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动药物第一次喷药前需要先启动:充分振摇瓶体;对着无人的空气按喷雾器数次,直至看到均匀喷雾,之后才可以进行鼻腔喷药。如果药物超过14天没有使用,在使用前也需要重新启动。对着空气喷数次(常规2次),直到看到均匀的喷雾后才可以进行鼻腔喷药。需要说明的是,其它鼻喷激素的启动过程及注意事项,请严格遵照该药说明书进行。▍ 使用步骤1. 取下防尘帽。2. 每次使用前均要充分摇匀瓶子。3. 轻轻擤鼻,清洁通畅两个鼻孔。4. 用左手指闭合右侧鼻孔;头稍前倾,右手持药瓶,并保持瓶体垂直,然后将喷嘴小心地插入左鼻孔。将喷嘴对准左眼内眼角的方向(就像X的第一条斜线)进行喷雾。5. 用拇指托住瓶底部,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喷嘴,用力向下按压白色喷嘴两侧1次,并通过鼻孔轻轻吸气,然后通过口腔呼气。6. 换手,右手指闭合左侧鼻孔;头稍前倾,左手持药瓶,保持瓶体垂直,然后将喷嘴小心地插入右鼻孔,将喷嘴对准右眼内眼角的方向(就像X的第二条斜线)进行同样的喷雾。向鼻中隔喷,会导致鼻中隔粘膜损伤等问题。注:使用与鼻孔不同侧的手来操作,同时想象字母X,有助于确保喷雾剂到达鼻腔,并远离鼻中隔(两侧鼻孔中间的连接壁)。7. 用干净的纸巾擦拭喷嘴,并盖上防尘帽。
辅舒良/伯克纳/布地奈德吸入剂(糖皮质激素):为防止呼吸道真菌或病毒感染及产生声音嘶哑,每次用药后,应及时漱口及洗脸,不使药液残留于咽喉部,同时减少因长期接触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皮肤改变。
大便检查的注意事项1.大便检查应至少取手指大小的一块送检,并注意选取有脓血、有黏液的或其他异常外观的部分送检。2.所留取的大便标本应放在洁净的不吸水的涂蜡纸盒或塑料盒内送检,医院有专门的大便标本盒,注意千万不要用普通纸张包裹,因为黏液和细胞等成分会被纸张吸收和破坏,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另外,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常因过稀且混有油滴等,不适合做检查。3.留了大便标本后也要注意及时送检。4.做粪便隐血(潜血)试验要求三天内不食用瘦肉类、含动物血类等食物,以及含铁剂的药物、维生素C等,避免出现干扰。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小婴儿“古怪”的行为,有些表现为不停的摇头、摆动身体,有些表现为肢体的抖动、闻声惊跳,还有些看起来非常像抽搐,家长则更是一肚子的焦虑,担心宝宝是否是癫痫发作了。今天老姜索性就给大家聊聊发生在新生婴儿发育过程中一些良性非癫痫性阵发性疾病。阵发性事件在婴儿中较为常见。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显示,1岁以内的婴儿有9%出现阵发性事件。虽然通常认为癫痫发作和癫痫与阵发性事件是有差别的,但他们占这些事件的一小部分(<10%)。新生儿时期正常新生儿通常会出现多种阵发性运动,包括非共轭眼球运动、不伴有眼部异常的吸吮动作,以及睡眠相关肌阵挛。这些正常行为可能很难与癫痫发作相鉴别,因为癫痫发作也可有稍轻微的表现(不显性发作)。EEG,尤其是视频EEG监测对于鉴别这些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在一项新生儿的研究中,90%疑似癫痫发作的异常动作通过EEG记录结果被证实为非癫痫性。①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或者呼吸暂停超过15秒,通常不是由癫痫发作导致的,尤其是仅存在呼吸暂停一种表现时。呼吸暂停发作在早产儿童主动睡眠过程中常见,现认为是由脑干发育不成熟导致的。与癫痫发作相比,非癫痫性呼吸暂停的发作更有可能出现心动过缓,并且通常不存在心动过速或血压、体温或皮肤颜色的明显变化。婴儿可能会出现一些抽动,但不会发生惊厥。若呼吸暂停伴随有双眼紧闭或瞪眼、眼球偏斜、口部运动、高血压或心动过速,应怀疑为癫痫发作。当呼吸暂停出现在较大婴儿中,其可能为一种急性致命性事件(ALTE)或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对于较大婴儿,应寻找潜在病因,因为呼吸暂停可能为潜在神经系统病变的重要标志,如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室内出血(IVH)、低血糖或某种药物效应。②颤动颤动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动作,通常表现为对触摸或较大噪音等刺激的一种过度反应。颤动具有震颤特性,即前后振动的振幅及频率相等。与癫痫发作相比,颤动过程中儿童通常处于清醒状态,并且不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通过以下行为可减少该动作,如安抚、去除刺激因素或放松患肢,这些干预对癫痫发作没有作用。此外,若在发作期间伴随有头或眼偏斜,则提示癫痫发作。轻度颤动在健康婴儿中很常见。更严重的颤动可影响喂养及正常婴儿护理的其他方面。颤动常与药物戒断、低钙血症、低血糖及HIE有关,这些情况也可能引起癫痫发作。③良性新生儿睡眠肌阵挛良性新生儿睡眠肌阵挛,又称为婴儿良性睡眠肌阵挛,是指在出生后头几周内,在非快速动眼睡眠(REM)期间发生反复肌阵挛的现象,到2-3个月时可自行消失。抽动通常表现为双侧上肢和/或下肢的对称性运动。有助于鉴别肌阵挛与癫痫发作的特征包括:不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阵挛仅发生于睡眠时,以及EEG和神经系统与发育检查均正常。不同于癫痫发作的是,良性新生儿睡眠肌阵挛的动作在婴儿被唤醒后就会停止。严重脑功能障碍的新生儿也会出现肌阵挛,但通常由刺激引发,或者在觉醒或入睡时出现。④过度惊跳症过度惊跳症(婴儿僵人综合征或惊跳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与多种基因突变(通常影响甘氨酸受体)有关。 该病以唤醒时出现全身性僵硬、夜间肌阵挛和过度惊跳反射组成的三联征为特征,这些表现常在出生时较为明显。张力过高或强直性痉挛发作发生于觉醒时或受到听觉或触觉刺激时。严重时可影响呼吸,甚至可导致缺氧性脑损伤。手法操作使颈部或髋部屈曲可缓解发作。这些特征均不是癫痫发作的典型表现。这些强直性痉挛发作亦可引起较大婴儿在某些情况下突然跌倒,如受到惊吓、感官刺激、强烈的情绪或应激。因此,往往较迟才会走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痉挛的严重程度逐步减轻,往往会消失,但过度惊跳反应可能会伴随终生,即使是轻微的视觉、听觉或触觉刺激也可引起惊跳反应。氯硝西泮为一种γ-氨基丁酸(γ-GABA)受体激动剂,似乎可有效缓解张力过高和呼吸暂停发作。已有文献提到苯巴比妥、苯妥英、地西泮及丙戊酸钠对治疗张力过高和/或异常惊跳反应有效。⑤其他曾报道有3例新生儿患有一种钠离子通道病引起的发作性喉痉挛并伴随有面部及肢体肌强直,3例新生儿均携带一种肌肉钠通道基因SCN4A的新生突变。其中两例使用卡马西平和美西律治疗后成功终止发作。婴儿时期在婴儿期,癫痫发作的鉴别诊断包括涉及广泛基础病理学的多种事件。尽管临床症状学有助于鉴别这些事件与癫痫发作,但EEG,尤其是视频EEG监测对于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①屏气发作—屏气发作常见于6个月至6岁的婴幼儿。存在屏气发作的大多数儿童(80%-90%)在出生后18个月前出现首次发作。罕见情况下,首次发作出现在新生儿期。这些晕厥事件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些研究认为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发挥主要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屏气发作组儿童更普遍存在铁缺乏,铁缺乏似乎对屏气发作的发生及潜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具有促进作用。20%-35%的患者存在屏气发作家族史,并且在部分家族发现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屏气发作有两种临床类型:紫绀型及苍白型。家族成员及儿童个体均可表现为两种类型,但通常以其中一种为主。紫绀型屏气发作—在紫绀型中,儿童会因训斥或轻度损伤变得愤怒或烦燥。这种诱因往往极小甚至微不足道。紫绀型屏气发作先表现为短暂的啼哭,通常随后很快在用力呼气阶段发生屏气,并伴有呼吸暂停和紫绀,这些症状之后常常出现瘫软和意识丧失。紫绀出现的速度快于单纯屏气时紫绀出现的预期速度;且失张力的表现常较显著。发作次序相当固定并且可重复。如果呼吸暂停持续时间较长,则可能出现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去皮质或去大脑姿势。少数儿童出现全面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特征为肌张力增强后出现失张力或阵挛性动作及长时间的发作后意识丧失。癫痫持续状态也有报道。相当一部分儿童(15%-25%)一日内发作多次。大部分儿童一周内发作1-6次。苍白型屏气发作—婴儿苍白型晕厥比紫绀型要少见,但更可能被误认为癫痫发作。儿童的典型表现为轻微的跌倒或击打头部或上半身后出现意识丧失。通常,患者或家属不会主动提供该类病史,必须直接提问才能获得。意识丧失最多可推迟至轻微外伤后30秒时发生,这就掩盖了两者之间的联系。随后儿童呼吸停止,并表现为苍白、出汗及虚弱无力。若发作持续超过数秒钟,随后会出现躯干及四肢肌张力广泛增高,常伴有失禁,偶尔会有小幅度的阵挛。整个发作过程不超过一分钟,但几分钟之后,儿童会出现意识模糊和/或困倦。心动过缓可引起该类型屏气发作。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监测期间压迫眼球10秒可能会使屏气发作重现,这可诱发典型发作,有明显的心动过缓甚至心搏停止,通常持续5-10秒。已报道有病例在30秒内心搏未能恢复。如果同时进行EEG监测,可能会观察到超同步化的高振幅慢波,如果发作持续存在,后续表现为低平。诊断目前暂无确诊屏气发作的诊断性试验。屏气发作可能很难与癫痫发作相鉴别。应找出任何诱因(如,头部损伤、啼哭)引起发作的病史,因为这对屏气发作较为典型,但对癫痫发作不典型。显著的肤色变化,苍白或紫绀,同样提示屏气发作而非癫痫发作。与其他非癫痫性事件一样,视频EEG监测有助于某些疑难病例的诊断。也应该考虑晕厥的其他病因。如果发作持续时间长或次数频繁,并且可通过惊吓或其他非创伤性刺激诱发,或如果存在晕厥或猝死家族史,表明需要更深入的心脏评估,尤其是对长QT综合征的评估。由于缺铁性贫血与屏气发作高度相关,所以需要对这些患儿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及血清铁蛋白评估。对于缺铅的儿童,若近期未进行检测,应该检测血铅水平。 预后及治疗屏气发作儿童的预后很好。疾病缓解的年龄中位数为4岁;几乎所有儿童到8岁时均不再有发作。神经系统发育正常。根据一些观察性研究及一项临床试验,贫血或缺铁患者补充铁剂似乎可减少屏气发作频率。据报道其完全缓解率可达32%-52%。通常的剂量为硫酸亚铁5-6mg/(kg·d)。治疗的持续时间应根据临床发作及贫血改善状况个体化制定。补充铁剂对无贫血的屏气发作儿童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抗癫痫药物对减少屏气发作频率没有帮助,若屏气发作频繁发生,抗癫痫药物不一定能预防继发性缺氧性癫痫发作。两项随机试验(其中一项为非盲试验)表明GABA衍生物吡拉西坦[40mg/(kg·d)或50mg/(kg·d),分2次服用]可减少屏气发作频率。美国尚无这种药物。极少数患者有严重的苍白型婴儿晕厥发作伴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重心动过缓或心搏停止,已有研究对这类患者使用阿托品和心脏起搏来减少发作频率。②婴儿良性肌阵挛婴儿良性肌阵挛又称为良性非癫痫性婴儿痉挛。