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有一个错觉,或者常有的谬误是,孩子还没开始说话,没关系,等他再大一点,说不定哪一天就突然会开口了。 1.学说话是一件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然掌握的事情么?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大部分的家长都觉得自己并没有刻意去教导孩子学习语言,或者说话。但其实我们的“教导”在孩子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无所不在,比如:孩子还没开口说话前,妈妈就会指着天上的小鸟,路边的花草树木该诉孩子,这是鸟,这是花;甚至孩子更小一点,妈妈会和孩子玩挠痒痒的游戏,妈妈挠痒痒,孩子笑,然后妈妈继续,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教导语言的过程。 语言不是从我们的脑子里自己生长出来的,没有哪个孩子能够从一个毫无语言输入的环境中学会语言。这也是很多育儿专家或者儿保科医生常给家长提出的建议:要和孩子多说话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2.仅仅是多说话就能够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会唱歌会讲故事的玩具,或者一直放电视给孩子看,希望通过增加输入量来促进孩子的输出,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输入其实是效果不大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学习一门外语,毫无基础,我们仅仅通过整天听外文广播或者电视能学会这门语言么?显然是没办法的,因为我们根本没办法搞懂广播里的那个声音代表什么意思。 对于一个处于语言学习早期阶段的孩子而言,也是如此,他原本的语言能力和经验还不足以支持他从音频或者电视节目里提取和吸收语言知识。 孩子的语言学习不光需要有量,还需要有质。孩子需要知道的语言是和当下发生的事情有所关联的,是他能够看到,感受到,触摸到,经历的事情,是他充满好奇感兴趣的事物,这样的语言输入才是我们的孩子需要的语言输入。否则再多的输入也只会被沦为没有太大意义的背景噪声。 3.孩子到底是怎么学习语言的呢? 答案就是通过互动。其实从出生开始,我们的孩子就已经开始通过声音,动作,眼神和面部表情和大人互动。比如:哭,笑,眼睛盯着喜欢的东西看,用手指指。 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声音和动作有什么意义,他们的反应多是无意识的,只是对于环境中的情况的自然反应。但当抚养者持续的回应他们,孩子慢慢的理解到这些他们传送的非语言的信息会对别人产生作用,他们就开始有意识的传送这些信息。 任何时候,成人无论是用口语或非口语回应了孩子的信息,然后孩子又作出回应,这就是一个互动。互动可以是在日常的生活常规活动(如:吃饭,睡觉,洗澡,刷牙)中发生,也可以在游戏、阅读活动中发生。如:孩子指着装有饼干罐,大人注意到了,拿起饼干罐,问:“要吃饼干?”。孩子点点头。又比如:孩子把大人拉到书架前想要看书,大人拿起两本书,问:“要看哪一本?”孩拿了了他要的书。通过这些早期的一来一回的互动,沟通就慢慢发生了。 通过和日常照料者之间互动,孩子可以学习到:注意,轮流,动作模仿,声音模仿,眼神交流,游戏等技能。具体来说: 1 注意 一个孩子要学一样新东西,首先要具备把自己注意力放在这样东西或人之上的能力。注意力不在的时候,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下。因而孩子需要学会:面向那个物体,看着那个物体,能持续注视那个物体一定时间。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除了孩子自己在一件事情上保持的注意之外,还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是否具有共同注意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是不是能够和你一起共同注意同一个物体或事件,能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在物体和你之间进行转换。 2 眼神接触 眼神接触能够让孩子将注意力放在与其互动对象的面部,而可以使其很好观察到互动对象面部表情的变化,在说话过程中嘴巴的运动过程,并去模仿这些动作。 3 因果关系 这是沟通产生的一个前提。孩子需要认识到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发起要求来得到一个结果。例如:我按这个按钮,音乐会响起来。我哭,妈妈会走过来。我指指杯子,爸爸会给我倒水喝。之后,当孩子开始说第一个词,他意识到当他说词语,人们马上会回应。 4 轮流 轮流是沟通产生的另一个前提。孩子先从活动中学会轮流,然后再应该用在口语沟通过程中。例如:大人把球推给孩子,之后孩子意识到他需要把球推回给大人。之后等他们逐渐大了,他们就会意识到,当大人要求他们做出回应的时候,他们需要遵从。 5 模仿动作和声音 要学会模仿,孩子需要有三个能力,轮流,注意这个动作,复制动作的要点。而孩子学习说话,也需要通过模仿,因此,可以先从肢体动作的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声音的模仿。 结语 共同注意,眼神接触,因果关系,轮流和模仿能力等是孩子在正式开始说话前,所需要掌握的先备技能。这些技能可以通过和大人之间高质量的互动得到锻炼和发展。因而互动是孩子学习沟通的前提条件,没有互动或互动的不好,就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学习。
