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自己刚刚做完高强度的半身训练。肌肉有点疲惫,但总体来说这一天都没什么大碍。第二天早上,你起床之后感觉肩胛骨那里发僵,你按揉肩膀肌肉,感觉是摸到皮肤底下藏了一个一小团口香糖,每次试着动动肩膀,哪个部位就感觉发紧,伴有轻微疼痛。之后几天,肩部僵痛逐步好转,最后恢复正常。不过,你大概会希望以后能少出现这种状况,那么这个肌肉结节是怎么回事?什么是肌肉结节你在肌肉中发现的结节,可能感觉小如弹珠,或者大如高尔夫球,称为肌筋膜激痛点。筋膜是环绕肌肉的结缔组织薄层。当你的肌肉受损,会引起肌肉群和上方筋膜层发炎。而这种发炎组织群就是肌筋膜激痛点,这些小肿块通常一碰就痛,而且会限制你的动作幅度,或在各种运动中引发疼痛。医学影像扫描无法发现肌肉结节。生理机制当你尝试新的运动,或者锻炼强度超出通常水平时,肌肉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肌筋膜激痛点。例如,如果有一天的锻炼强度特别大,那么承受压力最大的那部分肌肉可能会出现结节。你一个小时会让你的肌肉紧张。不过,结节并非只“垂青”健身达人。如果你一整天连续坐在电脑前,你可能会注意到自己的上背部和肩膀出现结节。大多数人不会觉得坐在桌前是什么高强度动作,但保持同样的姿势坐上几小时会让你的肌肉紧张,结节就容易找上你。长期伏案工作者,由于低头工作,肌肉不活动,总是处于紧绷状态,长此以往容易使其僵硬、痉挛,进而出现肌肉结节。如果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导致肌肉着凉,也容易发生痉挛,进而出现结节。运动过程中,由于动作幅度大、动作不规范等原因,使肌肉发生拉伤,恢复时可产生瘢痕,从而导致肌肉结节出现。如何消除结节消除肌肉结节最简单的一个办法是等待。肌肉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运动,你也可以设法加快这一康复过程。此选择包括按摩、干针疗法。即用细针刺向激痛点。尝试破坏一些组织。加强该部位的血流量,;甚至是电刺激,各种方法的目标是减轻相应部位的的筋膜和肌肉的紧张度。并增加血流量。血流量增加能为受损组织输送养分和氧气,加速恢复过程。你也可以在加重尝试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方法,一种相当简单的策略是拉伸,拉伸是增加人体软组织延展性的任何治疗方法,通过延展缩短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结缔组织,改善其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1)静态拉伸:保持具有一定挑战性但还算舒适的姿势一段时间的拉伸动作,通常是在10秒-30秒之间。2)动态拉伸:在可承受的活动范围内,重复移动来完成的拉伸动作,通常是进行10-12次。通过主动或被动施力,完成与肌肉收缩时产生动作的方向相反的动作。拉伸增加肌肉的血流量,使肌肉更加彻底地放松。随着血液循环的增加,血液会将引起疼痛的物质从肌肉中清除,缓解疼痛。通过拉伸还可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润滑关节、激发关节功能,使其在下一次使用时更加灵活。另一种简单方法是自我放松:是一种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通过一些反复的动作练习来学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心理生理活动,从而增强对事物的适应能力,调整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通常能够感觉到呼吸舒畅,全身放松的感觉,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呼吸频率会逐渐减慢、心率也随之减速,血压下降,放松全身的肌肉,通畅血液循环,逐渐温暖四肢。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能够减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自身的耗氧量和耗能量,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及其携带氧气的能力及血氧饱和度,同时降低血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及胆固醇含量,有效的消除紧张焦虑情绪,缓解肌肉疼痛。小结虽用肌肉结节可让人不舒服。但没什么好担心的。请记住。持续稳定的能练习以及一天当中随时活动身作。有助于从源头预防出现肌肉结书。如果结节确实出现了。晚上简单做做拉伸。或者做此自我放松。如果这些简单的方法没有效果,就需要到医院疼痛科找医生松解术。
