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多为血泡样动脉瘤, 有报道约占 83%,有假性动脉瘤的特点。诊断困难,治疗过程凶险,术后再出血率高,预后差,而保守治疗病人几无生存可能。病例简介 男患 49岁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Hunt-Hess 1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CTA检查显示右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对于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法。①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包裹、包裹夹闭等。②介入治疗:单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栓塞、血流导向装置及覆膜支架等。我的思考--病人是破裂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载瘤动脉有痉挛。由于没有真正意义的瘤颈,手术的结果可能是术中夹闭的瘤颈撕裂,动脉瘤破裂,如果进一步载瘤动脉重建又会导致狭窄,预后极差。因此,结合病人家属的意愿及影像学结果,决定支架辅助栓塞。造影后发现动脉瘤较昨日增大,5.3* 4.9&3.1*2.1.我心里负担剧增,这不是血泡样动脉瘤的节奏吗?虽然不能确定,但也应按血泡样动脉瘤对待。与病人家属沟通后,我再次确定了冒险的理由--信任与理解。Traxcess14微导丝导引Headway21支架导管到位。支架导管保护动脉瘤颈开口。这个塑形,遇到小困难,微导管很难进入动脉瘤内。重新测量和评估微导管在载瘤动脉的着力点。微管不能顺利进入动脉瘤内的原因在于,第一次塑形点1的弯曲不够,导管头端难以控制,点2的着力点不对。点3到微管头端的距离很重要,长--易导致动脉瘤破裂,短--导致在填圈过程中,导管头端弹出。微导管重新塑形,更换Synchro-14微导丝,再试试。微导丝导引微导管,越过动脉瘤,部分退出微导丝,回撤微导管,轻松进入动脉瘤,管头位置非常满意。进入填圈阶段,注意输送轻柔,圈的选择宁小勿大。我先选择1个蓝圈 MicroPlex 10 3-6 Cosmos complex,第2个填充圈,3-8 Hypersoft helical,结果满意。1.5-4 Hypersoft helical收尾,微管开始回弹,造影见coil稳定,考虑到病人的经济问题,缓慢退出支架导管,结束操作。术后不需要抗血小板及抗凝,或许能有利于动脉瘤内血栓的形成。如果早期复发,开颅手术的难度也会降低。由于术后再出血率高,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应尽早复查,术后7天CTA的结果让我松了口气。下一步治疗的可能选择:1、复查没有复发,不需要处理。2、如果复发,我的选择有二,当然还会有更多的选择,我喜欢选择自己擅长和熟悉的技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如何,度过了急性期,病人的治疗风险会大大降低。我期待这个病人长期随访的结果会是满意的,希望我所设计的下一步治疗选择,只是与同事们的学术探讨。
一、什么是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用针在大腿根部刺一个小孔,从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经腹、胸、颈部大血管,将碘造影剂注入动脉,使血管显影,然后快速连续摄片,对脑血管状况全面了解的一种诊断方法。 正常脑血管造影正位像; 正常脑血管造影侧位像二、为什么要做脑血管造影?无论出血性或闭塞性脑卒中,实施最有效处理的基础是搞清楚发病的根本原因。因为任何盲目的治疗都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或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而全面的脑血管造影就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选择,它不仅提供直观的颈部和脑血管实时影像,而且可以充分显示从动脉到静脉整个循环过程的周期、形态、分布与走行等动态变化,使临床医师全面了解和判断脑卒中的可能原因、发病部位、病变程度,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这也是保证查清病源,不误诊和尽全力救治患者的基础。三、典型病例:典型病例一:患者,女性,62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经全脑血管造影诊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对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后再次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完全扩张至正常,患者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获得了正常血液供应。 术后6个月随访,无中风再发作。术前: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 术后: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恢复正常形态典型病例二:患者,男性,49岁。头晕、右侧肢体无力、言语笨拙6个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为左颈内动脉狭窄,对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后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扩张至正常范围,患者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获得了正常血液供应。术后12个月随访,无中风再发作。术前: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 术后:狭窄段血管扩张满意 术后:颈内动脉支架影像典型病例三:患者,男性,38岁。