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全球第6大常见癌症类型,第3大癌症死亡原因,每年确诊病例大约90万。肝细胞癌是肝癌的主要类型,大约75%的原发性肝癌都是肝细胞癌。超过半数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5%左右。肝脏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环境,开发能够增强免疫系统杀伤力的免疫新疗法已经被视为治疗肝癌比较可行的策略。在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研讨会(2022ASCO-GI)上,一直备受业界关注的全球多中心Ⅲ期研究(HIMALAYA)数据重磅亮相。在该项研究中,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接受了STRIDE方案治疗,即PD-L1单抗度伐利尤(Durvalumab,1500mg,每4周1次)联合CTLA-4单抗替昔木(Tremelimumab,300mg,单次使用)。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显著改善患者生存,三年生存率高达30.7%,较对照组(索拉非尼治疗)提高50%。作为首个且目前唯一的双免联合对比索拉非尼一线治疗肝癌获得总生存(OS)阳性结果的研究,HIMALAYA研究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里程碑,STRIDE方案有望成为新的一线标准治疗选择。HIMALAYA共纳入1171例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接受STRIDE方案、度伐利尤单抗或索拉非尼治疗。至数据截止时,STRIDE方案降低了22%的死亡风险(HR:0.78,95%CI:0.65-0.93),中位OS为16.4个月,而索拉非尼单药中位OS为13.8个月。STRIDE方案组3年时仍有30.7%的患者存活,较索拉非尼单药组(20.2%)提高了5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索拉非尼组患者有近22.9%的患者后续接受了免疫治疗。在客观缓解率(ORR)方面,STRIDE方案组ORR较对照组提高了3倍(20.1%vs5.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长达22.3个月。STRIDE方案给患者带来了获得了持久的免疫应答、长久的生存获益,具有免疫治疗独有的长拖尾效应。安全性方面,STRIDE方案的表现同样令人惊喜,研究未发现新的不安全信号,3级或4级治疗相关反应发生率仅25.8%(索拉非尼组36.9%),未增加严重肝毒性和出血风险,打破了对于双免疫治疗毒性大的刻板印象。HIMALAYA独特的剂量方案可以帮助患者在治疗不良反应最小的前提下获得长期生存。从机制上看,PD-1和CTLA4是在T细胞上表达的两个重要免疫检查点蛋白,对T细胞的活性都起到“刹车”作用。肿瘤细胞会表达PD-1和CTLA4的配体,从而抑制T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在T细胞激活阶段,PD-L1单抗通过阻断PD-L1与B7-1的结合,可以增强T细胞的启动和活化,CTLA4单抗可以解除抑制T细胞活化的信号,维持T细胞的激活状态。在效应阶段,PD-L1单抗通过阻断PD-L1与PD-1的结合,可以激活被抑制剂的T细胞,CTLA-4单抗则可解除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状态,使复活的效应T细胞迅速杀伤肿瘤细胞。
胆囊息肉(gallbladderpolyps)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黄色肉芽肿和腺肌增生等,这些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肿瘤性息肉主要是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其它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一、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胆囊息肉产生的原因目前并不是很明确,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尤其是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二、饮食与胆囊息肉既然高血脂或者高胆固醇是胆囊息肉的的一个原因,而血脂代谢和饮食相对来说关系密切,所以会导致血脂升高的饮食就会增加胆囊息肉风险,降低胆固醇的饮食就可能会缩小胆囊息肉。1、会升高血脂的食物: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动物食物,比如肥肉、动物油、奶油糕点、棕榈油等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脑子及内脏、鱼子、鱿鱼、蟹黄等;反式脂肪酸,油炸过的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常见的食物还包括人造黄油,人造奶油、咖啡伴侣、西式糕点、薯片、炸薯条、珍珠奶茶等。配料表中有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起酥油、植物奶油、人造酥油等的食品不宜过多食用。都含有过多的反式脂肪酸。