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的突发性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其背后的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驾驶员的疏忽,如过度疲劳、酒后操作、驾驶技术不足,以及在路况不明或速度过快的陌生道路行驶。这些因素交织下,车祸后果严重,轻者仅皮肤擦伤,重则可能导致多系统受损的复合伤,若现场急救不得当,伤者可能面临截肢甚至丧命的风险。随着公众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人们不再甘于被动等待,但遗憾的是,错误的急救手段时常成为救援路上的绊脚石,反而可能加重伤势,延长救援时间。路上遇到车祸如何对伤者进行施救?遭遇交通事故时如何进行急救?1.首要任务:立即求救在事故现场的第一步行动是立刻拨打紧急求助热线120。2.移动原则:慎重转移伤员在搬移伤者时务必谨慎,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如果伤者在危险环境中,如燃烧车辆或繁忙道路,应确保平稳移动,尽量保持伤者的原有姿势,使用平行移动法。3.初步评估:识别伤势根据伤者表现判断意识状态、呼吸状况、颈部脉搏以及可能的骨折情况,以此来决定适当的急救措施。4.昏迷处理:头部护理如果伤者失去知觉,需确保其背部垫高,头部微仰并向一侧,清理口腔异物,但避免头部剧烈摇晃,以防窒息。5.生命支持:心肺复苏快速启动心肺复苏程序,针对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情况实施紧急救治。6.伤口管理:预防感染使用清洁的布料或手帕对伤口进行临时包扎止血,同时防止伤口感染。7.骨折应对:专业固定对于有骨折迹象的伤员,应采取专业方法固定,以减轻疼痛并防止进一步损伤。急救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1)心肺复苏在遭遇突发性的呼吸和心跳停止情况时,应当迅速对受害者实施心肺复苏,以此争取挽救生命的机会,特别是如果能在最初的4分钟内开始,效果最佳。现场执行心肺复苏的步骤如下:●首要任务是确保呼吸道畅通,需翻开受害者的口部,清除可能存在的口腔异物,以保证气道的无阻状态。●紧接着是保持呼吸功能,检查受害者是否有呼吸,一旦发现呼吸停止,应立刻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式,大约每3到4秒吹气一次。●接下来是恢复血液循环,对于心跳停止的受害者,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施救者需要准确掌握双手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保持有规律的按压节奏,以有效地刺激心脏跳动。(2)控制严重出血对于一位体重维持在50千克的个体,其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一旦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的大关,可能会导致大脑供血出现严重不足,表现为视线模糊、眩晕、口干舌燥、意识模糊,甚至可能陷入深度昏迷。对于突发的外出血情况,以下是一些紧急止血策略:-直接压力疗法:利用手掌或手指的力量直接施压于伤口处,确保持续施压时间不少于15分钟,以有效阻断血流。-抬高伤肢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位置之上,这样有助于减缓血液向出血部位的流动速度。同时,可在伤口上覆盖一块消毒纱布或者包裹干净的衣物以增强止血效果。-动脉压迫止血:在面对四肢大出血时,特别对于下肢股动脉的出血,应迅速找到并用力压迫动脉的关键点,以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出。务必确保操作得当以避免加重伤害。(3)搬运伤员在紧急情况下,伤者应首先在原地进行初步评估和初步救治后再考虑转移,这是处理重伤员的重要步骤。对于交通事故中的伤员转移策略,需依据伤者的具体伤情、身体状况、转移距离以及道路条件灵活调整。常用的搬运技巧包括:个人背负、怀抱、扶持、拖曳以及四人协同使用椅子托举等多种方式,每种方法的选择都要以确保伤者安全和舒适为首要考虑。 如发现受伤者已昏迷,宜用手帕、手指清除伤员口鼻中泥土、呕吐物、假牙等,随后让伤员侧卧或俯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而导致窒息。(4)就近治疗在紧急情况下,将交通事故受害者转移至120救护车或临时拦截的车辆后,首要任务是迅速评估周边医疗资源,特别是医院的设施和救治能力,这尤其对生命垂危的伤者至关重要。如果缺乏这一信息,错误地将伤者送往医疗条件无法满足其救治需求的医疗机构,实际上可能会延长救治进程,甚至加重危险。