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文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早已明确。早年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感染与一些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呈负相关,从而提出Hp感染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起保护作用。Hp真的有好坏之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刘文忠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明确了Hp是致病菌,根除Hp的利大于弊。 一、Hp菌株有坏、好之分的观点已过时 1997年Lancet发表了2篇关于Hp致病性的争鸣文章。微生物学家Blaser教授首先提出了Hp菌株存在多样性,有坏(bad)菌、中性(neutral)菌和好(good)菌之分,理由为: (1)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病因,但感染者中仅<20%的人发生上述疾病; (2)Hp定植于人胃内已有很长的历史,已适应于人类; (3)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腺癌和哮喘等疾病随Hp感染率下降而增加,Hp感染可能起保护作用。 胃肠病学大师Graham教授以来信的方式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提出了“唯一好的Hp是死的Hp”观点(即活的Hp都是坏的)。理由为: (1)虽然Hp感染者中多数人无明显症状,但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这些患者有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风险,但谁会发生难以预测,这一情况类似于结核或梅毒感染; (2)细菌在人体内定植时间漫长并不能排除致病性,例如结核杆菌在人体内定植也有很长历史(4万年); (3)根除Hp可预防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在少数胃体胃炎为主(胃癌表型胃炎)患者中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风险,但不根除Hp则增加胃癌发生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值得根除。 不同Hp菌株的毒力强度确实有一定差异,但并不是说毒力弱一些的Hp菌株就不致病,因为Hp感染者几乎均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这一争议中,Graham教授的观点是主流,而Blaser教授的观点随时间推移而淡出,他本人也基于事实已逐渐放弃。 2015年发表的“Hp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提出,“不管有无症状和并发症,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理由是Hp感染均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可在人一人之间传播。该共识报告的这一陈述为上述争议画上了句号,即只有坏的Hp,并无中性或好的Hp。 二、Hp确实是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 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Hp感染者几乎均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10%~20%发生消化性溃疡,2%~3%发生胃癌。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部分或少数感染者发病。 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占70%~90%)早已明确。Hp已于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人类胃癌第1类(肯定的)致癌原,其感染是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的必要(necessary)但不充足(not adequate)的病因。胃癌已被定义为一种感染所致的疾病,在感染所致癌症负担中,Hp感染居首位(占35.4%)。鉴于Hp可以根除,不良环境因素(高盐饮食、吸烟、新鲜蔬菜水果摄人少等)可以纠正(根除Hp比纠正环境因素更重要),因此胃癌已被定义为一种可预防的疾病。我国目前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胃癌,根除Hp预防胃癌应引起足够重视。此外,部分感染者可发生消化不良(上腹痛或不适),根除Hp是Hp阳性消化不良处理的一线治疗。 这些常见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已随着Hp感染率降低而下降。因此,毫无疑问,Hp是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对此质疑者混淆了疾病病因中Hp感染所致的比例(如70%~90%的消化性溃疡由Hp感染所致)与Hp感染导致的发病率(Hp感染者中仅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从而认定Hp不是胃部疾病罪魁祸首。 三、根除Hp肯定是利远大于弊 对于无抗衡因素(伴存疾病、医疗资源优先度、高龄等)的个体而言,根除Hp肯定是利远大于弊。 (一)根除Hp获益 治疗获益包括: (1)消除慢性胃炎活动性炎症; (2)预防和治愈消化性溃疡; (3)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总体上可降低34%~50%,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前根除则几乎可完全预防肠型胃癌发生); (4)是Hp相关消化不良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5)是胃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6)对部分胃肠外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治疗有效。 其中消除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是预防和治疗其他疾病的基础。 (二)所有Hp阳性者均应该治疗吗? 综上所述,根除Hp有较大或很大获益(视不同个体而异)应无争议,有争议的是治疗所有Hp阳性者可行吗?鉴于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后难以自行清除,因此“Hp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提出了“治疗所有Hp阳性者,除非有抗衡因素”。 国内相关研讨会上对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达成共识,但对治疗所有阳性者未达成共识。同意是感染性疾病,但不同意感染者均进行治疗,实则反映了一种矛盾心态。这是因为大家看到了我国的现实:人群中Hp感染率仍很高(40%~60%),感染的人口基数颇大;Hp耐药率高,根除率下降或显著下降,可能有较高的再感染率;不正规应用抗菌药物问题已很突出。为此,“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仍然需要根除Hp的指征,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应用Hp疫苗进行防治无疑是最佳策略,但目前仅见到曙光。 (三)Hp“默默奉献”和胃肠外疾患“守护者”的观点缺乏事实基础 早年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感染与一些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呈负相关,从而提出Hp感染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起保护作用。