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面神经炎的俗称,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主要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氏麻痹。它区别于外伤、肿瘤、外耳疾患及其他物理因素致面神经通路病变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该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了。据临床观察有外感、受凉、情绪波动、劳累、饮食不节(饮酒、嗜食辛辣)等因素.对于面瘫的发病机制,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是病毒感染,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使面神经管内的神经鞘膜产生水肿,水肿进一步挤压血管,尤其是静脉,进一步加重缺血,使神经进一步受压,最终出现面神经麻痹,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瘫. 临床表现 单侧周围神经性面瘫,主要为患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眼泪外溢,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向健侧。 诊断与定位 按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可定位为核性瘫、桥小脑角瘫、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管外。前两种多见于肿瘤和血管病变,后两种临床多见。 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管内的神经缺血、水肿、受压明显,易致髓鞘或轴突变性,因而病情多属重型,恢复慢,预后差,后遗症多。除上述面瘫临床表现外,和或有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即鼓索神经受损,患者会有舌体发麻,出现味觉异常;和或听觉过敏即镫骨神经受损;和或乳突部疼痛(夜间症状加重)、外耳道及耳廓部感觉减退即膝状神经节受损;和或泪腺分泌减少、无汗即岩浅大神经受损。 面神经管外:即茎乳孔外的面神经水肿、变性坏死多不明显,病情较轻,预后好。除上述面瘫临床表现外,只伴有乳突部轻微疼痛。 病情的判定 肌电图检查对面神经损伤定位有确切的指导作用,但肌电图检查的神经变性反应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常在发病后7—10天方能现显。一般来说,病情的轻重取决于面神经损伤的位置(面神经管内损伤还是面神经管外损伤)及损伤程度,损伤位置越高且损伤程度越重则预后不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轻度:可完成闭目、抬眉、耸鼻、鼓气、示齿的运动,但较健侧力弱;中度:有部分面肌完全瘫患,但可见部分面肌能产生运动;重度:面肌完全瘫痪或可见面肌有轻微收缩,但无运动。 临床治疗 面瘫患者早期会出现一侧乳突部疼痛,疼痛压痛点多在我们耳垂后(翳风穴),疼痛有时会沿耳后向头部放射或沿耳前向下颌放射,疼痛症状以夜间为甚,面部会出现患侧眼睛闭合不紧,漱口时水从一侧口角控制不住的流出,有了以上临床症状,就可以初步判断患上了面神经炎即面瘫 西医疗法 在急性期和静止期西医多采用口服激素强的松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地巴唑,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 激素疗法可改变细胞膜磷脂成分,维持细胞膜的稳定,而达到抗炎及消除水肿的作用。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口服激素 地巴唑改善局部微循环,尽快消除局部水肿. 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为神经修复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恢复期可口服维生素B1、B12和地巴唑。 中医疗法 中医以散风通络配以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临床成药常用活血通脉胶囊加全天麻胶囊再配以清热解毒口服液。 针刺治疗 早期及静止期(7-15天):以少针、浅刺为主,禁用电针、强刺激手法。多取少阳阳明经腧穴并配合刺络放血拔罐。 恢复期(15-30天):可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注射用腺苷钴胺)0.5㎎每日,分别用于两个穴。(穴位注射不宜过早使用)或可采用针刺加电针 后遗症期的治疗(30天以上):宜采用火针加针刺加穴位注射。(注意针刺方向及深度) 物理疗法 超短波局部照射用于急性期(1—7天)和静止期(7-15天) 高压氧疗法 周围神经纤维多数有髓鞘,神经细胞体及其核对细胞突起的生长、再生及功能和维持起关键作用。