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我转载的,总结的很好!供家长们参考。小婴儿,尤其是小婴儿家长,病情不重,非要吃药的,仔细看看!文章结尾会有出处。 文章很长,家长不懂的可咨询我。以下内容供参考!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因其有导致孩子耳聋等风险,卫生部规定小于6岁禁用。 磺胺嘧啶:而由于新生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发育未完善,磺胺嘧啶会增加了核黄疸发生的风险,因此这个药物在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这类抗生素是成人细菌感染常用药,但它可导致软骨发育障碍,影响孩子生长发育,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静滴或口服。 氯霉素类:使用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儿童肝功能衰竭,但目前这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已经比较少。 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在孩子牙齿发育期间,包括怀孕中后期(是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牙齿也在发育,但仍牙龈下面)、婴儿及8岁以下儿童,使用四环素可使孩子恒牙黄染并终身不退,牙釉质也发育不良,孩子会长出细细小小的满口黄牙,我们称之为“四环素牙”。 可能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这个药不仅影响孩子颜值,并且还会影响儿童的骨质发育,导致骨骼生长迟缓,所以8岁以下儿童禁用这类药物。 02 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因此很多病毒性疾病都以此为理由用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目前批准的利巴韦林剂型只有口服和雾化这两种,其中,口服剂型只用于治疗丙型肝炎,而雾化制剂主要用于严重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静脉用药还在试验阶段。 但我们临床上常见不少医生不仅滥用口服剂型和雾化剂型,也开常静脉剂型。 对于利巴韦林的担忧,最主要集中在它的安全性方面,我国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具有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表现有胎儿异常、畸形、肿瘤、溶血性贫血、胃肠反应等等。 家长遇到医生给宝宝开这个药,最好能问清给宝宝用的目的以及是否有可替代方案。 阿昔洛韦:阿昔洛韦主要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各种感染,儿童可能用于水痘的治疗。 但其副作用明显,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CFDA也明确规定其说明书必须标明:老年人、孕妇及儿童应慎重使用阿昔洛韦,或在监测下使用,说明书上也只有2岁以上儿童参考用量。 通常来讲,除非重症水痘,一般普通水痘有自限性,也不需用到这个药,对于其他病毒感染也没有指征使用。 单磷酸阿糖腺苷:这个药是用来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口炎、皮炎、脑炎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很多基层医院喜欢使用,但笔者从来没有给孩子开过这个处方。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精神障碍和神经损害以及骨髓抑制。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报告数的5.05%,14岁以下儿童不良反应的报告约占80%。 因此CFDA于2016年04月20日发布通告,建议医务人员使用本品时应遵照药品说明书严格控制适应症,而且目前尚无儿童应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研究资料,建议儿童使用时权衡利弊。 03 退热药 安乃近:安乃近退热及缓解疼痛作用很好,但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不良反应多而且症状严重,包括引发白细胞减少、肾功能损伤、急性造血功能停滞、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荨麻疹、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等一大串副作用。 因为它诸多副作用,这个药美国禁用40年,很多欧洲国家也禁用,但安乃近在我国仍在广泛使用,它说明书上还有小儿用量参考,因此一些基层医院可能还会开给孩子退烧。 氨基比林:氨基比林和安乃近一样,会引起粒细胞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过敏性皮疹、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一系列副作用。 早在1938年,美国的药品目录中就已经没有氨基比林了,氨基比林作为单方制剂已在1982年被国家卫生部门宣布淘汰,但是在一些复合感冒药中仍在使用,而且国内某些品牌儿童感冒用药还有这个成份。 家长在给宝宝使用复合感冒药时需要注意下主要成分,如果出现“氨基比林”,最好不要用了。 尼美舒利:可造成儿童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早在2010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上,有专家引用中国药物不良反应中心的数据,称尼美舒利在最近的六年里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甚至有数起死亡案例。 笔者刚参加工作时也碰过几例因口服“尼美舒利”这个退热药而出现各种副作用的孩子。 2011年5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并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杨酸”这个药成人用得多,不仅用来解热镇痛,因其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还常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目前不推荐作为儿童退热药的首选,因为容易引起瑞氏综合征,死亡率达30%,这个副作用多见于4个月-5岁的儿童,与服用剂量关系不大,服用时间越长、年龄越小,越容易引发这种病。 