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机指称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常发生在拇指,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起病初期在手指屈伸时产生弹响、疼痛,故称“扳机指”。患病关节活动不灵活,关节肿胀。严重时关节绞锁在屈曲或伸直位,关节不能伸直或屈曲。症状较轻时,可采用制动、理疗或局部封闭保守治疗。
脱发分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生理性脱发常见有婴儿脱发、产后脱发、老年脱发等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掉发,但是脱发和头发的生长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正常毛囊85%处于生长期,10-20%处于休止期。如果每天脱发大于100根,或者发际线后移、额角明显、发缝增宽等,且头发比以前明显稀疏即为病理性脱发。病理性脱发分疤痕性脱发和非疤痕性脱发;疤痕性脱发:如外伤、烧伤、强酸、强碱、红斑性狼疮、扁平苔藓、结节病、硬皮病等;非疤痕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休止期脱发、内分泌性脱发、营养障碍性脱发、产后脱发、精神性脱发、物理性脱发【拔毛综合征】、化学性脱发【烫发染发】、药物性脱发等。
雄激素性脱发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发疾病,男女均可患病,其特征是额颞部和头顶部毛囊微型化,头发逐渐变细变软直至脱落,依据脱发的特征可分为男性型脱发和女性型脱发,男性可以是女性型脱发而女性也可能是男性型脱发,特征如下:1、男性型脱发:早期脱发表现在前额两侧,慢慢延伸至头顶,发际线不断后移,前额变高形成高额,脱发呈M形,进而与顶部秃发融合成片,最后形成特征性“马蹄形”图案。早期治疗患者大部分预后较好,症状得到改善。2、女性型脱发:症状较轻,多为头顶部毛发逐渐稀疏,前额发际线不明显,可能出现头发脱落在前额较重,形成“圣诞树”型,但前额发际线后移和完全秃顶的女性少见。早期治疗患者大部分预后较好,症状得到改善。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 《伤寒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在冬至前后,人体阳气也是刚开始滋长,必须保养这初生的阳气,外在环境上不要轻易受寒,内在的饮食选择能量较高的食物,同时可以服用一些补气温阳的中药,以增加抵御寒冷的能力,并储备能量待来年的利用,这就是中医理论天人合一的道理。清 曹慈山:“养生之道,惟贵自然,不可纤毫着急”,在进补时也要顺应四季之时,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谈到进补,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参、茸”等名贵中药材,那是不是所有的“参”都是补药呢?回答是否定的,那就请大家慢慢看下来吧!中药里面最常见的“参”有五种,浙籍名医魏长春有个著名的药方叫“五参汤”,由党参、玄参、沙参、丹参、苦参组成。这五种“参”在性味功效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区别:1、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以补气为主)2、沙参:性微寒,味甘、微苦。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以养阴生津为主)。3、玄参:性微寒,味甘、苦、咸。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以清热解毒为主)4、苦参:性寒,味苦。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以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为主)5、丹参:性微寒,味苦。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以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为主)。使用注意:以上五“参”均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不宜同时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药力。单味中药有多种功效,不能偏而概之,在具体应用中应在中医临床医师的指导下选择使用。
腰三横突综合征是因腰三横突尖端的急慢性损伤而引起的腰痛或腰骶部疼痛。腰椎一共有5节,每个腰椎有3个突出的支支,最后面的支支叫棘突,两侧的支支叫横突,而腰三横突最长、最宽,尖端肥厚;附着在腰三横突的胸腰筋膜前层也最多,成束状。因此,附着于腰三横突的软组织,形成了以腰三横突为中心,肌肉-筋膜-腰二脊神经后外侧支的特殊结构。当腰部用力,特别是用力不平衡时,一侧椎旁肌收缩,由于杠杆作用,必然引起对侧横突上撬,从而产生腰三横突尖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出现出血、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久之,在腰三横突尖端周围出现纤维化,形成瘢痕粘连、筋膜增厚和肌腱膜挛缩,可引起神经、血管束卡压,出现下腰痛或腰臀部疼痛。表现:病人多为青壮年,常有腰扭伤或劳损史,腰痛或腰臀部疼痛,活动时加剧,部分病人可有沿同侧竖脊肌向大腿放射痛。少数表现股内侧痛或下腹痛,但无压痛。腰三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局限压痛。早期臀肌丰满,内収肌痉挛(由L2-4闭孔神经支配);重者,晚期可见臀肌痉挛,臀中肌可触及索条状物,有压痛。咋个治疗呢?一是适当休息,避免腰部用力。二是日常生活中好好保护,防止受潮受凉劳累、急性扭伤、长时间久坐久站、负重等。三是热敷,当然是敷腰杆上了。四是经过以上办法都不好,就找医生了哦,找那个医生你懂的。第三腰椎横突最长,红色的部分。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颞颌关节弹响、疼痛、张闭口运动异常的一种慢性疾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1〕。(1)、中医临床辨证分型:﹝1﹞、湿热内蕴型:临床表现:由于水湿不运,郁而化热,内蕴湿热之邪,侵犯关节,营血气机运行受阻,气血壅阻不畅,而致关节疼痛,张口受限,伴有弹响,同时可见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数。治则:清热除湿,解毒止痛。