损伤神经的再生、修复主要取决于神经性胞体是否完整。高压氧促进氧向细胞和组织祢散,因而高压氧能直接改善因神经营养血管受压,痉挛或断绝所造成的神经组织缺氧状态,延缓、停止或逆转继发产生的神经纤维、胞体的病理改变和溃变。 面瘫治疗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面瘫一般需要治疗一个月,在患病初期,病人大多很急躁,治病心切,希望尽快治愈。 但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些操之过急的方法非但不能起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反而在早期可能加重病情。如早期在面部采用重刺激针刺手法和电针疗法及患者过早自行按摩及进行面部肌肉训练。 以上不正确的方法会导致患侧面部肿胀或疼痛,从而延长疾病的恢复期。 1.患者在治疗期间多休息,不宜看电视、电脑以免造成眼肌的疲劳,影响眼部神经的恢复,还不宜多言、吃硬、寒凉食品而影响口周围神经的修复。 2.饮食宜温宜软宜清淡宜容易消化,忌辛辣、鱼虾及牛羊肉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3忌房事以保护人体正气 4可做面部的热敷(每日15分钟),但温度不宜过高,早期不宜做面部的按摩。 面瘫后遗症的四大并发症 联动:患侧眼部做闭目的运动时,患侧口角做同步向上的运动; 鳄鱼泪:患者咀嚼食物时,患侧眼部有眼泪溢处; 倒错:发病时患侧口角向健侧歪,而倒错是患侧口交向患侧歪; 面肌痉挛:患侧面肌出现不自主的抽动;以上后遗症多在发病3个月后出现,若治疗不当以上四种可叠加出现。
1.枕头与睡眠姿势 枕头要合适,高度按颈部长短决定,一般按自己拳头竖起来的高度选择;枕芯软硬,以舒适为准。姿势侧躺仰躺都可以,仰躺可以不枕枕头,不建议趴着睡;不要躺着看书、看手机、电视、电脑;睡觉时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以免影响上肢的血液循环。 2.工作姿势 坐位工作应尽量避免驼背、低头,不要伏在桌子上写字,看书时不要过分低头,尽量将书和眼睛保持平行。尤其是电脑需要垫高20公分,保持眼镜平视电脑屏幕中央;看书、写字、使用计算机、开车等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工作50~60分钟做1~2分钟头颈部活动或改变姿势。 3.日常生活与家务劳动 行走要挺胸抬头,喝水、刮胡子、洗脸不要过分仰头,看电视时电视机应放在与眼睛同一平面上。切菜、包饺子、织毛衣等家务劳动,时间不宜太久并要经常改变姿势。 4.颈椎病时间比较长,容易出现脖子僵困,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眼糊.这样的患者需要每天枕颈椎枕或热水杯20分钟,建议半年以上可以有效改善颈椎曲度,缓解脑供血,
春夏养阳 灸法正当时 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做艾灸,大自然的阳气加上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可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延年益寿。 督灸, 是指于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药灸”,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直对病所进行全身调整。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主治疾病: 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强制性脊柱炎、后背酸苦你发凉的虚寒痹症; ②呼吸系统疾病--老慢支、哮喘、肺气肿、体质虚弱容易感冒者; ③女性宫寒导致的手脚冰凉、痛经、不育、产后虚弱; ④亚健康状态及养身保健 三伏督灸时间安排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此时配合特殊药物督灸扶阳效果最好,有“冬病夏治”之说。 每伏1次,中间间隔10天,三伏一共5次,提前预约可以减免一次费用。一次180元,五次720元 预约电话:6822509 13453110799 2017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加强7月2日-7月11日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 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 8月20日 末伏加强8月21日-8月31日
