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磁术作为一种外科手术,众所周知,只要是手术操作,就会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这也是广大患者最为担心的事情,在此,我也刚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来给大家答疑解惑。与脊髓电刺激治疗的主要包括手术相关并发症、置入装置相关并发症。1﹒出血手术后出血,是外科手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最让大家担心的事情,脊髓电刺激置入过程中出血比较罕见。由于胸腹壁、腰曲血管并不丰富,不太容易导致浅层大的出血。一般在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时,用纱布或棉塞暂时塞住伤口即可解决问题。皮下隧道过浅,可导致皮下出血和淤斑。硬膜外出血十分罕见,但一旦出现后果严重,术前排除凝血功能异常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可以延期或者不进行手术治疗,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范围后再次考虑手术治疗。因此在术前应常规中,我们都要对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确保手术安全。2﹒血肿血肿和血清肿的发生率报道不一,但很少发生在脊髓电刺激器置入术后,预防的主要措施是防止皮袋留下死腔。即使发生局部小的血肿,大多会自行消失。术后使用腹带加压包扎可以加快血肿吸收。3﹒局部感染局部感染并非常见并发症。据文献报道,发生率不到4%,如感染发生在浅部(IPG包埋区域的蜂窝织炎),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可以有效逆转出现的上述感染;如出现脓肿并向深部蔓延,尤其沿导联线向硬膜外入口处蔓延,应毫不犹豫将置入物取出,并给与抗感染药物对症治疗,多可完全恢复,只有极少部分患者会蔓延至其他脏器或导致全身感染。4﹒硬膜外血肿和感染硬膜外感染和硬膜外血肿并发感染症状相似,以感染区域剧烈的脊柱痛为显著特征,对躯体振动尤为敏感。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或脑膜刺激征。一旦出现,需行外科治疗,并拔出置入物,但考虑到椎管内硬膜外间隙较小,且并没有很多血管走行,即便有静脉丛出血,往往通过压迫止血或者填塞止血材料对症治疗后,即可控制,因此,并不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文献资料显示,硬膜外血肿和感染的发生率小于0.3%。5﹒脑脊液漏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约为0.3%,多因硬膜外穿刺时穿破硬脊膜、放置导联时造成硬脊膜穿孔所造成。此外,硬膜外腔有粘连时,使用硬膜外扩张管也易穿破硬脊膜,不主张轻易使用。导联置入鞘内,很低振幅即可产生很大的刺激范围,因此不难辨别。此时,应在新的水平和角度重新穿刺,避免导联再次置入鞘内。脑脊液漏呈自限性,主要出现体位性头痛、头晕,一般去枕平卧可减轻症状,必要时给予补液和镇痛治疗。因此,总的来说,脊髓电刺激手术是相对安全,微创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常规外科手术不同,SCS手术完成只是治疗的开始,术后需要程控来获得或维持良好的疗效。SCS的患者术后根据个人习惯如体位改变、职业不同等,可能对神经调控的参数要求变异较大,因此这些患者如果有临床症状变化,或者患者有强烈需求而改变程控参数,既往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来院进行程控参数,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但但,今年来由于术后程控需求较大,远距离来院程控存在较多困难,特别是疫情爆发以来,给远距离就医的患者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困难。随着远程程控技术的发展,未来术后程控可采用远程方式,以获得更高效、更经济的长期疾病管理。除此之外,由于疼痛的复杂性,现更注重引导病人参与到对自身疾病的长期管理中,树立正确的慢性疼痛管理理念,这样患者就不需要定时来医院复查了。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问题和疑虑,欢迎随时给我留言或者打电话!医生简介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 主治医生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硕士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博士主要从事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1)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性急性期疼痛、难治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腰背部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症、枕神经痛、头面部疼痛、舌咽神经痛;(2)面肌痉挛、梅杰综合征、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不宁腿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3)糖尿病继发的周围神经性病变(糖尿病足、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和糖尿病性严重肢体缺血性疼痛等),一个专注于疼痛诊疗的神经外科医生!
目前关于是否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仍存在争议。大量临床经验和实例发现,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3天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因此,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的早期治疗中,系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一般用泼尼松30mg/天,疗程为7天,但在没有系统性抗病毒治疗时,不适宜单独使用激素治疗。
患病期间,病人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燥,不要喝酒和吃辛辣食物,不要吃牛羊肉、海鲜之类,不要用液体清洗患部,尽量将患部暴露在外,不要同婴幼儿接触,因为带状疱疹是病毒性疾病会传染给婴幼儿,导致婴幼儿出水痘,穿过的衣服需要单独洗并用开水烫洗后再洗。饮食:此类患者应多吃高蛋白、高热量、低脂、易消化的各类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尤其是海鲜,以免诱发疼痛或加重病情。生活中:患者应该戒烟戒酒;早睡早起,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心情和情绪:患者家属应理解患者痛楚,细致的关心和照顾患者,使其保持心情愉悦。患者自身也可以通过一些技巧转移注意力,减轻自身的疼痛如听听音乐,培养一个业余爱好等。如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需要按照医嘱服药,不要漏服或多服,若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反应且难以忍受时,需要停止服用或请及时医院就诊。
患者如果确诊是帕金森病后,就应尽早开始治疗,而不能心存侥幸或者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拖延治疗。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早期就开始治疗,一是可以让医师了解疾病的现状,二是为患者的治疗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这对今后帕金森综合症的整个治疗成败起关键性作用。药物治疗往往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治疗方案,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有很多种,到底哪些药物更好,他们的副作用有哪些:(1) 抗胆碱能药物(盐酸苯海索),主要适用于伴有震颤的患者。(2) 金刚烷胺:对少动、强直、震颤症状均有改善作用,并且能改善部分患者异动症状。末次应在下午4点前服用。(3) 复方左旋多巴(苄丝肼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左旋多巴):补充人体内不足的多巴胺类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往多主张等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进行治疗,因为早期应用会诱发异动症,现在的研究证据表明早期应用小剂量此类药物并不增加异动症的发生。