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医生是个线下话很少的人,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宝妈学习了解的同时放松一下。
崔医生是个很严肃,话很少的人,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本就心力交瘁的宝妈乐一下。崔医生是个很严肃,话很少的人,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本就心力交瘁的宝妈乐一下。
来源:网络 一提到给宝宝断奶,许多妈妈都很头疼。网上疯传的断奶年龄,说什么的都 有“ - 8个月就该断了,不断奶她就不好好吃饭! - 1岁就该断了,母乳也都没什么营养了! - 1岁半到2岁时断最好,不能再晚了! 没想到,直到现在,关于孩子断奶的「标准」年龄,依然有这样多的信奉者。就好像,错过就是害了孩子。 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怎么可以用冷冰冰的标准一刀切地断奶呢? 01断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关于何时断奶这个问题,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一些权威机构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纯母乳喂养6个月,之后逐渐添加辅食后,应继续母乳喂养至少12个月; ●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甚至更长。 因此我们建议妈妈们,应该母乳喂养至少到孩子1岁。 当然,如果确实存在一些特殊因素,比如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医学原因,或者某些不可控因素等,提前断乳也是完全可以的,千万不要因此而有太大压力。 如果孩子2岁后,依然想吃母乳,那么也是很好的,可以让孩子吃到自然离乳为止。对于那些亲戚朋友说的,“哎呀,这么大了还吃母乳?”“吃奶没营养,该断奶了”,听听就行,别放在心上。 什么时候断奶,决定权应该在妈妈和宝宝自己手里。当宝宝自己不再想吃母乳,或者妈妈不想再喂奶,甚至两个人都很默契的想断奶,那就完全可以实施操作了。 02断奶最佳时机是:自然离乳!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更长时间。 至于季节问题,坊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春秋传染病多,不适宜断奶;冬夏不是太冷就是太热,断奶会影响宝宝食欲。 总结下来,宝宝断奶并没有最合适的年龄和季节。什么时候断奶,关键看这两点! 1宝宝与宝妈心里准备充足 宝宝:自愿地不需要再吃奶并且已经可以依靠吃奶以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需求。 宝妈:首先,宝妈需要有坚定地信念,不受外界错误母乳喂养的观念影响。 其次,宝妈与宝宝已经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不会因断奶使宝宝失去“安全感”。 2宝宝身体准备充足 至少6个月以上,营养摄入能满足生长发育需求;有充足的睡眠和活动时间。 纯母乳喂养几乎是“百利无害”,但也有一些特定情况需要混合喂养,甚至不建议母乳喂养。 建议混合喂养情况 ● 母乳养分供应不足,婴儿出现明显营养摄入不足症状; ● 低血糖高危的婴儿; ● 体重出现下降,并超过出生时体重7%的婴儿。 不建议母乳喂养情况 ● 感染HIV(艾滋)和HTLV-1(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的妈妈; ● 患有传染性疾病,可将病毒传染给宝宝; ● 结核未经治疗期。 03根据月龄科学断奶 说到断奶方法,“乳头抹辣椒”、“妈妈突然消失”这些方式都不可取。根据宝宝不同月龄,有不同的断奶方式。 1、6个月以下不建议断奶。 如有特殊原因必须断奶,需提前让宝宝适应奶瓶,并选择与妈妈乳房颜色、质地差不多的奶嘴;宝宝适应奶瓶后,逐渐将奶瓶内的母乳替换为配方奶。 2、6个月~1.5岁 在原有喂奶时间,先瓶喂配方奶30ml,然后母乳喂养。每隔一周增加50ml瓶喂配方奶,直到宝宝完全脱离母乳。可以先减少白天母乳亲喂,再减少夜间的。 3、1.5~2岁 保证辅食的多样性,在宝宝习惯吃奶的时间用其他方式吸引注意力,或带出去玩耍,不主动提起吃奶。 4、2岁以上 可以通过绘本、对话等形式鼓励宝宝自己放弃吃奶,如果宝宝吃奶意愿依旧强烈,就不要强求。如果宝宝成功了,需要及时鼓励。 一般是推荐自然离乳的。不遵循年龄,不管季节,只根据自己宝宝实际的心理状态和发育状况,来进行离乳。 它和强制断奶的区别在于:强制断奶是「宝宝被迫地被动接受」,而自然离乳是「宝宝有了心理准备,主动接受」。 当然,如果真的到了需要断奶的那个时机,也请循序渐进地来好吗,对你对宝宝都好。 最后再次唠叨,断奶是只有你跟宝宝两人才能决定的事,不应该是在别人的压力下做出的决定。 自然离乳不是挺好的嘛,毕竟—— 宝宝是自己的 奶水也是自己的 喂奶也是自己喂的 凭什么就要听别人的瞎叨叨 …………