赖氨匹林:笔者在大学临床实习时见到很多儿科医生喜欢用这个退热药,因其是注射液,可以在宝宝打点滴时从输液管中间那个“小壶”里加药,家长也不用给宝宝硬灌药,非常方便。 但它副作用和阿司匹林一样,容易引起瑞氏综合征,在2018年1月3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公告,决定对注射用赖氨匹林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其中“儿童用药”条目修改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04 中成药 大部分中药其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没有西药透彻,西药上市使用之前都需要进行长期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对不良反应的研究比较充分,所以一份西药的说明书可能洋洋洒洒写了一堆东西,药理及毒副作用写得也清清楚楚,副作用可能写了好几条,对自己的短处揭露绝不含糊。 有些患者看了都不敢吃,但实际上这么清楚的药物说明反而充分保护了患者。 而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比较欠缺,很多药的有效成分分析尚在探索中,更别说对副作用的研究了,所以中药制剂的说明书相对也比较简单。很多你想看的条目,说明书上都是【尚不明确】。 相信爸爸妈妈们已经多少都有听过,在这里我们不一一展开评述。爸爸妈妈们应理性对待中药,不能一味觉得中药就是“纯天然”、“安全”、“无副作用”。 消化道用药 胃复安:学名叫盐酸甲氧氯普胺,是一种胃肠道的兴奋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但儿童使用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如肌肉震颤、头后仰、斜颈、双眼上翻或斜视、步态不稳、语音不清等,年龄越小症状越明显。 有时很小剂量就可引起中毒,所以多数儿科医生也不喜欢使用这个药,个别基层医院可能还在给呕吐的孩子使用。 比沙可啶:是治疗习惯性便秘处方药,长期使用引起肠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和肠黑病变,儿童使用往往影响正常排便反射,引起说明书上也明确表明:“6岁以下禁用” 酚酞:又叫果导片,也是用来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的,本身就是一种泻药,年龄小的宝宝使用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神智不清,其说明书也标清楚:“幼儿慎用,婴儿禁用”。 消旋卡多曲:不推荐1月以下儿童使用,因为在这年龄段孩子使用的临床试验经验有限。 东莨菪碱:成人有时用来缓解腹痛,但儿童对它的副作用很敏感,所以婴幼儿慎用这个药物。 而且如果是针对腹痛,使用东莨菪碱暂时缓解了孩子腹痛,却容易忽视背后的原因,甚至孩子肠穿孔或阑尾炎都没法及时发现。 06 增强免疫力药 很多家长看孩子经常感冒、咳嗽很是着急,往往也容易给孩子扣上“免疫力低下”的帽子,所以各种声称可以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包括营养补充剂、顺势疗法药物、紫锥菊、细菌溶解产物等)就受到了家长广泛欢迎。 但这些药物往往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也通常被很多儿科同行拿出来DIS。 这类产品中的匹多莫徳相信很多家长不陌生,前些年是个风靡全国的明星药。 近几年匹多莫徳的作用频繁被医疗界多位医生质疑,因此在今年3月份,CFDA发布的关于修订匹多莫德制剂说明书的公告,明确说明3岁以下儿童禁用,并且CFDA药品审评中心鉴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要求匹多莫德制剂生产企业尽快启动临床有效性试验,并于3年内上报试验评价结果。 07 鼻喷剂 萘甲唑啉、羟甲唑啉:以鼻喷雾剂和滴鼻剂的形式,具有收缩鼻粘膜血管作用,减少血管的渗出物,减轻鼻粘膜肿胀充血,用来缓解鼻塞、流鼻涕。 但对于婴幼儿,如果毛细血管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对鼻部的正常功能是有一定影响的。而且停药可引起“反弹性”充血,其中鼻子保持闷热或变得更糟。 同时婴幼儿鼻粘膜娇嫩、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如果药液过浓、剂量过大、误服药液非常容易引起中毒,如窦性心动过缓、休克、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例的救治进行分析。因此这个药说明书明确写这6岁以下儿童禁用。 复合感冒药 总的来说,越小的孩子服用复方感冒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高,因此很多国家都把这类药物的最小适用年龄规定在6岁以上,对于6-12岁的儿童也不推荐使用。 美国儿科学会(AAP)就明确表示,应避免给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感冒或者咳嗽药物。 但这类药物在我们国内用得非常广泛,感冒的婴儿也往往得到这样的处方。 艾畅:艾畅临床上常常用来治疗宝宝感冒,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流鼻涕、咳嗽,自己也会去药店购买这个药。 艾畅主要成分为伪麻黄碱与右美沙芬,这两种成分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没有明确的安全剂量。 伪麻黄碱或去氧肾上腺素之类的减充血剂大量摄入会导致儿童过度嗜睡。 它们也会引起心脏节律紊乱,特别是与含有咖啡因的药物结合使用时。 而右美沙芬前面我们也提到对于儿童,它研究证实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可能对宝宝产生毒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艾畅这个药品不在国外生产和销售,仅在中国生产并广泛使用。 随着国内医疗界质疑声高涨,2018年06月01日CFDA依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申请,注销艾畅药品注册批准证明文件。