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约有15-20%的人会杀菌失败,第一次杀菌失败后,不要立即进行杀菌,为了恢复幽门螺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建议停药3个月以上;起码是杀菌前要停用PPI至少2星期,其他抗生素药物30天。 有症状的可以先对症治疗。还要首先避免上一节谈到的问题,比如依从性等。 2、抗生素组合不能与上次重复,尽量避免高耐药的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 3、采用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不能低于14天;如有必要也可适当延长; 4、选择高效的抑酸剂,比如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新一代PPI。 5、可选用一些经验性疗法:比如选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利夫布丁、西他沙星等替代相应的抗生素。 6、同服益生菌、某些具有抑菌和减少副反应作用的中成药等。 7、适当增加抗生素剂量:比如阿莫西林2g/d增至3g/d, 呋喃唑酮0.2g/d增至0.3g/d,可提高根除率。 8、有必要的话,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组合。 对于二次杀菌也失败的朋友,更不要心急,这就需要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再次杀菌。
我听病人说:生活中肠胃不好的人可以靠“喝粥养胃”,反流病人也可以靠“喝粥”度日吗? “喝粥养胃”似乎已经成了常识,但并不是所有的胃病都适合喝粥养胃的。比如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喝粥反而会加重病情!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喝粥,因为消化不良多是由于胃酸分泌不足造成的,喝粥比较好消化,而且粥可以刺激胃酸分泌,起到开胃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喝粥可以刺激胃酸分泌,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反酸症状的患者往往胃酸过多,当然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病情恢复却有害无益,而且流质稀质的食物更容易反流回来。人们在喝粥时咀嚼较少,口腔内的唾液腺就不会大量地分泌唾液,就不会有足够的唾液淀粉酶出现帮助消化。经常喝粥会抑制淀粉酶的分泌,刺激胃酸分泌,不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恢复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小贴士: 建议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应多吃馒头、包子、面条等面食,因为面食属于碱性,可以让胃的酸碱达到平衡,有助于减少胃病复发几率。 既然我有反流反酸的情况,那是不是摄入一些碱性的食物或饮料就能综合胃酸,缓解症状?喝浓茶行吗? 答案当然是No!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低浓度茶饮对胃食管反流无影响,但高浓度茶饮可促进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患者可出现更多的食管酸暴露,反流次数以及胃酸清除时间也相应延长。餐后饮茶时,茶叶中的茶多酚、茶碱及咖啡因可抑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蛋白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到食物消化、吸收与胃排空,这种对胃肠道运动的抑制可能会引起促进胃食管反流的作用。同时,茶中鞣质可与消化酶、食物中蛋白质形成结合物,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请不要饮浓茶! 小贴士: 喜欢喝东西的患者,可以用一些有益于反流病症状缓解的代茶饮代替浓茶,如:陈皮荷叶茶。 得了反流病这么难受,严重影响人的精神,是不是少动点,多躺着休息,症状就能缓解? 这个问题我想部分患者都能自行解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胃食管结合部(贲门)往往松弛,患者们在平卧位时更容易发生反流现象,就像一个没有盖的瓶子,平放和立放的区别。大部分反流病患者都是夜间症状明显,甚至难受到睡不着觉,就是因为平卧位下人体胃内的东西更容易反流出来! 小贴士: 建议患者们在餐后2~3个小时内都不要平躺,小小活动活动,促进胃肠消化;更不要养成睡前吃夜宵的习惯,会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 请问反流医生,胃食管反流病睡不着,听说抬高床头就可以缓解症状,但是我颈椎本来就不太好,没法垫枕头啊,这咋办啊? 胃食管反流病人晚上想要睡得好,必须把上半身的位置抬高一点,保证不让胃内东西跑出来!根据万有引力理论,理所当然的应该抬高床头,让水往低处流,胃里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反流而上了!可是如果你的枕头垫太高,你很容易头晕目眩、颈痛、肩臂酸胀、肢节麻木、颈椎诸多不妥,颈椎长期不再向前正常弯曲,反而伸直甚至向后突,呈现反张畸形,所以我们建议的是抬高“床头”,而非垫高“枕头”! 小贴士: 胃食管反流病枕头,能找到到相关斜坡枕头,比单纯垫高枕头的做法更科学、健康、靠谱。 胃镜检查真的难受,我不想遭罪了!是不是做完胃镜我就算是完成检查了,不用再做其他的检查了吧? 