胃癌表型胃炎患者根除Hp确实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风险,但不根除Hp则增加胃癌发生风险,还是应该根除。Hp感染与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疾病的发病是否呈负相关尚有争议,因果关系更不明确。事实上,不考虑因果关系是否明确,已报道的与Hp感染呈正相关的其他疾病(可能起致病作用)的数量远超过已报道的与Hp感染呈负相关疾病(可能起保护作用)的数量。 最近,最先提出Hp感染可能起保护作用的Blaser教授参与的研究显示,Hp感染可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Hp感染对哮喘的发生并不起保护作用。在事实面前,他也在逐渐纠正自己的观点。 30多年来全球多数地区(包括我国)Hp感染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日本下降最显著,平均Hp感染率已从60%~70%降至20%~30%。如果Hp确实起保护作用,那么日本人群中失去这一“守护者”后应看到相应的负面影响,但事实则否。 四、Hp可能是共生菌的观点 不是基于事实或科学思维的产物 事实上,Hp可能是共生菌的观点仅凭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因果关系符合Koch法则就足以被否定。为了让大家有一全面了解,对不同观点、质疑进行详细剖析很有必要。争论的基础是事实,事实应与时俱进,不应纠缠于过时的观点,也不能人云亦云。此外,对争议问题的论述如需借助某位学者观点,不应强调学者头衔,而是应基于他提出的事实,完整而不是片面地阐述。 作为胃肠病医生我们几乎天天与Hp打交道,漠视Hp致病性势必会影响医疗行为,给患者不恰当处理,我们应该纠正这样的医疗行为。日本的Hp感染防治起步比我国晚,但成效远比我们显著。通过根除治疗(目前每年约治疗150万人)和采取预防感染措施(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婚前筛查Hp等),日本预测2050年Hp感染率可降至5%。统一认识、有良好的执行力是提高Hp感染防治水平的前提,我们应在这些方面努力。 本文摘自:刘文忠. 幽门螺杆菌是致病菌毋庸置疑. 中华内科杂志. 2018, 57(6): 393-396.
原创: 三健客 导语 幽门螺杆菌,是至今发现唯一存在于人体胃部内的一种细菌。中国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非常高,超过56%。目前证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感染了hp就一定会得胃癌。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大国,有一半多的人群为该菌携带者。有些人当发现自己携带幽门螺杆菌,则忧心忡忡,任何细枝末节都会被无限放大,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胃癌的高危患者。那么,胃癌与哪些因素相关?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吗?感染了hp该怎么检查和预防?我们就为大家解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胃癌。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关联性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的4倍。但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发生胃癌,因为幽门螺杆菌的种株很多,患者只有感染了毒力很强、致癌机会较高的该菌种株,才有可能患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病还与个体的免疫力有关。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要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胃癌这样一个缓慢的过程。该病患者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单独或协同地作用于上述不同阶段,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是胃癌惟一的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它是胃癌的发生的基础。 但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并不能直接引起其体内细胞DNA的突变及细胞表型的转化,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不能直接导致癌变,只是癌变的帮凶。幽门螺杆菌分泌的一些毒性物质,如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坏胃黏膜,使各种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同时,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化学物质还可以直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DNA突变的机会。 在临床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数众多,但这些人中患胃癌的却很少。这除了与上述原因有关外,还与患者个体的抵抗力和对幽门螺杆菌的敏感性,以及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机体出现的不同感染结果有关。 另外,在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营养情况、年龄、烟酒刺激以及其他环境因素都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既不要为此紧张不安,也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当患者查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有胃痛、腹胀、反酸、嗳气、口臭、打嗝等症状时,或者合并有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或胃息肉时,或查出有胃黏膜炎症浸润现象,或查出有胃黏膜上皮增生、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出现了胃黏膜腺体异常增生时,均应该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尤其似乎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应该引起注意,以免癌变。 胃癌的高危人群 胃癌的高危人群大致有以下4类: ①我国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如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 ②长期患有胃部疾病的人群,这些人群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以往接受过胃部分切除的患者,慢性肥厚性胃炎患者等。③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如直系亲属中有胃癌患者,那么他们患胃癌的概率要高很多。④长期拥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喜欢吃腌制的食品。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患胃癌的风险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要高,所以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群,如果同时伴有一些高危的致病因素,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疾病,那么就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清除治疗。一项研究表明,根除HP可减少39%罹患胃癌的几率: 【 预防胃癌,第一道防线是及时清除胃癌的危险因素。一项在山东临朐进行了15年的研究表明,根除Hp可以使胃癌的发生率下降39%。