因此,这种即时的情报获取是极其关键的。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朋友开始重视体检。但是,在体检中经常会出现各式息肉,声带息肉、鼻咽息肉、胆囊息肉。 今天就来说说—— 体检时,发现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究竟是保胆还是割胆呢? 胆囊息肉是指? 胆囊息肉,又称胆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谁容易被胆囊息肉顶盯上? 如果你有这些习惯,你得小心: (1)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 (2)经常喝酒、甚至是经常醉酒。及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海鲜、动物内脏等。 (3)社会生活及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 经常烦躁易怒, 情绪抑郁, 体育活动较少。 (4)工作紧张、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 放任胆囊息肉发展,有致命危险?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息肉”就是个可理可不理的小东西。可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胆囊息肉,如果不辨别其真伪,放任其发展,最终很有可能会恶变。一旦恶变为胆囊癌的话,治愈率非常低。 胆囊息肉,是选择吃药、还是手术治疗? 一些消炎利胆药物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有些小于 5 mm 的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消除有一些效果。 然而,对于胆囊腺瘤样息肉而言,药物并无任何效果,应定期检查超声,观察有无息肉大小或形态的变化;如果有手术指证,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其实,对于一些患有细小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患者而言,在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后,即使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胆囊息肉也可以逐渐消失。 其实,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以不手术,以下三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1)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当胆囊息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或息肉直径超过 1 cm,或为单发病变,或息肉基底部宽大,或生长息肉的胆囊壁局部增厚,或息肉位于胆囊靠近肝脏或靠近胆囊出口的位置,或合并有胆囊结石等,特别是年龄超过 50 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2)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行手术治疗; (3)因胆囊息肉而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如患者没有以上情况,可不急于手术,建议每 3~6个月超声复查一次。 有胆囊息肉,究竟是保胆、还是割胆? 我们总有这样的一个心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能保则保。 但是,保胆手术,虽然去除了胆囊内病灶,满足了病人保留胆囊的心理需求。实际上,经过保胆手术后的胆囊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不仅仍然会有新的息肉或结石病灶产生,而且随着胆囊慢性炎症的加重,胆囊发生癌变的几率大大升高。一旦癌变,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胆囊切除手术能降低胆囊疾病恶化。事实上,现在经常采用的胆囊切除手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具有创口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出院早的优点。 