痉挛可表现为肌阵挛、痉挛合并短暂的强直性收缩、颤抖和/或失张力(负性肌阵挛)。痉挛可成串出现,常发生于进食时。首次发病年龄为出生后3-8个月,在数周或数月内成串发作的强度和严重性均会加重,到2-3岁时可自行消失。虽然在临床上这类发作的临床特征可能很难与精神发育迟滞导致的其他类型进行性婴儿痉挛和癫痫发作相鉴别,但这类发作通常仅在清醒状态下发生。婴儿良性肌阵挛可通过正常的EEG和正常的神经系统发育且无继发癫痫而得以鉴别。③颤抖发作颤抖发作通常始发于婴儿,始发于儿童期较少见。这类肌张力变化的短暂发作常表现为头部、肩部和躯干的快速震颤,类似于寒战时的“发抖”或“打哆嗦”。还可能表现为双上肢僵直、屈曲和上抬,伴低振幅震颤。在坐下时,儿童会朝一个方向倾斜,甚至倒下。儿童可能出现凝视,似乎未察觉周围环境,然后又迅速回到手上正在做的事情。该类发作可持续数秒钟,一日内可出现多次。发作常在进食或儿童兴奋或苦恼时出现,提示在幼儿中这类发作是一种对刺激反应过度(兴奋)的表现。这类发作从未在睡眠期间发生,并且几乎不会在儿童被搂抱的状态下发生。发作期间EEG正常。神经系统及发育检查也正常。在6-10岁可能持续存在低频率发作,罕见情况下会引起儿童在活动过程(如玩球)中摔倒。偶尔,虽存在良性特发性震颤家族史,但儿童本身并不存在慢性震颤。这类发作不需要治疗,在十多岁时可自行消失。④Sandifer综合征Sandifer综合征是指婴儿由于胃食管反流而导致全身性僵直及角弓反张姿势的间歇性阵发性发作。这种姿势可能是对胃酸反流至食管的一种疼痛反应。这些发作可能伴有呼吸暂停、凝视及四肢的轻微抽动。详细的病史会显示这些发作与喂食有关,通常在进食后30分钟内出现。Sandifer综合征可见于正常儿童,亦可见于肌张力过低和气管软化的儿童。若病史提示有Sandifer综合征,则应该考虑进行胃食管诊断性检查。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可减少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⑤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是由激动肌群和拮抗肌群的持续性收缩所致的一种异常姿势。肌张力障碍姿势可为全身性或局灶性;包括角弓反张姿势、斜颈和动眼神经危象。婴儿肌张力障碍的常见病因为对某些药物的急性反应,如甲氧氯普胺、吩噻嗪类和氟哌啶醇。⑥婴儿良性阵发性斜颈良性阵发性斜颈是一种特发性疾病,以头部和颈部异常的持续性姿势的周期性发作为特点,表现为头部向一侧倾斜,面部转向另一侧。该事件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数日。发作期间儿童是清醒的且对外界有反应。首次发作通常出现于出生后头3个月内,可能间隔不同的时长反复发作,大多数病例中疾病发作会在3岁前消失。EEG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随后的神经系统发育检查均正常;随着发作消减,任何运动发育迟缓均可得到改善,无需治疗。 有研究提示该疾病与偏头痛存在相关性。在有该疾病的儿童中,常有偏头痛家族史,这些儿童日后可能会发生偏头痛。在其中一个家族中发现,良性阵发性斜颈似乎与CACN1A突变遗传有关,该突变也与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有关系。⑦异常眼球运动眼球运动失用是一种眼球扫视运动受损性疾病,表现为儿童将头突然转向以便移动视线方向。这种特殊的快速头部运动很少会被误认为癫痫发作。眼球运动失用可见于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及溶酶体贮积病。点头性痉挛包括眼球震颤、点头(摇晃头部)及头部倾斜三联征。当该类症状在一天中波动时,可能与癫痫发作相混淆。意识不受影响。发病年龄通常为出生后最初数月,到5岁时发作可消失。 眼阵挛包括快速、无规律、不自主的共轭眼球运动(舞蹈眼)。这类眼球运动常伴有肌阵挛及共济失调,也有描述为眼足舞蹈综合征。大多数病例发病于出生后6-18个月。50%的病例与基础肿瘤尤其是神经母细胞瘤有关。⑧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障碍节律性运动(如夜间撞头、摇摆身体和摇头)通常发生在不足1岁的婴儿试图入睡时,也可出现在深睡眠和觉醒时。通常首发于婴儿期,到5岁时可消失,但也可持续至成人期。该动作的特征性质对癫痫而言并不典型,患者常能通过引导停止动作,而癫痫发作通常并不是这样。
婴儿满6个月了,为什么还要母乳喂养?婴儿满6月龄后仍然可以从继续母乳喂养中获得能量以及各种重要营养素,还有抗体、母乳低聚糖等各种免疫保护因子,显著减少腹泻、中耳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还可减少婴幼儿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此外,母乳喂养婴儿到成人期时,身高更高、肥胖及各种代谢性疾病明显减少,并能增进母子间的情感连接,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母乳喂养时间越长,母婴双方的获益越多。因此7-24月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可持续到2岁或以上。 那么母乳不够,我该怎么办?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需要以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配方奶是母乳替代品,不是辅食。如果母乳充足,婴儿满6月龄后不应该添加配方奶,而是必须引入其他各种有营养的食物作为辅食。 什么时候开始添加辅食?婴儿满6月龄时,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对发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样化食物。同时,婴儿的口腔运动功能,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以及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力也已准备好接受新的食物。此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仅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也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并促进其感知觉、心理及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我们推荐: ① 婴儿满6月龄后仍需继续母乳喂养,并逐渐引入各种食物; ② 辅食是指除母乳和/ 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种性状的食物; ③ 有特殊需要时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辅食添加时间; ④ 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婴幼儿,应选择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 为什么强调在6月龄时添加辅食?婴儿满6月龄时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婴儿满6月龄后,纯母乳喂养已无法再提供足够的能量,还有铁、锌、维生素A等关键营养素,因而必须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引入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在这一时期添加辅食也与婴儿的口腔运动能力,及其对不同口味、不同质地食物的接受能力相一致。 那么早点或推迟添加辅食可以吗?过早添加辅食,容易因婴儿消化系统不成熟而引发胃肠不适,进而导致喂养困难或增加感染、过敏等风险,并且会导致母乳喂养提前终止,也是儿童和成人期肥胖的重要风险因素,同时还可能因进食时的不愉快经历,影响婴幼儿长期的进食行为。而过晚添加辅食,则增加婴幼儿蛋白质、铁、锌、碘、维生素A等缺乏的风险,进而导致营养不良以及缺铁性贫血等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并造成长期不可逆的不良影响。同样也会造成喂养困难,增加食物过敏风险等。当然,少数婴儿可能由于疾病等各种特殊情况而需要提前或推迟添加辅食,那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辅食添加时间,但一定不能早于满4月龄前。 7-24月龄婴幼儿的母乳喂养量是多少?为了保证能量及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的供给 ①7-9月龄婴儿每天的母乳量应不低于600mL,每天应保证母乳喂养不少于4次; ②10-12月龄婴儿每天母乳量约600mL,每天应母乳喂养4次; ③13-24月龄幼儿每天母乳量约500mL,每天母乳喂养不超过4次; ④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需要继续以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 7-24月龄婴幼儿怎么选择乳制品?普通鲜奶、酸奶、奶酪等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远高于母乳,容易增加婴幼儿肾脏负担,故不宜喂给7-12月龄婴儿,但对于13 -24月龄幼儿可以将其作为食物多样化的一部分而逐渐尝试,不过仍建议少量进食为宜,不能以此完全来替代母乳和/或配方奶。普通豆奶粉、蛋白粉的营养成分不同于配方奶,也与鲜奶等奶制品有较大差异不建议作为婴幼儿食品。无乳糖大豆基配方奶可作为婴幼儿慢性迁延性腹泻时的治疗饮食,但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如何添加辅食?从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 辅食添加的原则: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从一种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逐渐增加食物种类,逐渐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如烂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适应2-3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我们推荐: ① 随母乳量减少,逐渐增加辅食量; ② 首先添加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 ③ 每次只引入一种新的食物,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 ④ 从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⑤辅食应适量添加植物油。 7-9个月宝宝如何添加辅食呢?7-9月龄属于辅食添加开始阶段,主要是让婴儿适应新的食物并逐渐增加进食量。添加辅食应在婴儿健康且情绪良好时开始,遵照辅食添加原则,循序渐进。 为了保证母乳喂养,建议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先母乳喂养,婴儿半饱时再喂辅食,然后再根据需要哺乳。随着婴儿辅食量增加,满7月龄时,多数婴儿的辅食喂养可以成为单独一餐,随后过渡到辅食喂养与哺乳间隔的模式。每天母乳喂养4-6次,辅食喂养2-3次。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应选择合适的较大婴儿配方奶作为补充。