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喉喘鸣是指婴儿出生后发生的吸气性喉鸣,可伴三凹征。常发生于出生后不久,随着年龄稍大,喉软骨逐渐发育,喉鸣也逐渐消失。多数患儿的全身情况尚好,上呼吸道感染时疾病会加重,应引起重视。 先天性喉蹼是指在喉腔间有一先天性膜状物,名为先天性喉蹼,大者可占喉腔之大部称为喉隔。其发生原因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当胚胎30mm时,原声门杓间的封闭上皮开始吸收,重新建立管道,若吸收不全,则可形成声门处先天性喉蹼。喉蹼之厚薄不一,为结缔组织,有少数毛细胞血管、覆有喉部黏膜上皮层。喉蹼分声门上、声门及声门下三型,以发生于声门区者多见,发生于声门上、下及喉后部者极少。2临床表现 先天性喉喘鸣:婴儿出生后有吸气性喉鸣声,可伴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凹陷。也可发生于出生后1~2个月,多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患儿哭声无嘶哑。 喉蹼:婴幼儿喉蹼与儿童或成人喉蹼的症状不同,症状亦随喉蹼的大小而异。范围较大的喉蹼患儿,于出生后无哭声,呼吸困难或窒息,有呼噜样之喉鸣音,吸气时有喉阻塞现象,常有口唇发绀及不能吮乳的症状。喉蹼中等度大者,喉腔尚可通气,但声音嘶哑,伴吸气性呼吸困难。喉蹼较小者,则哭声低哑,无明显呼吸困难。成人和儿童喉蹼一般皆无明显症状,偶有声嘶或发音易感疲倦,在剧烈活动时有呼吸不畅感。3诊断 先天性喉喘鸣:根据出生后吸气性喉鸣声,伴三凹征,无声嘶,吞咽正常,可初步做出诊断。有条件者可行直接喉镜检查,如发现会厌两侧向后卷曲或会厌大而软,或杓会厌皱襞组织松弛,用直接喉镜将会挑起会厌,喉鸣声消失,即可确定本病的确诊。 喉蹼:新生儿和婴幼儿必须用直接喉镜检查诊断。儿童或成人喉蹼可行间接喉镜检查或纤维喉镜等检查诊断。在喉镜下可见喉腔有膜样蹼或隔,呈白色或淡红色,其后缘整齐,多呈弧形,少数呈三角形。吸气时蹼扯平,但在哭或发音声门关闭时,蹼向下隐藏或向上突起如声门肿物。4治疗 先天性喉喘鸣:如症状不严重,可不治疗。通常患儿长大至2~3岁时,随着喉部的发育,症状多可自行缓解。对此种患儿平时应注意预防感冒,增加营养。 喉蹼:新生儿患喉蹼若发生窒息时,应立即在直接喉镜下将婴儿型硬式气管镜插入气管,吸出分泌物,给氧和人工呼吸,治疗效果颇佳,因此时喉蹼组织尚未完全纤维化,经气管镜扩张后多不再形成。对有呼吸困难或声嘶之患者须在直接喉镜下以喉刀或电烙法去除蹼膜,此法常需行术后扩张,否则容易复发。近年来多用显微喉镜下以激光切除喉蹼,术后不需行喉扩张术,效果较好。喉蹼不大又无明显症状者,可不给予治疗。
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耳朵莫名奇妙地瘙痒,还感觉堵堵的,听力似乎也有点下降?如果有,那可要警惕了,你可能患上了外耳道真菌病。别担心,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疾病。 外耳道真菌病,又称为外耳道真菌病、霉菌性外耳道炎。为啥会得这病呢?咱们耳朵里的耵聍(也就是耳屎)本可以抑制真菌生长,但要是挖耳把它破坏了,耳朵就容易“失守”。像那些爱用不干净的工具挖耳、在脏水里游泳的人,真菌就会趁机而入。另外,糖尿病、长期用抗生素等情况,也会让身体抵抗力下降,给真菌可乘之机。 得了外耳道真菌病,耳朵会出现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耳内瘙痒,那种痒常常让人忍不住想要掏耳朵,但越掏可能越严重。同时,耳朵还会有阻塞闷胀感,就好像有东西堵在里面一样。如果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的情况,这是因为真菌分泌物和脱落的上皮组织堵塞了外耳道,影响了声音的传导。另外,耳痛、耳漏(外耳道渗液)也是常见症状,严重时耳朵里还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外耳道真菌病,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医生通常会先进行耳内镜检查,通过这个检查,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耳道内是否有真菌孢子、菌丝,以及耵聍、痂皮的情况。必要时,还会进行真菌病检,来确定具体的真菌种类,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治疗。 外耳道真菌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耳廓癣,耳朵上会出现边缘凸起、中间愈合的斑疹,痒得难受;炎症可能会蔓延到中耳,引起真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引起鼓膜穿孔、面瘫等问题。所以,一旦发现症状,一定要尽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外耳道真菌病。首先,要注意耳部卫生,不要随意用不干净的东西挖耳朵。其次,游泳、洗澡后,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保持耳道干燥。另外,有足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避免真菌传染到耳部。 外耳道真菌病虽然烦人,但只要我们了解它,做好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就可以远离它的困扰,让耳朵保持健康。