同类的药物还有惠菲宁、泰诺等,6岁以下的孩子应尽量避免使用。 而最近,又有两款儿童感冒药被国家药品监督局停产停售:特酚伪麻片、特洛伪麻胶囊,主要原因是这两款感冒药存在心脏毒性! 海淘药 很多家长不放心用国产药,不惜“重金”购买海淘药,甚至人肉带回。但国外的药物并不一定都是合理,也不一定适合宝宝。 比如一些标有“夜啼易惊”、“睡眠不宁”的“**丹”、“**散”,看了说明书含有朱砂。 朱砂是硫化汞,是一种古老的颜料,也是中国的传统药材,多数含有朱砂的药方都标榜作用是“定惊”、“安神”,即使在一些儿科药物中也是如此。 国际公认元素汞和无机汞化合物具有极高的毒性,因此含朱砂的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美国FDA、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纽约市卫生局都发布了关于特别高汞含量中药的警报。 中国卫生部也密切关注中药中的汞含量,2015年的中国药典建议朱砂日用量从原来的0.3-1.5g降低至0.1-0.3g,国内学者也做了朱砂的安全性的探讨,比如“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药物质量控制与药物警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7年在《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发布关于“中药朱砂中汞的生物可及性及健康风险评估”这篇文章:文章中提到: 翻译为:由于汞的消除半衰期比较长以及儿童对汞毒性高度敏感,因此应避免用于长时间口服和作为儿科药物。所以家长购买这类产品需看清配料表。 同样受家长欢迎的还有外用的“**油”、“**水“,“**人”,这类产品主要宝宝呕吐、腹痛时涂抹腹部,或者口服几滴,很多家长觉得即使不内服,外用这类产品也比较安全放心。 其实不然。家长仍需看清这类产品的配料。例如,有些含有高浓度的酒精“Alcohol”,比例达80%,比我们临床使用医用酒精浓度75%还要高,宝宝皮肤娇嫩,酒精类制剂外用刺激性大,我们也不推荐给用来给宝宝揉肚子;而且宝宝皮肤屏障薄,容易吸收酒精成份,如果短时间大量涂抹,容易造成酒精中毒。 再例如,有些产品含有樟脑,因樟脑对儿童有导致难治性癫痫的潜在毒性,所以在美国的OTC商品中樟脑浓度限制为不超过11%,但部分商品并未标注明确浓度,所以购买也需谨慎。 香港卫生署在2010年5月28日发布公告,提醒市民警惕使用某款“驱风油”,因其同时含有“樟脑”和“水杨酸甲脂”两种成份,大面积使用或服用可造成严重副作用,尤其对于儿童更容易出现,“水杨酸甲脂”也容易使儿童患我们前面提到的“瑞氏综合征”,这个病致死率高达30%。 还有一些看了成份并没有比国内的药物高明。比如某“**止泻粉”,成份就是冻干的“死掉”的乳酸杆菌、培养基以及赋形剂,效果可能还不如国内非常便宜的“乳酸菌素片”。 面包超人:“绿色面包超人”成分是:扑尔敏、麻黄碱和甘草提取物,“蓝色面包超人”成分:可待因、甲基麻黄碱,相信看了前面内容的爸爸妈妈,如果了解面包超人含有“扑尔敏、麻黄碱、可待因”这些成份,也就不会对它那么热衷了。 Otriven婴儿滴鼻剂:成分是0.025%氢氧化赛洛唑啉,作用同前面我们说的萘甲唑啉、羟甲唑啉,通过收缩肿胀的鼻部毛细血管,来达到缓解鼻塞的目的,一些家长买来帮助宝宝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这款滴鼻剂的作用方式与伪麻黄碱相似。对于婴幼儿,如果毛细血管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对鼻部的正常功能是有一定影响的。对于小宝宝如果意外使用过量,还容易导致严重的中枢抑制作用。 国内相应的滴鼻剂虽然只有0.05%和0.1%浓度剂型的,但只有3岁以上儿童的参考使用剂量,基本上不会用于婴儿。 无比滴:日本无比滴火了一段时间,家长买来驱蚊或者蚊虫叮咬,每逢夏季卖得脱销。无比滴成分还有苯海拉明。 前面我们说过苯海拉明,是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副作用相对较大,药典也明确规定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宝宝皮肤比较娇嫩、皮肤屏障比较薄,如果大面积涂抹,吸收太多,容易引发毒副作用。 文章出自 多种儿童药物被停产停用,快来看看还要哪些孩子药不能用! 林萍萍儿科夫妻档
针对宝妈这个问题。简要来说,如果孩子巨细胞病毒pcr和IgM均阳性,则可以继续哺乳。不需特殊处理(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除外)。 如果孩子没有巨细胞病毒感染证据,那么不建议哺乳。 宝妈有疑问可进一步咨询。
急性喉炎好发于冬春季节。下面分享一些关于小儿急性喉炎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者 | 常州市儿童医院急诊科 李亚民 来源 | 医学界儿科频道 急性喉炎好发于冬春季节,由于急性喉炎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很容易混淆,有一部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延误孩子的病情治疗,甚至危及生命。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儿急性喉炎的相关知识。 分享一 “急性喉炎”≠“喉咙发炎” 有些家长误认为“急性喉炎”就是普通的“喉咙发炎”,没什么要紧。实际上,我们理解的“喉咙”常指的是口鼻腔后边那一大块范围,而医学解剖上所指的“喉部”则位置要更深一些,是指整个呼吸道最狭窄的部位。 当发生“喉炎”时,喉头局部充血水肿,导致本身就狭窄的部位变得更狭窄,水肿明显的会堵住呼吸道,造成窒息,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分享二 小儿比成人凶险得多 有的家长说,“我也得过喉炎,没有这么严重啊?”是的,对于成人而言,“喉炎”可能只是让声音变得沙哑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因其喉部比成人狭窄,粘膜也更为娇嫩,一旦发炎水肿,病情往往迅速加重,十分危急。 急性喉炎好发于6个月到3岁之间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抵抗力较低,而且吞咽功能不完善,加之呼吸困难时不知道怎么表现出来,部分家长会误以为只是一般性感冒引起的发炎症状,导致送医不及时,延误治疗。 分享三 “喉炎”发病快,病症重,耽误不得 某次夜间急诊,突然听到大厅传来呼喊“救命”的声音,只见一名1岁左右的孩子脸色呈灰紫色,呼吸非常费力,喉间发出嘶哑的声音,因为透不过气而极度烦躁不安,并时不时伴发有“空、空”样咳嗽。