因此,根除Hp是减少胃癌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由于胃癌患者早期并没有特异症状,所以在多数患者就诊时都已进入中晚期。胃癌早期症状与胃部一些良性疾病症状很相似:如胃部隐痛、上腹部不适,一直有饱胀感,消化不良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当做慢性胃炎等疾病对待。而一旦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往往已经进入胃癌的中晚期阶段。日本和韩国曾针对45岁以上的国民进行普查,普查的方式为每年采用胃镜检查。这样容易在早期及时地发现并进行及时的治疗。但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在我国广泛,只能建议高危人群每1~2年进行胃镜的检查,尽早发现胃部肿瘤。胃癌的TNM分期 对于肿瘤患者,我们常常使用“早期”、或者“中晚期”来描述恶性肿瘤病变的程度,其实分期不是这么简单的。目前国际上所公认的对胃癌的分期方法是采用TNM分期,所谓TNM分期就是根据它的肿瘤原发病灶(T)、淋巴结转移(N)以及有无远处转移(M)来评估肿瘤病变的程度。T是指原发肿瘤侵犯的大小和深度,N是指淋巴结的播散范围,M是指肿瘤转移或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这种分期方法能够比较全面的对肿瘤的发展程度做出较为具体的评估,同时可以根据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且能预测患者的预后。胃癌的中晚期 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关键 胃癌的治疗,外科、内科和放疗科共同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关键。在我国,大多数的患者在就诊时处于中晚期,所以需要通过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使患者的疗效达到最佳。胃癌的治疗方式主要有3种: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对进展期和晚期胃癌,可以先手术,然后进行辅助化疗和放疗,也可以在术前使用放化疗,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根治效果及患者的预后水平。 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而言,通过化疗或者放化疗可以使肿瘤进一步缩小,然后可以再进一步评估,观察肿瘤是否有切除的可能,如果能够切除,我们将这一部分患者列为转化型的手术治疗,同样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对于晚期的患者,一般的手术治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所以一般我们以化疗为主。对于这一部分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胃癌术后:少吃多餐,定期随访 胃癌手术以后,胃容量减少,尤其是接受了全胃切除的患者,消化吸收能力明显减弱。对于这些患者,我们建议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同时应以细软的饮食为主,每天5~6餐,这样能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胃癌手术的2年之内,需要每3个月到医院进行1次随访;在术后3~5年内,每半年到医院随访1次;在术后5年以后,每年到医院进随访1次。检查的项目主要包括临床的体格检查、血液学的检查(包括肿瘤指标的检查)、胸部的X片及腹部的CT检查等。手术后1~2年还要进行1次内镜复查。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方法有三类: 1、呼气检测仪检查:这是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最先进设备之一,不需插管,只须轻轻吹一口气,就能查出胃病致病“元凶”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例。简便、快速、准确性高,无创伤、无交叉感染。临床常用碳13和碳14,前者相对比较安全,后者不适用于12岁以下儿童和孕妇。 2、免疫学检测:通过测定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被动血凝测定、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合吸附测定等。 3、细菌的直接检查:通过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一旦检测阳性,应在医师指导下根除治疗,一般常用四联疗法,10-14天就能根除细菌。如何有效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1、避免群集性感染幽门螺杆菌预防幽门螺杆菌,应避免家庭群集性感染幽门螺杆菌。据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具有家庭聚集的倾向特点。另外,父母感染给子女的概率较高,望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积极做好预防家人感染的相关工作。 2、口腔健康须保持日常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好呢?据获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一般具有口臭等口腔问题,因此对于阴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保持口腔健康刻不容缓。这对以后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垫定了相应的预防根基。 3、预防幽门螺杆菌不宜生吃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在河水中存活长达3年。因此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要点之一,就是不宜生喝水,不宜生吃等。 4、餐具器皿应定期消毒餐具器皿除了得定期消毒外,刮痕严重的餐具,也得定期淘汰更换。尤其体质较弱的小朋友和老人,应该尽量使用可以高温杀菌的不锈钢餐具,以避免病从口入影响健康。 5、尽量实行分餐,避免口对口喂食。
原创: 消化病科普 兰世亭 幽门螺杆菌(HP) 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胃不好”一半以上都是它的错,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以上的胃溃疡存在HP感染,另外幽门螺杆菌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I类致癌原(胃癌)。 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致癌性、普遍性和隐蔽性,因此很多人都想做检测自己有没有被幽门螺杆菌感染。面对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该如何选择呢?本文将幽门螺杆菌的常用检测方法进行汇总对比。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 1984年Lankenber克发现幽门螺杆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它能水解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氨能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层保护性“氨云”,中和胃酸,使局部的pH升高,便于细菌定植致病。根据这一特点,开发出了一系列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抽血、胃镜、呼气试验和唾液检查等。 【“吹气试验”(C-14呼气试验检测)】 检查过程:检查前受检者需空腹三个小时,口服一颗胶囊,半小时后呼三口气留取样本,就能十分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呼气试验要求空腹,而且如果近期用过药物会干扰检测结果。 原理:利用碳的同位素碳14为标记物,标记尿素中的碳原子,利用幽门螺杆菌能分解尿素的特点,从而确定有无这种菌类的存在。