l1、手术后出血:手术后不要将唾液咽下,随时吐出。或吐在手纸里,以便观察出血情况。如果吐出物有少量血丝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吐血量多或整口吐血应立即请大夫检查或止血。手术后5小时内最容易发生出血现象,此段时间内应严密观察,特别是小儿患者有频繁的吞咽动作,应怀疑有出血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术后仰卧时头须偏向一侧,或侧卧,避免口腔分泌物误入气管;观察患儿有无气急、喘憋、口唇青紫的情况,如有发生,及时向医护人员求助。l2、手术后禁食2-4小时(全麻术后禁食6小时),2-4小时后如果无出血就可以吃一些冷流质食物,如雪糕、纯冰激凌、牛奶等,忌热饮。l3、手术后2天内进流质食物,7天内吃半流质食物,以温热为宜,不要过早吃硬食物,2周内勿进硬、大块、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擦伤创面引起出血。术后不要怕痛而拒绝进食,应鼓励进食,这样有利于加快创面愈合。l4、术后不要用力咳痰或剧烈咳嗽、打喷嚏等,有喷嚏先兆时可张口深呼吸或舌尖部抵住上腭,以防出血。术后次日可下床活动,鼓励患者做张口、伸舌运动。并可轻声说话.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切口愈合,并防止伤口粘连及瘢痕挛缩。l5、手术后1-2天扁桃体窝手术创面会长出一层白膜,是正常现象,这时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以酌情使用淡盐水漱口,保护白膜健康生长,有利于创面早日愈合。l6、由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及一些比较娇气的患儿不配合,较为哭吵,请家长不必过分紧张,家长的紧张情绪会影响到患儿,使患儿更加紧张不安,加剧哭吵,从而加重出血。家长要安慰鼓励患儿,讲明配合的重要性,放松静卧,避免哭吵。l7、夜间观察患儿,术后打鼾是由于手术后术区周围组织水肿引起,一般在术后一、二周内可逐渐好转。
嗓音是人类抒情表意、信息交流的基础。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中处处都需要使用嗓音,和谐优美的嗓音是社会交流的基本保障。但是嗓音若不注重保护,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现反复长期的声音嘶哑,严重时甚至失音。嗓音嘶哑多见于在工作中需要持续长时间发音说话的职业用声者,如教师、演员、营销人员等。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具有用嗓量多、强度大、时间长等用声特点,而这些人员往往并未重视嗓音卫生保健,缺乏科学的用声知识,长期发声不当或用声过度极易造成持续性的嗓音损害。 王老师是一名小学班主任,每学期安排的课程很多,每天几乎要上3-4节课,因而逐渐出现了反复的声音嘶哑,尤其在上完课后感到更加严重。周小姐是一商品楼盘的销售人员,每遇到新房开盘就需要说很多话,此段时间嗓音若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刚开始声音沙哑还可以缓解,但后来出现了持续嘶哑,无法好转。这些患者到医院就诊后最常咨询医生的问题是“我的嗓子出现了什么病变?”“什么原因导致我的声音沙哑?”“这种嗓音嘶哑应该如何预防治疗?”等。 嗓音基本常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类发音的生理过程。发音器官包括动力器官(呼吸系统)、振动器官(声带)、共鸣器官(鼻、口、咽、喉、胸腔等)及构音器官(唇、齿、舌、腭等)。发音时通过动力器官提供气流动力,使振动器官声带周期性振动而产生喉原音,经过共鸣器官的放大增强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音调、音强和音色的嗓音,再经过构音器官的作用,调节口腔结构的位置,并影响发音气流而最终形成言语。长期用声不当或过度可导致声带频繁撞击、摩擦,产生机械性创伤,引起声带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使声带充血和水肿,继而纤维组织增生等,形成慢性喉炎、声带水肿、声带肥厚、声带小结及声带息肉等良性病理改变。 嗓音疾病危害 嗓音嘶哑可妨碍患者的社会交流,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并危害身体健康。对于职业用声者来说,嗓音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其职业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嗓音功能是其工作事业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保障,嗓音损害则可导致他们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的下降,对其职业生涯有明显的影响,甚至为此而改换其他工作。因此,对嗓音疾病有效的预防和及时治疗对职业用声人员非常重要。 嗓音保健措施 1.掌握正确适当的发声方法,发声适量,避免过度用声(大声喊叫及长时间讲话),除所需完成的工作发音说话外,尽量限制其他说话时间,如减少不必要的聊天、打电话等。