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歪脖子的人吗?相信不是所有人都见过,但是一定有人见过。那歪脖子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怎么治疗?治疗效果如何呢?……一连串的为什么,接下来咱们一一解说。 什么是痉挛性斜颈? 导致脖子不自主歪斜情况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一种疾病被称之为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是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一种,局限于颈部肌肉。由于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的不自主的收缩,导致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一般在30~40岁发病。 痉挛性斜颈的病因是什么? 大多数痉挛性斜颈病人病因不明,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痉挛性斜颈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底核、丘脑、前庭神经等部位的功能障碍有关。 痉挛性斜颈的症状 你现在见到的痉挛性斜颈的患者,可曾想到他/她以前也是俊男、美女,疾病让他/她变成了如今这样,相貌变化、活动受限、痛苦异常。 痉挛性斜颈有多种临床症状,基本的症状可以分为四型:旋转型、侧挛型、后仰型、前屈型。有的病人临床症状是多种类型的混合表现。痉挛性斜颈起病缓慢,病情逐渐加重,很少会自行消退或缓解。头颈部肌肉不能控制的异常运动,往往双侧肌群受累,但受累程度常不对称,致使头部偏向一侧作扭转运动。晨起轻,运动、情感变化或感官受到刺激后加重,入睡停止,患肌肥大疼痛。 痉挛性斜颈该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根治。常用的药物有美多巴、巴氯芬、安定类、氟哌啶醇等。 2.肉毒素注射治疗 有效,但是药效持续时间约为3-4个月,病人需要反复注射才能获得长期的缓减。 3.传统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多种,有效率亦不同,有相应的风险。 4.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DBS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达到减轻和控制痉挛性斜颈症状的目的,DBS具有安全、微创、可逆、可调节等优势,是现今痉挛性斜颈有效的治疗方法。 何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DBS简称“脑起搏器”,指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内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信号,刺激脑内核团,通过神经调控手段,治疗各类脑功能疾病。DBS技术成熟。 DBS手术过程如何? 此类患者因疾病关系手术配合度低,根据病人情况采用BIS监测PD全麻病人术中唤醒DBS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分为刺激电极的植入和刺激发生器的植入。手术当天,您不要紧张,有医师陪同您的全部过程,您只需要全力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就行。 术后一个月,您需要回医院门诊进行首次开机程控。定时随访,以达到最佳症状控制状态。 为了您的健康,我们一起努力! 痉挛性斜颈DBS手术效果 孙鹏主任团队DBS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患者,手术效果理想。幸福生活不再是奢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孙鹏主任团队为你的完美人生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随着CT、核磁共振的普及,垂体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垂体瘤是良性肿瘤,治疗方面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除了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可以药物治疗外,多数垂体腺瘤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垂体瘤的经鼻蝶内镜手术治疗。 垂体瘤经鼻手术有100多年的历史。1907年,Hermann Schlaffer 完成第一例经鼻手术,将鼻周围的皮肤和外鼻切开,摘除鼻甲进入鼻腔手术,创伤大。1910年,Harvey Cushing 采用自制器械和矿灯来开展经蝶窦手术,受限于光照条件,手术困难。1990年始,随着光纤内镜的普及,内镜经鼻蝶技术开始盛行。医生通过观看显示器,操作手术器械切除肿瘤。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已成经鼻手术的主流。下面是我们的病例:
