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每天4~6餐,每餐量不宜多,六七成饱即可。有规则的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02禁食酸、辣、甜等刺激性食物尽量不进食酸、辣、甜的食物,以防止对胃黏膜的损害。尽量少饮咖啡、浓茶、烈酒、浓肉汤,以免增加胃酸的分泌,对溃疡愈合不利。易产酸食物要禁忌,如地瓜、土豆、过甜点心及糖醋食品等;生冷食物,如大量冷饮、冷拌菜等;坚硬的食物,如腊肉、火腿、香肠、蚌肉等;强烈的调味品,如胡椒粉、咖喱粉、芥末、辣椒油等,这些都是要禁忌的食物。03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选择营养价值高、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瘦肉等。经加工烹调使其变得细软易消化、对胃肠无刺激。同时补充足够热能、蛋白质和维生素。适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饮食内容有,面片、面条、粥、小馄饨、豆浆、豆腐、乳类、蛋类、肉类、菜叶等,刺激性小而易消化。04烹饪方法不能忽视可选用蒸、煮、氽、软烧、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烟熏、腌腊、醋熘、冷拌等方法加工食物。以免造成食物不易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增加胃肠负担。
萎缩性胃炎是可以逆转的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既往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后,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不能恢复,病变不能逆转,从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能治愈。但是临床与实验的研究进展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及时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认识。萎缩性胃炎是有可能癌变的据国内外多年随访资料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是:5~10年癌变率3%~5%,10年以上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10%~83%。其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阳性的患者,癌变率更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胃镜一次手术后萎缩性胃炎者因其长期受胆汁反流的刺激,癌变率亦较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反流液的刺激,预防癌变的发生。8条措施预防癌变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直接药物预防其癌变,但是祛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纠正其病理状态,能起到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01及时内镜下切除高危的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较重的癌前病变黏膜是有效的预防胃癌的手段。与传统手术比较,内镜下治疗不仅疗效相当,而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相对低廉。因此被推荐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02及时针对萎缩性胃炎进行病因治疗a.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是引起胃炎,促发胃癌的罪魁祸首。Hp感染的患者胃癌发病率是非感染的3~6倍,杀灭Hp可有效预防癌变。特别是在胃癌高发区,根除Hp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将来的癌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根据2021AGA最新临床实践指南共识指出,应评估所有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推荐碳13、碳14呼气试验检测方法。如果为阳性,应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目前倡导四联治疗方案,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2种抗生素+1种铋剂,疗程14天。HP根除治疗完成后应在4周后再进行复查,复查前至少停用质子泵抑制剂2周,并使用非血清学检测方法即无创性试验——素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如阴性即确认成功根除。b.抑酸或抗酸治疗适用于胃黏膜糜烂或以反酸、胃灼热、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c.胃黏膜保护剂适用于胃黏膜糜烂或症状明显者d.动力促进药适用于早饱、上腹饱胀、胆汁反流者。e.其他药物治疗可给予消化酶制剂缓解因消化酶分泌不足引起的腹胀等症状。03定期复查很重要萎缩性胃炎是“胃病”恶变的温床,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发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变等。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对于有反酸烧心、食欲不振,疼痛,痞满等症状,要积极对症治疗,予以抑酸剂、黏膜保护剂、抑制胆汁反流,促胃动力药物等,以消除症状为目的,防止病情发展。