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通行的测量血压的标准是,正常人的血压测量部位一般选在右上臂。而对于初诊病人,应分别测量左、右两侧上肢血压,以做对照,如果双侧血压相差不大(小于10mmHg),以后只测量右上臂血压就可以了。如果患者双上肢血压相差在10mmHg以上,则要引起注意,可能存在一些血管疾病,比如血压偏低的一侧可能存在动脉狭窄或大动脉炎。测量下肢血压也很重要。正常情况下,同侧下肢的血压一般比上肢高出20~40mmHg。但当下肢血压低于或者等于上肢血压的时候,往往提示主动脉或股动脉有动脉硬化、动脉狭窄等病变。此外,高血压患者一旦感到下肢疼痛、痉挛或冰冷,也应该在测量上肢血压的同时再测量下肢血压。如果测量结果显示上肢血压明显偏高,而下肢血压偏低,甚至无血压,可能存在外周动脉疾病或动脉狭窄等病变。患者需要到医院做超声波扫描及其它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
1:月经周期频率:正常的月经频率是21~35天,<21天为月经频发,>35天为月经稀发。2:月经周期规律性:相邻月经周期天数相差不超过7天。3:经期长度:正常的经期应该是3~7天。4:经期出血量:正常月经量为5~80ml,>80ml为月经过多,<5ml为月经过少。如果以上四要素任何一项不符,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即为异常子宫出血。
I型:内源性促性腺激素降低,雌激素水平极低,其中包括FsH,LH正常,但雌激素很低,是中枢性闭经的特殊类型,此型孕激素试验阴性。Ⅱ型:促性腺激素水平正常,有一定内源性雌激素,此型多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体重异常,部分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导致的排卵障碍,此型孕激素试验阳性。Ⅱl型: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低下,此型孕激素试验阴性。
血压值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血容量、动脉壁的弹性、末梢血管的阻力,以及血液粘滞度变化的综合反央。血压的变化对诊断、治疗、护理都能提供依据,错误的结果会导致某些不必要的检查、治疗,因此血压测量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袖带宽窄可影响测量的血压值测量血压的视带有一定的规格标准,要求袖带的宽度比被测肢体的直径宽20%,长度应能包绕完整个肢体。一般袖带长24~28cm,完12~14cm。袖带不能过宽或过窄,如果袖带比被测肢体直径宽很多,则血压偏低,因为袖带过宽,则有较长的一段血管被压,血流阻力增加,在血流尚未达到袖带下缘时,脉搏即可消失。袖带过窄导致血压偏高,因用窄袖带时,需有较高的压力方能压住动脉。不同宽窄的袖带,适用不同粗细的肢体,如果袖带较宽,应把它叠到合适的宽度,这样测得的血压才能准确。小儿最适宜的袖带宽度是上臂长的2/3。充放气速度可影响测量的血压值:测量血压时,袖带充气速度尽可能稍快些,但不能过快、过猛,打气至胧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mmHg,放气时以每秒钟水银柱下降4mmHg左右的速度为宜,如放气速度过快,可使测量的结果偏低或偏高。比如放气过快可使各期血管音分辩不清,结果易于偏低;放气过快还可使水银柱上方产生负压,影响袖带与血压计管内的压力平衡,使结果偏高。若放气过慢,压迫时间过久,可引起末稍血管瘀血,结果使舒张压上升。体位可影响测量的血压值:正常测量血压,病人取坐位时,肱动脉平第4肋软骨;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如果患者血管舒缩反射完好,不论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测量应无大差别。但有些人,特别是血压高者,坐位时或手臂低于心脏水平,血压会偏高,应躺下测量。任何时候均应在测量结果后注明体位,不论何种体位被测肢体与心脏应同高,因为血管内血柱的重量作用于与动脉血压相同的方向。如手臂高于心脏水平,血压会偏低,因血柱的重量与动脉压方向相反,卧位时,这种差别就会消失,所以测量血压最好取卧位,就是取坐位,前臂最好放在与心脏同高而平坦的平面上。生理因素可影响测量的血压值:血压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是无法控制的,据资料报道,24小时内血压被动多呈双峰、双谷。双峰:即6~10时,16~18时血压最高。双谷:即12~14时,23~3时血压最低。个体之间也有一定差异,正常人昼夜血压平均收缩压相差33mmHg,舒张压相差10mmHg。一般认为饭后有短暂的轻度升高。测量时,如患者因某种原因,引起呼吸中断时,血压也升高,如屏息20秒以内,心跳增加每分钟4次以上,血压上升10mmHg。还有一种周期性生理波动,可能与血管舒缩活动,呼吸运动,心率与搏出量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使有些患者血压高达40mmHg的波动。测量时,身体某部位暴露于寒准环境,末梢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外界气温高则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正常人如医生在场时血压平均上升2mmHg,而高血压则平均上升15mmHg,情绪激动、紧张、恐惧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肥胖以及体重过重的人血压较高。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增高。不同的体位,人的血压也有一定的变化,一般,卧位小于立位,与重力代偿机制有关,但是,长期卧床的患者或应用某些降压药物后,由卧位改为立位时,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出现血压下降、头晕等。另外,很多人两上肢的血压,出现血压下降、头晕等。另外,很多人两上肢的血压不相等,左右两侧差可达10~20mmHg右侧高于左侧,因为右侧肱动脉来自主动脉弓的第一大分支无名动脉,左侧肱动脉来自主动脉弓的第三大分支左锁骨下动脉,右侧比左侧做功少,消耗的能量少。左右下肢的血压基本相等,下肢高于上肢20~40mmHg,因为股动脉管径较粗,血流大。这些影响血压的生理因素,我们医护人员应有所了解。