工作中说话发音音量适度减小,讲课尽量用麦克风;唱歌时控制音高音量,不宜硬唱不能力所能及的高音;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如胸腹式联合呼吸增加发音时呼吸气流、喉肌松弛训练(咀嚼、哼鸣、水泡音等),避免硬起声,多用软起声。 2.工作用嗓前后应多喝温开水保持咽喉湿润,用嗓后可自行水蒸汽雾化吸入,亦可自行喉部周围推拿按摩,使喉部肌肉放松。 3.注意饮食,避免或少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炒货(瓜子、花生等)、烧烤食品、过酸食品、过咸食品、过甜食品、碳酸饮料(可乐、雪碧等)、咖啡因饮料、生冷食物等。 4.戒除烟酒,避免烟酒有害物质对咽喉、声带的刺激。 5.注意生活规律、合理,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6.避免受凉、感冒,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戴口罩;夏季注意防暑,不要长时间在电风扇或空调下取凉。 7.减少空气污染,保持工作及居住环境的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减少接触厨房油烟。外出戴口罩阻隔灰尘,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大型超市、夜总会、卡拉OK厅、酒吧等)。 8.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抗病能力,扩大肺活量,增强发声器官活动能力。 嗓音嘶哑防治 1.发声休息:用嗓过度者须减少用声时间,尽量少说话,降低发声音量,嘶哑严重者最好禁声。 2.局部治疗:应用激素雾化吸入、含片、喷剂、贴药等。 3.口服药物治疗:声带水肿明显者可口服激素和抗过敏药,还可以口服一些清咽、利喉、开音的中成药。 4.穴位针刺治疗:可促使喉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液黏滞度降低,声带炎症及增生组织消除。 5.物理治疗:超短波、直流电、药物离子透入等,可增加喉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 6.喉部推拿按摩: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松弛肌肉、缓解疲劳。 7.发音矫治:掌握正确发声方法,包括心理疏导、呼吸训练、起声训练、音调矫治、咀嚼训练、哼鸣训练等。 8.手术治疗:声带良性增生物(小结、息肉等)可行电子纤维喉镜下摘除术、支撑喉镜喉显微外科手术等。
儿童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按其严重程度可从上呼吸道部分气道阻塞引起的单纯打鼾,发展到上气道阻力增加,以及持续性气道完全阻塞引起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SDB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原因,它可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神经认知功能、行为的异常和心肺功能,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而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这些损害非常重要。尽管大量的病例报道和队列研究结果极大拓宽了我们对儿童SDB潜在病理损害及相关治疗方法的认知,但是目前对该病仍然有许多未知。1 流行病学儿童打鼾和OSA的发病率是通过社区横断面调查获得的,这些调查主要是通过父母报告来了解被调查儿童是否有打鼾和呼吸困难的现象。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睡眠期间歇性鼾声约有20%,单纯性打鼾10%~12%,OSA患病率为1%~3%,儿童OSA的高发年龄在2-8岁[1]。国内刘玺诚等对中国8个城市和28424名2~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27.11%,其中睡眠中鼾症发生率为5.7%,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为0.4%[2]。多数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并没有提及发病率的性别差异。2 病因学儿童OSA是由气道固有和动态的狭窄引起,而这种气道狭窄可以发生在多个部位。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是儿童鼻咽和口咽部狭窄最常见的原因。咽淋巴环中的组织(扁桃体、腺样体、舌扁桃体)在儿童2~8岁时会进行性增大,一般在3~6岁时其所占气道的比例达到最大。颅面发育异常同样可以影响气道的开放,神经肌肉功能异常或肌肉运动失调则可以引起气道的动态狭窄。儿童SDB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任何因素都不能单独引起疾病的发生。单纯的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并不能引起SDB的发生。尽管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但是均不能得到扁桃体、腺样体大小和OSA发生之间的关系。