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喂奶后常常有轻度腹胀,但是无其他症状和体征,也不影响生长发育。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消化道产气较多、肠管平滑肌及腹壁横纹肌肌张力低下也会引起腹胀。哭闹或者吃奶时吞下气体,更甚至肠腔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也是腹胀的一个原因。那碰到上面这个小肚肚,我们还考虑正常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开篇我们讲的叫做生理性腹胀,关于新生儿的病理性腹胀,原因就比较多了,但是终其原因,首先还是考虑感染性疾病,然后按照发病机制,又可以分为肠梗阻、腹水、气腹,下面我们来讲讲图片中的主人公小宝宝。小彬(化名)2月初出生,在妈妈月子期间并未发现异常,但刚出月子,小彬彬的肚子就如图片所示涨了起来,吃奶也不顺畅,还伴随着吐奶,这可吓坏了宝妈一家,宝宝在门诊就诊后很快被收入了病房。按照腹胀的诊断思路,新生儿团队首先给予了禁食、抗感染、开塞露灌肠通便,入院3天,宝宝的血象监测基本正常,肚子似乎较入院时好转,但是腹部平片还是提示:不全性肠梗阻。为了揪出病因,和家属充分谈话后,我们给宝宝完善了上消化道造影(Gi)和钡剂灌肠,造影中我们看到宝宝的乙状结肠弯弯扭扭,走形“崎岖”,这最终导致了宝宝的便便排出延迟,并且引起了腹胀,宝宝的病因也找到了:乙状结肠冗长症。接下来的诊疗计划,宝宝很快停用了抗生素,通过积极的灌肠,逐步加奶,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宝宝很快到了全肠道喂养,并且很快与妈妈团聚。出院前,新生儿团队反复叮嘱家属,乙状结肠冗长一般保守治疗,若宝宝生长随访过程中反复出现便秘,后续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家属开心地表示理解。众所周知,人的结肠长约150cm,其中乙状结肠长约40cm,凡乙状结肠长度达40cm-60cm甚至更长并引起症状者,我们称之为“乙状结肠冗长症症”。乙状结肠冗长症为一种先天畸形,是结肠发育过程中因基因再度复制过长所致,乙状结肠冗长症可与其他结肠冗长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临床上以乙状结肠冗长最为常见。乙状结肠冗长引起的临床并发症主要有顽固性便秘、肠梗阻及肠扭转。在临床中以便秘为主诉的就诊者并不少见,但往往容易被忽略。乙状结肠冗长症在儿童中也并不少见,有研究表明,乙状结肠冗长症的患儿生后一般没有胎便排出时间延迟,这与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明显不同。首次出现便秘的时间也常在半岁以后,部分患儿便秘合并痉挛性腹痛,查体腹不胀,腹围不大,肛查无爆破样排气排便。以上均是与先天性巨结肠症所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是在部分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手术切除的结肠组织病理检查中发现,所有病变结肠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膜下、肌间神经丛数目减少、体积增粗、部分变性以及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发育幼稚等病理改变,同巨结肠同源病的病理变化相同,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儿童乙状结肠冗长症是一种肠道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可将其视为先天性巨结肠症同源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本文中的小彬以腹胀就诊,最终确诊为“新生儿乙状结肠冗长症”,临床亦不多见,治疗上我们还是以开塞露诱导排便、洗肠、肛门排便反射训练等保守治疗为主,但是在随访过程中,宝宝长时间无法缓解,并且反复出现便秘,最终还是需要手术彻底治疗。新生儿往往就诊的主诉比较多样,“哭闹”、“腹胀”、“腹泻”……宝妈们如果碰到自己无法处理判断的情况,还是要请专业的新生儿科医生进行专业的治疗及治疗。
目前宁波市第一医院开展长程、短程、过夜儿童视频脑电图,预约电话0574-87085277,短程视频脑电图可由儿科门诊医生开具检查单,长程及过夜需挂周六下午儿童神经内科门诊就诊预约
第一,家长要应保持冷静,不要惊慌; 第二,要立即将患儿平躺在安全的地面或床上,头偏向一侧,或者直接选择侧卧位,有利于口腔内容物流出,防止进入气管; 第三,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记录惊厥发作时间;仔细观察患儿发作时的样子,呼叫他的名字,看看是否有意识,测量体温看看是否有发烧,有条件可以拍摄视频。 第四,如果惊厥超过5分钟,要及时至就近医院就医或拨打120。请医生帮忙确认引发惊厥的原因,做好以后的预防措施。 第五 ,切忌按压人中、撬开牙关按压或摇晃患儿导致进一步伤害。 第六,首次惊厥发作或不明原因惊厥发作建议进一步专科医院就诊查明病因。
热性惊厥首次发作后的复发与年龄有关,首发年龄
各位朋友,我后续将停止在上海市儿童医院的门诊,到宁波市第一医院工作,仍会继续现在的临床专业治疗工作,也会坚持在这里继续每天为大家网络咨询。宁波会有更便利的交通(高铁站转2号线,只要乘1站,到城隍庙站下即到达),更方便的食宿。对给大家造成的不便表示深深地歉意。谢谢大家一直来的信任!!