合理安排婴儿的作息时间,包括睡眠、进食和活动时间等,尽量将辅食喂养安排在与家人进食时间相近或相同时,以便以后婴儿能与家人共同进餐。 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可选择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用母乳、配方奶或水冲调成稍稀的泥糊状(能用小勺舀起不会很快滴落)。婴儿刚开始学习接受小勺喂养时,由于进食技能不足,只会舔吮,甚至将食物推出、吐出,需要慢慢练习。可以用小勺舀起少量米糊放在婴儿一侧嘴角让其吮舔。切忌将小勺直接塞进婴儿嘴里,令其有窒息感,产生不良的进食体验。第1次只需尝试1小勺,可以尝试1-2次。第2天视婴儿情况增加进食量或进食次数。观察2-3天,如婴儿适应良好就可再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如蛋黄泥、肉泥等富铁食物。在婴儿适应多种食物后可以混合喂养,如米粉拌蛋黄、肉泥蛋羹等。 在给7-9月龄婴儿引入新的食物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是否有食物过敏现象。如在尝试某种新的食物的1-2天内出现呕吐、腹泻、湿疹等不良反应,须及时停止喂养,待症状消失后再从小量开始尝试,如仍然出现同样的不良反应,应尽快咨询医师,确认是否食物过敏。对于婴儿偶尔出现的呕吐、腹泻、湿疹等不良反应,不能确定与新引入的食物相关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婴儿不适应此种食物而不再添加。婴儿患病时也应暂停引入新的食物,已经适应的食物可以继续喂养。 7-9月龄婴儿需每天保持600mL以上的奶量,并优先添加富铁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等,逐渐达到每天1个蛋黄和/或鸡蛋(如果蛋黄适应良好就可尝试蛋白)和50g肉禽鱼,其他谷物类、蔬菜、水果的添加量根据婴儿需要而定。如婴儿对蛋黄和/或鸡蛋过敏,在回避鸡蛋的同时应再增加肉类30g。如婴儿辅食以谷物类、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需要额外添加约5-10 g油脂,推荐以富含α-亚麻酸的植物油为首选,如亚麻籽油、核桃油等。7-9月龄婴儿的辅食质地应该从刚开始的泥糊状,逐渐过渡到9月龄时带有小颗粒的厚粥、烂面、肉末、碎菜等。 10-12个月宝宝如何添加辅食呢?10-12月龄婴儿已经尝试并适应多种种类的食物,这一阶段应在继续扩大婴儿食物种类的同时,关注增加食物的稠厚度和粗糙度,并注重培养婴儿对食物和进食的兴趣。 10-12月龄婴儿的辅食质地应该比前期加厚、加粗,带有一定的小颗粒,并可尝试块状的食物。绝大多数婴儿在12月龄前萌出第1颗乳牙,可以帮助婴儿啃咬食物。此时婴儿的乳磨牙均未萌出,但婴儿牙床可以磨碎较软的小颗粒食物。尝试颗粒状食物可促使婴儿多咀嚼,有利于牙齿的萌出。合理安排10-12月龄婴儿的睡眠、进食和活动时间,每天哺乳3-4次,辅食喂养2-3次。辅食喂养时间安排在家人进餐的同时或在相近时,并逐渐达到与家人同时进食一日三餐,并在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间,以及临睡前各加餐1次。 10-12月龄婴儿应保持每天600mL的奶量;保证摄入足量的动物性食物,每天1个鸡蛋加50g肉禽鱼;一定量的谷物类;蔬菜、水果的量以婴儿需要而定。继续引入新食物,特别是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等,增加婴儿对不同食物口味和质地的体会,减少将来挑食、偏食的风险。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婴儿仍应选择合适的较大婴儿配方奶作为补充。特别建议为婴儿准备一些便于用手抓捏的“手抓食物”,鼓励婴儿尝试自喂,如香蕉块、煮熟的土豆块和胡萝卜块、馒头、面包片、切片的水果和蔬菜以及撕碎的鸡肉等。一般在10月龄时尝试香蕉、土豆等比较软的手抓食物,12月龄时可以尝试黄瓜条、苹果片等较硬的块状食物。 10-12月龄婴儿在添加新的辅食时,仍应遵循辅食添加原则,循序渐进,密切关注是否有食物过敏现象。 13-24个月宝宝如何喂养呢?13-24个月龄幼儿已经大致尝试过各种家庭日常食物,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自主进食,也就是学会自己吃饭,并逐渐适应家庭的日常饮食。幼儿在满12月龄后应与家人一起进餐,在继续提供辅食的同时,鼓励尝试家庭食物,并逐渐过渡到与家人一起进食家庭食物。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增强,应鼓励幼儿自主进食。满12 月龄幼儿能用小勺舀起,但大多散落,18月龄时能吃到大约一半的食物,而到24 月龄时能比较熟练地用小勺自喂,少有散落。13-24个月龄幼儿的奶量应维持约500mL,每天1个鸡蛋加50-75g肉禽鱼,每天50-100 g的谷物类,蔬菜、水果的量仍然以幼儿需要而定。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仍然建议以合适的幼儿配方奶作为补充,可引入少量鲜牛奶、酸奶、奶酪等,作为幼儿辅食的一部分。 什么样的食物适合作为婴儿辅食?适合婴幼儿的辅食应该满足以下条件:富含能量,以及蛋白质、铁、锌、钙、维生素A等各种营养素;未添加盐、糖,以及其他刺激性调味品;质地适合不同年龄的婴幼儿;婴幼儿喜欢;当地生产且价格合理,家庭可负担。如本地生产的肉、鱼、禽、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作为婴幼儿辅食的食物应保证安全、优质、新鲜,但不必追求高价、稀有。 哪些是含铁丰富的食物?含铁丰富的食物包括,瘦猪肉、牛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这些食物的含铁量高且含血红素铁较多,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人体铁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最佳来源。蛋黄中也有较高的铁,但其吸收率不如肉类。婴儿配方奶、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等额外添加铁等营养素,其铁含量也高,但均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低。绿叶蔬菜的铁含量在蔬菜中相对较高,同时富含维生素C,有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作用。 如何顺应喂养?父母需要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准备好合适的辅食,并按婴幼儿的生活习惯决定辅食喂养的适宜时间。从开始添加辅食起就应为婴幼儿安排固定的座位和餐具,营造安静、轻松的进餐环境,杜绝电视、玩具、手机等的干扰。喂养时父母应与婴幼儿保持面对面,以便于交流。父母应及时回应婴幼儿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及时提供或终止喂养。如当婴儿看到食物表现兴奋、小勺靠近时张嘴、舔吮食物等,表示饥饿;而当婴儿紧闭小嘴、扭头、吐出食物时,则表示已吃饱。父母应以正面的态度,鼓励婴幼儿以语言、肢体语言等发出要求或拒绝进食的请求,增进婴幼儿对饥饿或饱足的内在感受,发展其自我控制饥饿或饱足的能力。父母应允许婴幼儿在准备好的食物中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对于婴幼儿不喜欢的食物,父母应反复提供并鼓励其尝试。父母应对食物和进食保持中立态度,不能以食物和进食作为惩罚和奖励。父母应允许并鼓励婴幼儿尝试自己进食,可以手抓或使用小勺等,并建议特别为婴幼儿准备合适的手抓食物,鼓励婴幼儿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自我服务,增强其对食物和进食的注意与兴趣,并促进婴幼儿逐步学会独立进食。此外,父母的进食行为和态度是婴幼儿模仿的榜样,父母必须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进食行为和习惯。 怎样合理安排婴幼儿的餐次和进餐时间?为培养婴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方便家庭生活,从开始起就应将辅食喂养安排在家人进餐的同时或相近时。婴幼儿的进餐时间应逐渐与家人一日三餐的进餐时间一致,并在两餐之间,即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间,以及睡前额外增加1次喂养。婴儿满6月龄后应尽量减少夜间喂养。一般7-9月龄婴儿每天辅食喂养2次,母乳喂养4-6次;10-12月龄婴儿每天辅食喂养2-3次,母乳喂养4次;13-24月龄幼儿每天辅食喂养3次,母乳喂养3次。婴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一次进餐时间宜控制在20分钟以内。进餐过程中应鼓励婴幼儿手抓食物自喂,或学习使用餐具,以增加婴幼儿对食物和进食的兴趣。进餐时看电视、玩玩具等会分散婴幼儿对进食和食物的兴趣,必须加以禁止。 如何培养婴幼儿自主进食?婴幼儿学会自主进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需要反复尝试和练习。父母应有意识地利用婴幼儿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逐步训练和培养婴幼儿的自主进食能力。7-9月龄婴儿喜欢抓握,喂养时可以让其抓握、玩弄小勺等餐具;10-12月龄婴儿已经能捡起较小的物体,手眼协调熟练,可以尝试让其自己抓着香蕉、煮熟的土豆块或胡萝卜等自喂;13月龄幼儿愿意尝试抓握小勺自喂,但大多洒落;18月龄幼儿可以用小勺自喂,但仍有较多洒落;24月龄幼儿能用小勺自主进食并较少洒落。在婴幼儿学习自主进食的过程中,父母应给与充分的鼓励,并保持耐心。 7-9月龄婴儿如何安排一天的膳食?7-9月龄婴儿可尝试不同种类的食物,每天辅食喂养2次,母乳喂养4-6次,并逐渐停止夜间喂养,白天的进餐时间逐渐与家人一致。 大致可安排如下: 早上7点:母乳和/或配方奶; 早上10点:母乳和/或配方奶; 中午12点:各种泥糊状的辅食,如婴儿米粉、稠厚的肉末粥、菜泥、果泥、蛋黄等; 下午3点:母乳和/或配方奶; 下午6点:各种泥糊状的辅食; 晚上9点:母乳和/或配方奶。 夜间可能还需要母乳和/或配方奶喂养1次。 7-9月龄婴儿每天奶量至少600mL;逐渐达到蛋黄和/或鸡蛋1个,肉禽鱼50g;适量的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厚粥、烂面等谷物类;蔬菜和水果以尝试为主。少数确认鸡蛋过敏的婴儿应回避鸡蛋,相应增加约30g肉类。 10-12月龄婴儿如何安排一天的膳食?10-12月龄婴儿每天添加2-3次辅食,母乳喂养3-4次,停止夜间喂养,一日三餐时间与家人大致相同,并在早餐至午餐、午餐至晚餐、临睡前各安排1次点心。 大致可安排如下: 早上7点:母乳和/或配方奶,加婴儿米粉或其他辅食。以喂奶为主,需要时再加辅食; 早上10点:母乳和/或配方奶; 中午12 点:各种厚糊状或小颗粒状辅食,可以尝试软饭、肉末、碎菜等; 下午3 点:母乳和/或配方奶,加水果泥或其他辅食。以喂奶为主,需要时再加辅食; 下午6 点:各种厚糊状或小颗粒状辅食; 晚上9 点:母乳和/ 或配方奶;10-12月龄婴儿每天奶量约600mL;鸡蛋1个,肉禽鱼50g ;适量的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稠厚的粥、软饭、馒头等谷物类;继续尝试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并根据婴儿需要增加进食量,可以尝试碎菜或自己啃咬香蕉、煮熟的土豆和胡萝卜等。 13-24月龄婴儿如何安排一天的膳食?13-24月龄幼儿应与家人一起进食一日三餐,并在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间,以及临睡前各安排一次点心。 