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新的挑战。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减少,如果进食量不变的情况下,血糖会有上升;由于寒冷,人们会增加食物的摄入量来抵御寒冷,所以进食量增加,导致血糖波动;寒冷的刺激会使机体的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外出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保暖。停止户外锻炼,可以在室内进行锻炼,控制好饮食,祝愿患者平安度过冬季。
血尿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和患者就诊的主诉,病因复杂,常见病因有尿路结石、感染、肿瘤(包括肾细胞癌和尿路肿瘤)、尿路创伤和肾实质病变等。影像检查是临床查找血尿原因的常用方法,包括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由于产生血尿的病因多样,各种检查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缺陷,临床医生如何针对不同病人选择最为适合的检查方法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临床合理检查有所帮助。1、腹部平片:是发现泌尿系阳性结石最简便的方法,但由于重叠结构较多、肠道气体影响等,对于结石的检出率有限(约60%),近年随着低剂量MDCT的应用,腹部平片的应用已受到影响,有研究报告超低剂量 CT (男性0.5 mSv ,女性0.7 mSv)的剂量等于腹部平片,检出尿路结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和95%。对于肾脏和尿路肿瘤的检出腹部平片价值不大。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易行、经济等优点,为泌尿系病变常用检查手段,对肾脏和膀胱病变的诊断效果较佳,但输尿管管径细、走行长且位置深在,加之肠道气体的影响,所以超声检查对输尿管病变不易显示。近期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检查是儿童和低肿瘤风险血尿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可用于评价膀胱病变和肾脏囊性病变。对于镜下血尿患者超声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3、静脉肾盂造影(IVP):有助于评价不确定的输尿管和膀胱充盈缺损,但由于影像分辨率较低使IVP对于肾实质病变的显示有局限性,对肾盂输尿管管壁病变和其周围结构的病变也不能显示,且对肾功能不良的病人,不能提供太多有价值的信息。超声和IVP联合应用对于肾脏和尿路恶性病变检查有一定的优势。4、CT泌尿系成像(CTU):可作为一站式影像检查技术全面评价尿路结石、肾脏肿瘤和尿路肿瘤等。在评价肾脏肿瘤和泌尿系结石方面,CTU胜过超声、IVP和普通放射学检查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MDCTU)应用的不断增加,更促使其成为血尿患者的一站式(one-stop-shop)影像检查技术,许多研究认为CTU可取代IVP作为血尿患者检查的影像方法。对尿路结石表现梗阻的阳性预测值为90%,CT平扫在检出结石方面优于IVP,有报告CT平扫检查结石的敏感性为98%-100%,特异性为92%-100%。可准确鉴别尿路结石和腹腔、盆腔的钙化结节,有助于输尿管盆段结石和静脉石的鉴别。CTU 还可根据结石大小预测自然排出的可能性,有报道直径2-4mm的输尿管结石排出率为76%,5-7mm的为60%,7-9mm的为48%,结石直径大于9mm者,自然排出率小于25%。此外血尿患者在CT平扫已发现结石后由于一些重要的病理改变仅仅在对比增强后才能诊断,所以即使结石已经看到,MDCTU检查的增强部分仍然是必需的。CTU可准确描述肾脏肿瘤的位置,肾细胞癌起源于肾皮质,而肾内移行细胞癌在排泄期表现为固定的充盈缺损,肾窦脂肪受压移位,尽管进展期的移行细胞癌可浸入肾实质导致邻近组织的破坏,但肾脏外形不变,由此断定其不是肾细胞癌。在检出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方面,CTU 具有极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IVP更为敏感和特异,所以有观点认为当病变的风险超过辐射剂量风险时,比如怀疑有泌尿系统癌的高风险血尿患者,CTU应作为第一线检查手段。2010年的一个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明,对于血尿患者,CTU是检出上尿路恶性肿瘤非常敏感和特异的方法,其敏感性在88%~100%之间,特异性在93%~100%之间,荟萃敏感性为95%(95%的置信区间是88-100%)、特异性为99%(95%的置信区间为98-100%),直接与IVP对照,证实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CTU优于IVP,对于肉眼血尿患者,CTU发现上尿路病变的可能性较高,作为第一线检查手段是正当的。5、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和CTU一样,MRU也可作为一站式影像检查技术全面评价尿路结石、肾脏肿瘤和尿路肿瘤,其优点是无创、无辐射、不需注射对比剂,能显示尿路梗阻的部位及梗阻程度。但其密度分辨率较低,对尿路结石及钙化的显示不敏感,此外由于MRU检查时间较长,急性肾绞痛患者难以配合完成检查,体内带有心脏起搏器或其他金属物的病人也不能行MRU检查。总之大量文献显示,MDCTU是诊断尿路肿瘤和结石、发现和显示肾脏肿瘤特征最敏感和特异方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CTU可用作一站式影像方法检查血尿原因,对于40岁以上的肉眼血尿患者,CTU是检出其病理改变的可选方法,许多放射学家相信CTU所增加的辐射剂量已被关注CTU检出尿路肿瘤的敏感性所取代,美国放射学会也认为CTU在血尿检查中应高度推荐。