测量血压时的注意事宜:(1)测血压前,一定要嘱患者安静休息20~30分钟,如运动、情绪激动、吸烟、进食等都可导致血压偏高。(2)测定血压,应测右上肢为准,对特殊患者如动脉瘤、纵隔纵瘤,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疾病应进行双臂测定。(3)瘫痪患者避免在瘫痪的肢体上测定,应在健侧的肢体上测定。(4)测血压听诊中,如果泊不清,应驱尽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后重测。(5)听诊舒张压,按规定以动脉消失音为准,但当变音与消失音之间有差异时,或危重患者、心血管疾病、休克及高血压患者应记录两个读数,以便于以后复查比较。严格来讲,所用的袖带大小也应记下,因为测量者常常不是同一位医务人向,由于采用不同袖带或不同舒张压的指标进行测量,可能引起误解,因此采取这些措施对住院患者特别重要。(6)对长期监测血压的患者,最好做到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定时间、以便保证测量血压的准确值。所谓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而血压也就有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血压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都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动脉搏血压就是动脉里血液流动的压力。动脉血压的高低和心脏的收缩力、排血量及全身小动脉的阻力有关,其中对高血压发病影响较大的是小动脉阻力的加大。小动脉的管壁里有平滑肌纤维,当收缩时小动脉的管腔就会变小,血液通过时阻力就会增大,人体要维持正常血流量,血压也就上升;相反,在小动脉搏舒服张时,血压就会下降。血管壁平滑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是受内脏神经控制的,而内脏神经的活动则由大脑控制,并受内分泌腺的影响。不同状态下,血压值不尽相同。由平卧位变为立位时,血压下降0~20㎜Hg,但30~40秒后恢复,而舒张压不变。睡眠时收缩压可下降20~30㎜Hg。年龄在编人员55岁以内,男性血压比女性高5~10㎜Hg。大于55岁,男女血压无差异。
2型糖尿病自然病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糖代谢保持正常状态(NGT):开始阶段由于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此时B细胞代偿性分泌较多胰岛素,使糖代谢保持正常状态。此时已有高胰岛素血症,同时存代综合症的其他危险因子。2、葡萄糖调节受损(IGR):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葡萄糖调节受损,此胰岛素抵抗加重,B细胞代偿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静脉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减弱或消失,胰岛素分泌储备功能也有下降(餐后胰岛素分泌量相对不足,反应延迟)。此阶段可分为两个过程:①糖耐量减低(IGT):一般先出现负荷后糖调节的受损,餐后血糖升高,称为糖耐量减低。②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随着病程的进展,基础状态下糖代谢调节受损,出现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葡萄糖代谢调节受损是转变为糖尿病和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此阶段少数患者开始出现微血管病变。3、进入2型糖尿病阶段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可因为饮食结构变化、体力活动增减、是否出现应激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B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下降。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负荷后2小时血糖达到11.1mmol/L以上,空腹血糖达到7.0mmol/L以上,在此阶段糖尿病特征性的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急剧上升。4、2型糖尿病开始阶段是无症状的,往往是在起病数年后才能诊断,确诊糖尿病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已经有明显的减退。就相对升高的血糖而言,B细胞的功能已经下降约50%,但空腹状态下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正常的人相比可以略高或不低,糖负荷以后胰岛素分泌的曲线下面积可高于血糖正常的人但高峰延迟。5、随着病程的进展,B细胞功能衰退进一步加重,空腹和餐后的胰岛素水平即使在明显的高血糖状态下,有显著低于血糖正常的健康者,从而胰岛素由相对不足期发展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期。6、在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但呈波动性。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衰退,空腹及负荷后血糖逐步升高,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肾、视网膜、神经)逐步加重:大血管病变(心脏、脑、下肢)相继出现,使患者至残,威胁患者生命。