2、利于控制血脂,利于血脂代谢,控制胆固醇的食物膳食纤维、植物固醇、不饱和脂肪酸等等这些食物利于血脂代谢,不会导致血脂升高,甚至利于血脂控制。最常见的就是粗粮杂粮,如各种豆类、燕麦、玉米,甚至土豆、红薯、山药、芋头也可以当成主食,这些杂粮吃多一点,把精细粮减量。油类以植物油为主,橄榄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亚麻籽油等等都是相对健康的油。肉类,鱼肉为主,尤其深海鱼对于血脂代谢有一定帮助,所以才有深海鱼油降血脂一说。鱼油利于血脂控制,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新鲜蔬菜水果,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蔬菜,品种越多越好,越丰富越好。适当的坚果,比如核桃、杏仁、开心果、花生等等,但也不宜过量,每天20g左右;适当的奶制品或酸奶。这样胆固醇就能得到一定的控制,部分人通过这样的饮食加之配合运动锻炼,对于小的胆囊息肉可能会缩小。三、胆囊息肉的表现?大部分胆囊息肉没有表现,只是体检发现,但是胆囊息肉容易合并胆囊相关疾病,就会有表现:(1)胆绞痛:右上腹不适,或右上腹疼痛,或向右肩、以及背部放散疼痛,进食油腻食物有加重;(2)慢性胆囊炎: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3)急性胆囊炎:发热、乏力、全身皮肤黄疸、尿黄、恶心、呕吐、厌油腻、右上腹疼痛、或向右肩、以及背部放散疼痛。四、胆囊息肉如何治疗?因为很难通过影像学进一步明确其性质,所以胆囊息肉是不是需要进一步治疗,因人而已。1、一般治疗:控制饮食,也就是少吃油腻,坚持锻炼、控制体重,监测血脂,如果血脂异常不能通过健康生活控制,需要降脂药物治疗。2.定期复查3-6个月复查B超,如果没有息肉大小无明显进展,继续观察;如果突然增大,或合并相关性腹痛;建议手术;3、手术治疗: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建议手术治疗:(1)单发息肉,直径>1cm;(2)息肉基底宽广;(3)>50岁患者;(4)息肉合并结石。如果基底宽广、单发、合并结石、年龄>50岁,恶性概率>15%。总之,对于胆囊息肉患者需要从健康饮食做起,坚持运动,并且需要B超监测胆囊息肉的变化。温馨提醒:文章作者:陈康杰副主任医师门诊咨询方式:
肝癌在我们国家是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源于过去我们比较众多的乙肝病毒感染的人口。近年来随着新型的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问世,肝癌的预后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在使用这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一部分病人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仑伐替尼是目前肝癌治疗中应用得相对比较广泛得药物,我们以仑伐替尼为例,看一看药物的副作用和管理方法。高血压。大概40%的病人在使用仑伐替尼的过程中会出现高血压。高血压往往比较隐蔽,初始血压升高时病人可能没什么症状,所以更需要严密的监测这样的副作用。初始服药的两周内,我们一般要求病人每天测量两次血压。这点比较容易做到,买一个家用的电子血压计就行。对那些血压升高幅度不大的病人来说,及时咨询你的医生或者在附近医院就诊,使用一些降压药,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血压。对那些血压严重升高的病人,比如血压超过了150/100,一定要联系你的治疗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减量,或者停药,还是依然只需要使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手足皮肤反应。手足皮肤反应也是仑伐替尼比较常见的副作用,大概30%的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足反应。大部分病人症状比较轻,只表现为手足蜕皮,但也有部分病人皮损范围较大,可以表现为手足皮肤皲裂,而且疼痛,甚至影响走路和用手拿东西。如果出现了轻微的手足皮肤的损害,可以多用温水泡手或者泡脚,在天冷的时候要注意手足的保暖。另外可以到药店买一些尿素霜或者其他类型的护手霜自行涂抹,往往可以很好的保护皮肤,帮助减轻症状。对于那些有严重的手足反应的病人,还是要联系你的治疗医生,咨询是否需要药物减量甚至停药。腹泻。腹泻也是仑伐替尼比较常见的一个副作用。但是大部分病人症状相对不严重。对于那些使用仑伐替尼后出现轻微的腹泻的病人,通过饮食的管理就可以很好的控制症状。一些病人症状相对比较重,但是每天大便次数不超过5次,而且腹泻量不大,可以适当的考虑使用止泻药来控制症状,我们经常会使用易蒙停。很少一部分病人会出现严重的腹泻,一样要联系你的治疗医生来商量对策。牙龈肿痛甚至出血。一些病人在用药期间会牙龈红肿,甚至出现牙疼,咬合乏力,症状较重的甚至影响进食。这些症状是口腔粘膜受损的表现,往往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解决,经常使用漱口水漱口,避免牙龈感染,可能有一些帮助。声音嘶哑。轻微的发音改变一般可以耐受,我们一般鼓励病人继续服药。很少一部分病人用药后声音会严重嘶哑,甚至发声困难,对于这些病人,可能要考虑药物减量或者停药。其他一些相对少见的副作用包括血小板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蛋白尿,等。