头晕、头痛6个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为左额顶叶脑血管畸形,对患者采取介入血管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术后患者头晕、头痛症状缓解,再次造影显示血管畸形消失。 术前造影:左额顶叶脑血管畸形 术后:脑血管畸形消失典型病例四:患者,男性,40岁。突发头痛3小时。头CT显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全脑血管造影诊为前交通动脉瘤,对患者采取介入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避免了动脉瘤再次破裂。术后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示前交通动脉瘤 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通畅四、先进设备:我院引进目前东北三省最先进的PHILIP Allura Xper 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能够提供卓越的图像质量,并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可对脑血管三维重建,自由旋转,克服了常规血管造影中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的问题 脑血管造影三维成像 立体影像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团位置、形态 计算机自动识别并标记动脉瘤 模拟手术,对梭形夹层动脉瘤置入虚拟支架五、血管造影有哪些风险?任何一项医疗操作都有一定风险,脑血管造影可在局麻下完成,操作简单,时间短,安全性相对较高。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局部并发症、全身并发症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局部并发症有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全身性并发症一般是对造影剂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恶心、呕吐、休克及肾功能损害等,因此术前需常规做碘试敏。目前常用的非离子型有机碘水造影剂,具有低毒、低渗度、低黏度等特性,且能很快经过肾脏代谢出来,安全性明显提高。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脑梗塞、失明、面瘫及神经系统损害等,发生率仅为0.6%~1.9%。六、哪些患者不适合做血管造影?1.呼吸、心率、体温和血压等生命体征难以维持者。2.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或肾功能衰竭者。七、哪些患者适合做血管造影?凡是考虑到可能存在脑血管病变,并无以上禁忌证,均可行脑血管造影。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各方面都处于完满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无疾病或不虚弱而已。”也就是说,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是身体无病。人可以活多少岁?按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它生长期的5~6倍。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0岁。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迄今活不到120岁?这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方面是自己不能控制主宰的因素,包括遗传基因、生活环境如气候、灾荒、战争、公害、污染等。另一方面是自己可以控制主宰的“自律、养生、保健”等。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大部分取决于自己如何调控。而取决于遗传因素仅15%,取决于社会因素仅10%。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居民的疾病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急、慢性传染病患病率明显下降,如流行性感冒、痢疾、肝炎等。相反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患病率却急剧上升。国家卫生部统计中心报告显示,目前,脑血管病在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中排名前三位(另外两个是:恶性肿瘤和心脏病。)那么,什么是脑血管病呢?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主要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比较常见的有脑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比较典型的有脑梗塞。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均可造成患者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如果病人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 (1)、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麻木或瘫痪。 (2)、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或视物成双。 (3)、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 (4)、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态不稳。 (5)、头痛(通常是严重且突然发作)。 怀疑脑血管病时应如何处理? 