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各医院儿科会骤增一些胃肠疾病的宝宝,基本上都是以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症状来就诊。为什么宝宝会出现这样的不适呢?这和宝宝节日期间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节日期间,长辈们都希望宝宝多吃,饮食中往往少不了鱼虾肉蛋等高热量食物,不仅如此,宝宝吃的零食也比平时多,由于进食不规律或过量饮食,超出了宝宝的消化能力,导致宝宝出现积食。那么,妈妈们节日期间该如何应对宝宝的积食情况呢?1.中医辨析积食宝宝的生理特点是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己节制,如果妈妈未注意控制宝宝进食的数量和种类,就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致饮食不化,停滞在胃脘。就会出现腹胀、腹痛,不思饮食,或者呕吐,腹泻的症状。关键原因为:脾胃素虚宝宝本身脾胃就弱,饮食稍有增加,即导致脾胃不能充分运化,出现饮食停滞。饮食不当过量饮食,冷热不调,或者恣食煎炸食品或肉类,均可导致脾胃受损,饮食积而不化。所谓“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食滞可化热饮食停滞,积而不化,可以郁而化热,也可以酿湿成痰。2.居家如何判断积食宝宝患病前有过食或饮食不当的情况。不想吃饭,肚子胀满,大便不成形,秽臭,或便秘。宝宝可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④口臭,舌苔厚。3.巧辨积食证型通过仔细观察宝宝的表现,可以进行辨证,给宝宝选择一些合适的中成药物。积食主要分为食滞脾胃、脾虚夹积、食滞化热。食滞脾胃看:观察宝宝吃饭时的反应,往往食欲不振,乳婴儿拒奶,观察呕吐物和大便,多有不消化饮食物,或有奶瓣。观察宝宝睡眠,会很不安稳,或者趴着睡。舌苔白厚或者粘腻。闻:呕吐物或者大便酸腐臭秽,口气酸臭。摸:摸摸宝宝的肚子多胀满,不喜欢被揉按。问:问宝宝哪里不舒服,多会指肚子,并会说恶心。往往呕吐后宝宝反而感觉舒服。治疗:消食导滞应选择具有消食作用的药物,中成药可用保和丸、健胃消食口服液、四磨汤口服液等。食积化热看:观察宝宝的面部两颊,食积化热多发红,大便多干燥或燥结如球,排便时比较费劲。夜间同样睡眠不安,喜欢蹬被。口唇红或干燥,有的宝宝还会生口疮,舌红,舌苔黄厚。闻:口气热,晨起口臭明显。摸:摸摸宝宝的肚子,也多胀满,手足心热,甚至会出现发热。问:宝宝会说口渴,喜欢喝水。治疗:消食导滞清热这个证型的宝宝既有食积表现,又有化热特点,治疗既要消食导滞,又要注意清热,中成药可选择小儿化食丸,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王氏保赤丸等。脾虚夹积看:观察宝宝的面色,多发黄,没有光泽,宝宝多比较瘦。大便稀,不成形,加有不消化的食物。睡觉时,喜欢伏卧。观察舌头,舌色淡红,舌苔薄白,微腻。闻:大便酸臭,无明显口臭。摸:宝宝的肚子大,而且胀,喜欢揉按。问:宝宝平时就容易说肚子不舒服或者痛。治疗:这个证型的宝宝本身就脾虚,或者经常生病服药,导致脾胃虚弱。稍有饮食不当,就容易积食。治疗既要健脾,又要加强消食。中成药选择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小儿肠胃康、启脾丸。4.加强饮食护理宝宝发生食滞,饮食一定注意清淡好消化,可以暂时吃粥和面片等,少进油腻和生冷食物。适当减少饮食和奶量,有助脾胃功能的尽快恢复。待胃肠功能慢慢恢复后,再恢复正常饮食。并可配合一些食疗和外治方法,如:鸡内金30g,白糖适量。研细粉,每次服1-2g,1日1-2次。山药、神曲、炒麦芽、扁豆、焦山楂各15g,粳米200g。前5味药煮30分钟,去渣,再放粳米熬煮成粥,吃时加适量白糖即可。外治疗法敷脐疗法:用丁香开胃贴敷脐,每天1贴,连贴3天。推拿捏脊:从尾骶到大椎穴沿脊柱两旁连续捏3遍,第4遍时每捏两下提一下,然后再捏2遍,使局部皮肤潮红、微热。并揉板门、清大肠、补脾各100次。每天1次,7次为一疗程。5.合理饮食是预防的关键中医认为“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节日期间注意宝宝合理饮食,非常重要。饮食宜均衡,勿纵容宝宝一味吃肉食。避免生冷,尤忌冷热不调。进食注意定时,勿过食零食。④如发现宝宝舌苔厚,口臭,饮食一定要以清淡和好消化为主。⑤容易食滞化热的孩子,注意养成每天排便习惯。⑥平素脾虚的孩子,应该适当健脾。⑦宝宝如果腹痛、呕吐、腹泻症状明显,或者发热,精神不好,还是要带宝宝及时医院就诊。