除非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致腹腔内有广泛粘连、术前高度怀疑合并胆囊癌变、胆囊本身严重萎缩导致胆囊边界不清等少数情况,一般不选择开腹切除的手术方式。 发现胆囊息肉后,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1)食宜清淡、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禁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食物。 (2)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应尽量避免。 (3)另外,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也可能有关系,应尽可能避免。 来自: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辅食添加时间:不要早于4个月,不要晚于6个月。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宝宝6个月龄时开始添加辅食。因为大多数宝宝在4个月大之后,挺舌反射逐渐消失,舌头和吞咽动作会慢慢协调;但未满6个月的宝宝还没有帮助消化固体食物的肠道细菌,而且过早食用固体食物(4个月前)会增加以后患上肥胖症、糖尿病和成人麸质过敏症的风险。 如何判断你的宝宝是否可以吃辅食了呢?如果TA有以下“婴语”表现,就说明TA已经准备好了: 1. 体重达到出生时的2倍或6公斤 2. 开始对大人吃饭感兴趣 3. 每天母乳8-10次,或喝配方奶800毫升仍然吃不饱 4. 能睡长觉,夜奶只有1次或可以不吃 5. 能用动作表示想吃或不想吃的意愿 辅食添加顺序: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 辅食的种类通常依次添加:谷类食物(如富含铁的婴儿米粉)→蔬菜汁(蔬菜泥)和水果汁(水果泥)→蛋黄泥→鱼泥(剔净骨和刺)→全蛋(如蒸蛋羹)→肝泥→肉末。 辅食添加应遵循的原则: 1. 由一种到多种:一般一种食物适应并进食了3-5天后,在添加另一种新的食物。这样有利于宝宝适应食物口味,同时容易发现潜在的食物过敏源。 2. 由少到多:以蛋黄为例,开始喂给宝宝1/4个,待适应后5-7天后可增加至1/3个,再逐步增加到1/2。其他食物也是同理。 3. 由细到粗、由稀到稠:宝宝的咀嚼能力是逐渐在完善的,因此辅食的质地要适合宝宝的咀嚼能力。通常6月龄的宝宝可以吃泥糊状的食物(如米糊、菜泥、果泥),7-9个月可逐渐过渡到软固体食物(如碎菜、肉末);10-12月龄时,可以逐渐进食固体食物(硬度可以参考吃香蕉的感觉)了。 辅食要用勺子喂,不用奶瓶 有的妈妈会将蔬菜汁、果泥装进奶瓶里喂宝宝,这种做法可能会增加宝宝每顿饭的摄入量,导致宝宝体重增长过多哦。 妈妈们要知道: 在辅食添加的最初阶段,更多是为了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如用奶瓶喂辅食,就达不到这个目的了。 你最好选择一个咖啡勺大小的硅胶婴儿勺,每次在勺子里放半勺或少量食物,让宝宝能够一口吞下,这样有利于培养宝宝的用勺习惯。 辅食吃得多了,奶量也不能减! 很多妈妈在给宝宝吃辅食后,会慢慢减少喂奶的次数和量。这是错的!在宝宝6-12个月时,奶类依然是营养的主要来源,母乳是首选食物。中国营养学会建议,6-12个月的宝宝每天要摄入600-800毫升的奶。 那么如何安排母乳和辅食的时间呢? 每天喂母乳5次左右(包括辅食之后),每次15-20分钟。如果妈妈的母乳不足,可为宝宝选择易消化好吸收的配方奶,每次喂200毫升,每天两次;辅食之后喝配方奶100-200毫升。7-8个月的宝宝每天吃2顿辅食,一顿的量约是3-5勺的稀粥或半小勺的肉泥或1/8个西红柿;9-12个月的宝宝每天吃3顿辅食,一顿的量约是半碗米粥或1勺鱼肉或2个草莓。建议母乳和辅食交替着喂,一顿喂母乳,一顿喂辅食。
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经常会接诊到一些爱哭闹、皮肤容易反复起皮疹、便秘或大便带血丝有黏液、不爱喝奶长得慢的婴幼儿,其实并不是孩子天生爱闹腾,非常有可能是孩子存在有食物不耐受或过敏,引起皮肤瘙痒、腹痛、消化吸收不良,甚至连睡觉都睡不好,后天养成了一个“难养”的孩子! 食物过敏是由机体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其中以牛奶蛋白过敏多见于婴幼儿,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婴幼儿牛奶过敏发生率约2%~7.5%,约50%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可能对其它食物过敏,如对羊奶或大豆等高蛋白食物存在高概率的交叉过敏。甚至有婴幼儿对母乳也存在过敏反应。