大致可安排如下: 早上7点:母乳和/或配方奶,加婴儿米粉或其他辅食,尝试家庭早餐; 早上10点:母乳和/或配方奶,加水果或其他点心; 中午12点:各种辅食,鼓励幼儿尝试成人的饭菜,鼓励幼儿自己进食; 下午3 点:母乳和/或配方奶,加水果或其他点心; 下午6点:各种辅食,鼓励幼儿尝试成人的饭菜,鼓励幼儿自己进食; 晚上9 点:母乳和/ 或配方奶。 13-24月龄幼儿每天仍保持约500mL的奶量;鸡蛋1个,肉禽鱼50-75g;软饭、面条、馒头、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等谷物类约50-100g ;继续尝试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尝试啃咬水果片或煮熟的大块蔬菜,增加进食量。 辅食添加中婴幼儿出现不适反应,该如何应对?添加辅食过程中,婴幼儿难免会有恶心、哽噎、呕吐,甚至拒绝进食的表现,但不能因此而只给稀糊状的辅食,甚至放弃添加辅食。辅食需要咀嚼、吞咽,而不只是吸吮;辅食也有不同于母乳的口味,这些都需要婴幼儿慢慢熟悉和练习。因此,添加辅食时父母及喂养者应保持耐心,积极鼓励,反复尝试。此外,父母及喂养者也要掌握一些喂养技巧,如喂养辅食的小勺应大小合适;每次喂养时先让婴儿尝试新的食物;或将新添加的辅食与婴儿熟悉的食物混合,如用母乳来调制米粉,在婴儿熟悉的米粉中加入少量蛋黄等;注意食物温度合适,不能太烫或太冷等。少数婴幼儿可能因疾病原因而造成辅食添加延迟,或者因发育迟缓、心理因素等致使添加固体食物困难,对于这些特殊情况,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逐步干预、改进。 辅食中要不要添加调味品,比如糖、盐?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婴幼儿对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减少偏食挑食的风险。淡口味食物也可减少婴幼儿盐和糖的摄入量,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强调婴幼儿辅食不额外添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也是为了提醒父母在准备家庭食物时也应保持淡口味,即为适应婴幼儿需要,也为保护全家人健康。 我们推荐: ① 婴幼儿辅食应单独制作; ② 保持食物原味,不要额外加糖盐及各种调味品; ③ 1岁以后逐渐尝试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天然食物中所含钠能满足婴幼儿需求吗?母乳钠含量可以满足6月龄内婴儿的需要,配方奶的钠含量高于母乳。7-12月龄婴儿可以从天然食物中,主要是动物性食物中获得钠,如1个鸡蛋含钠71mg,100 g新鲜瘦猪肉含钠65mg,100g新鲜海虾含钠119mg,加上从母乳中获得的钠,可以达到7-12月龄婴儿钠的适宜摄入量(AI)350mg/d。13-24月龄幼儿开始少量尝试家庭食物,钠的摄入量将明显增加。 适合的辅食烹饪方法有哪些?辅食烹饪最重要的是要将食物煮熟、煮透,同时尽量保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原有口味,并使食物质地能适合婴幼儿的进食能力。辅食烹饪方法宜多采用蒸、煮,不用煎、炸。婴幼儿的味觉、嗅觉还在形成过程中,父母及喂养者不应以自己的口味来评判。在制作辅食时可以通过不同食物的搭配来增进口味,如番茄蒸肉末、土豆牛奶泥等,其中天然的奶味和酸甜味是婴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口味。 哪些家庭食物适合13-24月龄幼儿?添加辅食的最终目的是逐渐转变为成人的饮食模式,因此鼓励13-24月龄幼儿尝试家庭食物,并在满24月龄后与家人一起进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食物都适合13-24月龄的幼儿,如经过腌、熏、卤制,重油、甜腻,以及辛辣刺激的高盐、高糖、刺激性的重口味食物均不适合。适合13-24月龄幼儿的家庭食物应该是少盐、少糖、少刺激的淡口味食物,并且最好是家庭自制的食物。 怎样避免高糖、高盐的加工食品?经过加工后的食品,其中的钠含量大大提高,并大多额外添加糖。如新鲜番茄几乎不含钠,100mL市售无添加番茄汁含钠20mg,而10g番茄沙司含钠量高达115 mg,并已加入玉米糖浆、白砂糖等。100g新鲜猪肉含钠7 mg,而市售100g香肠中含钠量超过2500mg。即使是婴儿肉松、肉酥等加工肉制品,100g含钠量仍高达1100mg。学会查看阅读食品标签,可识别高糖、高盐的加工食品。按照我国的食品标签法,食品标签上需要标示每100g食物中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并标示其占全天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NRV%)。如钠的NRV%比较高,特别是远高于能量NRV%时,说明这种食物的钠含量较高,最好少吃或避免。从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上则可查到额外添加的糖。要注意的是,额外添加的糖除了标示为蔗糖(白砂糖)外,还有其他各种名称,如麦芽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葡萄糖、蜂蜜等。 婴幼儿能喝果汁吗?鲜榨果汁、100%纯果汁中的果糖、蔗糖等糖含量过高,纤维素含量少,其营养价值不如整个水果。为减少婴幼儿糖的摄入量,目前推荐6月龄前婴儿不额外添加纯果汁或稀释果汁;7-12月龄的婴儿最好食用果泥和小果粒,可少量饮用纯果汁但应稀释;13-24月龄幼儿每天纯果汁的饮用量不超过120mL,并且最好限制在进餐时或点心时饮用。 常见的婴幼儿进食意外有那些?鱼刺等卡在喉咙是最常见的进食意外。当婴幼儿开始尝试家庭食物时,由大块食物哽噎而导致的意外会有所增加。整粒花生、腰果等坚果,婴幼儿无法咬碎且容易呛入气管,禁止食用。果冻等胶状食物不慎吸入气管后,不易取出,也不适合2岁以下婴幼儿。还有筷子、汤匙等餐具插进咽喉、眼眶;舌头、咽喉被烫伤,甚至弄翻火锅、汤、粥而造成大面积烫伤;误食农药、化学品等意外,在婴幼儿中时有发生。这些与进食相关的意外事件与婴幼儿进食时随意走动,家属看护不严有密切的关系。为保证进食安全,婴幼儿进食时应固定位置,必须有成人的看护,并注意进食场所的安全。
几乎所有的新生宝宝都有过红屁股,从屁股上仅有少许红疹到皮肤破溃程度不同。宝妈宝爸们看到孩子有红屁股后,自责万分,心疼不已,恨不得自己替宝宝难受。但宝宝该受的罪,家长是替不了的,那家长们能怎么办呢? 什么是红屁股(尿布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了打败红屁股,咱们要先知道红屁股是什么。红屁股、红臀是尿布疹的俗称,也叫尿布皮炎,是一种刺激性接触性皮炎,通常发生在直接接触尿布的凸起皮肤表面,包括臀部、下腹部、生殖器和大腿上部。它是婴儿和年幼儿童最常见的皮疹。但发生在尿布区的皮疹都是尿布皮炎吗?不是的,临床上也可见一些更加弥散性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或特应性皮炎等。尿布导致的尿布疹分为孩子对尿布材料过敏的变态性接触性皮炎和尿布包裹尿便导致的刺激性皮炎两种。 1.过敏性尿布疹 过敏导致的接触性皮炎,是因为尿布材料中的过敏原刺激宝宝尿布覆盖区域的皮肤产生过敏反应,形成的皮炎。常常表现为带有鳞屑的丘疹,丘疹基底红斑,界限清楚,严重者有水泡和糜烂。皮疹出现在尿布接触的地方,多位于臀部外侧,大腿上外侧、腰部,形成“幸运卢克”的皮炎性状。 处理方式: ①停止接触过敏原,换掉可疑尿布的品牌; ②使用局部中低效激素软膏抗炎治疗,恢复受损的皮肤; ③使用足量保湿霜,保持皮肤水润,修复皮肤屏障; ④如果孩子特别痒,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缓解孩子症状。 注意事项:皮疹严重时,短期外用激素软膏是必要的,不要因为惧怕激素而不使用,耽误孩子病情。皮疹处破溃后,如果不用激素软膏,会长时间不好,导致细菌感染等,治疗起来更加麻烦,一定要按医生的医嘱用药。 2.刺激性尿布疹 尿布包裹尿便导致的刺激性皮炎,是最常见的尿布皮炎,也是让家长们最自责的尿布疹,大部分是由于尿便清理不及时导致的。尿布包裹的区域是湿润的,皮肤含水多,如果经常受到尿布的摩擦,容易损伤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尿、便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增加。所以,早期尿布皮炎多发生在尿布区皮肤凸起的,容易被尿布摩擦的地方,而皮肤皱褶的地方,因为不接触尿布,皮疹出现较少。 尿便结合,产生反应导致尿布区PH值升高,从而有利于粪便中的酶类损伤皮肤,产生尿布皮炎。这时皮肤破损加重,防御功能更差,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非常容易激发真菌感染,导致真菌性的尿布皮炎,加重病情。 刺激性尿布疹分级 按照尿布疹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①轻度尿布皮炎表现为局限皮肤区域出现散在红斑性丘疹或轻度无症状的红斑,伴轻微的浸渍和摩擦刺激,孩子可能没有或仅仅有轻度的不适感。 ②中度尿布皮炎表现为成片的红斑,伴有浸渍或浅表糜烂,孩子可能感觉到疼痛、不适。 ③重度尿布皮炎表现为有光泽外观的广泛红斑、疼痛性糜烂、丘疹和结节。 重度慢性刺激性尿布皮炎还有3种特殊罕见类型 ●Jacquet糜烂性尿布皮炎的特点是在会阴区出现边界清楚的丘疹、结节及鸟眼状溃疡。 ●婴儿臀部肉芽肿表现为在腹股沟褶皱、阴囊、臀部和大腿内侧出现特征性的紫红色结节,常见于2-9个月龄婴儿。 ●假疣性丘疹和结节表现为在生殖区的红斑基础上出现多个发亮的灰白色疣状丘疹及结节,多见于大便失禁的儿童。 3.刺激性尿布疹的处理 大多数情况下,让皮肤直接暴露于空气或者勤换尿布,使用温水和少量温和具有生理性pH值的清洁产品轻柔地清洗尿布区,可使用无芳香剂和酒精的婴儿湿巾(不含防腐剂)作为替代选择,这样皮疹就能自行恢复的。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们还需要使用外用屏障制剂做好尿布区域皮肤的保护,避免尿便刺激和频繁洗臀引起的物理刺激。如果皮疹不能自行恢复的,可加用弱效激素,帮助皮肤恢复。对于重症以及并发真菌感染的患儿,可能要联合外用弱效激素和抗真菌剂。 ①轻到中度尿布疹的处理: 对于轻到中度尿布皮炎,在你能看护宝宝的时间段里,可以不穿尿不湿,或者一天让皮肤接触几小时空气,让皮疹区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其恢复,这样好的快,缺点是如果宝宝大便太稀、太频,可能会浸湿尿布疹区,加重尿布疹,还可能会把床弄脏。在不能看护宝宝的时间段里,给孩子涂护臀霜、之后穿尿不湿,这些护臀霜要涂厚厚一层,防止下次的尿便接触到皮疹区。屏障功能是护臀霜的最大的功能,是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损伤,所以,家长们不要认为护臀霜能治疗尿布疹。涂上护臀霜后,还能减少尿不湿对皮肤的摩擦,起到保护作用。每次孩子大小便后,都要看下护臀霜是否足够厚,如果薄了,上面没粘上大便,就不用清洗,直接再抹上一层。如果粘上大便了,就直接把大便擦掉再涂护臀霜。最后,护臀霜哪家强呢?其实都差不多,里面成分要么是氧化锌,要么是凡士林,还有就是二者都有,间带着有些甘油,羊毛脂等,只要里面不含有香料、防腐剂、樟脑、新霉素、硼酸等刺激物质,都可以用。护臀霜一定要买软膏或者乳膏,英文标的是ointment,paste或cream,不要买乳液类的啊,太稀没有效果。 ②重度尿布疹的处理: 对于重度的尿布疹,皮肤自行恢复差,需要在屏障性软膏的基础上加用外用激素来治疗。我们一般使用中低效激素为主,如尤卓尔软膏、地奈德软膏等,每天2次,抹到皮疹处皮肤恢复正常,不超过1周,再强些的激素软膏需要在皮肤科医生指导用药。每次抹完激素膏后10分钟左右,再抹上护臀霜,然后让小屁股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4.尿布疹继发感染 ①真菌性尿布疹 如果经过正规治疗,轻到中度尿布疹3-4天就会好了,重度尿布疹也会有好转表现。