这是典型的急性喉炎发作表现,而且这个孩子很可能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喉梗阻! 情况十分危急,我一边组织抢救,一边进行体格检查、询问病史。孩子爸爸表示,孩子白天出现发热,声音有些嘶哑,曾于当地医院就诊,当时已经考虑“急性喉炎”,建议静脉输液治疗。而家里人感觉孩子没有那么严重,就给拒绝了。结果,当天晚上孩子入睡后突然就开始剧烈咳嗽,哭闹不安,打开灯一看孩子脸都紫了,慌忙中赶紧送来医院,路上还闯了好几个红灯。 医学上根据气道梗阻的严重程度将喉炎分为四级,I度喉梗阻最轻,IV度喉梗阻最重。当患儿病情发展到最严重的IV度喉梗阻时,基本就处于一只脚跨入鬼门关的濒死状态了。这个孩子的表现说明已经达到III度喉梗阻,如不及时治疗,将很快发展成IV度,那时病情将更加凶险。 经过吸氧、减轻水肿、抗感染等治疗,这个孩子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当天夜里紧急气管插管,经过三天的连续治疗,病情终于平稳,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事后,当我向家长解释“急性喉炎”的严重性时,家长也很后怕。 分享四 学会早期辨别,及时送医是关键 急性喉炎是小儿时期较严重、特别需要注意的急症,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家长要学会早期辨别,及时送医。 急性喉炎多伴有发热、声嘶、咳嗽等,初起声音嘶哑大多不严重,哭闹时有喘声,继而炎症侵及声门下区,则成“空、空”样咳嗽声。白天症状较轻,夜间加重。 年龄小的孩子,如果有异常咳嗽,家长要格外留意。如果发现孩子声音嘶哑,“空、空”样咳嗽,甚至夜间突然呼吸困难,家长应引起足够重视,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在送医过程中要尽量安抚孩子,避免加重孩子的紧张和烦躁现象,不要穿过多的衣物,同时可让孩子侧卧位,尽量保持呼吸道畅通。
发热是儿童中非常常见的问题,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也是收住入院的第二常见原因。发热很多时候是由于自限性病毒感染所致,却也经常会成为一个让儿科医生头痛的难题。面对发热,您「会」用退热药吗? 1、高热就要用退热药吗? 不是的,退热处理属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有时用药退热会掩盖疾病的症状而影响诊断,故处理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时需慎重。 另外,退热药不能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也不可作为热性惊厥的预防性使用。 2、到底要不要用退热药? 可以用,但不要单纯为了退热而去退热/使用退热药。 因此,需再三明确退热的目是什么: (1)可缓解患儿因发热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等,让患儿可以舒服点; (2)可缓解家长对患儿发热的紧张感或恐惧情绪,让家长心里可以舒服点。 3、什么时候要用退热药? (1)当发热的患儿表现出头晕、头痛、四肢酸痛等各种不舒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绪低落的时候,可考虑使用退热药; (2)当家长对患儿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感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患儿肛温 ≥ 39.0 ℃(口温 38.5℃,腋温 38.2 ℃)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3)当患儿肛温 ≥ 39.0 ℃(口温 38.5℃,腋温 38.2 ℃),又不能有效评估患儿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4、怎么选用退热药? (1)大多指南的共识是,<3 个月的小婴儿发热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为主,退热药多适用于 3 月以上的患儿。 (2)有使用退热药适应证时,应选择毒性低、不良反应明确且少、患儿易接受剂型的退热药。 口服药物与塞肛药物的作用时间、退热效果和副作用等都没有明显差别,能接受口服者尽量选择口服。 如果有严重呕吐、小孩拒绝吃药等情形时,可考虑使用肛门塞剂。 (3)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还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 2~3 月龄的患儿,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6 月龄的患儿,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不推荐使用复方锌布颗粒、复方小儿退热栓等复方制剂的退热药,而且一定要避免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选用上与发热程度无关。 (4)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强龙等不能作为退热药用于患儿退热,除非有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严重者。 (5)安乃近:安乃近、保泰松等不仅可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所有年龄都不推荐使用。 (6)阿司匹林:包括其衍生物如氨基比林、安替比林、赖氨比林、氨酚比林、安痛定等,与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的退热效果相当,并无优势,反而副作用更多,如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瑞氏综合征等风险以及水杨酸过敏反应等,故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在儿童中使用,但可仅限用于儿童风湿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 (7)尼美舒利:作为儿童退热剂的应用还有待积累更多的证据,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 12 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8)中药退热剂:中药或中成药的成分复杂,且需辨证下药方可见效,副作用又多不明了,而退烧效果也还不一定明确或优于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非专业人士不建议使用。 