定期复查胃镜很重要,一般建议的复查频度为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可每1~2年作内镜和病理随访;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者每1年随访一次;轻度异型增生(活检并非取自癌旁)每6个月随访一次;重度异型增生者需立即复查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04补充硒硒可清除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使细胞老化的自由基,并干扰致癌物代谢,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可吃动物肝脏、肾脏、鱼虾及甲壳类海产品、大蒜、芹菜、蘑菇、芝麻等。05补充叶酸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与DNA的合成、修复及稳定密切相关。叶酸缺乏引起肿瘤的原因可能与叶酸能够稳定DNA,防止细胞癌变有关。叶酸能够维持DNA甲基化,如果甲基化水平低,癌基因就容易活化,从而促发癌症的发生。叶酸可抑制癌基因活化而起到防止癌变作用。适量补充叶酸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状态而减少胃癌的发生。报道称,叶酸、维生素B1、吗丁啉联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率可达75%,并能明显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06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和胃液可共同防止致癌物前体亚硝胺化合物的合成,可吃橘子、橙子、西红柿、菠菜、鲜枣、猕猴桃。07中医药辩证施治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癌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08改善生活习惯、祛除病因所谓病从口入,饮食入口,首先影响的就是胃。所以饮食不调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由于在慢性胃炎发病中饮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这也是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萎缩性胃炎并不可怕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疾病,其癌变的预警和早期发现、诊断与预防,是有效地控制胃癌发病的主要手段和策略,应予以特别重视。但是,它并不可怕,肠化和异型增生要发展成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大约不会超过5%的患者,才会转变为胃癌,5%是统计学的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几乎不会发生,这是有统计学依据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只要科学看待它,肠化和异型增生是相对安全的,不必要引起过多的焦虑和担心。通过积极的正规治疗,很多患者都得到了痊愈,或者至少能维持现状,不再进展。所以信心也是很必要的,不要被网络上的虚假宣传吓坏了,要知道恐慌的心情反而会加重病情进展。
很多朋友胃镜查出来肠化以后,忧心忡忡,担心癌变,有的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我今天就大家关心的问题,给大家作简要的解释。1、什么是肠化? 肠化,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简称,是指原有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被类似肠黏膜上皮细胞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是胃粘膜上皮在长期慢性炎症损伤下的自我保护、自我适应,也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 简单说,就是胃黏膜上出现了类似于肠黏膜的细胞。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①.完全性小肠化生;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③.完全性结肠化生;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也可以根据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还可以分为三种:Ⅰ完全型、Ⅱ完全肠化伴不完全肠化、Ⅲ不完全型。胃镜及活检病理A.慢性浅表性胃炎(生理性);B,慢性浅表性胃炎(HP+);C,慢性萎缩性胃炎;D,肠上皮化生2、为啥会发生肠化? 目前对肠化发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明确,但可以确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家族史、胃十二指肠反流、自身免疫、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1、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肠化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持续存在的HP感染可使肠化发生风险最高增加9倍。2、胆汁反流 胆汁酸不仅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质,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使细胞稳定性被破坏,同时还能抑制NO酶的活性及细胞钠-氢交换,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引起细胞凋亡及诱发细胞突变。并且胆汁酸还可以促使H+逆向弥散,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3、饮食习惯 主要原因在于亚硝胺,腌、腊、熏制、加工肉类食品、蜜饯类食品中的亚硝胺含量大大高于天然食物,摄入这些食物可导致亚硝胺增多; 人体自身可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变为内源性亚硝胺,亚硝胺可以改变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状况,造成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生理状态,提升了GIM的发生率。 