烟,更不是吸毒,与上瘾物质“尼古丁”、“吗啡”根本不沾边。献血后不会使机体以不正常速度再生血液,更不会因血液产生过多,迫使献血者不停献血。4、误区四:空腹献血可以减肥一些年轻女孩想通过空腹献血来达到减肥目的,不吃早饭空腹来献血,非但不能减肥,还容易晕倒,甚至造成献血就容易晕倒的错觉。献血不同于医院做生化检验中的空腹抽血。建议献血者不要空腹献血,在献血前还要求两餐饮食清淡。5、误区五:献血会传染疾病大多数人的这个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目前采供血机构所用的采血针袋都是经过严格灭菌消毒的一次性用品,在规范管理和操作前提下,献血不可能感染疾病。6、误区六:献血会“血压异常”个别献血者献血后出现血压偏高或偏低现象,专家认为,精神紧张、兴奋都会引起,正常人献血不会影响血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血压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决不会造成病理性的高血压或低血压。7、误区七:献血容易晕倒贫血不少人以为,献血后需要补血,否则容易贫血。其实,献血者按规定间隔日期献血,不会引起贫血。每次献出的少量血液通过机体调节,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并不影响血液再生功能。而贫血是种疾病,贫血的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8、误区九:献血会降低免疫力从生理角度而言,构成人体免疫抗病能力的主要是白细胞。一次献血200或400毫升,所捐献的白细胞只占人体白细胞总数的1%至2%,失去的这点白细胞在1、2小时内,就能从骨髓得到补充。9、误区十:献血后会“虚亏”献血不会使人“虚亏”、“伤元气”。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人体对血量的调节机能也十分健全,献完血后绝不会产生气血虚等情况。事实上,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现场时,机体已经开始对献出的血液进行补充。数小时后,血容量即可达到正常水平,不会感到不适。献血者当天仍可从事非强体力性日常工作。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做的一项血液学检查,故可见其重要性,它简便、快速、易行,能够协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血液基本变化,为疾病诊断提供有益的线索,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对于非学医者来说,化验单上的汉字、字母及数字就像天书一般,很难读懂。下面我将简要阐述血常规化验单上主要项目的意义,希望能够对大多数患者有所帮助。正如上述图片所述,血常规化验单上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各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血小板计数。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1、血红蛋白降低: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妊娠期女性血红蛋白低于100g/L诊断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2、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 二、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1、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等。②某些细菌、原虫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以及严重感染如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③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④某些药物及化学试剂及放射线影响,如磺胺药、氯霉素、抗肿瘤药、化妆品、不合格装修材料等。 2、白细胞增多常见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大叶性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丹毒、急性阑尾炎、白喉等。②明显的白细胞升高应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肿瘤可致白细胞升高。④外伤或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比例会相对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剥脱性皮炎、肠道寄生虫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应提醒注意,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些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波动,如餐后、剧烈运动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仪器测量误差。因此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时不必过于惊慌,至少要复查一次,尽早到血液科就诊。 三、血小板(PLT)计数 PLT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1、血小板升高常见于血液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后、运动后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2、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药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检验方法,报告单中的项目比较多,所以在看报告单时,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项,必须把各项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医生也会根据你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诊疗处理。
红细胞俗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故血常规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两项变化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近期很多患者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发现血常规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两项升高,咨询问题是否严重?该做哪些相关检查的问题?下面将简要分析一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的原因、相关化验检查及治疗。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发性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症。一、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 概述: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于异常多能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多见于中老年男性。2、 临床表现:起病比较隐匿,常见的症状有乏力、头晕、眩晕;也可无临床症状,仅于体检化验血常规时发现;皮肤黏膜外观如“醉酒貌”(口唇、鼻尖、耳垂、手掌及眼结膜等部位皮肤黏膜呈暗红色);少数患者以“脑血栓、心肌梗、静脉栓塞、脑出血”等症状就诊;还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高尿酸血症。3、 实验室化验检查:(1)血常规:红细胞一般在6~10×1012/L,血红蛋白在180~240g/L,也有些患者可伴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2)骨髓形态:骨髓增生异常活跃,以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系细胞增生为主,常伴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的同时增生;(3)染色体检查:以三体8、三体9、2q-、5q-、11q-、13q等缺失最常见;(4)血氧饱和度:正常;(5)红细胞生成(EPO)测定:降低。