脑血管病是急症,所有急救措施、入院、CT检查、神经保护治疗必须在6小时内完成,最好3小时内,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一旦怀疑脑血管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病人家属或旁观者),尽可能快速、安全地转运到最近的医院,待病人到达医院急诊室时,急诊作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尽早得到治疗。 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很高,即使经过抢救度过危险期保住生命,多数患者会留有残疾,患者本身非常痛苦,同时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脑血管病的危害很大,但也不是不治之症,如果了解它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很多脑血管可以避免。那么,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年龄:本病多见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性别: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 (3)、家族史: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增多。 (4)、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正比。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均可增加发生脑出血或脑梗塞的危险性。 (5)、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6)、心脏病:心脏病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其中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病变。 (7)、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高。 (8)、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促进脑动脉硬化,引起脑血管病。 (9)、血液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促发脑血管病。 (10)、吸烟:吸烟能增加脑血管病的危险性。 (11)、饮酒:过量饮酒、酗酒和慢性酒精中毒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家族史、脑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还有一些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及早到医院诊治使其得到控制。如何预防脑血管病?1. 中老年人要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各种脑病最危险的因素。患高血压一定要达标治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时测量血压,血压数中老年人140—150/80—90以内,别超过160汞柱。2. 要控制血脂。中老年人每半年血脂四项一次。要合理膳食,要平衡低油脂,包括肥肉,炒菜油,炖菜上面的油要打出去不要啦。每顿饭粮食不要太多,总数七八成饱。要改变饮食高蛋白的习惯。如果粮食吃的过多,吸收后到肝脏,也能转化为血脂造成肥胖。脂肪肝。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过多,超过自体需要量,也造成血脂过多肥胖,血压容易升高,又造成动脉硬化后也能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血栓,轻者半身不遂,重者死亡。3. 节制长期大量饮酒,酒中乙醇,能使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再加上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等物形成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窄、变硬,管壁弹力纤维消失,就容易破裂失血,慢性堵塞形成脑血栓。4. 长期吸烟,有人报道烟内有约30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可兴奋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吸烟放出一氧化碳,到血液中形成一种物质叫“自由基”,容易破坏光滑的血管壁的完整性,容易使脂蛋白,血小板,胆固醇,红血球沉积在粗糙的管壁上,形成斑块叫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后使血压升高,造成脑血栓的形成,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塞。5. 脂蛋白、甘油三脂、胆固醇。在血液中浓度超过正常值就能造成动脉硬化症。所以每年2次查血脂四项很必要。老年人应每三个月到半年体检一次,做心电图、血糖、血常规、尿常规。6. 注意饮食,基本偏素,不吃动物油,吃植物油,不吃蛋黄、鱼子、动物内脏。每天蛋白质也要补充(有瘦猪肉、牛、羊、鸡、鱼、虾、牛奶)多吃绿色蔬菜,含缮维素,钾、钙、铁7. 中老年人有高血压者要注意脑血管病的发生。a. 忌大量用降压药,使血压骤降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同时血液粘稠度将增加,血小板,纤维蛋白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脑血栓。b. 冬天,因为天气冷引起的全身血管收缩,血浓度增加,纤维蛋白质浓缩,稠度增加。天气寒冷,血压不稳,导致脑出血,老年人冬季要防寒,防呼吸道感染肺炎。生活要规律,早晨起床不宜过早。c. 按时测量血压,血压数应在150/90上下d. 要坚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时用力过大,造成血压升高,易脑出血死亡。e. 要保持心态平衡,免压力过大。要适当运动,力所能及做一些小活动。f. 参加易激动活动之前,含硝酸甘油一片。8. 药物补充:a. 经常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合用,能对抗氧化“自由基”,b. 肠溶阿司匹林用量每天一次100mg。总而言之,要定期体格检查,对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注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减少钠盐和脂肪摄入,适量补充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肥胖和体重超重。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