长期的高盐饮食、辛辣刺激饮食、缺乏维生素饮食及奶制品饮食也是诱发肠化的因素。4、年龄及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化发生的风险也越高。年龄大于50岁、男性,是肠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胃癌家族史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肠化的风险较普通人高4-6倍。6、肥胖、吸烟及饮酒 研究显示,肥胖、吸烟及饮酒的人群明显高于无不良嗜好及正常体型的人群。3、肠化会癌变吗? 在慢性胃炎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十分常见。根据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统计,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10%~23.6%,而肠化发生癌变的概率则低于3-5%。 胃癌(主要是指肠型胃癌)的发生路径如下图所示,肠化似乎是胃癌发展的必经之路。 根据传统的Correa模式,肠上皮化生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肠上皮化生的下一步便是朝恶性方向发展的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阶段,然后会是胃癌。 这个理论,给胃粘膜肠化的患者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 其实,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临床很常见,原因多种、类型多样、本身也不会引起任何不适感。它与萎缩仍然同属一个生物学阶段,多数停滞不前,仅极个别最终发展成胃癌。 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发生癌变的几率相对大一些。 但肠上皮化生离胃癌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距离,它发生癌变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要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 肠化只有很少会变成胃癌,大部分都是伴你一生。 而且,从肠化变成的胃癌大部分并不可怕,它们叫做“肠型胃癌”,是可以通过胃镜早期发现的,早期治疗效果也好。 是不是容易变癌,重点不看肠化,而是看异型增生。 所以,肠化并不可怕,离癌很远,很少变癌。即使变成癌,也是“好癌”,大多能在胃镜下得到根治。4、肠化能治好吗? 以前认为肠化和萎缩是难以逆转或者不能逆转的,只有定期复查,医生们往往束手无策。 但是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的伴随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肠化是可以逆转的。 当然逆转需要时间,相关研究显示萎缩的改善至少需要1年,而肠化生的改善需要更长时间,胃窦肠化5年,胃体肠化3年。 2018年一项韩国研究显示: 1、幽门螺杆菌根除组胃窦和胃体萎缩性胃炎改善显著。幽门螺杆菌根除和幽门螺杆菌阴性组之间萎缩性胃炎的显著差异在1年的随访中消失。 2、幽门螺杆菌根除组的胃窦和胃体中的肠化生显著改善,幽门螺杆菌根除和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之间胃窦和胃体的肠上皮化生的显著差异分别在随访5年后以及随访3年后消失。 可见,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逆转肠化的第一关键。 而且,这个逆转并非适用于肠化的任何阶段,一旦进展到重度肠化,则基本无法逆转了。 所以,建议所有成年人,都要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要及早根除它,才能有效预防萎缩、肠化进一步发展为胃癌。4、肠化怎么治疗? 胃粘膜肠化其实用不着忧心忡忡,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萎缩和肠化其实是一个“半生理状况”,简言之,就是老了大多都会发生;其次,它还算不上真正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才是),经过规范治疗,一部分是可以逆转的。 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惊慌,但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一旦进展为不典型增生,才建议手术或者镜下干预治疗。 一般肠上皮化生都是和萎缩性胃炎相伴相行,若萎缩性胃炎治疗后好转,肠化生的现象也会随着减少。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就是治疗肠上皮化生。 但如果肠化生进一步发展为“异型增生”时,其癌变概率就明显升高。因此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重视,需胃镜随访,建议每1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但是,由于它毕竟还是一个不好的病理状态,为了稳妥起见,遵医嘱定期做胃镜+病理活检随访非常重要。专家们给出的治疗建议如下:1、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个最为重要,必须根除!2、改善生活习惯、对症治疗3、控制胆汁反流4、药物干预目前有证据表明,补充维生素A、C、B12、叶酸等,有助于改善胃粘膜状况;中成药摩罗丹、胃复春、羔羊胃提取物B12等也有报道。5、中医药治疗很多的报道证实,通过中医药辨证施治,可以逆转肠化。5、小结一下:1、肠化并不是癌!只是一个病理学名词,不是一种病名;它和胃癌没有直接关联,还要经过不典型增生阶段。2、大多数不会演变成癌!仅仅是其中少部分可能演变成癌症;3、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等,至少可以维持现状、甚至能够逆转,即使出现了进展,到了不典型增生的阶段,通过及时的胃镜复查,也能在癌变前进行手术根治。