(如果有HP,尿素中被标记的碳原子能移至二氧化碳随血液循环呼出体外,因此收集检测呼出的气体即可判断。) 点评:方便、准确率高、无痛苦受到百姓的欢迎,是一项专门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只能准确反映体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功能。 【胃镜检查】 检查过程:胃镜检查的同时做快速尿素酶试验。 原理:取样部位如果有幽门螺杆菌,可以快速分解试剂中的尿素,得出阳性结果。 点评:检查幽门螺杆菌受取材部位影响,但能直接检查胃粘膜整体情况:有无溃疡、萎缩、息肉、肿瘤等一览无遗。 【抽血检测】 检查过程:抽血。 原理:通过检查血液中的抗体,如果曾经感染过一般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点评:这种方法不能准确检测出患者是处于感染阶段还是已经被感染过。果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人的血液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就算治愈后还是能在血液中检测出相应抗体。检测是现阶段否还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抽血检测不是一个好办法,用于判断曾经是否感染过。 【HP唾液测试板】 检查过程:留取唾液,5-15min内出结果。 原理:胃HP感染通常合并口腔HP阳性,从而成为传播源,通过免疫学原理,检测口腔中极其微量的尿素酶,从而检测幽门螺杆菌。 点评:方便,但准确度不如呼气试验。 【DNA检测】 检查过程:留取唾液或粪便标本。 原理:通过检测样本中HP的基因片段判断有无HP感染。 点评:应用较少。 既然能吹气检测幽门螺杆菌,是不是就不用做胃镜了?下面从准确度和临床意义几方面进对比。 【胃镜VS呼气试验】 准确度:胃镜下做幽门螺杆菌检测有一定漏检概率,例如取材部位刚好没有幽门螺杆菌,造成假阴性。而C13尿素呼气试验则克服了这个不足,可以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程度进行整体评估,不受灶状分布取样误差的影响。尿素呼气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已被公认为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最佳方法。 舒适度:不用做胃镜就能检测幽门螺杆菌,恐怕是呼气试验最大的优势了。呼气试验在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准确性上可以替代胃镜,且成本也比胃镜低。在根治幽门螺杆菌后,可用呼气试验复查治疗效果(注意应在停药一月后再进行复查)。 临床意义:呼气试验是只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查,而胃镜除了检测幽门螺杆菌还可以判断胃内炎症、溃疡、息肉或肿瘤等情况。 得了“胃病”光做一个呼气试验不能准确判断是何种胃病,只能知道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痛到底是因为HP导致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能需要胃镜检查才能明确。况且“胃病”种类病因繁多,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病”之间不能简单地直接划等号,因此呼气试验不能替代胃镜检查。 PK结果:呼气试验能方便且准确地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但功能比较单一,呼气试验阴性不等于没有胃病,要想真正全面性地了解胃内情况,胃镜检查无法取代。 如果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该怎么办?→点击查看如何面对幽门螺杆菌阳性?
张红阳、邱冬妮原创 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乃至人体自身都存在着数以亿计的细菌,为什么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会这么特殊,吸引这么多人的注意力?甚至还有两位学者因为它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82年,澳大利亚的J.Robin Warren和Barry Marshall经过37次培养实验,成功从人类胃粘膜中培养出Hp,并通过自己吞服培养菌进行人体实验,证实可诱发急性胃炎,服用抗生素后治愈。2005年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幽门螺杆菌之所以这么“拉仇恨”,原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对人类“情有独钟”,人是它唯一自然宿主!全世界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4.7%,其中城市发生率低于农村,35岁以上人发病率高,青壮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0%,>50岁人群感染率为50~80%。 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力,可通过口-口、粪-口、污染水源等途径传播,其感染具有“家庭聚集现象”。 母子、伴侣、家庭内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其中父母或祖父母对婴幼儿的口-口喂食是婴幼儿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常见方式。常见的传播介质是手、食物、餐具。据检测,日常生活使用的每双筷子上大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1600~3100个,外出就餐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另外,唾液中可以直接找到幽门螺旋杆菌的踪迹,而接吻是交换唾液的最直接方式。 幽门螺杆菌能够导致哪些疾病?胃壁其实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能够抵御经口进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然而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它能导致人类常见的疾病有:01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后会破坏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进而导致胃酸、蛋白酶对于胃粘膜的破坏,引发腹胀、腹痛、烧心等慢性胃炎症状。02消化性溃疡由于消化道粘膜天然屏障及修复功能被幽门螺杆菌破坏,胃酸、胆汁等物质对胃、十二指肠等的腐蚀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修复,进而引发消化性溃疡。伴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在杀菌过后可加速溃疡愈合并大大降低复发几率。03胃癌及胃恶性淋巴瘤目前的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毒害粘膜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也具有基因毒性作用从而诱发胃粘膜的恶性转化,引发胃癌等恶性病变。WHO已经把幽门螺杆菌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子。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与胃增生性息肉、胃MALT淋巴瘤(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主要类型)相关。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能与胃肠道以外的疾病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过敏等相关。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有哪些症状?1. 反酸、烧心: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大量分泌,从而导致胃酸过多。