现在的观点认为,儿童OSA的患者存在潜在的上气道运动调控或肌张力的异常,这种异常与肥大的扁桃体、腺样体共同作用,导致睡眠过程中气道的动态阻塞。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SA的发生具有家族性倾向。家系基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SDB家庭成员中,该病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普通人群。与肥胖、颅面结构以及上气道软组织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可能参与了OSA的发病过程,但是具体的基因位点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3 分 类儿童SDB分为以下9类:①单纯打鼾;②上气道阻力综合征(upper airway resistance syndrome,UARS);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④肥胖低通气综合征;⑤特发性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⑥神经肌肉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⑦粘多糖病;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 临床表现打鼾是SDB最常见症状,不打鼾的儿童发生OSA概率非常低。儿童SDB的夜间症状包括:呼吸暂停、鼻息声、喘息、睡眠不稳频繁体动、频繁微觉醒、频繁觉醒、睡眠时颈部过度后伸、睡眠姿势异常、多汗、遗尿以及其他异态睡眠。白天症状包括:经口呼吸、鼻呼吸音减弱、慢性流涕、鼻堵、吞咽困难、行为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学习成绩差、白天嗜睡。一般症状包括: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系统性高血压[4]。尽管白天嗜睡是成人OSA患者常见的症状,但在儿童患者中此症状并不常见。而行为和认知功能障碍在儿童SDB患者中的发生率则高达8.5%~63.0%。我们曾行OSA与OSA儿童体内C反应蛋白相关性和BDNF的变化与行为异常的相关研究,及BDNF在儿童睡眠呼吸障碍患者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5-7],结果显示OSA儿童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单纯鼾症及健康对照组;单纯鼾症儿童C反应蛋白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伴有行为异常的OSA儿童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不伴有行为异常组;还同时还观察到睡眠呼吸障碍儿童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前与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也明显的下降,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对OSA儿童行为异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也明显的下降。C反应蛋白反映的全身炎症可能是OSA儿童发生行为异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还观察到在间歇性缺氧环境中BDNF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5 诊断标准及评估5.1 基本病史 对张口呼吸、生长发育迟缓、睡眠打鼾、呼吸运动增强的可疑患儿,仔细询问打鼾性质及强度、呼吸及其伴随声响、晨起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行为及体位、白天打盹规律及行为功能等,并全面地记录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史。5.2 体格检查 对于儿童一般情况的评估应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对颅面结构的评估应主要考察是否存在面中部发育不全、下颌后缩、小颌畸形以及腺样体面容;同时应对张口呼吸、鼾声、鼻音减弱进行评估。鼻腔检查应了解有无结构异常的存在。口咽部的检查应包括:扁桃体大小、舌体大小、腭骨位置、牙列情况以及有无结构异常。颈部检查应注意有无颈部肿块,腺样体可以通过纤维鼻咽镜或小的硬性内镜进行检查,胸部的检查需注意有无漏斗胸的存在,神经系统的检查应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发育情况亦应进行评估。5.3 辅助检查 腺样体的大小可以通过鼻咽部X线侧位片进行评估。对于颅面畸形的患儿可行头部测量和上气道透视。对重度OSA患儿或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征的患儿,应该进行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的检查,以了解有无肺动脉高压。