人们将腰背部的疼痛、不适等症状统称为腰背痛,该症状可能和多种病理情况及疾病相关,或找不到明确的致病因素。引起因素很多:机械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机械性因素主要包括导致腰椎不稳的因素,可能与姿势不良、运动不足导致的脊柱肌肉力量减弱等因素。化学性因素多与炎症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作用有关,社会心理因素主要与工作满意度、劳动负荷强度、教育程度等相关。您知道吗?没有好的睡眠也会引起腰背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生理、心理等状态均发生改变,加上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面临着睡眠障碍等问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7.2%。刘芸,董永海,李晓云,等.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8):1442-1445,1449。1. 腰背痛发生风险随睡眠时间缩短而增加2. 男、女性睡眠时间越短(<7h/d),腰背痛发生风险越高随着睡眠时间的缩短,腰背痛风险呈上升趋势。从不同性别分析,女性睡眠时间不足(<7h/d)时患腰背痛风险高于男性。睡眠质量受损者发生腰背痛的风险是睡眠质量好的1.85倍,且睡眠质量受损的男性患腰背痛风险高于女性。无论睡眠质量好坏,睡眠时间不足(<7h/d)均会增加腰背痛的发生风险,而当睡眠时间过长(≥9h/d)且睡眠质量好时则对腰背痛发生风险无明显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与腰背痛强度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即白天的腰背痛影响夜晚的睡眠质量,而夜晚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受损又会导致第二天疼痛的增加。机制1)睡眠不足增加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性,降低了疼痛的阈值,导致痛觉过敏和睡眠障碍,引发腰背痛。2)神经递质—多巴胺和血清素与睡眠和疼痛的共同调节机制有关,在控制昼夜节律和调节睡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两种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睡眠障碍或昼夜节律行为模式的改变。3)压力、睡眠和腰背痛是相互关联,工作生活的压力会严重影响慢性腰痛患者夜晚睡眠的质量,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焦虑也是睡眠障碍的预测因子。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过度担忧,选择性思考有害健康的威胁因素,形成高度警惕而导致失眠和睡眠效率降低,进而诱发腰背痛。DENISD,AKHTARR,HOLDINGBC,etal.Externalizing behaviorsandcallous-unemotionaltraits:differentassociationswith sleepquality[J].Sleep,2017,40(8).DOI:10.1093/sleep/zsx070.小结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受损是腰背痛发生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以及二者联合对我国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
门诊中有些老年腰痛病人特别容易摔跤,跌倒标志着衰老进程的开始,目前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是老年人意外事故发生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一,这些不良后果严重影响老年腰痛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是什么原因呢?1跌倒的危害跌倒不仅使患者感到恐惧和焦虑,跌倒致骨折后的并发症将危及生命。为了避免老年患者的跌倒,对易跌倒人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及适宜的教育很有必要。老年人群本身有着随年龄的增长正气日衰,脏腑功能逐渐减退,精气虚衰的的特点为阳虚,气虚。培养不同偏颇体质的老人具有良好中医养生方式,以达到改善体质,降低老年易跌倒人群跌倒发生概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2平衡控制异常是老年人跌倒的最常见原因平衡能力下降与跌倒的发生密切相关,慢性腰痛的人改变了运动模式、运动协调以及应对外界干扰时保持平衡稳定的能力。