微创——神经外科医生的不懈追求作者 王智微创强调以病人为主体,像所有的医学领域一样,微创神经外科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病人及医生的共同愿望,即:以最好的疗效治疗疾病的同时,将不可避免的医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主张微创治疗。一、微创的历史有文字记录的医学史上,最初的微侵袭概念可以追溯到伟大的希腊哲学家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2000多年前,他就认识到并告诫我们:“医学干预首先必须尽可能地无创,否则,治疗效果可能比疾病的自然史更坏。” 近200多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微创的探索:早在1807年Philip Bozzini研制出世界上第1台金属管直肠镜,1864年出现第1台宫腔镜,1877年Nitze和Leiter研制出第1台间接膀胱镜,1901年George Killing研制成功第1台腹腔镜,20世纪50年代,冷光源纤维内镜研制成功,60年代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内镜发展史上的飞跃。1983年Wichhanm首次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概念。神经外科是外科史上一个年轻的学科,微创理念的提出也较晚。微创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又称作微侵袭神经外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显微神经外科基础上于1992年由Hellwing和Bauer首先提出的。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含义是尽可能用最小的创伤来治疗神经外科疾病,达到既能较安全的治疗疾病又最大限度地保全神经功能之目的。促进显微神经外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数量不断增加的两种病人,第一种病人是具有累及广泛的肿瘤或血管病变,在几年前,被认为是“不可到达的”。第二种病人是获早期诊断的病人,其病变很小,位置深在或几乎无症状,但解剖结构相对固定,病人多方求医,对手术要求高。而微创神经外科是围绕上述两种病人在不断发展。开创微创神经外科入路的重要步骤之一是设计并完善涉及广泛的颅底入路。这种入路主要应用于显露和切除以前认为不能达到的累及颅中线或颅底的病变。这方面,很多神经外科前辈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Apozzo,1982;Rhoton等,1981;Samii等,1996;Yasargil,1988)。这种扩大的颅底入路可有效地解决以上第一种病人的问题,即那些巨大的,以前认为不能治疗的病变。开创微创神经外科入路的第二个重要步骤是设计和改进以锁孔技术为基础的显露局限的入路。这些显露局限的锁孔入路可有效地帮助第二种病人。同时,这种锁孔入路还可用于大量的病变解剖位置相对固定的第一种病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Perneczky所说的,人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认识“显微神经外科的所有大切口都是由几个小的锁孔入路结合而成。”Wilson在1971年提出锁孔入路手术的概念,认为锁孔开颅可以满足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要求,倡导改进传统的开颅手术方法,进一步发挥显微神经外科的优越性。然而,锁孔开颅在显微神经外科界一直未能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是,由于Wilson提倡的方法使显露受限,并不是建立在基于深部锁孔的概念。例如,一个深部病变可以通过一小的锁孔入路容易、有效地切除,但同样大小的骨窗也许不能有效地切除同样大小的浅部病变,换句话说,切除浅部病变可能较深部病变更大的骨窗。但是,如能正确计划和操作,两种情况均为锁孔入路。锁孔开颅的概念为术中减少对途径组织的可能损伤,并不意味着所有皮肤切口、骨窗及硬膜切开的大小均为锁孔大小,而是精确地设计开颅的部位,使其具有锁孔功能。这样设计的锁孔提供了到达颅内的通路,并使病变位于通路的末端。1991年,Fukushima首次采用3cm直径的骨窗,经纵裂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到1999年,德国美因兹大学Perneczky有关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概念专著的出版标志着代表微创理念的锁孔入路(Keyhole Approach)走向成熟。国内赵继宗于2000年率先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发表述评倡导开展锁孔入路手术,代表我国开始进入全面的微创神经外科时代。二、微创——锁孔手术入路 任何一种观念或理论最终被普遍接受以前都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锁孔手术入路也不例外。自锁孔技术在神经外科开展以来,支持者与质疑者之间的争论就一直存在。前者主张积极大胆开展该项技术,不断提高手术技能;后者强调重视病人的安全和手术效果,避免新技术开展带来的不良后果和相应并发症。这两种思想在一种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 争论的结果会使这项新技术向着健康的、良性的方向发展。正如,十几年前我们对动脉瘤是手术还是介入治疗的争论一样,尽管现在争论仍在继续,但无论是手术,还是介入都在不断发展、成熟。