4、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没有症状的,不需要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功能多、结构复杂的器官。它在食物的消化吸收,体内物质的能量转化代谢,衰老组织细胞和代谢产物的清除,有毒有害物质的中和、清除、排泄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很容易受到体内外多种因素的损伤和侵害。结合临床工作所见,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素可致肝脏受损:嗜肝病毒就是常说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这些病毒具有传染性,但它们的传播方式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都不相同,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是乙、丙两型。好在现在有好的治疗药物,乙型肝炎有良好的疫苗预防,已经不再可怕了。只是既往已经造成的伤害,有些是不可逆的(中晚期),这个人群还占有不小的比例,需要持续治疗。还有一些非嗜肝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会伤害肝脏。饮酒或酗酒酒精化学名叫乙醇,吸收后在肝脏先转化为乙醛,后者对肝细胞伤害极大,而且是明显的量效关系,所以长期大量饮酒或酗酒是伤肝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其他伤肝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为什么大多数人在相当长的时段感觉不到肝脏的异常?一是因为早期肝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二是乙醇对肝脏的损害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感觉到异常就到了不可逆的程度。珍惜身体、珍惜生命的人千万不要这时候才引起警惕!药物和毒物包括传统中药、中成药、保健食品及其中的添加剂、西药中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生物制剂、镇静类药和精神类药等。日常工作、生活中接触的许多化学制剂如油漆、装饰粘合材料、化学染发剂等都可以对肝脏造成程度不等的损伤。有些时候是被动的不知不觉的受害,例如鱼类和家禽养殖的饲料中、保存运输中添加一些抗生素、防腐剂。因此,应高度警惕环境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某些细菌和原虫感染例如伤寒菌、结核菌、G+/G-菌败血症和菌血症;血吸虫、疟原虫、肝吸虫等。这些原虫感染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现在交通方便,人员流动性大,医务人员和人群大众都应该留意这些致病因素。不良饮食三高饮食特别是高脂饮食可以引起脂肪肝,某些野生毒蘑菇可以造成肝衰竭。肿瘤和结石肝脏原发肿瘤或转移瘤都会引起肝脏功能的异常,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也会造成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伤。自身免疫性因素和遗传代谢因素这些原因可以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淀粉样变、多囊肝等。这些肝脏的病变是没办法预防的,治疗上也比较困难,临床上确定诊断很重要。总之,造成肝脏损伤的因素比较多,有些是比较少见的,常见的还是病毒、饮食、饮酒、药物、毒物等。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人们对它重视与否,是否积极寻求早期就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医生的责任是正确引导和合理建议。
什么是肠镜?肠镜检查就是通过肛门插入一根软管,通过软管前端的“摄像头”查看整个大肠的技术。通常肠镜内部还有可以放置操作器械的通道,从而能够在肠镜下钳取组织做病理检查,甚至进行切除病变等操作。为什么要做肠镜?约95%的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的,肠镜可以其轻易发现息肉,并能顺便切除,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肠癌的发生。肠镜进入肠道后,能清晰地观察整个肠道内壁,小到1-2mm的东西,像小米那么大的也能看得见。因为胃肠、食管等这些器官是空腔器官,其他检查如彩超、CT等都不能发现息肉和早癌,只有通过胃肠镜。因此,肠镜是发现肠道疾病的金标准。哪些情况需要做肠镜?肠癌的高发年龄是55岁之后,而息肉变成癌需要5-15年,因此咱们要赶在息肉变坏之前做肠镜。所以,一般建议从40岁开始就要做第一次肠镜检查。这时候大多数还是息肉,也可能什么也没有,也可能是早期癌。以下人群建议立即检查:(《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1.年龄≥40岁,无论男女,2.长期抽烟、喝酒的群体;3.有结直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4.进行胆囊切除的群体,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5.长期缺少运动,高脂肪饮食,高盐饮食者。6.长期便秘,腹泻,有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腹痛、便血、消瘦的群体。7.炎症性肠病、家族性息肉病。没有不舒服就不用做肠镜了?不是!目前大肠癌呈现高发趋势,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成年人,为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从50岁开始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人群,需要在50岁以前就开始检查,并且增加检查次数。这些高危因素包括:有大肠癌或大肠息肉病史的;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有大肠癌或息肉家族史的;有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的,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肠镜检查怎么做?