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慢性失眠10余年,每天睡眠1—2小时,白天困倦,打哈欠,注意力下降 治疗中 予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联合睡眠认知行为疗法 治疗后 治疗后1月 每天睡眠时间5—6小时,白天精神状态好,不打哈欠,患者感觉非常满意
我们要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适量进行户外活动,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其次我们要做好病毒的预防感染,气候变化较大,注意增减衣物,以免因受寒而诱发呼吸感染,大大减少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同时我们要增加营养,饮食均衡营养,多吃豆制品、鱼肉以及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等食物;最后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保持一颗良好的积极乐观心态,会有效的提高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防止七情内伤,导致机体功能下降,让带状疱疹病毒有可乘之机。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接种两剂次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预防,保护时间长达20年,保护效力90%以上(温馨提示:任何疫苗接种并不能达到100%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减毒带状疱疹疫苗禁用于免疫缺陷人群。疼痛科医生提醒:身体疼痛无小事,有问题尽早就医,听医生专业的治疗方案,祝您身体健康,免受疾病威胁。
带状疱疹的皮疹好了为什么还是痛?这是门诊病友们经常问的问题,下面就让杜医生给大家讲一讲这里面的乾坤水痘,大家都很熟悉吧,导致带状疱疹的“罪魁祸首”就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当人体初次感染这个病毒,带来的就是水痘。当水痘痊愈后,这个病毒就会一直潜伏在体内,潜伏几十年。当你因为年龄增大、劳累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这病毒就会重见天日,开始兴风作浪,也就是带状疱疹。因为这个病毒有嗜神经性,所以皮疹愈合只是表象,如果被病毒损伤的神经没有修复正常,那就会一直疼痛。就好比被损坏的电线直接裸露在外面,它中间就会漏电,产生的电火花就会导致疼痛,因此神经修复不完善才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最重要的原因。带状疱疹最常见并发症就是疼痛,疼痛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有些病人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痛不欲生。如何治疗呢?规范的应用抗病毒及治疗神经痛药物的同时,尽早到疼痛科进行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神经电刺激等微创介入治疗,这些针对神经的治疗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效果,是一般药物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这里杜老师提醒大家,不管什么阶段,不管皮疹是否好转,只要有疼痛,均需积极治疗;同时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可以积极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为50岁及以上人群提供97.2%的保护效力,10年随访总体保护效力89%,数学模型预测免疫水平维持至少20年。早接种,早保护,远离带状疱疹疾病困扰。
建立积极睡眠思想1.如果补足核心睡眠,我的表现就不会受太大影响。我可能比想象中睡得更多。2.我白天的表现不光受睡眠的影响。3.既然之前好几晚失眠都熬过了,这次肯定也没问题。4.如果我昨晚没睡好,今晚就更容易睡好,因为身体需要补回核心睡眠。5.我白天表现欠佳一部分是因为消极睡眠思想。6.睡眠需求量因人而异。7.在大部分情况下,睡不好最糟糕的情况无外乎是白天情绪受影响。8.如果睡了5.5个小时就醒来,那核心睡眠量也达到了。9.夜晚体温渐渐下降,我就更有可能睡着。10.在梦的开始或结束时,头脑清醒是正常的,睡意马上就会袭来。11.随着白天体温渐渐升高,状态也会越来越好。12.学习了这些行为技巧后,我的睡眠就会改善。13.这些技巧对别人有用,对我也会有用。14.我睡的越来越好了消除消极睡眠思想1.“今晚又要失眠了。”2.“我肯定再也睡不着了。”3.“我不吃安眠药就睡不着。”4.“我的失眠越发严重了。”5.“我需要更多的睡眠。”6.“噢,不要吧,我还没睡着!”7.“我昨晚没合过眼。”8.“我害怕上床睡觉。”9.“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容易入睡,我却不行?”10.“昨晚没睡好,觉得好难受。”11.“昨晚睡眠太糟糕了,今天怎么好好工作?”