锁孔手术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宗旨在于根据个体解剖及病灶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手术入路,前提是要求术者能够对病灶精确的解剖定位,能够准确找到进颅、暴露病变最合理路径的关键孔和精湛的显微手术基本功,并辅以锁孔手术入路必备的显微手术设备和器械。锁孔手术技术要点是确保有效显露及操作的情况小,骨窗尽量小,骨窗的内侧缘应当磨除,以增大手术显微镜的投照角度;术中必须有效降低颅内压,常用方法充分打开脑池,释放脑脊液。这样可以增加手术的操作空间,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切除病变后要求严密缝合硬脑膜,小骨瓣给予复位固定。锁孔手术的优点:(1)锁孔手术无须剃光头发,只需在手术切口两侧及周围剃除1cm范围的头发,有漂亮的外观;(2)手术时间短,病人心理负担轻,节省医疗资源;(3)术后症状轻,康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低。局限性是需要针对特定病变,对于波及范围较广的大脑凸面病变或术前合并严重脑水肿需去骨瓣减压患者不宜。锁孔入路的另一个问题是,随着手术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增加而导致光线的丧失和景深的减少。而在显微手术中合理地应用神经内镜可显著改善手术通道的可视范围及器械在靶区的使用(Fischer和Mustafa,1994;王智等,1999)。三、微创——介入神经外科介入神经外科又称为治疗性神经放射学(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血管内神经外科学(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或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其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Bawbarn用石蜡油和凡士林混合物注入颈外动脉行脑胶质瘤术前栓塞。近20年来,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的问世,超选择微导管的应用以及各种栓塞材料的研制,介入神经外科逐渐成为集神经影像学、神经外科手术学、神经病学、耳鼻喉科和头面部整形外科学于一体的一门独立和成熟的学科。介入神经外科技术主要应用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脊髓血管病变和部分血供丰富肿瘤的术前栓塞等方面。该项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观念的更新。诸如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方面,由最初电解可脱弹簧圈(GDC),到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以及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等,这些技术与材料的出现,大大拓宽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提高了治疗效果。而颅内血管畸形的治疗方面从黏附性液体栓塞剂(NBCA)到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也经历了一次观念上的转变,并由此总结了新的规律,确定了新的手术适应症,特别是对于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一些先进的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也为这项技术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血管内治疗技术提高及材料的更新,使神经外科医生有了新的选择,很好地解决了一些过去认为不能治疗或治疗风险极大的脑血管病。尽管如此,介入神经外科所用的技术仍然相当有限,并且每个病例的治疗过程都不尽相同。因此,每次治疗都必须建立在对疾病自然病程的透彻理解和治疗利弊反复权衡的基础上。四、微创——颈腰椎间盘锁孔手术在欧美,大多数完成培训后的神经外科医生致力于脊柱外科这一领域,脊柱外科手术量在许多大的神经外科中心,占总手术量的30%~40%以上,有的甚至占到60%~80%。在我国,由于神经外科起步晚和历史遗留等问题,至今在国内,仅有少数病人有机会接受显微手术,其原因是这类病人往往未到神经外科诊治,而国外在30年前已经将显微技术应用在颈、腰椎间盘的手术中。目前显微手术仍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被认为是椎间盘手术治疗方法中的“金标准”。脊髓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脊髓和脊神经关系密不可分的脊柱骨性结构,如同颅骨与脑和脑神经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由于神经外科医生对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更加熟悉,显微手术更加娴熟,对神经组织的保护更加确实,神经组织的减压更加安全彻底。因此,擅长精细操作的神经外科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去积极参与并承担脊柱脊髓手术的工作。随着临床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等的不断深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在对靶点的显露过程中,不破坏或将入路中对骨质及关节突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才是确保脊柱稳定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出了微创的概念,并在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譬如:1975年,Hijikata首次报道了经皮髓核摘除术;1997年美国研制出第一代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系统;1998年第二代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投入临床使用。