每到秋冬季节,很多儿童都容易咳嗽,而且迁延难愈。引起儿童常见的咳嗽原因除了感冒和一些急性炎症如支气管炎、肺炎外,另外几个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鼻后滴注综合征:咳嗽以夜间和清晨为重,伴或不伴咳痰,患儿有鼻塞,感到似乎有东西滴入咽后壁,经常清嗓。咳嗽变异性咳嗽:咳嗽时间长,少痰或无痰,运动或吸入冷空气后咳嗽加重,感冒也常使咳嗽加重。过敏性咳嗽:表现为干咳,不伴喘息及呼吸困难,可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感染性咳嗽:为呼吸道病毒或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以后所致。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咳嗽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而发热、咽痛、流涕等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持续。中医认为咳嗽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发病较急,咳声高扬,病程短,多伴有感冒症状。内伤咳嗽,发病较缓,咳声低沉,病程较长。内伤咳嗽为外感咳嗽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或由于肺脾气虚或他病影响。内伤咳嗽分为痰热咳嗽、痰湿咳嗽、肺气亏虚、肺阴亏虚四个证型。痰热咳嗽:咳嗽痰多,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多面赤、唇红,或口渴,便干。多为肺脾虚弱,气不化津生痰所致,或由于平素食积生痰化热,或由于咳嗽日久,致痰热蕴结,阻于气道。痰湿咳嗽: 咳嗽痰多,喉间痰鸣,痰色白而稀。并伴有食欲不振,疲乏,大便不成形等。由于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化,或过食生冷,酿为痰浊。肺气虚咳嗽:久咳不止,咳嗽无力,痰白清稀。多面色苍白,多汗,食少,倦怠,主要见于体质虚弱易感患儿,或由于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耗伤正气,使肺气亏虚,脾气虚弱,内生痰液。肺阴虚咳嗽:久咳不止,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咳。多手足心热,入睡汗多,大便干燥。由于久咳不愈,耗伤肺津,而表现为燥咳。【常用中成药选择】痰热咳嗽:金振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肺力咳合剂痰湿咳嗽:止咳橘红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橘红止咳颗粒阴虚咳嗽:养阴清肺口服液,槐杞黄颗粒气虚咳嗽:玉屏风散,童康片,黄芪颗粒,六君子丸咽痒咽干咳嗽(无痰):儿童清咽解热解热口服液或者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肺力咳合剂【特色治疗】1伏九贴敷:利用“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的理论,在每年的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贴敷,可以起到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还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2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离子导入是使用特殊设计的电脉冲波,通过温热和磁场的作用,将高科技工艺提取并精炼成的液体外敷药物,加快有效成份作用到特定穴位上的一种外治疗法。可治疗咳嗽痰多病症。3拔罐疗法:古称“角法”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且开泄腠理毛窍,使病邪从皮毛而出。通过温热作用,可复其阳气,散其病邪;促进炎症吸收。4雷火灸,又名“雷火神针”,属于中医灸法的范畴。它不同于传统的艾条,而是加人了一些温经散寒、清肺化痰、活血化瘀等中药,可起到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还有明显的止咳平喘、健脾益气等作用。5中药雾化吸入:咽痒咽干咳嗽,属于咽炎引起,可以做做中药雾化。可以起到清热利咽止咳作用。【饮食疗法】1.梨+冰糖+川贝把梨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拼对拼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给宝宝吃。此方有润肺、止咳作用,适用于干咳久咳,无痰或痰少。2.煮萝卜水白萝卜洗净,切4-5薄片,放入小锅内,加大半碗水,放火上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等水稍凉后再给宝宝喝,适用于痰湿咳嗽和食积咳嗽。3.荸荠:取2-3只荸荠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锅中,加一碗水,在火上烧5分钟即可。对热性咳嗽,吐脓痰者效果好。4.山药粥把山药去皮,切成小块放入食品粉碎机内,再加半碗水,将山药加工成稀糊状。然后倒入锅中,放火上烧,同时要不停地搅动,烧开即可。宝宝最好在空腹时食用,做好的一碗山药粥可以分2-3次喂宝宝。山药健脾胃、补肺气、益肾精,此方最适合婴幼儿食用,不但能止咳治哮喘,还对小儿的厌食、虚汗多、流口水、气虚胆小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山药煎煮的时间不宜过久,否则其中所含的淀粉酶就会分解,丧失滋补功效。5.红枣+白果此方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食用。