对食物过敏的婴幼儿随着成长,出现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更高。 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八大类食物过敏原: 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等)。 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蟹等)。 鱼类及其制品。 蛋类及其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豆类及其制品(如大豆、豌豆、蚕豆等)。 乳及乳制品(如牛奶、山羊奶等)。 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如杏仁、胡桃、榛子和腰果等)。 食物引起胃肠道过敏会出现呕吐、腹泻、便秘、血便等症状;食物引起皮肤粘膜过敏会出现湿疹(奶癣)、荨麻疹、结膜炎等;食物引起呼吸道过敏会出现反复的非感染性流涕、咳嗽或喘息等。如果家长发现宝宝容易反复起湿疹、长期反复肚痛、大便如上述不正常、经常爱搓眼睛鼻子等情况一定要警惕食物过敏。婴幼儿若存在牛奶蛋白过敏,长期使用普通配方奶时,肠道过敏引起消化吸收不良,还会引起生长发育迟缓、营养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等疾病。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有食物过敏? 若宝宝在进食了某种食物(特别是八大类食物过敏原)后出现了如上所述的过敏症状,特别是如湿疹、荨麻疹、呕吐、腹痛、腹泻等可在早期出现的较明显症状,就需要怀疑是否存在食物过敏可能,在停用这种食物后,过敏症状消失。若再次摄入这种可疑过敏食物,又会出现过敏反应时,就可以基本确定对这种食物不耐受或过敏。 有一些过敏症状是比较隐蔽的,需要长时间慢慢展现出来的如大便总是不太正常但并不算腹泻或便秘、体重增长慢、体质差容易出现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等,需要定期进行儿童保健,监测宝宝的生长发育和体质水平,必要时在医生建议下进行皮肤变应原检测或抽血做血液过敏原检测辅助判断存在什么食物过敏。 出现食物过敏时怎么办? 回避食物过敏原是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的有效和常用方法,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在儿保医生评估建议下根据过敏程度选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若暂未出现明显过敏症状、但父母等直系家族成员中存在有过敏史,个人会有食物过敏的高风险,建议纯母乳喂养(乳母建议减少进食虾蟹、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无法纯母乳喂养或无母乳喂养的可在儿保医生的评估建议下选择预防过敏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 在生长发育、过敏主诊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正确选用预防或治疗过敏的符合国家标准的特殊配方奶粉,并按医嘱转用或停用,能最大程度保证宝宝的正常健康生长发育。 其他辅助治疗:如在医生评估指导下选用适合个人体质和过敏情况的益生菌;根据过敏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在门诊中常常遇到家长带着食欲差,常常腹痛的小孩过来看病,仔细询问病史,得知其中许多都在长期食用酸奶。酸奶是鲜牛奶添加益生菌发酵而成,容易消化及吸收,不易发生腹胀、腹泻等现象,酸奶有益健康,这几乎成了健康常识,许多家长经常买酸奶给小孩喝,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小孩的消化功能越来越差,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冒,出现开篇所说的食欲差、腹痛等症状。难道酸奶不好吗?其实,酸奶的益处是不容置疑的,问题的关键是酸奶的喝法不对!众所周知,酸奶必须在2-6℃中冷藏保管,而许多家长将酸奶自冰箱中取出后直接就给小孩喝,冷冻的食品损伤脾胃阳气,造成脾胃阳虚,阳虚不运,寒湿留滞,胃肠受纳传输运化功能失调,食欲差、腹痛、面色萎黄、消瘦、舌苔白等一系列虚损性表现随之而来(推而广之,任何冷藏饮料都不赞成长期直接饮用,否则损伤脾胃的结局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饮冷对小孩脾胃造成的伤害往往要超过益生菌的益处。正确的服用方法是:酸奶自冰箱中取出来后,在室温中放置约一小时,待酸奶的温度大致与室温相同时,再小口缓慢咽下。