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胜利 导语: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虽然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感染等多因素有关。我国的发病率<5/10? 。 因UC治愈难度大,迁延不愈,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被称为“绿色癌症”。 1.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以及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粘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多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系。 3. 什么样的人容易的溃疡性结肠炎? 直系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得溃结的可能性会增加,除此之外,经常处于紧张焦虑或者抑郁状态以及肠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溃结的风险。 4. 溃疡性结肠炎能预防么? 由于溃结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并没有特效的方法可以预防溃结的发生。但是对于进入缓解期的溃结患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预防溃结的复发。避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刺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对肠道的刺激,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均可以有效的预防溃结的复发。 5. 溃疡性结肠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粘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症状轻的患者每日可排便 2-4 次,重者可以达每日 10 次以上。除此之外的症状都不够典型,可有腹痛、腹胀或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口腔反复溃疡、外周关节炎等肠外表现以及衰弱、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 6. 出现哪些症状可以怀疑得了溃疡性结肠炎? 如果出现频繁腹泻、大便带血、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并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反复迁延不愈,可能得了溃疡性结肠炎,应及时就医,做结肠镜以及相关的血液检查,及时确诊。 7. 粘液血便超过多长时间应该怀疑溃疡性结肠炎? 不同的诊疗指南对于持续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持续 6 周就应该引起患者的重视。对于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的初发患者,可随访 3-6 个月后再诊断。 8. 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一定是溃疡性结肠炎么? 溃疡性结肠炎并没有特异性改变,多种病因都有可能引起类似的肠道炎症改变,所以即便出现反复发作或者持续的腹痛腹泻,甚至粘液血便也并不一定是溃疡性结肠炎,应该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来确诊。 9.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类型怎么划分? 溃结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2)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3)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 (4)急性爆发型,比较少见,但是病情严重,并发症较多。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0. 溃结的严重程度如何划分? 根据腹泻等症状及相关血液检验指标可以划分溃结的严重程度:轻型指腹泻每日 4 次以下,无便血或者比较轻,无发热、脉速,无贫血或者比较轻,血沉90 次/分),有贫血,血沉>30 mm/h;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的患者为中型。 11. 溃疡性结肠炎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肠炎也可以引起类似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所以需要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肠炎还有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等非感染性肠炎鉴别。 12. 通过什么检查可以确诊溃疡性结肠炎? 通过结肠镜检查获取组织活检是确诊溃疡性结肠炎的金标准。 除此之外,X 线钡剂灌肠试验、血沉、C 反应蛋白以及 p-ANCA 也是常用的几项帮助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检查。 13. 溃疡性结肠炎会传染么?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是由病毒或者细菌之类的微生物引起的,所以溃疡性结肠炎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14. 溃疡性结肠炎会遗传给下一代么? 欧美国家在遗传方面做过不少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患者配偶的发病率并不增加。当前的观点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不是一定会传给下一代。 15. 得了溃疡性结肠炎能不能结婚生孩子? 溃疡性结肠炎并不影响生育功能,也没有证据表明溃结患者的下一代一定会得病,所以只要能按照正确的方案治疗,溃结并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是可以结婚生孩子的。 但是在妊娠或分娩后早期,可使约 1/3 非活动期或 2/3 活动期溃结患者的结肠炎加重,因此,溃结患者是否妊娠要充分权衡。 