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年妇女带着一中年男人,面无表情的来到我的诊室。“医生,看看他有没有病?”诧异中我问了一句,你们为什么来医院!中年妇女答:我们去办理离婚,工作人员问他是否有精神疾病,他说很早以前做过心理测验,显示有中度抑郁症状。这时,工作人员说不能办理离婚了,要办离婚就去精神病院开个证明吧。。。。。。 聚散无常,落叶安知花开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会说:“近几天又失眠了,晚上睡不着,白天上班又没精神头儿,太难受了,谁要是让我能睡着觉,让我干多少工作都行”。这就是一位失眠者的真实心态。是呀,没有失眠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失眠所带来痛苦的,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见别人躺在床上不久就能进入梦乡,甚至是他们渴望自己也有的打鼾声,痛苦的是失眠者躺在床上,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床上不停的翻身,出汗,心情焦躁等,这时人们就会想到用安眠药来改善他们的睡眠了。今日看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现摘录部分给大家:自安眠药问世以来,人们对安眠药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安眠药没有什么作用;有的人认为用上安眠药就会上瘾;还有的人认为安眠药能够改善睡眠;更有人对安眠药又爱又恨,没有了它还真的不行。您对安眠药了解多少呢?第一代安眠药,包括巴比妥类、水合氯醛、三溴合剂等,其药理作用是可以选择性抑制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由于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有维持我们觉醒的重要功能,它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是我们产生嗜睡的感觉。其缺点在于治疗指数低,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中等剂量即可抑制呼吸。第二代安眠药,为苯二氮卓类,俗称“安定类”。其疗效显著而且安全,迄今已合成2000余种。又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其中短效苯二氮卓类半衰期小于10个小时,作用迅速而短暂。易有依赖性,撤药后很容易产生反跳性失眠。咪达唑仑半衰期1.5-2.5小时,三唑仑半衰期为2-3小时。中效苯二氮卓类半衰期多在10-20小时,较大剂量时有残留反应。常用的药物有羟基安定、氯羟安定、艾司唑仑及阿普唑仑等。长效苯二氮卓类半衰期多在20-50小时,其中以氟硝安定最短,氟基安定最长,达到40-100小时。其作用慢,疗效时间长,因此易有蓄积和残留反应,也易抑制呼吸。第三代安眠药,为新型的镇静催眠药物,其特点基本不改变正常的生理睡眠结构,不易产生依赖和耐受性。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其中唑吡坦对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有肯定疗效;佐匹克隆较少出现宿醉现象;扎来普隆用于失眠早期的治疗,改善前半夜的睡眠质量,不出现反跳性失眠。
精神疾病目前病因大多不明,我的观点是:尽可能多地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我的治疗原则:制定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依病情变化及时修正。用药种类尽可能少,用药剂量尽可能小,药物副作用尽可能少,治疗效果尽可能最好。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复发率高,易衰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沉重的负担;急性期症状,特别是阳性症状得到了较满意的效果;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亦有一定的疗效;但预后和结局仍不尽人意目前,精神障碍的治疗模式已与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上世纪60年代之前,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集中于减少患者的攻击性,避免伤人及自伤。到了60至70年代,患者已经可以在家属的帮助下到院外接受治疗。在上世纪80年代,医生往往较为重视控制阳性症状,到了90年代,则开始重视延缓疾病复发以及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进入21世纪后,传统的治疗模式已经被全新的“全病程治疗”所代替,治疗目标也发展为促进患者顺利回归社会。传统治疗模式往往过分强调阳性症状控制、偏重于急性期治疗、对潜在的严重躯体不良反应重视不够,从而导致患者对传统治疗的依从性欠佳。而全病程治疗观念则强调治疗的对象是患者,兼顾急性期及维持期的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复发以及保持患者正常的社会功能,并且更为重视减少并预防治疗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因此说,现在治疗模式转型为治疗和康复并重原则。康复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和其他方面的措施,对残疾人进行训练和再训练, 以减轻致残因素所造成的后果,尽量改善其社会功能,使残疾人的能力得到提高,恢复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水平,进而以平等的权利参加社会生活,充分完成与其年龄、性别、社会与文化因素相适应的正常角色,履行应尽的社会职责。精神康复的目标: ①复原; ②社区融合; ③生活质量。尽可能恢复各种功能而回归社会,并在心理上、社会上、躯体上和经济上恢复病人独立性的最高水平。精神分裂症康复的意义: 降低其复发率,阻止其走向衰退,提高他们的生活及社会技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改善患者本人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传统康复体系的康复目标:减轻残疾程度。康复始于残疾出现之后。目前的康复体系的康复目标:减少功能损失,阻断残疾发生。康复始于残疾出现之前。理想的康复体系的康复目标:减少发病,阻断功能损害。康复始于发病之前。
尊敬的来访者(求助者): 你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为你服务,虽然你我素不相识,但是有缘在这里相聚,借助于网络的神奇,为你解除创痛,是我最大的快乐。 首先,本人会认真的对待每一位求助者,以自己的专业和实践能力来解答你的问题,不欢迎无聊者,灌水者;不要不在乎,因为你的不在乎,就是不在乎自己的痛苦; 其次,本人会尊重每一位求助者的烦恼,欣赏你的积极,豁达;帮助你的同时,不需要你的人气,只需要你能真诚对待; 第三,为了确保求助的效果,本人希望你能明确为什么要来这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不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把你需要的问题解答; 第四,一次求助可能不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但是我还是真诚的建议你把问题好好分类,按照轻重缓急一个一个的解决; 第五,希望在这样的平台里,你不要急于追求效果,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我们可以邀约面诊; 最后,我深信,通过我们双方的真诚努力配合,就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