2. 腹痛:因为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有些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性腹痛,甚至于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症状。 3. 口臭: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中生存,口腔感染后可能导致口气严重,且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不易祛除,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病的最直接细菌之一。 幽门螺杆菌怎么检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是呼气试验。C-13呼气试验无创、无痛、快速、准确、安全、简单。但需要注意的 ,做这项检查需要空腹,此外,检查前的2~4周内不能服用抗生素、铋剂、抑酸药等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否则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哪些情况需要治疗?1.胃癌高危人群:胃癌家族史、胃溃疡、胃粘膜病变严重(如糜烂、萎缩、肠化生等)2.胃恶性淋巴瘤、早期胃癌术后3.消化性溃疡4.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5.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6.心理负担较大者如果没有这些情况,你就不需要太担心啦,定期观察即可。而且,即使需要治疗,绝大多数的幽门螺杆菌是可以被彻底根治的,当然,具体治疗方案要咨询消化专科医生,不推荐自行服药。
益生菌这么补,效果最好! 2018-03-15林显艺好大夫在线 站在超市的冰柜前,各种标着“益生菌”的酸奶琳琅满目,价格也是普通酸奶的两倍。但人们还是对其趋之若鹜,毫不犹豫地掏腰包购买。那么问题来了——益生菌到底都有哪些好处?益生菌是不是多多益善,所有人都要补?酸奶补益生菌靠谱吗? 益生菌分三大类 益生菌,顾名思义就是对人有益的细菌,主要包括三大类: 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 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 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 它们通过调理人体肠道菌群,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巩固肠道屏障。与此同时,它们还能帮助人体内有益物质的合成与吸收,及时将有害物质的降解与清除。 保护胃肠道,还能抗衰老 所以益生菌的作用也显而易见了,它们可以改善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的症状。还能减轻抗生素的副作用,缓解不耐乳糖症状,同时增强人体免疫力。 另外益生菌在抗衰老方面也其独特的作用。便秘是早衰的罪魁祸首,它会引起皮肤粗糙,干燥,面部灰暗,容易长斑,长痘痘,面部容易过敏,引发瘙痒,妇科炎症,肛周外阴瘙痒湿疹,还会产生比较严重的体臭等。所以皮肤科医生有时会说“涂脂抹粉,不如吃点益生菌!” 还有研究发现,正常人肠道中益生菌越多,患过敏性疾病的机会也就越小。总之,益生菌的好处的确是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益生菌酸奶的效果有待探讨 那么说道补充益生菌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益生菌酸奶”,它对补充益生菌真的有效吗?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有待探讨。 首先在国家标准中,规定每克酸奶中它们的数量不得低于100万,才能对肠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超市中的很多益生菌酸奶都不会标明其中的益生菌活菌数量,因此效果难以保障。 另外,益生菌抵抗胃酸和胆汁等消化液的能力并不强,能够安然到达大肠的比例并不大。所以超市购买的益生菌从医疗角度来说,还是无法代替益生菌类药物的。 滥补益生菌小心产生依赖 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益生菌再好,也不是多多益善,人人都要补的。 益生菌虽然是有益的,却不是万能的,盲目滥用益生菌甚至可能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说产生依赖。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使肠道功能“变懒”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体肠道便会对外界补充产生依赖性,医学上称之为益生菌依赖症。 人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赖症,终身都将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一般来说,在临床上益生菌口服制剂只限用于治疗肠道功能衰竭或失调的患者。健康人群自身就能产生足够的益生菌,无需再额外补充。 益生菌、益生原、合生原都是啥 那么还有很多朋友搞不清益生菌、益生原、合生原都有啥区别,下面解答一下。 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在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健康功效,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的总称。常用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目前在临床使用的微生态药物主要为益生菌; 益生原(元):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道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长繁殖,又不会被消化和吸收的物质。目前主要指非消化性低聚糖,包括菊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乳果糖; 合生原(元):益生菌与益生元的复合制剂或再加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合生元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选择性增加这种细菌的数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持久、显著。 最好是需要哪种菌补哪种菌 因为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患者需要补充的益生菌种类也不一样。所以最好是遵照医生或药师的意见选择适宜的菌属: 如果是急性腹泻,那补充冷链保存的益生菌效果比较好。 如果经常便秘,推荐使用益生元来增加肠道内固有菌群的数量。 如果是属于排便不畅且单纯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都没有明显效果时,建议使用合生元制剂。 服用益生菌要注意 益生菌厌氧,开封的益生菌储存时要密封好。 服用益生菌水温不能超过40度,最好是在35-40℃之间,不然益生菌就被烫死了。 需与抗生素间隔使用。抗生素是个“盲人杀手”,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消灭掉有益菌。所以吃完抗生素间隔2小时以上再吃益生菌,这样效果会更佳。