5、退热针剂可以用吗? 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儿童使用退热的针剂。 建议尽量避免给儿童肌肉注射给药,因为这种给药途径可引起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使用不当甚至有可能造成患儿臀部肌肉萎缩,重复的肌肉注射还可能造成患儿焦虑和恐惧等而导致不配合医生的治疗。 6、退热药联合物理降温还推荐使用吗? 虽然现有证据显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在短时间内的退热效果的确会更好些,但与此同时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 故目前已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进行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来退热。 7、推荐两种退热药联用或交替使用吗? 新版的指南认为,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的降温效果比单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的效果要好,但并不能改善患儿的舒适度。 故不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8、如果一直发热,退热药要一直用吗? 目前认为,对发热的患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等退热药时,只有当患儿表现出不适时才需要考虑继续使用,当患儿的不适并未减轻时可考虑更换其他药物,但切勿同时使用两种退热药。只有在患儿的不适持续或者在下一剂退热药到使用时间之前就再出现不适时才需要考虑更换退热药。 9、退热药效果不理想怎么办? 现有的研究显示,发热的程度不能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退热药不能有效地缩短发热的病程,其退热效果也不能用来鉴别发热的病因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退热药效果不理想,应该积极寻找导致发热的病因,对因治疗更重要。 10、G-6-PD 缺乏症患儿可以用什么退热药? G-6-PD 缺乏症患儿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相对还是安全的,不会有明显溶血性贫血的危险。但切记不要大剂量或过量使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更不应使用阿司匹林、乙酰苯胺、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匹林、保泰松等药物退热。
源自巜医学界儿科频道》 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症状,那什么是惊厥?有哪些临床表现?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惊厥≠癫痫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不自主收缩,常常伴有意识障碍。是痫性发作的常见形式,但杨教授指出:惊厥不一定就是癫痫。 为什么小儿惊厥高发? 小儿惊厥是儿科的常见急症,发生率很高,是成人的10~15倍,而且易频繁或严重发作,甚至发生惊厥持续状态。在儿科发生惊厥的病因众多且复杂,新生儿及婴儿惊厥常常不典型。 杨教授说,儿童惊厥发生率之所以比成人高,这是由于儿童的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血脑屏蔽功能差,神经髓鞘也没有完全形成,而且儿童的免疫功能差,在小儿时期也会有一些特殊的疾病,比如苯丙酮尿症、脑积水和脑灰质移位等。 二、发病机理 杨教授说,惊厥可以引起暂时性脑功能障碍,对小儿发育中大脑的影响很大,而且一次惊厥对近记忆的一过性影响与脑震荡所致的损伤相当,惊厥持续状态甚至可以产生严重不可逆脑损伤。小儿惊厥30min以上就可以产生神经元缺血病变,而成人惊厥超过6小时才发生此改变。 惊厥的病因分类及特点 三、小儿惊厥的临床表现 惊厥的典型表现包括意识丧失,头后仰,两眼上翻或斜视,口吐泡沫、喉肌痉挛,气道不畅,口唇青紫,面部、四肢肌肉阵挛性或强制性抽动。部分小儿有大小便失禁现象。 一般的抽搐持续数秒或数分钟而自止,然后进入昏睡状态。少数病人出现局限性抽搐后神志未清醒又出现再次抽搐,杨教授指出,这往往提示病情的严重度。 但新生儿惊厥会出现呼吸暂停、不规则,眨眼,凝视,斜视,面部口角抽动,肢体不规则运动等表现,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 四、小儿常见惊厥疾病 小儿常见的惊厥疾病有热性惊厥、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癫痫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指任何引起高热的颅外感染所致的惊厥,发病率为3~4%,其中因上感引起者占70%以上,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热性惊厥。 单纯性与复杂性热性惊厥的鉴别要点 癫痫: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疾病,特点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临床上出现发作性症状。 癫痫的临床特点是无热惊厥,反复发作,突发突止,发作形式固定或类似,发作时间短,有发作后状态。 颅内感染: 儿科神经系统感染非常常见,而小儿颅内感染包括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这些颅内感染性的疾病都会导致发热、抽搐,意识障碍,对于颅内感染主要依靠影像学、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脑脊液的检查进行诊断。 中毒性脑病: 中毒性脑病在儿科也很常见,其原发性疾病经常是败血症、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和百日咳等。中毒性脑病是在原发性疾病加剧的基础上出现,临床表现类似于脑炎或脑膜炎,常出现惊厥、意识障碍或高颅压,脑脊液压力会增高,但常规生化是正常的。 