做肠镜时医生将镜身从肛门插入人的大肠,并向肠道里充入空气,使肠道扩张,这样就可以在显示器上清楚看到肠腔内的结构。整个检查过程大约会持续10-30分钟左右,大部分人可以耐受这个检查。什么是无痛肠镜?九成的人做肠镜就像拉肚子般痛苦,痛苦持续2分钟左右。1成的人会很痛苦,多见于太瘦、之前做过腹部手术、便秘的人,这几类人建议静脉打个麻药睡一觉就做完了,即无痛肠镜。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肠镜检查就是无痛肠镜。检查时会静脉点滴一些中枢神经抑制的麻醉药物,提高耐受力,降低应激反应,从而消除恐惧感和不适感,使内镜检查与治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让你在清醒、无痛的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过程。但无痛肠镜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费用较普通肠镜高,另一个是预约时间较长,还有因为麻醉药物使用也有一些禁忌的情况,比如肝功能衰竭、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或者身体状况很差的病人,这些情况不适合做无痛肠镜。做肠镜有危险吗?肠镜检查是很安全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向肠腔内充气,您会感到不适或者腹部痉挛疼痛,但只要做完后排出气体,这种不适很快就能缓解。当然,检查也可能出现并发症,比较严重的如出血或穿孔等,这都很少见。做肠镜时要脱裤子,多害羞啊!肠镜检查都是在一个很私密的房间,病人的隐私是很重要的,检查时不会有其他病人在场,检查医生护士也很少,不会有人围观的!做肠镜时要哪些准备?因为医生要通过肠镜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这样就必须有一个干净的肠道,都是大便就看不清楚了,所以检查前必须做肠道准备。便秘的患者,检查前两天进食半流质饮食(白粥、软面条等),戒食纤维食物(青菜、水果)。预约上午检查的,检查前一天晚餐禁食或进食清流质饮食(如清汤、白糖水,不能喝牛奶、豆浆、浓汤等),晚上6-7点开始服用清肠剂,以排出清水样便为最佳,如排出物仍有粪渣,则需继续饮水。因为会频繁去厕所,所以尽量待在上厕所比较方便的地方哦!预约下午检査者,检査日禁食早餐,上午服用清肠剂。肠道清洁不彻底者,检査前1-2小时可行清洁灌肠或大肠水疗。进入检査室前需排便一次。如果是麻醉的无痛肠镜检査,需确保检査前禁食、禁饮6小时以上。检查后注意些什么?检查后初期因空气积聚于大肠内会感到腹胀不适,可到厕所排气,数小时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如有持续性腹痛,大便带血且量多时请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实施无痛肠镜检查者,当天不宜开车及进行高空作业。单纯检査者,检査后1小时可进食少渣饮食;已做治疗者,具体根据治疗情况决定饮食形式。肠镜如果发现异常怎么办?如果肠镜下发现了息肉,医生可能在检查过程中就把息肉切除了。如果息肉很大,或者发现肿瘤等其他可疑病变,医生会做活检,取部分或全部病变组织送去化验,病理科大概3-5个工作日后会发出检查报告,告诉我们病变是什么,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癌还是癌前病变。
炎热的夏天,万物都在蓬勃生长。而同样活跃的,还有寄生虫,寄生虫非常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会藏在我们平时接触的食物里,一旦误食了含大量寄生虫的食物,它们就会在人体内“作妖作怪”。哪些常见的食物容易藏着寄生虫呢?只要能生存、繁殖、吸食营养的地方,就可能会存在着寄生虫。因此,在生活中,一些水产、海产、家畜等日常成为我们盘中餐的食物,也会有寄生虫的影子。福寿螺——管圆线虫福寿螺的名字很喜庆吉祥,但意想不到的是,它的体内竟含有多达6000条的管圆线虫!一到夏天,福寿螺会大量繁殖,数量多到令人防不胜防。那么福寿螺是不能吃的吗?其实,福寿螺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它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高温烹饪,才能彻底杀虫。生的或未加热的福寿螺,被人食用后,会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引起头痛、发热、面神经瘫痪等,进一步引发脑膜炎、脊髓膜炎等,严重可致痴呆,甚至死亡。福寿螺和田螺的外形比较相似,大家记住这3个特征,别吃错螺了:▪外形:福寿螺较大,外壳近似圆盘形;田螺小,呈长圆锥形;▪颜色:福寿螺外壳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田螺为青褐色;▪螺肉:福寿螺的螺肉是泛黄褐色,田螺肉整体泛白、青。三文鱼——异尖线虫说起寄生虫,被提及得最多的食物之一,就要数三文鱼了。餐桌上,随处可见三文鱼的踪影。异尖线虫喜欢寄生在三文鱼中,有实验证明,异尖线虫在人体胃液中,存活期可超过10天。如果人体被这种寄生虫感染了,可能会导致胃粘膜出现炎症、出血,引发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则有生命危险。想吃三文鱼的朋友,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处理,是可以将寄生虫杀死的。【高温处理】将三文鱼放进加热到60℃的锅中,便可杀死寄生虫;【冷冻处理】欧盟规定,鱼类必须在低于零下20℃冷藏24个小时以上,才可以生食。三文鱼够不够新鲜,我们可以从外观、肉质、口感判断——鱼皮完整、鱼肉颜色鲜艳、有清晰的纹理、口感结实且有弹性的,一般都是比较新鲜的三文鱼。野生蛙类、蛇类——裂头蚴寄生虫还喜欢藏在一些野生的蛙类、蛇类中,若未经任何处理、直接食用,如生吃蛙肉、生吞蛇胆、凉拌蛇皮等等,都有感染裂头蚴的可能。而裂头蚴是一种“以脑为家”的生物,当人进食了野生的蛙类、蛇类之后,虫卵就会吸附在肠壁,孵化成幼虫,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大家不要盲信“将蛙肉捣烂敷在皮肤伤口处可治疗溃疡、牙痛”,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还非常容易感染裂头蚴。我们该如何正确吃蛙、蛇呢?杭州市疾控中心徐卫民主任医师表示:“要杀死曼氏裂头蚴,起码在100℃高温中烧2分钟。”