氨基水杨酸制剂在妊娠期间一般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可以干扰叶酸的吸收,所以推荐补充叶酸; 妊娠期间应避免应用免疫抑制剂,尤其是甲氨蝶呤更要绝对禁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妊娠期间也应该尽量避免。 鉴于治疗溃结的药物大多数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妊娠前应咨询医生。 16. 得了溃疡性结肠炎必须戒烟戒酒么? 最近的几项临床试验发现吸烟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来说是保护因素,也就是说吸烟可能会减少溃结的发生,但是其保护机制并没有弄清楚,而酒对于肠道有非常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溃结的复发。但是综合全身健康的考虑,还是建议戒烟戒酒。 17. 得了溃疡性结肠炎需要在饮食上注意什么?为什么? 饮食对于溃结的炎症活动度的影响尚未阐明,但是改变饮食可能会改善溃结的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尤其是爆发型或合并肠梗阻、肠穿孔及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予以禁食。 膳食纤维具有吸收大肠内水分,促进排便的功效,容易加重溃结患者因此,对于大多数的溃结患者来说,在疾病活动度的上升期也就是加重期应该减少纤维摄入量,如果能耐受,可以保留牛奶等乳制品,诸如米饭、鱼肉、蒸蛋、豆浆、过滤的蔬菜汁和果汁等含纤维比较少,属于低渣饮食,这种饮食可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减少排便的频率,所以提倡溃结患者采用低渣饮食。 但是对于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病变局限于直肠,便秘较腹泻更常见)提倡高渣饮食,合理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排便。 生冷、辛辣的食物以及酒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可能会加剧溃结的腹痛、脓血便的症状,而溃结患者对于含脂肪较多的油腻食物往往吸收较差,因此无论是在疾病缓解期还是在活动期都应该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减少甚至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 18. 溃结患者应该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 首先,溃结患者要注意饮食,建议采取上述提到的饮食方式;除此之外,减压和良好的压力缓解方式可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甚至避免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生可以有效降低溃结的复发,必要时可以适当应用抗焦虑药物甚至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19. 得了溃疡性结肠炎能不能治好? 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或者方法可以完全根治溃疡性结肠炎,但是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来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20.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有哪些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引起消化系统及肠道外的并发症。对于消化系统,溃结可以引起中毒性巨结肠、结直肠癌变、肠道大出血甚至肠穿孔等十分严重的并发症。除此,溃结还会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并发症,比如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皮肤病变、肝肾病变、动脉炎和血栓栓塞等。 21. 得了溃疡性结肠炎能不能治好? 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或者方法可以完全根治溃疡性结肠炎,但是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来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22. 得了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 对于溃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抗 TNF 制剂,其中氨基水杨酸类常作为首选和维持治疗的药物,皮质类固醇也就是通常说的激素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多用于急性发作,而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或消除对激素的依赖,并且在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失败时可以用于溃结的维持缓解。当内科治疗无效,有手术指证时可以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 23.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有什么副作用? 虽然氨基水杨酸、激素等治疗溃结的常用药物对溃结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有一定的副作用。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厌食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是氨基水杨酸类常见但是并不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用此类药物还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反应和粒细胞缺乏等罕见的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激素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甚至导致股骨头坏死。 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主要包括骨髓抑制、胰腺炎以及胃肠道反应。