你家孩子的大便正常吗?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的健康,其中孩子的大便是否正常是家长尤为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大便是正常的,什么样的大便是异常的。大便是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吸收以后排出体外的食物残渣,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2小时。大便的次数每个人都不一样,只要没有腹胀、腹痛,排便时舒畅,大便是软的,一天一次,两天一次,或者几天一次都是正常的。婴儿的大便次数较成人多,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孩子,一天3-4次都是正常的。人工喂养的孩子每日1-2次。大便的形状,也就是软硬度,是否成形。婴儿一般是糊状便,儿童和成人是香蕉状便。大便的颜色一般是黄色的。这是因为消化过程中,肝脏产生胆汁,在肠道先是黄绿色,随着不断稀释,逐渐变为黄色,被肠道细菌还原后,变成白色,在肠道下段被空气氧化后再次变成黄色。所以,一般情况下,大便是黄色的。大便颜色可以被食物影响,吃了很多绿叶菜,大便可能是绿色或偏黑色。如果吃了动物血液,大便也会是黑色的。如果大便是白色的,就说明胆汁没有到达肠道,提示胆道梗阻,是一种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吃富含铁的蔬菜、血液,大便却是黑色的,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消化道的出血,小孩子容易鼻出血,吞咽后也可能出现黑色大便。如果大便带血,一种情况是鲜血混在大便里,或者是有少许血滴、血丝,提示下消化道出血,或者肛裂等直肠肛门疾病。大便的气味也需要特别注意。吃肉多大便臭味明显;碳水化合物消化的不好会产生酸味;腥臭味、鱼腥味提示肠道细菌感染,要特别注意!婴儿的大便比较特殊,和喂养方式关系密切。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多是糊状的,金黄色或者淡绿色,不臭,稍酸,每天1-7次或1-2周一次(只要宝宝喂养正常,没有腹胀表现,大便性状好,不影响吃奶、睡眠,体重增长良好)都是正常的。配方奶喂养的孩子,大便要稠些,次数较少,颜色呈淡黄色或褐色,臭味更明显些,出现奶瓣的几率要大。添加辅食后,大便会更稠些,颜色更深,更臭。刚开始添加菜泥的宝宝,大便里有少量的菜泥是正常的,不是肠道功能不好的表现哦!如果出现大量菜泥,大便变稀,说明孩子对菜泥吸收不好,可以过段时间再添加。对于宝宝大便里的奶瓣,就是白色的颗粒状、小块或瓣状物,可能是酪蛋白的凝结物,所以配方奶喂养的孩子出现奶瓣比较多。新生儿排完胎便后,容易出现奶瓣,是孩子肠道刚开始工作,正常的适应阶段。若果孩子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就需要到医院检查,可能提示孩子消化功能有异常。大便里的泡沫是什么呢?泡沫就说明大便里有气体,气体是没有吸收完全的糖分在大肠被细菌发酵产生的,还有酸味产生。如果长时间如此,需要警惕乳糖不耐受!大便里的黏液是怎么回事?黏液是肠黏膜分泌的,是肠道的一种防御屏障,防治异物进入肠黏膜,还能润滑肠道,便于大便排出。正常时,量很少,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比较明显,说明黏液分泌量大。如果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只有黏液便一点异常,不用担心,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如果黏液便,还带血,或有脓液,腥臭味明显,腹痛腹胀,甚至频繁呕吐,那说明肠道出现了严重的疾患,需要及时就医。比如,侵袭性细菌性肠炎,会出现粘液脓血便;大孩子的炎症性肠病,会出现粘液便、脓血便;便秘的孩子因为大便太硬不好排,所以肠道分泌更多黏液。现在你知道孩子大便什么样是正常的,什么样是异常的吧!