选方: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黄柏10g 苍术10g 生薏仁20g 川牛膝12g 野菊花20g 银花20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 僵蚕10g﹝2﹞、瘀血痹阻型:临床表现:因外伤、拔牙等导致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按压则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细;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选方:桃红四物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桃仁12g 川红花10g 川芎8g 当归10g 白芍15g 熟地黄12g 野菊花20g 银花25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 川军(后下)8g﹝3﹞、气血亏损型:临床表现: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关节以轻中度酸痛、钝痛为主,气血不足则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通络止痛佐以清解毒邪。选方:八珍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太子参30g 白术30g 茯苓30g 川芎18g 白芍30g 当归30g 炙甘草10g 熟地黄25g 野菊花20g 银花藤30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4﹞、外邪侵袭型:临床表现:因外感风寒暑湿等六淫邪气,郁而化热,致清阳不展,络脉失和则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伴头晕、耳鸣、眼部不适等头面部症状。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解毒。选方:偏于风热用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银花15g 连翘12g 荆芥9g 淡竹叶10g 牛蒡子12g 桔梗10g 芦根20g 野菊花20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偏于风寒者用荆防败毒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荆芥12g 防风9g 柴胡8g 羌活9g 茯苓15g 桔梗8g 川芎9g 炙甘草10g 枳壳6g 野菊花20g 银花藤20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2)、电针治疗:取穴下关、颊车、合谷、听宫、三间等交替选用,1/日。(3)、注射疗法:常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VitB12、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行痛点注射或穴位注射,1/周。(4)、中药外敷:当归150g、杜仲120g、川芎、续断、骨碎补、五加皮、羌活、女贞子、旱莲草、赤芍、苏木、秦艽、桑寄生各90g,红花、三七、防风、白芷、乳香、千年健、丝瓜络、络石藤、百合、冬瓜仁各60g,上药共研末,水、白酒各半调敷患处,1/日〔2〕。(5)、口腔科矫正治疗。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俗称挂钩疼,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颞颌关节弹响、疼痛、张闭口运动异常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症好发于青、中年人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外伤、拔牙及一侧咀嚼硬物过多等诱因导致发病。一、病因: 1、功能性病因:张口过大,如打哈欠、大笑等,一侧咀嚼硬物过多,导致肌肉劳损松弛;外伤、拔牙等致关节肿痛而功能异常;寒凉刺激,致关节肌群痉挛而功能异常;精神神经因素,如过度紧张、激动、压抑、失眠等。2、器质性病因:双侧颞颌关节结构发育不对称,发育失常,咬合关系紊乱,化脓性关节炎等。二、临床表现: 1、疼痛:疼痛以颞颌关节为中心,可辐射到患病一侧,以轻中度酸痛、钝痛为主。2、出现关节弹响:弹响多在关节活动时产生,但可发生在颞颌关节活动的任何时段。3、张口受限:部分患者可出现张口时下颌偏斜等颞颌关节功能障碍,运动过程中常伴有明显的疼痛。4、常伴有头晕、耳鸣、眼部不适等头面部症状。三、口腔科矫正调护:1、如张口受限时,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张口练习。2、消除有害刺激,如治疗牙周炎,拔除阻生智齿,修复缺牙,矫正错合等。3、改变单侧咀嚼习惯,忌食硬物,治疗夜间磨牙等。4、部分患者采用颌垫,可使症状消失。四、中医调护:1、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可分为湿热内蕴、瘀血痹阻、气血亏损、外邪侵袭等四型,根据不同证型再配以解毒、活血、除湿、化痰、补气、养血等治法。中药内服主要着眼于调整患者整体机能的平衡,消除内在病因,则可收到全面控制病情并促进迅速修复病损部位之效。2、理疗及中药外敷有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消除局部肿胀疼痛。3、针灸治疗则可视症情选用补法或泻法,以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气养血等调整全身经气以求气血、阴阳之平衡。比如因拔牙或磨损或外伤所致则多属中医瘀血阻滞之症,瘀可化热、瘀可生湿、瘀可阻滞气血,故在治则的确定中,首重化瘀。又如年迈患者则多由颞颌关节骨质疏松反复磨损,面部肌腱松弛或咀嚼习惯偏用一侧或突咬硬物致该关节损伤所致,故除临床对症治疗外,尚需补充钙质、锻炼咬肌,增强全身体质以应对。中医则认为此乃肝、肾、脾三脏亏损,因“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故其治则当补肾、养肝、健脾,以从根本上消除此病症之因。五、预防措施:1、避免颞颌关节过度运动,如大笑、张口等。2、减少精神刺激,消除不良精神因素。3、避免寒凉刺激。4、改变不良咀嚼习惯。
痛风是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代谢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痛风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易伴发痛风。为什么控制饮食不能控制痛风发作?有些患者认为,只要低嘌呤饮食就可以完全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其实血尿酸除食物分解代谢的外源性血尿酸外,80%的血尿酸由内源性产生。 低嘌呤饮食只能减少外源性血尿酸,并不能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严格控制嘌呤饮食仅可降低血尿酸60μmol/L (1mg/dl)。因此,有些患者在严格控制嘌呤饮食的情况下,仍可有急性痛风发作。痛风急性期的食物选择: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嘌呤在150mg/天以下,蛋白质每日50-70g。 禁用含嘌呤高的肝、肾、胰、鲭鱼、沙丁鱼、小虾、肉汁、肉汤、扁豆、黄豆以及菌藻类。 可选用下列含嘌呤很低的食物,以牛奶、鸡蛋(特别是蛋白)、谷类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脂肪不超过50g,以碳水化合物补足热量。 液体量不少于每日3000ml。痛风间歇期的食物选择:在缓解期给以正常平衡膳食,以维持理想体重。 蛋白质每日以不超过80g为宜。禁用含嘌呤高的食物,有限量地选用含嘌呤中等量的食物, 其中的肉、鱼、禽类每日用60-90g,可将肉类煮熟弃汤后食用。 扁豆、黄豆以及菌藻类等蔬菜可少量选用; 另外可自由选用含嘌呤很低的食物。