血小板减低需要通过血常规检查才能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通常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这时候可以通过血液甲状腺功能检查,评估甲状腺功能。另外如果用药期间出现双下肢水肿,肝功能检查发现血清白蛋白很低,这时候需要排除蛋白尿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蛋白尿诊断起来并不困难,做一个尿常规检查就可以了。总之,只要做好定期监测,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的副作用发现起来不难,处理起来也不难。管理好这些副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疗效。
ERCP即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检查技术。随着ERCP技术的发展,如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胰胆管支架置入术等,以及各种附件和辅助设备的研发,ERCP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肝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极大提升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由于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因此ERCP已经成为当今肝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深受患者欢迎。(点击播放ERCP演示动画)ERCP手术时间一般ERCP所需时间为30分钟,涉及更多的操作时,时间会延长,约60分钟,个别病人甚至更长。如果加上术前麻醉评估准备、术后麻醉复苏,一般病人ERCP总共时间约1-1.5小时。ERCP费用ERCP过程中,需要根据疾病和治疗目的,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手术耗材。因此,每个病人的ERCP费用也会不同,一般在15000-25000之间(大部分可医保报销),但是如果涉及到一些特殊操作或耗材,治疗费用也会相应增加。ERCP主要适应症:1.胆总管结石或部分肝内胆管结石2.疑有肿瘤、炎症、寄生虫或不明原因梗阻致黄疸3.胆囊切除或胆道手术后症状复发4.症状或体征提示胰腺恶性肿瘤,而影像学无发现或矛盾时5.不明原因的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假性囊肿的评估和治疗6.怀疑有胆总管囊肿、胆胰管汇流异常、胰腺分裂等先天性畸形7.不明原因上腹痛而怀疑有胆胰疾病者8.经良性、恶性狭窄或窦道放置支架9.胆管、胰管外伤致胆胰管破裂处理10.外科术后(包括肝移植)胆漏和胰漏的引流11.不适宜外科切除的乳头癌或乳头良性肿瘤的内镜下切除12.胆道或胰管内支架或异物的取出温馨提醒文章作者:陈康杰副主任医师门诊咨询方式:
肝癌根据肿瘤的起源细胞不同分为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是指癌细胞由肝细胞发生,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多教发生于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而胆管细胞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内末梢胆管上皮细胞的肝癌,常发生在慢性胆管炎及胆管结石、Caroli病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的基础上。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多有肝炎病史和肝硬化病史,70%左右的患者有甲胎蛋白的升高,如果检查增强CT,可以发现癌結节多有丰富的动脉血液供应。而胆管细胞性肝癌多数有CA19-9糖类抗原的升高,在增强CT上表现为较少的动脉血液供应,发现时常有肝门淋巴结的转移。相对于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预后较差。胆管细胞性肝癌较难早期发现,进展比较快,对化疗多不敏感,发现的时候多数已经不能手术切除,因此,治疗比较棘手。肝癌有哪些常见的病因?肝癌的病因比较复杂,据现有的科学证据,医生们认为肝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主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在我国,70%以上的肝癌病人有乙肝病史。2.长期酗酒,因为持续的酒精摄入可以损伤肝细胞,并逐渐形成硬化,肝硬化常常是肝癌生长的土壤。3.某些化学致癌物,其中常见的包括黄曲霉毒素和亚硝胺类。流行病学家已从某些高发区居民的食物中分离到这些物质;4.遗传,统计学表明,肝癌的发生有家族聚集现象,表明肝癌的发生与基因有一定的关系。肝癌要怎样治疗才会有好的疗效?近年来,随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生物治疗、肝移植等治疗方法的改进,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肝癌筛查发现的肝癌患者,其癌肿直径小于5cm者,手术切除后病人的5年存活率约为50%;肝癌直径大于5cm者,其5年存活率就相对差。