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有十几、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多年病史的面肌痉挛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我们能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面肌痉挛它是不会自行恢复或者通过药物、理疗、针灸等保守治疗的方法达到治愈的目的。那么面肌痉挛不治疗,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面肌痉挛是怎么来的?面神经从大脑出发,一路延伸到面部,并在这里分成5支,包括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分别主管面颊及颈部等不同部位。面神经就好比是一根电缆,内部包含着许多根电线,每根电线都支撑着不同的肌肉功能。由于异常行走的血管压迫面神经,造成电缆及其内电线的外皮破损,产生漏电及错误供电,就会造成受压神经主管的肌肉不自的抽搐。哪根面神经分支受压迫,它支配的肌肉就可能抽动;受累的面神经分支越多,抽动的范围越大,病情就越严重。就像两根“管子”日积月累地摩擦,时间越久,受损就越严重。面肌痉挛不治疗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抽搐范围扩大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在病情进展到中度时,抽动会蔓延到鼻翼、嘴角甚至颈部连带抽动。这个发展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可能是半年时间,有的人可能是一年,但病情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抽搐频率增加我们知道面肌痉挛的症状是呈间歇性的,发作间歇期,患者是完全正常的。在患病初期,发作频率比较小,可能一天只有几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作频率会越来越高,可能一天会发作十几次、几十次,甚至有的患者睡觉时都会被抽醒。出现持续抽搐面肌痉挛在患病初期只是单侧眼睛抽动,随着病情的渐渐发展,而抽动的程度会渐渐加重,到了后期,患者会出现持续抽搐的现象。可能一连几分钟眼睛无法睁开,这种情况对于需要长期开车或者从事危险性工作的人群,甚至过个马路都可能造成一定的风险,对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都是有特别大的危害。面肌痉挛20年出现持续抽搐病例患侧眼睛变小面肌痉挛的患者,由于眼睑肌肉长期不自主地抽搐,肌肉会慢慢僵硬。时间一长,眼睛会通过不自主变小来阻止、对抗抽搐。所以,看上去患侧眼睛会明显比正常一侧的眼睛小。临床上很多患者在做完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会出现眼睛“变大”或者“出现”双眼皮。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唯一可以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的方式是在患侧耳后发际内,开一个硬币大小的孔,显微镜下将血管和面神经分开,解除压迫。压迫解除后,面肌痉挛所产生所有症状都会消失。
当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的患者常伴有屈背样站立姿势,站直或躺下后,疼痛可以迅速缓解;坐位背部前倾常更加明显,伴有疼痛加剧,这反映出身体姿势和肌肉僵直是疼痛的主要原因,还可以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头痛、手臂酸痛。治疗帕金森病肌肉僵直引起的疼痛时,使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常常疗效欠佳。这时,在应用左旋多巴改善运动症状的同时,多数患者的疼痛常常会随肌肉张力的降低而缓解。但在用药的后期,少数患者在左旋多巴起效的高峰期,反而会出现下肢,尤其是足趾的痉挛性疼痛。这种情况下,减少左旋多巴单次剂量而增加给药次数,或者增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一般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严重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帕金森目前虽没有可以治愈的方法,但是药物、手术及康复锻炼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从帕金森病病程来看,脑起搏器通常适合中晚期的帕金森病病人。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最基本治疗。在帕金森病早期,吃药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不需要手术,除非药物副作用特别大,不能耐受。但帕金森病吃药效果比较好的时间一般只有4~5年时间,医学上也把这个时间叫做“蜜月期”,随着吃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愈来愈差,药的剂量也愈来愈大,并且出现运动波动症状,如症状来去无踪的“开-关”症状,舞蹈样异动症状等。这个时候单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到达满意效果,需要脑起搏器治疗。但如果到了很晚期,病人已卧床不起,肌肉关节已经固定畸形,这个时候即使安装脑起搏器治疗,也无济于事。因此,需要了解安装脑起搏器的最佳时期。交大一附院帕金森病关爱中心陈伟教授介绍,对于震颤型帕金森病,如果老人出现手脚震颤,往往会引起家人注意,而带其就医。疾病能及时得到积极有效治疗。而对于僵直型帕金森患者而言,经常会延误病情。主要是由于肢体的僵硬外人无法看见,往往被忽视。一般来讲,在病情初期患者会感觉肢体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颈肩部肌肉酸痛。经常认为是老年化的一种表现,有的患者甚至因颈部肌肉僵直酸痛而去骨科就诊,久治而未得到改善。老人如果有以下症状时需到神经科就诊,及早明确病情。1、肢体和躯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2、早期多自一侧肢体开始。