扁桃体是一个免疫活性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具有抵抗细菌和病毒的功能,因此扁桃体也被称为人体的“健康卫士”。? 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或者病菌多次侵袭,扁桃体就会发生炎症,如低热、咳嗽、咽喉疼痛、高烧等。扁桃体炎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若治疗不及时,人体抵抗力不足以战胜病菌时,炎症可向周围组织扩散,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风湿热、心肌炎、肾炎、关节炎等,不能轻视。 ? 扁桃体发炎,摘还是不摘??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摘除:? 1、每年有超过5次的扁桃体发炎病史;? 2、扁桃体炎合并其它疾病,如合并有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或肾炎等疾病者;? 3、比较严重的扁桃体角化症;? 4、有扁桃体周围脓肿病史;? 5、扁桃体肥大堵塞咽部导致打呼噜、呼吸不畅的患者;? 6、扁桃体上长有肿瘤,如果是小的良性肿瘤、经过激光、等处理后又复发的以及恶性肿瘤有局限的,也可以摘除。? 要注意的是,急性扁桃体炎发作时一般不进行手术,需等到炎症消退后2到3周才可以手术。有显著的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血友病的患者也不能做摘除术,因为此时手术会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
原创自 整形美容 郑雪丽医生 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皮肤肿物的话题。体表肿物是整形医生最常面对的病种之一,它包含的病变也多种多样。大的肿物可以是重达50斤的巨大神经纤维瘤,小的可以是针尖大小的色斑、色素痣。那么应该如何治疗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1.色斑、疣、瘊子、脂溢性角化 以上几种病变通常选用激光治疗。创面一般在一周左右就可以痊愈,伤口愈合后需要严格防晒,预防色素沉积。 2.色素痣 色素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十分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从婴儿到老年人都可以发生,偶见于黏膜表面。临床表现有多种类型,颜色多呈深褐或墨黑色,少数没有颜色的被称为无色痣。 对于有恶变倾向的色素痣,需要进行切除,特别是生长在易摩擦的部位,比如脚底,还有腰带对应的腹部皮肤、唇部等等。 另外,当发现我们身上的色素痣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形态不对称、边界不清晰不规则、色素不均匀、频繁破溃、流水流脓、短期变化快的色素痣时,我们需要高度警惕是否有恶变倾向,此时需要手术切除送病理诊断。 长期日晒又不注重护肤的老年人尤其应该注意,面部如果存在生长多年,逐渐增大且出现破溃的皮肤肿物,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有一些长在五官附近而且较大的肿物,直接切除难以缝合,就需要整形医生来设计皮瓣,修补缺损,来达到美容修复的效果。 3.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俗称“粉瘤”,主要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其特点为缓慢增长的良性病变。囊内有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摸起来在皮肤深层,常常突出皮肤,可以滑动,有的肿物中央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小脐凹,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化脓。如果破溃流脓了,就只能进行切开引流,每日换药了,治疗以后瘢痕会明显,过程也较长。 粉瘤的治疗最好是在它红肿破溃之前,尽早手术切除。千万不要相信涂药膏能涂没,最佳手术时机就是发现它最小的时候进行切除。 4.脂肪瘤 脂肪瘤一般生长在皮下,摸起来较柔软。与其他浅表皮肤肿物相比位置较深,例如额部的脂肪瘤往往长在额肌下,位于骨头表面。多数脂肪瘤无自觉症状,可不予处理,对于体积较大,影响美观,有压痛等不适症状的脂肪瘤可选择手术切除。 这就是一团术中取出的脂肪瘤 写在文末:对于以美容为目的的良性体表肿物和病变的切除手术,整形医生可以达到最佳的术后美容效果;对于治疗性肿物切除手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五官的牵拉变形,尽量小的切口;对于恶性体表肿物和病变的扩大根治切除手术,手术损毁较大,我们具备各种修复手段,可以尽量减少术后的外观及功能损失,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原则是重建血管的管壁,恢复正常的血流通过率。其中包括移除血管狭窄处聚集的拥堵物——斑块,以及给狭窄的血管放置支架,恢复血管正常口径等。 一般治疗 主要从日常生活着手对疾病加以控制。 生活管理 (1)戒烟。 (2)经常锻炼:每天至少运动30 min,一周至少运动3~4天。 (3)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 病因治疗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 遵医嘱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目标值:<140/90 mmHg。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必须加强饮食管理。