复方左旋多巴常释剂具有起效快,而控释剂维持时间长,但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在使用时,可进行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个体化配合应用。(4)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目前,这类药物主要包括2种类型:麦角类和非麦角类。其中麦角类药物包括溴隐亭、培高利特、卡麦角林和麦角乙脲等。非麦角类药物主要包括普拉克索、罗匹尼罗、吡贝地尔、罗替高汀和阿扑吗啡等。目前大多推崇应用非麦角类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程治疗。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导致心脏瓣膜病和肺胸膜纤维化,因此,目前已不主张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副作用与复方左旋多巴相似,不同之处是它的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发生率低,但体位性低血压、脚踝水肿和精神异常(幻觉、食欲亢进)的发生率较高。(5) 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MAO-B):主要有司来吉兰和雷沙吉兰,或与维生素E2000U合用,主要在早晨及中午应用,勿在傍晚或晚上服用,以免引起失眠。(6) 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主要包括恩他卡朋、托卡朋,在疾病的早期,首选复方左旋多巴+COMT抑制剂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而且有可能预防或延迟运动并发症。在疾病的中晚期,应用复方左旋多巴疗效减退时,可以添加恩他卡朋或托卡朋治疗而达到进一步改善症状的作用。上述这些抗帕金森病的药物,根据其作用机理可以分为疾病修饰治疗和症状性治疗。目前,临床上可能有疾病修饰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雷沙吉兰)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和罗匹尼罗)。疾病修饰治疗的药物除了可能的疾病修饰作用外,也具有改善症状的作用,其目的是延缓疾病的进展。而症状性治疗药物除了能够明显改善疾病症状外,部分也兼有一定的疾病修饰作用。PD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在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的前提下,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点综合考虑用药选择。这些特点如患者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合并症、药物可能的副作用、药物的代谢特点、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各个因素,综合考虑,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
震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疾病的表现,比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综合症,甲亢等等。在实际临床上,震颤和帕金森病的关系比较复杂,震颤并不一定都是帕金森病,而帕金森病患者有时候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可能不是震颤,二者需要仔细分析鉴别,才能更好的对症治疗。由于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综合症是我们见到的最多疾病,而且患者的症状又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下面就重点分析一下这两种疾病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的速度、流畅性、容易程度和动作的质量。运动障碍大致上可以分为自发运动过多型(运动过度)和目的性运动能力减少型(运动减少)。特发性震颤又叫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分类上属于运动过度型,临床上以双上肢的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可伴有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帕金森病一种慢性的逐渐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等症状。分类上属于运动减少型。对于这二者的鉴别,典型病例鉴别较为简单,但对于非典型性病例,临床上给与明确鉴别并非易事,下面我给大家简单列了一个图表,如下:其中标红的因素是我们临床医师最常关注的要点。由于很多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或者在同一个患者身上,不同的时间阶段,他们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往往都是综合患者的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以及效果后,才能初步诊断是什么疾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犯错的机会,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治疗!
如果要问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糖友”们第一个脱口而出的往往都是——烂脚!很多糖友对糖尿病足溃疡(又称为老烂脚、糖足)怀有极大的恐惧。确实,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能导致截肢和死亡。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足溃疡总截肢率高达19.03%,足溃疡患者的年死亡率达到了11%。所以想要避免截肢的风险,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身体所发出的预警信号。 因此,从发病机制来讲,肢体感觉异常可以称之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属于微血管并发症。神经微血管在高血糖的作用之下出现闭塞,甚至坏死,导致神经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感觉异常。感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烧灼感、针刺感、蚁行感、麻木感和紧束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肌肉萎缩,这种时候就需要抓紧时间治疗,否则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后悔莫及!
有的癫痫患者吃抗癫痫药效果不佳,属于顽固性癫痫,需要进行术前评估。很多人会问术前评估需要做哪些检查?术前评估属于癫痫诊疗里面难度系数最高的一个环节,也最能体现一个癫痫中心的诊疗水平。癫痫患者有的颅内有病灶,有的颅内没有明显的病灶。颅内有病灶也不一定就是癫痫灶。术前评估就是寻找癫痫灶的过程。癫痫的术前评估一般需要做长程视频脑电图,最好能抓到习惯性发作。还要做针对癫痫的特殊核磁共振,PETCT,有的可能还需要做脑磁图,功能核磁,神经心理学测试等等。还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发作前的预感,发作时的表现,发作后的状态,分析癫痫发作时的录像,分析脑电图起源部位等等。术前评估属于一个综合的判断。任何一个单一的检查都无法确定某个位置就是癫痫灶。有的病人各种检查结果之间可能还会相互矛盾,难以定位。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各种检查结果,病人的病史特点,结合主刀医生的个人经验做出推断:癫痫灶估计在什么位置,能不能手术,采用什么术式,手术治好的把握性多大,术后会不会有功能障碍,风险多大,大致费用多少等等。这个过程就是术前评估。术前评估一般需要一周到十天左右时间才能完成。评估后如果能做根治性手术,说明治愈的可能性比较高。有的可能评估完了发现还是不能定位癫痫灶,需要埋藏颅内电极SEEG,进行诊断性手术;定位癫痫灶后,再次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癫痫灶。有的特别复杂的患者评估完了可能发现不适合根治性手术,只能采用姑息性手术(比如VNS,DBS,胼胝体切开等)来减轻发作,获得治愈的希望渺茫。 转自航空总医院癫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