5.4 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 ,PSG) 美国胸科协会共识委员会推荐在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之前应行PSG检查以区分单纯打鼾与OSA[8]。PSG监测包括:用于睡眠分期的脑电图和肌电图、通过电阻应变传感器或呼吸感应体积描记仪记录的胸腹运动、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口鼻气流、呼气末或经皮CO2。2007版乌鲁木齐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疗指南草案提出:PSG监测每夜睡眠过程中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bstructive apnea index,OAI)大于1次/h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 5次/h为异常。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0.92定义为低氧血症。满足以上两条可以诊断OSA [9]。下列情况时,PSG对诊断和评估OSA的并且是最有用的:<2岁的儿童;有手术禁忌的高危患儿;颅面畸形、病态肥胖或中枢性麻痹的患儿;病史和体格检查不一致的患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仍有症状的患儿。PSG也是高危患儿或手术失败者进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或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前需要进行的检查。标准食道压力测定是检测UARS最好的方法。一些儿科中心在不具备食道压监测的条件下,根据经验认为出现以下情况即可考虑UARS的诊断:夜间觉醒>1/hr,微觉醒指数>10/hr,睡眠有效率<80%。6 治 疗6.1 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 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儿童上气道局限性阻塞最常见原因,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是儿童SDB 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10],多数患儿特别是3 ~ 6 岁年龄段者,手术后病情可明显改善,治愈率达85% ~ 90%[11-12]。但对于扁桃体较小、会厌咽气道狭窄、上颌骨发育不良、下颌骨后缩、年龄小于12月、唐氏综合征、有神经系统缺陷的患儿手术疗效不佳。对年龄较大、扁桃体、腺样体较小、悬雍垂厚长引起气道阻塞的重症患者,经纤维鼻咽镜和Muller试验证实后,可酌情选择悬雍垂腭咽成型术,术后有腭咽闭合不良、鼻咽闭锁等并发症,患儿家长应留意观察。为了减轻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的疼痛,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很多不同的手术技术应运而生。经典的扁桃体切除术是“冷剥离”,最新的相关技术包括双极电凝烧灼、超声刀、低温等离子消融切除、动力系统囊内扁桃体切除以及射频消融。腺样体的手术方法有腺样体刮除术(盲刮),现在一般不常用。现在使用最多的是经口-鼻内窥镜引导下的腺样体手术,具有直视下操作、视野清晰、不易损伤周围组织、不留残体的特点,可避免手术后腺样体再增殖和代偿性肥大。目前国内许多医院都已经开展等离子扁桃体、腺样体消融术,认为等离子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周围组织损伤轻、局部反应轻、切除彻底、疗效好等优点,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切除扁桃体、腺样体的手术方法。对于年龄较小及家属顾虑较多的患儿,扁桃体部分切除术(tonsillotomy,TT)既可解除上呼吸道阻塞症状,又可保留部分扁桃体免疫功能[13]。与常规扁桃体切除术相比,扁桃体部分切除术在改善SDB 儿童的行为异常及生活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此,对因扁桃体肥大造成上呼吸道阻塞的患儿,这是一种损伤轻微的手术方法。6.2 药物治疗 对研究证实鼻腔局部使用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阻断剂(孟鲁斯特)可改善鼻腔通气和SDB[14-15],另外在上呼吸道感染期全身使用抗生素可以暂时缓解部分鼻塞打鼾的症状。6.3 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CPAP或BiPAP主要应于存在OSA危险因素的儿童,包括颅面结构异常、神经肌肉功能减退、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无效或没有手术指征的肥胖患儿以及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的特发性OSA患儿,与成人相比,儿童耐受率高,CPAP 治疗成功率约为90%[16]。因儿童治疗后生长发育迅速,家用CPAP 或BiPAP 使用时,需进行认真的压力测定,每隔3 ~ 6 个月对治疗压力和面罩大小进行常规随访、调整,以适应儿童生长发育的变化。