儿童慢性腹痛是小儿消化科常见主诉,临床医生一般都会给开腹部超声检查做一个疾病检查,家长也乐于接受,因为没有辐射副作用。也因为孩子慢性腹痛而苦恼,有时家长会在孩子做超声检查时就问检查医生,“超声有没有问题”,有些超声医生回答“淋巴结有点肿大”。拿报告到临床医生那里,就轻易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而且家长一看超声结果和医生说的一致,也就深信无疑,而且现在对这诊断也根深蒂固,但它却背负罪名太久太久。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定义:是好发于7岁以下,春冬季好发,多属病毒感染,常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者继发于肠道感染之后,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痛等,腹痛为隐痛,部位不固定,但以右下腹痛多见。为什么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这么多?1.那么儿童慢些腹痛很多医生会考虑肠系膜淋巴结炎,其实就是无腹痛的正常健康儿童去做一个腹部超声检查,十之八九也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为什么?这是婴幼儿生理特点决定的,婴幼儿期淋巴结全身有5-6百个左右,淋巴结全身联网互通丰富发达,对炎症反应灵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机体和抗争病菌感染。所以有受感染过的地方,那附近的淋巴结就会肿大,这是它抗争病菌史的丰碑纪录。这个诊断看上去貌似很有依据也很合理,但并不一定与慢性腹痛有半毛关系。3、在现实中很多儿科临床医生就看报告诊断疾病,却忽视了详细询问小儿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是否与饮食有关腹痛,父母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史,大便情况是否干燥情况询问。其实儿童慢性腹痛病因很多有时也很复杂,懂儿童消化方面医生往往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合理的辅助检查,然后综合分析得出临床诊断,而不是就凭一张腹部超声检查就诊断。儿童慢性腹痛往往大多为功能性腹痛比较多,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腹型偏头痛、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所以别再让肠系膜淋巴结炎背负一生罪名。即使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大于2公分),家长也不必紧张和焦虑,定期腹部超声检查,不滥用抗生素治疗,否则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合理健康规律饮食,不喝饮料喝冷饮对小儿来说相当重要。
此文用于患有慢性胃炎的门诊患儿的诊后指导,请结合诊治过程使用。力求言简意赅,有不全面之处在所难免。一、饮食有节,清淡好消化儿童出现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饮食不节,所以,胃炎患儿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调整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能爱吃就吃很多,不爱吃就吃很少,饥一顿饱一顿对胃肠非常不好。避免挑食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应该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适量的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豆类坚果,以及充足的奶制品(坚果、豆类要选择适当的烹饪方法,不可过食,如果合并牛乳过敏或乳糖不耐受,可先不摄入奶制品)。具体可以参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定时吃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每天吃饭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两餐间隔4~6小时。要每天吃早餐,保证早餐的营养充足。三餐不能用糕点、甜食或零食代替。如果每次餐后患儿不适,可以少食多餐,减少每餐饭量,增加餐数以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总量。细嚼慢咽清淡好消化做到清淡饮食,少吃含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快餐。忌辛辣、油腻、生冷、粗糙、过硬等食物。粗纤维的食物少吃,食物温度要适中,不可过热更不能过凉。冷饮瓜果建议先不要吃。不吃零食尤其是糖果、膨化食品,也不要喝饮料。进餐时心情舒畅二、规律生活,避免着凉早睡早起,适量运动。随着天气增减衣物,不要着凉。尤其是不要凉着肚子。三、心情舒畅,避免刺激保证孩子的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减少精神刺激。尤其是就餐前后别批评孩子,容易加重胃炎的症状。四、避免烟酒有的家长觉得好玩,给小孩子一点酒,这是绝对错误的。大一点的孩子接触白酒啤酒的可能更大些,无论有无胃炎,都不要喝酒,对孩子的胃肠道在内的多个系统都有着严重的伤害。大孩子不可以吸烟,小孩子要避免二手烟、三手烟,建议家长不要吸烟。