通俗地说,息肉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内镜、X线、B超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了。 切除结肠息肉可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应进行切除。 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也有复发的可能,张女士就是一根例子,所以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 西化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容易发生结肠息肉,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脂低纤维饮食方式可能是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饮食比西方饮食富含更多植物纤维,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 总结一些关于大肠息肉的常识: 结肠息肉是一个内镜下的诊断,息肉的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瘤、腺瘤、癌等等,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 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绝大部分大型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最担心的风险包括: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脑血管意外等等。有时候需要追加手术。 目前没有药物能够预防或者治疗息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或者钡灌肠,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具体复查时间,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
原创: 成大夫 幽门螺杆菌感染除了与很多胃病有关,其与很多胃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13岁患儿晕厥的原因? 1991年,国外学者首次报道了1例13岁患儿,因缺铁性贫血而出现了晕厥症状,经检查发现患儿合并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活动性胃炎,当成功根除了患儿的幽门螺杆菌后,在没有补充铁剂的情况下,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贫血纠正,疾病获得了痊愈,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人体铁的吸收、代谢过程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后已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联合铁剂补充治疗,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水平的恢复,明显高于单纯补充铁剂的患者。 难治性或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应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 缺铁性贫血目前被认为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最为肯定的一种胃外血液系统疾病。国内外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相关共识中,均已将缺铁性贫血列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和根除治疗的临床疾病指征,尤其对于难治性或者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幽门螺杆菌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细菌定居于胃内导致机体铁丢失增加、胃内pH值变化影响铁的吸收、细菌生长利用血清铁和消耗血浆转铁蛋白等因素有关。 慢性失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出血糜烂、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进而导致人体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铁吸收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体黏膜萎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以及胃液中维生素C减少,从而影响铁在胃肠道的吸收。 细菌与人体竞争铁:铁是幽门螺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体在感染幽门螺杆菌时,机体内其他部位的铁可能被转运至胃黏膜,使铁被竞争性消耗而影响机体造血。 但是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都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因此还应针对不同患者具体分析。 维生素B12缺乏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1984年,国外学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之间存在相关性,进而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此后有研究结果发现,在43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有29例(67.4%)存在维生素B12缺乏,而在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在正常范围偏低的患者中存在较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2017年颁布欧洲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诊疗共识已将维生素B12缺乏纳入了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的临床疾病指征。 维生素B12与铁一样,也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维生素B12缺乏,也可以导致人体发生贫血,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贫血,被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除了可导致贫血,维生素B12缺乏还可以引起人体出现神经和精神症状,近年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阿尔兹海默症(痴呆)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其原因部分可能与细菌感染导致的维生素B12缺乏有一定关系。
原创: 夏冰心 过去,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的了解并不多。这几年,很多单位在体检时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项目,也有很多人到医院求诊胃肠疾病时,医院都会推荐检测幽门螺杆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一病菌,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了这一病菌,与此同时,每年体检季,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Hp恐慌症“。这完全是放大了幽门螺杆菌的可怕。比如大家最怕的“幽门螺杆菌会致胃癌”的说法。22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一类致癌原,认定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有直接关系。但是从临床来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后,100%的人会得胃炎,其中50%的人没有任何症状。10%~15%的人会发展成溃疡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极少数人发展成胃癌。很多人都想不明白,自己身上的幽门螺杆菌是哪里来的。主要是经口传播,大多数感染者其实早在青少年时就被感染了。感染后,一部分病菌会通过机体自行清除掉,大部分人转变为慢性感染。有的人体检一查出来Hp抗体阳性,就认为自己肯定被感染了,“这也是错误的认识,作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Hp抗体检测只是说明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并不代表现正在感染”。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又排除以下因素:溃疡病病人、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吃消炎镇痛药如阿司匹林、芬必得等、有胃病史,可以不用治疗。 有哪些症状?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了。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多数倍。4)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有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所以各位朋友们不用再恐慌了,希望大家都会有个健康的身体。