您的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现呢?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平时精力旺盛动个不停性情比较暴躁爱发脾气?这些表现不一定是孩子故意的他不是不听话而是可能得了儿童多动症什么是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又常被称作“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也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中国多动症患病率为6.3%,患儿数量超过2300万。患有ADHD儿童主要表现有●难以长期间集中注意力、很难聆听和完成指派任务、容易分心走神、动作拖沓、作业完成慢;●多动常表现为焦躁、说话过多、在不恰当的时候跑来跑去或打断别人的行动;●冲动是指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控制力、在多种场合行为鲁莽、经常强行加入或打断别人的活动,容易出现危险行为。“多动症”孩子与正常活泼的孩子的区别●注意力方面,正常活泼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通常在玩乐过程中常表现为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自控力方面,正常活泼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常常表现为坐不住,静不下来;●行为活动方面,调皮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行为多,但不惹事生非,活动多而不令人生厌;而多动症孩子常常小动作多而无意义,行为具冲动性、唐突冒失、富于冒险、破坏性强,事后不记后果。“多动症”不一定都多动有些家长认为“多动症”就是有多动的表现,但是事实上,在一些多动症患儿中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他们平时并不多动看上去很文静,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是老师眼中的“聪明笨小孩”,突出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习困难,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说谎等行为。为此,有些并不多动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注意。孩子玩游戏是可以集中注意力,但为什么学习时就不行?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本质是自我调节能力和反应抑制能力的落后。多动症的患儿抑制能力的落后使得他们学习时容易受到外来的干扰。而游戏与学习不同的是,游戏能够带来即时的快乐满足,不需要预见,不需要抑制其他比它更本能的兴奋。孩子有多动症怎么办?如果孩子被诊断出患有多动症,家长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应对和管理症状:寻求专业帮助:多动症是一种神经行为障碍,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和诊断。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建议寻求儿科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调整生活方式:家长可以尝试调整孩子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有规律的锻炼等,这些措施可以有助于减轻多动症症状。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多动症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和行为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更好地控制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多动症的方法。医生可能会建议孩子服用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多动症症状。但是,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因为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若您有多动症相关的疑问可及时到儿童神经内科专科门诊咨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神经内科门诊:月湖院区每周六下午方桥院区每周四上午
2022年3月初,住院1周多的潘潘(化名)终于顺利出院,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住院,生后因为新生儿出生窒息在我科住院1周,没想到出院后不到1周,宝宝二次入院,而这次入院的原因令人颇为意外,因为害怕宝宝感冒,家属几乎没有给宝宝洗澡,然后这样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宝宝脐部出现感染,还培养出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江湖外送“MRSA”称号,通过进一步超声筛查,宝宝的脐部还存在“脐尿管未闭”,幸运的是,经过1周左右积极的抗感染、脐部护理,宝宝的感染控制、感染指标基本正常、脐部分泌物培养转为阴性,脐部未见分泌物,宝宝也顺利出院,继续门诊随访!那么,今天我们来和宝妈们一起分享一下关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一些干货吧!