如果宝宝尿布疹没有经过治疗,3-4天左右可能产生局部念珠菌感染,导致皮炎加重,表现为皮肤皱褶处牛肉样红色斑块,周围有卫星状丘疹,丘疹可能看到白泡,上面有可能鳞屑。 确诊是真菌性感染后,要使用抗真菌性药物,比如制霉菌素、酮康唑、咪康唑等软膏,每天2-3次,使用到皮疹消失。先涂抗真菌药,之后再涂抹护臀霜。 ②细菌感染性尿布疹 除了真菌感染外,较少的情况下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继发感染时表现为脓疱疮包括1-2mm易破的脓疱和蜂蜜色的结痂糜烂。大疱性脓疱疮表现为大而松弛且充满脓液的大疱,往往容易破裂,从而留下带有领口状鳞屑的糜烂。 ●肛周链球菌性皮炎,婴儿、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均可能出现肛周A组链球菌感染。其临床特征包括会阴或肛周出现鲜红色、边界清晰的红斑,有时可伴有直肠周围裂隙、大便带有血丝、瘙痒及排便疼痛。 这些细菌感染情况下,可能要给宝宝使用抗生素软膏,比如百多邦软膏,但不要使用含有新霉素的抗生素软膏,因为这种软膏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可能加重尿布疹。如果同时使用激素的话,那么可以先抹激素,之后抹抗生素,再之后抹护臀霜。 5.尿布区脂溢性皮炎 处于尿布区,和尿布没有关系的皮疹中,最常见的是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多发生在头部(叫乳痂),面部(眉毛),颈部,其他皮肤皱褶处(腋窝等)。如果发生在尿布区,多累及腹股沟的皱褶处,表现为大片状红斑丘疹,可能伴有黄色油脂分泌。 脂溢性皮炎会漫过尿布区,尿布刺激性皮炎一般在尿布覆盖区内;脂溢性皮炎在皮肤皱褶处会重,而尿布刺激性皮炎开始在皮肤凸起处多见;脂溢性皮炎红斑上有鳞屑、溢脂、光亮,丘疹不多,而尿布刺激性皮炎丘疹多见,重的红斑、皮损出现。 出现尿布区的脂溢性皮炎,可以使用酮康唑乳膏涂抹,每日1次,持续1-2周,效果不好,可以加用尤卓尔软膏,每日1次,持续小于1周治疗。涂抹完后,外面用护臀霜保护住,避免尿布摩擦或者感染真菌加重病情。 6.尿布疹的预防 对于过敏导致的尿布疹,停用这一种尿布。对于尿布刺激导致的,预防的根本就是防止尿便刺激臀部皮肤,那怎么做呢?温柔的清洗宝宝的小屁股、及时更换尿布。 宝宝每次大便之后清理时,推荐使用温清水和软毛巾清洗,实在没有的话,使用不含酒精和防腐剂、香精的湿巾,轻轻拭去尿便。不要用力擦,否则会损伤宝宝娇嫩的皮肤。对于不容易擦掉的大便,可以用些棉团沾着油擦去。如果您的宝宝臀部皮肤非常敏感,那么每次给宝宝冲洗蘸干屁股后,再涂上一层淡淡的护臀霜。如果宝宝的皮肤已经出现炎症,那就不用湿巾擦了,使用温水软毛巾清洗后,涂上厚厚的护臀霜。 清洗完屁股后,使用干毛巾蘸干是最好的办法,当宝宝有尿布皮炎时,有些妈妈会选择使用吹风机,低档把皮肤快速吹干,但一定要注意温度,不要烫伤宝宝。 既然使用尿布会摩擦、刺激臀部皮肤导致尿布皮炎,那平时还能用一次性尿布吗?答案是需要,因为你不可能24小时守着孩子,不让一丝的屎尿沾染宝宝的屁股,所以一次性尿布能吸收自身几十倍的水分,保持臀部皮肤干燥,这比尿布对皮肤的那一点摩擦可能更重要。使用尿不湿后,重要的是一旦宝宝有大便了,就要立即更换,不让大便有机会和尿产生化学反应后刺激宝宝娇嫩的皮肤。
0~6月龄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高于其他任何时期,但婴儿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功能不健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及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仍较低。母乳既可提供优质、全面、充足和结构适宜的营养素,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能完美地适应其尚未成熟的消化能力,并促进其器官发育和功能成熟。此外,6月龄内婴儿需要完成从宫内依赖母体营养到宫外依赖食物营养的过渡,来自母体的乳汁是完成这一过渡最好的食物,任何其他食物的喂养方式都不能与母乳喂养相媲。母乳喂养能满足6月龄内婴儿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母乳中的营养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构成一个特殊的生物系统,为婴儿提供全方位呵护,助其在离开母体子宫的保护后,仍能顺利地适应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健康成长。 6月龄内婴儿处于1000d机遇窗口期的第二个阶段,营养作为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和后续健康持续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母乳中适宜数量的营养既能提供婴儿充足而适量的能量,又能避免过度喂养,使婴儿获得最佳的、健康的生长速率,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因此,对6月龄内的婴儿应给予纯母乳喂养。 我国6月龄内婴儿喂养指南建议: 1产后尽早开奶,坚持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 初乳富含营养和免疫活性物质,有助于肠道功能发展,并提供免疫保护。母亲分娩后,应尽早开奶,让婴儿开始吸吮乳头,获得初乳并进一步刺激泌乳,增加乳汁分泌。婴儿出生后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有利于预防婴儿过敏,并减轻新生儿黄疸、体质量下降和低血糖的发生。此外,让婴儿尽早反复吸吮乳头是确保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婴儿出生时,体内具有一定的能量储备,可满足至少3d的代谢需求,开奶过程中不用担心新生儿饥饿,可密切关注婴儿体质量,体质量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质量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温馨环境、愉悦心情、精神鼓励、乳腺按摩等辅助因素,有助于顺利成功开奶。准备母乳喂养应从孕期开始。 1.1关键推荐 ①分娩后尽早开始让婴儿反复吸吮乳头。 ②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母乳。 ③生后体质量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质量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 ④婴儿吸吮前不需过分擦拭或消毒乳头。 ⑤温馨环境、愉悦心情、精神鼓励、乳腺按摩等辅助因素,有助于顺利成功开奶。 1.2如何开奶 如果顺利分娩,母子健康状况良好,婴儿娩出后应尽快吸吮母亲乳头,刺激乳汁分泌并获得初乳。开奶时间愈早愈好,正常新生儿第一次哺乳应在产房开始。当新生儿娩出断脐和擦干羊水后,即可将其放在母亲身边,与母亲皮肤接触,并开始让婴儿分别吸吮双侧乳头各3~5min,可吸吮出初乳数毫升。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很强烈的觅食和吸吮反射能力,母亲也十分渴望看见和抚摸自己的婴儿,这种亲子接触有利于乳汁分泌。故新生儿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母奶。正常分娩的情况下,不宜添加糖水和奶粉,以避免降低新生儿吸吮的积极性,也可降低过敏风险。 1.3母乳哺喂方法 哺喂婴儿时,推荐坐着喂奶。两侧乳房轮流喂,吸尽一侧再吸吮另一侧。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应将另一侧乳汁用吸奶器吸出。完成喂奶后,不要马上把婴儿平放,应将婴儿竖直抱起,头靠在妈妈肩上,轻拍背部,排出吞入胃里的空气,以防止溢奶。 1.4如何促进乳汁分泌 婴儿出生后应尽早让其吸吮母乳,勤吸吮(每侧乳头每隔2~3 h要得到吸吮一次);必要时(如婴儿吸吮次数有限时),可以通过吸奶泵辅助,增加吸奶次数。母亲身体状况和营养摄入是乳汁分泌的前提,因此分娩后要合理安排产妇休息、饮食和宝宝喂哺,处理好休息、进餐与亲子接触、吸吮母乳之间的关系。精神放松、心理愉快是成功母乳喂养的重要条件,产妇应从生产的辛苦中多体会生育的幸福,愉悦心情,享受哺喂和亲子互动。此外,在孕期就需要充分认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得到周围亲朋、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这也是成功母乳喂养的必需环境。 1.5如何判断乳汁分泌量是否充足 ①婴儿每天能够得到8-12次较为满足的母乳喂养。 ②哺喂时,婴儿有节律地吸吮,并可听见明显的吞咽声。 ③出生后最初2天,婴儿每天至少排尿1~2次。 ④如果有粉红色尿酸盐结晶的尿,应在生后第3天消失。 ⑤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应达到6~8次。 ⑥出生后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应多于1大汤匙。 ⑦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4~10次。 2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以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此外,母乳有利于肠道健康微生态环境建立和肠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发生的风险。母乳喂养营造母子情感交流的环境,给婴儿最大的安全感,有利于婴儿心理行为和情感发展;母乳是最佳的营养支持,母乳喂养的婴儿最聪明。母乳喂养经济、安全又方便,同时有利于避免母体产后体质量滞留,并降低母体乳腺癌、卵巢癌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母乳喂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家庭、社区和工作单位应积极支持。充分利用政策和法律保护母乳喂养。 2.1关键推荐 ①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以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②按需喂奶,两侧乳房交替喂养;每天喂奶6-8次或更多。 ③坚持让婴儿直接吸吮母乳,尽可能不使用奶瓶间接喂哺人工挤出的母乳。 ④特殊情况需要在满6月龄前添加辅食者,应咨询医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后谨慎作出决定。 2.2如何判断母乳摄入量 婴儿摄乳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婴儿自身的营养需要。母乳喂养时,不需要将乳汁挤出称重来估计婴儿的摄乳量,可通过观察婴儿情绪或尿量来判断母乳摄入是否充足。一般来讲,如果婴儿每天能尿湿5~6个纸尿裤,就说明婴儿是能吃饱的。此外,可通过称量婴儿摄乳前后的体质量来判断。婴儿体格生长可灵敏地反映婴儿的喂养状态,可通过婴儿生长发育情况,来判定婴儿较长一段时期的摄乳量。定期测身长、体质量、头围,标记在WHO儿童成长曲线上,就可判断婴儿的成长是否正常。只要婴儿生长发育正常,就说明其饮食量足够。 2.3需要间接哺乳的时机及正确方法 虽然母乳充足,但有些情况下乳母无法确保在婴儿饥饿时直接喂哺婴儿,如危重早产儿、乳母上班期间等,此时只能采用间接哺喂方式。需要间接哺乳时,建议乳母用吸奶泵定时将母乳吸出并储存于冰箱或冰盒内,一定时间内再用奶瓶喂给婴儿。?2.4母乳喂养的误区 ①吸出乳汁再用奶瓶喂哺,可以很容易判断婴儿摄乳量。 ②为了减少婴儿感染风险,喂奶前需要消毒妈妈乳头。 ③有些妈妈的乳汁太稀、没有营养,需要添加奶粉补充营养。 ④母乳喂养过频会使婴儿发胖。 ⑤新生儿出生后可暂时用奶粉喂养,等待乳汁分泌。 3顺应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母乳喂养应顺应婴儿胃肠道成熟和生长发育过程,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婴儿饥饿是按需喂养的基础,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特别是3月龄以前的婴儿。婴儿生后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进食规律,家属应明确感知其进食规律的时间信息。随着月龄增加,婴儿胃容量逐渐增加,单次摄乳量也随之增加,哺喂间隔则会相应延长,喂奶次数减少,逐渐建立起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如果婴儿哭闹明显不符平日进食规律,应该首先排除非饥饿原因,如胃肠不适等。非饥饿原因哭闹时,增加哺喂次数只能缓解婴儿的焦躁心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及时就医。 3.1关键推荐 ①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 ②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但一般每天喂奶的次数可能在8次以上,生后最初会在10次以上。 ③随着婴儿月龄增加,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建立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 ④婴儿异常哭闹时,应考虑非饥饿原因,应积极就医。 3.2如何判断婴儿因饥饿哭闹 婴儿生后最初几周内,鼓励妈妈每24小时进行8-12次喂养。婴儿饥饿的早期表现包括警觉、身体活动增加、脸部表情增加;婴儿饥饿的后续表现才是哭闹。随着喂养,若母乳喂养适宜,喂养次数可降至每24小时8次,最长夜间无喂养睡眠可达5 h。除了饥饿的表现外,婴儿胃肠道不适或其他身体不舒服,甚至婴儿情绪不佳也会表现出不同状态的哭闹,而非饥饿原因引起的哭闹显然无法通过哺喂得到完全安抚。 4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不需补钙 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母乳喂养儿不能通过母乳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适宜的阳光照射会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但鉴于养育方式的限制,阳光照射可能不是6月龄内婴儿获得维生素D的最方便途径。婴儿出生后数日就应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 10μg(400IU)。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骨骼生长对钙的需求,不需额外补钙。推荐新生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K,特别是剖宫产的新生儿。 4.1关键推荐 ①婴儿生后数日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3 10μg(400IU)。 ②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要补钙。 ③新生儿出生后应肌内注射维生素K11 mg。 4.2如何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 在婴儿出生后2周左右,采用维生素D油剂或乳化水剂,每日补充维生素D10μg(400IU),可在母乳喂养前将滴剂定量滴入婴儿口中,然后再进行母乳喂养。对于每日口服补充维生素D有困难者,可每周或者每月口服一次相当剂量的维生素D。配方粉喂养的婴儿通过合乎国家标准的配方食品,能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不需要再额外补充。每日10μg(400IU)的维生素D可满足婴儿在完全不接触日光照射情况下的维生素D的需要,因此这一补充量对北方地区、冬季或梅雨季节的婴儿都是基本充足的。 4.3 6月龄内婴儿通过阳光照射能否获得所需要维生素D 要让婴儿通过阳光照射获得足量维生素D,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阳光充足,皮肤暴露范围足够,阳光暴露时间充足。显然这些要求受当地季节、居住地纬度、环境污染等条件的影响。即使季节、气候等允许,也要注意阳光中的高能蓝光可以透过晶状体,到达婴儿视网膜,对婴儿视觉产生不利影响;再者婴儿皮肤娇嫩,过早暴露日光照射也可能会对婴儿皮肤造成损伤。相比较而言,通过维生素D补充剂来补充,难度小,可靠性高,因此婴儿应该口服维生素D 400 IU/d。 4.4如何给新生儿和婴儿补充维生素K 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较低。新生儿(特别是剖宫产的新生儿)肠道菌群不能及时建立,无法合成足够的维生素K;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婴儿,肠道菌群可能被破坏,会面临维生素K缺乏风险。母乳喂养儿从出生到3月龄,可每日口服维生素K125μg,也可采用出生后口服维生素K12mg,然后到1周和1个月时再分别口服5mg,共3次;也可由专业人员给新生儿每日肌内注射生素K11-5mg,连续3d,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发生。合格的配方奶粉中添加了足量的维生素K1,使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的混合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婴儿,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K。 5婴儿配方奶是不能纯母乳喂养时的无奈选择 由于婴儿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乳母患有某些传染性或精神性疾病、乳汁分泌不足或无乳汁分泌等原因,不能用纯母乳喂养婴儿时,建议首选适合6月龄内婴儿的配方奶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婴儿。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纯母乳喂养失败后无奈的选择,或者6月龄后对母乳的补充。6月龄前放弃母乳喂养而选择婴儿配方奶,对婴儿的健康不利。 5.1关键推荐 ①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母乳喂养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或母乳不足时对母乳的补充。 ②以下情况很可能不宜母乳喂养或常规方法的母乳喂养,需要采用适当的喂养方法如配方奶喂养,具体患病情况、母乳喂养禁忌和适用的喂养方案请咨询医师或营养师:a.婴儿患病;b.母亲患病;c.母亲因各种原因摄入药物和化学物质;d.经专业人员指导和各种努力后,乳汁分泌仍不足。 ③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6月龄内婴儿。 5.2什么是婴儿配方奶 也常常称为婴儿配方食品,是参考婴幼儿营养需要和母乳成分研究资料,以牛奶或羊奶、大豆蛋白或谷类食物等为基础原料,经过一定配方设计和工艺处理而生产的用于喂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健康状况婴儿的食品。由于婴儿配方食品多为乳粉(再冲调为乳液喂养婴儿)或可直接喂养婴儿的液态乳,所以又常称为婴儿配方乳或婴儿配方奶。由于经过了一定的配方设计(食物成分调整和营养素强化),在婴儿喂养中,婴儿配方食品比普通牛羊乳或其他一般普通食品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必须强调的是,无论经过怎样的配方设计和先进研发,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婴儿配方食品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食品,对于得不到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避免直接用牛羊乳或其他食品直接喂养婴儿。 5.3为什么婴儿配方奶粉不能与母乳媲美 虽然婴儿配方奶粉都经过一定配方设计和工艺加工,但其保证了部分营养素的数量和比例接近母乳,却无法模拟母乳中一整套完美独特的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体系,如低聚糖、铁蛋白等和免疫球蛋白等以及很多未知的活性成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随母乳体验母亲摄入膳食中各种食物的味道,对婴儿饮食心理和接受各种天然食物有很大帮助,这也是配方奶粉无法模拟的。此外,母乳喂养过程和奶瓶喂养过程给予婴儿的心理和智力体验完全不同。虽然婴儿配方奶粉能基本满足0-6月龄婴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完全不能与母乳相媲美。 5.4婴儿配方食品的常见种类 ①婴儿配方食品,适用于0~12月龄婴儿食用,作为母乳替代品其营养成分能满足0~6月龄正常婴儿的营养需要。 ②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适用于6月龄以后婴儿和幼儿食用,作为其混合食物中的组成部分。 ③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适用于生理上有特殊需要或患有代谢疾病的婴儿,例如为早产儿、遗传性代谢缺陷儿(如苯丙酮酸尿症)设计的配方食品,为乳糖不耐受儿设计的无乳糖配方食品,为预防和治疗牛乳过敏儿设计的水解蛋白配方或其他不含牛奶蛋白的配方食品等。水解蛋白质配方又分为适度(部分)水解蛋白质配方奶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和完全水解的氨基酸配方奶粉。 6监测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身长和体质量是反映婴儿喂养和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疾病或喂养不当、营养不足会使婴儿生长缓慢或停滞。6月龄前婴儿应每半月测一次身长和体质量,病后恢复期可增加测量次数,并选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生长曲线》判断婴儿是否得到正确、合理喂养。婴儿生长有其自身规律,过快、过慢生长都不利于儿童远期健康。婴儿生长存在个体差异,也有阶段性波动,不必相互攀比生长指标。母乳喂养儿体质量增长可能低于配方奶喂养儿,只要处于正常的生长曲线轨迹,即是健康的生长状态。 6.1关键推荐 ①身长和体质量是反映婴儿喂养和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 ②6月龄前婴儿每半月测量一次身长和体质量,病后恢复期可增加测量次数。 ③选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生长曲线》判断生长状况。 ④出生体质量正常婴儿的最佳生长模式是基本维持其出生时在群体中的分布水平。 ⑤婴儿生长有自身规律,不宜追求参考值上限。 6.2如何测量婴儿/幼儿的体质量和身长 体质量是判定婴幼儿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都有专用的婴儿体质量秤,其测量精度高,分辨率为5g,可以准确测量婴幼儿体质量,及时发现体质量变化。