血压是人生命的基本体征。没有血压,血液就不能在身体里循环流动,身体组织器官就不能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生命就不能维持。那么血压是怎么产生的?当心脏跳动时,它把血液泵到动脉中,并对动脉产生压力,这就是血压。这种压力导致血液流向全身。如果你是健康的,动脉强壮而富有弹性,当心脏泵血到动脉时动脉发生弹性扩张。弹性扩张的程度取决于血液所产生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分钟跳动60-80次,血压在心脏收缩时升高,在两次跳动之间的舒张期降低。医生记录血压时有两个数值,例如124/82毫米汞柱,前面那个大的数值为心脏收缩时动脉的压力,又称收缩压;后面那个数值为心脏处于松弛状态下的动脉压力,又称舒张压。人的血压有一个正常范围,平静状态下成年人应小于140/90毫米汞柱,如果血压超过这个界限,那你很可能就患有高血压了,当然医生会在不同的时间测定血压并根据综合情况来判断你是否患有高血压。但血压的正常值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等情况,140/90毫米汞柱的血压对你来说已经过高,依然会对你产生损害,此时,应该把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有高血压的人通常没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高血压又被称为“寂静的杀手”、“隐性杀手”的原因。不幸的是,大约90%-95%的高血压患者找不到高血压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些因素可促使你产生高血压,这些因素通称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列如下:⑴、种族:比如说非洲裔美国人比白种美国人更容易患高血压,而且倾向于更早发生和程度更重。⑵、遗传:高血压发生有家族聚集倾向。如果你的父母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患有高血压,那么你患高血压的危险就成倍增加。⑶、年龄:一般而言年龄越大的人患高血压的危险就越大。男性发病年龄一般在35~50岁,女性一般在绝经后发病。以上这些因素是你不可更改的,有辛的是另有一些因素你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你愿意。⑴、肥胖:对中国人而言,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8就是肥胖,肥胖可以使你更容易发生高血压。⑵、食盐过多,口味过重:这也是某些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非常高的原因。⑶、饮酒:过量饮酒对血压有不利影响。⑷、缺乏运动: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你发胖,当然患高血压的机会有明显增加。⑸、紧张:这是经常提及的危险因素。但是困难的是紧张的水平很难确定,而且不同的人对压力的反应大相径庭,同样一件事对某个人来说可能彻夜难眠,而放在另一个人身上却吃得好、睡得香。
痛风的病程可大致分为肿痛剧烈的「急性发作期」和风平浪静的「临床缓解期」。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痛风同样也要「分期治疗」,如果用药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有些痛风就是因为不恰当地在急性期加用降尿酸药物而导致症状加重。那么,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关节红肿热痛,局部如何处理?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应嘱咐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采取局部冰敷(或硫酸镁湿敷),这样可以降低温度,缓解红肿和疼痛。此外,外用扶他林乳胶剂也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切记,不可在此时进行按摩和热敷,热敷会扩张血管,加重局部肿胀及疼痛。 对局限于 1~2 个关节的持续痛风发作,为快速有效缓解症状,可关节腔内注射长效甾体类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或曲安奈德)。 急性发作期,止痛药物该咋选? 可供选择的药物有三大类: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根据 2016 年《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首先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缓解症状,对非甾体类消炎药有禁忌的患者建议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类似。 非甾体类消炎药主张早期和足量,即在发作的头 1~2 天予最大量,待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后迅速减至常规量,疗程 4~10 天。注意非甾类抗炎药之间不得联用。 秋水仙碱是终止发作的特效药,传统的用法是首次口服剂量 1.0 mg(2 片),以后每 2 h 给予 0.5 mg(2 片)口服,出现下列 3 个指标之一即应停药: ①疼痛、炎症明显缓解; ②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③24 小时总量达 6 mg。 传统用法现已逐渐被小剂量疗法取代,后者开始负荷量 1 mg(2 片),1 个小时后用 0.5 mg(1 片),12 小时后再用 0.5 mg(1 片),以后每次 0.5 mg,2~3 次/日。 与传统用法相比,疗效不减但副作用更小,病人耐受性较好,尤其是老年人和肾功能较差者。 如果前面两种药物效果欠佳,也可口服泼尼松 0.5 mg/kg 2~3 天,之后每 1~2 天减少 5 mg,10~14 天渐减完。短期使用激素的不良反应较少见。 对发作时疼痛严重者,可联合用药,如「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激素」或「秋水仙碱+非甾类消炎药」;但一般不采取「非甾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激素」,因为该方案对胃肠粘膜损害明显,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 急性发作期,降尿酸药物的应用时机应如何把握? 