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乐山市人民医院正式成立脑血管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脑卒中中心、NICU),它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神经重症、急诊科和神经影像科相关人员组成,目前脑血管病中心暂挂靠神经外科。郑念东主任医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1名。具有强大的脑血管疾病诊治、手术和介入治疗团队,必将造福乐山病患。从2018年5月7日起周一至周五,医院开设“脑血管专病门诊”。
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超声科医生、临床医生经常会给出不同的建议,让患者怎么选择?美国、欧洲、日本及国内的颈动脉斑块研究的结果,希望能为大家给出目前较为科学的建议。患者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后,最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1、颈动脉斑块到底是什么;2、斑块会不会导致脑梗塞;3、是否需要吃药治疗;4、如何复查颈动脉斑块。1颈动脉斑块到底是什么通俗的讲,血液常年在血管里不断的流动,血液里的脂质成分就会缓慢的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了斑块。经典的斑块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时期:1、脂纹期,顾名思义也就是血管壁上可以看到脂质的纹路;2、纤维斑块期,这时的斑块内的脂质成分较少,以纤维样的物质为主;3、粥样斑块期,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太爽,斑块内已经有了软乎乎的脂类物质,斑块看起来也是灰黄色的,但由于粥样斑块表面还覆盖一层纤维样的物质作为保护,因此还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4、斑块的继发病变期,斑块表面的纤维样物质会有破损,斑块的局部可能会诱发血栓形成,脂质物质也可能会脱落到血管远端,这个时期才是斑块会造成危害的阶段。有研究发现婴儿的血管壁就会有微小脂纹形成,更何况很多油腻的中年人了,斑块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生伴侣啊!但幸运的是,我们在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斑块,主要会在纤维斑块期,少部分会在粥样斑块期,因此不用盲目的紧张。美国统计大于40岁接受超声检查的人群中,62%的人有颈动脉斑块。日本对46-74岁的健康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75.1%的人有颈动脉斑块。我国对2681名中老年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0.3%。2颈动脉斑块会不会导致脑梗塞门诊患者:我已经有颈动脉斑块了,血管是不是已经狭窄了?是否斑块会脱落到脑子里呢?由于这两个问题都是细思极恐型。毫无疑问颈动脉斑块发生与心脑血管事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只有那些不稳定斑块,也叫高风险斑块才与脑卒中相关,绝大多数人的颈动脉斑块都属于稳定安全型的。正如前面提到60-70%的人在体检时会发现颈动脉斑块,而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345.1/10万,也就是0.345%。由此可见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脑卒中的发生率根部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概念,因此发现颈动脉斑块并不等同与脑梗塞。颈动脉斑块导致脑梗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是颈动脉斑块生长的足够大,导致颈内动脉出现严重的狭窄,引起远端脑组织的供血不足。我们在看超声报告时会看到一个颈动脉斑块厚度的指标,由于颈内动脉的直径就有5-6mm,因此斑块厚度只要小于4mm,是不会对脑组织供血造成明显影响的。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是看超声报告中的流速,正常的颈动脉流速多小于100cm/秒,如果流速超过200cm/秒了,就说明颈动脉出现狭窄了,需要请专科的医生协助治疗。至于狭窄导致流速增快的原理,就如同我们用手指去堵自来水龙头会导致水流速度明显增快一样。颈动脉斑块导致梗塞的第二种方式是不稳定斑块表面的纤维样物质不完整了,脂质类物质直接和血液接触,一方面脂类物质会诱发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脂类物质本身也会脱落,造成远端脑血管的堵塞。因此只要颈动脉超声结果没有发现血流速度的增快,也不存在不稳定斑块,不论这个斑块回声是强的,弱的还是不均质的,都是安全的,无需杞人忧天般的担心会出现脑梗塞。当然如果能拿给专业医生判读报告会更为靠谱,比如找我看看啦。3发现斑块是否需要吃药和手术传统意义上引起斑块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糖、吸烟及饮酒,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使脂类物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诱发斑块体积增加。因此发现斑块后血压、血糖都要通过药物控制在正常范围。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该戒除就戒除吧。比较纠结的是降血脂药物什么时候开始应用,由于斑块的主要成分就是脂类物质,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就是控制斑块成分的来源,理论上对于防止斑块体积增大是有意义的,但是考虑到降脂药副作用的因素,并不是发现斑块就要吃降脂药物。目前国内外较为统一的意见是如果颈动脉斑块造成狭窄程度小于50%,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可以不吃降脂药,血脂异常就吃药。如果颈动脉斑块造成的狭窄程度大于50%,无论血脂是否异常都要吃药。因此对于那些体检发现无如何症状,进一步评估为稳定的低风险颈动脉斑块,如果没有高血脂,可以先不吃降脂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控制颈动脉斑块更为适宜。如果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大于70%,或出现脑梗塞等神经系统征兆、狭窄大于50%,就需要评估手术治疗了。