中国人民素来热爱生活,向往长寿。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长寿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之道。传说中的长寿人物,历代都有,尤以晋代以前最多。如秦始皇时代有一位善于养生的道家医学家崔文子,相传他活了300岁。汉武帝时代许县(今河南许昌)有位李根的深得养生秘诀,活了700多岁。东汉四川有位名医叫李常在,著有《李八百岁》一书,相传他竟活了800岁。三国时期在曹操手下供职的三位高士:善于练高级气功的甘始、善于还精补脑的左慈和善于“却谷食气(不吃饭,以茯苓等为食)的郄俭,他们都以养生长寿名噪一时,活了300岁。晋代邯郸人王烈,常服黄精而老有少容,后入太行山修炼,也活了300岁。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晋代著名的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公元284~364年),把影响较大、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九十四位寿星的传说,写成了《神仙传》一书。当然,活数百岁是不足为信的,但历史上却不乏真实可信的百岁寿星。西汉宫廷里的一位盲人乐师——窦公(公元前350~前170年)活了180岁。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曾亲自询问他有何长生之妙诀。窦公说他13岁时就双目失明。父母教他弹琴和导引,除此之外,并无其它妙诀。晋代养生理论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分析窦公长寿的原因时说:“窦公无所服御而致百八十,岂非鼓其内琴和其心哉,此亦养神之一征也”。意思是音乐使窦公长寿的。汉文帝时丞相张苍(?~152年),常吃人乳,“年百余岁乃卒”。据《后汉书》载,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世界上第一个麻醉术发明者华佗,“年且百岁犹有壮容”。史载与华佗同时代、善于练功养生的冷寿光,须发尽白,而面色红润如三四十岁人,寿至150多岁。此外,尚有皇甫隆、封甫隆、封君达、蒯京等活了百多岁。曹操曾亲自访问了人称青年道士的封君达,封君达向曹操介绍了二十字养生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减思虑,捐喜怒,除驱逐、慎房室。”中国传统医学家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始编于战国,由秦汉医学家不断补充而成。本书对古代百岁寿星长寿的经验,作了高度的概括:“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揭示了古代百岁老人长寿之谜,是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后世人们照此养生,活到百岁者,代有名人。这些名人学士又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补充进去,逐渐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养生学。现以,《内经》养生之道为纲,以历代养生学家的论述为目,结合古代百岁寿生的实践,作一简要介绍。一、法于阴阳“法于阴阳”,是指适应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古养生家尤其强调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养生,这方面有不少专论和专著。他们认为适应气候变化而养生,就能健康长寿;反之,就会因不适应外界气候变化而出现各种病状造成短寿。现综合各家的论述,介绍古代寿星春夏秋冬的具体养生法。春季养生法:春阳初升,草木萌发。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老年人的旧病易为春气引动复发。天气寒暖不一,老人不可顿去棉衣,应一重渐减一重。老人身体虚弱,易感风寒邪气,所以宜时备夹衣,遇冷穿上,遇热即去。春日融和,不可昏昏沉沉终日闷坐家以生抑郁。郊外百花争艳,杨柳吐绿,应去园林山水之处春游。踏青香堤,泛舟湖面,高歌起舞,听鸟鸣于茂林,使心境恬愉,以畅生机。夏季养生法:夏季赤日炎炎,暑气逼人。老人体虚气弱,难以将养。应乘清晨凉爽,闻鸡起舞,呼吸吐纳,练拳导引。炎暑之时,不可在檐下、过廊、弄堂、破窗处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宜在虚堂净室、水亭林荫、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静息,常如冰雪在心,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烦热。所谓“避暑有妙法,不在林泉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即“心静自然凉”。老人脾胃之阳不足,夏日勿吃冰饮凉,生冷油腻都当禁忌,否则上吐下泻,戕伐生机,速其衰疲,可饮绿豆汤、乌梅饮,以解暑止渴。老人不宜星月下露宿,睡时不可当风,不宜令人扇风,否则从皮毛侵入,会导致手足麻木不遂。避免在烈日曝晒下劳作、行走,谨防中暑。秋季养生法:秋季气候转凉,昼夜温差悬殊,老人难以适应,旧病既易复发,又易添加新病,应随时增衣服,活动筋骨,按摩导引,以健体防病。重阳佳节,秋高气爽。宜漫步郊外,或登高望景,或临水赋诗;或停车枫林,或采菊东篱,或弄琴放歌,以广生情趣。切不可因秋风落叶而生垂暮之感,要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慨。秋风燥气,老人血枯津燥,每致大便秘结,宜吃芝麻、蜂蜜等柔润食物,以养血滋液,润肠通便。但忌粘硬生冷,防止秋痢发生。冬季养生法:冬季气候寒冷,冰天雪地。老人宜早睡晚起,以待旭日东升,去寒就温。衣服逐渐加厚,寒甚方加棉衣。不宜见冷即棉毛厚裹,再冷则无法抵御。不宜终日围炉烘烤。卧室生炉,尤须透气,严防煤气中毒。冬月切忌闭门静坐。宜在日光下练拳舞剑,吐纳导引,或培土花木,或观雪赏梅,这些户外活动可使人浑身舒暖,老怀春意,充满朝气,若心如死灰,蜷卧曲坐,更难低当寒气。冬天老人适宜吃温热熟软食物,但忌大辛大热的药物峻补,因老人冬季内热外寒,大热之品助内热,反酿生热病。只可适当温补,早晚可饮药酒一小杯,以活血御寒。以上四季养生法,都是古人因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而采取的适应性措施,除注意衣、食、住、行外,着重强调了“养神”,即始终要求心情愉快,精神乐观,积极向上。