初期感到某一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3、颈肩部、手臂或腿部酸痛。4、如果拿起患者的骼膊或腿,帮助他活动关节,你会明显感到他的肢体僵硬,活动其关节很困难,象在来回折一根铅管一样。手术治疗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意义帕金森病药物治疗长期疗效明显减退,同时会症状波动: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运动障碍):剂峰异动症、双相异动症、肌张力障碍。这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对肢体震颤和/或肌强直有较好疗效,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脑起搏器),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作为主要选择。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是通过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新型医疗器械,脑起搏器治疗是通过抑制刺激部位的异常神经元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减轻因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的适用人群如果帕金森病患者符合下列情况,可以进行脑起搏器手术评估。1、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2、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良好(美多芭和息宁都属于左旋多巴类药物)3、药效下降/出现副作用,如异动4、了解脑起搏器治疗方法,并对手术疗效有合理的期望值5、认知能力正常(无痴呆)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明显改善僵直、震颤、运动障碍;减轻步态、平衡及肌张力障碍,有效控制多数中轴症状,如起立、开步、转身、翻身等困难;明显延长“开”期4-5小时,同时消除“开”期异动症;部分患者每日抗帕金森药物服用剂量减少40%-60%,部分患者可以停药;在减少或停止服药的情况下,可以相应减轻药物的副作用;部分改善语言及书写障碍。帕金森病患者选择脑起搏器的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当患者服药后出现运动并发症,即可以考虑脑起搏器,一般遵循下列原则:病程五年以上;如果以震颤为主,并且是明确的帕金森病,在患者治疗意愿强烈的情况下,可以提早到三年;目前药物用量大,药物调整空间不足;药物对症状控制的效果明显减退;出现明显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病情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中,影响术后效果的有两方面原因:一、手术靶点植入的精准性;二、术后程控的正确性,也就是起搏器参数的调整。而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术后程控阶段,想要调控好脑起搏器的参数,有一个好的疗效,程控医生首先要对电极植入靶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因为电极植入靶点位置是确定刺激位点、刺激范围和参数调整方向的依据,对术后程控效果的影响也很大。
特发性震颤患者的震颤部位(头、手臂、下肢、声音、下颌、是否对称等),发作方式(静止性、姿势性、动作性)、频率与幅度(精细或粗大)。单纯头部震颤提示特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性震颤,但腭和面肌震颤更常见于帕金森病;不对称性上肢震颤常见于帕金森病,但也可能为原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性震颤;腿部震颤或行走时手部震颤提示帕金森病;精细震颤常见于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生理性震颤,常很难发现;小脑性震颤则表现为高幅振荡,帕金森病的震颤介于两者之间。”鉴别各种原因的震颤需要从病史的采集、震颤特点的观察以及体格检查来综合分析:1、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2、特发性震颤惟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典型症状是手的节律性外展,呈内收样震颤和屈伸样震颤,旋前旋后样震颤(类似于帕金森病)十分少见。书写的字可能变形,但不会表现为写字过小。另一个常影响的部位是颅颈肌肉群。头部、舌或发声肌均可累及,表现为患者手部严重的姿位性震颤和头部震颤,包括垂直的“点头”运动和水平的“摇头”运动。软腭、舌的震颤会导致发声困难。3、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6个10年达到高峰。86%的患者至60~70岁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进食、穿衣、言语和操作。震颤幅度越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也越大。震颤对性别的影响无差异。4、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等会加重震颤。与大多数不自主运动一样,特发性震颤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报道,震颤在浅睡中仍然持续存在。特发性震颤患者对乙醇(酒精)的反应是特征性的。许多患者即使只摄取少量乙醇(酒精)就可减少震颤。42%~75%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但只是暂时的,一般维持2~4h,第二天震颤反而加重。很少有报道乙醇(酒精)对其他类型的震颤有类似作用,乙醇(酒精)是通过中枢起作用的。5、特发性震颤可以伴发其他运动障碍的疾病。特发性震颤伴发帕金森病是众所周知的。据报道,在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正常对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同年龄组的随机人群的24倍。特发性震颤药物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治疗归纳为药物和手术治疗,常用药物有心得安、安坦等,根据临床治疗数据显示,大部分患者服用药物治疗效果甚微。特发性震颤患者DBS手术治疗神经外科手术也可应用于特发性震颤的治疗,限于药物难治性肢体震颤的治疗,对头部和声音震颤效果不肯定的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具有低创伤性、可逆性、可调控性的特点,因此,难治性重症特发性震颤患者应首选手术的治疗方法,而且手术对中线症状的缓解明显好于单侧手术,而双侧手术若出现构音困难、吞咽障碍等并发症,可通过术后程控调节减轻其程度和范围