颅内脑膜瘤(meningioma)是人类第二常见的脑肿瘤,大约占颅内肿瘤的20%,仅次于胶质瘤。脑膜瘤中大约90%属于良性肿瘤,男女比例约为1:2,但恶性脑膜瘤则以男性多见。脑膜瘤起源于颅内蛛网膜细胞,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颅底(如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等)。脑膜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但蛛网膜细胞的分裂率很低,因此脑膜瘤的发生必须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一般认为脑膜瘤的发生可能是内因(如22号染色体基因异常、雌激素、生长因子及受体等)与外因(如外伤、放射线损害、病毒感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脑膜瘤分为低复发风险和非侵袭性生长的脑膜瘤(WHO 1级,良性)与高复发风险和/或侵袭性生长的脑膜瘤(WHO 2级或3级,非良性)两大类,前者包括内皮细胞型、纤维型、沙粒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化生型,后者包括非典型、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横纹肌样、乳头状型脑膜瘤(WHO 2级)和间变性/恶性脑膜瘤(WHO 3级)。脑膜瘤中绝大多数属良性肿瘤,只有10%左右属非良性肿瘤。临床表现1.脑膜瘤绝大多数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有报道脑膜瘤早期出现症状平均2.5年,少数可达6年之久。但少数脑膜瘤呈恶性生长,发展较快,病程较短。2.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尤其在高龄病人。 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神经组织有充分的时间来适应肿瘤的生长,所以往往肿瘤长得很大,而症状仍然较轻。患者可以有严重视乳头水肿或者已经有明显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但是没有明显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高龄病人由于常常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内代偿空间较大,所以颅高压症状出现更晚。但当肿瘤长得很大,神经系统失代偿时,可以出现病情迅速恶化乃至脑疝。3.一般多先有局灶神经刺激症状。癫痫等刺激症状往往出现在神经麻痹症状(如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之前,这是由脑膜瘤大多呈膨胀性缓慢生长的特点决定的。4.颅骨受累表现。 脑膜瘤可以引起邻近颅骨的增生或破坏。可引起颅骨内板的增生增厚,少数可以引起局部骨板变薄和破坏。某些病例肿瘤可以长至头皮下方,形成包块。辅助检查 1.MRI 是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具有可以三维成像、不受骨伪迹影响等CT所不具有的优点。MRI平扫和增强扫描一般可以较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神经血管的关系,可以帮助判断肿瘤质地和血供,显示瘤周水肿、肿瘤形状大小、脑膜尾征等信息。2.CT 与MRI比较,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基底的骨质增生或破坏,也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的钙化、出血。3.MRV 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对静脉窦的侵犯情况,了解静脉窦是否受到肿瘤压迫而狭窄或闭塞。4.DSA 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并非每个脑膜瘤病人都需做DSA 检查,但它能显示脑膜瘤所致的血管移位、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肿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等信息,有利于设计手术方案。术前栓塞对于血供异常丰富的病例可以为减少术中出血提供帮助。对于判断静脉窦的受累情况,已被MRV所代替。鉴别诊断1.胶质母细胞瘤 靠近大脑凸面或颅底生长的胶质母细胞瘤,往往表现为明显强化的实质性病灶,但脑膜瘤病史较长,发展较缓慢,影像学上囊性坏死少见,常有脑膜尾征。2. 血管外皮瘤 与脑膜瘤有很多相似性,1993年以后的WHO分类将其从脑膜瘤中分离开来。但血管外皮瘤容易复发和颅内外转移,肿瘤血供特别丰富,一般无钙化和骨质增生,部分病例有局部骨质破坏。3.血管母细胞瘤 肿瘤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常可见血管流空影,肿瘤多发常见,部分病例可有家族史,可同时伴发肾、胰、肾上腺等器官的囊肿或肿瘤。4.神经鞘瘤 肿瘤常有囊变,无脑膜尾征,一般无钙化等可助鉴别。5.转移瘤 具有病情发展迅速,常有原发病灶,肿瘤坏死囊变常见,瘤周常有明显水肿等特点。治疗1. 手术 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争取做根治性手术,对于有条件者应将肿瘤及其附着的硬膜和受侵犯的颅骨全切除,以减少复发。