经常有帕友在门诊的时候问:为什么手抖越来越严重?有什么办法减轻手抖呢? 当帕金森病患者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后,手抖加重怎么办? 先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手抖越来越严重呢 ① 病情进展加重; ② 服用的药量不够,或者服用的药物种类不合适,需要找医生增加 药量; ③ 没有按照医嘱吃药,自行减少药量; ④ 服用治疗帕金森的药没有与饭间隔开,比如应该饭前1小时或饭后1.5小时服用美多巴或息宁,如果间隔时间太短,食物就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导致病情没有好转,甚至手抖加重。 多种因素造成了帕金森病患者的手抖越来越严重,有的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大家不用着急、担心,及时找医生仔细沟通,及时发现这些可以解决的问题。 部分老年帕金森患者同时还有伴有高血压,平时会吃利血平来控制血压或吃氟桂利嗪来治疗头晕,但是,这两种药会加重帕金森患者的病情。因此,如果是患有高血压的帕金森患者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吃的是什么降压药,让医生及时帮助调整,更换为其他的降压药。 有的患者和家属有时候会问为什么严格按照要求服药了,手抖还是加重了呢?甚至有的时候连着身体都在抖动。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帕金森是一个病情逐渐进展的慢性病,就像年龄大了走路越来越不好一样,所以即使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吃药,随着疾病的进展,手抖也可能加重。第二,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有的患者吃药后效果很好,手抖能减轻,而有的患者吃药后效果可能就不好,手抖的情况不会好转甚至还会加重。 有的时候帕友需要参加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担心自己手抖产生不好的影响,有的时候想临时增加一点药量,比如半片,这种情况是允许的。但是,不建议自己在家随意增加用药量,这不仅不利于控制病情,还可能会导致身体产生其他的伤害! 帕金森病患者有一种冲动控制的问题,也就是说,患者很想通过加药来控制病情。有些患者或家属认为症状重了,就要多用药,这样才能控制症状,其实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得病五年内的患者,药量逐渐增加到两片美多芭就足够了,但如果患者吃到了十片,这就存在过度用药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回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如果手抖加重之后,我们要怎么做呢?就医之前,患者及家属要记录自己用药的一些情况: ①每天吃药的时间。 ②每次吃药前是什么样的状态,手抖是不是很严重;吃药后,大概多长时间感觉身体比较舒服了?药效能持续多久? ③在感觉比较舒服的这段时间,是完全正常了还是仍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 ④每次药效消失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把这些内容记录的尽量详细一些,到医院看病时,医生就会很容易找到问题所在,帮助调整用药,控制病情。帕金森是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现在还没有非常好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彻底治好帕金森,所以患者一直会有手抖的情况。虽然手抖不能彻底消除,但只要患者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按量服药,还是可以控制的,就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吃药后,血压和血糖可以控制的很好。 目前治疗帕金森的药只有五六种,所以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是换更新、更好的药治疗,而是要把现有的药用好、用细、用得更规范、更合理。就像做菜一样,调料永远是那么几种,但是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调整帕金森患者用药也一样,需要一个精细调配的过程,从而达到效果。 有患者问到,手抖的很厉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手术究竟有没有用呢?帕金森是可以手术治疗的,但是一定要选好时机和适应证。比如现在吃药效果非常好,每天只要按医生要求吃药,一天的状态都很好,这段时间就没有必要做手术。但是,当患者每天按医生要求吃药后,总有一小段时间状态特别不好,尽管医生给他调整了用药,但效果仍不好,那么患者就可以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做手术。但是,手术也不是万能的,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彻底治愈帕金森病。但是手术对于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还是有帮助的。
一直以来,神经外科对于有明显占位效应的成熟脑实质脓肿的外科治疗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1)脑脓肿穿刺抽吸并引流术;(2)开颅脑脓肿切除术。穿刺抽吸并引流手术往往不能彻底清除脓液,术后很多脓肿复发。开颅清除脓肿灶,创伤大,而且可能会引起脓肿扩散。所以这两种传统的手术方式在临床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何更好的外科处理脑脓肿?我们采用了一种更有效的手术方式,并且不断得到了临床确切疗效的验证。这就是“微创显微脓肿清除灌洗术”。适应症:(1)强化MRI证实脓肿壁已完全形成(发病14天以上的脓肿);(2)表浅的脑脓肿是最佳适应症,深部的脓肿在精确定位的前提下,也可应用。手术方式:(1)骨窗直径一般在1-2cm(表浅脓肿1cm,深部脓肿2cm);(2)显微镜下切开脓肿壁,深入脓肿腔直视下彻底吸除脓肿;(3)显微镜直视下脓肿腔内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彻底冲洗,尽量清除黏连在脓肿壁上的固态“渣渣屑”。(4)不放引流。脑脓肿微创显微清除灌洗术的优点:(1)微创;(2)彻底;(3)减少复发。1: reactive gliosis .2: granulation tissue ( vascular proliferation with collagen formation )3:migrating monocytes 4: Polys 5: PusHE×250(Courtesy of Joseph Parisi, MD, Mayo Clinic, Rochester, Minn)