水、电解质紊乱: 严重的脱水、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和低血糖等都会导致小儿惊厥的发生。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称婴儿手足搐搦症,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代偿功能不足致血中游离钙降低,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6个月以内小儿多见。而病因与佝偻病相同。骨骼变化不明显,多有甲状旁腺代偿功能不全,导致血钙降低(<1.75~1.88 mmol/L或离子钙<1.0 mmol/L)。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有典型的三大显性症状:惊厥、手足搐搦和喉痉挛。惊厥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症状,手足搐搦多见于幼儿和较大的儿童,而喉痉挛是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多见于2岁以下的儿童。 五、如何诊断小儿惊厥? 在临床中,惊厥的病因诊断至关重要,如何诊断惊厥的病因?杨教授认为,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发病疾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如果新生儿发生惊厥,就要考虑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感染、中毒性脑病、胆红素脑病等。婴幼儿则需要考虑高热惊厥、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手足搐搦症,EP等,而对于年长儿,则需要考虑到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EP、中毒等。 而季节因素也很重要,冬春季易发生流脑、手足搐搦症、CO中毒正,而夏秋季则多见乙脑、毒痢、伤寒等。 从患儿病史而言,要综合考虑患儿有无发热、各个系统伴随症状、有无惊厥病史、出生时的情况以及家族史。 在体检的时候,要重点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脑膜刺激征、肌张力、病理反射、颅神经、定位体征、眼底、前囟、颅缝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粪、血生化、脑脊液、影像学和脑电图检查。 六、小儿惊厥如何处理? 惊厥在儿科是一种急症,在临床中,我们要遵循4个原则:急救处理、对症治疗、治疗病因和预防复发。 急救措施: “小儿惊厥一般的处理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意外损伤,要紧急处理,防止时间过长导致缺氧性脑损伤。“杨教授说。 止痉药物包括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异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等。 安定: 剂量:0.25~0.5mg/Kg次或1 mg/岁(10岁以内),总量不超过10mg。 用法:静推,速度<1 mg/min,脂溶性高,易入脑,静射后1~3分钟即可起效,疗程短,必要时20分钟后可以重复使用1次,24小时内可重复应用2~4次。 苯巴比妥: 为了及时控制惊厥的发作,可以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负荷量按20 mg/Kg计算,首次10~15 mg/Kg静推,如果15分钟未能控制,再用5 mg/Kg,可以重复1~2次,24小时后用维持量,按每天3~5 mg/Kg计算。 水合氯醛: 用法:应用10%溶液,每次50 mg/Kg胃管给药,或3%溶液保留灌肠。 本药刺激性强,口服易致恶心,灌肠刺激肠黏膜。有时灌肠后查大便镜下有肠黏膜细胞或血细胞,容易误诊为痢疾。 对症治疗: 杨教授说,在儿童惊厥发热的时候要适当的降温,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由于反复的惊厥会导致颅内压的增高,在临床中常使用脱水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降低颅内压。 病因治疗: 在惊厥的病因诊断清楚后,如果是颅内感染要进行抗感染进行,在电解质紊乱时要纠正代谢紊乱,如果发现脑囊肿或者肿瘤,可能要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复发: 对于单纯性的热性惊厥,要进行降温治疗,对于有复发倾向的热性惊厥,可在发热期口服地西泮预防惊厥的发作,对于复杂性的热性惊厥,可使用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进行治疗。 如果一旦诊断为癫痫,要根据癫痫的分型和临床特点进行治疗,传统的抗癫痫药包括丙戊酸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 注释: 1.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者。由于惊厥时间比较长,会造成继发的缺氧性脑损伤。 2.癫痫危险因素是指若干因素使热性惊厥发展为癫痫的危险性增加,主要包括:复杂性热性惊厥、直系亲属癫痫史以及首次发作前神经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苯丙酮尿症、脑瘫或先天性发育异常等)。
摘自《杏林苑检验社群》 基本定义 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一般有两种途径:1、曾经感染的乙肝病毒,但是由于自身的免疫功能强大,消灭了乙型肝炎病毒并且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2、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所以在打完乙肝疫苗后检查乙肝抗体滴度主要是看其浓度,乙肝抗体滴度的值越大,那就说明患者抵御乙肝病毒的能力越强。 抗体滴度的正常值 一般情况下,乙肝抗体滴度的正常值为10mIU/ml,当乙肝抗体滴度大于这数值时,乙肝表面抗体便能够有效的保护人体。一旦乙肝抗体滴度小于此数值时,乙肝表面抗体的保护能力减弱,此时,一旦患者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者与携带乙肝病毒的患者亲密接触时,便有感染乙肝的可能。这个时候,最好还是要到医院注射一支乙肝疫苗加强针,以增强保护力。 