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开口说话或说的很少是很多家长开始担心自己孩子语言发展能力的一个信号。不少家长会开始有意识的训练或说引导自己的孩子去表达,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技巧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是我撰写这一系列文章的缘由,希望能够给困惑中的家长一些正确的思路和实用的技巧。 那我第一个想分享的内容就是如何去了解你的孩子。之前,有家长向我咨询时,我第一步总是让家长给我介绍一下孩子的基本情况。但大部分时候,得到的回复都比较简单,如“我的孩子已经两岁了,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或是“我的孩子会说的很少。”但其实,除了有没有开始说话,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观察的方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下,下面的两个例子: A 小明,2岁1个月,还没有正式开始说话,但会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火星话。虽然没有开始说话,但大人表示小明很聪明,平时大人让他指一些图片或者帮忙拿一些东西都能很好的指认出来,会拉着大人的手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 B 小王,2岁3个月,还没有正式开始说话,平时比较安静,喜欢自己一个人摆弄玩具。大人和他说话都不理不睬,叫他名字也不回应。脾气比较急,经常无缘无发脾气,大人也弄不明白他想要什么。 可以看到,虽然都是两岁,都还没有开始说话,但两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情况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小明有很多探索自己声音的表现,也会用肢体语言和大人沟通,理解能力看起来还不错。而小王则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沟通意愿,比较让人摸不着头脑,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这样的差距可能就会引申出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例如对小明而言,可以更多着重于口语表达的引导,而对于小王,可能需要先帮助提高他的互动技巧和沟通意识,同时提高他的语言理解能力。 那家长平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更好的了解自己孩子呢?从语言治疗的角度来看,家长可以从孩子的互动技能,语言能力以及游戏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去整体看待孩子的语言发展。 1 互动技巧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笔者已经强调过互动技巧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互动是沟通发生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互动,很难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时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察自己孩子的互动能力: 孩子会不会主动看向你,你们之间的眼神接触怎么样。 孩子会不会在活动中,看看手上的物品再看看你,把注意力在你和物品之间转换。 孩子会不会主动和你进行沟通(不一定是口语,也可以是手势或者动作,指孩子主动发送出一个信息,如:拉你到他想要的东西前,指着一样东西给你看,或者用“啊”来叫唤你等)。 孩子会不会回应你(同样也可以是口语也可以是非口语的,如:叫他的名字是否会有反应,让他指出什么是否会照做等)。 孩子和你进行互动能持续多久,是只有一来一回就结束了,还是你们可以持续多个来回的互动。 孩子会不会在活动中有意识模仿你的声音或者动作。 而根据孩子发起和回应我们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出我们的孩子沟通方式是比较社会化(在互动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发起并回应)还是比较被动的(在互动过程中,比较少发起或回应)。孩子会经常主动发起沟通吗,还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回应我们的沟通。如果孩子还不会发起互动或还没办法持续多次的互动,则提醒家长们需要先提高孩子的互动能力,再去考虑说不说话的问题。 2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大块。 