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冬天的三个月,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区别?这次新冠感染,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火了一把,有的地方甚至一片难求,这两种药物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两种药物有何异同呢?两种药物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而起到退热
连花清瘟胶囊适用于所有感冒吗? 成分主要有:连翘、金银花、贯众、鱼腥草、大黄、石膏、炙麻黄、杏仁、红景天、藿香、薄荷脑及甘草。全方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是临床上治疗流行性感冒—热毒偏盛患者的常
一天一问: 何谓多动症?(多动症临床和生活中经常遇到,需要我们对这个疾病有个粗浅的认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中医
说起张飞,家喻户晓,三国名将,形象威猛,“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火烧新野之后,刘备人马撤退到长坂坡一带,赵云护幼主纵马过桥之后,张飞独守交通要塞长板桥(也叫当阳桥)。待
漫 谈 苍 术孙庆才许叔微,字知可,宋真州白沙人,南宋著名医学家。所著《普济本事方》,活人甚众。许叔微青年时代患了一种怪病,胃中漉漉作响有水鸣声,胁下疼痛,饮食减少,反酸,口苦。夏天左半身不出汗,
古时有一位医德双馨的老先生戴参,善于岐黄之术, 宽厚仁慈,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不幸去世。老人形体健瘦,面色黄白,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健瘦的老者。 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
黄连黄连树口古黄连,栉风沐雨,站立千年,千年不倒,四季轮发,落了又生,枯了又绿,苦了内心,润了众生,一杯黄连水,滋味苦后甜。黄连树就站立在高高的路岩,一副纵有千古,横有八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模样傲视远方,苍然之感依然而立。树干虬龙独立,雄伟挺拔,孑然而立,宛如桅杆,撑起一片巨帆。绿顶自成擎雨盖,庇护来来往往的过客。黄连树叶繁枝茂,秀丽挺拔,树叶的颜色随季节而变化,秋季头顶一顶橙红色帽子,在原野里远远望去,别有一番秋季的滋味在心头。相传有一位医生的女儿叫得了病,满身燥热,又吐又拉,几天的功夫就瘦得皮包骨头了,多次延医诊治无效。家里的帮工推荐了一种味道特别苦的草药,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位医生说:“孩子是肠胃湿热,一定要清热燥湿,这个药物看起来清热燥湿的效果不错啊!”因为这位帮工叫黄连,这味药材也就取名为黄连。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连味大苦,性寒而燥,为苦为火之味,燥为火之性,故善入心以清热。其色纯黄,能入脾胃以除实热,西人曾以为黄连味健胃药。更由胃及肠,治肠澼下利脓血。其性凉而燥,故治湿热郁于心下作痞满。可为一语中的。黄连善治脾瘅、失眠、呕吐、腹泻、心悸。仝小林院士善用巧用重用黄连治疗疑难重症,屡起沉疴,有人尊成他为“仝黄连。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黄连善于合作交往,配伍其他药物形成合力并克服苦寒直折的副作用。黄连配伍大黄、配黄芩、黄柏、半夏、乌梅、五味子、山茱萸、知母、天花粉、葛根、西洋参、山药、桂枝、干姜、人参、阿胶、肉桂、生姜、苏叶、白及、瓦楞子、海螵蛸、吴茱萸、葛根、黄芩、白头翁、木香、地榆、诃子、厚朴、枳实、槟榔、陈皮、砂仁、肉豆蔻、白茅根、连翘、黄柏、大黄、黄芩、栀子、枯矾等等,组成一百多个方剂,且临床上屡屡起效。黄连虽好,毕竟苦寒,治疗当注意三点,一是中病即止;二是用适量;三是用生姜、吴茱萸等佐制。黄连味虽苦,良药苦口利于病。犹如人生,吃得苦中苦,方有甘之若饴的人生。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最主要途径,新生儿或婴幼儿感染HBV后,超过80%将成为慢性HBV感染者。乙肝疫苗加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方案可以显著降低乙肝母婴传播,但仍有10%~15%婴儿发生免疫失败。我国每年约有12万~17万儿童因免疫失败成为慢性HBV感染者。因此,如何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实现新生儿极低感染甚至零感染,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在关注新生儿感染的同时,如何保证孕产妇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相对于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防治指南,新版慢乙肝指南增加了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V携带者如何做好母婴阻断的内容,讨论的关键点有以下几点。 