这样就不会造成寒伤脾胃。但是,酸奶在室温中放置的时间不能过长,更不能用微波炉、火或热水浸泡等方法加热,否则乳酸菌会大量死亡。另外,酸奶应饭后喝。冬天气温低,酸奶在室温中放置后温度也还是无法升高多少,故不推荐冬天饮酸奶。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有许多打着“酸牛奶”旗号出售的饮料,其名称如“酸奶”、“酸牛奶”、“优乳酸”等,其实只是添加了某些酸味剂,根本没有经过添加益生菌及发酵的过程,和这里说的酸奶是两码事,购买时要看看产品说明,如果其营养成分表中不含有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且蛋白质含量在2%以下,就可判断其不是正宗的酸奶。本文系陈志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市民小陈家中添丁,全家都很开心!可宝宝才刚满月,却连续一周几乎固定在夜间某一个时间段不停哭闹,身体扭来扭去,脸蛋憋得红红的……奶也喂了、尿包也换了、摸摸额头与后背也没有发热多汗,小陈将宝宝全身上下都检查了一篇,但是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宝宝仍旧在哭闹不止…… 宝宝哭到全家人都很焦躁不安! 宝宝到底是怎么了? 要怎样做才能安抚好宝宝? 这时我们要简单判断一下 宝宝像不像是出现了“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行为综合征,表现为无其他生病或不适的婴儿不明显原因、无法预防地突发出现难以安抚的烦躁或哭闹行为,易激惹,有时还会出现痛苦的表情、不停扭动、蜷缩身体等。婴儿肠绞痛通常于2周龄发作,6~7周龄为发作高峰,3~4月龄后可消失。大约20%的小婴儿受其困扰。 肠绞痛的表现 1.多数发生在5月龄以下的小婴儿; 2.宝宝容易在夜间吃完奶后突然哭闹和或不停扭动、蜷缩身体,难以平静下来; 3. 宝宝哭闹持续时间较长; 4. 普通安抚办法效果不好或无效; 5. 腹部容易发胀鼓起来、放屁多; 6. 频密出现以上类似情况,未发现有其他生病或不适。 婴儿为什么易发肠绞痛? 目前婴儿肠绞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可能与婴儿的个人气质、照顾者的喂养照料不当、喂养障碍,以及婴幼儿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等有关。 1.个人气质:部分宝宝天生急性子、易怒或敏感、“难养型”气质的,相对容易诱发肠绞痛。 2.照顾者的喂养照料不当:过度或强迫喂养、喂养姿势不佳、喂奶后没有及时拍嗝等易引发喝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的空气以及胃肠消化不良;奶瓶、奶嘴消毒不严易引发胃肠道感染。 3. 喂养障碍:如部分婴幼儿由于存在乳头定位困难、口腔运动障碍、舌系带过短等问题,影响到婴儿吸奶或吸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引发胃肠胀气。 4.胃肠功能紊乱及肠道菌群失调:婴儿胃肠功能或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婴儿暂时性的肠道运动紊乱,容易诱发肠道胀气、痉挛。 5.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小肠乳糖酶缺乏或不足,无法完全分解乳糖而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乳酸和氢气等会使肠道胀气,引发婴儿腹胀、放屁多、溢奶、拉多次稀便、肠道痉挛疼痛等消化症状。 6.食物过敏:最常见对奶中蛋白质这类大分子营养素过敏,特别是牛奶、羊奶等其他哺乳动物奶蛋白;亦有对妈妈母乳蛋白质也产生过敏表现的,特别是哺乳妈妈有进食牛奶、海鲜等高蛋白食物时症状表现明显。 如何应对婴儿肠绞痛? 虽然肠绞痛在婴幼儿逐渐长大后会减少发作或消失,但在宝宝肠绞痛发作时持续痛苦的哭闹、难以安抚时,会让妈妈们倍感焦虑和压力。 1.首先,作为照料者的父母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肠绞痛,宝宝不停哭闹就是对父母最大的考验。自己先要冷静淡定,去接纳宝宝的哭闹,安抚他。你的焦躁无益于宝宝肠绞痛的缓解。 2.喂养技巧: A.不要过度及强迫喂养:多数宝宝需要间隔2~2.5小时左右喂一次奶(足量的),喂奶后尽量保持宝宝上身竖直,靠在父母的肩膀和脖子,给宝宝拍嗝排出空气。有些新手爸妈在宝宝哭闹时都以为是饿了,爱把奶嘴塞给他,有时宝宝会暂时性停止哭闹,但是如果喂得过多了宝宝更容易出现胃肠不适和肠绞痛,一停止喂养了立刻又哭起来,并不能解决问题。 B.正确的喂养姿势: 3. 安抚技巧: 在宝宝刚开始出现肠绞痛症状时,可尝试采用以下安抚方法: A.