本体感觉、下肢肌肉力量、躯干肌的核心稳定性、中枢对外周信息的整合及运动输出都与平衡控制相关,平衡障碍可能与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缺陷有关,如受损的腰椎本体感觉和延迟的肌肉反应,最终降低了腰椎的稳定性。ItoT,SakaiY,MoraiY,etal.Proprioceptiveweighting ratioforbalancecontr01instaticstandingisreducedinelderlypatientswithnon-specific lowbackpain[J].spine (PhilaPa1976),2018,43(24):1704-1709.3积极地对老年腰痛患者进行平衡功能筛查及加强平衡控制能力训练,改善老年腰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慢性腰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身体和情感创伤的发生。
髋关节病表现可以十分轻微,应仔细寻找细微的骨赘或侵蚀性改变并应记住脊椎关节病常伴随髋关节异常(在强直性脊柱炎>50%)。年轻人有髋关节痛应考虑脊椎关节病并且如果发现有前突或其他异常则应检查骶髂关节。1骨关节炎可以表现为早期囊性结构、非常小的骨赘、股骨颈或禽距(calcar)的突出。这些异常可单独表现并可十分轻微。有20%的骨关节炎的病人发生前突而不是更常见的上外侧半脱位。一种骨关节炎不常见的方式是Otto骨盆(原发性前突),这种在年龄很小时即可明确前突和变性改变,常见于女性,且有遗传性,可能是由于缺乏髋臼骨化或重塑。早期骨关节炎也可源于股骨骺滑移。如果股骨头相对于股骨颈向内侧移位,股骨骺滑移可考虑为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原因。2风湿性关节炎:可以表现为典型的骨质减少,均匀的软骨破坏和侵蚀性改变。但在早期阶段髋关节常正常。MRI可显示血管翳。髋关节也可呈典型表现即大量积液通过薄弱的前侧囊进入髂腰滑膜囊而减压,因此,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可以在X线上表现正常而腹股沟前方出现肿块,这种滑膜囊积液在CT和MRI上容易诊断。病人也可发生肌腱破裂,可见于髋关节周围。3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慢性炎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关节,多为多侧。有慢性倾向,自发性发作和缓解为其特点。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髋关节或其它部位关节炎症状,最终导致髋关节破坏和畸形。病理:初期滑膜充血、水肿、增厚,关节渗出液增多,滑膜逐渐增厚,形成血管翳,侵入软骨和骨表面,炎症细胞增生反应,加重软骨破坏,关节纤维素性渗出、吸收后形成纤维强直,关节囊纤维化、韧带松驰、肌肉痉挛和萎缩,关节畸形。X线平片是诊断重要手段,MRI在早期诊断和观察病变活动性方面有很高价值。1)平片:早期髋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邻近骨质疏松;随着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破坏,髋关节间隙逐渐变窄,以中心部较明显,同时软骨下骨质硬化,以髋臼上方明显,负重区软骨下囊变;晚期股骨头变扁,但无死骨出现,也不发生塌陷,可伴髋关节半脱位,关节强直。2)CT:与平片相同,晚期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屈曲变形、强直。3)MRI:早期关节积液及炎性滑膜增生,增强可见血管翳,软骨破坏、软骨下囊变。3痛风性关节病表现为软骨钙质沉着症,软骨下囊肿是其典型表现。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也可有明显的囊肿并在所有MRI序列上呈典型的低信号。滑膜性骨软骨瘤病可有侵蚀且常表现多个相似大小的圆形小体,但在疾病早期阶段小体有时并无钙化。
膝关节在人体上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关节,在力学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股骨下端的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上的胫骨平台共同构成,其间衬垫着富有弹性的内外侧半月板,关节的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加固,内面有胫侧副韧带。外侧有腓侧副韧带,位于股胫关节面之间的前后十字交叉韧带富有广泛的滑膜浸润,如髌上滑囊、髌下滑囊,髌下脂肪垫。