关键点一:抗病毒治疗的时机问题 由于传统的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止HBV母婴传播的阻断失败率可达10%~15%,且多发生于高病毒载量[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2×106~7IU/ml]孕妇。近年来,国内外很多随机对照或观察性研究均显示,在孕期末3个月应用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或替诺福韦(TDF)可有效减少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2012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慢乙肝指南及新修订的2015年亚太肝病学会(APASL)乙肝指南均提出,对血清HBVDNA高载量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在妊娠最后3个月可以考虑应用LdT、LAM或TDF治疗,以阻断HBV围产期或宫内传播。但对于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也就是在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阈值问题上(6或7log10IU/ml),尚无统一的意见。 有研究表明HBV e抗原(HBeAg)阳性、HBV DNA平均在7.58×107copies/ml的孕妇,初生婴儿使用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7.2%。另有研究提示,免疫预防的失败率分别为0%(HBV DNA<106copies/ml);3.2%(106<HBV DNA2×107IU/ml(>108copies/ml)、>2×106IU/ml(>107copies/ml)及>106~7IU/ml(>5×106copies/ml)。我国此次2015年新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抗病毒时机为HBV DNA>2×106IU/ml。 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HBV DNA高载量的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少母婴传播的研究仍比较有限,且很多为回顾性研究或小样本研究,对于孕妇尤其是婴儿的长期安全性等尚不明确。尽管本次指南修订提出了“妊娠中后期HBV DNA载量大于2×106IU/ml,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给予TDF、LdT或LAM进行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但我国有研究给免疫耐受期的高病毒载量(>7log10IU/ml)孕妇口服LdT,结果表明,她们和非妊娠期HBV携带者不同,治疗4~6周后,病毒载量就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新生儿HBV感染的阻断率几乎可以达到100%。国外也有应用TDF和LAM的类似研究提示,与以HBV DNA>2×106IU/ml的人群相比,HBV DNA>2×107IU/ml的人群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失败率并没有增加。 因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抗病毒治疗人群,笔者更加倾向于严格把握抗病毒的指征,即将HBV DNA阈值定为2×107IU/ml。 关键点二:关注孕产妇停用抗病毒药物后的健康问题 对于抗病毒治疗进行母婴阻断的孕妇来说,产后将要面临何时停药及停药风险问题。此次指南推荐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为妊娠B级药物(TDF或LdT)或LAM。对于选择低耐药屏障药物的患者,停药风险问题更值得重视。 目前有研究资料报道,免疫耐受期的HBV携带孕产妇抗病毒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发生率约为13.5%~30%。也就是说,会有相当一部分孕妇将从HBV携带者转变为慢乙肝患者,她们将面临后续长期的治疗问题。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HBs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孕妇的母婴阻断方案仍是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未推荐使用抗HBV药物。EASL和APASL修订的指南中,虽提及HBV DNA水平>106~7IU/ml的母亲,可从妊娠最后3个月开始应用口服抗HBV药物,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风险,但未作为正式的推荐意见。我国2015年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出台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认为,对于HBeAg阴性的感染孕妇,无需使用抗病毒治疗以预防母婴传播;HBeAg阳性孕妇亦不推荐抗病毒治疗。 