10月的一周日下午,一家三口人走进门诊诊室,其中妈妈就问医生:“我的儿子小雷今年6岁,在幼儿园读大班。最近一年来总是在睡觉一个小时之后下床活动,有时坐在客厅里转圈、有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时拿着书本看书,此时我们问他话,他也不回答,像未听见似的,几分钟之后就回到床上继续睡觉”,第二天问他昨晚为什么起床等,则说:“不知道啊”。还有一次,我值夜班,小雷和他爸爸在家,第二天早晨下班回家时看见小雷躺在地板上睡了一宿。妈妈又说:“医生,我还是担心,万一哪天我又去值班,孩子睡睡觉走出家门,走失或冻坏了可怎么办啊”?我也问了一下身边年龄大的同事,她们说:“小孩子可多都有这个毛病,长大一点就会好的,这是真的吗”?针对这位妈妈的叙述,从临床精神病学专业角度看应该诊断为睡行症(sleep walking),过去习惯称梦游症,是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睡眠和清醒同时存在的意识改变状态。睡行症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15%,多见于男孩,成人少见。 确切病因不明,部分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日常生活规律紊乱、学习紧张、焦虑或恐惧情绪等有关。也可能与大脑皮质发育延迟有关。部分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睡行症通常发生于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并非发生在梦中,多发生在非快眼动睡眠的第三期与第四期,常在入睡后15~120分钟发生,其他时段也可发生。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30s至数分钟。主要表现为刚入睡不久突然起床,在室内或户外无目的的活动。此时患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滞,缺乏对外界的应答反应,不能交流,行为缺乏目的性,从简单的无目的的漫游、围着床转圈、穿脱衣服、拿东西等到复杂的活动如操作电脑等,偶有攻击行为。期间很难被唤醒,如被唤醒可有定向障碍及意识障碍。多数人能够自行回到床上再度睡觉,醒来对睡行的经历不能回忆。活动时间一般为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在此过程中,患者处于意识水平低下及意识范围缩小的状态,防卫能力低下,睡前关好门窗,收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引起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对于儿童患者,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可以自愈的,不需特殊处理。对于成年人或症状严重的可考虑药物治疗,可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2 .5mg或氯硝西泮l~4mg睡前服。也可使用抗抑郁剂,如丙米嗪、帕罗西汀等。同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还要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紧张。
六月的一天下午,正值我出专家门诊,二个女儿陪老父亲走进诊室,其中一个女儿是一所大学教师,待老父亲坐下后他就对我讲:“医生,患抑郁症的人很多吧?我身边的两个姐妹前段时间就患有抑郁了,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她们抑郁是事出有因的,其中一个是孩子不爱学习,现在索性就不去上课了,整天和社会上朋友在一起吃喝玩乐;另一个是因为发现老公有外遇了,很痛苦。不过,她们经过不到一周的时间向好朋友倾诉和外出旅游等调整,抑郁就缓解了。可我的老父亲虽有抑郁,但和她们不一样的,每次犯病,虽经治疗也要三周左右才能缓解,无论是从患病时间上,还是疾病的严重程度上都比我的好姐妹重,它们的区别就在这里吧”?是呀,这位大学教师说的也是当今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能听见有的朋友说自己抑郁了,未经治疗三、五天就缓解了,有的可能晚上睡一觉情绪就缓解了。遇到这些情况,作为专科医生就要给他们讲清楚,哪些是正常的抑郁反应?哪些是抑郁症的表现?那么正常的抑郁反应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吗?一是正常抑郁反应往往都是事出有因的,如亲人的意外伤亡、恋爱婚姻不和谐,子女的教育问题、财产损失等,而抑郁症多事出无因;二是正常抑郁反应程度较轻,一般不会过多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而抑郁症程度较重,抑郁体验更为明显,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和学习等,严重者出现自杀的言行;三是发病时间不同,正常的抑郁反应一般在几天内就可缓解,一般不超过两周,而抑郁症的病程至少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四是抑郁症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表现基本相同;五是抑郁症有明显的生物节律变化,有昼重夜轻的规律变化。六是抑郁症有明显的生理功能变化,如食欲减退、体重有的明显减轻,有的略有增加,还有性欲减退等。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约占我国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一半以上。据国外精神分裂症20年的随访发现,完全恢复者仅占8%,有84%的患者反复发作,可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维持治疗尤为重要,也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康复期的患者一般接受请假出院或门诊治疗,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家属可能在双休日或春节等长假期间给予请假出院,此时患者与家属相处的机会增多,必要时需要家属来督促其日常生活等,这就要求家属在与患者相处时,不仅观察他的生活起居,还要观察他的病情变化,看看是否有症状的复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发的苗头,以便尽快控制其症状。如果发现不及时患者可能出现拒服药的情况,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增加医疗护理的难度,甚至发生意外。