但总的来说,肝癌的预后仍相对较差。因此,加强肝癌的预防和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关键。在明确肝癌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明白在肝癌的治疗上,这些因素很重要:(1)重视肝癌的预防:我国早已提出“防水、防霉、防肝炎”的一级预防,以及早期手术、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肝癌的预防尤其重要。对于有乙肝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早期确诊是否也罹患了乙型肝炎。如果诊断为乙肝,抗病毒治疗和定期的肿瘤指标检测和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对于酗酒的人,一定要及早戒酒。(2)重视肝功能的保护:多数原发性肝癌是在乙肝、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癌变的过程中,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肝功能的异常。事实上,肝癌患者的预后70%取决于肝功能状况,只有30%的因素取决于肿瘤本身。这也是肝癌这一肿瘤的一个特点。目前,肝癌的局部治疗方法如手术、介入治疗等方法均能直接损伤肝组织、加重肝功能的异常,如果在局部肿瘤治疗的同时不考虑正常肝组织的保护,就很难获得好的疗效。(3)重视综合治疗的意义:肝癌的治疗,无论是局部治疗,还是全身治疗,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有其局限性。如手术切除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栓塞化疗、射频消融、放射治疗等各种治疗手段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任何一个肝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指定合理的治疗方案。(4)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肿瘤患者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挑战,他们需要更家人和医生的理解和帮助。事实上,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肝癌已经变得相对可控了,尤其是那些早期肝癌,临床上不乏经综合治疗后长期存活的病例。因此,得了肝癌,阵脚莫乱,作为医生,更应科学的解释这种疾病,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最佳疗效。(5)辨证看待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中医药在肝癌的治疗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夸大中医药的治疗作用,更不能夸大个别治疗法则的疗效。肝癌病人单一接受中医药治疗,而摒弃其他综合治疗措施,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此外,在中医中药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中药可能的肝功能损害,在肝癌病人中盲目、大量应用“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等中药,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迅速恶化。参考较多资料,对于相关作者表示感谢。文章观点供参考,不构成治疗建议。
鉴于各种各样的挂号客户端都不能有效的提供全部号源,推荐病友前往浙大一院微信公众号挂号。方法如下:微信搜索“浙大一院”公众号-门诊服务-门诊挂号-同意网站规则-预约挂号-选择庆春院区或者余杭院区-专家门诊-肝胆胰外科
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病痛。生病了去看医生,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检查。有时候做了B超还要做CT,做了CT医生又要求做磁共振。病人总是在问,这么多检查做哪个好?医生为什么不是直接给我做最好的检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简单普及一下一些常见检查技术的原理和作用,比如B超,CT和磁共振。这些可能是病人最熟悉的检查,他们都是做什么的?各有什么利弊?如何选择?先说B超。B超本质上是一种超声波,声波在不同的介质间传导时会产生回声。B超检查的原理是利用人体组织对超声波的回声不同,来判断正常组织和病灶的性质,就好比在正常的肝脏里产生了肿瘤,超声在经过肝脏组织到达肿瘤组织时会产生不同的回声。再说CT。简单来说,CT就是利用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能力的不同,利用计算机来计算出异常的组织。这相当于把人体组织切成一个个薄片,就像切萝卜一样,每切一次,仔仔细细的看一次,研究一下有没有异常。CT可以把人体组织切成1cm的薄片,也可以切成0.5cm。越薄精确度就越大。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体的肿瘤就像在馒头里藏了一颗沙子。