新生宝宝脐部护理要点养育一个新生宝宝,最重要的是喂养和护理。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是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环。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联系的纽带,里面有二根脐动脉和一根脐静脉,是胎内输送营养和氧气的渠道。新生儿出生后,经夹紧,结扎,切断处理后,残端往往在生后1-3天内干枯脱落,此后脐内血管收缩,脐部皮肤向内牵拉而凹陷,形成脐窝,即平时所说的“肚脐眼”。一、新生儿脐带的护理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脐带未脱落之前脐带被切断后便形成了创面,这是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轻者可造成脐炎,重者往往导致败血症和死亡,所以脐带的消毒护理十分重要:在脐带未脱落以前,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特别是尿布不要盖到脐部,以免排尿后湿到脐部创面。要经常检查包扎的纱布外面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结扎止血,若无渗血,只要每天用碘伏棉签轻拭脐带根部,即可等待其自然脱落。第二阶段:脐带脱落之后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此时可用碘伏棉签卷清脐窝,保持干燥即可。但是切忌往脐部撒“消炎药粉”,以防引起感染。如果脐窝有脓性分泌,其周围皮肤有红、肿、热、且小儿出现拒奶、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提示有脐部感染,应立即去医院诊治。二、父母在护理新生儿脐部时需要特别注意脐疝,它是儿童常见病。有些小宝宝,尤其是未足月的早产儿,脐带脱落后在肚脐处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这就是“脐疝”。它小如黄豆大小,大的可像核桃,当小儿平卧,安静时,肿块消失,而在直立,哭闹、咳嗽、排便时肿块又突出。用手指压迫突出部,肿块很容易回复到腹腔内,有时还可以听到“咕噜噜”的声音,如果把手指伸入脐孔,可以很清楚地摸到脐疝的边缘。1.发生脐疝的原因:婴儿脐带脱落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尚未合拢,一旦腹腔内压力增高,腹膜便向外突出而造成疝。脐疝的内容物是肠管的一部分。2.帮助脐疝自然愈合的措施:随着年龄的增长,疝环口也会逐渐缩小,一般在2岁以内部可自然闭合,因此只要没有腹痛,呕吐(肠子被环口夹住)或局部感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果脐疝较大,为了加快其愈合,可取一条宽约4-5厘米的松紧带,在其中心处用布固定半只乒乓球,球的凸面对准脐孔,使肠子不再突出,松紧带两头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应保持在既能保证肠子不再突出,而又不影响呼吸和吃奶为准,使用后每2-3小时检查一次,以防止皮肤擦伤。值得注意的是,曾有人主张用钱币压迫或绷带扎紧,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婴儿的腹部呈圆形,绷带过紧会造成局部皮肤坏死,所以还是应该用乒乓球压迫,这样既安全效果又好。三、还有一些脐部的少见病变,家属可适当了解一下在胚胎发育早期,中肠与卵黄囊之间有卵黄管相通,胚胎第5-6周时,卵黄管逐渐闭锁、萎缩,形成纤维化的索带,后逐渐退化而消失,中肠与脐分离。如卵黄管未闭合,或未完全闭合及退化,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畸形,并可出现并发症。常见的卵黄管发育障碍可有如下几种。1.脐肠瘘:发育中卵黄管存留、管腔开放,远端管口由脐根部向体外开放,近端向肠腔开放。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创面不愈合,呈鲜红色凸起的黏膜面,经常有气体及分泌物溢出,因为肠瘘管与小肠相通,故分泌物含有肠内容物,带有臭味,口服活性炭或亚甲蓝后6-8小时脐部分泌物有颜色均可确诊。2.脐窦:卵黄管的肠端闭合而脐端未闭所形成的窦道。如新生儿护理不当,继发感染,可形成化脓性炎症,则有脓液溢出。3.脐茸:黄管闭合后,脐孔处有少许残存的肠粘膜组织,局部可见一鲜红色黏膜面,局部可见一鲜红色黏膜面,似小息肉状外观,又称脐粘膜息肉,可见少量分泌物,但无瘘孔或窦道。如粘膜受摩擦,可有血性分泌物。脐茸需与脐肉芽肿鉴别,脐肉芽肿与卵黄管无关,主要因为断脐后脐孔创面受到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的小的肉芽组织增生,并非肠粘膜组织,表面湿润,少量粘液性,经数次硝酸银烧灼可治愈。若肉芽肿护理不当或继发感染不愈者,可手术切除。4.麦克尔憩室:卵黄管退化不完全在回肠远端形成一盲囊,因1809年麦可尔描述本病而得名。憩室内如有异位组织(胃粘膜、十二指肠、胰腺等),其分泌物可导致溃疡、出血或坏死。此外,憩室扭转、炎症、异物梗阻等,均可表现为严重的腹部急症,临床诊断需要与阑尾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鉴别。5.卵黄管囊肿:较少见,卵黄管两端已闭合,中段残存管腔,腔内黏膜面的分泌物不能排出,逐渐淤积使管腔扩大形成囊肿。本病在新生儿期可无明显症状,脐部创面正常愈合,仔细检查可在中、下腹部出得囊性肿物,偶有因囊肿粘连或压迫肠曲而形成肠梗阻。临床较难诊断,近年来用超声诊断可明确。6.脐尿管未闭: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膀胱自脐部沿前腹壁下降,在此下降过程中,自脐有一细管即脐尿管与膀胱相连,以后退化成一纤维素,如退化不全,两端闭锁而中间遗有一囊腔,则形成脐尿管囊肿。当膀胱压力增高,脐尿管囊肿增大,膀胱导尿后,囊肿可逐渐缩小,而脐端闭合不全,脐部可有尿液渗出,由于本病少见,常常误诊为脐炎。临床怀疑此病,可行膀胱造影或腹部超声检查。治疗应早期切除囊肿,如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应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后再行切除。新生儿出生后对脐部应该细致护理,防止感染。正常新生儿脐孔可有少许粘液分泌物,不需要特殊处理,保持清洁干燥即可。分泌物较多时候,应及时清理。若情况复杂,宝妈难以处理,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让专业的新生儿医生处理。