各位亲爱的患者朋友: 当您得了面瘫时,切勿盲目相信部分不法广告及所谓的民间秘方。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规范的及时的治疗,避免病情加重,严重的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面瘫的发病因素有两个:一是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力降低,二是受风。所以平时一定要保持心情愉悦,轻松,劳逸适度,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前要睡觉)。清淡饮食,勿再食生冷、冰冻、辛辣之品,尤其是虾蟹之类的发物。患病期间要减少外界对面部神经的刺激,注意不要用冷水洗脸(温水最好),避免直接吹风,尽量不要去风大的地方或直接在空调下吹风,尤其是患侧的面部要保暖,出要戴口罩。外睡觉盖好被子,切勿再受风寒。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情绪对面瘫的恢复很重要,治疗期间要保持心情愉悦,大气大怒容易造成恢复的停滞,后期容易遗留后遗症,面部肌肉功能恢复不全. 面瘫虽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但是它和时间赛跑的疾病, 发病一周内是急性加重期,不管您是否治疗,面瘫的症状都会加重,这是疾病自身的规律决定的,不是治疗造成的。 第二周到第四周是恢复期,症状会逐渐减轻,但是两侧的肌力不一样。 第五周及以后是调整两侧的肌力。积极锻炼患侧面部肌肉,多作眼、面部按摩,配合患侧面部主动运动,可以多嚼口香糖,有助于肌力的恢复。 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密切配合。您需要每周五次(上午8:00-11:30)到针灸科复诊,至到您痊愈为止;除了每周的针灸治疗,还需要每晚用温热的生姜水热敷3次,用电吹风的热风吹面部. 面瘫大部分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但少数病情严重(包括舌头味觉异常、耳后痛、眼睛鼻腔发干等症状)或者治疗不及时、没有好好保养、不坚持治疗等情况,可能遗留程度不等的后遗症,虽不危及生命,却影响个人形象. 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急性期不管久病新发或者新病,急性期首先要制动,除就医外,尽量少活动,平躺,减少疼痛刺激,站坐时要系上腰围.如是闪锉伤先冷敷后热敷,外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如受凉引起的直接热敷. 一般轻的一两天就好转大半,三四天痊愈.五天缓解不大或者加重必须马上就医,如有反复腰痛史或有椎间盘病变,建议直接当天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腰痛病因没有明确之前不建议推拿按摩,特别是个人按摩店.避免盲目推拿造成病情加重. 治疗期继续系腰围(除睡觉),不要锻炼,以休息为主,减少工作劳动强度,可以辅佐热敷,烤电,简单的肌肉放松, 恢复期根据个体情况,一般在疼痛明显缓解,可开始进行腰背肌康复功能训练, (1) 五点支撑法: 病人仰卧, 用头、双肘和双足根为支点, 腰背部后伸,尽量使背部腾空。 (2) 三点支撑法: 病人仰卧, 上肢放于胸前, 用头和双足根为支点, 腰背部后伸, 尽量使背部腾空。 (3) 飞燕式: 病人俯卧位, 两上肢置躯干两侧, 开始时两上肢后伸、头颈后伸、胸部离开床面, 学会上述动作后指导双腿伸直、并拢、向后方抬起。最后将上肢、头颈和下肢动作协调起来, 仅腹部着地。 腰背肌功能训练 根据个体情况,由简单开始,由五点式、三点式、飞燕式逐渐增加难度。尽可能分早、中、晚、睡前锻炼4组。次数由少至多、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每组能够完成约30个再进入下一级别组。 日常康复运动指导日常运动康复指导 (1) 长期运动:腰围保护3个月。腰椎病康复后可根据病人自已情况选择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 (2) 日常生活良好姿势指导:尽量避免弯腰, 取物时应采取下蹲后再取物的动作; 抬东西时也应下蹲后再抬起。坐沙发时, 腰后部应用垫子垫实, 以减少腰椎压力。鞋跟高度应≤3cm减轻腰部负担。 (3) 运动注意事项:坚持运动锻炼3-4次/天。根据本人实际情况调节运动次数与每次组数;每个动作间注意配合呼吸,忌强行屏气;做加强肌力运动时,速度平稳缓慢;做改善腰腿功能运动时,活动范围逐渐加大,以不引起疼痛为度,或者休息半小时疼痛不适、疲劳感消失为度。坚持终生运动。
脊神经后支的相关解剖 17-02-24 天道酬勤 针刀医学继教部ID:zhendaochenzhao 我们长期致力于针刀医学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培养针刀人才,针刀科室建设;以引领针刀事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为宗旨,力争成为针刀医师和政府间沟通和联系的纽带;服务为宗旨,满意为目标。