注重“养神”,强调精神心理因素,这正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为了能怡情悦志,一年四季都主张旅游郊外,观山望水,可见古人已认识到旅游是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重要养生方法,有利于健康长寿。宋代常州有位名叫尤时泰的,皇帝封他为国子监主簿。而他却因做官会影响他的旅游养生,拒不赴任。他一年四季遍游名山大川,活到120岁,“无疾而终”。“法于阴阳”除要求人们适应自然气候变化外,还要求改造自然环境。《内经》明确指出了地理环境与长寿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那里盛产菊花,谷中之水味甘。当地居民皆饮谷中之水,无不老寿。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527年)在《水经济》中也说:“源旁悉出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浥长年。”《明一统志》记载更详:“其水重于渚水,傍生甘菊,水极甘馨。有数十家惟饮此水,寿至百岁以上。”而迁住客观存在处的甘谷人,离开了甘谷,就没有活到百岁的了。这说明地理环境确与长寿密切相关,因而有长寿村、长寿地区。如中国广西合浦县在古代就是个长寿之乡。这里森林密布,古木参天,飞禽走兽,鱼虾珠贝,竞相生长。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所以自古合浦寿星多。北宋文学家苏东坡(1037~1101年)在《记合浦老人语》中说:余在合浦有老人苏佛儿来访,年81岁,有兄弟三人,长者92岁,次者90岁。”还有一位叫刘景的,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活到118岁无疾而终。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廉州府志》记载,当时合浦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7位。1982年人口普查,合浦县85万人中有13位百岁老人。正因为环境与健康长寿关系密切,所以中国古代寺院、道观,总是选建在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住在这种环境道士、和尚,历来多百岁寿星。如唐代广东罗浮山道士轩辕集、善坛观道士陈曙、龙虎山道士陈允升等,均是当时著名的百岁寿星。宋代华山道士丁少徽、贞定观道士苏澄隐,明代青州道士刘野夫、扬州道士杨汝贞等,都是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寺院中的和尚也多百岁寿星,如唐朝及五代的著名高僧百岁寿星就有日照、慧昭、菩堤流志、宝思维、仪晏等,其中慧昭生于南北朝公元526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活了290岁。当然,这些道士、和尚的长寿除了环境因素外,还与他们善于养生有关。二、和于术数“和于术数”,是古代百岁老人长寿的一个重要秘诀。“术数”,是指导引、气功、按摩等养生锻炼术。“和于术数”,就是要求人们适当运用导引、气功、按摩、武术等进行锻炼。中国古代学者早就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形气亦然。”唐代百岁中医孙思邈(581-682)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所以中国古代人十分重视运动锻炼。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锻炼所不同于西方的体育锻炼者,一是不作剧烈运动,强调一个“和”字。即运动要适当、适量、适可、反对“大疲及强所不能堪”的超体力活动,二是在锻炼形体的同时,要着重“炼神”。炼精神意志,使形神紧密结合,有益于心身健康。古代“和于术数”寿至百岁的人颇多。相传唐尧时的彭祖,就是善于气功导引而面为寿星之祖的。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就指出:“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晋代弃官行医的汝南人许逊,也善于导引,活了136岁,世称许真君。后人将他的导引术编成《灵剑子》一书,广为流传达室,华佗的弟子吴普,坚持练华佗以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而成的“五禽戏”,90余岁仍耳聪目明,齿牙完坚。长期练气功活到百岁的人更多。晋朝郦邑人吴丹练高级气功活到170岁,道士丁少徽、陈曙、陈允升、苏澄隐、刘野夫、杨汝贞等百岁寿星都以善于练气功著称。因练中国传统武术如“易筋经”等而长寿的也不乏人。如北魏高僧慧可,是少林寺达摩大师的弟子,他坚持练达摩易筋经等武术,活了一百多岁。武功高超的金将夹谷·五里补,跟随元太祖宗颜(1068-1123),屡立战功,官至节度使,年老退休后封为芮国公,死时105岁。元将扎八儿火者,跟随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打天下时,骑骆驼,披重甲,舞槊陷阵,驰突如飞,所向披靡,死时118岁。时代武举人孙毓,曾代祖父守卫边疆14年,死时100岁。光州人龚来富,以军功当上锦衣卫指挥官,因劝阻明武宗(即牛厚照1491-1521)出游而被杀,死时138岁,至于在民间习武而休健寿高者更难以枚举。善于按摩而获享遐龄的要数冷谦,他是明代武林人,懂音乐,善作曲,平时喜练按摩导引,活了150余岁。他所编著的《修龄要旨》就收载了“养生十六宜”、“祛病八法”、“十二段锦”等,是一部主要讲按摩的养生学专著。三、食饮有节“食饮有节”也是古代长寿的一个重要秘诀。食饮有节,包括少吃增寿、素食为主、饮茶益寿、饮食禁忌、药食延年等方面。少吃增寿:《内经》说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说吃得过饱会伤肠胃。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明代敖英在《东谷赘言》中指出了多食所造成的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食不化”即多吃会使人肥胖,引起它病,因而敖英也主张少吃。少到什么程度呢?明代皇宫御医龚延贤在《寿世保元》中提出:“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百岁寿星少吃体健者,古籍中不乏记载。年逾百岁的青牛道士就是主张“食欲常少”的。唐代百岁医学家孙思邈也是主张少吃益寿的,他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并指出“饱食终无益”。他还认为少吃多餐对老人有益,暴饮暴食有害。素食为主:古养生家一贯主张“薄滋味,去肥浓”即以素食为主。唐代百岁道士轩辕集在回答唐武宗李炎(814-846)关于长寿秘诀的问题时说,“薄滋味”就是他长寿的一个重要秘诀。寺庙的和尚绝大多数都是吃素的,所以和尚中寿星较多。据《历代高僧生卒年表》所载:571名和尚,百岁以上者12人,90岁以上42人,80岁以上142人,70岁以上的361人。65岁以上433人,占75.8%。65岁以上的高僧所占的百分比,与长寿帝王所占百分比相比较,要超过10倍以上。和尚是吃素的,帝王是每天山珍海味、酒肉饭饱的。可见以素食为主,有利于长寿。