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的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引起的日间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当失眠达到以下标准,则称之为“失眠症”1存在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睡眠异常症状(患者自述或者照料者观察到):(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更早醒来:(4)在适当的时间不愿意上床睡觉。2存在以下一种或者多种与失眠相关的日间症状(患者自述,或者照料者观察到):(1)疲劳或全身不适感;(2)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3)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4)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5)日间思睡:(6)行为问题(比如:多动、冲动或攻击性);(7)精力和体力下降;(8)易发生错误与事故;(9)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或对睡眠质量不满意。3睡眠异常症状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单纯用没有合适的睡眠时间或不恰当的睡眠环境来解释。4睡眠异常症状和相关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5睡眠和觉醒困难不能被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失眠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应单纯依靠睡眠时间来判断是否存在失眠。部分人群虽然睡眠时间较短(如短睡眠者),但没有主观睡眠质量下降,也不存在日间功能损害,因此不能视为失眠。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短期失眠(病程<3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3个月)。慢性失眠在普通人群患病率6-10%。
近年来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随着人口寿命延长,预计PHN的总患病率将会上升,从而增加公共卫生负担。带状疱疹及PHN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带来了巨大冲击。现今带状疱疹的治疗多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接种疫苗是最有效可行的预防手段。 研究证实,发生带状疱疹后预防复发主要依靠再次升高的VZV‐CMI水平而不依赖特异性抗体。免疫功能低下的带状疱疹患者由于不能有效形成并维持较高水平的VZV‐CMI,是疾病复发的重要基础。 而接种疫苗提升人体VZV‐CMI水平是预防和降低发生带状疱疹的主要机制,这在健康人及疾病状态下均得到证实。带状疱疹疫苗可提高VZV‐CMI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的应答水平,前者是阻止VZV再激活以达到预防带状疱疹的主要机制,但体液免疫可通过抗体依赖细胞毒效应等途径发挥一定的作用。结果显示,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对≥50岁人群预防带状疱疹的保护效力为 97.2%,对年龄≥70岁人群的保护效力为91.3%。针对PHN的效力在≥50岁人群的受试者中为91.2%,在年龄≥70岁的受试者中为88.8%。因此推荐年龄在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以预防带状疱疹。由于带状疱疹存在复发的可能性,有带状疱疹及PHN病史的成人也可进行接种。
常见并发症:最常见的是PHN(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病率占带状疱疹患者的5%~30%, 我国约有400万PHN患者。PHN多见于高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一种疼痛为主或多样疼痛并存。明显扰乱患者的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可导致精神障碍和抑郁。30%~50%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 其他常见并发症: 溃疡性角膜炎或角膜穿孔,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继发性青光眼;听力障碍;面瘫、耳痛和外耳道疱疹;排便、排尿困难;重度免疫功能缺陷(包括HIV感染)患者皮疹可泛发全身,出现坏死,表现为深脓疱疮样,出现内脏损害,常伴高热,引起肺炎和脑炎。约10%皮肤播散性带状疱疹合并内脏受累,病死率高达55% 临床治疗PHN的时机及药物选择:患者发生PHN时即时行止痛治疗是最佳时机,早期治疗可缩短疼痛持续时间,降低治疗难度。通常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前者包括钙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镇痛剂(如曲马多等)以及外用利多卡因贴剂等,后者包括微创介入技术(如神经介入等)、针灸疗法等。
带状疱疹是由初次感染后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再激活引发的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群,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疾病负担重,对生活质量影响大。VZV可经飞沫和接触传播,导致原发感染即水痘,同时可潜伏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重新激活引起带状疱疹。人群对VZV普遍易感,血清学证据显示,成人VZV感染率高达90%以上,故人群普遍存在患带状疱疹可能性。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显著上升。全球普通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1000人年~5/1000人年,60岁带状疱疹发病率为6/1000人年~8/1000人年,80岁可达8/1000人年~12/1000人年。近年来研究提示,带状疱疹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除年龄外,机体免疫状态、VZV接触史、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慢性疾病等均为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血液肿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患者带状疱疹发病率为29.4/1000人年~51.5/1000人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哮喘及糖尿病导致带状疱疹发病风险增加24%~4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炎症性肠病等均显著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和复发风险。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1984年建立,依托我院闻名省内外的皮肤科,皮肤科年门诊量全国前二,每年收治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2万余人,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后遗症具有极高的疗效,患者遍及省内外,神经阻滞,脉冲射频,鞘内吗啡泵等等治疗手段丰富,同时还开展三叉神经痛,癌性疼痛治疗。三院疼痛科,除痛治病。
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并常伴随各种心理症状的慢性疾病,其给个人、家庭、社会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目前慢性疼痛治疗的常规手段有药物治疗、微创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起效慢、时效长,并且长期使用有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构体,有较强的氧化性。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实验揭示,臭氧可促使机体产生活性氧和脂质过氧化物,进而在组织中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并改善局部组织的缺氧情况和血液循环。 臭氧治疗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慢性疼痛中,是一种安全环保、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手段,且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证明其均可不同程度的缓解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等慢性疼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焦虑、抑郁等症状。 疼痛科常将臭氧替代激素治疗以下疾病: 1、软组织痛:各种软组织痛,如: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等。 2、椎间盘突出症。 3、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 4、关节炎:注射臭氧可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骶髂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腔的无菌性炎症。 5、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