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了,准妈妈们在患皮肤病后对用药非常谨慎,生怕对宝宝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据统计,约30%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皮肤病,其中以皮肤瘙痒最为多见,主要有各种皮炎、湿疹、荨麻疹、妊娠痒疹、汗疱疹、妊娠疱疹等。发病部位根据病种有所不同。对于皮炎、湿疹来说,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现,如腹部,四肢、背部,双手,外耳道等。 什么是湿疹? 湿疹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有明显瘙痒,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局部外用药物是治疗湿疹的主要手段 根据患者年龄、皮损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使用炉甘石洗剂、外用激素药膏,氧化锌油剂、保湿剂、润肤剂及等。 一些孕妈妈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患了湿疹也不愿意用药,坚强的忍着。但是如果是中重度湿疹,瘙痒加剧会严重影响孕妈妈睡眠,身体状况不好也会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患湿疹到底能不能激素药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拿出依据来,如果仅仅凭经验之谈,怎么对得起准妈妈们的信任呢? 所以国内外文献,把这个问题搞了个清清楚楚。现在给大家汇报一下。 大多数研究发现,孕妇使用外用激素与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分娩方式,出生缺陷,早产和胎儿死亡)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有证据确实表明母亲使用强效外用激素,特别是大量使用,与低出生体重相关。 在怀孕期间使用低效/中效外用激素时,低出生体重的风险没有增加。 从理论上讲,当治疗吸收高的区域(例如生殖器,眼睑,腋窝)时,不良事件的危险性会增加。 关于湿疹,欧洲指南是这么说的: 湿疹期间1%氢化可的松乳膏的经皮吸收增加至缓解期的11-31倍。 在湿疹中,由于丝聚蛋白基因的功能突变而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因此,欧洲指南建议:患有湿疹的孕妇应尽可能使用最少量的外用激素,因为皮肤屏障受损。 深度分析 在这里深入分析一下,以免各位准妈妈误会。 1. 指南并没有说孕妇禁用外用激素,包括湿疹。 2. 对于湿疹来说,要根据病情轻重及发病部位来决定是否外用激素药膏。 3.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了炉甘石洗剂、氧化锌等没有副作用的药品,但是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准妈妈没必要忍着不治疗。实际上,对于孕期超过3个月的孕妇,外用激素药膏,尤其是弱效激素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极低。 举例说明 例如这种不太严重的湿疹,可以先试试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油。如果无效,可以使用弱效激素或软性激素药膏。 手部湿疹可以直接使用激素药膏,不会有副作用。疗效好,见效快。 对于其他部位的湿疹,例如生殖器,眼睑,腋窝,吸收率明显升高。如果皮疹伴有明显的破溃、渗出,皮肤屏障受损,等于是叠加作用,吸收的更多,这种情况最好不要使用激素药膏。 激素药膏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可用的弱效或软性激素: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 强效激素药膏尽量不要使用: 卤米松乳膏,丙酸氯倍他索,这里尤其要注意含有丙酸氯倍他索的复方制剂,如复方酮康唑乳膏 激素药膏的使用方法: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每天擦两次,连续擦药不超过2周。 糠酸莫米松乳膏每天擦一次,同样不超过2周。 不适合使用激素药膏的湿疹的治疗方法 少部分湿疹因为渗出比较多,不适合使用激素药膏。这时候,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油(注意不是氧化锌软膏)。可以用生理盐水湿敷。另外,渗出澳比较多的湿疹常常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可以配合外擦红霉素软膏或者夫西地酸乳膏。有时还需要配合口服药治疗。 注意事项 1.基础护肤很重要:沐浴清洁后擦干即刻使用外用保湿剂或润肤剂有利于湿疹的恢复。 