英夫利昔单抗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和感染,也有资料表明可能会增加淋巴瘤和癌症的风险。当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后应及时咨询医生,考虑更换其他药物治疗,而不是自行停药,以免引起症状的反复。 24. 如何尽量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一般因人而异,并且不可预测。及时的补充叶酸,定期的进行血液监测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即刻停药,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药物副作用对身体的损伤。应用单抗治疗时应密切注意过敏反应,增强抵抗力,避免感染的发生。总之,药物的副作用可防可治,万万不可因为副作用而因噎废食,害怕用药。 25. 溃疡性结肠炎需不需要定期复查?多长时间间隔比较合适? 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容易反复,需要定期随诊病情变化,间隔时间根据病情程度决定,遵循医生医嘱决定复查时间是最好的选择。复查项目一般包括大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和肝功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以行 X 线或钡剂灌肠检查、CT 检查以及结肠镜检查。 26. 溃疡性结肠炎会癌变么? 一般来讲,溃结的患者结直肠发生癌变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广泛性结肠炎还有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长者。 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癌变率有多高,但是国外有研究报道起病 20 年和 30 年后癌变率分别为 7.2% 和 16.5%。 27. 如何对高危人群进行癌变的监测? 对病程 8-10 年以上的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和病程 30-40 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乙状结肠炎患者,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应至少两年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并作多部位活检。若组织学检查发现有异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若为重度异型增生,一经确认应立即手术治疗。 28. 什么是异型增生?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溃结的反复发作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黏膜细胞的分化偏离正常方向,引发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成为结直肠癌。 29.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活质量会很差么? 目前的医疗水平决定了溃疡性结肠炎是不可能治愈的,但是严格按照合理的治疗方案,坚持服药,患者一般还是可以有比较良好的生活质量。对于不能坚持服药治疗、急性爆发型、有肠穿孔等并发症以及年龄较大(>60 岁)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差,生活质量要低于坚持服药的患者。 30. 溃疡性结肠炎什么时候需要手术治疗? 当患者有以下症状时,可能需要择期甚至紧急手术治疗: (1)并发结直肠癌变; (2)慢性持续性病例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虽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但应用激素不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 (4)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状者。 31.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效果怎么样? 尽管许多患者的病情经药物治疗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仍有 15%~30% 的 UC 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完全切除所有可能的病变组织在理论上可以治愈溃结。 过去常采取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瘘术,为了避免回肠造瘘易发生贮袋炎的缺点,近年来采用回肠肛门小袋吻合术,既能切除全结肠又能保留肛门排便功能。 32. 家属能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做些什么? 家属首先应该疏导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其次家属还应该努力改善患者心境,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减轻患者压力,避免因为疾病出现过度的焦虑和抑郁; 最后家属应该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减少纤维摄入量,注意低渣饮食,避免患者食用生冷刺激食物。 本文转载于胃肠病 作者:邝胜利 副主任医师 博士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
原创 胃肠病作品 胃肠病 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金标准。 因为95%的大肠癌是由小息肉变坏的,所以,我们消化科医生一般建议年过40岁,无论男女,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以便发现息肉并切除这个祸根。 是不是做一次就万事大吉了呢?或者说把息肉切掉就永远没事了么? 真不是! 因为息肉就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非常容易再长出来,所以,医生还总是叮嘱你要记得复查。 网络上有的文章说,做一次可以保你5-10年没问题,有的甚至说17年都不用再做!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这要分情况! 第一个问题:为啥要40岁做第一次肠镜?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以绝后患。 大多数的肠息肉在人三十几岁就开始长了,到40岁左右就更多了,到了五、六十岁,超过1/3的人都有。 