当然不行!其实胃镜检查和我们胃食管反流专业检查是截然不同的检查手段和检查目的。 胃镜检查是尽量从视觉上发现胃、食管是否有肉眼可见的器质性病变、病理性改变等(如食管炎、巴雷特食管、胃食管息肉等);胃食管反流科专项检查则是专门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特点所做的检查,如24小时ph阻抗监测、咽喉部Dx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等,能够监测患者食管及咽喉部的ph环境变化,准确的记录检查期间患者的症状发生,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必要标准检查! 小贴士: 明确诊断检查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也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操守的支持,积极配合医生诊断病情,更有利于解决疾病!
吉米大夫 消化界 体检查肝功能,里面有几个叫做“胆红素”的指标。 它们和肝脏功能关系很大,特别和“黄疸”关系更密切。 但,是不是高了就说明肝脏不好?是不是越低越好? 胆红素分成: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总胆红素包括了直接和间接胆红素。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胆红素们的那些事。。。 1、这些高,肝脏有问题 如果,直接和间接都升高,同时谷丙转氨酶或者谷草转氨酶也升高了,就要先考虑肝脏有了问题。 可能有的问题是:肝炎、肝癌、肝硬化。。。 但具体是什么,要进一步抽血查肝炎、做B超或者CT看肝脏有没有长东西。。。 除非肝脏有了严重的问题,一般转氨酶高得比胆红素厉害。 如果检查都是正常的,这些高,还不一定就是肝脏的问题。 2、这些高,胆道有问题 如果,直接和间接都升高了,而且直接高得更离谱,你成了“小黄人”,就要先考虑胆道有了问题。 可能有的问题是: 1)肝脏外面的胆道堵住了:胆管结石、胆管癌、胰腺癌。。。 2)肝脏里面的胆道堵住了:寄生虫、药物、怀孕。。。 但具体是什么,要进一步做B超、CT、MRCP看看到底是什么问题。 3、这些高,血液有问题 如果,主要是间接高起来了,你还有点腰酸什么的不舒服,就要考虑血液有了问题。 可能有的问题是: 溶血性黄疸、输血。。。 但具体是什么,要进一步做相关血液疾病的检查,才知道是什么。 如果,只是高了一点点,就不一定有关系了。 4、这些高,对人有好处 如果,胆红素们稍微高一点,高得不太多,可能对人是有好处的!!! 真的假的?不是说,胆红素是毒素,越低越好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胆红素有抗氧化的作用,高一点可能是有好处的: 1)保护血管:这样可以让血管少受伤,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保护心脏:可以让心脏更健康工作,减少心梗的发生; 3)保护大脑:可以保护大脑的神经系统; 4)保护肝脏:轻度增高的胆红素可以保护肝脏,这实在太意外了。 胆红素有好的、也有坏的,高得很多肯定是有害的,但如果只是高一点点,可能反而是有好处的! 5、这些高,是正常现象 如果,你经常喝酒; 如果,你剧烈运动。 那么,你的胆红素会升高。只要你停止做这些,指标就会下降。 所以,你根本不用害怕,因为,这些是正常现象。 6、总结 胆红素升高不都是肝脏的问题 不同的胆红素高,有不同原因 有些高一点点,可能会有好处 如果检查了正常,可能就没啥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病人一有少量便血即想到自己是否得了不治之症,整天忧心忡忡,直到医院彻底检查后才如释重担,那么两者有没有鉴别点,本文将给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80%的直肠癌曾被误诊为痔疮 痔疮和直肠癌都会引起便血 痔疮是直肠下段、肛管和肛门缘的静脉丛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属于人体“突起”病变,痔疮的本质是血管团。 因此,其出血主要是各种原因(如久坐、免疫力下降、长期口服抗凝药、饮酒、辛辣刺激等)导致血管团局部破损所致。 直肠癌属于恶性肿瘤,是人体的“异常组织”。直肠癌的本质是肿瘤细胞和供应肿瘤细胞的小血管。 因此,其出血来源多是癌浸润直肠黏膜使其表面溃烂或癌肿本身破溃导致。 一、便血特点鉴别 1、痔疮的便血特点: 痔疮便血的特点是排便中或便后出血,色鲜红。 痔疮分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等; 外痔一般不出血,内痔出血但一般不疼痛,大多是点滴状、线状、或喷射状,颜色大多呈鲜红色有时大便表面附有少量血液或将手纸染红,有时为滴血,便后出血多自行停止。 若长期反复出血或多次大量出血,还可引起贫血。 2、直肠癌的出血特点 直肠癌出血的特点是血与大便相混合,便血呈暗红色。 出血根据病变部位距肛门的距离远近,可能是鲜红色,也可能是暗红色,靠上部位的结肠癌也可能出现铁锈色甚至黑色。 它的特点是有伴随症状: 比如,排便习惯的改变,次数增加,排便不尽感、腹泻、便秘交替,伴有粘液或脓血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仅为大便表面黏血迹,也有的会是鲜血。 这一点很难与痔疮相区别。 3.息肉出血 某些息肉也会出血。也是看息肉距肛门的远近,近的呈鲜红色,远的是暗红色;一般没有伴随症状。 4.肛裂出血 肛裂伴有周期性疼痛,便前疼痛剧烈,便后稍缓解,后又继续疼痛,它的出血也是鲜红色的,类似于内痔出血。 二、伴随症状不同 1、痔疮除便血外还有以下症状: ①内痔脱出: 早期仅有便血,没有疼痛。 二期内痔伴有排便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 三期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回纳,甚至在用力或咳嗽时均可脱出。 ②疼痛:内痔一般无疼痛,如果内痔嵌顿(即脱出后“卡”在肛门不能回纳)可出现剧烈疼痛。 ③肛门瘙痒。三期以上内痔因括约肌松弛,肠腔内分泌物流出,可致肛门周围潮湿瘙痒。 ④肛门坠胀。肿大的痔核刺激直肠黏膜或痔黏膜表面炎症引起肛门坠胀。 2、直肠癌伴随症状较多,主要症状有: ①直肠刺激症状。常见腹泻,里急后重及排便不尽感,有时每日排便数次,但每次量不多。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泻及便秘交替出现。 ②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常见大便带有脓血及黏液,一般出血量较少,血呈鲜红色或稍暗,附于大便表面,便血常为间歇性,少数病例可发生大量出血,病人有肛门下坠不适感。 ③肠腔狭窄梗阻症状。癌肿浸润肠壁使肠腔狭窄,引起大便变细变形,严重时出现排便困难。 ④消耗征象。恶性肿瘤长期慢性消耗,可出现贫血、消瘦等恶病质征象。 ⑤转移征象。直肠癌一般无疼痛,但癌肿浸润肛管和括约肌则疼痛显著,恶性肿瘤细胞可以随血液淋巴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肝脏,肺等。 也可直接浸润到临近的组织,如尿道,阴道,前列腺等,产生相应部位的症状。 三、好发年龄 痔疮任何年龄均可发作,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直肠癌好发于中年人或老年人。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人群屡见不鲜。 所以任何年龄段的便血,都不能轻心大意! 四、主要靠检查来鉴别 鉴别痔疮与直肠癌,主要靠医生检查。 1、肛门指检: 一般肛门指诊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的痔疮和直肠癌都是发生于手指可以触及的部位。 如果用手指由肛门伸入触之,感到内部有柔软突起,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结节则为痔疮。 如果感到肠内有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表面不光滑的菜花硬块或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溃疡,并发现肠腔狭窄得仅能容纳一个手指; 检查后,指套上沾有血液、黏液者,则极可能患上了直肠癌。 2、肠镜检查 其次需要医生用专门的检查设备,如喇叭口肛门镜,电子直肠镜、电子纤维结肠镜等,这些检查要求病人排净大便甚或清洁肠道以便直视下辨别是否为痔疮还是肿瘤。 特别提示 如果您大便带血,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到找专科医生进行检查,以排除直肠癌的可能。 因为,80%以上的直肠癌首次就诊会被误诊为痔疮! 即使是医生明确了痔疮出血,如果用药一段时间后仍然有便血时更要注意进一步检查,以免“癌瘤出血”被“痔疮出血”所掩盖而耽误了治疗时机。
导语: 幽门螺杆菌(Hp),是至今发现唯一存在于人体胃部内的一种细菌。中国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非常高,超过50%。而目前证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暧昧。 有些人当发现自己携带幽门螺杆菌,则忧心忡忡,任何细枝末节都会被无限放大,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胃癌的高危患者。 那么,胃癌与哪些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到底有多大关系?感染了就一定会得胃癌吗?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胃癌,与Hp到底有多深的渊源。 幽门螺杆菌其实是一种喜欢强酸环境的细菌,它非常特殊,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最适合它生存的就是哺乳动物的胃。正因如此,幽门螺杆菌也是唯一能在胃里生存的微生物。 理论上讲,这个菌如果在胃里大量繁殖。有可能会损伤胃黏膜、甚至肌肉层,从而造成胃溃疡,反复感染,也可能会诱发胃癌,但这个可能性其实并不高。 世界上有50%的人是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些,达到56%~67%;那是由于,咱们中国人不分餐的饮食习惯导致的。 但在世界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当中,大约7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 只有10%的人因此患上了消化性溃疡,也只有1%左右的人可能才会患上胃癌,而且这1%还多见于溃疡病患者。 所以,不见得感染了就一定会得溃疡和胃癌。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需要内外因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胃癌的发生,与家族史、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慢性胃病、工作压力、精神状况等都有关系,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可能发生,幽门螺杆菌仅仅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幽门螺杆菌并不是单纯的“肇事细菌”,正所谓相关并不代表因果,幽门螺杆菌也可能在我体内快乐地繁衍,而并不造成任何伤害。它和乙肝病毒、HPV病毒那样的致癌病毒不同,更多的还是要看它和我们的胃壁细胞“性格搭不搭”。 