X线可以透射馒头,发现沙子,但是仅仅是平面效果。也就是仅仅在一个平面上,只知道在馒头中间有沙子,并不知道在馒头里面多深的位置,有时候甚至由于重叠效果,厚厚的馒头挡住了小沙子,这时候就需要CT。接下来就是磁共振。磁共振机器就是一个大磁场。磁共振就是利用磁场对人体组织不同病理状态下对磁场的反应不同,来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尤其是肿瘤组织。通常情况下,磁共振检查结果对判断是否是肿瘤病变有更好的判断能力,但是对组织的精细结构的判断,就没有CT那么精准,所以医生会要求你又做CT又做磁共振。最后是PETCT。PET的诊断离不开一种叫18F-FDG的试剂。18F-FDG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进入我们的身体后会参与到我们的新陈代谢。不同的组织它的代谢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对FDG的吸收能力不同,肿瘤组织的特点就是代谢旺盛,会吸收大量的FDG。通过PET-CT显像则可显示出全身的代谢图像,在图像中表现为光亮聚集的地区就是肿瘤病灶。PET检查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首先就是扫描层面的问题,扫描整个人,层面相对比单独扫一个器官要粗略很多,一些细小的问题可能被忽略。另外,即使看到病灶,由于扫描的精确度问题,也仅仅可以定位病灶的存在,对于其具体性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专项扫描。最后一个问题,医生为什么给你开了这么多同类的检查,为什么不直接做最好的那一种?医生判断患者适合哪一种检查来判断疾病,需要从检查的特异性、准确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量。看过上面的内容就会知道,每种检查侧重点不同,常常需要通过多种检查综合考虑;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检查的选择也不同,举个例子,胆囊结石可能在ct上是不显影的,但是在B超上一定会产生不同的回声,因此对于一个胆囊结石的病人来说,B超检查又廉价又可靠。但是一些长期胆囊结石没有及时治疗的病人,可能胆囊已经产生了早期的肿瘤,这个时候B超检查就无能为力。所以有些胆囊结石的病人医生会要求又做B超又做CT检查,甚至会做磁共振,这并不是过度检查。再举个例子,对于一个肝脏的早期肿瘤,因为肝脏的范围对B超探头来说太大了,欠缺经验的医生很可能会漏诊,这时候因为CT或者磁共振是以固定的程式固定的间距去检查病人,所以肿瘤就无处遁形。同样对于肝脏的肿瘤,CT和磁共振检查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存在谁比谁先进的问题。Ct可以帮助医生更好的判断肿瘤和周边组织血管的关系,而磁共振可以更灵敏的发现那些可能存在的周边小病灶或者早期的病灶。
吴孟达肝癌去世!肝癌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哪些人最危险? 港片时代的“金牌绿叶” 68岁的达叔(吴孟达)因肝癌离世 而在几周前 知名音乐人赵英俊也因肝癌不幸去世 年仅43岁 这两个突然而来的消息 让我们承受悲伤的同时 也将“肝癌”这两个字再次推到公众面前 肝癌的发生为什么总是那么突然? 为什么说肝癌经常一查出来就是晚期? 生活中哪些因素会诱发肝癌?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肝癌一发现 往往就是晚期 《九品芝麻官》、《武状元苏乞儿》、《赌圣》、《大话西游》、《逃学威龙》……吴孟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影片中的经典配角形象,根据新闻报道,吴孟达从2020年底发现自己罹患肝癌到去世,才仅短短不到3个月,而赵英俊被确诊为肝癌时,也已经是晚期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 IARC)发布的2020年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肝癌新发病例数达41.13万,位居第五;死亡病例数达39万例,仅次于肺癌排在第二位。 让人心酸的不仅仅是吴孟达和赵英俊,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主任医师说,他们接诊到的肝癌患者,有不少在初次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了。 为什么肝癌这么难发现?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是个典型的“老黄牛”角色,承担了分泌胆汁、代谢、解毒、造血、凝血、免疫等功能,吃苦耐劳、不声不响,它不像其他器官出现问题后会有相应的信号,早期肝癌基本无明显症状,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但非常容易被认为只是劳累而忽略。 此外,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等到出现肝区疼痛时,或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时,往往已经是肿瘤发展很大甚至出现转移了。 这些人群 需要重点关注 肝癌发病隐蔽性十分强,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所以对肝癌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肝癌高风险人群,要注重进行重点筛查。 