元代医学家朱丹溪(1281-1358)还专门写了《茹淡论》,提倡素食为主,荤素搭配,主张以“谷菽(豆类)菜果”为主,少吃肉食,或者肉食与蔬菜同进,但不能使肉多于蔬菜。如果食肉太多而又经常不断,就会损命折寿。饮茶益寿: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公元4世纪,种茶、饮茶就很普遍了。唐代陆羽(733-804)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公元9世纪饮茶由中国传入日本,17世纪传到欧洲。喝茶对人们的健康大有裨益。《神农本草经》(药物学书名;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主张人有小病,只须饮茶,不必服药。他在一首诗中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卢仝是唐代以喝茶出名的文人。他在《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对喝茶曾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道出了茶的作用:一是生津止渴;二是兴奋提神;三是助消化解油腻;四是发汗治感冒;五是减肥轻身;六是活跃思维,增强记忆;七是延年益寿。喝到第七碗茶时,便飘飘然若登仙界了。宋朝时,日本留学生荣西,回国后写了一本《吃茶养生记》的书,指出吃茶是“延龄之妙术”。据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从洛阳来了一个和尚,年龄已有130岁,宣宗问和尚服什么药得长寿的,和尚回答说他少年时很贫苦,不知道药性,所以什么药也没吃过,只是平时爱饮茶,宣宗听了,便赐给他五十斤茶叶,并封他为保寿寺住持。饮食禁忌:古养生家比较注重饮食禁忌。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就讲了禽兽鱼虫禁忌和果实菜谷禁忌,主要是说病死的动物不能吃,腐败的东西不能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讲究饮食卫生。孔子(前551-前479)早就提出过“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以及“鱼馁而肉败不食”等。明初百岁养生家贾铭,专门研究饮食禁忌,写了《饮食须知》一书。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3)召见他,问养生术,他说无他,唯注意饮食禁忌而已,于是他将《饮食须知》献给了这位开国皇帝。贾铭活了106岁。饮食禁忌还包括戒烟、节酒。烟,大概是明朝初年传入我国的。初时,人们以为烟草可以治病。当时药物学家蓝茂(1397-1446年)在《滇南本草》中却指出烟草辛热,有大毒。清代的医学家们发现吸烟可致急性中毒,“吐黄水而死”;并对嗜烟的危害有深刻认识,清乾隆年间吴仪洛指出:“吸烟最灼肺阴,今人患喉风咽痛、嗽血失音之症甚多,未必不由嗜烟所致。耗血损年,卫生者宜远之。”医药学家赵学敏对吸烟的危害作了对比观察。他的朋友张寿庄因吸烟而患咳嗽咯痰,“药治罔效,年余未愈”;但戒烟一月,不仅咳嗽咯痰自愈,且“精神顿健,饮食倍常”。所以,他据此得出结论:吸烟耗肺损血,伤神折寿,应当力戒。清代就有《烟戒》专书问世,提出用生豆腐4两,戳细孔,用黑砂糖2两,放豆腐上蒸化,想吸烟时,便吃此糖豆腐汁。据称这样戒法,三天后就不再想吸烟了。酒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远古时代人们就曾用酒来治病。后来,一些人养成酗酒的恶习,酒也便成了引起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吕氏春秋》说:“重酒,是以谓之疾首”。少量饮酒对人体有利的。元朝御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对酒的利弊作了分析:“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折寿,易人本性。”后世医家一致认为,酒少饮有益,可通利血脉,活动筋骨;多饮则有害。所以一般医家都喜欢饮一点酒,但酗酒者极少。用具有延年益寿作用的药物和上等山泉酿成药酒,还有延年益寿功效。如伏牛山一人家常饮五眼泉水与药物酿造的美酒,老翁活了104岁,长子123岁。在饮食禁忌方面,特别强调忌食过咸的食物。孙思邈在《保生铭》中指出:“咸多伤人寿,不得偏耽思”说明多吃盐,可伤身折寿。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记载了三位老人,“俱年八十余,极强健”,问其原因,皆云:“此地难得盐,吾辈尽淡食”。另一位叫名叫马见田的,65岁了仍须发尽黑,身强体健,也是“不食咸”所致。所以道家《丹书》说:“食淡精神爽”。中国民间谚语也说:“菜饭宜清淡,少盐少病患”。药食延年:古代有些百岁老人,以常服滋补强壮药而得长寿。唐代著《食疗本草》的孟铣曾说:“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所以他主张以药当食,以食疗病。元代忽思慧也主张将药物和食物同煮,称为饮膳。在他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一书中,记载了以药当食而得长寿的事例:汉武帝东巡泰山时,见道旁一老翁正在锄地。武帝问老翁多大年岁,老翁回答说,今年180岁。并说他85岁时头白齿落,衰老不堪,已濒于死亡。遇一道士教他吃大枣,只饮水不吃其它饮食,并教他睡药枕,以后身体逐渐强壮,白发转黑,重新长齿。汉武帝又问他的邻居,证实老翁所言无误。《养生肤语》也记载,终南山的道士有活到一二百岁者,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常掘食黄精、苍术、白术诸药草以充食。”晋代邯郸人王烈常服黄精而老有少容,据称活了300多岁。宋朝即墨(地名,在今山东境内)道士乐长,因长期服“巨赤散方”,童颜鹤发,180岁仍健。古代关于以药为食,或长期服滋补药药膳而长寿的事例极多,值得重视。四、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作息有一定常规,生活有一定规律。这也是古代百岁老人长寿的一条重要秘诀。古代养生家早就认识到作息与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管仲(?-前645)就指出:“起居不时,……则形累而寿命损。”孙思邈也说:“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内经》制定了适应四季气候变化的作息制度,后世养生家制定了一日十二时辰的养生法。四季作息制度:《内经》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提出: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并指出,那些不遵守作息制度,“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的人会“半百而衰”,寿命夭折。十二时辰养生法: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谓“十二时辰养生法”即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明代石室道人称为“二六功课”,清代医学家尤乘称为“十二时无病法”。