咨询电话:陈钊 18600338216 (同微信)QQ:339543212 近年来,随着对急、慢性非特异性颈肩腰背痛的研究不断深入,源于脊神经后支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类疼痛的发病率高,大约占非特异性颈、肩、腰腿痛的80%,并且疼痛的性质、分布区域通常不像脊神经前支那样明显,常常可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对于此类疼痛患者采用对常规治疗方法效果较差,而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如何正确认识此类疾病,对临床疼痛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拟就脊神经后支性疼痛一些基本问题介绍如下。 颈神经后支 在颈部的8对脊神经中,C1~7脊神经是从同序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而C8脊神经则在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颈部的脊神经干较短,穿出椎间孔后立即分成前、后支,均为混合神经。除C1脊神经外,其余颈部脊神经后支再接着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除C2、3、4、5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支配皮肤外,其他颈部脊神经的后支均支配肌肉。 C1脊神经的后支又称枕下神经,属于运动神经,穿过寰椎后弓与椎动脉之间入枕下三角区支配其周围诸肌,使头部作回旋运动。C2脊神经后支在颈神经后支中最为粗大,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弓板之间、头下斜肌的下侧穿出,外侧支支配项肌(头下斜肌、头夹肌、头最长肌),内侧支又名枕大神经,支配枕部的皮肤;枕小神经为C2脊神经前支降支与C3脊神经前支升支形成的颈神经第2袢发出,同时发出耳大神经。枕大神经与C1、3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相交通,在头半棘肌下缘形成颈后神经丛。 C3脊神经后支绕过第三颈椎的横突后行,经过横突间肌内侧分出内、外侧支。内侧支为皮支分布于项部,并在斜方肌深侧发出一支小分支—第3枕神经,分布于项部及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C4~8脊神经后支绕过相应的椎间关节后,分为内侧支及外侧支。其中除C4、5脊神经内侧支达项部皮肤外,其余内侧支和外侧支均为肌支,支配相应肌肉活动。 胸神经后支 胸部脊神经均在同序胸椎下方的椎间孔发出,穿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支。后支分出后经上、下两个横突之间,肋横突前韧带及横突间肌之间向后行走,分出内外侧支。T1~6(7)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沿正中线两侧穿斜方肌至皮下,T2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最长,大约平肩胛冈传出分布于附近的皮肤,可远达肩峰。 T1~6(7) 脊神经的外侧支由上向下,逐渐增大,支配胸髂肋肌及胸最长肌。T(6)7~12脊神经的后支分出的外侧支,穿出部位离中线较远,分布于背部的皮肤。T6、7~12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于多裂肌及胸最长肌,发出小分支穿背阔肌、斜方肌及背深筋膜,分布于背部正中线附近的皮肤。T12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走行途径较长,向下越过髂嵴到臀外侧部皮肤。 腰神经后支 近年来对腰部脊神经后支的研究比较多,该后支较细,上腰段大约在椎间孔外侧1.5cm、下腰段大约在椎间孔外侧2cm处从脊神经分出,其主干长大约为0.5~1cm。后支主干从下位椎体横突的上缘、上关节突的外侧向后下走行,以60°角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较细,紧贴横突根部的骨纤维孔下行,并沿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外缘向下进入乳突与附突之间长约3mm的骨纤维管。出管后即发出细小分枝支配同位及下位下关节、棘肌、迴旋肌、棘间韧带及棘突。内侧支主干则继续向下、内、背侧行走,下行3个椎体平面后在后正中线附近穿深筋膜至皮下。由于后内侧支前段恒定行于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侧,使该处成为阻滞治疗和手术中寻找后内侧支的理想部位。 在临床上多选择第2~4腰椎棘突外侧2~3cm处进行穿刺,以阻滞L1~3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在第3腰椎棘突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附近穿刺阻滞L4~5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外侧支较粗,沿横突背面下行,也向同位及下位小关节发出分支,并于骶棘肌深面向下、外、背侧穿行。外侧支主干于骶棘肌中间束和外侧束之间出筋膜,并在骶棘肌外侧束表面继续下降两个锥体平面至皮下。