取红枣3粒、白果3粒放入小锅中,加上大半碗水,中火烧10分钟即可。每晚临睡前给宝宝服用。红枣性温、益气补气,健脾胃;白果性平敛肺气,定咳喘,并有固肾的作用,所以对一些久咳不愈、反复感冒、咳嗽的患儿很有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治疗遗尿症。【日常护理】小儿咳嗽注意“养”,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欲治愈小儿咳嗽不可不注意“养”。1.保持居室内空气新鲜:厨房油烟要排出,家长更不可在家吞云吐雾过烟瘾。应定时开窗换气。污浊的空气对呼吸道粘膜会造成不良刺激,可使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分泌异常或加重咳嗽,严重的可引起喘息症状。2.及时增减衣被: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肯定比大人怕冷,他们往往不分季节,不分室内室外,将孩子捂得过厚,包得过严,不让孩子受一点寒气,其结果是造成机体调节能力差,抵抗力低下。3.居室保持适当湿度:气候干燥时,可常用湿拖把拖地,或在地上洒些水。环境过于干燥,空气湿气下降,粘膜发干、变脆,小血管可能破裂出血,纤毛运动受限,痰液不易咯出。4.注意饮食调节: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中医认为,鱼、蟹、虾和肥肉等荤腥、油腻食物,可能助湿生痰,有的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加重病情。辣椒、胡椒、生姜等辛辣之品,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咳嗽加重,要注意避免。而新鲜蔬菜如青菜、胡萝卜、西红柿等,可以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有利于机体代谢功能的恢复。5.保证充足睡眠睡眠:应设法让孩子多卧床休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以利于机体康复。
发热是宝宝常见的一个症状,常令爸爸妈妈手足无措,紧张不安。倘若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怎么应对呢?首先,遇到宝宝发热,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度,切忌不要给宝宝捂得太厚,应该给宝宝松解衣服,以利于散热,正在睡中,不要给宝宝盖得太厚,注意给宝宝多饮水,同时也可以给宝宝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退热,如额头上贴一贴凉,用温水擦拭,必要时也可以给宝宝洗温水澡。如遇到高热,超过38.5度,可先给宝宝口服泰诺或美林,上述的护理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也是适用的。妈妈不要一看宝宝发热,就往医院跑,根据体温不同,可以先做上述处理,再往医院就诊,因为有的宝宝往往在就诊途中突然出现高热惊厥。如果妈妈稍作处理,再去医院,就会好的多。另外建议就诊时给宝宝带些水。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宝宝治疗后,往往不会立即退热,妈妈一定要多观察,不要太紧张。常见疾病:1岁以内的小婴儿容易得幼儿急疹,这个疾病一般发热时间在3~5天,然后热退疹出,治疗就是对症,没有特别理想的办法缩短病程,所以这就需要沉得住气。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90%是病毒引起的,发热时间也多在2~3天,其中有一种特殊类型,叫疱疹性咽峡炎,不仅发热,患儿还咽痛的厉害,一般发热在3~4天。有的病毒性感冒,发热时间甚至更长。扁桃体化脓发热时间也很长,一般在3天左右,长的会5~7天,主要是抗感染治疗(也就是会用到抗生素)其他如肺炎(尤其近年比较多见的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时间均比较长,对于这些疾病,妈妈要有心理准备,体温一般不会很快恢复正常。发热时妈妈们的误区“宝宝发热,马上应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灵丹妙药,只有细菌感染,用了才有效,如果是病毒感染,往往是无效的。“发热了,只有输液好的快”。事实上输液也是有指征的,呕吐明显,不能口服药物;出现明显脱水症状;重症感染,包括化扁、肺炎等。“只要输液就一定好”,治病有个过程,俗称疗程,不同的疾病,疗程不等,所以输液有1~3天,3~5天,5~7天,甚至更长。“中药来的慢,又苦,宝宝吃不了”,实际上有的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中药效果不仅不慢,效果还很好,去年底,流感流行期间,中药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果宝宝在发热过程中,精神不好,或者病情发生变化,一定要记着及时就诊。
4月23日、4月24日 辽宁卫视,21:55分 《天下好医生》栏目将播出,儿童抽动症科普主题节目。 主讲嘉宾: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科主任医师 崔霞 敬请收看!