2.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 包括珈玛刀、X刀、射波刀等。适用于手术切除较困难风险较高部位(如海绵窦)的肿瘤,或者手术无法全切除部分肿瘤残留者,或者身体状况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肿瘤直径以<3cm 为宜。肿瘤位于矢旁、镰旁、侧裂、靠近皮层主要回流静脉者,放射神经外科治疗后发生脑水肿的风险较大。3.普通放射治疗 主要应用于非良性脑膜瘤(如不典型脑膜瘤和间变性脑膜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以延缓复发。4.介入治疗 主要作为手术前的辅助治疗,通过术前栓塞减少肿瘤血供,以方便手术切除,主要用于颈外动脉供血为主的血供异常丰富的肿瘤。5.其他疗法 目前还没有关于药物治疗脑膜瘤的成功报道。激素受体拮抗药、间质内放疗等的疗效尚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复发脑膜瘤的处理对于复发脑膜瘤的治疗,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肿瘤大小、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如果再次手术引起严重残疾或危险的可能性较小,应该首选手术治疗。对于不适合再次手术者,可以酌情选用珈玛刀、X刀或者普通放射治疗等措施。无症状脑膜瘤的处理 随着CT和MRI的普及应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发现脑膜瘤时并无症状。对于影像学上显示肿瘤有钙化、质地较硬(MRI T2为低或等信号)、体积较小(直径<3cm)的无症状脑膜瘤,有可能可以避免手术,但需密切随访观察,发现脑膜瘤后3个月随访一次,如无明显生长,以后每年或每隔一年复查一次。在发现肿瘤迅速增大或出现症状时,需要采用手术治疗。预后据统计,脑膜瘤的5年总生存率为69%,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21~64岁患者5年生存率为81%,≥65岁者为56%。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和预后与年龄、身体状况、肿瘤位置、肿瘤性质、是否全切除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脑膜瘤患者高龄、身体素质差、肿瘤位置深、间变性和不典型脑膜瘤、肿瘤未能全切者,预后相对较差。手术全切除的良性脑膜瘤的5年复发率为20.5%。有报道恶性脑膜瘤的5年复发率为78%。
一、什么是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也叫颅内动脉瘤,但它不是肿瘤,是颅内血管上鼓起的泡泡(就像自行车轮胎老化后鼓包一样),由于长期的血流冲击,泡泡长大,在薄弱的顶端爆裂出血(车胎爆裂漏气),造成颅内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出现突然剧烈的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严重时很快进入昏迷甚至死亡。由于发病时多比较急,人们常常称之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如果发生过出血,不手术处理随时可能再次出血。脑动脉瘤在人群中发生率约6%,有脑动脉瘤的人群年破裂率在1-2%,年破裂患者约有20人/10万人,好发年龄在40-60岁。由于近些年来,检查手段的简易、可及和廉价化,检测出动脉瘤数量明显增多。二、脑动脉瘤病人都会有什么症状呢小的未破裂动脉瘤通常不会导致任何症状,较大的未破裂动脉瘤可能压迫临近脑组织或脑神经而产生症状。这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患者可发生轻微头痛、视物模糊、动眼神经麻痹、言语不清等征兆。如果动脉瘤破裂,患者常突然感觉剧烈的头痛,此种头痛常常被描述为“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这也是动脉瘤破裂最典型的表现。同时,头痛可伴随有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烦躁不安、视物模糊、甚至昏迷等。三、脑动脉瘤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脑动脉瘤在未破裂时,一般不会有症状,我们所担心的是动脉瘤一旦破裂,其致死致残率相当高。在发生动脉瘤破裂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约三分之一经过外科治疗可以治愈,三分之一留下不同程度残疾,三分之一可能死亡。四、为什么会得脑动脉瘤脑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心脏出来的血液约有15%进入仅有1400克的大脑,血流量巨大、血管缺乏支撑是其发生的原因之一。多数学者认为脑动脉瘤是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血管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遗传因素等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五、怎么发现脑动脉瘤(1)CTA(CT血管造影):能够直观、立体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且无创伤。通过注射造影剂,使得脑血管清楚显示。做个CTA,就是静脉推个造影剂,打个大脑CT,几分钟就搞定,费用也不高。(2)MRA(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组织或其他血管的关系,动脉瘤内的血栓及血流部分也能显示,也是无创检查。 (3)脑血管造影(DSA):是脑血管检查精标准,它能精确显示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向、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以及是否合并脑动脉狭窄、斑块、痉挛等,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脑动脉瘤的诊治水平。