外侧支皮下行程较内侧支长,供应广泛。L1~3、4脊神经后外侧支与T12脊神经后外侧支组成臀上皮神经,越过髂嵴抵达臀部皮肤,有时可达股骨大转子平面。在第2~3腰椎棘突外侧3.5~4cm处可阻滞L1~4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进针深度大约为4~5cm。紧贴髂后上棘内侧面扇形刺入3~4cm,可阻滞L5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大体上讲,外侧支在横突背面,内侧支在上关节突的外侧面或其内下方,后支干位于椎间孔处。 最近几年来有关腰神经后支性疼痛的研究很多,如采用手术切断、神经阻滞、化学毁损、激光、高频电凝及冷冻术方法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骶神经后支 S1~4脊神经后支穿骶后孔而出,S5脊神经后支自骶管裂孔穿出。S1~3脊神经后支可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而S4、5脊神经后支无分支。S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相互间及与L5脊神经后支外侧支之间,在骶骨背面结合成袢后发出分支至骶结节韧带的后面,再次形成第2列神经袢。然后发出2~3个皮支,穿臀大肌及深筋膜到达浅筋膜内,分布于自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端的臀部内侧皮肤,构成臀内侧皮神经。S1~3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较细小,多分布于多裂肌。S4、5脊神经后支在多裂肌的深层无分叉,S3、S4、5脊神经后支及尾神经相结合形成袢,其分支分布于尾骨部的皮肤。 尾神经后支 尾神经在骶管内分出前、后支,后支经骶管裂孔从骶管下部的韧带穿出。该后支不分叉,与最末骶神经后支结合形成袢,其分支分布于尾骨部皮肤。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风衣还没有穿过几次 转眼就到霜降时节 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了 深秋已来,长裤也就不远了 不过作为时尚弄潮儿 有一个地方 是不是得要再冷一点才肯藏起来 对于很多姑娘来说,露脚踝是一种“时尚”的标志,既显腿长,又骨感,明星和时尚达人都这么穿!但是天越来越凉,这样做其实是大错特错。 春秋穿衣原则穿衣服尽量做到上薄下8厚,上衣薄点没问题,但是底下,足部、腿部一定要保暖。脖子不要受凉,肚脐不能露,脚、关节这些都是不能露的! “露脚踝”漂亮是漂亮,但是健康方面不可取。年轻时不注意,老的时候毛病就都出来了。 医生提醒脚踝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承重关节,由于脚踝皮下脂肪较少,保暖5性能比较差,天凉时把脚踝露出来,有可能导致踝关节疼痛、甚至是腿寒。 一旦受寒,血管会收缩,关节血液循环就会变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关节损害、关节炎。 秋冻的讲究“秋冻”是说秋天不要稍一降温,就过5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要适应一下寒冷的感觉。但“秋冻”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冻。而且,有一类人群,只适合“春捂”,并不适合 “秋冻” 5类人千万别冻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02慢性胃病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6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也不宜进行“秋冻”。
从医二十多年了,关于封闭的治疗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议.刚工作那会儿,只要有局部的慢性疼痛在应用其它方法不好情况下,一般的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是打封闭,药物就是麻药加糖皮质激素、维生素.我那时常规应用的就是利多卡因加强的松龙.对于很多的小的局部的疼痛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对于多数的膝关节疼痛及面积较大的病变点效果却很差.只能反复去应用.在应用三次后,自己再也没有办法,知道激素在人体的副作用。到后来长期从事疼痛治疗以来心里有一准则,不应用封闭治疗.但是,来到此处看病的患者很多是打过封闭而效果不好的,有的患者打过不只是一次两次.尤其是膝关节痛的患者,那时他们瘸腿进来,我就皱眉迎接。怕他们是打了封闭来的。封闭在我心里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看着他们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时候,心里特不是滋味。