控制血糖目标值:非空腹血糖11.1 mmol/L以下,治疗期间糖化血红蛋白应<7%。 通常建议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控制在100 mg/mL 以下。 营养支持 (1)多吃蔬菜水果、含优质蛋白的食品。 (2)限盐:过量的盐(钠)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钠摄入量应低于1500 mg。 (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含饱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油炸食品、动物性脂肪(如猪油、牛油)等;选择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橄榄油、鱼类、牛肉等。 病情监测 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超声、CTA或脑血管造影复查,定期检测血糖、血脂、血压。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患者根据医嘱口服其中一种或两种联用均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可以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但应根据患者耐受能力酌情选择。 他汀类药物 可降低血脂水平,无禁忌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应遵医嘱坚持服药。 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CAS是相对来说创伤较少的治疗方法,在局麻条件下完成治疗。 目前比较CAS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优劣的临床证据未得到明显差异。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50%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时可以考虑进行CAS治疗。介入治疗创伤小,在局麻下就可以操作,在心肌梗死、对脑神经的损伤、伤口感染及出血等方面比CEA优势明显。对于病变部位较高或较低,手术不可及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全麻的患者,CAS也更有优势。 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CAS术后需口服双抗1-3个月。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CEA是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切开颈内动脉,然后将狭窄部位的斑块切除掉。包括外翻式内膜切除术和传统纵切式内膜切除术。 CEA的绝对适应证是: 1. 六个月内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颈动脉狭窄率≥70%; 2. 六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度≥70%。 此外以下情况是相对适应证,也可考虑手术: 1.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率≥70%; 2. 有症状狭窄度范围是50%-69%; 3. 无症状性狭窄度<70%,但狭窄病变处处于不稳定状态。 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CEA能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但也有不足之处,如诱发心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喉返神经损伤、切口瘢痕等,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费用约为8-15万,具体参照当地医院标准。
颅骨修补术是解决颅骨缺损造成的反常性脑供血、脑脊液循环不足或障碍,以及脑受压等问题的一种脑外科常见的手术。 手术时机:额骨缺损后3个月后 目录: 1修补原因 2目的 3注意事项 4材料选择 5修补材料 6手术时机 7术前准备 1修补原因 颅骨修补术(1)颅脑外伤和脑部手术去除骨瓣,颅骨良性肿瘤或类肿瘤切除,颅骨慢性骨髓炎等。由于颅骨缺损区形状改变,头皮受大气压的影响,使其内陷压迫脑组织。 2目的 修补缺损区,弥补脑组织的力学安全保护问题,解决脑供血、脑脊液循环不足或障碍等反常性问题,还需要考虑原始外形的修复整形问题。 3注意事项 病人常有较重的不安全感等思想负担,且可引起头痛、头晕、怕振动等综合征。颅骨缺损的时间愈长,颅骨缺损综合征及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率愈高。为了恢复颅腔的密闭性,保持生理性颅内压稳定,减轻颅骨缺损综合征。对颅骨缺损直径在3厘米以上,无肌肉覆盖,无禁忌证者都应进行颅骨修补。一般认为开颅术后3~6个月修补为宜;儿童则3~5岁后即可做成形手术。 4材料选择 因为是对颅骨组织的修补,选择材料首先要求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并且需要同时保证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既提供足够坚强的保护,也要满足术中塑形的需要,达到外形修复整容满意的效果。 5修补材料 自体颅骨瓣颅骨修复 任何原因需进行开颅手术,在切取颅骨瓣后,不能立即原位回植,可经自体皮下埋置保存留用。自体颅骨组虽并发症少,修复外形满意,但需再次手术而增加病人的痛苦,且存在颅骨吸收变小甚至坏死而修复后松动,固定不稳的缺点。如能在简化保存自体颅骨操作,降低保存自体颅骨的环境要求且自体颅骨不变形的情况下,使用自体颅骨回植将是最佳的颅骨修补术。好在现在有了颅骨冷冻保存技术,可以将患者的自体骨瓣完好地保留起来,时间可长达几年之久,待病人术后需要修补时,随时将自存骨瓣装回到患者缺损的部位,以达到严丝合缝完好如初的状态。 