2010年,王先生出现右侧肢体僵硬,尤其是腿没劲、沉重,走路拖步,动作慢的问题。平常穿鞋、穿衣服、系鞋带等动作明显减慢,每次外出时,家人都要等他很长时间。经过多家医院检查,但没有找到明确的原因。2011年,在一家医院“确诊”为颈椎病,又做了颈椎手术,但没起作用,症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2013年,王先生右侧肢体沉重的表现越来越严重,右侧身体无力,半身不遂,很多人包括他自己也认为,他的症状就是标准的脑梗表现,于是,王先生便觉得自己患了脑梗,就一直没有做特殊的处理。同年,在西安交大一附院确诊为帕金森病,医生给他开了美多芭等药物。回家后,王先生一直按时服药,但效果并不见好,此时他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直到2014年,王先生一次无意中将美多芭的药量加大了一倍,由以前的半片换成了一片。半个小时以后,他沉重了四年的右侧身体突然打开了,可以活动自如。这个改变让王先生和家人非常高兴,一方面排除了脑梗,另一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明确了帕金森病的诊断。之后,王先生一直通过服用美多芭等药物缓解自己右侧身体无力、拖步等症状。2019年,王先生服用美多芭的药量已经达到了一天六片的剂量,出现了剂末、药物开关现象,并于2019年元月份完成DBS手术治疗。到现在为止王先生说,正常人能做的事情,他都可以完成,每天六片的美多芭也减到了两片。陈伟教授提示,疾病的误诊不仅耽误患者的病情,甚至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往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是我们大脑的中枢系统黑质多巴胺功能神经元凋亡所引起来的一系列症状。中老年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出现了震颤、感觉到做一些动作时肢体特别的沉重、僵硬。比如简单的一个拿着筷子,都感觉到胳膊特别费劲。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有帕金森病的可能。但帕金森病最终的诊断还需要做一个综合全面的检查评估。帕金森病的病因和脑梗有着本质的区别,脑梗塞主要还是因为小动脉硬化其他的栓子导致的血管堵塞,使得相应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帕金森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疾病。但二者的部分表现症状可能存在一些雷同,它们的症状有可能都会从同一侧的上肢开始。脑梗塞:症状大多会出现一些肢体瘫痪,偏瘫,言语含糊,吞咽困难等症状。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静止性震颤,步行的障碍,肢体的肌强直以及运动的迟缓。脑梗塞:症状会有突发性急性期。帕金森病:起病隐匿的一种症状,发展缓慢,并且会逐渐的加重。
三叉神经痛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很多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都是效果甚微。西安交大一附院颅底颅神经疾病诊疗专家组姜海涛教授表示,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式,也是唯一的治愈方法。MVD手术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和评估?1、门诊明确诊断: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颅神经显象)——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排除继发病变、手术患者的筛选、术中责任血管的识别以及对手术难度的预估都有重要意义。颅神经显像具有高度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晰显示血管以及面神经与三叉神经关系。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明确,经头颅CT或MRI排除继发性病变。3、疼痛影响正常生活,病人手术意愿强烈。4、西安市以外医保、农合在预约好住院后,需提前办理好转诊或电子备案。5、住院时患者和家属(仅限一个陪人)需24小时本院核酸阴性报告、住院证、核磁片子(本院和外院均需携带)。原发的三叉神经痛主要是由于颅内异常行走的血管,压迫到了三叉神经根部,导致神经脱髓鞘病变。血管压迫到哪一支就会导致其支配的区域发生疼痛,只有通过手术将血管和神经分离后,从根本上解除疼痛的原因,才能彻底摆脱疼痛。明确的术前诊断评估、术中精准解除所有责任血管与神经压迫,保障了治愈率高,神经损伤和并发症低的优点。手术过程1,全麻下:健侧卧位。2,患侧耳后沿发迹行4cm切口(竖切口)。3,骨窗开颅:牵开皮肤肌肉显露乳突根部,钻孔开骨窗直径2-2.5cm。4,硬脑膜切开。5,显微镜下找到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将相关血管与神经分离,并在两者间垫入Teflon棉即可。