测体质量时最好空腹,排去大小便,尽量脱去衣裤、鞋帽、尿布等,最好能连续测量两次,两次间的差异不应超过10g。在家中给婴幼儿称体质量时,如有条件也最好使用专用婴儿体质量秤。如条件有限,也可由家属抱着婴幼儿站在家用体质量秤上称体质量,再减去大人的体质量,即为婴幼儿的体质量。由于普通家用体质量秤的测量误差在100g左右,所以采用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得知婴幼儿在短期内的体质量增长,而只是适用于观察较长时间的体质量变化。2岁以下婴幼儿应躺着量身长,身长为头、脊柱和下肢长的总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有专用的婴幼儿身长测量量床。婴幼儿在测量身长前应先脱去鞋、袜、帽子、头饰、外衣裤。让婴幼儿仰躺在量床上,请助手或家属扶住婴幼儿头部,头顶顶住量床顶板,测量者注意让婴幼儿保持全身伸直,左手按直婴幼儿的双膝部,使两下肢伸直、并拢并紧贴量床的底板,右手推动量床测量滑板,使滑板紧贴婴幼儿的足底,并使量床两侧测量值一致,然后读取数值,精确到0.1cm。最好能连续测量两次,两次相差不能超过0.4cm。在家里测量时,可以让婴幼儿躺在桌上或木板床上,在桌面或床沿贴上一软尺。在婴幼儿的头顶和足底分别放上两块硬纸板,读取头板内侧至足板内侧的长度,即为婴幼儿的身长。 6.3如何评价婴儿/幼儿生长发育状况 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生长标准数据,利用Z评分指标进行评价。Z评分:实测值与参考人群中位数之间的差值和参考人群标准差相比,所得比值就是Z评分。常用的Z评分指标有:①年龄别身高/身长Z评分,儿童身高/身长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参考儿童身高/身长中位数之间的差值和参考人群标准差相比,所得比值就是年龄别身高/身长Z评分。②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儿童体质量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参考儿童体质量中位数之间的差值和同年龄同性别参考儿童体质量标准差相比,所得比值就是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③身高/身长别体质量Z评分,儿童体质量实测值与同性别同身高/身长儿童体质量中位数之间的差值和同性别同身高/身长儿童体质量标准差相比,所得比值就是身高/身长别体质量Z评分。④年龄别体质指数(BMI)Z评分,儿童BMI计算值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中位数之间的差值和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标准差相比,所得比值就是年龄别(BMI)Z评分。生长状况判定:建议应用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生长标准数值进行判定。 6.4为什么婴幼儿的生长不宜追求参考值的上限 每个婴儿出生体质量不同,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生后增长速度和生长轨迹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在喂养得当、营养充分、健康良好的情况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生长曲线和参考值是基于大部分儿童的生长发育数据推算的范围,是群体研究结果。每一个儿童都会有其自己的生长曲线,其曲线一般都处于推荐的参考值范围内,但并不是每个儿童的生长曲线一定处于平均水平或上游水平。参考值的上限指的是同龄儿童中处于上游2%或3%的水平,显然不可能所有的儿童都处于此水平。大部分儿童的生长指标都会比较接近均值或中位数(P50)水平,但均值或中位数水平也不是每个儿童的生长目标。因此,评价某一个儿童的生长时,应将其现在的情况与以往进行比较,尤其是以其出生时的状况为基准,观察其发育动态,才更有意义。总之,不要将某个婴儿的生长指标与参考值的高限相比,也不要与平均水平相比,更不要与邻家孩子的生长相比。
亲爱的家长们,您们好!我是温州市人民医院的儿科医师陈志远,今天我想和您们分享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什么是高胆红素血症呢?简单地说,就是新生儿的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过高,导致皮肤和眼睛发黄。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物质,正常情况下,它会被肝脏代谢并排出体外。但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不完善,有时候胆红素的产生量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在血液中积累。这种情况通常会在出生后的第二天到第四天出现,大部分新生儿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高胆红素血症,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别担心。但是,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或者持续升高,就可能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听力障碍、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这种情况称为胆红素脑病(kernicteru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必须及时诊断和治疗。那么,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有高胆红素血症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和眼睛是否发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准确,因为不同的光线、肤色、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观察结果。更科学的方法是通过测量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目前有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经皮胆红素(TcB),就是用一种特殊的仪器在新生儿的额头或者手臂上轻轻按一下,就可以显示出胆红素水平;另一种是总胆红素(TSB),就是抽取新生儿的血液进行化验。TcB比较方便快捷,不会给新生儿带来疼痛;TSB比较准确可靠,可以反映出新生儿真实的胆红素水平。根据美国儿科学会(AAP)2022年发布的高胆红素血症管理指南,我们可以根据新生儿的出生孕周、年龄、胆红素水平和神经毒性风险因素(如早产、溶血、感染等),绘制出一个胆红素阈值曲线图。这个图可以告诉我们新生儿是否需要进行光疗或住院治疗。光疗就是用一种特殊的蓝光灯照射新生儿的皮肤,促进胆红素在体内转化为可溶性物质,并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住院治疗就是将新生儿送到医院进行密切观察和治疗,可能需要照蓝光、换血等措施。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这个图,PediTools网站开发了一个在线的计算器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根据我们输入的新生儿的信息(年龄、胆红素数值),自动绘制出胆红素阈值曲线,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是否超过了安全范围,是否需要进行光疗或住院治疗。此外,这个系统还可以比较多个时间点的胆红素变化趋势,显示出是否需要用总胆红素(TSB)来确认经皮胆红素(TcB)的情况。它还可以计算两次测量之间的胆红素增长率,以判断新生儿是否有持续或快速升高的高胆红素血症风险。它还可以提供出院后随访的决策支持,帮助我们安排合适的复诊时间和检查项目。这个系统使用了简单易懂的图表和颜色来展示数据和建议。它还可以根据我们的喜好,选择显示神经毒性风险因素的存在或缺失,或者同时显示两者。它还可以缩放图表,显示0-336小时的完整范围或者局部范围。总之,这个系统是一个非常实用和高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系统的信息,或者想试用一下这个系统,可以在网址(https://peditools.org/),在网站首页点击:NEW2022AAPhyperbilirubinemiamanagementguidelines。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问题或者担忧,请及时联系我们儿科医师,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参考文献:1、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Revision:ManagementofHyperbilirubinemiaintheNewbornInfant35orMoreWeeksofGestation.Pediatrics2022;150(3):e2022058859
作为一名专业的儿科医师,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发育感到担忧,他们想知道孩子的身高是否正常,是否有可能影响成年身高,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或治疗。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身高发育异常信号来得到答案。什么是身高发育异常信号呢?简单来说,就是指孩子的身高或生长速度与同龄同性别的正常范围相比,出现明显的偏差或变化。这些偏差或变化可能是一些潜在疾病或障碍的表现,例如遗传病、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慢性感染、心理压力等。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潜力和健康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和应对身高发育异常信号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1、身高水平低于标准值或低于同龄人如果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的第3百分位数(-1.88SD)或低于2个标准差(-2SD),就属于矮小症。这意味着孩子的身高在同龄同性别的人群中处于最低的3%或2.3%。矮小症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遗传因素、生长激素缺乏、染色体异常、骨骼发育异常等。这些原因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对于矮小症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因和生长潜力。一般来说,如果是由于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可以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促进生长;如果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矮小症,例如唐氏综合征,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是由于骨骼发育异常导致的矮小症,例如软骨发育不全,可以通过手术来纠正骨骼畸形。