患儿,女,9岁,因频繁眨眼,耸鼻,点头近2年余,加重伴发声3个月。外院诊断为抽动障碍,服用硫必利治疗8个月,间断口服中成药,症状时轻时重,近3月明显加重,并吭吭明显,上课不能专注听讲,成绩下滑明显,又加服阿立哌唑,发声症状改善不明显。欲寻求中医治疗,于2019年5月15日就诊。平素睡眠不安,性情急躁。查体:面色不华,舌红,苔薄黄,脉弦。脑电图、生化检查等无异常。辨证为气郁化火,肝风内动,予疏肝泻火,平肝息风,以四逆散合泻青丸,加减化裁用药近1月,诸症明显减轻,减阿立哌唑。同年6月再次复诊,患儿近1周因学习紧张突然抽动加重,发声明显,次频音高。夜寐不安,磨牙,说梦话,出汗增多。二便调。舌尖红绛,苔薄黄,脉弦细。患儿自述症状难以控制,不发声、点头则浑身不适。虑其症状好转后,突然诸症加重,其时发时止的特点如同蛔象,基于象思维结合厥阴病特点选择乌梅丸治疗,服药7剂发声明显缓解,偶有吭吭,眨眼、点头也明显减少,性情不似之前烦躁。效不更方,继予前方加减化裁,服药2个月后,偶有眨眼,吭吭,停硫必利,改为1剂药吃三天,巩固2个月个月后停药,随访6个月,未反复。通过使用《伤寒论》经方,体会到“仲景药为万事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啊。
门诊来了一位神色匆匆的奶奶带着1岁9个月的小孙子。宝宝皮肤瘙痒,头部可见散在红色小斑丘疹,诉孩子昨凌晨三点哭闹了将近半小时。导师仔细询问病因症状,诊断为“荨麻疹,营卫不和证”。奶奶听到是皮疹引起的哭闹,大大松了一口气,打开了话匣子一般不停感谢我半年前治好了让全家都束手无策的夜啼。 18年的12月上旬,1岁的宝宝突然开始出现夜间哭闹,每天凌晨两三点左右,惊醒哭闹不休,持续半小时到一小时,白天可安然入睡,饮水少,宝宝平素脾气急躁,睡眠中手脚也不安稳,饮食,大小便都正常,但是每晚连续定时的哭闹让家人都很紧张。长辈们以为这是惊扰了鬼神,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想让宝宝夜间安睡。最开始是“叫魂”,一边拍宝宝身体一边大声喊宝宝名字,但并不起作用。妈妈就上山去寺庙烧香,求来“开过光的平安符”放在宝宝枕头下面,只奏效了一个晚上,第二晚宝宝仍然照常哭闹。后来又把“桃木宝剑”放在枕头下面希望可以管用,真的是佛方道方百姓偏方都用尽也不起作用,宝宝仍旧夜间定时哭闹,不仅睡眠差,连饮食都没有以前好了。家人束手无策,决定找医生看看宝宝的情况。 2018年12月29日前来就诊。家长代述:患儿近半月来出现夜寐不安,入睡迟,伴夜间惊醒、啼哭,难以安抚入睡;白天可入睡,平素脾气易急躁,口气较重,小便偏黄量少,大便干,1-2日一行。查体:咽稍红,双扁无肿大,心肺及腹部查体无明显异常,舌红、苔少,脉数,指纹色紫。中医诊断:小儿夜啼,辨证为心肝火旺,治以清肝火,安心神,予中药足底贴敷配合中冲点刺治疗。 一周后复诊,诉当晚啼哭症状消失,睡觉惊醒次数明显减少,翻腾减少,白天脾气明显改善,食欲也好起来了,经过一周的中药足底贴敷治疗,宝宝夜间哭闹就完全好转。按:夜啼,俗称“夜哭郎”,常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是指小儿白天能安然入睡,入夜出现啼哭不止,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的病证。 小儿夜啼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哭闹是由于宝宝饥饿、周围环境不适应、或者午睡时间安排不当等原因所导致的;病理性哭闹是由于宝宝腹痛、鼻塞、头痛等不适症状导致的。小儿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对小儿的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以及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等系统的完善和成熟,因此夜啼不仅危害小儿健康,许多家长也深受其扰。 