下图是我的朋友,山东千佛山医院的张秀斌主任,统计的他们内镜中心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 实际上的数据可能还会更高。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结肠镜检查才能发现。 大肠癌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所以我们想要发现早癌及癌前病变,就必须赶到它变坏之前,那就是40岁以前,甚至35岁以前,做肠镜发现它! 第二个问题:一次肠镜,到底能管多少年没事? 在2019年世界物联网大会—智慧健康发展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说: 如果你超过45岁还没做肠镜的话,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肠镜,做一次肠镜管你五年、十年没问题,你不会得结直肠癌。 李兆申院士 2017年8月,英国多家机构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随访时间近20年的研究,研究发现,检查大肠可以让受试者群体在随后的17年内肠癌发病率降低近30%。 2019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大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肠镜检查能拯救生命。 对比过去20年的筛查历史发现,结肠镜检查与死亡率降低61%有关,其中右侧结肠癌风险降低了46%,左侧癌症降低了72%。 换句话说,40岁左右做一次肠镜,基本可以保你在5-10年内,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为最低了,但并不是100%安全。 这是因为,你如果没有长东西,也没有其他异常,可以5-10年再做下一次; 如果有东西,切掉后,还可能再长,还要复查,所以并非100%安全; 只要你及时复查,即使癌变了也是早癌,也能跟容易被发现,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从这一点来讲,一次肠镜能保10年平安,并不为过。 如果你的肠道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了,那就更要定期复查了!具体怎么复查看后面的表格。 第三个问题:如何定期复查?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2)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 (5)大于1 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6)大于1 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这里有一个表格,您可以参考一下! 此文转载来源于胃肠病
原创 龚航军 本文作者:龚航军医生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胃肠外科 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杆菌(Hp)认识的重视,好多体检项目中也加入了Hp检测这一项重要内容。 很多朋友拿到了检测报告后,看到阴性就笑逐颜开,看到阳性就愁眉不展。 那么,是不是阳性就一定被感染了? 阴性就一定没事吗? 抽血是阳性,吹气却是阴性,到底该信哪一个呢? 怎么才能确定自己的检查结果是正确的呢? 今天,咱们就几个常见检测方法一一来分析一下。 一、呼气试验(UBT) 这是最常见的检查手段,包括碳-13和碳-14,二者的准确度基本无差别,都在95%以上。 只是碳-13相对放射剂量更小,适用于12岁以下儿童和哺乳期和孕期妇女。一般来讲,这个检查只要是阳性,那就是现症感染。 建议: 1. 做呼气试验前,一定要停用一些干扰的药物,例如:抗生素、铋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空腹4小时以上,检查前3小时不抽烟、喝刺激性饮料,吃过药后,不要说话,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如有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者,如果阴性,最好再结合其他检测方法相互印证。 二、Hp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测) 就是常说的的抽血化验,通常的项目叫胃功能三(四)项检测,或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它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Hp感染状况;是唯一不受近期用药和胃内局部病变影响的检测方法。 由于它检测的是Hp抗体,即使阳性仅能确定曾经感染,不能确定是否现症感染。 也就是说你曾经感染过,已经根除后,还会出现阳性。但是如果是阴性,就可断定没有感染。就是说,它的阴性结果很可靠。 注意: (1)血清抗体定性检测不能用于治疗后的复查。 (2)血清学方法在消化性溃疡活动出血、胃MALT淋巴瘤、伴有弥漫性肠化生的重度萎缩性胃炎情况下可作为现症感染的诊断手段,尤其当其他检测方法检测结果阴性时。 三、快速尿激酶实验(RUT) 在做胃镜时候,医生会取出来一小块胃黏膜组织,在专用试纸上测试,很快就出结果,是最快速、方便、经济的一种侵入性检测方法。 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它也会出现假阴性: (1)由于Hp在胃里分布的密度不均匀,取材不能确定正好取到; (2)观察者的主观因素、观察时间、试剂质量,以及实验环境的湿度、温度都会影响结果; (3)与呼气试验一样,受某些药物的影响: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菌药物、胃酸缺乏和出血,这些都会增加出现假阴性的可能。 建议: 该试验如果为阳性,则可断定为现症感染; 如果为阴性,而又有Hp感染症状,则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四、粪便Hp抗原检测(SAT) SAT是一种操作简便、快速和安全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可与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相媲美,尤其适用于依从性差的儿童。2015年的共识推荐 SAT 可作为诊断及根除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备选方法, 受试者只需留取粪便标本而不需口服任何试剂,适用于所有年龄(包括儿童和老人)和所有类型(包括孕妇)的患者,且无任何毒性反应。由于检测的是Hp抗原,因此可准确反映Hp的现症感染情况,阳性则可认定为现症感染。 注意: 受检者可以在早晨留取粪便做Hp抗原检测,腹泻粪便或过度浸泡的粪便视为不合格的标本,不可用于检测。