原创: 胡珀 官方统计说,我国有50%的人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拉丁学名Helicobacter pylori,下文统一用Hp代表)阳性。查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后,很多人很恐惧,要不要用三联、四联抗生素杀菌?什么情况下需要杀菌?中药能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本篇文章书生将为大家做一解答。 问 幽门螺杆菌能造成什么危害? 答 Hp是一种人传人的病菌,主要和生活环境和习惯有关,尤其是外出就餐多、饮用水不干净的群体感染率高。感染了Hp后,因为Hp主要分布在胃黏膜中,会造成胃黏膜的一系列损伤,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萎缩性胃炎等粘膜问题,严重的会发展为胃癌、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等。除此之外也会影响部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产生一些不表现为胃本身症状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等。 问 根除幽门螺杆菌会带来什么好处? 答 了解了危害后,根除的好处也就显而易见了,首先是对粘膜本身好。根除Hp后可促进溃疡的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其中当然包括癌症的发病率:有多项大型研究证实,根除Hp,越早越好,尤其是在胃黏膜萎缩之前根除,可大幅降低胃癌发病率。 所以,千言万语一句话:有条件根除,尽量根除。 问 根除的指征? 答 但是不同国家的指南观察的人群是不一样的,每个国家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Hp感染本身也是一个因贫富不同感染率不同的疾病,和肾炎、肺结核等疾病一样,都属于穷人病,贫穷的人群患病率要高得多。同时,对于治疗,不同的国家的指南里也有不同的建议。譬如英国、意大利的指南里就要求斩立决,不留后患。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做不到任何情况下都根除感染。于是,我们国家在《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中针对一些容易造成重大后果的隐患,或者根除后获益较多的,要求一定要进行根除治疗,包括: 只要有消化性溃疡存在的。 胃MALT淋巴瘤患者。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 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的。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全切除的。 需要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 有胃癌家族史的。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的。 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的。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 患有其他Hp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等疾病的。 证实存在Hp感染的。 问 查出来有感染,但是没有症状,一定要根除? 答 关于这一点,看完上面的就知道了:证实存在Hp感染,就得根除。但如果不根除,就始终存在隐患,如果同时存在上述中的几项,最后出问题的几率就很高了。但现实情况是,通过侵入性检查——胃镜——拿到细菌培养标本和粘膜组织染色镜检这两样金标准的患者并不是非常多,很多时候为了方便只是检查了C13、C14呼气,并没有完全证实感染,这时候如果没有症状,可以不做治疗继续观察,当然最好还是去做胃镜明确诊断,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 问 反转 答 但是,医生们也在继续研究和反思,我国是滥用抗生素的大国,根除Hp用的抗生素由于不受限制的使用已经广泛耐药,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了。另外即便根除治疗成功后,很可能因为环境和习惯问题再次感染。甚至有最新的研究显示,与人类长期共存的Hp,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保护作用。 问 中医对Hp感染治疗有效吗,能达到什么效果? 答 和中医治疗其他疾病一样,中医能起到的作用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中医调节身体机能,不给胃溃疡、胃癌等疾病发生、发展的条件,自然就可以和细菌继续共存,达到不治却已治的效果。 至于能不能用中药根除Hp,书生这里空口无凭,因为目前未见到严格的实验结果能证明单用中药可以根除感染,临床上也一般是中药和三联、四联疗法同用,以加强治疗效果,减少耐药发生率。
来源:刘文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早已明确。早年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感染与一些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呈负相关,从而提出Hp感染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起保护作用。Hp真的有好坏之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刘文忠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明确了Hp是致病菌,根除Hp的利大于弊。 一、Hp菌株有坏、好之分的观点已过时 1997年Lancet发表了2篇关于Hp致病性的争鸣文章。微生物学家Blaser教授首先提出了Hp菌株存在多样性,有坏(bad)菌、中性(neutral)菌和好(good)菌之分,理由为: (1)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病因,但感染者中仅<20%的人发生上述疾病; (2)Hp定植于人胃内已有很长的历史,已适应于人类; (3)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腺癌和哮喘等疾病随Hp感染率下降而增加,Hp感染可能起保护作用。 胃肠病学大师Graham教授以来信的方式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提出了“唯一好的Hp是死的Hp”观点(即活的Hp都是坏的)。