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将这一类人群的疾病处理好。成了心里压上的一块最大的石头。一直想将它从心头搬走。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及临床治疗,现在可以说治疗这类病人已经有了突破,现在将对激素封闭的认识及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介绍一下。 封闭疗法现在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叫法,阻滞术,在疼痛科称为痛点阻滞术。它的方法是采用局部麻醉药、激素类药、维生素药、混合气体及色素类制剂等对局部痛点进行阻滞,以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一种方法。在此所说的封闭是最常用的麻醉药加激素类、维生素类药物所组成的封闭药物。封闭疗法的作用原理: 1.阻断病理反射的发生与发展,消除传向神经系统的病理冲动,保护神经系统。 2.消除肌肉痉挛,减轻痉挛所引起的疼痛。 3.可抑制各种炎症反应。包括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引起的炎症。激素使毛细血管的血浆渗出、白细胞浸润等炎症现象显著减轻,从而减轻了肿胀及疼痛。在炎症慢性期,激素还能抑制成纤维活力,使组织中可溶性胶原成分减少,间质炎症消退,进而减轻和预防粘连和疤痕的形成。 这里面说的都是封闭好的一面,只是在其它文章里说到封闭不能常打,否则会导致骨质的疏松。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医生只报喜不报忧。天天想着患者的疼痛我打上封闭最起码 有一段时间不会痛。至于是多长时间不清楚。尤其是膝关节疼痛的患者,患者膝痛,医生头痛。到底这封闭能不能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是我们做为疼痛医生的必须弄清楚的知识。 什么是疼痛,疼痛是怎样产生的。从神经生理学上讲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伤害性刺激后,组织细胞破裂并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和伤害局部感觉器,神经纤维将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纤维迅速将冲动传入神经中枢,是中枢神经产生痛觉成因。而痛觉感受器则广泛分布于皮肤各层,角膜、牙髓、血管壁、胸膜壁层、腹膜脏层和壁层、深部组织的肌筋膜、关节及内脏中。皮肤的感觉器分布于皮肤的各层,痛觉的特点,先于其它感觉而产生,而在缺氧的时候则痛觉的消失最晚。而从神经学上讲,疼痛的传导是从皮肤感受器开始,经过三级神经元传达到大脑感觉疼痛区。第一级神经元在脊髓后根的脊髓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在脊髓后角;第三级神经元在脊髓和丘脑。疼痛冲动进入丘脑束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及非特异弥散系统,之后投射到颞叶,再次经过弥散性非特异系统传递至大脑中央前回而引起活动,发生与疼痛相呼应的意识活动。疼痛的病因较多,比如:外伤损伤、挫伤、炎症、缺血、缺氧、物理性刺激(寒冷、热刺激等)、关节纤维化、骨质增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局部疼痛。病毒感染可引起神经根痛及筋膜病变疼痛;病毒、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引起多发性神经源性疼痛。风湿及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疼痛;风寒湿邪引起的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等等。大体说一下疼痛的形成原因。治疗上西医一直在采用封闭疗法。封闭疗法的作用及原理前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但是,麻醉药及维生素、气体、色素制剂的作用几乎都是正面的,对人体及组织没有太多的伤害及副作用。那么激素在这里面起到的都是象上面说的那样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下面讲一下激素在什么情况下能起到它积极的一面。什么时候起到反作用。 激素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各种炎症的反应,可使毛细血管的血浆渗出、白细胞浸润显著减少,从而减轻肿胀。其还可以阻止花生四烯烃释放出前列腺素等痛性物质。这是炎症的急性期,此时病变组织内的血管是扩张的血液的循环是存在充血性障碍,当激素在这种情况下其发挥的积极的一面。就是起上面的作用。对人体及组织没有损伤,激素的应用是一次性的。 但是,在慢性疼痛病的组织中的病理变化和急性期的病理变化正好相反。