所以,不生吃或不吃半生不熟的蛙、蛇,如果要吃的话,就先将蛙、蛇放进沸腾的热水中煮几分钟,确保全熟,再进行爆炒即可。注意:切过牛蛙、蛇的刀、砧板、餐具要用开水烫一烫,避免交叉感染。醉虾醉蟹——肺吸虫很多人喜欢吃的虾蟹都含有很多寄生虫,常见的就是肺吸虫。这种虫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肺部,引起咳嗽、咳血,并且进入大脑中。很多人爱吃的“醉虾醉蟹”,实际上也是生吃虾蟹。若吃了未煮熟的虾蟹,会增加患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此外,即使在醉虾、醉蟹的制作过程中,加入醋、酒等配料抑菌,但也不能保证完全杀死寄生虫。建议,在吃虾蟹时,最好要蒸煮20分钟以上,选购活的虾和螃蟹,保证新鲜。除了以上提及到的食物,黄鳝、鸭肠、带血的牛肉和猪肉、马蹄等都容易藏着寄生虫。避免寄生虫,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熟食!预防寄生虫,关键是食物要煮熟既然那么多水产类、海产类、野生肉类食物都含有寄生虫,生吃肯定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网上曾有人提出用醋、芥末、酒精等方式杀死寄生虫,但已经有实验证明,这些方法不可取。一方面,寄生虫是不怕酸、辣的,即使是比酸性强的胃酸也无法灭杀它们;芥末虽然够辣,但是蘸一下酱就灭杀寄生虫是不可能的,实验证明只有在芥末中腌制45~50分钟才有效。另一方面,酒精在胃里的浓度会被稀释,对杀死寄生虫无用。将食物泡在浓度为38度的酒中24分钟以上,才能杀死寄生虫。所以,预防寄生虫和细菌,关键是将食物煮熟,还要煮得够熟!高温可以杀死寄生虫的虫卵,更能保障食物的安全。烹饪的3个细节,不容忽视除了保证要煮熟食物之外,平时在饮食习惯、以及烹饪的过程中,还要多注意以下细节:定期消毒、替换厨房的餐具脏的餐具,不要放在水里泡过长时间,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小健建议,每隔2~3周消毒一次碗筷。定期更换餐具也很重要。砧板有多脏?据统计,使用3个月以上的砧板,藏匿的粪球菌是马桶盖上的200倍。砧板最好是半年换一次,平时清洁砧板时可用热水烫、洗洁精清洗干净。另外,筷子也需要定期替换:竹筷子1~2个月换一次,木筷子则是3~4个月。切不同的食物,别用同一把刀家里常备切不同食物的刀,会更安全、卫生,如水果刀、菜刀、切肉的刀。一旦用切过含寄生虫多的肉类,再拿去切菜,那就多存在一个隐患了!准备食材、进食前后记得先洗手有研究表明,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约有80万个细菌。当我们的手接触过那么物品,再去做饭、备菜时,手上的细菌容易破坏食材,吃进肚子对健康不利。所以,为了健康,加强饮食卫生,尽量吃煮熟的食物。
一吃饭就拉💩是种令广大便秘人士羡慕的技能,但实际上,太顺畅,也充满烦恼!一吃饭就拉屎,是胃结肠反射很多人以为的吃饭后拉屎,是吃下去的东西一路畅通无阻,这顿饭吃下去,很快就拉了出来了,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当食物入嘴的时候身体启动了一个复杂的机制——胃结肠反射,经过几道腾转挪移拉出来的💩并不是你刚刚吃进去的食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奇妙的过程吧吃下去的食物先来到胃里,这里是一号储存车间,胃装满之后,会给后面的肠道发信号,小肠是关键的吸收车间,经过一系列的物理挤压和化学蹂躏,食物的大部分营养从小肠进入身体,接到胃的信号小肠赶忙继续消化吸收之前的食物,接着命令大肠清理空间,准备装货。大肠分为结肠和直肠,原本慢悠悠推着食物渣渣前进顺便吸收点儿水分,接到要腾空位置装货的通知,立即就开始了快速行动。在大肠的快速推动下还来不及完全吸收水分的食物渣渣,来到肛门报道,一次水润水润的大便就出炉了。胃装满最终影响大肠快速运动排便,这就叫做胃结肠反射,饭后拉出来的💩,并不是刚吃下去的那顿饭,而是原本就待在大肠里,已经完成了消化吸收准备排出的便便,吃饭只是让它们更早地面世了。胃结肠反射的存在,让大多数人都会在饭后出现便意,但程度有所不同,很多一吃饭就拉💩的「直肠子」,其实是胃肠反射比较敏感,便意来的更强烈了一些。但确实有少数人胃结肠反射过于强大,饭后便意很强很急,还可能因为高敏感,出现肠道蠕动腹痛叫做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但总体来说,饭后有些便意,其实挺好,不用担心什么「直肠子」,也不用焦虑什么「不吸收」,想拉就去拉吧。只要不是频繁的拉,拉的次数特别多,拉到虚脱就可以。
慢性便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慢性便秘通常表现为排粪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和(或)排粪困难。排粪困难主要包括排粪费时费力、手助排粪、排出困难、排粪不尽感、肛门坠胀感等。一、慢性便秘的治疗药物分类便秘经过4~8周的基础治疗无效,可酌情选用相应药物治疗。便秘药物可根据病情轻重及便秘不同的类型进行选择:轻中度便秘患者,可选用容积性或渗透性泻药,必要时联合使用;重度便秘患者,在容积性和渗透性药物无效时,可联合选用促动力药或促分泌药;慢传输型便秘,表现大便次数减少、缺乏便意,可选用容积性、渗透性、促动力泻药,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排便障碍型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干结、排便不尽感,生物反馈疗法是此型的主要措施,也可适当使用渗透性、容积性泻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注重心理治疗,可选用渗透性泻药。便秘的常用药物分类、特点及注意事项二、便秘的常用治疗药物01.聚乙二醇4000散:适用于成人及≥8岁儿童便秘的症状治疗。口服:10g/次、1~2次/d,或20g/次,顿服,将此药溶于一杯水中后服用。可用于糖尿病或需要无糖饮食的患者。注意事项:大剂量用药可能会出现腹泻,少数有腹胀、腹痛、恶心等不良反应,停药24~48h即可消失,随后可减少剂量继续治疗。禁用于小肠或结肠器质性疾病患者、未诊断明确的腹痛症状、对药物过敏者以及果糖不耐受患儿。02.乳果糖口服溶液:主要用于慢性或习惯性便秘。乳果糖除了具有渗透性泻剂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益生元的作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起到治疗作用。同时在肝性脑病中也用于治疗和预防肝昏迷或昏迷前状态。