1肌腱:在胫骨内侧髁上从前向后依次附着着来自髂前上棘到胫骨内侧髁的缝匠肌,起自耻骨上下肢的股薄肌,起自坐骨结节的半腱肌和半膜肌,胫骨外侧髁上附着着髋部移行下来的阔筋膜张肌,还有起自坐骨结节至于腓骨小头的股二头肌,前方有强大的股四头肌,还有包被着髌骨股四头肌腱膜向下移行成的髌韧带,附着于胫骨粗隆膝关节的后方,在股骨内外侧髁的内外上方,分别附着着起自跟骨结节的腓肠肌内外侧头,还有止于股骨外侧髁后上方的半膜肌,腱膜延续到胫骨中上1/3处形成的腘肌,需要强调的是腘肌是膝关节的起动肌,又称为膝关节的金钥匙。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好似我们左手抓握右手的手腕,右手抓握左手的手腕,好似二虎争山的局势。2膝关节运动模式:膝关节在滚动的同时还要有相对稳定的滑动力,这样才能保证关节面或关节头在运动的同时,不至于滑出关节面之外,例如我们双足站立做下蹲动作时,股骨下端的内外侧髁在胫骨平台上做了一个向后上方的滚动,同时做了一个向前的滑动。这样看关节的正常运动模式必须依赖于关节周围的肌群在相互协调相互拮抗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关节灵活稳定的运动。膝关节病变通过肌腱及力学同样影响到髋、踝关节。3什么是冲击波冲击波是一种物理波,它是一种不连续的、带有冲击力量的波,此波的特点是,爆发力强,穿透力大,可以在相同的介质中均匀地传播。已经广泛用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当我们长期从事各种慢性积累性损伤的活动,久行、久站、久坐时,导致了肌肉静力性肌紧张、慢性渗出、出血,逐渐形成瘢痕,形成皮下硬结,出现长期疼痛。这种情况下使用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在这些病变粘连的组织中,就会传播受阻,从而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碰撞,产生强烈的能量释放,被动性剥离粘连的软组织,从体外松解受损的软组织,松解受卡压的皮神经,治疗病变,消除疼痛症状。4冲击波怎么治疗膝关节痛1)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足踝前部垫枕,冲击波自腰部至足冲击100次,同时冲击大肠俞、环跳穴、承扶穴、委中穴、承山穴,可达到镇静止痛作用。2)臀大肌放松:患者的股部后伸,放在医者的大腿上并略加外展,使臀大肌上束尽量放松。冲击髂后上棘的外侧部约三公分宽,10公分长。臀大肌上束的放松,可以减轻阔筋膜张肌的张力,降低膝关节的外侧张力。3)股后肌群:患者取卧位。膝关节屈曲,医者用手触摸到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形成的沟槽,冲击沟槽内的筋结、条索激痛点,以此降低筋膜间室内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淋巴液的回流。同时患者主动配合膝关节的屈伸运动。4)小腿三头肌松解法:患者俯卧位。足踝部垫枕,冲击小腿三头肌。然后让患者将足踝部探出床外十公分左右,医者右手压胫骨的上端,左手压在足根部,医者用膝部顶紧患者前脚掌,再用膝部用力顶推的基础上,左手用力下压足跟部持续40秒到一分钟,然后嘱咐患者用力柘屈,做五秒钟对抗运动,拉伸运动反复五遍。
关节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虽然痛在关节,但其引起病因并与相同,中老龄人多以退行性骨关节病为多见。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面和其边缘形成新骨为特征的一组非炎症性骨关节病变。更年期妇女常常出现骨关节痛,是骨关节病引起的吗?什么是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较为重要的生理心理变化阶段,是指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期;可出现一系列因性激素水平低下所致的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女性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在绝经后,关注绝经后女性健康保健至关重要。更年期关节痛更年期临床上表现为陈发性潮热、出汗、心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以及抑郁、恐慌、焦虑等心理反应。更年期妇女以腰背痛和双下肢无力为主,占73%。主要症状为疲乏、关节痛、性生活障碍和心悸为更年期妇女为主要症状,其中骨性关节病发生率为77%。骨关节痛是更年期常见症状,更年期体重的控制有助于症状的改善。骨关节痛症状与骨质疏松无明显相关性。骨关节痛表现双手、腕,酸胀痛为特点,无明显活动受限。处理方法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更年期关节痛患者多为绝经期前后妇女,此期妇女精神易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激动,保持心情舒畅,排除恐惧心理,积极治疗疾病。2)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补钙,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钙丢失,骨的吞噬细胞作用增强,生成细胞作用降低,故饮食上须注意补钙,食用含钙量高的食品如牛奶、虾皮、豆制品等。保证每日摄入钙量。3)减肥运动,保暖防寒:适量运动,因为运动可以增加成骨细胞的生成,可使骨密度增加,运动的形式以打太极拳、气功、散步等非激烈运动方式较为理想。