这种检查是在无菌的导管室完成的,患者平卧于造影台上,术者通过大腿根部或手腕动脉穿刺,在X射线下注射造影剂获得血管的影像。该检查方法为有创性检查,患者会感受到有些不适,费用较贵。六、脑动脉瘤都需要治疗吗脑动脉瘤的危险程度取决于动脉瘤壁的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因素,与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密切相关。相对而言,体积大的动脉瘤一旦破裂,风险往往会更高。多数学者认为小于3毫米的微型动脉瘤可以随访观察,大于5毫米的动脉瘤最好选择治疗。七、脑动脉瘤如何治疗(1)未破裂脑动脉瘤,一旦选择治疗,可以根据动脉瘤生长位置、生长的方式选择开颅手术或介入治疗;(2)破裂的脑动脉瘤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形成,这种情况就必须要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了;(3)大多数的脑动脉瘤通过这两种手术方式都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具体选择要综合参考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脑动脉瘤的部位和解剖特点,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情况,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院的设备条件等。究竟是开颅手术好呢还是介入“微创”手术好,应该由专业的神经外科或神经介入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但是治疗方式选择应该个性化。美国一机构做了大宗病例研究,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6年复发率约1%;“微创”介入栓塞病人6年复发率约34%。目前尚没有预防脑动脉瘤的有效办法。对于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长期抽烟、多囊肾、家族有人患动脉瘤者,应做推荐做头部CTA筛查,发现有脑微小动脉瘤时,要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以便能够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前给予及时治疗。总之,脑动脉瘤其特点是患病率高、破裂率相对较低,但是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在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无论在设备和技术方面都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面肌痉挛为单侧面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快速频繁地抽搐,起病多从眼角抽动开始,然后涉及到同侧口角,严重者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连带颈部肌肉抽动,部分病人可伴有同侧听力下降。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两者在治疗上有什么区别?病因一、原发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是由于面神经、三叉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血管的搏动使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异常放电,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二、继发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继发肿瘤压迫所致,以三叉神经痛常见。面肌痉挛常为肿瘤压迫出现面瘫后转化为面肌痉挛。保守治疗1. 面积痉挛的治疗(1)口服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短期有效,长期效差。(2)局部注射:应用肉毒素注射,起作用3月~8月,可以重复注射。属于对症治疗,不是根治性方法。2.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1)口服西药:卡马西平、得利多、苯妥英钠等。上述药物可暂时止痛或缓解疼痛。此类药物具有耐药性,效果越来越差。常见副作用:粒细胞减少、单纯血小板减少,导致血液病,并可使记忆力减退,视力、听力下降,肝功能损害等。(2)封闭治疗:采用穴位注射药物(无水酒精、甘油、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麻痹阻滞神经,起到症状缓解暂时止痛的作用。多次封闭后止痛效果不佳。不过目前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两种疾病上是可以彻底治愈的,创伤小,不易复发。手术治疗(病因治疗)显微血管减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已经问世四十年,其具有的创伤小、安全性好、治愈率高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特别是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成为目前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肺部有小结节要警惕早期肺癌 ●胸片、胸透查肺癌有缺陷,低剂量胸部CT是发现早期肺癌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肺癌早期有相当部分表现为结节,一旦发现结节,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肺癌是我国死亡率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手术仍是唯一可以根治肺癌的治疗方法。