现综合各家的论述,作一简介:卯时(上午5-7点):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齿三百,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再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击头枕部各二十四次。这叫“鸣天鼓”。然后去室外练习导引。辰时(上午7-9点):导引结束后,饮白开水或茶一杯;以手代梳,梳发百余遍,以醒脑明目。然后洗脸、漱口。早餐宜食弱,宜清淡。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用手摩腹部,以助脾健运(助消化)。巳时(上午9-11点):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或养花。疲倦时即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老人气弱,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说话耗气,宜“寡言语以养气”。午时(11-下午1点):午餐,只宜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去油腻;然后静坐或午休。未时(下午1-3点):或午眠、或练气功,或邀友下棋,或浏览时务(相当于今之看报),或做家事。申时(下午3-5点):或读诗写诗,或练字作画,或抚琴弦,或观落霞,或去田园小劳,或漫步田间小道。酉时(下午5-7点):练一段导引。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睡前漱口刷牙,涤去食物之残渣毒气。用热水洗脚。以降火活血。戌时(晚7-9点):练气功,然后安眠。宜“卧如弓”,先睡心,后睡眼。亥子(晚9-次日凌晨1点):“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屈膝踡卧,醒时则伸脚舒体,变换姿势,流通气血,环境宜静,安睡以养元气。丑寅(凌晨1-5点):此时精气发生,人以精气为宝,宜节制房事。但又不宜强制。老人宜二十日或一月一次。古代民间隐士、道家百岁寿星及致仕(退休)者多按上述作息养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晚年隐居河南洛阳香山时,和七老、九老终日相聚,年皆70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洛中遗老李元爽136岁,归洛僧人如满95岁,他们无政务在身,常可按时作息。如白居易诗中说:“晨光上东屋,……叩齿三十六”“晚出看田亩,闲行旁村落”“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竟日何所为,或饮一瓶茗,或吟两句诗”。白居易青壮年时既患胃病又生眼疾,身体虚弱,正因他坚持按时作息,兼以调养,所以成为著名诗人中寿命最高者,活到75岁。据《七老会诗》:“七人五百八十四”。平均年龄在83岁以上,而当时平均寿命才33岁。说明按时作息,规律生活确是长寿的秘诀之一。十二时辰作息表中还有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强调卯时起床叩齿三百下,巳时又练叩齿咽津术。这不仅是牢齿固齿的好方法,还利于延年益寿。三国时道士蒯京就坚持早起叩齿咽津,活了178岁。皇甫隆跟着这样作,也活了百多岁。五、不妄作劳“不妄作劳”,也是古代百岁老人养生长寿的秘诀之一。“作劳”,包括劳心、劳力、房劳等。“不妄作劳”,即不违背常规地劳动,尤其要节制房劳。节制房劳,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大特点,这里予以着重介绍。《内经》曾经指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造成早老早衰的重要原因。孙思邈更淋漓尽致地写道:“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当今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后世养生家和医学家也无不强调戒色欲、节房劳的重要意义,因为房劳消耗肾精。肾精伤耗过多,必须影响寿命。正如《养生医药浅说》所论:“人生自幼至老,若阳壮精固,虽尪羸而享寿考;若终日耗其精髓,虽盛壮亦必致夭折。”为了保精长寿,古人也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1、提倡晚婚。《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就主张男子三十而婚,女子二十而嫁。金元医学家朱丹溪又重申了这一主张,极力提倡晚婚。明代医学家龚延贤还指出了早婚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2、主张少育。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意思是晚婚少育,所生的子女就容易存活;早婚多育,所生的子女容易夭折。因而主张少生少育。3、主张规律的性生活。元代养生学家王王圭在《泰定养生主论》中指出:三十岁者八日一施泄(性交),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六十者当闭固勿泄也。如不能持者,一月一次施泄。古养生家认为,如果违反上述规定,纵欲贪欢,荒淫无度,就会损命折寿。历代帝王之所以寿星甚少,主要是淫欲过度所致。在民间确有因节欲而延寿者。明代《养生肤语》载:有位叫董三冈的,素体虚弱,六十岁才生一子。他为了养子成人,决心“绝欲延寿”,将诸妾列馆,一人独居,终于寿至78岁。另外一位叫严介溪的,从40岁就开始绝欲,竟活到85岁。宋代愚谷老人《延寿第一绅言》也记载了不少节制房劳延寿的事例。如程伊川自幼身体虚弱,30岁结婚后,体质更差,到四五十岁已衰老不堪,生命垂危,他便决心绝欲,身体转弱为强,72岁时还胜于壮年。六、以恬愉为务《内经》在总结上古百岁老人长寿的经验时指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意思是说,精神乐观,心情愉快,无思想负担,不患得患失,安然自在,就能使身心健康,活到百岁。《内经》认识到精神心理是导致疾病、危害生命的重大因素,指出不良的情绪可以损伤人体脏器:“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因而提出用“恬澹虚无”的原则,调节情绪,使“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后世养生家据此提出保持乐观的许多具体方法。明代养生家石天基提出了保持心境恬愉的六个“常存”,汪讱菴提出了保持精神乐观的“天地乐事”。这些都是对中国古寿星精神调养经验的总结。心理调养的六个“常存”:常存安静心:就是安静不妄想的意思。不贪求,不妄想,不患得患失。所以石天基说:嗜欲若少,则心自安静,试看深山穷谷之中,人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安静所致也。”常存善良心:心地善良的人,常以助人为乐,无害人之心。举一念,出一言,行一事,都要想想有利于人否?有损于人否?人邪我正;人坏我善;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如此,问心无愧,心理自然恬适。