帕金森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帕金森病患者逐年增多,但帕金森病不仅仅是老年病,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帕金森病有年轻化的趋势,30多岁的年轻患者也是屡见不鲜。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之一。它是由1817年英国詹姆斯 帕金森医生首先发表一篇记录此病的医学论文而得名。帕金森病是由于大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性减少而导致。 多巴胺的减少使得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大大阻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死掉的”黑质细胞一旦超过50%~80%时,脑内其他参与运动控制的区域,再也无法合力运作,此时患者的运动将变得凌乱而无法控制。 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的风险越高。迄今为止,病因仍不清楚,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中年以后,易感的个体发生的黑质损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多巴胺神经元渐进性不断变性死亡,最终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根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为1.7%。据此推算,目前国内帕金森病患者已经超过250万。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虽不致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有哪些症状?手抖、震颤、僵直,警惕帕金森病来袭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平常所见的手抖、手部呈现搓丸式动作等,这类症状多为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所谓“静止性震颤”即为安静时出现,紧张时加剧,入睡后便会消失;其次为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干通常都会失去柔软性,变得很僵硬,初期会感到某一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如果拿起患者的胳膊或腿,帮助他活动关节,会明显感到他的肢体僵硬,活动其关节很困难; 再者就是运动迟缓,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在平日生活中,无法正常活动,甚至连起床翻身都非常困难;此外,姿势步态异常也是帕金森病非常显著的特征,患者站立时通常呈屈曲体态、弯腰驼背等姿势,走路时常下肢拖曳,碎步前冲;除此之外,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面具脸”也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运动症状要警惕,非运动症状亦莫忽视 随着帕金森病疾病知识的普及,典型帕金森病所表现出的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强直等表现已经被公众和医生很好地识别并重视。 但是帕金森病在生活中出现的早期预警极易被忽视,临床上遇到不少病人直到最终延误了治疗时机才开始惋惜。因此,在警惕其知晓度较高的运动症状的同时,正确认识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早了解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床上,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包括:1.嗅觉减退,研究表明,在高达70-90%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存在嗅觉减退这一症状;2.便秘,70%~80%的帕金森病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运动障碍,从而导致便秘,帕金森病患者之所以出现便秘,主要原因是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和某些治疗帕金森药物引起的(如安坦等抗胆碱能药物);3.抑郁、焦虑、幻觉等心理改变,约有半数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的症状,患者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不安,常心神不宁、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也会常变得忧郁、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易怒等;4.睡眠障碍,如日间睡眠过多,失眠,快动眼睡眠期(REM)行为障碍(RBD)等;5.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体位性低血压、尿急、尿频、尿失禁等;6.驼背和斜肩,站立时经常是一副驼背低头的状态,仿佛在地上寻找东西,此时也需警惕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 以上均为帕金森病较为常见的早期非运动症状,有效控制这些症状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患者的早期诊断也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重视手抖、震颤、僵直等显著症状的同时,对此类非运动症状的认识也需提高。