五、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有相当一部分胃炎患儿,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P)。对于有胃肠道症状的HP感染儿童,需要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治,必须按疗程服药。如果2、3个疗程仍不能清除,如果没有症状,可以不再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疾病还有很多。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想欧美人一样进行分餐,因为幽门螺旋杆菌会“传染”。有调查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密切基础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如果父母感染了病菌,其子女染病的机会比其他家庭的孩子高很多。所以,为了防止“传染”,家中宜实行“分食制”,食物分开,食具最好也要分开,餐具蒸煮消毒。平时,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勤刷牙,以清除藏在牙垢中的幽门螺杆菌。我们发现,孩子有胃炎,父母也“胃口不好”的情况很多,其中很多父母也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孩子进行HP根治的时候,其家人最好也检测有无HP感染,如果有可以一起治疗,否则容易出现孩子治好了,没过多久再次被家人感染的情况。六、必要的随诊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就诊开药后,规律服药,按照上面的注意事项生活,症状几天后就可以消失。但是有一小部分患儿效果可能不理想,这时候就需要再次就诊复查,调整用药后可能就好了。当然,还有的孩子需要进一步检查化验。比如胃镜、肝胆胰脾彩超、肝炎抗体、过敏原、胃泌素、胃电图等检查。有一些疾病在沧州本地确诊不了,治疗效果不理想也就无法避免。七、避免复发有人说胃病属于“三分治七分养”,因为就算治疗后孩子症状全消失了,胃粘膜要恢复到完全正常,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上面提到的注意事项,在孩子“好了”以后也要坚持。否则,孩子的胃炎还会“复发”。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一定要持之以恒。相关阅读:孩子得了胃炎应该注意哪些事情——“三分治七分养”认识幽门螺旋杆菌——必须清除HP,否则它让你和胃癌越来越近 吴昱医生个人公众号 ↑儿童腹痛多学科会诊↑ ↑儿童头痛多学科会诊↑
对于抽动障碍的患儿可以采用相反习惯训练的行为疗法,具体做法为,当患儿出现发声抽动时,则对患儿进行有规律的闭口动作训练。也可采用松弛训练疗法,教患儿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上下肢、全身肌肉进行放松,闭目进行想象。另外还可训练患儿深呼吸放松法,让患儿站立,双肩下垂,闭目慢慢地做深呼吸,以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减少抽动症状。
提起EB病毒,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好像和自己毫无关系。其实不然,EB病毒是一种很常见的对人类致病的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普遍。约90%以上的成年人EB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甚至可以说所有的成年人都感染过EB病毒!为什么感染率如此之高的病毒,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呢?是因为大多数EB病毒原发感染是急性感染,而且大多没有临床症状,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发病。所谓轻型发病,临床表现接近“感冒”,在不知不觉中就好了。所以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曾经得过EB病毒感染。
小儿便秘非常常见。治疗小儿便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 要让小儿养成解大便的习惯,早晚要蹲厕所。二. 要多吃蔬菜,特别是一些含纤维素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白菜等。少吃膨化食物,多喝水。三. 家长给小儿做顺时针的腹部按摩,一次3-5分钟,一日2-3次。 如果效果不明显可服用一下药物,双歧杆菌活菌片0.5克,一日3次。乳果糖口服液,每日早晨空腹口服10毫升。