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酒精、肝硬化、性激素、亚硝胺类物质、吸烟、微量元素等都与肝癌发病有关。 肝癌高风险人群 1、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 2、 过度饮酒 3、 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4、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5、 肝硬化患者 6、 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建议,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 专家建议,肝癌高危人群最好3个月到半年筛查一次,因为肝脏供血较为丰富,肿瘤发展较为迅速,往往6个月左右就会进展到较大的程度;另外,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尤其是长期加班、熬夜、劳累的人,建议也可每年做1至2次筛查,可在日常体检中安排。 早期肝癌经治疗 5年生存率已超70% 虽然肝癌来势汹汹,但大家也不必太过惊慌。早期肝癌经过规范治疗后, 5年生存率已超过70%,所以对于肝癌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重中之重! 浙大一院强大的感染病科、肝胆胰外科,使其在各类肝病、肝癌内外科治疗方面均位居国内一流水平。早期肝癌有多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射频、TACE治疗(插管定向化疗)、冷冻、靶向治疗等,患者往往预后较好。 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往往肿瘤进展太快、出现多发转移等,使得病情进展迅速,在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果肿瘤被局限在肝脏内,也会考虑可否进行肝移植。 虽然中晚期肝癌预后不佳,往往只有一两年左右的生存时间,但近年来肝癌治疗方面还是在不断突破,特别是比较新的免疫治疗法,现在浙大一院有几位晚期肝癌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治疗,从目前来看治疗情况不错。 乙肝患者 一定要接受规范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目前肝癌患者,85%以上的患者都有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有些地区的数据甚至超过90%。”盛吉芳主任说,“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20世纪80、90年代,浙大一院肝病门诊接诊的肝硬化患者,一般生存期只有三五年,但随着抗病毒治疗的不断成熟,目前乙肝患者,甚至已经进展到肝硬化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病情进行较好的控制,甚至可以有一定程度的逆转,并维持较好的生存质量。“有肝硬化患者已经生活20多年了,现在情况还是挺好的。” 不过乙肝虽是传染性疾病,但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握手、拥抱、工作、吃饭不会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乙肝患者万不可因为检查结果情况较好,就随意自行停药,这会大大加大罹患肝癌的风险。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肝、酒精肝患者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注意控制、不进行干预,一样也可能出现癌变。 预防肝癌 关键做到这几条 1 接种乙肝疫苗。已经患上乙肝的患者应及时遵医嘱治疗,进行规范治疗,并建议其家庭成员进行筛查。 2 1993年国际癌症研究署将黄曲霉毒素列为Ⅰ类人类致癌物,其作用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不吃霉变食物,同时避免厨房竹木制厨餐具的霉变。 3 避免脂肪肝。控制饮食,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高油脂的食物的摄入,同时每天要保证要适当的运动。注意:脂肪肝并不是肥胖人群的专利,还有一种饿出来的脂肪肝,所以非肥胖者但查出脂肪肝人群也要提高警惕。 4 戒烟戒酒。注意饮水卫生。 5 不滥用药物。专家提醒,目前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警惕,药物性肝病。一些抗生素、止痛药、降糖降脂药及部分中草药,都可能损伤肝功能。不可迷信偏方,切忌滥用。 6 定期体检。对于肝癌高风险者尤为重要。 本文为浙大一院原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图片来自网络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是白蛋白和各种酶合成的器官,是生物转化和解毒的器官,又是消化液分泌与解毒物质的排泄器官。由于肝脏的合成、转化、代谢等功能,都是要通过血液为载体作用于全身的,所以,检测血液中某些成分的含量,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肝功能的情况。