从理解角度来看,家长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能听懂什么,是否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指令(如:给我,停下,坐下,起来,亲妈吗等),是否能听懂常见物品的名称(如:牛奶,饼干,灯,鞋子,袜子等),是否能够听懂简单的问题(如:小熊在哪里?要不要吃香蕉?),知不知道熟悉的身体部位,能不能听懂简单的故事。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时候,要注意自己有没有给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提示(如:手势,眼神,肢体动作等),是不是需要不断重复指令孩子才能明白。例如:有的家长会一边说“给我“,一边把一只手张开放在孩子面前。在这种情境下,就很难判断孩子是真的听懂你的指令,还是看到大人张开手在情境提示下知道需要把东西放到大人手上。 一般来说,孩子需要达到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发展出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果孩子理解能力弱,则需要先加强孩子的理解能力。 从表达角度来看,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孩子现在的表达的方式和水平。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止口语一项,除了口语,孩子还会用哭声,尖叫声,面部表情,手势,眼神,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需要去观察,自己的孩子主要是用哪种方式与大人进行沟通。 如果还没有发展出正式的口语,那他是否会拉着大人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会指出自己要的东西,会不会看向或者伸手去够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会用声音或动作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会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哪些?够不够丰富?),会不会用一个声音来代替一个意思,有没有发出一串不同的声音?会不会使用一些手势来表达自己(如:摇摇手说再见,摇头表示不要)。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发展出一些口语,那可以观察,孩子主要是用单词和你沟通,还是已经会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短语(如:妈妈抱,宝宝吃,喝果汁等),除了模仿,孩子自发的词汇量有多少,都是名词还是有名词也有动词。 一般来说,孩子自己平时很少发出声音,或者发出声音的种类还很少只有元音没有声母的情况下,孩子是不会马上开口说话的,他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声音,掌握发音的技巧。若孩子模仿能力较弱,还不太会模仿大人的动作和声音时,也很难马上发展出口语,因为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口语表达的。只有当孩子已经有不错的模仿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发音基础之后,才可以从单字入手去增加孩子口语表达的词汇量,而当孩子有了50个左右单个词的词汇量之后才会逐渐开始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 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来引导和促进自己的孩子语言发展,还没建立发音的,可以先从声音游戏入手,模仿能力不够的可以从肢体动作的模仿开始,切不可在孩子基础能力尚且不够时,就一味要求孩子模仿大人说话。 3 游戏能力 游戏是孩子在幼儿期重要的活动,可以给我们的语言训练提供丰富素材,也是亲子互动很好的媒介。游戏包括和大人之间的互动(比如:互相追逐,坐在大人的膝盖上被颠,大人把孩子举高高等),室外的运动(如:滑梯,秋千等)也包括玩玩具的过程(如:扔球,搭积木,玩过家家游戏)。家长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的游戏能力: 他是否能懂得游戏规则,比如:追人,他是不是知道要去追赶,是不是明白自己现在是在追人还是在被追。 他是不是知道如何使用玩具。比如:他会不会把积木放进形状盒里;是不是知道按一个按钮会有东西跳出来。 他是不是会把两个玩具放在一起使用。比如:把两块积木叠在一起,用一个小刀去切水果。 他是不是发展出一些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比如:用勺子去喂娃娃,假装打电话,用勺子在锅里搅拌假装做饭。 其中,假想游戏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个声音/文字来指代一样东西或某个意思,在象征游戏里,孩子可以会学会用玩具来替代真实的东西,用一样东西来指代另一样东西,从而更好的理解语言的象征意义。