2. 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尽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过敏原,如勤换衣物和床单,不铺地毯等。 内衣以纯棉、宽松为宜,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 观察进食蛋白性食物后有无皮炎和瘙痒加重,如有则应避免食用。避免疲劳和精神紧张等。 3.对于有些原因不明的重度湿疹,有可能外用激素药膏也控制不住。这时可能需要配合口服药治疗。这涉及大量的口服药,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备孕及哺乳期可以外用激素吗 1. 备孕期间使用激素药膏是非常安全的,只需做到擦药膏2周停一停就可以了。 2. 哺乳期是可以安全使用激素药膏的,但是如果是乳房长湿疹,不能擦在乳房部位。 小结 孕妇长湿疹可以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弱效或软性激素。 不建议使用强效激素,当心含有强效激素的复方制剂。 对于皮肤比较薄嫩的部位,如出现明显渗出的湿疹,最好不要使用激素药膏。
湿疹是网上咨询最多的皮肤病之一,发病普遍、持续时间长、难以根治,这些特点让很多爸爸妈妈身心疲惫。观带大家全面认识湿疹,了解湿疹的规范治疗方法。 1、婴儿湿疹与特应性皮炎是什么关系?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婴儿湿疹就是指的特应性皮炎“婴儿期”。婴儿湿疹是2岁之内出现的婴儿头面部湿疹,常于婴儿出生的第二月或第三个月开始。 2、婴儿湿疹长什么样? 典型婴儿湿疹的表现为面颊、额部、头皮等部位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剧烈瘙痒。严重的可泛发全身。尽管婴儿湿疹容易反复复发,但有一半可以1年后出现完全缓解,随年龄这个比例还会更高。但仍有约1/3的患儿迁延至成年。 3、为什么会出现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婴儿皮肤未发育完善,易受各种物理刺激或过敏原影响有关。有些与遗传和基因突变有关,如皮肤丝聚蛋白基因突变,皮肤干燥,更容易发生湿疹。 4、婴儿湿疹需要与哪些病区分? 尽管湿疹是婴儿最常见的皮肤病,但有时容易与其他一些疾病混淆,造成治疗不当,甚至过度治疗。其中最容易混淆两个病为“婴儿脂溢性皮炎”和“新生儿痤疮”。 (1)婴儿脂溢性皮炎:可能是由于胎儿在母体中时,通过胎盘吸收了妈咪的雄激素,使皮脂腺分泌旺盛所致,同时一种叫马拉色菌的真菌参与了发病。 一般在宝宝出生1周左右发生,这一点与婴儿湿疹不同,婴儿湿疹一般是出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时发病,另外,婴儿脂溢性皮炎会出现油腻性结痂,好发于头皮和面部,眉部是非常好发的部位。 (2)新生儿痤疮:发生在3个月以内者,最常见在2周左右,常见于男婴,但女宝也可发生。皮损表现为“青春痘”样皮损,但一般没有粉刺。 新生儿痤疮的发生主要是宝宝在出生前从母体获得了过多的雄性激素,出生后会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同时马拉色菌也参与了发病。对于新生儿痤疮,症状轻者一般不需治疗,几周后便可自愈。 5、婴儿湿疹怎么治疗? ①保湿,保湿,保湿!!!保湿非常重要。 ②外用药:首选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软膏等。也可配合非激素类的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软膏,特别是对反复复发需要长期坚持用药的宝宝,交替使用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③口服药:对瘙痒剧烈的,可以考虑口服西替利嗪滴剂、氯他定糖浆、扑尔敏等。对特别严重,一般治疗不能控制者,可口服甚至肌注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但一般不常规使用。 6、婴儿湿疹日常护理要点 ①皮肤保湿:推荐使用润肤乳,不仅发病时使用,平时也应常规使用,如果宝宝皮肤干燥,可每三小时一次。 ②衣物:给宝宝穿纯棉、宽松、柔软的衣物,在不着凉的前题下尽量少穿。 ③洗澡:水温不要太高,最好不要超过36℃,选择温和的沐浴露。 ④饮食:婴儿湿疹多数与饮食无关,一般不要过度忌口,但进食试验明确者,应尽量避免。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对婴儿湿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和网上咨询中,发现很多宝妈和宝爸们还是存在很多错误认识,特别针对这些误区,逐一解答。 误区一:湿疹要保持皮肤干燥 正好相反,湿疹需要保湿。患湿疹的儿童存在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保湿促进皮肤屏障的恢复很关键。