注意事项:治疗的起始几天可能会出现腹胀,通常继续治疗可消失,当使用剂量高于推荐剂量时,可出现腹痛、腹泻,此时应减量。长期大剂量服用导致腹泻,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需注意减量应用。禁用于半乳糖血症、肠梗阻、急腹症等,与其他导泻剂同时使用需谨慎。03.比沙可啶肠溶片:用于急、慢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口服,整片吞服。6岁以上儿童1片/次,成人1~2片/次、1次/d。注意事项:必须整片吞服,不得碾碎或溶解后服用,服药前后2h不服牛奶或抗酸药。偶可引起明显的腹部绞痛,停药后即消失。长期服用可导致结肠黑变病,因此建议短期、间断服用。禁用于<6岁儿童及孕妇、急腹症、炎症性肠病患者。04.利那洛肽:主要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可显著增加患者每周自发排便次数,改善排便费力和粪便性状,并可有效缓解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由于该药在胃肠道中代谢,极少吸收入血,安全性较好。成人口服剂量290μg/次、1次/d,至少餐前30min服用。不建议18岁以下儿童应用。05.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用于治疗成年女性患者中通过轻泻剂难以充分缓解的慢性便秘症状。口服,可在一天中任何时间服用,餐前餐后均可。成人2mg/次、1次/d。老年患者(>65岁)起始剂量为1mg/次、1次/d,如有需要,可增加至2mg/次、1次/d。注意事项:一般每日剂量不超过2mg,超过剂量可能不会增加疗效。治疗4周后无效者,应该重新进行评估。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透析患者、有严重肠道疾病者或近期接受肠道手术者。在使用之前,应排除继发性原因导致的便秘,并确定患者在至少6个月时间内使用轻泻剂而无法达到充分缓解。06.益生菌及益生元: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补充含双歧杆菌、乳杆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尤其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复活制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促进肠道蠕动和胃肠动力恢复改善便秘症状。目前推荐其作为慢性便秘的长期辅助用药。07.开塞露:用于小儿、老年体弱便秘者的治疗。将容器顶端刺破或剪开,涂以油脂少许,缓慢插入肛门,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内,成人1支/次,儿童0.5支/次。注意事项:刺破或剪开后的注药导管开口应光滑,以免擦伤肛门或直肠。对此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应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参考资料1.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年19卷12期,1100-1107页,ISTIC,2021.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成人慢性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1):9
一、什么是胃息肉?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基因有关。二、胃息肉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1、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腺癌。所以,对这些息肉决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并要定期复查,只要他一露头,就切,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2、增生性息肉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机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担心。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会完全消退。但是,作为消化科医生,还是提醒你,尽管它一般不会癌变,如果比较大(>2cm),还是要切除为好。3、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基本不会癌变。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三、长了胃息肉自己未必感觉到其实很多人长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为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然胃镜检查时发现。有的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症状。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四、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很多朋友发现息肉后,大都比较紧张。其实,胃息肉的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终生。只有做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而且也不是100%。大可不必紧张。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1、息肉的大小: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小于1.0cm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在1~2cm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径大于2cm的癌变率通常为50%。