自闭症是一种由于神经发展异常导致的社交障碍。是自出生起就携带致病基因的先天性发展障碍。 一般在1-3岁就有比较明显的症状或征兆。 比如: 1)眼神不对视,逃避他人的眼神 2)缺乏主动及时的动作模仿能力 3)呼名没反应,或反应不足,就像没听到一样 4)可能伴随触觉敏感或迟钝,如敏感者不喜欢被抱着,而迟钝者摔倒了了都不知道疼 5)可能伴随听觉敏感,听到某种声音就捂耳朵 6)可能伴随视觉敏感,如盯着霓虹灯路灯看 7)可能伴随刻板奇怪的兴趣,如反复开关们,转汽车轮子等,如果打断,会立即情绪爆发 8)出门乱跑拉不住,室内不能在要求下安坐5分钟。如果进入幼儿园,以上情况可能尤为明显。 9)不听他人指令,只喜欢自己玩自己的 10)语言发育迟缓,可能2岁以后都没有语言,或者曾经有短暂单词,后来退化没了。 11)情绪情感异常,要么冷漠没表情很少笑,要么情绪激烈经常哭闹。 12)可能对抚养者毫无依恋,也可能只依恋抚养着,完全不能和他人互动玩耍 13)有语言后,你我他代词混淆。 14)缺乏竞争意识,不理解比赛 15)或竞争意识太强烈,只允许赢,不允许输,输了就情绪失控。 16)喜欢机械背诵广告儿歌三字经等,却缺乏和他人对话的语言能力
在门诊上经常遇到家长这样对我说,我的孩子什么都知道,就是不开口怎么办?孩子是自闭症吗?为什么教他不肯学?家长困惑多多,在此想给家长们科普一下。 我们常见的和语言问题相关的诊断有语言发育迟缓、发育迟缓和自闭症。这三种疾病是不一样的。虽然家长主诉都是因语言问题带孩子来的,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医生会鉴别出到底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还是整体发育落后,还是自闭症。因为这三种疾病的主要症状都是语言问题,表面上是很容易混淆的,但是治疗和干预方法是不同的。 其中语言发育迟缓是2岁左右孩子最常见的疾病,大约50%的孩子在3-4岁会跟上正常孩子,但还有一半长大后仍处于落后状态,并伴随社交、认知、学习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告诉你,你的孩子是幸运的那一半,还是落后的那一半。即使是幸运的那一半,在孩子2-3岁时也会面临因不会说话而带来的一系列行为问题,例如抢东西,爱发脾气,多动等。 因此民间常说的贵人语迟、男孩说话晚很正常、等大了就好了等等都是错误的说法。如果家长不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儿保科就诊,只会耽误孩子学说话的黄金时期,将后悔莫及。
自闭症孩子家长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明明听力没有问题,但却总是“听不到”别人叫Ta的名字。更令人困惑的是,对自己名字没反应的孩子,却常常被其他细小的声音吸引或者刺激……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自闭症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缺乏声音共同注意力! 生活中,工作上,我们常常需要有意识地跟其他人关注相同的事,这叫做共同注意力。很直白的举例,老师站在讲台上,大声说:看黑板! 共同注意力,对儿童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社交和沟通技巧。例如,当父母看着一个玩具并说出名字时,孩子也跟着他们的目光看向这个玩具。 人们通常在幼儿时就会发展出共同注意力。但是,自闭症孩子的这项能力却很弱,缺乏这种能力被认为是自闭症最早出现的迹象之一。最近一项新研究考察发现,看到新事物时,自闭症儿童通常会对新声音感兴趣,但不太愿意与父母或其他人分享与声音有关的经历。 研究过程 这项研究的对象有49名正常发育的幼儿、46名自闭症幼儿和46名患有其他发育障碍(如发育性语言障碍)的非自闭症幼儿,所有的孩子年龄都小于30个月。 当每个孩子与父母或看护人一起玩耍时,研究人员使用隐藏的扬声器播放一系列不同的声音,如古典器乐、鸟鸣或猫叫、火车或摩托车的声音,以及包括孩子名字在内的人类语言录音等。 起初,研究人员要求父母忽视这些声音,陪着孩子继续玩。这样做是为了观察孩子们是否会注意到声音、以及他们是否会试图分享听到的这个声音。比如向父母指示或者谈论或者眼神互动。 结果表明,对于所有非人类的声音,所有组中的大多数幼儿都会注意到,然后转向或指向声音的来源。一些自闭症幼儿注意到了这些声音,也会停止演奏或者睁大眼睛,但却不会寻找声音的来源。 然而,当孩子们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时,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明显的显现出来了: 与其他两组相比,自闭症儿童不太可能注意到或朝向那个声音,即使那个声音在叫他们的名字。自闭症幼儿中只有15%的孩子试图分享语音,而这一比例在正常发育的幼儿中为73%,在患有其他发育障碍的幼儿中为41%。这表明自闭症幼儿很少尝试去分享声音。 接着,研究人员再次播放了之前声音,并要求父母试图引起孩子的注意跟孩子分享听到声音——指向声音来源的方向,描述发出声音的动物或机器,或者和孩子一起跟随音乐跳舞。 观察结果发现,这次三个组之间孩子们的表现差别较小。在正常发育的幼儿中,98%的孩子在这一阶段至少与父母分享一种声音,而在患有其他发育障碍的幼儿中这一比例为91%,在自闭症幼儿中这一比例为70%。 在这项评估中,自闭症幼儿在共同关注期间与父母交流的信息明显少于正常儿童。也就是说,自闭症幼儿即使有父母的支持,也很难与声音打交道。 给我们的启发: 声音共同注意力的研究揭开了很多家长心中的疑惑:孩子明明听力没问题,却常常对自己的名字完全没有反应,但又会被其他细小的声音吸引或刺激。