1、做脑电图的前一天头发尽量清洗干净(男孩子头发理短些,女孩子可以将头发从中间分开,左右扎两个小辫子,不要涂抹护发素之类的东西) 2、尽量穿宽松棉质的衣服。 3、不要玩手机(会有一定的信号干扰,特别是不能靠近患儿的头部) 4、不要在床头充电。 5、切勿坐在孩子前面遮挡摄像头。 6、切勿将窗帘全部拉拢遮挡摄像头。 7、尽量不要挠头、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不动是最好的。 8、如有发作记得按铃,并呼叫护士过来查看(保持冷静,如发作时有遮挡物,如棉被等将其拿开,手脚露出来,保证视频能清楚记录到孩子整个发作过程,家属最好能对孩子发作的情况加以详细的记录,注明具体发作时间(孩子发作时处于清醒还是睡眠状态、发作时面部表现(是睁眼还是闭眼、眼睛偏转情况、是否有嘴巴歪斜、有无咀嚼吞咽动作、喉头发声等)、四肢抖动情况、孩子意识状态等尽可能将您看到的情况加以记录),发作结束后询问一下孩子对发作的记忆和感受,并将记录的纸交给您的管床医生或护士)
10%-15%的癫痫患者既往有热性惊厥史,热性惊厥后继发癫痫的比例不一,单纯性热性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概率分别为1%-1.5%和4%-15%。 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 (1)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2)一级亲属有特发性癫痫病史 (3)复杂性热性惊厥 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继发癫痫风险越高。
1 概况 癫痫(epilepsy)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癫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是一种可有意识、 运动、 感觉、 精神、 行为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脑部疾病。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例癫痫患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癫痫病因分为结构性、遗传性、感染性、代谢性、免疫性和未知六大类。 2 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癫痫发作可能危害患儿认知和运动发育,直接影响康复疗效及预后,同时对患儿家庭尤其母亲生活质量带来显著负面影响。接种疫苗有助于预防发生感染性疾病,防止进一步加重脑损伤。有文献认为接种疫苗不会引起无热惊厥和癫痫,癫痫儿童接种疫苗发生的不良反应也未增加,癫痫儿童接种疫苗没有禁忌。目前,英美等很多国家已强调不应将病情稳定的惊厥、癫痫或其他原因脑病等神经疾病列为儿童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曾有文献报道,婴幼儿有癫痫史,或有癫痫家族史,在接种全细胞百日咳疫苗或含麻疹疫苗成分疫苗后发生癫痫的危险性升高。目前,国内已使用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导致癫痫发作已大为减少。部分婴儿在癫痫发作时通常伴有神经系统进行性病变,接种百日咳疫苗的时间可能与神经系统进行性病变确诊时间刚好重合,因此,是否由疫苗引起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在病因学上难以判断。所以,对于有癫痫史的婴幼儿,建议推迟百日咳疫苗的接种,直到排除进行性神经疾病或者癫痫的病因已经诊断清楚。Lane等综合美、英、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疫苗接种指南,一致强调只有在百白破联合疫苗(DTP)接种7 d内发生非其他病因的急性脑病患者才列为再次接种该疫苗的禁忌对象。接种麻疹疫苗时,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相对清晰明了,多能够排除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一般不推荐癫痫患者推迟接种麻疹疫苗。虽然部分癫痫患者接种疫苗存在诱发癫痫的风险,但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因此,不应简单地将癫痫列为所有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3 接种建议 3.1 可以接种 6个月及以上未发作的癫痫患者(癫痫已控制),无论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可以接种所有疫苗。有癫痫家族史者可以接种疫苗。 3.2 暂缓接种 近6个月内有癫痫发作的患者。 参考文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9 Vol.34(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