虹膜诊法以形态学为基础,通过观测虹膜局部的外在表现推测或判断内在的生理、病理现象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与中医传统眼诊的基本思想不谋而合,都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具有易观察、易操作和无创伤、便于推广、传承的特点。通过对虹膜进行诊察可以快速检测潜伏期疾病,为评估健康及预防疾病提供依据。1虹膜的纤维密度:按疏密程度由密到疏依次可分为神经源型、忧虑型、多形腺体型、结缔组织型4型。1)神经源型:虹膜纤维的密度高,提示身体抵抗力强、恢复能力强、易发生过敏和神经精神系统方面的问题。2)忧虑型:虹膜纤维密度较神经源型差,易发生肠道和情绪问题。3)多形腺体型:虹膜纤维密度中等,易发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脏、肝脏和肾脏的问题。4)结缔组织型:虹膜密度较差,易发生关节结缔组织问题、内脏下垂等。2虹膜的形态改变:1)坑洞:代表先天遗传的缺陷。2)卷缩轮现象:卷缩轮紧缩说明易发生便秘;卷缩轮无活力说明肠道腺体虚弱,肠道肌肉缺乏力量,易发生肠道动力不足的便秘;卷缩轮过厚及突起说明胃部能量亢进,易出现腹泻、痉挛、胃肠功能不良;卷缩轮薄及缥缈说明缺乏神经能量,身体缺乏耐力;卷缩轮锯齿或星形说明肠道易痉挛、发炎,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卷缩轮中断说明有食欲不振倾向,疲倦、虚弱、缺乏神经能量等。3)阳光放射沟:显示结肠毒素蓄积过多形成的对各脏器的直接伤害,容易发生上火、呼吸道感染和头痛等。4)肠道憩室:容易引起便秘或泄泻等肠道不适症状。5)过大瞳孔:提示过度疲劳,睡眠不足。6)裂纹:提示相应的器官功能不良。3虹膜的颜色改变:1)色素斑:说明附着的脏器存在组织局部缺血、缺氧、瘀血,有遗传性衰弱及疾病性衰弱。2)酸性体质:提示过度压力、过度酸性饮食造成酸类代谢产物堆积在体内和血液中,易出现疲劳、关节痛、糖尿病和肿瘤等。3)肠环色重:提示肠道毒素过多,容易便秘或者腹泻。4)整个虹膜色重:提示肠道毒素过度沉积,容易上火、疲劳等。4虹膜的环状改变:1)钠环:提示全身动脉硬化倾向,可能为心脏病和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发病条件。2)蓝环:提示血氧不足、末梢循环不良,容易手脚发凉,易患高血脂和血黏度高等症。3)皮质代谢环:皮肤毒素蓄积过多形成此环,来源主要是肠道,严重的可能发展成皮肤病或影响肺的健康。4)老化弧:提示脑供血不足,常引起嗜睡、健忘、头昏等脑力衰退现象,注意预防脑中风。5)精神压力环:提示神经过度疲劳紧张,压力超出身体的承受能力。6)酸性刺激环:提示身体受到精神或环境的刺激。7)胃环异常:胃功能有变化时,瞳孔与虹膜的交界处就会呈现不规则的黑褐色排列物质。8)肠环狭窄:提示便秘、消化不良、紧张等现象。将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虹膜表现按性别分层后,男性与女性在胃环异常,卷缩轮无活力、卷缩轮星形或锯齿、肠环色重、肠环狭窄、肠道憩室、忧虑型、多形腺体型方面差异显著。这些差异表明男性在胃肠功能方面明显弱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嗜酒、吸烟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男性坑洞的出现频率明显多于女性,表明男性先天遗传弱点明显。女性阳光放射沟出现频率明显多于男性,说明女性更容易患慢性病。男性压力环的出现频率明显多于女性,说明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承受了相对较多的压力。男性皮质代谢环的出现频率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生理上的激素特点有关。