抗体滴度注意事项 乙肝抗体滴度会随之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的,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根据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来决定的,大多数患者的乙肝抗体能够维持长达5年之久,但有的患者仅能够维持2-3年,因此为了避免感染乙肝,患者最好在2-3年后到医院做一个检查。 ① 乙肝抗体滴度最高值仅为10~100mIU/ml,最好在6个月后复测1次; ② 乙肝抗体滴度最高值为101~1000mIU/ml时,应于第一次注射后1~2年内复测乙肝表面抗体; ③ 乙肝抗体滴度在1001~10000mIU/ml时,应于2~4年内复测; ④ 乙肝抗体滴度大于10000mIU/ml时,可以在4~6年内复测; ⑤ 乙肝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复种,复种仍按初种的剂量和时段办法进行。 判断方法 乙肝抗体滴度可以通过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来获得,那么乙肝抗体滴度怎么看呢?在化验单上可以显示的是乙肝抗体滴度,通过查看滴度就可以判断滴度的大小。可以有效保护人体不受病毒感染的最小值是10mIU/mL,当检测结果显示乙肝抗体滴度小于10mIU/mL说明滴度比较低,还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如果大于10mIU/mL,说明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不受感染。 当注射乙肝疫苗后,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乙肝抗体,并且滴度相对较高,但还有些人产生的滴度比较低,甚至不产生抗体。所以注射乙肝疫苗以后,不要万事大吉,要到医院检查乙肝抗体的滴度。但是滴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专家建议在注射乙肝疫苗3-5年内应到医院再注射一次乙肝疫苗,特别是新生儿。 检查原因 人体注射过乙肝疫苗后,体内的抗体的含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就会对身体的保护能力也下降。乙肝抗体滴度越大,对身体的保护能力就越强。所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滴度的检查可以清楚的知道体内抗体的含量,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注射乙肝疫苗的加强针,这对乙肝的预防有很重要的意义。另外,还有一些人注射过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滴度很小或者不产生抗体,这时进行乙肝抗体滴度的检测就很有必要了。 注意事项 乙肝两对半检查费用 乙肝两对半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的项目,乙肝两对半属于病原性检查,而肝功能属于功能性检查,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就乙肝两对半而言,有全阴、单纯表面抗体阳性(此两者为健康人群)、单纯表面抗原阳性(健康带菌者)、小三阳、大三阳等结果。其中,大三阳具有传染性,小三阳传染性较低,健康带菌者不具传染性。 乙肝两对半检查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乙肝两对半检查前一天尽量不要吃药,尤其是对肝损害的药,如解热镇痛类、激素类的药物等; 2.乙肝两对半检查前注意不能饮酒,以免造成肝脏损伤,且影响检查结果; 3.如果不是单纯检查乙肝两对半的话,最好建议空腹去医院检查。 检查乙肝两对半需要的费用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各医院的情况而定。一般检查一次需要25-60元不等,即中等及中等以下城市在35元左右,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在50元左右。"乙肝小三阳"是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阳性。 表面抗原阳性说明被乙肝病毒感染,不说明病毒侵入,也不能说明病变情况属于乙肝患者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说明有乙肝病毒感染。 表面抗体是综合抗体,如果表面抗体阳性,证明不会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但是一定要注意抗体的滴度,达不到的情况下也存在传染的可能性。 如果E抗原阳性,加上表面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大三阳,这种情况说明病毒在活跃的复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载量高,传染性比较大。 如果有了E抗体,则说明病毒复制是基本静止的。但是一部分反复发作的慢性乙肝患者,虽然呈现乙肝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三项阳性,仍存在突变株乙肝病毒复制。这部分人是有传染性的,需要抗病毒治疗。 检查乙肝抗体滴度费用 乙肝抗体滴度检查需要做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因而乙肝抗体滴度检查费用通常要比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查贵些。乙肝抗体定量检测费用一般在100元以内。但是乙肝抗体检查别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消费水平和医院的收费水准的不同,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浮动。 由于乙肝抗体有效预防乙肝传染的条件是抗体滴度大于10mIU/mL,只有在抗体滴度大于10mIU/mL的情况下才能起到有效免疫的作用。所以,建议健康者定期到医院检查乙肝抗体滴度,当体内抗体滴度小于10mIU/mL的话,需要及时的续种乙肝疫苗。