常存正觉心:知邪与正,明是与非,正邪不两立,是非勿混淆。保持觉悟,维护正气,心明眼亮,自然排除烦恼纠纷,所以石天基说:“学人唯具觉心,诸幻自退,譬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得此妙法,不独病痊,而且寿长。”常存欢喜心:随遇而安,随意自适,不做过头之事,不伤和气。要像白居易所说:“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要笑口常开,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常存和悦心:人以和为贵。对人态度和蔼,谦虚谨慎,胸怀开阔,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以和悦之心待人,人乐已也乐。常存安乐心:凡人一生少有不遭逆境者。遇逆境要善于排解。阎非台先生有养生延寿之妙语:“进一步想,有此而少彼,缺东而少西,时刻过去不得;退一步想,只吃这碗饭,只穿这件衣,俯仰宽然有余。”上句是不知足的苦境,下句是知足的乐趣。此即“退后一步自然宽”、“知足常乐”。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甚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天地乐事:静坐之乐:业务之余,静坐片时,万虑俱消,逍遥恬适,自有许多乐趣。譬如一坛泥水,终日搅拌则终日混浊,静置一时,则定然澄清矣。读书之乐:学问日深,道理日新,读书乃天下最乐之事。愚者因之而贤;昧者因之而明。孔子读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赏花之乐:春之桃李,秋之桂菊,夏冬之荷梅,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赏。最可爱者花中之月季,开则难谢,谢而复开,四时不绝,可名为“长寿花”。房前屋后,广种花木,赏鉴之趣横生,心境自然欢乐。赏月之乐:李白诗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当月白风清之时,对月当歌,望月吟诗,恍若置身仙景,其乐无穷。观画之乐:观画应将身置画中,青山绿水,花鸟楼台,恍惚亲临其景。夏观雪境,令人心骨清凉;冬观夏景,令人神体暖燠。人物观其神情,花卉虫鸟观其生态,寓心于画,自有无穷之乐趣,若能自行作画,更有益于心身。听鸟之乐:鸟鸣晨林,兴趣盎然,莺歌燕舞,美不胜收。心随鸟儿飞翔,口随鸟音歌唱,怡然自得,心旷神怡。狂歌之乐:凡乐心诗歌,熟读几首。或登高而歌,或临溪朗诵。随心所欲,纵情欢唱,乐从中来,心胸豁然开朗,一切愁烦尽付东流。山水之乐: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河山锦绣,良辰美景无处不有。游山玩水,其乐无穷。漫步楼台亭阁之间,发思古之幽情。看千峰竞秀,万壑藏云,景色入目,顿生清新之感。鱼乐人亦乐,泉清人亦清。天宽地宽心更宽,山美水美人更美。琴弦之乐:拨琴弄弦,慰人心思,寄人情怀。孔子在齐闻韶(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琴弦钟鼓之乐,感人至深。琴弦娱心身,心娱寿自长。舞蹈之乐:孟子(约公元前372-280年)曰:“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己也,恶可己,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吕氏春秋。古乐篇》将舞蹈作为一种锻炼身体、开畅情怀、调和气血、疏解郁闷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百岁老人擅长和爱好琴棋书画者不少。前述汉代窦公就是因为终日鼓琴,心境恬愉而赢得180岁高寿的。明代冷谦除了善于按摩外,还擅长音律,享寿150岁。明代潮州女诗人郭贞顺,喜欢吟诗作赋,活到125岁。进士出身的林春泽,精于礼经,善于诗文,著有《人瑞翁集》,诗歌使他身心康乐,因而活到104岁。江阴人何澄,善于画梧竹、蒲石,也年及百岁。七、禀赋强者寿《内经》论述了“以母为基,以父为木盾”的先天禀赋与人寿夭的关系。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明确了这种关系,指出:“强寿弱夭,谓禀气渥溥也。……夫禀气渥(厚)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这就说明人的寿命与父母遗传有关。《养生肤语》指出:“肥瘦在母,寿夭在父”意思是体质和寿命都与遗传有关。《延寿第一绅言》还记载了为使儿子身高,特选身高的女子为配偶的事例。可见古人对体质和寿命的遗传问题,已有相当认识。正因为寿命与遗传有关,所以中国历史上有长寿家族,也有短命家族。如宋代琼州人杨避举一家八九代人都长寿。当时一位姓李的太守曾专程去他家访问,见杨避举的几位父辈都是120岁以上的人,祖父仍健在,已160多岁了。杨避举也年及百岁。另据《苏州府志杂记》载:“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南巡,有湖南老人汤二程来接驾,年140岁……其曾孙随者,皆须发萧然之翁也。”一家几代人都长寿,显然与遗传因素有关。清人赵翼笔记《陔余丛考》记载了一短寿家族:“昔谢庄自谓家世无高年,高祖四十,曾祖三十二,祖四十七,庄亦四十六而死。”寿命虽然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并非不可改变。王充就提出了用相当于现在的“优生”方法来改变遗传因素,使子女禀受父母之强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延寿第一绅言》用选择配偶的方法来改变遗传因素。中医学有后天养先天的理论,即先天遗传不好,可以通过后天调养加以改变。《养生肤语》也说:“寿夭在父,……但养和全德,此则由乎己者。”因此,只要自己注重养生,即使父母寿命短,自己也可望长寿。如明朝定海人俞敏德,幼年父母早丧,他长大后在住地周围广种竹木,讲究摄养,寿至105岁。长寿家庭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和睦孝顺,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医学家养生家也主张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孙思邈说:“为孝之道,常须慎护”老人。还要求“孝子须深知食药二性”以便服侍好父母。龚廷贤在《鲁府禁方》中指出“敬礼孔训,……儿孙教养可以延年”还要求“父要严莫过,母要慈莫逆,子要孝莫慢,……妻要贤莫妨,兄要友莫傲,弟要恭莫慢,内要和莫谤,家要富莫分”这样,家庭和睦,共处一堂,相互关照,就会家和人寿。中国古代孝敬、护养父母,父母长寿、子女也长寿的事例颇多。如明朝海宁人章钏,性素至孝,品行端重,又有学问,当地人推荐他当官,他以母需照顾为由而辞官不做,专心在家侍奉老母,其母活到99岁,章钏也寿至102岁。母子寿共二百,时人称为“人瑞”而传为佳话。宋朝瑞安人林石,以教书为业,一生孝敬父母,他90余岁,父亲才死,其母119岁仍健在。八、仁者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首先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后来又肯定地指出“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道德修养好的人,会健康长寿。