有研究表明,缺少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哮喘、枯草热以及皮肤过敏。当幽门螺杆菌从人类的胃中消失后,人们更容易患上食道反流症,以及其并发症,比如巴雷特食管和食道癌。 今年9月,著名消化病专家张澍田教授的一篇综述性文章指出,幽门螺杆菌对炎症性肠病有保护作用;儿童免疫力的提升也与之相关。 可见,它并不是一无是处。这也是有些专家不建议全民根除的原因。 所以,不是所有胃病的黑锅锅,都要幽门螺杆菌来背!正如上文所说,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单一的因素,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言说,病从口入,胃作为消化器官,多各种食物的刺激首当其冲,比如生冷酸辣刺激食物、烟酒等,其实是造成胃病的主要原因。 试想一下,你把冷的、热的、尖的、硬的统统往手里装,用手揉一揉,手估计已经破了皮了,所以连手都受不了,更何况是胃呢? 胃黏膜上皮细胞大概每5天会更新一次,损伤的上皮会脱落,新的上皮会生长,但是如果损伤太快了,更新的速度没跟上,溃疡就可能产生。幽门螺杆菌只是损伤环节当中可能的一个环节,并不能“负全责”。 此外,熬夜、亚历山大、紧张焦虑等也会诱发胃病。 到底哪些人需要做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呢? ①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② 慢性胃炎伴黏膜萎缩或糜烂患者; ③ 胃癌家族史; ④ 有MALT淋巴瘤患者。 以上四种患者一定要做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和治疗。 检测方式很简单,目前主要采用C13和C14呼气试验,简单快捷准确,不到半小时就有结果。 治疗也很简单,目前采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10~14天,一般都能根除。 最后建议大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也有胃部疼痛、胀满不适、消化不良等,那么可以去查个胃镜。 如果没有消化道症状,您的岁数较大,也可以等下次体检的时候做个胃镜看看情况,再做要不要治疗的决定。 总之如果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化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胃镜; 有家族史者,年龄45岁以上者,最好检测一下幽门螺杆菌,并及时做个胃镜,以防患于未然。 如果只是普通的浅表性胃炎,最好管住自己的嘴,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很多人觉得,肝功能检查正常,就证明自己肝脏很健康。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确实如此,但有人明明肝功能检查正常,却发现自己肝硬化,或者肝癌晚期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肝功能检查没用吗? 为什么医生要我再花钱查B超、查CT什么的?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肝脏正常 首先,你要知道,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只要剩下1/3的肝细胞在正常运转,就不会影响身体代谢。有时候看这个人能吃能喝的,感觉很健康,可能肝脏上已经悄悄长了个肿瘤。 所以,定期体检很有必要。一是高危人群很有必要;二是对于那些生活习惯不良的人,如熬夜、酗酒、饮食油腻等,这些都会对肝脏日积月累的产生影响。 然后,我们来说说为什么肝功能正常,肝脏却可能不正常。 ▼实际上,肝功能正常,仅代表抽血时肝脏细胞没有发生炎症,没有出现坏死。 ▼有可能肝脏已经硬化了,又或者肝脏以前曾经有过炎症,但抽血时炎症已经停止了。 ▼而在肝癌早期或中期,癌细胞周围的肝组织会受到压迫或侵犯,因此转氨酶可能会出现轻度的升高,甚至还可能是正常的。 那为什么还要检查肝功能?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这项检查是基本上可以了解肝脏健康。所以一般不必再花钱检查更多。 ▼而对于患有肝炎或有肝炎病史的人,或者说一些高危人群,这项检查已经不能够全面体现肝脏健康状况了。就可能会出现上面说的可能的情况,肝功能正常,最后出现肝硬化。 所以,在临床上或者门诊过程中医生会反复地跟患者说,对于检查,应该将各个方面、各个指标综合起来,整体地去分析、评估病情。 肝脏健康,都检查点啥? 一般常见的肝脏健康体检有: 1.肝功能检查基础,适合所有普通人 肝功能检查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消化功能是否正常。可以帮助大部分普通人评估自己的肝脏健康状况。能及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比如急慢性肝炎、酒精肝、药物性肝炎等肝胆系统疾病。 ▍缺点:不过,常规肝功能检查检测的是外周血中的转氨酶、蛋白、胆红素等,只能间接反应肝脏功能状态,并不能反应肝脏形态变化。无法完全判断肝硬化情况、癌症情况等。 肝功能检查结果建议咨询医生解读,如果想要自己看一看的话:一般来说,转氨酶轻度升高不具有太大意义,但胆红素和蛋白指标异常则需要引起警惕,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2.肝脏B超检查清楚看肝脏 肝脏B超查往往是上午做,因为需要空腹。肝B超就像一面“小镜子”,能让我们“看到”肝脏的情况。比如: 大概了解脂肪肝的情况, 肝脏是不是有囊肿, 是不是有肝腹水, 肝肿瘤情况, 胆管和肝管有没有结石…… ◆B超下,健康的肝脏是通透的,B超光可以穿透肝脏。 ◆B超下的脂肪肝,肝脏上的血管和胆管是模糊不清的,并且B超光穿透不过去。 ▍优缺点:B超相对于其他检查,操作容易,对人没有什么损伤和痛苦,费用也比较低。但一些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寄生虫等,小于1厘米B超是无法检查出来的;且一些轻度脂肪肝也可能查不出来。 所以经常有B超配合其他检查的,比如: “B超+纤维化检测”可及早发现肝硬化。 “B超+AFP(甲胎蛋白)检查”可及早发现肝癌。 3.甲胎蛋白早期癌症判断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对原发性肝癌具有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是目前常用的肝癌筛查方法,该方法简单又实用。 一个正常的组织细胞演变成一个直径0.5-1厘米左右的实体瘤,大概需要5年时间,这个过程中,X光片、B超等普通的手段并不能发现。 5.乙肝五项(两对半)和丙肝传染病检查 乙肝五项检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两对半。乙肝五项和丙肝的检查,是从传染病学角度,检查是否感染乙肝、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 毕竟病毒性肝炎不注意控制,很容易发展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4.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乙肝患者必备 对于乙肝患者,因为乙肝两对半并不能准确的判断病毒复制情况,需要进一步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 该检测能准确反映血清中乙肝病毒活动情况,判断乙肝传染性高低,也是抗病毒治疗的评估指标。 6.CT和核磁看的更清晰 B超用于常规的检查,如果在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则要通过CT或磁共振进一步诊断,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还要CT、磁共振全做了才能确诊。 CT检查是发现肝癌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肿瘤的大小和形态、数目及边界。另外,根据影像分析可以对肝脏内的各个管道重建,能够精确到各个肝段血管与肿瘤的关系。 我该如何选择体检? ▼对于一般的健康人来说,了解自己的肝脏健康,通过肝功能检查就可以。 ▼而一些本身高危人群,或者患有肝病的人,则最好做一些系统检查,如肝脏B超、病理学、乙肝病毒DNA、血清甲胎蛋白等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对健康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16个月做一次B超+甲胎蛋白 ◆感染过乙肝、丙肝等病毒的人群; ◆肝硬化; ◆家族中有肝癌患者; ◆重度脂肪肝 建议最好半年做一个B超+甲胎蛋白,了解肝脏健康状况。 2每年体检一次 ◆40岁以上; ◆爱喝酒; ◆脂肪肝等。 建议每年体检一次,做一下肝功能检查,若是发现异常,根据医嘱考虑做上面的检查。
胆囊内会长各式各样的东西,看得出来哪个是息肉吗? 约有1%~9%的人群胆囊内壁上会长息肉样的赘生物,息肉本身并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因上腹痛或体检时,B超查出胆囊上长了息肉。息肉较小时,B超、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不能确定息肉的性质,统称胆囊息肉样病变。 查出胆囊息肉后,大家不必太在意,大多数息肉并不是真正的息肉,如果是息肉大多数也是良性的,只有少数胆囊息肉随着息肉的不断增大,可能会发生癌变,需要引起重视。因此,也别大意。 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意见根据胆囊息肉大小来预测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定期检查息肉大小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和伴随的情况,来决定是保守治疗、随访观察(和平共处),还是选择积极的手术治疗切除息肉(斩草除根)。 选择保守治疗还是选择手术治疗? 当胆囊息肉小于5 mm时 (1)如果无任何不适,每6~12个月检查一次B超,如果息肉不增大,继续每6~12个月复查B超随访,少数胆固醇息肉可自行消失。如B超检查息肉逐渐长超过10 mm,建议手术治疗。 (2)如果伴有餐后右中上腹痛症状,并确认与伴随胆囊结石、胆总管梗阻、复发性胰腺炎等有关时,建议手术治疗。应注意区别中上腹痛、腹胀等胃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不能做为手术治疗的指征。 当胆囊息肉5~10 mm时 (1)如果无任何症状,仍是每6~12个月查一次B超,如果息肉不增大,继续随访。如息肉持续增大并超过10 mm,建议手术治疗。如果无症状,但年龄大于50岁、同时有胆囊结石,仍建议手术治疗。 (2)如果有餐后右上腹痛,并确认腹痛与伴随的胆囊结石、胆总管梗阻、复发性胰腺炎等有关时,建议手术治疗。应注意区别中上腹痛、腹胀等胃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不能做为手术治疗的指征。 当胆囊息肉10 mm以上时 不论有否症状,建议手术治疗,特别是检查发现胆囊息肉在20 mm以上时,应尽快手术治疗。 如选择手术治疗,采用何方式好? (1)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如果胆囊息肉10 mm以下、年龄小于50岁、无胆囊结石时,建议选择保留胆囊功能的胆囊息肉切除术,可通过腹腔镜完成保胆息肉切除,现在还可以通过胃镜保胆息肉切除方式。