虹膜学也是观眼识病中一门重要新兴学科,它又叫虹彩学,最早是由匈牙利医生皮查理在1866年创立,制成全球第一幅虹膜图。它是一门以形态学为基础,透过眼睛虹膜的变化来推断人体健康状况及窥视康复过程的学问。Vega氏虹膜分区表”使虹膜诊断学更加完备。虹膜放大后显现出一个拥有许多特征的细致世界,是身体面对外界最复杂的组织;是人脑的延伸,赋予千千万万神经末梢,细微的血管,肌肉及其他组织。通过人脑和神经系统、虹膜与身体内脏各器官相连接。通过与视神经,脑与脊髓的连接,神经系统可接受到它们的外来刺激,虹膜里含丰富有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由于虹膜能准确地反映身体组织的状态,也就是亚健康的检测,使得在美容、保健和医疗临床辅助检测上得到广泛应用,也是健康管理的好方法。虹膜血管主要位于基质层。虹膜动脉大环位于虹膜根部和睫状体前部的交界处,由虹膜动脉(来自睫状后长动脉)和睫状前动脉分支吻合而成,发出大部分的虹膜放射状血管。虹膜血管小环位于瞳孔缘外1.5mm瞳孔领处,主要是胚胎血管的残留和肥大,其中多数血管闭塞。大部分虹膜动脉在瞳孔缘分支成毛细血管后折回形成静脉。虹膜静脉彼此吻合,在虹膜根部进入睫状肌与睫状突静脉吻合后经脉络膜引流至涡静脉。除虹膜大、小环之外,其余血管均呈放射状走行。虹膜毛细血管属于连续型而非窗孔型,具有很厚的基底膜,是构成血-房水屏障的基础。中医认为虹膜的侧面代表肺,下方代表肝,围绕瞳孔的圆代表胃和肠,如果这一区域出现凹点,说明有胃病;多数风湿病患者,虹膜上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分散小点,虹膜上出现褐色斑点,在小儿多半是有肠蛔虫的表现。应注意的是,左眼反映的是右半身的变化,右眼反映的是左半身的变化。如果左眼虹膜出现异常变化,说明右半身某处有了病变;如果右眼虹膜出现异常变化,说明左半身某处有了病变。而左右两眼虹膜都出现异常变化,则表明人体中间部位或丽侧都出现了病变,如胃、肠有病,则在左右两眼的瞳孔周围出现环状斑。一些有疼痛感觉的疾病,如胸痹、卒中、胃痛等,虹膜上的斑点特别明显。
中医认为黑色人肾,因此不少人说眼圈黑与肾有关,是肾虚的表现。肾气亏损,使两眼缺少精气的滋润,使黑色浮于上,因此眼圈发黑;久病体弱或大病初愈的人,由于眼周围皮下组织薄弱,皮肤易发生色素沉着,并极易显露在上、下眼睑上,出现一层黑圈。眼睛与肝有关,而肝的功能失调,又会导致男性生殖功能失常。因此,这里要提醒工作压力大、常感疲惫的男性朋友,如果在短期内忽然出现了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眼部不适,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和就诊,补肝或清肝,调和气血,充润宗筋,以免影响了性功能。1什么是肾虚?肾虚分肾阴虚和肾阳虚,表现有所不同。1)肾阴虚表现为:腰酸、两腿无力、眩晕耳鸣,脱发齿松、盗汗失眠、尿黄、大便干燥。男子阳痿、早泄、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小便黄、大便干等。2)肾阳虚表现为:腰膝酸痛或腰背冷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男性易阳痿早泄,妇女易宫寒不孕等。当黑眼圈合并有以下症状,那么可能就是肾虚了。①夜尿频繁:夜尿频繁,每晚超过3次,且睡前没有过量饮水。②腰酸腰痛:出现腰酸及腰痛症状,女性月经颜色偏暗偏深。2黑眼圈主要原因1)疲劳或常熬夜:黑眼圈是由于太疲劳或常熬夜而引起的。过度劳累,长期熬夜,或化妆品颗粒潜入眼皮,以及眼睑受伤引起皮下渗血,都能导致眼周皮肤代谢功能失调,使色素沉积于眼圈。而眼窝或眼睑处静脉曲张或长期眼睑水肿,致使静脉血管阻塞,也能形成眼圈发黑。2)妇科疾病:黑眼圈和卵巢囊肿的关系就在于,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长期不健康、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就会使体质逐渐过度酸化,降低了人体的正常机能,引起肾虚。卵巢囊肿的病理也与其相似,肾虚会导致代谢循环减慢,从而造成卵巢疾病和内分泌失调,最后使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发展成卵巢组织增生异常,形成卵巢囊肿。痛经或月经不调可以让女性总是面带“熊猫眼”。多是由气血运行失常引起,表现在脸上就是黑眼圈。经血量过多、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以及一些卵巢疾病,也会出现黑眼圈。黑眼圈长期存在的女性不妨去做做身体检查,其中包括妇科检查。祖国医学认为,痛经或月经不调多因情志不遂、忧思悲怒、肝郁气滞、瘀血阻滞所致,或由起居不慎、经期感受风寒湿冷引起。而黑眼圈正是气血运行受阻的面部表现。经血量过多或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女性,也易出现黑眼圈。3消除黑眼圈的简单方法:1)双手对搓至热,快速用手掌心按压双眼热敷,如此反复十余次,每天数遍。2)一经常用手轻轻按摩眼眶周围的皮肤。3)用大拇指按压太阳穴和涌泉穴3-4分钟,每天2-3次,4)每晚临睡前再用热水泡脚