《内经》也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人,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德全而不危”,所以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后世医家和养生学家,大都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说:“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这六点除了第四点外,全是说的道德修养问题。明代吕叔简在《呻吟语》中强调指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石天基也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仁者”为何能长寿呢?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明代养生学家王文禄也认为:“存仁完心也。志定而气从;集义顺心也,气生而志固。致中和也,勿妄助也,疾安由作?”可见,仁者之所以长寿,是因为重视道德修养,心理安定,意志不乱,气机和调,血流畅达,不易发生疾病,自然会体健寿延。唐代百岁名医孙思邈就是“仁者寿”的典型,他甘居淡泊,不为名利,隋文帝曾召他去做国子博士,唐太宗、唐高宗也先后召他进京,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一一谢绝,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立志解除老百姓的病痛。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待如至亲。无论富贵贫贱,亲朋好友,一视同仁。对病人昼夜寒暑,路途远近,有求诊者,必亲自前往,一心赴救。他不贪财物,体贴病人。不炫耀自己,不贬低他人。正由于他修养好,医德高尚,又善于养生,所以寿至101岁。有人考证,说他实际活了141岁。古寿星中有德者居多,如明朝人吕师贤乐善好施,正直侠义,好打抱不平,扶危济困,寿至103岁。明朝宁波奉化人方德全,自己克勤克俭,却常周济别人,仁慈厚道,宽以待人,全家四代同居,百口共饮,都能和睦相处,也年及百岁。九、智者寿据《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问孔子:“智者寿乎?”孔子回答:“然!”并对“智者寿”的机理进行了论证,认为:“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内经》对“智者寿”的机理作了进一步探索,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可见智者能做到全面养生,身体不为病魔所缠,因而健康长寿。历代思想家曾提出老年应多思考,多学习,例如管仲就主张“老则长虑”。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约前313-约前238)提出“学不可以已”,即活到老学到老。南北朝时期北齐学者、文学家颜之推(约531-约前591)强调学习要“至老不倦”,并进一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道以利世”、“修身以求进”。古代养生学家将善学习、善用脑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明代养生学家吕叔简说:“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清代养生学家曹慧山在《老老恒言》中也提倡“学不因老而废”,并提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枯木,如死灰。……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古人有养生诗说:“病亦不迎医,书卷养性命”。练气功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而心神专一地读书学习,亦如气功“入静”,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中国古代百岁老人中,颇有成就的“智者”不乏其人。如唐代药王孙思邈,70岁时写下了《千金要方》,100岁时著《千金翼方》。这两部不朽医著不但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而且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唐代另一位名医甄权,著有《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以及《药性本草》,对中国传统针灸学、药物学作出了贡献。他103岁时,唐太宗亲自到他家询问养生之道,并给他以嘉奖。清代高要人谢启祚,90多岁仍刻苦攻读,95岁还参加科举考试,乾隆皇帝任命他为翰林院检讨,编修国史,102岁尚在人间。清朝钱塘人倪涛,笃志好学,百多岁仍著述不辍,著有《周易蛾术》、《六艺之一录》等。宋朝陕府鸡足山人薛道光,出家为僧,学识颇广,曾游长安,著有《悟真篇三注》、《复命篇》、《丹髓歌》等。死时114岁,他对养生学作出了贡献。以上九个要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恬愉为务,禀赋强者寿,仁者寿,智者寿,就是中国古代百岁老人之长寿秘诀。必须指出,他们的长寿并非单一的因素,而是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数百岁老人都是在注重全面养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又侧重其中一两项,而不是只注重一两项就长寿的。因此,全面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有作为的百岁寿星的长寿之秘。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颈椎退行性改变是由于颈肩背部肌群失代偿,导致椎体骨质增生和椎间盘变性,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产生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用颈部锻炼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如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等要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对于颈肩部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等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小针刀治疗,从定点到施术,时间短,无痛苦,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