如果担心息肉会复发,也可直接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2)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如果胆囊息肉10~20 mm、单个息肉、位于胆囊颈部、胆囊壁增厚、年龄大于50岁、同时伴有胆囊结石时,建议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不做保胆手术。 (3)剖腹扩大胆囊切除术:如果胆囊息肉大于20 mm、术前高度怀疑癌变、有淋巴结转移可能、已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息肉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是恶性息肉时,可按胆囊肿瘤手术方式切除胆囊及清扫周围可能的病灶。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或保胆取息肉术 经胃镜保胆取石微创术可用于微创保胆取息肉治疗 胆囊息肉如何进行保守治疗? 原发病治疗:胆囊息肉的病因仍不是很清楚,目前尚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胆囊息肉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应积极做好上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明确有效治疗胆囊息肉的药物,口服利胆药物或中成药,可能有改善症状效果,并不能消除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如何定期随访? 通常选择B超做为首选随访检查的方法,一般每6~12月检查一次,并定期检查肝功能、血CEA、CA199、AFP等肿瘤指标检查。当胆囊息肉大增大、伴有上腹痛不适、疑有息肉恶变时,应进行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或选择上腹部磁共振(MRCP)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高度怀疑癌变及时手术治疗。如选择手术治疗,术前常规进行胃镜检查排除胃部病变。
便血一般会分为三种形态: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这三种颜色形态,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我将它称之为“便血三原色——黑、暗、红”。 柏油样(黑)多是上消化道出血 要出现在上消化道——胃部与十二指肠附近。之所以将其称为“柏油便”,是因为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后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有时粪便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1、持续疼痛+呕血+黑便=胃癌 早期胃癌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病人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晚期胃癌病人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2、周期性上腹痛+黑便=胃溃疡 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上腹部疼痛是它的主要症状。痛感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有些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以出血、黑便、胃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3、呕血+黑便=急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胃炎起病较急,有可能会导致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单独黑便的人比较少见。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贫血。出血时还会有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 4、上腹部疼痛+饥饿痛+黑便=十二指肠溃疡 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以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如果出现出血,会引起黑便。 脓血便(暗)大肠肿瘤或炎症 暗色便即为脓血便,指的是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观较稀薄,有时含有大量黏液。暗色便或含有黏液的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例如: 1、持续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秘/腹泻+暗色便=直肠癌 早期直肠癌多数无症状,但是随着大肠癌的生长,到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问题。待到后期,直肠癌会使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 2、果酱式+排便困难+暗色便=结肠癌 分左、右结肠癌,结肠癌患者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稍后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中毒症状。 