帕金森患者往往会有便秘,这首先是疾病本身带来的问题,即在肢体活动减慢的同时,也会出现胃肠蠕动的减慢。当然长期的药物治疗,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加重便秘的症状。譬如美多巴,它是左旋多巴与苄丝肼的复合制剂,是治疗帕金森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药物,它在肠道必须依靠转运蛋白,即“载体”才能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脑内发挥药力。肉和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分解产物氨基酸会很快占用所有的转运“载体”。 药物就要等到“载体”空闲下来时才能穿过肠壁入血。因此,最好在摄入肉、奶之前 60 分钟服美多巴或息宁(息宁与美多巴的主要成分一样),这样可以保证它们优先吸收入血,不受食物影响。也避免药物和食物互相影响,加重便秘。肉、禽、鱼、奶和鸡蛋都是高蛋白食物,都要转化成氨基酸吸收入血,其中牛奶尤其干扰美多巴的吸收。牛奶可以用豆奶代替,尽量选择添加了维生素 D 和钙的豆奶。植物蛋白(豆制品、果仁)也可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的部分需要,其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大大高于蛋白质,有利于吸收,所以鼓励患者多食用豆制品补充蛋白质的不足。
神经血管接触是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时的重点是找到造成神经血管接触的责任血管,并将责任血管和神经分开,充分减压。目前,在显微血管减压术前确定责任血管的方法主要有3D-TOF-MRA和3D-FIESTA核磁共振检查。这两种方法相对于普通CT来说进不了不少,可以非常清晰的显示神经血管关系。但是,无论是3D-TOF-MRA还是3D-FIESTA图像能提供给医生的还是二维的图像,缺乏立体感。此次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太原年会上,我做了多模态图像融合和3D重建的发言,受到不少同行的关注。这种方法将3D-TOF-MRA和3D-FIESTA两种核磁共振检查图像进行融合,各取所长,将神经血管关系用3D的方式显示出来,让术者在显微血管减压术前就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责任血管。下面是重建后的3D图像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已20多年了,对于患者的就诊有很多感触和良多体味!我一直想写一些方便广大患者就医的科普类文章,却不知从哪里下笔,今天这篇文章就作为一个开篇之笔吧,希望广大患者能从中受益。首先我要说的是,在国内,“神经外科”这个专业名称曾经误导了很多就诊的患者。在门诊上,经常遇到病人对“神经外科”望文生义,认为只要是神经的问题就可以到神经外科就诊,结果排队等了一上午,最后浪费了挂号费和时间,没有解决问题,最终还是到其他专业就诊。在美国、欧洲、韩国和台湾地区,“神经外科”这个名称还是名副其实的,因为这些地区神经外科开展的业务范围,基本涵盖了颅脑、脊柱、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而在国内,情况就不同了。在国内,周围神经病变(四肢、躯干的神经肿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臂丛损伤、周围神经的损伤等等)患者的就诊,存在一个是否看神经外科问题。答案是:最好不要看神经外科。因为这些疾病在国内基本上是骨科、手足外科或其他专科的医生的在处理。在国内,脊柱疾病患者的就诊,存在一个是看神经外科还是看脊柱外科(或骨科)的问题。脊椎骨病变(椎间盘凸出、脊柱侧弯、脊椎滑脱等),国内现在还是以脊柱外科或骨科为主,尽管三级甲等以上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也在做这方面的手术;脊髓的病变(脊髓内肿瘤、硬脊膜下肿瘤、跨椎间孔的肿瘤、硬脊膜外的肿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国内现在是神经外科医生治疗为主,因为脊髓的病变需要在显微镜下手术才能做好,神经外科医生是最擅长显微镜手术。所以我还是建议,国内所谓的脊柱外科最好是分成脊椎外科和脊髓外科两个专业,可能无论从学术方面、方便患者就诊方面,还是从医疗质量管理方面,都是非常的科学和高效。但是Chiari畸形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还是神经外科治疗的疾病,应该就诊神经外科行减压手术治疗。颅脑的疾病患者的就诊,存在一个是看神经外科还是看神经内科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的复杂。但是有这么几条原则可以参照:(1)所有的颅内出血(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颅内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等)要首先看神经外科。举个典型例子,90年代及其以前,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国内主要是由神经内科医生首诊和治疗的,现在已经完全是由神经外科医生或介入科医生来诊治,这就是一个医学(包括观念和技术)的进步,治好病是硬道理,任何一个疾病必须要由最能从根本上治疗这个疾病的医生来诊疗。(2)所有的颅内肿瘤(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听神经瘤和诊断不明的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和颅骨肿瘤要看神经外科;(3)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要首先看神经外科,说起三叉神经痛,也是一个治疗观念的转变,因为以前很多三叉神经痛都是神经内科就诊长期吃药治疗,自从微血管减压手术近15年在国内广泛普及开展以来,三叉神经痛已经成为神经外科诊治范畴的疾病。