由此可见,对于免疫耐受期孕妇抗HBV治疗问题仍需要慎重,一方面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A)后病毒复制很可能很快恢复,甚至诱发严重肝功能损害;另一方面孕产妇一旦从HBV携带者成为慢乙肝患者,需长期服药,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不可小觑,且还要面临病毒耐药所带来的后续问题。特别是我国放开二胎政策以后,很多孕产妇有生产二胎的愿望,一旦肝炎发作或病毒耐药,会给后续的妊娠带来更多问题。尽管从某种角度认为母亲获得了乙肝治疗的机会,但治疗的结局和长期预后以及药物和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从长远角度来说是难以预测的。 因此,需严格把握抗病毒指征,控制不必要的抗病毒人群。 关键点三: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时间宜早不宜晚 此次2015年慢乙肝指南推荐的抗病毒治疗停药时间是产后1~3个月。对产妇而言,如有哺乳意愿,很难在没有婴儿吸吮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泌乳状态,1~3个月停药后可能无法继续哺乳;另一方面,服用抗病毒药物时间越长,面临的耐药及停药后反弹的问题越严重。对婴儿而言,初乳对其肠道功能及免疫系统的发育都相当重要,而产妇产后1~3个月再恢复哺乳,新生儿已失去了获得初乳的最佳时机。 因此,笔者认为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时间宜早不宜晚,产后即刻甚至分娩前停药更为合适。分娩后,母亲已完成了生产任务,抗病毒治疗的目的已经完成,没有继续服药的必要,停药越早HBVDNA反弹引发的肝功能异常的几率越小。其次,肝炎发作的风险与HBVDNA反弹的强度相关,早期停药可以降低肝炎发作的风险。再次,早期停药增加了产妇母乳喂养的机会,婴儿也因此能得到更好的喂养。 总之,为了让新生儿不受HBV的困扰,母亲愿做一切努力。但在关注母婴阻断成功率的同时,我们也应兼顾母亲的健康问题,严格掌握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在保证母婴阻断成功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抗病毒治疗对母亲造成的长远影响。
一位年仅8岁的女孩,体重约40公斤,因经常食用各种营养品,近期开始来月经(少女初次月经在11-13岁左右),小女孩为此十分紧张,家长不得不带孩子就医。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孩子的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为了使孩子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家长不惜对孩子进行高营养补充,甚至步入营养误区。早熟必然早衰。人参、蜂王浆等补品中含有促进性激素或有促使性器官发育的成份。儿童长期食用会发生性早熟。许多“补药”的增强食欲作用往往使儿童饮食过量、营养过剩、肥胖、发育成熟提前。在门诊中经常发现这类病孩有乳房增大,口唇边汗毛变粗、变长,男孩有阴茎变粗易勃起,女孩有阴蒂增大等现象。细问病史都有长期过量服食人参蜂王浆和其它滋补品的情况。儿童整个机体处在旺盛的生长过程中,而人参和蜂王浆的药理作用又都有壮阳与促进性功能的作用,故儿童过量服用就有可能产生性早熟这一病理现象,严重的还会留下祸根。一般来讲对一些传统的补品补药如人参、冬虫夏草、十全大补膏、孩儿参、人参蜂王浆、花粉等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医学界已经证实:一个人的自然寿命是他发育成熟年龄的5—7倍,发育成熟早的热带居民平均寿命大大低于其它地区居民,随意进食的肥鼠发育成熟早,但寿命比限食的正常小白鼠短1/2-1/3,。“早熟会导致早衰”可说是一条自然规律,所以人为地促进发育未必是件好事。给儿童以合理营养的饮食,让他们在天赋的自然期限内健康生长,不要用补药去干扰,这样对孩子最有利。无病吃药反而生病。祖国医学认为,健康的正常人体内的阴阳、寒热是相对平衡的,而中药都有寒、凉、温、热四性和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质,如果无病吃药,无论哪种药都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造成人体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任何一种偏寒或偏冷的药物都容易引起气血紊乱和气机失常而出现病态。许多儿童吃补品后出现鼻出血、口腔粘膜溃疡等“上火”症状,就是这个原因。一种营养素的过多必然影响其它营养素的吸收,会引起过量中毒。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C,会使维生素B12的吸收和利用率降低50%以上,有造成机体贫血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可能;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出现头痛、厌食、呕吐、嗜睡、高热等维生素D中毒症状。无病的孩子莫食“补”。即使孩子生病恢复期间,也不宜食“补”,合理的饮食治疗,让其自然恢复对小孩才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