很多孩子接种疫苗之后会发热,这到底是正常还是异常,需不需要使用退热药呢?吴昱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大家简单的说一说!(以下言论结合文献报道及自己的经验总结而成,仅供大家参考,具体情况请听接种医生或接诊医生的指导) 所谓疫苗,是将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制作而成的生物制剂。因为已经减毒或者灭活处理,疫苗对于绝大多数人群是不致病的,也没有什么危害可言。 但是,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机体状态的不同可能导致个别人对疫苗的反应各不相同,于是有些人出现了发热之类的疫苗接种后反应。也有些特殊人群,比如先天或后天的免疫功能低下、紊乱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比较严重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有人致死致残。 不过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多数属于罕见病的范畴。所以,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接近于零。 对于特殊免疫状态的孩子,有特殊疾病的孩子,有单独的疫苗接种指南,需要特殊处理。我们普通人就按着孩子的疫苗接种本按部就班的接种疫苗就可以了。今天我们重点说的是最常见的反应——发热。 是不是接种疫苗之后只要出现发热,及时疫苗反应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指南,符合下面几个条件,才能诊断为疫苗后发热。1、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出现发热;2、发热温度不超过38.5℃,发热持续时间约1-2天;接种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乙脑等减毒活疫苗后5-7天可能会出现短暂发热,1-2天可退热。3、少数可能伴有头痛、烦躁、哭闹等不适,或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1-2天可自行消失。 以上情况属于接种疫苗后引起的轻微反应,不用过于担心,可以自行对症处理。同时观察孩子的状况,异常需要到医院就诊。(这就要求家长具有一定的健康常识和观察能力)。 具体方法:适当休息,加强观察,物理降温,使用降温贴等方法。如果出现下列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1、高热,体温超过39℃;2、发热持续不退,特别是3月龄以下的孩子,或者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3、接种后数天才出现高热,不一定与接种疫苗有关;4、伴有腹痛、腹泻、呕吐、头痛、皮疹,甚至抽搐;5、精神状态差,尿少,口唇干燥,手脚发凉等;6、伴有咳喘、呼吸困难等不适。 其实如果是疫苗后反应,多数只是发热。如果伴有明显其他症状,比如咳嗽、流涕、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吐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头痛、呕吐、精神差、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就需要到医院看看有没有其他情况。 其实这并不少见,大家想一下,很多时候孩子接种疫苗都是比较小,天气不太好,甚至是头一次出家门,家长护理起来没有经验,不是穿多了,就是穿少了,接种疫苗过程中孩子一哭一闹一出汗,就容易着凉受风,所以,好多接种完疫苗回家晚上就发热了,其实不是疫苗反应,而是接种疫苗过程中孩子生病了,多是呼吸道疾病。会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如果当成疫苗后反应,一直在家对症处理,可能病情会加重,变成肺炎也有可能。 所以,大家在带着孩子外出接种疫苗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护好孩子,避免生病。 同时,也不要因为害怕孩子会生病,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疫苗反应,再加上近期接连出现的疫苗生产流通异常,而不给孩子接种疫苗。因为疫苗是防治许多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因为疫苗会帮助人们避免许多严重的致死致残的传染病:乙肝:中国人中非常普遍携带的嗜肝病毒,是导致病毒性感染、肝硬化、肝癌的头号原因,而且终身携带,无法根治,疫苗是预防的唯一手段。结核病:虽然已经明显的减少,但是大有抬头趋势,而且耐药结核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所以卡介苗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结核的危害。麻疹:麻疹可以导致孩子出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就算治愈后,一生之中还有一个不知何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硬化性全脑炎,不发病则以,一发病就无法治疗。风疹:多数风疹感染很轻,但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原因,是流产、早产、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接种疫苗很重要。 最后,接种后疫苗,好多人怕影响疫苗效果,不敢使用退热药物,这其实是不对的。如果孩子体温不到38.5℃,同时孩子一般状况良好,没有热性惊厥病史,可以不使用退热药物;相反,体温超过38.5℃,状态变差,明显的不适感,有热性惊厥病史,就应该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相关链接:小儿发热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扫一扫关注吴昱医生订阅号,学习更多健康知识。转发给朋友,让孩子们共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