因为微血管减压手术是目前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又能保留三叉神经功能正常的唯一手术方式,其他的射频、三叉神经根或分支切断和球囊压迫等手术都是以损坏三叉神经功能为代价的。面肌痉挛也是如此,微血管减压能从根本上解除痉挛,而其他治疗,例如肉毒素注射等必然复发,不能根治。(4)颅脑外伤要看神经外科(5)脑积水要看神经外科。(6)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等脑血管病要就诊神经外科。(7)癫痫和帕金森病既要看神经外科,也要看神经内科,因为顽固性癫痫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帕金森病可以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这些都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8)脑梗塞既要看神经内科,也要看神经外科,因为烟雾病引起的脑梗塞是需要进一步手术颞肌贴服或血管搭桥治疗的;较大面积的脑梗塞是需要去骨瓣减压的;颈部或脑血管狭窄引起的脑梗塞是需要进一步手术的。(9)颅内脓肿和脑寄生虫病需要看神经外科。总之,希望上述疾病的梳理能有助于广大患者就诊,减少挂错号和遭遇误诊误治的几率,“治好病”是就诊的硬道理,疾病要得到最有效的治疗,首先必须选对就诊的专业。因为“神经外科”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让广大患者望文生义的词汇,提供这些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少走弯路。我也真正希望有一天,神经外科这个专业能分成:颅脑外科、脊椎外科、脊髓外科和周围神经外科,以便科学管理和方便大众。本文系李照建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脊髓受压变薄为原脊髓1/32.手术风险大,可导致双下肢瘫痪。 @微创4公分背部切口, @精确胸7椎体定位, @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女性患者,47岁,因“双侧腘窝疼痛不适3月余,右下肢麻木3月余入院。 查体:脐以下皮肤麻木浅感觉减退,以右侧为著。右下肢肌力IV级,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双侧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弱阳性。 影像检查:MRI示:T7 椎体水平髓外硬膜内见结节状短T1 异常强化信号影,截面积约11.1mm×19.3mm×15.3mm,增强扫描其内信号较均匀,脊髓受压变形。 诊断:脊膜瘤 T7 手术方法:后正中入路肿瘤切除术 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完成后病人取右侧卧位,根据术前CT定位到胸7节段,正中手术切口约长5厘米,碘酒消毒,酒精脱碘,铺无菌巾。依此切开皮肤,皮下及肌层。咬除胸7棘突级椎板,见硬脊膜膨隆,剪开硬膜,见肿瘤将脊髓极度压迫至一侧。肿瘤灰红色,质韧,血运一般,边界相对明确,基底紧密粘连。显微镜下分块全切肿瘤。彻底止血,缝合硬膜,取人工硬膜行硬膜修补。严密分层缝合肌层及皮肤,无菌辅料包扎。 术后病人恢复正常,已康复出院。
1.长7cm切口。2.磨开两个半椎板,切除累及三椎管10cm椎管内肿瘤。3.先切除L3椎管内肿瘤,切断下极受累神经及血管。4.后自L1椎管分块切除肿瘤,并将L2内肿瘤牵拉到L1内切除。女性患者,39岁,因腰痛伴左下肢牵涉痛5年余入院。 患者5年多前活动后出现腰痛,有向左下肢放射痛,由臀部放射至小腿外侧,站立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无腹痛、腹胀、排尿排便困难、大小便失禁、胸部束带感。自服药物治疗,疼痛缓解。2年多前再次出现腰痛伴左下肢牵涉痛,较上次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行中医推拿治疗,疼痛缓解。10余天前再次出现腰痛伴左下肢牵涉痛,不能平卧,于我院就诊,行腰椎MR平扫:L1-3水平髓外-硬膜囊内占位.以“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收入院。 查体:脊柱生理弯曲正常、无反曲、侧凸畸形,腰椎棘突及两侧椎旁肌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前屈后伸侧弯受限;双侧足底触觉减退,其余肢体皮肤触觉正常;右下肢屈髋、伸髋、屈膝、伸膝、踇背伸肌力V级,左下肢屈髋、伸髋、屈膝、伸膝肌力V级,踇背伸肌力III级,双侧膝反射(+),双侧踝反射(-),双侧Babinski征(-)。 影像检查:腰椎顺列、曲度可。L1-3 水平硬膜囊内见团块状异常信号,边界较清楚,范围约25mm×16mm×105mm.,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马尾神经受压向前移位。 诊断:L1-L3椎管内肿瘤 手术方式: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术 全麻成功后,病人取左侧卧位。取后正中L2为中心直切口,长7公分。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分离左侧椎旁肌肉,显露L3右侧椎板,磨开半椎板,切除黄韧带。剪开硬脊膜,肿瘤边界清,质脆,考虑诊断神经鞘瘤。首先自瘤腔内切除、减少肿瘤体积,分块切除肿瘤下方部分。切除肿瘤并寻找起源神经下极,电凝切断神经及供血血管。 磨开L1右侧半椎板下方,切除黄韧带,剪开硬脊膜。显露肿瘤上极,瘤腔内分块切除肿瘤,L2椎管内肿瘤被逐渐牵拉腰1椎管内,分块囊内切除、减少肿瘤体积。探查发现肿瘤起源神经,电凝切断神经神经及供血血管,将残余肿瘤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