各位家长们请注意,本文分享的1-2岁并非儿童实际年龄,而是儿童语言能力相当的年龄。例如有的孩子实际年龄为三岁,但是还不能连贯的说三个不同的字,而是以单字和叠词为主,那么该儿童的语言水平为1-2岁,训练方法也可参照本文。 训练纲要: 十一、用话语和动作表达需求 十二、说出除自己以外的家人名字(3-5人,包括心爱物) 十三、说出4个玩具名称(爱称,幼儿用语也可以) 十四以动物的叫声教动物名称(如:狗“汪汪”) 十五、看到喜欢的食物,要求孩子说出其名称 十六、在提问时,提高语尾的声调,征求同意,许可等 十七、说出娃娃或人体的3个部位名称 十八、用“是”、“不是”回答 十九、能够表达“漂亮”、“好吃”等 二十、理解“多”和“少”的意义 十一、用话语和动作表达需求 方法: 1、选择孩子喜欢的活动,如玩车。当孩子说“车”时,你指着车问:“车?谁的车?”当孩子指着自己,并做出想要车的动作时,你再把车给他,并说:“车来了!” 2、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糖果放在孩子手够不到的地方,并鼓励他去拿。他发现后,就问他:“想要吗?”如果他说“要”或“拿”时,就给他,并表扬他。 3、当孩子想到外边去玩,想得到奖励的点心和饮料时,必须让他用话语和动作向你表示,你才给他。先从三四种特殊的情况练起,等这些都练熟了,再增加新的。 十二、说出除自己以外的家人名字(3-5人,包括心爱物) 方法: 1、让孩子常有机会听到家人的名字。鼓励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些家人的名字。如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把球给小明”,“把勺子给大兰”。 2、让家人站成一排,当孩子正确地叫出某人的名字时,这个人就把球投给孩子。 3、常指着家人问孩子:“他是谁?”让孩子说出名字。 4、吃饭时是听、说家人名字的好机会,让孩子听到名字时跟着说。 十三、说出4个玩具名称(爱称,幼儿用语也可以) 方法: 1、让孩子说出手中玩具的名称。你先说出这个玩具的名称,然后再让孩子说,并让他把玩具放入盒中。 2、玩找玩具的游戏,你说出玩具的名称,让孩子找,并让他说出玩具的名称,如说:“球,找到了”。 3、让孩子说出玩具的名称,再给他想玩的玩具。 4、当孩子自己选择玩具玩时,让他说出这个玩具的名称。 十四、以动物的叫声教动物名称(如:狗“汪汪”) 方法: 1、选择2-3种孩子熟悉的动物。利用动物玩具或画片,告诉孩子动物名,教他学动物的叫声。让孩子重复其叫声。 2、让孩子看动物玩具或画片,你学这种动物的叫声,让孩子说出动物名。 3、利用家中或邻居家中饲养的小动物的叫声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先是你模仿叫声,然后让孩子模仿,直到孩子可以自己模仿。 十五、看到喜欢的食物,要求孩子说出其名称 方法: 1、让孩子先说出食物的名称,再把食物放入他的盘中。 2、你先说食物的名称:“这是××”,然后你再问孩子:“这是什么?”如果孩子回答对了,你说:“对!这是××,你可以吃了!” 3、让孩子从杂志上找他熟知其名称的食品的图片,并把它们剪下来。让孩子把这些图片与食品的实物相对照。 4、如果孩子表示要吃点心,在拿给他之前,你先说出食品的名称,只要孩子说出任何相似的词,你就把点心给他。 5、吃饭时,每次先少给孩子一些食物,希望他吃完了再要。开始时,你先说出食物的名称,让孩子重复。当孩子能说出食物名称后,再给他食物。 十六、在提问时,提高语尾的声调,征求同意,许可等 方法: 1、当孩子向你说他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时,你要提高语尾的声调,问他:“什么?”再有,当你让孩子做什么事时,可提高语尾的声调问他:“可以吗?”征求他的同意。 2、当孩子想买什么时,告诉孩子要先问:“可以吗?”征得同意后再去买。 3、如果孩子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熟练地说出:“什么?”、“可以吗?”时,你要立即做出回答,并给予表扬。 十七、说出娃娃或人体的3个部位名称 方法: 1、从“娃娃的鼻子在哪儿?”开始提问。如果孩子指了这个部位,你就摸一摸这个部位,并问:“这叫什么?”鼓励孩子说出这个部位的名称。 2、当孩子给娃娃洗澡或洗脸时,你把孩子洗的那个部位的名称告诉他。如果孩子总是能够正确地触摸所说的那个部位,就交换一下,由你给娃娃洗,让孩子说出洗的那个部位的名称。 3、当孩子感到困难时,你可以利用他已知其名称的身体部位的特定动作来向他提示。如“用脚踢球”、“用手握”、“闭上你的眼睛”等等。如果孩子能做这些动作了,你也做这些动作,让他说出动作部位的名称。 4、让孩子指出自己的眼睛、鼻子等,指出你的眼睛、鼻子等。 十八、用“是”、“不是”回答 方法: 1、在孩子面前,与另一位大人用“是”和“不是”来回答问题,做示范给孩子。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如:“这是杯子吗?”、“是小明吗?”、“小明,你累吗?”、“小明,你睡觉吗?”等等。 2、问孩子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和有关生活需求的简单问题。你要给孩子做示范,在回答“是”或“不是”的同时,做点头或摇头的动作。 3、当孩子能够模仿,并回答大体正确时,就不再示范。在做游戏时,你问孩子:“你要球吗?”孩子能够回答时,你再把球给他。 4、在孩子进餐或吃点心时,问孩子:“你要××吗?”等他回答“要”或“不要”之后,再给他或拿走。 十九、能够表达“漂亮”、“好吃”等 方法: 1、与孩子一起,一边看花、看美丽的画和鲜艳的衣服等,一边充满感情地说:“好漂亮啊!” 2、当吃点心和时餐时,你和孩子吃同样的食物,并对他说:“好吃啊!” 3、鼓励孩子与你反复说这些话。 4、如果孩子能说了,你要回答说:“对,好吃啊!”或“对,好漂亮啊!” 5、说些在其他适当的场合表达感情的话,如:“真可爱”、“真可怕”等。 二十、理解“多”和“少”的意义 方法: 1、当你与孩子说话时,运用“多”和“少”这两个词,并做示范(可以利用画册)。 2、如有困难,可每次只教孩子说一个词。 3、把某一种东西分成若干堆,你先说明“多”和“少”的意义,然后让孩子指出每堆的多和少。 4、开始时,每堆物品数量相差较大,再渐渐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