这是造成假阴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提醒您: 即使您的检测结果确定为现症阳性,也不必忧心忡忡,不是每个人都会发展成胃病、甚至胃癌;至于是否需要根除治疗,请咨询专业消化科医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在我国,它的感染率56%左右,大约1%的感染者最终会发展为胃癌。 由于它是诱发胃癌的元凶,所以,预防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的第一关键。 那么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有哪些呢?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口口、粪口、胃口等。 一、口-口传播 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共餐制和不使用公筷是感染HP的重要因素 1、幽门螺旋杆菌可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所以刷牙这事儿一定认真对待,切不可草草了事。 2、共餐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建议,餐具厨具定期消毒,最好使用公筷,并减少在外就餐的机会。 2、不熟的食物: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吃火锅时肉刚放到锅里,就早已急不可耐,这些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安全隐患。 3、经常在外就餐者被感染的机会也明显增加,因为在野外餐具、厨具、水源、食材等都有被污染的可能。 4、刺激性食物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体抗力低下,从而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入侵,它对感染hp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潜移默化而且持久的。 5、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接吻,科学研究发现:胃部的幽门螺杆菌在唾液中也会有所残留。而接吻是交换唾液最直接的方式。 那不能接吻了么?年轻人首先不答应。你不妨先刷牙再接吻,如果一方已经感染,那就等ta根除后再亲热吧~ 二、粪-口传播: 粪便中存活的幽门螺杆菌污染了水源或食物,而使饮水者或食用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研究表明低温能延长幽门螺杆菌的生存期,因此低温保存的食物如被幽门螺杆菌污染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机会。 所以,便前饭后洗手,保持清洁水源等非常重要。 坚持不喝生水,不生吃蔬菜或未洗净的瓜果。 三、胃-口传播: 是指幽门螺杆菌经感染者的呕吐物等传给健康者。 主要发生托儿所、幼儿园或小儿的兄弟姐妹中。 因为小儿容易发生呕吐及生理性胃食管返流,以及口水、鼻涕、粪便等,这些都可能带有细菌。 而且小儿卫生意识差,有喜欢吸吮手指,所以,幽门螺杆菌容易在集体生活的儿童中传播。 四、 家庭聚集性 中国人吃饭都不习惯用公筷,还喜欢扎堆聚餐,一盘菜大家夹来夹去,这就给幽门螺杆菌的入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旦这桌人中有一个感染者,那么其他人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所以,既然不能改变饮食习惯,那就减少聚餐的机会。 同样,同一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很可能使全家人都被感染。 研究发现,居住密度和感染率密切相关,密切接触增加传播机会。家庭成员感染多属同种Hp亚群。 所以,一家人中有一个感染了,除了本人注意饮食生活的隔离外,也建议其他人去做检查,并按照医嘱决定是否根除。 五、母婴传播 包括不清洁的哺乳,口对口喂食,咀嚼后喂食,亲吻婴儿口唇,或用大人的餐具、吸管等喂食。 六、经宠物、苍蝇、昆虫传播 接触宠物后,要记得洗手,居住环境要清洁,避免蚊蝇骚扰。 七、医源性传播 侵入式检查如胃、喉镜,口腔、牙科、鼻腔治疗等,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检查和就医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 八、如何预防感染? 1.孩子是易感人群,杜绝用嘴给孩子喂饭的习惯。孩子餐具要专用。 2.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在家庭中尽量的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餐具,不和其他家庭成员混用。 3.定期的对餐具进行消毒处理,主要以高温煮沸消毒为主,时间约在半小时为宜。 4.在外出就餐,选择以一次性的餐具为主,不给其他人随意的夹菜。 5.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有助于避免幽门螺杆菌的侵入。 6.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因为幽门螺杆菌也可以在口腔内生存,定期更换牙刷,洗牙。 7.不吃生食,必须要吃,要充分洗净。 文章转载自胃肠病
一、门诊时间和地点: 1.每周三下午:1号楼二楼B区219诊室(炎症性肠病门诊,就诊时先挂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号) 2.其余上班时间在消化内镜中心和消化内科住院部(门诊患者需通过好大夫先预约好时间才能过来就诊,就诊时先挂住院复诊号) 二、挂号途径: 1.南方医科大学顺徳医院1号楼一楼挂号处 2.南方医科大学顺徳医院各楼层自助服务机挂号 3.通过南方医科大学顺徳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 4.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可通过好大夫平台预约加号,预约成功后,于吴耿兴医生出诊当天到出诊诊室找医生取加号凭条,再到挂号处挂号 5.实在预约不到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可以直接到诊室加号,但仅限于IBD患者 6.通过医院客服中心电话预约:0757-22220999 三、就诊时需要携带的资料: 1.患者身份证(挂号戓住院时使用) 2.病历本(最好是同一本病历本,医生可以连续记得就诊经过) 3.外院转过来就诊的患者,需带上外院所有病史资料,包括手术记录,出院记录,CT、MR、B超结果及其片子,病理结果等(以上资料可以在就诊过的医院病案室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