中医认为大多数夜啼为非疾病因素引起,其病因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因为孕母素体虚寒或性情急躁,遗患于胎儿;后天因素则由于调护不当患儿腹部受寒、或将养过温所致体内积热、或闻异响见异物而暴受惊恐等。此患儿生后将养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令体内积热,引动肝火、心火,故平时脾气急躁,烦躁不宁,肝火上扰心神,啼哭不止;彻夜啼哭后可致患儿白天精神不振,从而不欲饮食。予中药足底贴敷以清肝火,安心神;每晚贴于足底涌泉穴,指尖浅刺出血泻热,以泻火安神,效果肯定。通过简单一贴,从此“夜哭郎”不哭! 小贴士:如何预防小儿夜啼?要注意防寒保暖,但也勿衣被过暖。孕妇不可过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勿受惊吓。不可将婴儿抱在怀中睡眠,不通宵开启灯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祥和,检查衣服被褥有无异物刺伤。如有夜间睡眠不安哭闹的宝宝还是及时就诊,切不要迷信鬼神。
患儿,男,5岁。主诉:反复咳嗽1年余,加重3月。初诊:患儿1年前外感后出现咳嗽,当地医院诊为支气管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咳嗽缓解。此后1年中反复咳嗽,伴有喷嚏流涕。3月前咳嗽再次加重,夜咳明显,咳嗽呕吐。辗转就诊多家医院,做肺功能及过敏原检测,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口服孟鲁斯特钠片、西替利嗪片及雾吸布地奈德混悬剂治疗,咳嗽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中医。现症:患儿夜间或清晨咳嗽明显,运动、遇冷空气或闻到特殊气味后咳嗽加重,喉间痰鸣辘辘,痰白质黏,不宜咯出,常咳甚吐出粘痰。伴有鼻塞、流涕。查体:鼻粘膜水肿,咽轻充血,双肺听诊无异常,舌淡,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久咳 痰湿蕴肺证。治以温化痰湿,宣肺止咳。方以苓桂术甘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药如下:茯苓10g,陈皮5g,姜半夏5g,桂枝5g,干姜2g,辛夷8g,苍耳5g,炒白术10g,桑白皮8g,蜂房5g,防风5g,细辛2g,钩藤10g,苏子10g,仙鹤草10g,炙百部10g。7剂配方颗粒冲服,并配合肺俞、脾俞拔罐治疗3天。二诊:患儿咳嗽、鼻塞较前明显缓解,咳痰明显,痰多色白,较易咳出,去苏子、仙鹤草,加炙黄芪8g、花椒3g,加强补肺固表,温化痰饮之功。继服7剂,三诊:患儿服药7剂后咳嗽咳痰明显减轻,夜间无鼻塞、咳嗽,上方去细辛、川椒加太子参6g,以实脾固卫,再服7剂。四诊,患儿偶咳,无痰,鼻涕偶有,前方去苍耳,炙百部,巩固7剂。随访6月,病情未反复。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小儿痰湿咳嗽其本多在脾,脾虚失健,酿生痰湿,痰湿中阻,可出现胃气上逆咳嗽、呕吐等症状。痰浊上储于肺,又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发生肺脾同病。故临证重在从肺脾同治,结合辨痰色、痰质及其兼症予以苓桂术甘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痰湿本为阴邪,得寒则凝,得温则化。治疗当以温药和之,以温化痰湿,宣通肺气,并随证加减。当痰去十之五六,要以治本为主,脾旺则痰湿自消。此外,在该病的治疗中适当可以配合外治法,有助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