2、息肉的组织学类型: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也有人将息肉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称之为'原位癌',这时异常细胞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体的基底膜。3、息肉的形态: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乳头状者约近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50%。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癌变。4、息肉的部位:胃息肉的多发部位是胃窦约占65%,其次为胃体部约占20%。此外,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5、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6、增生性息肉极少恶变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所以,胃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五、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遗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根除后,息肉会缩小或消失;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吸烟: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某些食物:有人认为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年龄性别: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六、哪些息肉需要治疗?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1、小息肉(直径小于0.5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夹除,也可以择机切除。2、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径>2cm,广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须格杀勿论,并遵医嘱定期复查。3、多发性息肉,你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4、家族性息肉,要结合肠镜及其他检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手术。5、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建议视具体情况,内镜下行EMR或ESD术,或者外科手术治疗。七、切除其实很简单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2、内镜治疗方法①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②微波灼除法:适用于直径小于50px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③激光法: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④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⑤氩离子凝固术: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37.5px者。⑥对于较大的息肉也可采取内镜下EMR或ESD切除。3、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主要用于内镜下无法保证切除彻底,或者已经发生浸润性恶变者。①大于50px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②息肉进行性增大者。③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疑癌、已经癌变者。
出现大便次数多的原因1.消化不良: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返酸、烧心、嗳气等症状。2.食物中毒:由于患者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未煮熟的扁豆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3.肠道疾病:常见的引发大便次数多的肛肠疾病主要有肠炎、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尿毒性肠病、胶原性肠炎等病,甚至肠癌都会引发肠道疾病。4.季节因素:由于高温多雨的季节变化,为细菌、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滋生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的就很容易感染,外伤的感染、疾病的传播等都会引发腹泻。患者平时生活要注意: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2、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3、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4、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5、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特别提醒:引起大便次数变多,其原因复杂,有些原因可以忽视,有些因素如果忽视了,便会因小失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出现大便次数变多的情况,必须权衡利弊,务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问诊治疗,及时行肠镜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