4、 治疗:(1)静脉放血:此种方法为一种对症治疗方法,优点为可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血容量将至正常,症状减轻,减少出血及血栓形成的机会,每隔2~3d放血200~400ml,直至红细胞数在6.0×1012/L以下,红细胞压积在50%以下,放血一次可维持疗效1个月以上。但应注意放血后有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复放血又有加重缺铁倾向,宜加注意。(2)红细胞单采术:此种方法也为一种对症治疗方法,是采用血细胞分离器直接去除红细胞成分;红细胞单采术后常激惹骨髓反应性增殖,故术后应用化疗药物巩固治疗。(3)化疗:①羟基脲、高三尖杉酯碱、白消安、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γ-干扰素等。5、 预后:本病预后差,多死于静脉栓塞、大出血、或发展成为骨髓纤维化及急性白血病。二、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1、 概述: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所引起红细胞继发性增多。2、 病因:(1)新生儿血细胞增多:正常足月新生儿红细胞一般在5.7~6.4×1012/L,血红蛋白在180~190g/L,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处于生理缺氧状态所继发红细胞增多,这种情况为生理性红细胞增多,无需处理。(2)高原性红细胞增多:高原地区气压低,该地区的人们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故继发性产生红细胞增多,这种情况也属于生理性红细胞增多,无需处理。(3)慢性肺脏疾病所致红细胞增多:如“肺气肿、长期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栓塞”等。(4)心血管疾病所致红细胞增多:如“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法洛四联征)”等。(5)异常血红蛋白病所致红细胞增多(6)肾脏疾病:如“肾癌、多囊肾、肾盂积水、肾良性腺瘤”等。(7)肾上腺疾病:如“嗜铬细胞瘤、Cushing综合征、先生性肾上腺增生、肾上腺腺瘤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8)肝脏疾病:如“肝细胞癌、肝血管瘤、转移性肝癌、肝细胞肉瘤“等。(9)药物所致红细胞增多:多见于患者应用“睾酮或者类似物、生长激素“等情况。3、 治疗:(1)原则上是治疗原发病,随着原发病控制或治愈,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会有所好转或消失。(2)去除能够引起或加重红细胞增多的因素。(3)必要时可采用静脉放血治疗缓解症状。4、 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预后。
血小板增多病因及诊治近期很多患者咨询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增多,提问血小板增多是否严重?是否需要就诊?需要做哪些检查?等诸如此类问题,对此,下面我将简要阐述血小板增多病因及针对性诊治,希望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 临床表现:该类疾病患者多见40岁以上者,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虽持续明显增多,但功能不正常,故该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鼻、口腔黏膜、消化道、泌尿道、脑出血等)和血栓形成(老年患者多见,脑血栓、心肌梗塞、肺栓塞、下肢血栓等)。体格检查约40%以上患者仅发现脾肿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塞。(二) 检查:骨髓形态(骨髓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大量血小板形成)、基因、染色体等检查明确。(三) 治疗:1、血小板单采术:适用于起病急、病情重,伴有栓塞或出血并发症患者,可迅速减少血小板量,改善症状。2、骨髓抑制药:血小板在1000×109/L以上,羟基、白消安、苯丁酸氮芥均有一定搭理疗效,约需3~4周或更长时间才得以获得缓解。血小板再度增多时可重复用药。3、干扰素α:可降低外周血小板数量,改善血小板功能,抑制骨髓细胞恶性克隆,有效率70%-80%,但停药后会复发为其缺点。4、凝和溶栓治疗:若已有血栓形成,可用纤溶激活剂溶栓治疗。如果血小板明显增高,存在高度栓塞风险,可给予(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用以防止血栓形成。(四)预后: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10~15年。约25%病人可转为骨髓纤维化,部分病例可转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合并重要脏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为本症致死的主要原因。二、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病因:(1) 生理性血小板增多:当剧烈运动、饱餐、寒冷等刺激时体内储存在脾脏及肺脏内的血小板会释放,引起外周血中血小板增加。对于此类情况所致血小板增加,考虑为“生理性血小板增加”(俗称为“假性血小板增加”),使患者去除这些因素后再次测定血小板数目才是患者真正的血小板数。这种情况是暂时的,无需特殊处理。(2) 慢性炎症所致血小板增多: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韦格内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结节病、慢性肺脓肿、骨髓炎等这些慢性炎症均可引起血小板增多。(3) 急性炎症所致血小板增多:如:各种急性感染恢复期(4) 急慢性失血所致血小板增多:急慢性失血所后血小板计数增高主要是由于机体对限制进一步失血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一般这种情况出血控制后血小板短期内可恢复正常。(5) 缺铁性贫血所致血小板增多: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出现血小板计数增多,给予补充铁剂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6) 溶血性贫血所致血小板增多:溶血性贫血所致血小板计数增高,建议治疗积极治疗溶血性贫血,待病情控制后,血小板可逐渐恢复。(7) 恶性肿瘤所致血小板增多: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患者病程进展中可出现学校增多,建议治疗原发肿瘤,此类患者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应注意预防出血及栓塞风险。(8)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脾脏有吞噬血液中老化细胞作用,故脾切除后1周内血小板计数可上升到1000×109/L或更高,一般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9) 药物反应所致血小板增多:药物(长春新碱、肾上腺素、白介素-1β)等可使血小板反应性增多,停药后可逐渐恢复。(10)血小板减少症恢复期(反跳性)血小板增多:骨髓抑制药物(酒精、甲氨蝶呤)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给予治疗纠正后,可于治疗后10-17天血小板计数达高峰,这种情况无需处理,后可逐渐恢复正常。(11)骨质疏松症所致血小板增多:建议积极改善骨质疏松,给予治疗后血小板也可逐渐下降。(二)治疗: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血小板常可恢复正常。无症状者不必处理;有血栓症状者应积极给予治疗,可行血小板单采术清除血小板,缓解症状;如血小板计数>1000×109/L,有血栓栓塞高度风险者,可酌情加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片)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有一定辅助作用;对于已出现血栓栓塞症状,可给予肝素治疗。(三)预后: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般对预后不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