叉神经痛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病,疼痛的主要范围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而三叉神经又分布在面部,分为左右两侧,每侧分为三支,所以临床上又叫“三叉”神经。这三支几乎遍布整个面部,主要负责面部的感觉。因此大多数患者的疼痛部位发生在前额、眼部、鼻子和口腔部位。如何自我诊断三叉神经痛1、疼痛呈短暂、重复性剧痛爆发:患者常描述疼痛为闪电样、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并用一个特征样动作——握紧的拳头突然打开,来表现疼痛的发生和扩展。2、疼痛呈局限性:①多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疼痛多由某一支开始,可逐渐扩散到两支或三支受累。单支疼痛以第三支最多见,第二支次之,第一支最少见。两支同时疼痛的,以第二、三支同时发生者最多见。②少数两侧面部疼痛者多为一侧先发,或一侧疼痛较重,经治疗疼痛消失后,对侧随之加重。3、疼痛常有“扳机点”:在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某一处,如嘴唇、口角、鼻翼、颊部、牙齿、牙龈、舌前等部位特别敏感,稍加触动就会引发疼痛,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4、疼痛发作常无预兆,骤然发作:间歇期无任何症状。可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生,但也经常被非疼痛性触觉所激发,如咀嚼、呵欠、说话(第三支),洗脸、刷牙、触摸(第二支),梳头(第一支),甚至微风迎面而激发疼痛。所以,很多病人因此而不敢洗脸、刷牙、吃东西,导致口腔、面部卫生状态极差,全身营养不良,局部皮肤粗糙,甚至局部肌肉萎缩。有的患者因怕触发疼痛而保持某一个姿势不动。5、病程可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为数日、数周或数月,缓解期数日或数年。病程越长,发作愈频繁病情愈严重,一般不会自愈。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6、麻醉止痛药对疼痛的缓解往往无效:病人少有麻醉成瘾者,但往往无法忍耐疼痛而想自杀。7、三叉神经痛临床上除表现有剧烈疼痛外:还可伴有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诞等表现。8、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往往发生在白天,罕见夜间发生。这与牙源性疼痛可鉴别。有相当一部分三叉神经痛表现为牙齿痛,当然也会牵涉到面部痛,这是因为牙齿就是三叉神经的支配范围。区分牙痛还是三叉神经痛,可以看是否有牙齿本身的疾病,如龋齿、牙龈炎等,牙痛发作时消炎止痛药有缓解作用,也可以通过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点进行区分。
总的来说,帕金森患者吃药后,平均3-5年会出现这些问题。帕金森患者,大脑黑质细胞分泌多巴胺的功能会逐渐衰退,但每个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出现“开关现象”等问题的时间也不同,安装脑起搏器的最佳时机就不一样。一定要找神经科的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系统的评估。首先必须明确是原发性帕金森病,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其次,患者经过了合理的药物治疗,明确已经到了安装脑起搏器的最佳时机。经过评估后,以下几种情况不能安装脑起搏器:①有些疾病的早期,比如帕金森综合征,或者某些类型的肌张力障碍,也会出现一些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而且使用了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后,短时间内有效,但其实并不是帕金森病。只有等到病情发展到了中期,才能确诊是不是帕金森病。因此,患者刚发病的这段时间内,还无法明确诊断时,不建议安装脑起搏器。②对于已经明确诊断是帕金森病的患者,可以安装脑起搏器。但是有身体条件的原因,或者有其他的严重合并症,就无法及时安装脑起搏器。③帕金森病患者一直拖到了晚期,甚至出现了并发症,比如手脚长期震颤、僵直,造成肌肉挛缩、关节变形,这个时候再安装脑起搏器效果就不太好了。脑起搏器为什么不能太早不能太晚?帕金森病患者是不是到最后都得安装脑起搏器才能控制病情?除了安装脑起搏器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缓解病情?如果明确诊断是帕金森病,而且已经发展到了中期,此时“蜜月期”刚刚结束,“开关现象”、“异动症”逐渐出现,安装脑起搏器的效果是最理想的。但并不是说所有患者都得装,毕竟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和身体承受能力。如果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安装脑起搏器,那么最核心的治疗方式还是药物,辅助康复治疗、心理辅导和生活护理,这些综合性的治疗可以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患者较高的生活质量。既然帕金森患者迟早都要安装脑起搏器,一定要等到药物不管用了才能安装脑起搏器?能不能提前安装?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以及各类指南一致提出,帕金森患者安装脑起搏器的最佳时机,就是“蜜月期”刚过,“开关现象”、异动症药物副作用刚刚出来的时候。那么可不可以提前安装?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提前一点安装脑起搏器患者可尽早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前提是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已经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所以我们提倡的是合适的时机给予合适的治疗,也不要等到药物完全不管用了再考虑安装脑起搏器。选择最佳时机,能达到药物和手术的协同作用是最好的。