身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每每听到和鱼刺较劲的事,就颇感胸闷。 胸闷之余,还是想理性地给大家讲讲鱼刺到底会卡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危险,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尽量避免危险发生。 鱼刺一般卡在哪里? 通常形容一件事很闹心会用一个词「如鲠在喉」,说明鱼刺卡在喉咙是真的很不舒服。而鱼刺在喉咙里具体哪个位置、患者能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张着嘴不动,都决定了这根鱼刺最终被取出的方式。 下图标示了最常见也比较浅显的卡鱼刺的部位,包括扁桃体、扁桃体周围和舌根浅部。 一旦卡到鱼刺,患者可以尝试对着镜子或者在亲友帮助下在这几个部位寻找鱼刺,如果仍然找不到,而刺痛又比较明显,建议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口咽部,容易卡鱼刺的位置,包括扁桃体及周围和舌根 再往深处走,鱼刺还会卡到喉咽。这个部位的鱼刺患者自己一般很难看到,需要到医院处理。如果此时强行吞饭,有可能将异物推入食道。 食道有四个狭窄处,其中鱼刺最容易卡在第一狭窄即食道入口处。此时若仍强行吞咽,有可能将异物推至第二狭窄即主动脉弓水平,甚至直接穿入主动脉,也就是全身最粗的大动脉血管,会有生命危险。 其实不止鱼刺会卡喉。枣核、硬币、各种骨头都有可能卡在喉咙里,都是耳鼻喉科急诊的常客,不过鱼刺确实是最常见的。 在医生眼里,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1. 不要吞饭 不要试图用饭团馒头把鱼刺吞进去,因为会把位置很浅的刺推到很深。 即使你曾侥幸吞过鱼刺、而且顺利过关了,你也必须知道,很多伙伴并没有这么走运。一根口咽部的鱼刺因为吞饭,可能被推到更深的喉咙里,甚至食道里,本来鱼刺扎得很浅,却可能因为吞饭而深入皮肉。 位置越深,医生越难找,如果到了食道,就需要通过胃镜或食道镜来拿了。 2. 试试咳嗽 如果鱼刺不太大,可以试着用力咳嗽,很多时候,那些细小的鱼刺会跟着气流脱落下来。 3. 刺痛还请及时就诊 如果鱼刺很大很硬,刺痛感剧烈,或者感觉颈部、胸部刺痛明显,建议即刻就医。 如果去了医院,医生会怎么对付鱼刺? 万一刺出不来,建议尽早去医院。 医生会根据鱼刺的大小、深浅及部位给予不同的处理: 直接取:医生在门诊就能看见的,位于口咽、喉咽比较浅显位置的鱼刺,医生首先会尝试直视下取; 喉镜取:若刺太小未找到,或位置太深,或轻轻一碰患者,他就恶心呕吐的感觉特别明显,会考虑借助喉镜来取异物; 胃镜或食道镜取:若怀疑异物已经进入食道,会先做一个「食道钡透」但检查;一旦证实,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胃镜或者食道镜取,这种情况就有可能需要进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了; CT 检查:若仍没有找到异物,但是患者又觉得咽痛或者胸痛很明显,或者脖子有点肿,可能会拍个颈部或胸部 CT; 开胸手术取:若怀疑异物穿出咽部或食道,那就得进手术室,还可能需要邀请胸外科的大夫,一起进行开胸手术了。 关于卡鱼刺的几个误解 1. 为什么有的人卡了刺没事,有的人要做喉镜呢,有的人做了喉镜还要做手术? 因为卡的位置不一样。 除了上面提到的比较浅显的鱼刺,医生可以在肉眼直视下寻找并取出的以外,有一部分鱼刺会卡在喉咙的「沟壑纵横」间,加之一些患者的「咽反射」比较明显,轻轻一碰就感到恶心不适,医生没法在局促的空间里施展拳脚,这个时候就需要喉镜的辅助了。 很多患者一听到做喉镜就很紧张,以为会像做胃镜那样痛苦。 其实不然,喉镜只是帮助医生寻找鱼刺的工具而已。喉镜的自带光源和影像放大系统,能让大部分卡在咽部的鱼刺显形,让医生顺利找到并取出。 但仍有极少部分在喉镜下也找不到。这个时候医生可能会考虑: (1)患者的感觉是因为局部被刺擦伤了,而刺已经脱落了; (2)鱼刺扎入皮肉,确实看不见了; (3)鱼刺已经到了更深的地方,比如食道。 2. 喉咙里感觉有个东西,一定是还有鱼刺吗? 不一定。如果只有异物感而没有明显刺痛,也不影响吞咽,要么鱼刺比较小,要么是鱼刺擦伤但已经脱落。 遇到这种情况,医生检查后通常会建议患者先观察。如果感觉疼痛或者异物的症状有加重,再及时就诊,酌情行喉镜或其他检查。 3. 卡鱼刺真的有生命危险吗? 这种情况很少,但确实有发生。 常见的有两种可能是: 异物比较尖锐且硬,比如大的鱼刺或者鸡骨等,穿出咽部或食道,刺破大血管,这种情况随时有大出血危及生命可能,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第二篇报道; 异物没有取出,一段时间后,在喉咙里导致广泛而严重的感染。 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外科手术的治疗了。 4. 小朋友能吃鱼吗? 应该尽量避免给小朋友吃带刺的鱼。 小孩意识不到鱼刺的危险或者不会吐刺,所以很容易卡到。 一旦卡到鱼刺,小朋友表述不清楚,到医院检查配合又有困难,这些都会导致就医不便,增加小孩的痛苦。 如果卡的鱼刺较深到了喉咽部,甚至还需要特殊的儿童喉镜才能取出。 因此建议,幼儿吃鱼一定要剔除干净鱼刺,或者选择吃没有刺的鱼。 鱼是好东西,美味又营养。但还是希望大家吃但时候要专心,尽量能把刺挑干净再吃。