宝宝出现肠绞痛时比较喜欢移动放松(有节奏的运动):比如背着宝宝在家里绕圈,带宝宝出去爬楼梯、逛花园,或者让宝宝坐在安全座椅上开车兜风…… B.尝试用飞机抱姿势抱着宝宝,可以帮助肠道排气,减轻胃肠胀气。 C.双手抓住宝宝两条小腿,让其膝盖触碰小肚子后再拉直,像是做踩单车的动作,可以帮助排气,排便。 D.用一些特别的声音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使其停止哭泣。如吸尘器、烘干机、电风扇、吹风机的噪音(白噪音),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鸟叫声,音乐(摇滚乐或节奏感强烈一些的)等。 E. 腹部按摩:以顺时针的方向轻柔按摩小肚子或搓暖双手轮流放置到肚脐部位,帮助排气和缓解肠道痉挛。 4. 如果以上常规方式无法缓解或者症状仍然反复出现,建议到儿童保健科就诊,让医生帮助查找原因并对症处理: A.乳糖不耐受:常常合并出现每天4~6次或更多的稀烂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有奶瓣或泡沫,明显的酸臭味;放屁多,爱溢奶吐奶。可以留尿做乳糖不耐受检查确诊。 B.食物过敏:六月龄以下婴儿主要是对母乳或配方奶中的蛋白质过敏,主要容易合并表现有湿疹、便秘或大便不畅、吐奶或大便中有奶瓣等。 如果是纯母乳或混合喂养的可以先做母乳成分分析,根据宝宝症状和检验结果提示调整妈妈饮食,一般如虾蟹、鱿鱼等海鲜类以及牛奶、鸡蛋等高蛋白质食物是需要禁止或减量的;如果是纯配方奶喂养的,根据宝宝症状或必要时结合皮肤、血液过敏原检测确定是更换部分水解蛋白配方还是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甚至是氨基酸配方的。 C.根据需要短时间使用益生菌、西甲硅油、四磨汤口服液、颠茄合剂等药物。 D.鉴别诊断排除肠套叠、幽门肥厚、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胃肠疾病。
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其中以动静脉畸形最多见,常发病于青少年,以脑出血和癫痫为首发症状。下面通过患者家属提问和专家解答,让广大群众对此病有初步的认识。1、患者家属:我弟13岁,突发脑出血入院,诊断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但出事前没有察觉他有任何症状,他本人也没有说过有什么不舒服,脑血管畸形会有什么症状?专家解答: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临床症状较为隐蔽,常常是出现了较重的症状才被发现并就医,一般症状为:头痛、偶可感觉脑子里有异常声音、头昏、说话不清、视物重影、走路不稳、瘫痪、神志不清、四肢抽搐等。及早发现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2、患者及家属:我父亲因为“突然晕倒、昏迷”入院,经检查医生说是血管畸形,请问确定脑血管畸形需要做什么检查啊?专家解答:一般需要做以下检查:1.头部CT和CTA,CTA是CT动脉造影,可以显示血管畸形团。2.头部核磁共振(MRI)。3.脑血管造影(DSA),能更准确的显示血管畸形团。3、患者及家属:我妹15岁,近期因为突然发生脑出血而检查出来患了脑血管畸形,有什么治疗方法?专家解答:对于脑血管畸形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切除、介入栓塞(用特殊材料把血管畸形填满,使其不再出血)、放射治疗(用放射线照射使其闭塞,不再出血)。手术切除因彻底切除了病变,是最理想的治疗手段。当患者脑出血量大,为了抢救生命,先开颅清除血肿。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相关检查,根据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4、患者及家属:我的孩子16岁,因在打蓝球时突然跌倒神志不清,到医院后诊断为脑血管畸形出血,做了手术,现在有头晕,头痛,右侧胳膊和腿麻木,将来效果怎么样?专家解答:脑非功能区脑血管畸形,一般疗效良好。脑深部和功能区血管畸形,特别是不能全部切除和栓塞的,往往需要多次血管内栓塞或放射治疗。您的孩子是颅内出血破坏脑组织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慢慢康复,效果良好。5、患者及家:我弟21岁,因为突发昏迷,送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畸形出血,手术后正在恢复中。我想问此病发病后有什么预防措施避免再出现危险吗?专家解答: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1.预防再次出血: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通畅大便。