患者应规律的应用保湿剂,不只是洗澡后使用,应坚持每天使用,需要时可每天多次使用。 在冬季干燥季节可考虑在房间使用加湿器,使房间温度保持在50%左右。 误区二:湿疹患者尽量少洗澡 过度清洗和长时间不洗澡都不正确。过度洗澡,特别是使用烫水洗澡或擦洗患处,湿疹的瘙痒会得到暂时缓解,但之后会因不良刺激和过度清洗造成的皮肤屏障的破坏而使用皮损加重,越来越痒。长时间不洗澡是也不可取。 特应性湿疹患儿应每天洗一次澡。洗澡时水温不要过热,在不着凉的前题下,应尽量低,平时每次洗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0分钟,尽量选择无刺激性的沐浴产品。洗澡后3分钟内使用保湿剂,以锁住水分。 在急性发作时,可以在温水浴中浸泡10~20分钟,其后立即外用糖皮质激素,可以使结痂的皮损变平,并迅速改善病情。 误区三:激素副作用大,千万不要用 实际上外用糖皮质激素还是湿疹首选药物。 糖皮质激素软膏可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沉着,还可诱发痤疮、毛囊炎、真菌感染、激素依赖性皮炎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长期大剂量不合理使用造成的。 只要针对病情、皮损部位,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强度的激素软膏,可发挥激素的强大抗炎、抗过敏作用,同时又能避免其不良反应。 一般儿童湿疹可选择氢化可的松软膏、地奈德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可以先用中强效的糖皮质激素迅速控制病情,再用低强度的糖皮质激素维持,只要合理使用,即使长期使用也是安全的。大多数糖皮质激素软膏在局部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就是安全的。 误区四:使用激素软膏湿疹容易复发 复发多数是因为没有规范治疗和其它诱发因素。有些患者病情稍一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病情很快复发,而且湿疹本身有容易反复复发的特点,所以最好遵医嘱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停药,必要时长期小量维持。一般不推荐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 对一些慢性湿疹需要长期使用外用药控制者,为了避免激素长期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也可交替使用非激素类的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软膏,对轻度的湿疹也可以单用,目前的研究显示在儿童使用安全。 误区五:“纯植物”药膏更安全有效 这些药效果有限,而且不一定安全。有些纯植物药可能有效,但一味追求不含激素的“纯植物”药膏则不明智。 英国对治疗湿疹的所谓“纯植物”药膏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药膏中80%含有激素,其中一半以上是丙醇氯倍他索(一种超强效糖皮质激素),而且国内也不断发现一些所谓的“纯中药”软膏中含有激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大量使用反而危害更大。. 误区六:湿疹应配合使用抗生素 一般不需要,重度湿疹或继发感染者才需要。 尽管有研究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参与了湿疹的发病,但是否使用抗生素尚有争议,而且有研究发现婴幼儿使用抗生素还会增加湿疹的患病率,所以在轻度湿疹不建议使用,对严重的特应性湿疹,一般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可以配合使用,最好不超过2周。 误区七:湿疹患者不能游泳 可以在泳池中游泳。湿疹患者可以在经氯消毒的泳池中游泳,这样对皮肤表面还有一定抗菌作用,但为了避免氯在皮肤上长期残留而刺激皮肤,应在游泳后立即冲澡和使用保湿剂。 误区八:母乳可以治湿疹 外用母乳对湿疹无效。尽管有研究认为母乳喂养的孩子相对湿疹发生率更低,而且母乳是宝宝的最好食物,不要轻易因为湿疹断奶,但外用母乳治疗湿疹无效,不仅延误治疗,有些还会刺激加重湿疹。 误区九:口服抗组胺药会有依赖性 抗组胺药没有依赖性,不会成瘾。儿童可选择西替利嗪滴度、氯雷他定糖浆、扑尔敏等,使用有嗜睡作用的抗组胺药时,最好晚上睡前半小时到1小时服用。使用时间长短应根据病情需要。 误区十:过敏原检测阳性就一定是湿疹的病因 过敏原检测结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婴儿湿疹患者做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和血液查过敏原特异性IgE会显示出多种阳性反应,这些结果仅供参考,需要与实际食用后是否真正加重病情等病史综合判断。 而且应以实际情况为准,目前认为查血液中食物IgG抗体对湿疹意义不大。“某康”、“某拉”通过生物波查几百种过敏原毫无依据。 