简单来说,肝功能指标主要分为三大类——1,反映肝细胞稳定性的各项指标包括各种血清转氨酶,2,反映肝脏代谢功能的指标,最重要的是血清胆红素,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各项指标,最重要的是血清白蛋白。一、肝细胞的稳定性 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转氨酶局限在肝细胞内部,能通过肝细胞膜的量是有限的;而当肝细胞受损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增强,甚至肝细胞膜裂解,就会有大量的转氨酶进入血液,导致血液检测时转氨酶升高。血清转氨酶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AST的升高相对滞后,当AST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时,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二、肝脏的代谢功能血胆红素是反映肝细胞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胆红素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死亡后正常代谢的产物。血液中的红细胞死亡后产生胆红素,经过肝细胞的转化后排泌出肝细胞,形成胆汁流入肠道,帮助人体吸收脂肪和蛋白。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肝脏失去对胆红素正常的代谢能力,表现为胆汁在体内的淤积,临床上表现为黄疸。常见的黄疸可以分为几种类型,1,肝细胞受损,无法将大量的红细胞新陈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导致血液内间接胆红素堆积,这叫肝细胞性黄疸。通常情况下,病毒性肝炎或者酒精性肝病患者的黄疸表现为这一类型。2,肝细胞保持着对胆红素正常的代谢能力,但是胆道阻塞,胆汁形成后无法排出,经胆道毛细血管逆流入血液,这叫梗阻性黄疸。通常情况下,胆道肿瘤,胆道结石,或者肝脏的肿瘤压迫了胆管,可以造成这一类型的黄疸。3,血液系统出现了问题,红细胞大量坏死,产生过多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同样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液里的堆积,造成黄疸,这叫溶血性黄疸。通常情况下,各种溶血性疾病患者的黄疸表现为这一类型。 三、肝脏的合成功能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1,白蛋白:合成白蛋白是肝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血清白蛋白是反映肝功能情况最具参考性的指标。在一些慢性肝病的患者中,肝细胞长期受各种慢性因素的损害,最常见的为病毒或者酒精,导致肝功能受损,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就会导致血液中的蛋白含量降低。血清白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液渗透压下降,水就会从血液循环中跑到组织间隙里。肝硬化病人常伴有的腹水,就是这样产生的。2,胆碱酯酶: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主要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病。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3,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同样由肝脏合成,在维持正常凝血机能中起重要作用。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均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值为11~15秒,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急性肝炎及轻型慢性肝炎一般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严重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病人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其他一些用于肝功能临床判断的指标包括一些小分子物质,常用的包括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肝脏中γ-GT主要局限于毛细胆管和肝细胞的微粒体,当胆管上皮细胞受损时,可以表现为γ-GT增高,可用于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以及肝脏肿瘤的诊断。ALP大部分由骨细胞产生,小部分来自肝细胞,经胆汁排入肠道。当肝脏发生疾病时,由于胆汁排泄障碍,可以见到ALP增高。最后总结一下,肝脏是一个复杂的器官,肝功能的各项指标也是千变万化,一些轻微的异常有时候只是生理活动的一些变化。总的来说,转氨酶轻度升高有时候并不具有太大意义,但胆红素和白蛋白指标异常则需要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