3、疼痛+里急后重+腹泻+呕吐+暗色便=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症状,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在少数病人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每天30次的高热与腹痛。 4、腹泻+腹痛+暗色便=多发性肠息肉 多发性肠息肉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多发性息肉多与遗传、饮食、炎症刺激因素有关,且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便血。便血常持续,后期伴有恶变。若继发感染,以上症状则加重,大便稀软、味臭、带有泡沫,有时带粘液脓血。亦有大便秘结伴里急后重感。此外若位于直肠下端较大瘤体,便后可脱出肛外,呈暗红色、乳头状肿物。 鲜血便(红)多来源于肛管直肠 红色便即为鲜血便,红色便大多为急性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鲜血便一般来自肛管直肠疾病,例如: 1、喷溅/滴落+无痛+鲜红=痔疮 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不同分期的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严重时可能会有喷溅血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表现。 2、无痛+血与粪便不混合+鲜红=直肠息肉 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当然,如果息肉位置高、数量多,有时血液也会与粪便相混。 3、擦拭/滴落+便时疼痛+鲜红=肛裂 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疼痛,便后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伴有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或擦拭见血。 4、肿物+坠感+便秘+鲜红=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 那么说是不是仅仅依靠疾病的常见特征来鉴别病症就足够了呢?并不是。不管症状如何明显,在确诊之前,仅仅依靠经验或者文字,都是不对的,还应该更加关注疾病本身的具体特质。文中等号只是为了便于表述,并非绝对,一旦发现身体健康出现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医,甄别病症,以免延误病情。 一指神功,能排查出80%的直肠癌 表小看肛门指检,这个是肛肠科医生的一指神功! 有时候自己看大便拿不太准,还是到医院求助医生吧。医生会给你做一个羞羞的检查——肛门指诊。就是把一根手指头伸进菊花里摸一摸菊花和直肠有没有问题,这样一个简单的检查就可以找出80%的直肠癌。 想要知道更多关于肛门指检的细节,请点击《这个小检查,能查出80%直肠癌!》 这些病可能也会让大便带血 1. 消化道溃疡(黑便) 会伴有腹痛、烧心、吐酸水等症状,因为出血位置在消化道内,所以你会看到黑色的大便。 2.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血水样大便) 一般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而引发,先出现腹痛腹泻,再出现血水样的大便,还会有恶心、发热和呕吐等症状,轻的3周内就能治好,但严重的可能会因大量便血而休克。 3. 肠结核(脓血便) 小腹的右侧一直隐痛或胀痛,吃饭后加重,大便为糊状或带黏液的脓血便,还会伴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 4. 溃疡性结肠炎(脓血便) 大便是脓血便,经常有腹痛,排便后疼痛可以好一点。 5. 其他 引起便血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以及某些口服药物,也会引起便血,这里就不再一一细数。 反复便血半个月一定要去医院查查!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便血,特别是持续超过半年的便血必须要到医院就诊。因为即使是痔疮,长期出血也会导致贫血,严重的还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对身体的伤害也不容小觑的!
声音嘶哑、经久不愈的咳嗽、半夜咽部烧灼感......警惕咽喉反流! 在耳鼻喉科门诊中,常常有患者抱怨顽固的声音嘶哑、咽喉部异物感以及经久不愈的咳嗽。而且在吃饭或平躺时,这些不适感会加重;甚至有患者在睡梦中会被一阵火辣辣的咽部烧灼感惊醒。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我们要警惕是不是发生了咽喉反流。 ↑胃内容物通过食道反流至咽喉部 什么是咽喉反流? 简单来说,咽喉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所引起的疾病。 人体一般通过食管上、下括约肌的封闭及食管的蠕动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及咽喉部。当胃酸产生过多,胃排空时间延长或食管括约肌频繁出现松弛以及食管蠕动发生障碍时,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咽喉部,从而造成不适。 咽喉反流有哪些危害? 咽喉反流通常会引起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及慢性咳嗽,同时也会诱发哮喘发作或鼻窦炎。