胃肠感觉是内脏感觉的一部分。广义上的胃肠感觉可分为感知性感觉和非感知性感觉两部分。感知性胃肠感觉,包括胃肠特异感觉和胃肠痛觉两种。胃肠感觉是胃肠感觉神经的活动在各级中枢内的整合结果。胃肠道受内在感觉神经和外来感觉神经的双重支配,这是胃肠道神经支配的特点。这两种感觉神经在产生胃肠感觉中的作用不同,内在感觉神经不直接参与胃肠感觉的形成,而外来感觉神经的活动则经过各级中枢的整合作用,引起胃肠感觉和广泛的胃肠分泌与运动反应。1感受器通常将胃肠感受器分为黏膜感受器、肌感受器和浆膜感受器3种。1)黏膜感受器分布于胃肠全段黏膜,感受机械、渗透压、温度和化学刺激,对胆囊收缩素和5-羟色胺也很敏感。黏膜感受器因对适宜刺激的特异性较差,有多功能感受器的别称。2)肌感受器是一种牵张感受器,对肌层的张力变化和胃肠容量的变化敏感阴,对缓激肽、四肽胃泌素、胰岛素、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和十二指肠内食糜的化学刺激也起间接反应,因为这些化学物质可引起胃肠平滑肌张力的改变。3)浆膜感受器是一种痛感受器,其阈值不同,高阈值的浆膜感受器对胃肠的痉挛和扩张、牵拉、挤压等机械刺激发生反应。也有对柔和的探查、轻压、吹风、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的低阈值浆膜感受器。2传人神经胃肠感觉的传入神经包括舌咽神经内脏感觉纤维、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以及脊神经内脏感觉纤维3种。这些传入纤维组成胃肠感觉的第1级传入神经。1)舌咽神经内脏感觉纤维舌咽神经是有4种不同功能的混合神经,其中感觉神经有两类。一是起于舌咽神经上神经节的躯体感觉神经,另一是起自舌咽神经下神经节的内脏感觉神经,后者的周围突分布于咽部和舌根、咽鼓管黏膜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其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发自咽部和舌根的传入纤维,参与吞咽反射反射弧的组成。2)迷走神经传人纤维迷走神经是混合神经。其中有3种感觉神经:①躯体感觉神经,其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耳廓和外耳道皮肤的迷走神经耳支,中枢突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②特殊感觉(味觉)神经,其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下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味蕾、喉及会厌的黏膜,中枢突终止于延髓的孤束核;③包括胃肠感觉纤维在内的内脏感觉纤维。胃肠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下神经节,其周围突广泛分布于自食管至横结肠右半部的黏膜层、肌层和肌间神经丛,而其中枢突则进入延髓,与孤束核形成突触。此纤维主要传导来自胃肠黏膜的机械、化学感受器和肌层牵张感受器的信息。此外,来自喉黏膜、腹腔其他脏器、心脏及主动脉弓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的传人纤维也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中走行,经过迷走神经下神经节,最后分别与延髓的孤束核或心血管中枢联系。3)脊神经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含有躯体运动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的细胞体在脊神经节,其中枢突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交换神经元,分别与脊髓丘脑束和脊髓的内脏运动神经元联系。根据该细胞周围突的走行途径,通常将脊神经内脏感觉纤维分为交感神经通路和盆神经通路。交感神经通路发自肠系膜和胃肠管的浆膜,少数发自肌层。发自胃和肝、胆及胰的交感神经通路的传入纤维穿过腹腔神经节和T2~T12交感链,而来自小肠和大肠及盆腔器官的交感神经通路的传入纤维则穿过肠系膜上、下神经节和L1~L3交感链,汇入脊神经后根。需要指出的是,组成这些通路的神经纤维在经过上述各神经节时均不交换神经元。有学者认为这些传入纤维在经过椎前神经节时发出侧支,并与节内神经元形成突触。脊神经内脏感觉纤维的交感神经通路多数为C类纤维,阈值高,对缺血、牵拉及伤害性刺激敏感,主要传导胃肠的痛觉信息,反射性地抑制胃肠分泌及其运动。脊神经内脏感觉纤维的盆神经通路起自S2~S4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与盆神经并行,穿过下腹下神经丛,分布到横结肠左半部以下肠管的黏膜层和肌层,主要传导由黏膜的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及肌层的牵张感受器发来的信息。而其中枢突则汇入骶神经后根,进入脊髓骶段后角,与脊髓丘脑束联系并通过中间神经元与盆神经核联系。在此通路的神经纤维中Aδ纤维较多,主要传导横结肠以下肠管的内脏感觉和部分痛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