误区十一:湿疹需要忌食“发物” 多数湿疹与食物无关,不需要过度忌口。很多湿疹患者认为湿疹是由食物引起的,而且“查过敏原”发现了很多过敏的食物,更加重了这方面的顾虑,而过度忌口。 但实际上即使停止了这些食物,也不能有效预防和缓解湿疹的症状,反而引起营养不均衡,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湿疹。尽管有些湿疹,特别是特应性湿疹可能与食物有关,但大多数湿疹与食物无关,甚至与环境中所谓的“可疑过敏原”也没有关系。 除非是非常明确的某种食物过敏,否则不应刻意限制饮食。对于婴儿,牛奶限制应谨慎。辛辣刺激性食物则应尽量避免。 误区十二:通过治疗彻底根治湿疹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治疗能够绝对根治湿疹。这是因为湿疹的原因非常复杂,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而诱发,但遗传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随体质的变化,对以往诱发湿疹的刺激不再过敏而自愈。 尽管如此,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恰当的护理及合理使用药物能控制湿疹的病情和避免复发,可减轻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误区十三:湿疹期间不能接触疫苗 需权衡利弊,重要的疫苗应及时接种。这个问题是婴儿湿疹患者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尽管接种疫苗后有可能会使湿疹加重,但发生率不高,且不严重。 而一些重要的疫苗如果不及时接种,一旦感染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这就需要权衡利弊,所以必须接触的疫苗还是应该按时接种(应咨询儿科医生),但需要接种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即可,如加重及时就诊。 湿疹是大家网上咨询最多的皮肤病之一,特别把大家关心的问题总结成文,希望对饱受湿疹折磨的患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作者:杨希川,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2020年5月25日是第十四个“全国护肤日”,今年的主题为“守护皮肤,共抗新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了预防感染,戴口罩成为疫情期间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口罩已成为人们的“第二张脸”。与此同时,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戴口罩防护的要求和强度比普通人更高。北部战区总医院皮肤科医护人员提示您,口罩戴久了可能出现“口罩皮炎”。 口罩皮炎不是单纯的一种皮肤疾病,而是指人们长期佩戴口罩导致面部皮肤出现压力损伤、过敏、湿疹、痤疮、粉刺、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症状,俗称“口罩脸”。 为什么会出现口罩皮炎?口罩按照面罩形状可以分为平面形、杯罩形或折叠形等,按照佩戴方式可分为耳挂式、绑带式或头带式。鼻梁、颧骨和耳部的皮下组织并不丰富,摘戴口罩过程中易受边缘“剪切力”的影响,而耳挂式口罩两侧的弹性挂带常会在佩戴者讲话、活动时反复摩擦、压迫面部及耳部皮肤,进一步导致局部损伤。长时间佩戴口罩者,会因呼吸使面部和口罩之间形成潮湿环境,局部皮肤屏障功能降低,对于压力、剪切力和摩擦等耐受力进一步下降,加重损伤。口罩材料包括金属夹、橡胶带等,对于少部分人来说是潜在过敏原,加上市场上流通的少量伪劣产品。使用者在佩戴时可能发生过敏。 戴口罩可能诱发的皮肤疾病?①皮肤浸渍 佩戴口罩后口鼻呼出的水分不能及时蒸发,形成水汽,皮肤角质层如同浸泡在水里,表皮变软、变白、起皱、脱屑。②压力性损伤 主要指由于较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皮肤组织受压、摩擦而出现的机械伤害。常见表现有压痕,擦伤、紫癜等。③口周皮炎 口罩佩戴时间过长,在鼻腔里呼出的湿气、交谈时的飞沫,以及汗液形成的“湿热”环境的影响下,口罩覆盖的面部区域易发生异常微生物的生长、定植,从而引发皮肤红肿、瘙痒、刺痛感等,诱发口周皮炎。④接触性皮炎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常在皮肤接触部位出现,症状较轻时,多在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破溃,可在破溃后继发感染。④痤疮 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对皮肤的封闭及局部压力,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闭塞,加之高强度工作期间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痤疮样损害或原有痤疮的加重。