2.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注意有无头晕、意识改变,控制癫痫和血压。3.其他措施:规律生活,避免暴饮暴食、酗酒,不吃刺激性食物如酸辣,生冷等。刘金阳,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神经脑外科创伤肿瘤组组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近20年,在天津脑系科中心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并曾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工作。对颅脑损伤、脑出血、脑和脊髓肿瘤、脑动脉瘤、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脑积水、脊髓空洞、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诊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现已主刀完成各类神经外科手术1000余例。本文系刘金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儿童铅中毒 今年 9 月初,一则「两孩子铅中毒妈妈送检家中物品:净水机铅含量高自来水 15 倍」的新闻刷遍网络。 当时矛头指向家里净水器取出的水样含有超标的铅,但目前铅中毒的具体源头还未完全查清楚。事件发生后,有很多家长会到儿童保健科李勇冠医生处咨询有关于儿童铅中毒的问题。 其实预防儿童铅中毒一直以来都是儿童保健科工作内容的一方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儿童铅中毒的发生原因、危害和预防等。 我国儿童血铅水平数据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2-7岁儿童铅摄入量超标达到57.5%,2000年数字上升到62.1%。另外还有我国的一些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0-6岁儿童的平均血铅水平为63.15ug/L,平均铅中毒率达到12.31%,值得警惕的是:儿童血铅水平在0-6岁期间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1-2岁年龄组儿童血铅总体水平增长最为明显。 什么是铅? 铅,是一种对人体无有益生理功能但却会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尤其是对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器官、系统可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但在实际生活中,铅会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器电子类制造业、印刷业等工业及化妆品中等众多领域,随着全球现代化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空气、水源、土壤、食物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铅污染,如儿童使用的玩具、学习用品等物品中都可能含有铅。 引起儿童铅超标的铅来源于哪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儿童铅中毒47%来自于食物,45%来自于室内外尘土,6%来自于饮水,仅2%来源于空气及其他。儿童血铅水平主要受室内外环境、食品、母亲等诸多因素影响。消化道是铅吸收的主要途径,儿童每日摄入的铅90%以上由消化道吸收,仅1.5-10%经呼吸道吸收。 人体主要接触到铅的污染源包括: 1、(最常见)食物及饮用水的污染:被工业含铅废水和劣质净水器、管道、水龙头或含铅容器污染的饮用水,爆米花,皮蛋(松花蛋),罐头和水果(果皮可能因杀虫剂含铅而被污染)。 2、含铅油漆、学习用品和玩具的污染:在新装修室内居住,含铅油漆可长久释放铅基油漆颗粒,导致儿童铅暴露。常用的学习用品如书本报刊的彩页、儿童彩色颜料笔、课桌椅及玩具中的油漆层或涂料所含可溶性铅很高。幼童亦常有啃咬玩具、吸吮手指、甚至因墙面涂料、油漆的剥落碎片被宝宝误食等都可能使铅通过口腔进入人体。(铅笔笔芯不含铅,但表皮的油漆可能含铅)。 3.含铅汽油的燃烧及工业含铅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铅中毒对人体的危害 1、对血液系统的危害:铅会抑制血红蛋白合成,缩短循环中红细胞的寿命,会引起贫血,但不同于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无效。 