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近代发展趋势是微创——切口小、损伤小、准确及安全。1953年,Spurling及Segerberg成功地从后路行锁孔椎间孔切开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1955年,Robinson及Simith报道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植骨融合术。1958年,Cloward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独创应用一圆柱形植骨块插入椎体间植骨。1977年西德W.Caspar、瑞士M.G.Yasargil和1978年美国R.Williams几乎同时报道在手术显微镜下成功地完成腰椎间盘显微外科切除术。传统的椎间盘手术由于视觉和光线所限,往往需要扩大皮肤切口及骨质的显露而到达病变,无疑增加了入路过程中组织的副损伤,在显微手术技术高度成熟的今天,显然不符合微创的理念。在国外,裸眼下大范围显露摘除椎间盘的传统术式已被显微椎间盘切除术所代替。五、小结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手术显微镜第一次被引入到神经外科、双极电凝开始使用,还是到了70年代第一台CT机的问世,以至到了90年代 PET、DSA、神经导航的出现、各种栓塞材料如生物凝胶、机械可脱微弹簧圈(MDC)、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在介入领域的广泛应用,所有这些无一不镌刻着几代神经外科医生对微创的追求。小到一种手术技术的改进,大到一个治疗理念的更新,神经外科医生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创伤换取病人最大的收益。正是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对病人的人文主义关怀,“微创”使许许多多的神经外科医生为之奉献一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微创”的理解、认识也将不断改变、深入,今天我们认为符合微创理念的所有技术平台,也许明天就被认为是最大的侵袭,但是有一点是不会该变的,那就是神经外科医生对微创的不懈追求。后人评价我们今天的工作时也许会说:“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摘自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9月13卷9期
血压、脉搏是人的正常生命体征,但看起来像正常人一样,一侧肢体却没有了脉搏和血压,就是稀奇事了。2009年3月哈医大四院接待了这样一位特别的患者:宁老,70岁,退休老干部,5年前偶然发现左上肢无脉,左手苍白,发凉,逐渐出现头晕、恶心,而且左手活动一多就感觉头晕的厉害。得了这样一种怪病,虽然不影响什么,却成为宁老心头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虽经多方求治,但一直没有查出“病根儿”。宁老失望之余,经朋友介绍,来到了哈医大四院。神经外二科主任、脑血管病专家王智教授经过认真全面的检查诊断宁老所得的怪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无脉症,系锁骨下动脉狭窄所致。王智教授率领他的团队经过周详的计划及准备后给宁老施行了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成形术,术后当时宁老的脉搏就神奇般地出现了,宁老说这辈子搞革命枪林弹雨都没掉过眼泪,但今天他却热泪盈眶。五天后宁老高高兴兴的出院了,出院时头晕的症状也消失了。一、什么是无脉症?病因是什么?王智教授解释说“无脉症”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见于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长期患有系统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老年人,也容易患类似的“无脉症”,但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王智教授说,“无脉症”之所以罕见,是因为特别容易被误诊,患者头晕头疼,多数都认为是颈椎病引起的。因此王智教授提醒广大患者,如果发现局部脉搏减弱甚至“无脉”,都要先考虑是否患有“无脉症”的可能。二、为什么抬手会头晕呢?王智教授说锁骨下动脉是一根很重要的血管,供应上肢和部分大脑的血液,在其起始点如果出现闭塞或者狭窄,当上肢过度活动时,上肢就会“盗”用椎动脉供应大脑的血液,血液就会从上往下倒着流,脑部就会缺血,出现眩晕、恶心、呕吐、一过性意识丧失、视物模糊等症状;还会出现上肢供血不足的情况,表现为患侧上肢无力、感觉异常、发冷、脉搏减弱、皮肤苍白或无脉症,患侧血压较健侧明显降低或测不出。王智教授解释说宁老之所以抬手活动后会引起头晕就是因为当他活动患肢的时候,原本应流向大脑的血液倒灌入他的患肢,导致大脑缺血,产生头晕症状。这种现象医学称之为“盗血”。三、盗血会有什么危害?盗血最初会导致脑供血不全,但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就会恢复,如果狭窄的比较厉害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脑细胞坏死,出现严重后果,甚至还会发生猝死。 四、如何预防和治疗?王智教授说,锁骨下动脉闭塞或者狭窄一般以左侧多见,测血压时,两侧上肢血压都要测。若两侧的血压差超过了20~25mmHg,就应引起高度警惕。再有就是脉搏不一样,一个胳膊没有了脉搏或一侧比另一侧弱,都要进行及时的检查,考虑是否患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建议平时服用降血脂、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对已经出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症状(血管狭窄或堵塞已超过75%)的患者可首选介入(支架)治疗,对于已经闭塞而无法开通的病人也可采用外科手术(血管内膜剥离或搭桥)治疗。张伟光 金鸥 小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