儿童遗尿症是指孩子5岁以后仍存在日间或夜间小便不能自控,尿湿裤子或床铺的现象。绝大多数(90%以上)的儿童遗尿属于功能性的,即由于遗传因素加上对孩子排便训练不当造成的。 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遗尿尽管病程较长且顽固,但只要治疗方法得当,坚持治疗终能获得好转或治愈。只有少部分的遗尿是由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疾病造成的,如脑肿瘤,癫痫,糖尿病,尿崩症,尿路感染,尿路畸形等,这部分遗尿属于继发性遗尿。 经常有焦虑不安的父母来到医生门诊,咨询有关孩子尿床的问题。有一位妈妈,她的宝宝才3岁,因为孩子每晚都要尿床一次而非常焦急。她也问了不少孩子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家长,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几个小朋友还在尿床,因此大为紧张。另外,令她越想越忧心的是她自己小时候也尿床到将近15岁,回想小时候那种每天洗被单,为此事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场景,简直不堪回首。那么到底尿床可不可怕?有哪些知识是家长们应该知道的呢? 什么是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孩子5岁以后仍存在日间或夜间小便不能自控,尿湿裤子或床铺的现象。但是,家长们必须注意的是,这个5岁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有的孩子在5岁之前曾经出现过半年以上完全不尿床,而后又出现了尿床,那么不管这个孩子超不超过5岁,他的遗尿极有可能是病理性的了。这个道理就如同一个孩子已经学会了走路,后来又不会走路了一样,已经得到的能力丧失了就必定有潜在的病因存在。 识别遗尿症的信号(症状)有哪些? 遗尿症的孩子在临床上的表现千差万别,有的孩子每天尿床,有的一周才1-2次;有的孩子遗尿量很大,有的才尿湿一点;有的孩子尿床后仍保持熟睡,而有的孩子尿湿后即可醒来;还有的孩子不仅晚上尿床,白天还尿湿裤子。遗尿症中,有部分孩子存在便秘,遗粪现象。多数遗尿症的孩子白天喝水少,排尿少,而晚上喝水较多,排尿也较多。值得注意的是,遗尿症的孩子中有更多的人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脾气差,性格内向,或多动自控力差,学习障碍,肥胖等。另外,夜间睡觉打鼾的孩子,出现遗尿的比例更高。以上所提到的这些症状,都可能与遗尿症有关,家长必须引起重视。 引起儿童遗尿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孩子遗尿父母不必过分紧张,因为绝大多数(90%以上)的儿童遗尿属于功能性的,即由于遗传因素加上对孩子排便训练不当造成的。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遗尿尽管病程较长且顽固,但只要治疗方法得当,坚持治疗终能获得好转或治愈。只有少部分的遗尿是由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疾病造成的,如脑肿瘤,癫痫,糖尿病,尿崩症,尿路感染,尿路畸形等,这部分遗尿属于继发性遗尿。如果真存在这些病因,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遗尿专科专病门诊均可以查出。 出现哪些情况就该及时就医? 一般看什么门诊? 一般孩子超过5岁还尿床,就应该及时就医,因为遗尿持续时间越长,对儿童造成的心理损害越大,特别是大龄儿童。如果孩子的遗尿属于在年龄较大时突然发生,更应引起重视而马上到医院就诊,因为这种情况往往是脑、脊髓、肾脏、膀胱或内分泌系统的病变造成的。另外,特别要注意遗尿症的伴随症状,如不仅遗尿还同时出现尿频、尿痛,多饮,口渴,消瘦,头痛,呕吐,抽搐,腹痛,腰背疼痛等症状,更是警示有其它严重疾病的存在,应该迅速就医。对于遗尿的孩子,家长最好带孩子带孩子到三级儿童医院遗尿症专科,但若出现以上所提到的伴随症状,也可带孩子到神经科,肾脏科或内分泌科就诊。 带孩子就诊时,家长怎样向医生陈述孩子的病情? 家长如能有意识地收集孩子病情信息,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大有裨益。家长需要留意以下方面:孩子的遗尿何时开始,是否完全停止遗尿半年后又发生,遗尿的频率怎样,是否伴有白天尿湿裤子,遗尿量有多少,是前半夜尿还是后半夜尿,是否存在其它一些伴随症状,遗尿后能否立刻醒来等等。另外,对于家族中是否存在遗尿的情况也要充分了解,以便医生能够准确判断。 对于需就医的情况,家长如何有效参与孩子排尿障碍的治疗呢? 在遗尿症的治疗过程中,家长的积极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为对于占绝大多数比例的功能性遗尿症来说,不仅仅是依赖药物治疗,更需要大量的行为功能训练。夜间排尿控制技能的获得,犹如一个人从不会游泳到学会了游泳一样,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大量的训练。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树立信心,不断地鼓励孩子,并听从医生的指导,采用科学的功能训练方法,并结合药物治疗,一步一步克服遗尿症这个生活中的障碍。
直播时间:2023年11月16日18:38主讲人:孙小敏副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内科问题及答案:问题:6岁孩子2个月前流清涕4天后不流了,但有点咳嗽,有清痰,一周后咳嗽减轻无痰,但就开始干咳,喉咙痒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孙医生六岁孩子重症支原体肺炎,住院一个月,两次气管镜,月初出院的,孩子一个月前就不咳嗽了,但是住院大不出来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您好医生,四岁儿童拍胸片有轻微肺炎,今天输液了怎么还不退烧呢?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1.需要陪护的,尽可能确定相对固定的1名家庭成员作为陪护进行照顾,首选身体健康且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及加强剂的人员。陪护人员与阳性人员接触时,处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佩戴N95/KN95口罩、一次性手套,尽可能与其保持1米以上距离。2.与阳性人员任何接触,或离开其居住空间后,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3.有基础疾病的人员和老年人不能作为儿童、孕产妇、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等居家隔离人员的陪护人员。4.共同居住者或陪护人员一并遵守居家隔离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