各位家长们请注意,本文分享的1-2岁并非儿童实际年龄,而是儿童语言能力相当的年龄。例如有的孩子实际年龄为三岁,但是还不能连贯的说三个不同的字,而是以单字和叠词为主,那么该儿童的语言水平为1-2岁,训练方法也可参照本文。 训练纲要: 一、说5个词 二、用声音表示要求 三、说;“没有了” 四、遵从口头指示,做3个简单的动作 五、听从“给我”、“给我看”等指示 六、按照指示说出10个以上的物品名称 七、按照指示说出3-5图片或照片名称 八、指出自己身体的3个部位 九、当别人问到时,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小名 十、当问:“这是什么”时,能说出该物的名称 一、说5个词 方法: 1、孩子掌握词汇很少时,常常用同一个词汇表示不同的意思。鼓励孩子尽量多说已经掌握的词汇。 a.称谓:当孩子见到父亲,叫“爸爸”时,你应该说:“对,是爸爸”。 b.用“的”表示所有:当孩子看见父亲拿的物品时,也会指着说:“爸爸”,这时你要说:“对,是爸爸的××”。 2、要给孩子示范怎样使用这些简单的语言。当孩子看见猫却叫他“汪汪”时,你要教他:“它像‘汪汪’,可不是‘汪汪’,是猫”,“猫,说一遍!”如果孩子能模仿着说,要表扬他。 二、用声音表示要求 方法: 1、当孩子用动作表示希望还要某种东西时,你要问他:“还要吗?”,如孩子回答说“还要”时,就把这件东西给他。如果孩子能自己开始用声音表示“还要”,你就不要示范说“还要”。 2、利用孩子喜欢的积木、气球、小动物玩具等。只给他一部分玩具,等他发出声音表示要搭积木、吹气球等动作时再给他其他玩具。 三、说;“没有了” 方法: 1当孩子吃完饭后,对孩子说:“没有了”,并鼓励孩子跟着你重复说。如果孩子说了,就称赞他说:“对!牛奶已经没有了!” 2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把玩具藏起来,过一会儿对孩子说:“没有了”。鼓励孩子反复说:“没有了”。 3孩子能主动地说出“没有了”,就鼓励他把“没有”与其他词语连接起来。示范给孩子:“小明,牛奶(爸爸、球等)没有了!”然后再问:“什么没有了?” 4把物品藏起来,对孩子说:“没有了”。然后当孩子说“还要”时,你再把物品拿出来给他。 四、遵从口头指示,做3个简单的动作 方法: 1、做按照口令进行的游戏,如说:滚球、前进、用手指、举起胳膊等等。 2、口头指示与动作相配合。例如,一边指着椅子,一边让孩子坐下来。当孩子遵从指示时,要表扬他。逐渐减少动作的配合。他做得好时要表扬他。 3、孩子在接受训练时,如能遵从这些指示,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给予同样的指示。如指示说:“把鞋拿来”。 开始时,你让孩子拿鞋,你可以帮他拿。过几天,不断这样指示他之后,孩子模仿着做了,你就可以少帮助他一些。等他自己会拿了,要表扬他。 4、选择5个指示,开始时只用其中的一个来指示孩子。如果孩子能做好了,就追加一两个新的指示。 五、听从“给我”、“给我看”等指示 方法: 1选择3~4种孩子熟悉名称的物品。 a.每次只拿1件物品放在孩子面前,并对孩子说:“把××拿给我看”或“把××给我”,然后抓住孩子的手,拿到物品给你看或给你。如果孩子能这样做了,就表扬他,直到他能自己完成这个动作为止。 b.然后,你一次拿出2~3件物品,让孩子每次拿一件给你或给你看。如果他能这样做了,就表扬他,并奖给他点心。 2选择孩子喜欢的物品,如果他能给你看或拿给你,你可以让他玩一会儿,作为奖励。 3利用孩子知道名称并喜欢的食物,如糖果。当他拿给你看时,你让他舔一下。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给你看”或“给你”的动作,因此,不要与吃食物混淆起来。当孩子拿给你食品看时,你要说:“好,谢谢你给我(看)××了,你现在可以吃了。” 六、按照指示说出10个以上的物品名称 方法: 1、开始时先拿3~4种孩子熟悉的物品,并对他说:“拿小勺给我”或“拿球给我”等。 2、让孩子从他的房间里把他熟悉的物品拿给你。如毛毯、布娃娃、球等。 3、利用画册、杂志、商品广告等,让孩子指出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4、在家里让孩子帮你拿能够拿的东西,如“把牛奶拿给我”、“把糖果拿给我”等。 5、到户外散步时,告诉孩子看到的东西的名称。指给他看树、花等,并让他说出名称。 6、用简单的句子告诉他常用物品的名称,然后大人一边说一边指着该物品,再让孩子模仿边指边说出物品的名称。 七、按照指示说出3-5图片或照片名称 方法: 1、从孩子熟悉的图片开始。先使用一页只有一张图的简易的书。再选用一页画有两种物品的书,让孩子从其中选择一种。做得好时要表扬他。 2、利用玩具广告或旧杂志,把所熟悉的物品的画剪下来做一本剪帖簿。 3、把孩子能够指出图中他熟知物品的名称的画册读给他听。 4、当孩子已能指出实物,但指出图片中同样物品尚有困难时,你可以把图片贴到实物上。例如,把苹果图片贴在苹果上,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把实物和图片放在一起。 5、把孩子周围的实物拍成照片,加以利用。 八、指出自己身体的3个部位 方法: 1、当你问孩子“你的××在哪儿?”时,拉着他的手,把他的手放在他身体的这个部位上,例如说:“这是你的鼻子”,“对,这是你的鼻子”,然后再问:“你的鼻子在哪儿?”