得了三叉神经痛以后,很多患者早期会通过药物治疗。例如卡马西平、普瑞巴林等,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药物治疗效果效果不理想,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多患者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后,只能强忍疼痛,在了解手术治疗后,因为担心,而一拖再拖。三叉神经痛什么时候做手术比较好?药物治疗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首选,但药物治疗并不能作为长期治疗选择,毕竟药物不能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病根,并且会逐渐出现抗药性。有些患者药物过敏或有严重副作用,就应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疼痛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休息,应尽早选择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唯一可根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手术适应症包括1、已经确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2、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或不愿长期药物治疗者;3、三叉神经阻滞或微创毁损后复发者;4、排除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或重要脏器损害等严重全身性疾病,有一般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病人,应在正规内科治疗病情控制满意后再考虑手术;5、对于术后面部神经功能有要求的患者,因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可以保留完整的神经功能。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应该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在排除继发性的三叉神经痛后,最重要的特殊检查是颅神经显像,以便除外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导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次高清晰度的MR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还可以发现三叉神经根部附近的血管压迫关系。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愈率可达95%以上,微骨孔入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可以保留三叉神经的功能。对于不适合接受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病人,还可以考虑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孙女士,今年62岁,15年前因视力下降,经过头颅CT检查被发现垂体瘤,经过手术治疗后完全恢复。但孙女士因为有了这个病史,这些年她都会定期进行体检。虽然已经过去了15年,她认为垂体瘤应该不会再复发了,本来只是图个安心,结果就在一周前体检时发现了鞍区占位。由于发现及时,她并未出现任何症状,为了进一步治疗,孙女士找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颅底颅神经疾病诊疗专家组姜海涛教授。经鼻蝶鞍区占位切除术姜教授结合孙女士的病史及垂体增强CT等检查(显示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增强不均匀强化),考虑孙女士为垂体腺瘤复发。经过会诊、评估,姜海涛教授决定采用微创的经鼻蝶鞍区占位切除的方式进行肿瘤的切除。3月7日,姜海涛姜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神经内镜下为孙女士进行了经鼻蝶鞍区占位切除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孙女士恢复良好。姜海涛教授介绍,颅脑鞍区位于中颅窝底最中心的位置,结构复杂、血管丰富、功能重要。该区域手术入路较多,如果行开颅手术创伤大,易引起并发症产生意外,手术成功后住院恢复时间长,会造成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用内镜经鼻腔切除垂体瘤,避免了开颅手术,给患者减轻了很大的痛苦。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手术视野清晰,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相对减少,节省了患者住院费用,而且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起来很快。垂体瘤手术后复发的几率大吗?垂体瘤手术后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复发主要与手术切除不彻底、肿瘤呈侵袭性生长、肿瘤为多发性及与垂体细胞增生有关系。对于体积<1cm、没有明显垂体瘤的相关症状,手术切除的范围较充分,清除病灶较彻底,垂体瘤治愈率非常高;但对于垂体瘤生长状态不好,如包绕颈内动脉,与视神经粘连紧密,甚至有巨大的垂体瘤长入第三脑室、侧脑室,手术可不彻底进行。如在重要的神经、血管上有薄片的肿瘤组织残留,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姜海涛教授提示,垂体瘤术后患者要定期复查,如果发现复发应积极治疗。专家寄语:垂体腺瘤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4.7/10万人,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是最常见的、起源于垂体前叶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虽然大部分是良性的,但肿瘤如果不断生长,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影响,出现视力视野变化及脑功能损伤等,需要接受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