临床上,有些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用了降尿酸药物之后,关节疼痛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较前加重,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痛风患者在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周围沉积了大量的尿酸,用药后血液中的尿酸降低了,沉积在组织中的尿酸必然向血液转移,刺激关节滑膜并形成尿酸盐结晶,从而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 正是由于血尿酸水平的显著变化可以诱发或加重痛风,因此,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应尽量维持患者血尿酸浓度的相对稳定,不主张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加用降尿酸药物,而是要等到关节疼痛完全缓解后 2 周后,才可以加用降尿酸药物,而且一定要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使血尿酸逐渐平稳下降,避免显著波动。 但是,如果患者是在服用降尿酸药期间出现急性发作,也不必停用降尿酸药,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血尿酸浓度的相对稳定。 为了防止疼痛反复,也可以尝试在服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配合小剂量的秋水仙碱(如 0.5 mg,qd)或非甾体类消炎药。 如果急性期血尿酸不高,疼痛过后降尿酸药物还用不用? 有些痛风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并不高,因此,这些病人在疼痛缓解后往往不再进行降尿酸药物治疗。事实上,某些患者发作期血尿酸之所以不高,是由于疼痛等应激反应,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后者可增加尿酸的排泄。 急性期过后,患者血尿酸往往会明显升高。因此,在无症状的间歇期也要坚持应用降尿酸药物,把血尿酸持续控制在理想水平。血尿酸一般以<360 mol/L 为目标值,而对于有大量痛风石的慢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血尿酸应<300 mol/L。只有血尿酸持续稳定地控制达标,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痛风反复发作。 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 意见建议:这类药物易引起消化性溃疡,建议在医生 的指导下使用。
炎热的夏天,想穿的凉快一点,但是腿上一条条的血管迂曲暴露看着太吓人,腿上一条条暴露的血管就是今天要给大家科普的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指下肢浅静脉呈伸长、蜿蜒而曲张状态,多发生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或重体力劳动者当中。下肢静脉曲张在青年时期即可发病,一般中壮年发病率较高。发病早期只感觉到下肢有轻微的肿胀、酸痛、沉重、乏力等,但是如果不治疗任其发展,轻者会出现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等,重度会出现足靴区皮肤湿疹、溃疡等,只要稍稍一活动,腿部就会感到疼痛,常需手术治疗,但轻者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办法。 非手术治疗——穿弹力袜 对于早期的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一般只要采取一些抑制静脉继续发展的手段就能及时控制病情,比如通过穿弹力袜来控制浅静脉的发展,能有效的改善浅静脉曲张 所带来的症状。 非手术治疗——服用药物 黄酮类和七叶皂苷类药物可缓解酸胀和水肿等症状。 手术治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有多种方式,传统的手术方式有高位结扎和剥脱,是大隐静脉曲张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交通静脉和深静脉正常的患者,都可以做高位结扎,同时切断大隐静脉组织,进行剥脱就可以治愈,如果患者合并有交通静脉的瓣膜功能不全,还需要使用交通分段结扎术,或者作大隐静脉长段剥脱术来改善预后,如果患者有小隐静脉曲张,应在小隐静脉进入腘静脉的入口,进行结扎切除,来改善小隐静脉反流。 手术治疗——微创手术 现在患者为了腿部美观,最普遍的手术治疗是微创手术,而微创手术多种多样,比如硬化剂对小腿静脉端的处理,冷光源的透光全切微波治疗,导管电凝等等,这些微创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闭合大隐静脉的主干,同时把小腿的曲张段进行闭合,来改善患者的症状,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这么多治疗方法,患者该怎样选呢?传统手术开刀,痛苦大,恢复时间久,微创创伤小,如何选择是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综合处理,当然所有的疾病都是不发生的最好,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呢? 穿弹力袜 久站工作者穿弹力袜,可以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比如说我们的空姐,知道为什么经常穿着丝袜了吧,第一是为了工作需要,第二就是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这也是重点。 拍打小腿 必须久站的人群,隔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用双手对小腿进行全方位的拍打,以轻微的酸痛感为宜,这样能促进小腿血液循环,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低脂食品 高脂食物容易造成血管壁沾粘很多油脂,堵塞血管,造成血液流通不畅,血管高凸,而绿色蔬菜、海带、海蜇、紫菜、木耳、豆制品以及杂粮等低脂、低热食品对病情特别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