。逐渐减少帮助,直至当你问他,他能自己指出这个部位时为止。 2、让孩子指出母亲身体的部位。问:“妈妈的鼻子在哪儿?”如果孩子指对了,你应说:“对,鼻子在那儿”,并重复说“鼻子”。 3、与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首先你说出身体某部位的名称,并触摸这个部位,然后你说出一个身体部位的名称,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 4、练习每次找身体的一个部位,在孩子清楚地记住这个部位之后,再增加另一个部位。 5、孩子洗澡时,教给他身体部位的名称。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身体部位的名称和所在的部位。 九、当别人问到时,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小名 方法: 1、利用孩子的照片,或利用对着镜子临摹的肖像,问孩子:“这是谁呀?”然后让孩子说出他的名字,并反复地说。 2、当你问“你的名字叫什么?”时,你指一指孩子,轻轻拍拍他的胸脯,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开始时,你可以只说出孩子名字前面的字,逐渐减少对他的帮助。最后,让他自己说出姓名。 3、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名字时,你要说:“真棒!小明!”然后重复他的名字。 4、当吩咐孩子、询问孩子以及同他进行一般对话时,可频繁地叫他的名字。 十、当问:“这是什么”时,能说出该物的名称 方法: 1、举起一件孩子熟悉的物品问他:“这是什么?”等他问答。孩子如不回答,你要告诉他这个物品的名称,并让他重复几次,直到他能自己回答为止。 2、翻阅画册,指着某物问孩子:“这是什么?” 3、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说出物品的名称,他说出后,要边奖励边反复地说。
各位家长们请注意,本文分享的0-1岁并非儿童实际年龄,而是儿童语言能力相当的年龄。例如有的孩子实际年龄为三岁,但是还不能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那么该儿童的语言水平为0-1岁,训练方法也可参照本文。 训练纲要: 一、用姿态表示服从简单指示 二、听到说:“不可以”立即停止活动(4次中有3次停止) 三、用姿态回答简单问题 四、连接两个不同的单音 五、虽然不懂也模仿别人的话 六、用单词称呼所见的物品名称(用幼儿语言也可以) 七、应答别人的话音 一、用姿态表示服从简单指示 方法: 1、让孩子注意方向,一边招手一边说:“到这边来”。如果孩子过来了,你要说:“真棒!好,过来了!”予以称赞。 2、此外,让孩子做以下动作: a.大人伸出两只手,并说:“伸出手来!” b.边投球边说:“投球喽!”然后做伸出手的动作,表示接球。 c.指一指门,对孩子说:“关门”。 d.指一指椅子,对孩子说:“坐下”。 e.指一指某件物品,对孩子说:“拿过来”。 二、听到说:“不可以”立即停止活动(4次中有3次停止) 方法: 1、当孩子做任何有危险的事情或是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情时,你要用坚定的口气,严肃的表情说:“不可以”。 2、当你说:“不可以”时,要立即拉住孩子的手,让他的双手离开物品。 3、当你说:“不可以”时,同时轻轻地拍拍孩子的手。 4、当孩子听从你说的“不可以”的要求时,要称赞他。让他了解你很高兴他是个听话的孩子。 5、让家里的兄弟姐妹示范做一件父母说“不可以”的事情,当家里人一起停下来时,就表扬他们。让孩子看到这些,并加以模仿。 三、用姿态回答简单问题 方法: 1、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如触摸、注视、指认。 2、当你问:“你的球在哪儿?”时,带孩子走到球那里说:“球在这儿”。当你问:“你的鼻子在哪儿?”这时,拉起孩子的手,把他的手或指头放在鼻子上说:“你的鼻子在这儿,啊,很好!” 3、随着孩子的熟练,渐渐减少对他的帮助。 4、当孩子游戏时,问他:“来个高高的好不好?”等孩子伸出双臂时,你再把他举起来。 5、当拿食物或玩具给孩子时,你要问一问:“要××?”等孩子把手伸向物品或用姿势表示想要时,你再给他。 四、连接两个不同的单音 方法: 1、让孩子发两个不同的单音,开始时,你要反复发几次同一组合的音,如“喔吗”,然后鼓励孩子反复发这个音。如果孩子发音较好时,就表扬他,抱抱他或给他点心。当孩子较熟练后,再教他别的音。开始只要能发出近似的音就称赞他,逐渐要求他发出更近似的音。 2、利用发声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戏,与上面所发的音联系起来。 3、当孩子躺在床上,在婴儿围床里做游戏或坐在婴儿椅子中时,要注意听孩子所发的声音。当孩子能把不同的音拼在一起发时,你要马上重复他的声音,抱抱他,表示称赞。 五、虽然不懂也模仿别人的话 方法: 1、在孩子身边照料他时,不仅要做些动作,还必须清晰地说些简短的词儿。例如:“请吧”、“抱抱”、“牛奶”、“晚安”等等。 2、当孩子发出某种声音时,要反复地用话语回答,以鼓励孩子发声。 3、如果孩子能在你说话之后立即发出相似的声音,你要贴贴他的脸蛋儿或抚摸他,表示称赞,以鼓励他再发出声音。 4、当让孩子学习说话时,你最好与孩子的眼神进行接触。 六、用单词称呼所见的物品名称(用幼儿语言也可以) 方法: 1、利用3–4种孩子见过的物品或食品(如牛奶、鞋、衣服、玩具等),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你可以指着物品问孩子它的名称。