修复 为早先的颅骨修补材料,因易老化、强度小、不易塑形、组织相容性差、易形成皮下积液感染、外形修复不满意等,手术操作过程复杂、失败率高,现较少应用。 金属预制品修复 目前最常用的就是钛网板作为修复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通过颅骨修补能达到解剖、生理的复原,对外观美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修补体与患者原颅骨嵌合的更完美,既往的重建手术一般是由医生在术前或在术中根据患者缺损部位的大小和形状,手工敲制钛合金网板,在患者头上比较后反复修型,剪缝,直到符合患者缺损部位的要求,最后用螺钉固定,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根据患者颅骨缺损的形状在手术台上尽快制造出修复体,但由于每个患者颅骨缺损部位的形状均不一样,修复材料钛合金不易成形,术中需要反复塑形,这就增加了手术时间,而且反复剪裁钛合金网板会减弱它的强度,增加钛合金螺钉的使用量,进而增加手术成本。 三维钛板 三维钛板的出现使塑形变的比较容易,但硬度不如二维钛板,而采用了数字化颅骨塑形技术后,这部分工作在术前即可很好的完成,极大的缩短了手术时间,创面暴露时间亦相应减少,使得患者术后发生积液及感染机会大大减少,同时也减轻了手术医师的劳动强度。 CT三维 CT三维重建技术的数字化颅骨塑形技术是对颅骨修补手术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CT三维重建是根据患者颅骨缺损的状况,模拟颅骨的自然形态,经过CT的数据处理、医学的三维重建、颅骨自然曲面的表面绘制、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辅助设计和钛金属的数字制造等5项程序,利用三维CT检查结果,为患者精确地设计预制出个性化的修补缺损的钛合金头骨,在手术中成功地固定在患者缺损的头上,这项技术实现了钛合金头骨与缺损部位的精确结合,实现对脑组织有效的力学保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治疗风险也大大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期缩短,可以较快的恢复工作,融入社会。虽然颅骨修补手术在神经外科领域内已不是难度很大的手术,危险系数也不断降低,但具体到每一位病人来说,是否适宜进行该类手术,还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颅骨缺损直径不超过3厘米,部位在颞部有颞肌的保护,又是老年人,运动量小,受再次创伤的可能性小,再则手术总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且钛网还存在着价格昂贵、隔热不理想等缺点。因此不一定要再作颅骨修补手术。 6手术时机 额骨缺损后3个月后,额骨缺损部位压力不高,无感染、溃疡等不利于切口愈合的因素。 7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均行头颅CT及额骨X线拍片检查。数字化成型组常规行薄层CT扫描,层厚2mm,并进行额骨三维重建,然后用“钛网数字化成型机”对二维钛网进行成型加工,制造出与患者额骨缺损完全一致的二维个性化钛网修复体,灭菌备用;三维易塑型组选取比缺损边缘大2cm以上的三维易塑型钛网,用传统模具进行预塑,灭菌备用。
一、面肌痉挛(HFS),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西医治疗多采用伽马刀,中医治疗一般建议采用三位一体综合疗法。 二、病因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FS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三、临床表现 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四、检查 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 五、诊断 1.多为中年后起病,女性多于男性。 2.最早及影响最严重者为眼轮匝肌,逐渐影响到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 3.表现为而肌不随意、阵发、节律性抽搐,严重时呈痉挛或强直性发作。 4.情绪、劳累、精神因素等可使症状加重。 5.可有数天至数月间隙期,间隙期内如正常人。 6.神经系统检查除可有轻度面瘫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六、治疗 1.药物治疗 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的传导,一次注射量为0.3~0.5ml,以达以出现轻度面瘫为度。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现已很少采用。 2.射频温控热凝疗法 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温度在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3.手术疗法 (1)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 在局麻下,于茎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经主干,用血管钳压榨神经干,压榨力量应适当控制,轻则将于短期内复发,重则遗留永久性面瘫。如将远侧分支找出,在电刺激下找出主要产生痉挛的责任神经支,进行选择性切断,效果虽较压榨术好,但术后仍要发生轻度面瘫,1~2年后亦有复发。 (2)面神经减压术 即将面神经出颅之骨管磨开减压,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凿开乳突,用电钻将面神经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纵行切开神经鞘膜,使神经纤维得以减压。 (3)面神经钢丝绞扎术 用直径1mm钢丝将面神经干绞扎,做永久性压榨,绞扎程度可以随意调整,方法简便可靠,适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进行开颅探查者,更适用于一般基层医疗单位。局麻,于耳垂后下,沿下颌角做弧形切口,分离腮腺后缘,找出面神经主干,取不锈钢丝贯穿于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紧固定以作为支点,然后绕穿神经干绞扎之,一面绞扎一面观察面肌活动,直到痉挛停止而呈轻度面瘫为止。一般以眼裂闭不上达1~2mm为宜。钢丝留置切口外,暂不剪断,俟次晨观察痉挛有无复发,再做最后一次压力调整,剪去多余的钢丝,埋入皮下。术后如有复发,可打开切口,找出钢丝尾段现进行绞扎。如长期面瘫不恢复,亦可进行钢丝松解。本法的缺点是术后肯定要有3~6个月的面瘫,复发率较高,达30%。 (4)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 Jannetta于1966年倡用,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外科常用的方法。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开脑膜,进入桥小脑角,找出Ⅶ、Ⅷ颅神经,如发现有占位性病变或蛛网膜粘连即进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压迫性血管,可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器械给以分离开,如果分不开,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垫开,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与神经之间。这些血管多是小脑前下动脉绊,是脑干的主要供血者,手术中如有损伤出血或诱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都将引起脑干缺血水肿,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即使内听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聋。临床上观察到,1/3的病人动脉穿行在Ⅶ、Ⅷ神经之间。
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称为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又称痛性抽搐。 中文名称:三叉神经痛 英文名称:trigeminalneuralgia 其它名称:痛性抽搐 传染性:false 主要病因: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被压迫;多种病因侵犯三叉神经的感觉神经根或脑干感觉核 常见症状: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 检查项目:神经系统检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免疫项目、脑脊液检查、血管造影、CT、MRI、脑电图、眼底检查、颅底摄片、胸透、心电图 多发群体: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门诊指征 1、因为说话、咀嚼、洗脸、刷牙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而导致面部发作性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突发突止,考虑三叉神经痛的可能。 2、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以上表现,须及时于神经内科就医咨询,医生可能建议行神经系统检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脑脊液检查、血管造影、CT、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给予有效治疗。 症状起因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即一般所称的三叉神经痛,多无明确的病理损害。近年来发现,供养神经的动脉硬化、动脉异位或扭曲、脑膜增厚、动脉对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压迫,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原因。近来认为,可能因各种致伤因素破坏半月神经节或感觉根的髓鞘,使无髓鞘的轴突与邻近无髓鞘纤维形成“短路”(又称伪突触),以致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脑干),后者传出的冲动也可通过短路再传入中枢,这些冲动到达一定总和时,即可激发半月神经节神经元而产生疼痛。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系指有明确的病因,如颅底或脑桥小脑角的肿瘤、转移瘤和脑膜炎、脑干梗死、多发性硬化等,侵犯三叉神经的感觉神经根或脑干感觉核而引起的疼痛,多伴有邻近结构的损害和三叉神经本身的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1、疼痛部位 疼痛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常自一侧的上颌支(第2支)或下颌支(第3支)开始,随着病情进展可影响其他分支。疼痛常局限于一侧,极个别患者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两侧三叉神经痛。虽3支均可受累,但以第2、3支累及最常见,约占95%。 