2、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或高于同龄人如果孩子的生长速度低于同龄同性别的第3百分位数(-1.88SD)或低于2个标准差(-2SD),就属于生长迟缓。这意味着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在同龄同性别的人群中处于最低的3%或2.3%。生长迟缓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心理压力、药物副作用等。这些原因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问诊来明确。对于生长迟缓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因和生长潜力。一般来说,如果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生长迟缓,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补充营养素来促进生长;如果是由于慢性疾病导致的生长迟缓,例如肾病、肠病、心脏病等,可以通过控制病情和治疗并发症来促进生长;如果是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生长迟缓,例如家庭冲突、学习压力、欺凌等,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减轻压力来促进生长;如果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导致的生长迟缓,例如类固醇、抗癫痫药等,可以通过调整用药或更换药物来促进生长。如果孩子的生长速度高于同龄同性别的第97百分位数(+1.88SD)或高于2个标准差(+2SD),就属于生长过快。这意味着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在同龄同性别的人群中处于最高的3%或2.3%。生长过快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遗传因素、性早熟、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这些原因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对于生长过快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因和骨龄。一般来说,如果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生长过快,例如家族性高身材,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是由于性早熟导致的生长过快,可以通过注射性激素拮抗剂来延缓性发育和骨骺闭合;如果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生长过快,可以通过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或手术来控制甲状腺功能;如果是由于肿瘤导致的生长过快,例如垂体腺瘤、肾上腺皮质癌等,可以通过手术或放化疗来治疗肿瘤。3、超重或肥胖如果孩子的体质指数(BMI)高于同龄同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1.04SD),就属于超重;如果高于第95百分位数(+1.64SD),就属于肥胖(百分位判断法)。这意味着孩子的体重在同龄同性别的人群中处于最高的15%或5%。如果孩子的体质指数(BMI)高于同龄同性别的1SD,就属于超重;如果高于2SD,就属于肥胖(标准差判断法)。超重或肥胖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遗传因素、饮食不均衡、运动不足、内分泌紊乱等。这些原因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问诊来明确。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治疗,主要取决于BMI和骨龄。一般来说,如果BMI在第85~95百分位数之间,属于超重,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增加运动来控制体重;如果BMI在第95百分位数以上,属于肥胖,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增加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手术来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不仅会影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风险,还会导致孩子的骨龄提前。骨龄是指骨骼发育的年龄,与生理年龄和性发育年龄有关。骨龄可以通过X光检查手腕部的骨骺(生长板)来测量。骨龄提前意味着孩子的骨骼发育比正常年龄快,可能会导致骨骺过早闭合,限制了骨骼的生长空间,从而影响成年身高。一般来说,女孩的骨骺在14~16岁闭合,男孩的骨骺在16~18岁闭合。如果超重或肥胖导致骨龄提前2年以上,可能会使成年身高降低5~10厘米。因此,对于超重或肥胖的孩子,除了控制体重外,还要注意监测骨龄,以及性发育情况。如果发现性发育提前,可能需要进行性激素拮抗剂治疗,以延缓性发育和骨骺闭合。4、性早熟如果女童7.5岁前或男童9.0岁前出现性征发育,就属于性早熟。这意味着孩子的性发育比正常年龄提前了至少半年或一年。性早熟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源性激素暴露等。这些原因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对于性早熟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类型和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如果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激活导致的中枢性性早熟,可以通过注射性激素拮抗剂来延缓性发育和骨骺闭合;如果是由于其他器官分泌过多性激素导致的外周性性早熟,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灶或手术来控制性激素水平。性早熟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增加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例如,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卑、羞涩、焦虑、抑郁等,也可能会遭受同伴的嘲笑、排斥、欺凌等。因此,对于性早熟的孩子,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参考文献:1、《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2、《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1年版)》3、《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4、《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5、《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标准》
宝宝快速成长的头几年,让他们「睡好觉」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说,睡觉是宝宝的头等大事。 在宝宝睡眠方面,很多爸妈只关注如何让宝宝睡整觉,如何不落地醒,只要能让宝宝很好的入睡。 但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说到睡觉,就不得不提到枕头,这不,拉了几个妈妈问了问,就有这么多疑惑: 宝宝要不要睡枕头?宝宝什么时候开始睡枕头?宝宝枕头到底怎么挑?...... 今天,我就跟大家好好聊聊宝宝枕头这个事1 ☞宝宝要不要睡枕头? 要,但不宜过早。 ☞宝宝什么时候开始睡枕头?美国儿科协会就指出,不推荐给1岁以下的宝宝使用枕头,也不要在婴儿床上放置枕头。刚刚出生的小婴儿,脊柱和颈部都是平直的,并不像成年人一样已经形成了生理弯曲。如果这时给宝宝用枕头,对宝宝的颈椎反而会造成一定压迫。 3个月以下的宝宝,还没有出现颈曲。这时候,宝宝不论是平躺还是侧卧,头部和身体都处于同一水平线,并不需要枕头,用枕头反而会不舒服。 一般地,1岁以后的宝宝就可以开始使用枕头。 18~24个月左右,宝宝的小脖子开始有了“变弯”的趋势,建议这个时间段开始用枕头! 2☞为啥不建议过早给宝宝睡枕头呢? 不建议宝宝太早开始睡枕头,主要有两个原因: 宝宝活动能力有限,如果给宝宝睡枕头,有可能导致他无法转头或头埋进枕头里,给宝宝带来窒息的危险。新生儿不需要枕头,因为他们平躺时,后背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上,不会造成肌肉紧绷,所以无论他平睡、侧睡都非常自然不需要枕头。 枕头的目的是承托颈部的生理弯曲,这是宝宝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 ☞宝宝枕头该怎么选?从出生到成年,宝宝的颈椎弧度生理曲线是在不停地变化的,不同年龄段宝宝的颈椎弧度不一样,所以枕头的高度也要随着宝宝的发育情况选择和更换。一句话来说,宝宝不能用成人枕头,也不能一个枕头一成不变地从小睡到大。 4 ☞如何判断枕头高度对宝宝是否合适? 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宝宝枕上枕头后,无论是侧躺还是平躺,宝宝的头和身体能在维持同一水平线上。 5 ☞枕头的质地怎么挑选?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过软的枕头,可能会成为宝宝的「隐形杀手」。 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给婴儿使用过于松软的物品,包括枕头、围巾、玩具和过软的床垫、水床、沙发等。过于柔软的物品容易让宝宝的面部陷入其中,引起致命的窒息,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 过硬的枕头也不好,除了不舒服外,还容易使宝宝发育的颅骨发生变形的可能,造成扁头、偏脸等。 判断枕头软硬的方法也很简单: 如果宝宝的头完全陷入枕头内,说明太软;如果枕头不能与宝宝头部紧贴,没有明显下陷,说明太硬,都不合适。 软硬适中的枕头,应该手压之后能快速回弹,枕上去有一定的下陷,刚好能紧贴头颈部。 6 ☞枕芯的材质有什么讲究? 给宝宝用的枕芯,不仅要考虑透气性好、吸湿性好(不易发霉、发芽)、软硬适中、轻便、易于清洗。 更要考虑安全性,应该选择无刺激性味道、无毒无害、低致敏可能的材质。 没有甲醛,没有异味,无毒无害,材质安全满分√透气好了,枕芯就不容易潮湿,也就不容易滋生细菌、螨虫,也不易发霉发芽,健康卫生满分√。 所以像那些绿豆、小米、麦皮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枕芯,就不要选择啦,不仅软硬不合适,还容易发霉发芽。至于枕套,一般选择最普通的纯棉就可以了,安全、透气还好清洗。 宝宝的睡眠质量,真的是一件关乎全家的大事。尤其是老母亲,如果宝宝睡不好,自己更睡不好......最后希望麻麻们都能为宝宝挑选到中意的枕头,享受美好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