判断其症状是否复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一、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最早征兆,患者无明显原因地出现睡眠时间短,质量差等,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多梦或噩梦。由于疾病的因素,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多不能主动述说,这时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如连续2-3天出现睡眠问题,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返回医院就诊。二、患者的情绪突然变得常无故发脾气、易激惹、烦躁易怒、紧张、抑郁、焦虑等。三、患者常在室内来回走动,有时外出不归,或动作呆滞、反应迟钝、生活无规律、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甚至出现拒绝服药等。四、以往的精神症状再次出现,表现为患者胡思乱想,说话走板等。如认为别人议论、迫害自己,感觉走在路上有人用不好的眼神看他、跟踪他,感觉有人利用某种仪器在监视自己等。五、注意力不能集中、和他说话像未听见似的,对别人的问话总是回答“啊,啊”精神恍惚或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脑胀、四肢无力或没有食欲等。此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病情波动时及时处理,可以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
近日看了有关网络成瘾的文章,内容很好,就把部分内容摘录如下,大家一起分享吧。有的人将网络称之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便利,同时,由于少部分人不能合理、科学的使用,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由于反复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次使用的欲望;同时也会产生增加使用时间等。网络成瘾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的缺乏睡眠,他们往往是失眠-早醒,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据调查,网络成瘾者54%有抑郁症病史,34%有焦虑症病史,只有不到10%的人从事高科技行业。网络成瘾一般分为:①网络色情成瘾,是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②网络关系成瘾,是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色情网站交朋友;③网络强迫行为,是指一种难以控制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拍卖、购物等;④信息超载,是指强迫性的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搜集网络信息;⑤电脑成瘾,是指强迫性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程。据调查网络成瘾者的性格特征有: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网络成瘾对身心健康有很大损害,可造成视力的下降、肩酸腰痛、头痛和食欲不振等。下面介绍一下网络成瘾自评量表(以下12项中,如果有7项,则可以诊断为网络):1.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2.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3.下网后很难忘记上网时所浏览的网页,聊天的内容等;4.不上网时很难过,并想方设法寻求上网机会;5.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6.每次上网时间实际都比原定时间长;7.为了上网而放弃或减少了重要的娱乐活动、人际交往等;8.有时候,为了上网而放弃了学习和上课;9.对家人和朋友以及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正是时间和费用;10.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11.总嫌上网时间少,不能满足要求;12.长期希望或经过努力减少上网时间,但未成功。
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酒生产量及人均消耗量均有明显增加,有酒造成的各种危害、酒依赖住院率也随之增加。最新调查资料(2001年)表明:由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召集国内五家单位对国内五城市饮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普通人群(15岁以上)的男女饮酒率分别为74.93%和38.8%,男性饮酒量为女性的13.4倍,男性、女性酒依赖时点患病率分别为6.6%和0.2%。发达国家的饮酒量在80年代达到高峰,以后就消耗量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而我国的人均饮酒量、就相关问题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与此趋势相反,我国酒消耗量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却有明显的增加,已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通过哪些行为来识别酒依赖呢?(1)将饮酒行为看成是生活中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事情。(2)饮酒量逐渐增加。(3)饮酒速度增快,尤其是开始饮酒时更为明显。(4)经常独自饮酒,自斟自饮。有的到外面赊酒。(5)用酒当药,来解除自己情绪问题。(6)有藏酒行为。(7)酒后常忘事,严重者不知道自己和谁喝的酒,自己怎样回到家的。(8)晨起空腹饮酒,或睡前饮酒,用酒代替药物帮助睡眠。(9)因饮酒常与家人(尤其是配偶)争吵,人际关系紧张。(10)曾经戒过酒,但又病复饮。若以上表现具备2条以上,则高度怀疑目前为酒依赖的可能。那么出现疑似酒依赖的病人,该如何进行诊断呢?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中的酒精依赖综合征诊断要点:通常需要在过去一年的某些时间内体验过或表现出以下至少三条:(1)对酒精的强烈渴望火冲动感;(2)对饮酒行为的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3)当饮酒被终止或减少时出现生理戒断状态;(4)因饮酒行动而逐渐忽视其他娱乐获兴趣,在获取、使用酒或从其他作用中恢复过来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增加;(5)耐受的依据:必须使用高剂量的酒才能获得过去较低剂量的效应;(6)固执地饮酒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