⑤皮肤干燥 戴口罩时,鼻子嘴巴呼出的水分不能及时蒸发,皮肤表面一直潮湿温热,会导致角质层水合过度,表皮屏障受损,皮肤锁不住水,导致皮肤继发性干燥。 该如何避免或减轻佩戴口罩导致的皮肤损伤? 可以选择比较合适的口罩,比如宽边口罩局部压力较小;对于口罩样式的选择,可以选择系带式而非耳挂式来减轻压力;如果是皮肤比较敏感的人,建议在使用前一定要阅读说明书,看看是否有皮肤容易过敏的成份。对于儿童,要由家长帮助选择大小和形状都比较适合的口罩,减轻对局部的压迫。其次可以在每两到三小时适度变换口罩佩戴位置,减轻局部压力。如果口罩反复使用或者持续使用已经超过 6 小时,建议更换口罩。 如果出现皮肤损伤,该如何处理? 若面部仅有轻度压痕: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果持久或伴有皮下淤血,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多磺酸粘多糖软膏等。若皮肤红肿破损: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适当使用创可贴、纱布等保护皮肤创面。若局部皮肤出现变软、发白、起皱等皮肤浸渍情况:在佩戴口罩前可以局部外用含氧化锌或凡士林的护肤润肤剂,减少汗液、摩擦对皮肤的刺激;脱摘口罩后清洁皮肤并及时使用护肤润肤剂。若出现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或感染,建议尽快前往医院治疗。 注:原创绘画版权归陈韩所有,请勿盗用。 总 院 公 众 号 总编辑:檀子娜 美 辑:宋晓亮 作 者:宁 凯 绘 画:陈 韩 校 审:牛 军 尹 璐 来 源:北部战区总医院融媒体中心
春季,万物复苏,气温攀升,户外风沙较大,各种致敏因子随着空气轻舞飞扬,加之人体皮脂腺分泌旺盛,很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症状。春季也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花粉症及结膜炎的高发期。由于病因复杂,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积极、科学的预防起着关键的作用。 1、什么是皮肤过敏? 皮肤过敏是对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性反应。 临床表现常以风团、红斑、水肿、斑丘疹,伴不同程度瘙痒和疼痛等症状和体征。 2、春季最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①花粉:花粉过敏较为常见,因为春季空气中杨树、柳树、蒿属、豚草、葎草等花粉漂浮于空气中,吸入呼吸道可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飘落于眼结膜,会出现眼红眼痒等症状;飘落在面部皮肤上,其含有的蛋白浸出会引起皮肤过敏。 ②尘螨:灰尘和螨虫主要生活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中,如卧室床铺、衣物、沙发等,春季温度高湿度大,灰尘大量堆积、螨虫大量繁殖,皮肤接触引起过敏。 ③真菌:春节雨量增大,温度增高,真菌开始大量繁殖。最常见的致敏真菌主要有链格孢霉、单孢枝霉、锈菌、黑粉菌、蠕孢菌等几十种。 ④蚊虫叮咬:春季大量昆虫繁殖,如蜜蜂、马蜂、蚊蝇、跳蚤等,被叮咬后会引起皮肤过敏。 ⑤食物过敏:春夏季各种反季蔬菜水果增多,加之大量使用保鲜剂、催熟剂及农药,使得人们对于蔬菜水果过敏比平时高出很多倍。 其他原因常见的有不良情绪、代谢异常、慢性感染灶、过度劳累等。 3、如何预防和护理? 最理想的是寻找发病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但较困难。故主要是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以缓解症状。 1、生活要有规律,尽量食用应季水果和蔬菜,少食辛辣、腥发等食物,避免饮酒、吸烟,保持充足的睡眠,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2、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霉菌等)过敏患者,尽量减少春夏季户外活动,外出尽量佩戴防护口罩; 3、室内保持良好通风,经常除尘,避免潮湿; 4、避免过度的日晒,使用敏感肌肤专用的防晒品,或打伞、戴帽子等物理防晒,否则会引起皮肤受到灼伤,出现红斑、发黑、脱皮等过敏现象。 5、皮肤保湿很重要,尽量使用不含酒精等刺激性化妆品,不化浓妆,对于敏感性皮肤。尽量不要频繁更换化妆品。一旦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立即停止使用任何化妆品,对皮肤进行观察和保护,如症状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