因为疼痛的病变组织多数位于肌肉的附着点、肌腱、关节处及滑膜、关节囊等处,此部位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局部张力大,多数是依靠滑液的营养,部分是依靠血液的直接供应。代谢功能很脆弱。此部位是人体力学上的应力点,在受到外力或者内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损伤和缺血、营养的缺失。自身修复能力大大降低。造成永久性病变导致疼痛。所以,在慢性病灶中应用激素的时候,它在此处起的作用就是真正的封闭疗法了。本来就脆弱的血管及营养管由于激素浸入,使局部脂肪代谢障碍,血管内壁出现脂肪的沉积,进而粘堵,最后出现局部血运及营养消失,局部代谢不能完成,酸性环境消失,痛性物质也就不能继续释放。达到了止痛的效果。对局部组织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常见的,反复应用激素的韧带由于营养的缺失,出现纤维化,失去弹性,在突然加强运动的时候造成韧带断裂。曾经有报导过,因跟腱炎在第三次打封闭的时候,患者在正常行走的过程中出现跟腱断裂。 第二种情况,当局部注射激素后。被激素浸润的组织纤维化甚至硬化,使其失去功能,周围的健康组织来代替其工作。这就造成了肌肉应力点的改变,使本来健康的组织极易出现损伤。也就是常见的封闭治疗后,时间不久再次出现局部疼痛的其中原因之一。 第三种情况,在长期应用激素的部位骨膜及附着的肌腱和韧带出现纤维化,其营养骨质的细小血管因为堵塞,使骨质缺失营养,局部骨质出现疏松。使其对附着处的肌腱组织的营养及支持力下降,加重局部软组织的病变。 第四种情况,正常情况下,疼痛部位打上封闭后,患者的疼痛马上消失。所以,在正常工作及活动时,不再对损伤的软组织保护,病变处受到的力比原来疼痛时大的多,这样加重软组织的损伤,当麻醉药物失去作用的时候疼痛再次加重。 第五种情况是最重要的,就是医生对疾病的诊断不明确。只知道哪里痛,就在哪里打封闭,完全没有分清楚哪里是原发病,哪里是继发病,真正发病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我们常见的肱骨外髁炎,部分患者通过封闭治疗后症状会永久性消失。这部分患者的原发病就是肱骨外髁处,而且治疗后短时间内没有再从事导致局部损伤的运动及工作。而且疼痛的时间不会太长,局部的病理变化处于急性期的情况下。但是,很多的肱骨外髁炎患者经过几次封闭治疗后疼痛并没有消失。这里的原因就是封闭后可能马上从事损伤前的工作,加重了损伤。还有一类人群,就是患者自己并没有从事对肱骨外髁处肌肉导致损伤的工作。亦出现了同样的病变。这样的患者,就要查一下其部位的肌肉是哪些,受哪些神经支配。此神经是不是受到了其它病变的长期刺激,出现其支配的肌肉的慢性痉挛,导致其附着点因为张力的加大造成代谢障碍,形成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疼痛还要考虑疼痛部位局部的神经,是否受到了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疼痛。所以当遇到这样的患者时首先要弄清楚它的病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无论是原发的病灶,还是继发的,都需要从其神经的出口查起,沿其走行的解剖,出现的阳性病变都不能放过。这样治疗下来才会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身体其它部位的病变是一样的,膝关节某些部位出现疼痛,那我们最少得查一个腰部有没有病变,臀部肌群有没有损伤。下肢近端的肌肉有没有病变。这样诊断明确后,再根据局部的病理变化支决定治疗方案。早期的病变完全可以通过封闭来达到镇痛的目的。晚期的病变就得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上面讲了封闭的利弊,假如,患者已经进行了封闭的治疗,而且效果不明显或者症状加重了,怎么处理。 首先查体,尤其进行封闭的部位及疼痛的部位。的确是打上封闭的部位出现疼痛,而不注意周围出现的病变引起的疼痛,那么说明封闭的部位还存在代谢,还有营养的供应。再查一下疼痛面积的大小。其次明确诊断,疼痛部位是原发的病变,还是继发的病变。找到原发病灶,处理原发病灶两周后。然后处理局部病灶只需常规进行针刀治疗即可。假如,疼痛的部位是位于封闭点的周围,而封闭点处并没有明显的压痛,而是用手触摸时感有韧性较大,或者硬化的感觉。而且周围的疼痛范围又较大。这样的患者,在找到原发病灶处理后。再进行局部的治疗两周后,重新查体,查一下其疼痛的范围,程度,周围组织是否还有明显张力及压痛。先将疼痛的面积标记出正确的范围。针刀治疗的方法就是从封闭点的外围定点治疗,越接近中心部位的针刀间距越小。充分减压后,依靠周围细小血管的增生向纤维化的病变组织爬行,最终达到使病变组织得到营养,软化恢复原来的弹性及解剖特性。彻底恢复到原有的功能。这一过程是相当缓慢的,拿肱骨外髁炎的封闭后的治疗恢复时间来说一般需要两个月治疗处的疼痛才会慢慢消失。膝关节疼痛在原发病消失后后再进行膝关节的治疗,恢复的时间在三到五个月,也就是说一个疗程后恢复三到五个月才能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膝关节病变较重的患者反复打过多次封闭的,一般需要反复治疗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