宝宝为什么容易流鼻血小儿鼻出血的部位多是在鼻中隔的前1/3的毛细血管网区,也叫黎氏区。这个区域的血管网很表浅,分布在鼻中隔的粘膜层。一般而言,小孩的毛细血管网发育还不健全,当鼻腔粘膜干燥、毛细血管扩张、鼻腔炎症或受到刺激时,就容易出现鼻出血。关于小儿流鼻血的详细原因,如下:1.鼻部炎症或疾病各种鼻炎、鼻窦炎、鼻结核、鼻梅毒、鼻外伤、鼻中隔偏曲、鼻异物、鼻肿瘤等;2.气候条件差空气干燥、炎热、室温过高,或气压低、寒冷等均可引起鼻出血;3、抠鼻孔的坏习惯有的小朋友会用手抠鼻孔,当鼻粘膜干燥时,很容易将鼻子抠出血;4、挑食挑食、偏食、不吃青菜,可以造成维生素的缺乏,以致鼻出血;5、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发热、高血压、动脉硬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以引起鼻出血。快速止血攻略get√鼻出血是急症,一旦发生,一定要及时止血。1消毒棉花球将出血的鼻孔塞上经消毒的棉花球2压迫鼻翼用拇指或食指捏住双侧鼻翼,也可用食指压迫患侧鼻翼5-10分钟压迫止血3避免哭闹尽量使孩子安静,避免哭闹4坐位,头稍向前倾最好让孩子取坐位,头稍向前倾5尽量将血吐出这样既可以知道出血量的多少,也可以避免将鼻血咽进胃里,刺激胃引起腹痛或呕吐6出血量大,休克前兆,快送医出血性休克的前兆有:面色苍白、出虚汗、心率快、精神差等,这时让宝宝采取半卧位,同时尽快送医院。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鼻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处理。反复出血,一定要找原因如果小朋友反复流鼻血,可以用冷冻、激光、微波及化学药品进行局部治疗。较少量的鼻出血,可用1%麻黄素滴鼻剂滴鼻,通过收缩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另外,除了止血外,鼻出血的治疗要从病因入手:如果是鼻炎引起的鼻出血就要先治疗鼻炎;外伤或鼻异物引起的鼻出血就要处理外伤、取出异物;如果是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出血,如猩红热、上呼吸道感染、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则要针对这些疾病治疗。
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或增殖体,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处,属于淋巴组织,表面呈桔瓣样。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腺样体肥大系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 从而引起鼻堵、张口呼吸的症状,尤以夜间加重,出现睡眠打鼾、睡眠不安,患儿常不时翻身,仰卧时更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等。本病最多见于儿童,常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合并存在。病因及病理生理本病常见原因为炎症如急慢性鼻炎,扁桃体炎,流行性感冒等反复发作,使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导致鼻阻塞加重,阻碍鼻腔引流,鼻炎鼻窦炎分泌物又刺激腺样体使之继续增生,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本病也常常有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儿童鼻咽腔狭小,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耳、鼻、咽、喉等处症状。(1)耳部症状:咽鼓管咽口受阻,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减退和耳鸣。(2)鼻部症状:常并发鼻炎、鼻窦炎,有鼻塞及流鼻涕等症状。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睡时发出鼾声,严重者出现睡眠呼吸暂停。(3)咽、喉和下呼吸道症状:因分泌物向下流并刺激呼吸道粘膜,常引起夜间阵咳,易并发气管炎。(4)腺样体面容:由于长期张口呼吸,致使面骨发育发生障碍,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全身症状患儿表现为厌食,呕吐、消化不良,继而营养不良。因呼吸不畅,肺扩张不足,可导致胸廓畸形。夜间呼吸不畅,会使儿童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生长发育障碍,家长可发现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多变、夜惊、磨牙、盗汗、尿床等症状。腺样体肥大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鼾声过大和睡眠时憋气为两大主要症状,睡眠时张口呼吸、汗多、晨起头痛、白天嗜睡、学习困难等也是常见的症状。主要危害容易形成“腺样体面容”由于儿童鼻咽部比较狭小,当腺样体肥大时,由于鼻塞影响呼吸而靠嘴张口呼吸,长期用口呼吸,气流冲击硬腭会使硬腭变形、高拱,久而久之,面部的发育会变形,出现上唇短厚翘起、下颌骨下垂、鼻唇沟消失、硬腭高拱、牙齿排列不整齐、上切牙突出、咬合不良、鼻中隔扁曲等,面部肌肉不易活动,缺乏表情,长得很像是猪八戒或丑小鸭,医学上称之为“腺样体面容”。