2、对骨骼系统的危害:铅毒性侵害影响最大的是骨骼系统。铅通过损伤内分泌器官间接影响骨矿物质代谢,从而导致儿童骨骼发育落后,个子矮小,骨骼质量差。 3、对神经系统的危害:铅具有抑制神经元生长和存活的毒性,低浓度的铅即可引起神经细胞发生凋亡,母体血铅容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脑组织,铅毒性作用从胎儿期已开始。儿童铅中毒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运动失调、易冲动、智力下降等。 4、对其他系统的危害:如对消化系统表现为反复慢性的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或便秘,消化吸收功能差。如对生殖系统引起幼稚子宫,精子少、无精症等。 当孩子出现什么症状表现时需要注意排除体内铅中毒 急性中毒(少见): 患儿口内有金属味、流涎、呕吐,呕吐物为白色奶块状,腹痛,四肢末端感觉减退。铅中毒脑病可以剧烈头痛,惊厥昏迷。 慢性中毒(常见): 1、 孩子反应迟钝 当发现孩子总是比同龄小伙伴反应慢迟钝时,先不要急着骂孩子笨,这时还应该考虑一下孩子是否铅中毒了。 2、 长不高,发育慢 体内血铅过高时,会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当发现孩子长高速度慢,出现牙齿不正常脱落、脱发等现象时,要排查体内铅超标可能。 3、 不明原因腹痛、呕吐 经常不明原因腹痛或呕吐时,家长要警醒有无铅中毒可能,消化系统症状是血铅超标中毒引起人体最明显的病理反应。 4、 注意力不集中、运动障碍等 当孩子出现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不稳定,认知能力下降、运动障碍等表现时,也要考虑是否为铅中毒。 如何诊断铅中毒? 通过在正规大医院检测血铅水平来进行评估,其余在街头通过检测头发甚至夹手指就可判断的方法都是极其不准确的! 正常状态:静脉血铅≤99ug/L:此时也要做好预防铅中毒的工作! 高铅血症: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为100~199ug/L。 铅中毒: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200 ug/L ;并依据血铅水平分为轻中重度铅中毒。 轻度铅中毒:血铅水平为200~249ug/L 中度铅中毒:血铅水平为250~449ug/L 重度铅中毒:血铅水平≥450 ug/L 如何防治儿童铅超标和铅中毒? 血铅≤99ug/L时:定期筛查血铅水平(一般建议1年/次)和做好家庭铅暴露评估,预防高铅血症和铅中毒。 高铅血症和轻度铅中毒:脱离铅污染源+卫生指导+营养干预。 中度和重度铅中毒:在前述基础上,给予驱铅治疗。 具体方法 1、脱离铅污染源:排查和脱离铅污染源是处理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的根本方法。儿童脱离铅污染源后血铅水平和显著下降。当儿童血铅水平在100ug/L以上时,应仔细询问生活环境污染状况,家庭成员及同伴有否长期铅接触史和铅中毒病史。当血铅水平在100-199ug/L时,可能很难发现明确的铅污染来源,但应积极寻找并切断铅污染的来源和途径。当血铅水平在200ug/L以上时,一般较易找到比较明确的铅污染来源,应尽快脱离。 2、进行健康宣教与卫生指导:开展儿童铅中毒防治知识的健康宣教与卫生指导,使大家知晓铅对健康的危害,避免和减少儿童接触铅污染源,同时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纠正不良行为。注意家庭饮用水的卫生与餐具的正确选择,少吃或不吃容易含铅的如铅皮蛋、爆米花及有色素的食物等。 3、实施营养干预: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可以影响人体对铁、锌、钙等元素的吸收,当这些元素缺乏时人体又对铅毒性作用的易感性增强。因此,对高铅血症和铅中毒的儿童应及时进行营养干预,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纠正营养不良和铁、钙、锌等元素的缺乏。多吃含有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有益于体内铅的排出。 4、驱铅治疗:是通过驱铅药物与体内铅结合并排泄,以达到阻止铅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驱铅治疗仅用于血铅水平在中度及以上铅中毒。这时一般需要转介到省级上级医院、职业病防治所等进行专业驱铅治疗。 5、定期进行儿童健康体检:按儿保医生建议定期进行血铅检测和做好家庭铅暴露风险评估,预防铅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