2、疼痛性质 呈发作性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疼痛由颌面或牙槽开始,沿神经支配区放射,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亦可长达数分钟。发作次数多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疼痛加剧。但夜间发作减轻或停止。 3、诱发因素及“扳机点” 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洗脸、刷牙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如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而诱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4、其他症状 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并无明显阳性体征。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电解质: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发病时血象可稍偏高。 (2)血糖、免疫项目、脑脊液检查: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3、其他辅助检查 血管造影、CT及MRI等检查,部分患者可发现颅底畸形血管。 4、其他 以下检查项目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1)脑电图、眼底检查。 (2)颅底摄片。 (3)胸透、心电图。 诊断 根据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发作性疼痛及其临床特点,原发性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不难确定。 1、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发作性剧痛:刀割样、烧灼样。 2、临床特点为骤发、扳机点、阵发、反复、痛性抽搐。 3、确定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客观检查多无三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其他局限性神经体征。 鉴别诊断 1、相似症状鉴别 (1)牙痛 易误诊,多为拔牙齿后仍有疼痛而就诊,一般呈持续性钝痛,进冷热食物时疼痛加剧。 (2)鼻窦炎 额窦炎或上颌窦炎出现面部疼痛,为持续性钝痛,局部常有压痛。可有发热、流脓涕、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等炎症改变。鼻腔检查及鼻窦摄片可确诊。 (3)Coston综合征(又称颞-下颌关节综合征) 可于咀嚼食物时引起下颌和颞部的疼痛,关节部位有压痛,但无其他部位的触发点。 (4)舌咽神经痛 疼痛部位在咽部及外耳道,常在吞咽时发生。三叉神经痛为面部疼痛,容易与头痛相区别。三叉神经眼支神经痛应与青光眼相鉴别,此时需注意眼部症状。 2、原发性神经痛与继发性神经痛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痛。出现类似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颜面部疼痛发作的表现,但其疼痛程度较轻,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呈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多见于40岁以下中、青年人,通常没有扳机点,诱发因素不明显,少数可发现三叉神经损害区域和原发性疾病表现的特点。脑脊液、X线底摄片、CT、MRI检查、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有助诊断。
典型症状:头痛、呕吐、视盘水肿、乏力、瘫痪、麻木等. 常见症状: 1.起病方式 常较缓慢,病程可自1~2个月至数年不等.有些病例可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甚至可能出现卒中.后者多数是因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或因肿瘤发生出血、坏死、囊变等继发性变化的结果. 2.颅内压增高 症状包括“三主征”,即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 3.局灶性症状 取决于颅内肿瘤的部位.常见的局灶性症状有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的乏力、瘫痪及麻木,抽搐或癫痫发作,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嗅觉障碍,神经性耳聋,语言障碍,平衡失调,智能衰退,精神症状及内分泌失调、发育异常等.常组成不同的综合征.
治疗原则:溶栓、抗凝、降纤,脑保护等治疗. 治疗方针: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 1.溶栓治疗可采用链激酶、尿激酶.抗凝剂可使用肝素、双香豆素,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 2.脑水肿的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10%甘果糖、利尿性脱水剂等,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 预后情况: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最常见的类型,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四高特点,患者轻则偏瘫,重则失去生命.需终生服药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