理由为: (1)虽然Hp感染者中多数人无明显症状,但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这些患者有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风险,但谁会发生难以预测,这一情况类似于结核或梅毒感染; (2)细菌在人体内定植时间漫长并不能排除致病性,例如结核杆菌在人体内定植也有很长历史(4万年); (3)根除Hp可预防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在少数胃体胃炎为主(胃癌表型胃炎)患者中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风险,但不根除Hp则增加胃癌发生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值得根除。 不同Hp菌株的毒力强度确实有一定差异,但并不是说毒力弱一些的Hp菌株就不致病,因为Hp感染者几乎均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这一争议中,Graham教授的观点是主流,而Blaser教授的观点随时间推移而淡出,他本人也基于事实已逐渐放弃。 2015年发表的“Hp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提出,“不管有无症状和并发症,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理由是Hp感染均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可在人一人之间传播。该共识报告的这一陈述为上述争议画上了句号,即只有坏的Hp,并无中性或好的Hp。 二、Hp确实是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 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Hp感染者几乎均会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10%~20%发生消化性溃疡,2%~3%发生胃癌。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部分或少数感染者发病。 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占70%~90%)早已明确。Hp已于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人类胃癌第1类(肯定的)致癌原,其感染是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的必要(necessary)但不充足(not adequate)的病因。胃癌已被定义为一种感染所致的疾病,在感染所致癌症负担中,Hp感染居首位(占35.4%)。鉴于Hp可以根除,不良环境因素(高盐饮食、吸烟、新鲜蔬菜水果摄人少等)可以纠正(根除Hp比纠正环境因素更重要),因此胃癌已被定义为一种可预防的疾病。我国目前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胃癌,根除Hp预防胃癌应引起足够重视。此外,部分感染者可发生消化不良(上腹痛或不适),根除Hp是Hp阳性消化不良处理的一线治疗。 这些常见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已随着Hp感染率降低而下降。因此,毫无疑问,Hp是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对此质疑者混淆了疾病病因中Hp感染所致的比例(如70%~90%的消化性溃疡由Hp感染所致)与Hp感染导致的发病率(Hp感染者中仅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从而认定Hp不是胃部疾病罪魁祸首。 三、根除Hp肯定是利远大于弊 对于无抗衡因素(伴存疾病、医疗资源优先度、高龄等)的个体而言,根除Hp肯定是利远大于弊。 (一)根除Hp获益 治疗获益包括: (1)消除慢性胃炎活动性炎症; (2)预防和治愈消化性溃疡; (3)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总体上可降低34%~50%,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前根除则几乎可完全预防肠型胃癌发生); (4)是Hp相关消化不良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5)是胃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6)对部分胃肠外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治疗有效。 其中消除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是预防和治疗其他疾病的基础。 (二)所有Hp阳性者均应该治疗吗? 综上所述,根除Hp有较大或很大获益(视不同个体而异)应无争议,有争议的是治疗所有Hp阳性者可行吗?鉴于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后难以自行清除,因此“Hp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提出了“治疗所有Hp阳性者,除非有抗衡因素”。 国内相关研讨会上对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达成共识,但对治疗所有阳性者未达成共识。同意是感染性疾病,但不同意感染者均进行治疗,实则反映了一种矛盾心态。这是因为大家看到了我国的现实:人群中Hp感染率仍很高(40%~60%),感染的人口基数颇大;Hp耐药率高,根除率下降或显著下降,可能有较高的再感染率;不正规应用抗菌药物问题已很突出。为此,“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主动筛查所有Hp阳性者并进行治疗并不现实,仍然需要根除Hp的指征,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应用Hp疫苗进行防治无疑是最佳策略,但目前仅见到曙光。 (三)Hp“默默奉献”和胃肠外疾患“守护者”的观点缺乏事实基础 早年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感染与一些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呈负相关,从而提出Hp感染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起保护作用。胃癌表型胃炎患者根除Hp确实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风险,但不根除Hp则增加胃癌发生风险,还是应该根除。Hp感染与食管腺癌、肥胖、哮喘等疾病的发病是否呈负相关尚有争议,因果关系更不明确。事实上,不考虑因果关系是否明确,已报道的与Hp感染呈正相关的其他疾病(可能起致病作用)的数量远超过已报道的与Hp感染呈负相关疾病(可能起保护作用)的数量。 最近,最先提出Hp感染可能起保护作用的Blaser教授参与的研究显示,Hp感染可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Hp感染对哮喘的发生并不起保护作用。在事实面前,他也在逐渐纠正自己的观点。 30多年来全球多数地区(包括我国)Hp感染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日本下降最显著,平均Hp感染率已从60%~70%降至20%~30%。如果Hp确实起保护作用,那么日本人群中失去这一“守护者”后应看到相应的负面影响,但事实则否。 四、Hp可能是共生菌的观点 不是基于事实或科学思维的产物 事实上,Hp可能是共生菌的观点仅凭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因果关系符合Koch法则就足以被否定。为了让大家有一全面了解,对不同观点、质疑进行详细剖析很有必要。争论的基础是事实,事实应与时俱进,不应纠缠于过时的观点,也不能人云亦云。此外,对争议问题的论述如需借助某位学者观点,不应强调学者头衔,而是应基于他提出的事实,完整而不是片面地阐述。 作为胃肠病医生我们几乎天天与Hp打交道,漠视Hp致病性势必会影响医疗行为,给患者不恰当处理,我们应该纠正这样的医疗行为。日本的Hp感染防治起步比我国晚,但成效远比我们显著。通过根除治疗(目前每年约治疗150万人)和采取预防感染措施(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婚前筛查Hp等),日本预测2050年Hp感染率可降至5%。统一认识、有良好的执行力是提高Hp感染防治水平的前提,我们应在这些方面努力。 本文摘自:刘文忠. 幽门螺杆菌是致病菌毋庸置疑. 中华内科杂志. 2018, 57(6): 3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