易患气管炎小儿腺样体肥大可造成鼻子发堵,致使患儿的鼻涕向咽部倒流,刺激下呼吸道黏膜,常引起阵阵咳嗽,容易患气管炎。易造成儿童精神不振、反应迟钝患儿长期用口呼吸、鼻子不通气,易造成头部缺血、缺氧,出现精神萎靡、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现象。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由于儿童发育需要大量的氧分,而打鼾会使孩子在睡眠中严重缺氧,直接导致脑部发育的供氧不足,引起促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不但影响孩子的身高,而且身体抵抗力下降,还将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智力。所以,这类孩子不仅易患呼吸道感染,而且易患鸡胸、漏斗胸,甚至诱发肺源性心脏病。因此,儿童打鼾比成人有更大的危害。诊断检查(1)患儿张口呼吸,有时可见典型的“腺样体面容” 。(2)口咽检查见硬腭高而窄,咽后壁见粘性分泌物从鼻咽部流下,多伴有腭扁桃体肥大。(3)前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大量的分泌物,黏膜肿胀。(4)纤维鼻咽镜检查在鼻咽顶部和后壁可见表面有纵行裂隙的分叶状淋巴组织,象半个剥了皮的小桔子。常常堵塞后鼻孔三分之二以上。这是目前腺样体检查的最常用的方法。(5)鼻咽侧位片测量:可测量鼻咽气道的阻塞程度。(6)触诊用手指作鼻咽触诊,在鼻咽顶及后壁可扪及柔软块状物。(7)CT:CT轴位像可见鼻咽气腔变形变窄,后壁软组织增厚,密度均匀。疾病治疗保守治疗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腺样体将逐渐萎缩,病情可能得到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药物医疗有的患儿常常伴有鼻炎,鼻窦炎,经过恰当的治疗鼻腔通气好转,临床症状可以减轻。手术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手术切除腺样体,手术常同扁桃体切除术一并进行,如果扁桃体不大且很少发炎则可单独行腺样体切除。[1][2]疾病预防1、 对腺样体肥大不能轻视。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当孩子有听力不好或经常鼻塞、流鼻涕时,要想到可能不仅仅是耳朵或鼻子的病,还要检查是否有腺样体肥大。2、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特别注意小孩感冒等情况。尤其是小孩在2-10岁期间,应提高预防,如尽量避免小孩长期感冒,流鼻涕,鼻塞,咳嗽,搓鼻子、揉眼睛、打喷嚏等症状,如果还伴有听力不好、明显打鼾等症状,则应去医院诊断治疗。
一:分类 可分为五种类型:癔症性失音、习惯性发声障碍、变声期假音、嗓音滥用和喉手术后发音障碍。二:临床特点 各类型特点: 1.癔症性声嘶:突然失音或失语,嗓音质量为耳语,既往无喉病史。检查可发现声带不能内收,但咳嗽时声带可以内收。 2.习惯性发声障碍:喉部急性炎症愈合后仍持续声嘶,以假声带代偿内收为特点。 3.变声期假音:变声期喉逐渐发生或突发发生,音调不稳定,可有异常高调。俗称男生女调。 4.嗓音滥用:为长期间断性波动性发声障碍,由于用声过度引起。发音调低,说话时喉痛。 5.喉手术后发声障碍:发音不稳定,时好时坏,声带痉挛,室带代偿。说话多喉痛。三: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去除患者心理障碍。 嗓音质量:以暗示治疗为主,可有多种方法,包括发声训练,嗓音掩盖发声训练及嗓音矫正仪器反馈治疗、局部推拿按摩,针灸等。
1.饮食:术后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食、半流食,饮食宜温凉,避免过热、过硬损伤粘膜引起伤口出血。禁止吸烟、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体位:保持良好的体位对术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采取半卧位可减少头部充血、出血,且便于分泌物吐出,减轻局部肿胀。术后二日适当活动,对于缓解疼痛、增强身体抵抗力尤为重要.3.嘱患者将口内分泌物轻轻吐出,不宜用力咳,更不能咽下,以免引起胃部不适,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当天给予局部冷敷,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减轻疼痛和肿胀。嘱病人多次少量饮水,湿润口咽部,或术后于患者口部盖湿纱布以湿化吸进的空气。4.严密观察鼻腔堵塞物有无松动脱出,若纱条脱出,切勿用手拉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患者出现阵发性喷嚏、咳嗽时应指导患者张口深呼吸,以免堵塞物脱出引起出血。5.疼痛者可做做深呼吸,以放松肌肉,或用听音乐、看书、与患者交谈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必要时适量应用止痛药物以缓解症状。6.术后3天内不应从事体力或大运动量活动,以防出血。7.手术后要定期复诊:术后7天复诊,不适即时随诊,定期让医生了解术腔情况,必要时应进行术腔的清理,以保证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