另外,慢性咽喉炎、声带息肉/小结、声带接触性肉芽肿等,甚至喉癌都有可能与咽喉反流相关。 由于这些症状刚出现时比较轻微且不典型,因此大家常常以为自己着了凉,随便吃点感冒药应付一下。以至于病情逐渐加重。 咽喉反流的症状有哪些? 长期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会引起咽喉部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症状有: 1.声音嘶哑、发音易疲劳 2.有清嗓子的动作 3.有过多的喉部分泌物或鼻涕倒流 4.难以吞咽食物、液体或药片 5.吃饭或平躺时会诱发咳嗽 6.可有呼吸困难或窒息现象 7.受慢性咳嗽困扰 8.咽部异物感 9.烧心、胸骨后疼痛、消化不良或胃酸上返 大家可以自己对上述9条项目分别评分(0~5分,0分表示没有问题,5分表示情况严重),然后计算总分。当总分大于13分时,表明很有可能存在咽喉反流,建议大家到医院进一步诊治。 如何诊断咽喉反流? 当患者来到耳鼻喉科门诊就诊时,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的咽喉部和上消化道检查,以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 当除外其他明显器质性疾病后,医生通常会让患者自行填写上面提到的那九个症状的量表或进行电子喉镜及食管镜检查,初步筛查咽喉反流性疾病。 当高度怀疑存在咽喉反流性疾病时,会进一步行多通道阻抗-24小时pH值(酸碱度)监测。 多通道阻抗-24小时pH值(酸碱度)监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诊断咽喉反流性疾病的金标准。与仅仅诊断胃食道反流的单探头监测不同,这种方法采用双探头检测食道内pH值及电阻的变化。它包含两个探头分别监测食道上、下括约肌附近的酸碱度,同时依据一系列电极阻抗的变化来探测食管中食团运动的方向以区分由于进食等引起的正常pH及电阻改变。 对于不能接受上述检查但症状又高度可疑的咽喉反流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采用试验性抑酸治疗。即尝试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果在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得以明显缓解,那么可以考虑咽喉反流的存在。 如何治疗咽喉反流? 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需要双管齐下。即患者主动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进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包括: 1.睡前3-4小时尽量避免进食,尤其是过甜、酸、辣、不易消化的饮食; 2.避免用餐后马上躺下; 3.可以在睡觉时适当抬高床头,一般以30°为宜; 4.甜(巧克力等)、酸(柑橘、果汁等)、刺激性(辣椒、咖啡、浓茶、烟酒等)及高脂肪饮食会使胃酸分泌增多且胃排空时间增加,易造成反流,应尽量避免; 5. 控制体重,避免过饱进食。 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内科治疗方法。2015年版《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首选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其他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剂、胃黏膜保护剂以及H2受体阻滞剂等。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阻断H+进入到产生胃酸的细胞中,从而减少胃酸合成,达到减少反流的目的。 由于治疗咽喉反流的疗程较长、维持治疗费用较高、一旦服用药物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建议大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休息制动:直径小于1cm息肉切除术后三天内尽可能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直径大于1cm息肉切除术后或直肠息肉切除后,第一天内应绝对卧床,后三天内尽可能卧床休息。可在家人陪护下下床去洗手间。术后三天至二周内可轻微活动,如室内外散步等,不出差、不外出旅行、不上班,在家休息;术后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体力劳动,上班后不要久坐。 (2)饮食管理:较小息肉摘除后当日可喝水、饮用米汤之类流质食物,直径大于1cm息肉术后应禁食一天,第二天可饮水和流质饮食,第三天后进食米粥、烂糊面等之类的半流质饮食,一周后改为普食。术后一个月内尽可能吃易消化的米饭、精白面等主食、少吃粗杂粮;可吃易消化的肉类、牛奶和水果,可吃山药、冬瓜、萝卜、土豆等相对渣汁少的蔬菜、少吃韮菜、芹菜、坚果等渣汁较多的蔬菜,以减少粪便的量和硬度,减轻肠道的负担。避免饮酒、辛辣食物摄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3)粪便管理:息肉切除后数日内是息肉伤口愈合的关键时刻,由于术前清肠和术后禁食流质等饮食的控制,可暂无大便或大便量较少,有利于息肉伤口残端的愈合。数日后如有便意感时,可正常排便,不要忍便,如厕时不要久蹲。术后一周恢复保持原先良好的每天排便一次的好习惯。如无便意感可用开塞露1支挤入肛门直肠诱导和辅助排便,大便干结者可口服乳果糖(杜秘克)软化大便,不推荐使用番泻叶、果导等刺激性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