你把物品藏在屋中,让孩子找,找到了让他说出物品的名称。只需发出近似的音就可以。 2、在孩子身边照料他时,要清楚地跟他说牛奶、衬衫、鞋、糖果等物品的名称。 3、指着孩子身体各部,说出名称,如:眼睛、鼻子、脚、嘴等,也让孩子这样做。 4、孩子在接受训练时说出的物品名称,让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使用。当孩子伸手要东西时,你要说出物品的名称,并让孩子复述。 5、利用一些能够操作或可以移动的玩具,把它们藏起来,然后,再拿出来,你说出玩具的名称。反复这个行为,并等待孩子说出它们的名称。 6、选择孩子喜欢的3–4件物品,把它们放在孩子前面。只取出一件,让孩子玩一会儿。然后,拿另一件物品问孩子:“你看这是××”,再说出名称。继续多次变换物品,直到孩子能渐渐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为止。 七、应答别人的话音 方法: 1、你边做日常家务,边与孩子说话--说出物品、食品及衣物的名称,并说明你和孩子在做什么。 2、让孩子看物品和画册,当孩子问道:“这是什么?”时,你给孩子读画册上的内容。 3、让孩子说出正在做的动作,如“拜拜!”、“嗨!” 4、让孩子说:“晚安”、“拜拜”。说简单的寒暄语。 5、跟孩子玩耍时,如果孩子说了有意义的话,你要清楚地重复他的话,并给予鼓励。 6、他有要求时,如吃东西,可以让他说出来,才满足他。
儿童时期出现的口吃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口吃,一般称为“发育性不流利”,即指发生于5岁前、暂时的言语不流利,主要与该期间语言发育的特点有关。其实许多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2岁至5岁期间,由于所学语句长度与复杂度快速扩增,口语表达难度变高,相关肌肉运动控制、协调未臻成熟,无法妥善搭配下,普遍会有讲话不流畅状况发生,又称为“发展性的口吃”(见表),往往在孩子进入小学前便会自然消失。 儿童的口吃很少发生在单词阶段,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只会用单词表达的时候是不会出现口吃现象的,他们可以说得很流利。当儿童语言发展到要将单词组合成词组或句子的时候才出现口吃现象,即儿童学习语法的阶段是发育性不流利的主要发生时期。口吃现象最早可在18个月出现,即语法开始发展的时候;口吃发生最频繁的时期在2—5岁,与儿童获得句法的阶段正好吻合。当儿童已经熟练掌握了句法规则,口吃现象就自然消失。大约80% 的发育性不流利能自然消失。儿童口吃的自然恢复和持续存在与否既受基因的影响,也受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关于口吃的成因有多个理论模型,比较适合儿童的是“要求和能力模型”。当环境对儿童讲话流利的要求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或者情感能力时,口吃就产生了。它假设儿童产生流利话语的能力不能满足环境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说话的中断。 “要求”是使儿童产生说话不流利的环境事件(包括内部环境),它来自诸多方面,如父母或成年人较快的说话速度,与语言过度刺激有关的时间压力,或需要组织复杂的句子,兴奋和焦虑,表达复杂思想的过度认知要求。“能力”是发展流利言语的、个人固有的或后天获得的品质,包括流畅而快速地移动发音器官(即快速说话)的能力,组织句子的能力,激动时产生和维持流畅运动的能力和语言技能等。 虽然发育性不流利是正常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绝大部分可自然恢复,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因引起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1.症状持续超过3至6个月,既没改善还变本加厉。 2.讲话时战战兢兢,嘴巴周遭肌肉会发抖,欲叙述的言词卡住时更为严重。 3.讲话时为了把字句挤出来,表情显得痛苦,感觉好像在挣扎一般,眼神接触减少,脸、颈、胸等部位的肌肉特别紧绷。 4.要表达特定字眼时,会故意提高音调或音量,使能顺利说出。 5.对于某些易口吃的字或音,会以其他较简单的字或音来取代,尝试换句话说。 6.觉得说话有压力,预期会出糗丢脸,故变得不喜欢说话,逃避需说话的场合,如打电话、与陌生人说话、问路、发言等。 7.具有口吃家族史的。 如何更好地帮助儿童顺利渡过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配合,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不要提醒或指出孩子讲话的不流利。 2.耐心倾听孩子讲话的内容,而不是听他讲得是否流利;对他的讲话内容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他的口吃作出反应。 3.让孩子将所想的表达出来,不要打断、催促他,让他使用自己的词汇。在孩子表达不出恰当词汇的时候给予一些提示。 4.慢慢地、平静地重复孩子所讲的内容,并随之作出应答。 5.在对孩子的话作出应答前等待1~2 秒,以帮助他稳定情绪。 6.每天至少花5分钟时间与孩子谈话,做到语速缓慢、语言简单、轻松愉快,这既是示范慢速、流利言语的好方式,有可帮助儿童掌握句法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