早期的肺癌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中国70%~80%的肺癌病人一发现就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只能依靠体检来早期发现肺癌。然而,在我国的常规体检中,关于肺部疾病的检查,多是通过胸透或者 拍X光胸片来检查,这很可能漏掉一些“隐藏”在心脏、食管、膈肌、肋骨后面的肿瘤,特别是对于小于1厘米的小结节,胸透和拍胸片根本看不见。专家建议,低剂量胸部CT是发现早期肺癌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尤其是吸烟超过20年、每天吸烟超过20支、20岁以前开始吸烟的“三个20”人群,更应该每年做一次低剂 量胸部CT。 华西医院员工肺癌检出率高达1.51% 肺癌是我国死亡率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60.59万,居恶性肿瘤首位。2014年新发人数达到70~80万。因恶性肿瘤去世的病人,五个中有一个是肺癌。女性肺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肺癌大会上,来自四川华西医院的报告让人触目惊心:2015年该院为全院超过40岁以上的员工共1389人做了低剂量胸部 CT,其中580人是男性,809人是女性,结果共发现963个肺部小结节,这其中有问题的结节是33个,最后确诊有21人是肺癌(其中男性7人,女性 14人),肺癌检出率高达1.5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王继勇教授表示,这个结果一方面显示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女性的发病 率迅速上升,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肺部结节对于发现早期肺癌的重要性。 解读: 胸片、胸透查肺癌有缺陷 最好做CT 王继勇介绍,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烟史(现在和既往)、氡暴露史、职业史、患癌史、肺癌家族史、疾病史(慢阻肺或肺结核)、烟雾接触史、空气污染等,其中吸烟是肺癌最大的危险因素。 早期肺癌是没有任何症状的,目前在中国70%~80%的肺癌病人一发现就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只能依靠体检来早期发现肺癌。 目前,低剂量胸部CT是发现早期肺癌的唯一可靠的方法,但是我们每年的常规体检中,关于肺部疾病的检查,多是通过胸透或者拍X光胸片来检查,但这种手段 对于肺癌的高危人群来说,意义可能不大。王继勇介绍,因为当肺部肿块“隐藏”在心脏、食管、膈肌、肋骨后面,特别是对于小于1厘米的小结节,胸透和拍胸片 是看不见的。此时,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做低剂量胸部CT检查。低剂量胸部CT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胸片的4~10倍,可以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国际早 期肺癌行动计划数据显示,LDCT年度筛查能发现85%的I期周围型肺癌,术后10年预期生存率达92%。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低剂量胸部CT筛查 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可见其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 高危人群: 建议每年做一次胸部CT 很多人担心用CT筛查肺癌会摄入很多射线。其实,肺癌筛查用的不是CT的常规剂量,是低剂量的螺旋CT,这时的射线是正常射线量的1/6,也就是连续6年,每年做一次CT筛查,辐射剂量跟平时一次CT的剂量一样。即使是按照常规剂量计算,几年做一次胸部CT,对于健康也没有什么影响。 那么作为常规体检来说,应该多久做一次CT呢? 王继勇表示,如果是40岁以下的普通人群,可以每年做一次胸透或胸片,必要时做低剂量胸部CT;如果是40岁以上,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都要做一次低剂量胸部CT: 1.“三个20”人群:吸烟超过20年、每天吸烟超过20支、20岁以前开始吸烟的人群。 2.家族中有恶性肿瘤病史的人。 3.长期在污染环境工作的人。 提醒: 肺部有小结节 需定期复查或手术 肺癌早期有相当部分表现为结节,不过,并非所有结节都预示着早期肺癌,它也可能是良性病变;恶性结节约占30%~40%。临床中一般认为,如果肺部的结 节小于0.8厘米、边缘清楚光滑的,那么,考虑良性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仍然需要定期观察,如果结节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大,则不能排除是恶性的(如果是恶性结 节,病变增大一倍的时间为300~400天;如果结节倍增时间大于600天,那么说明其恶性概率很低。)大多数结节在两年内未观察到生长,一般可视为良性 或是发展很缓慢的肺癌,建议每年复查。 王继勇强调说,小结节越大,复查越不能偷懒,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1)结节直径小于等于4mm者,应每12个月随访一次; 2)结节直径在4~6mm之间的患者,应每隔6个月随访一次;如果结节没有变化,则每年定期随访; 3)结节直径在6~8mm之间,应在最初的3~6个月之间复查一次,在9~12个月之间再复查一次,如果没有变化,则每年定期随访。 对于多个小的实性结节,随访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应依照最大的结节进行。如果肺部结节大小超过0.8厘米,特别是边缘不规则,看上去有又短又细的毛,则认为恶性的可能性比较高。 王继勇介绍,现在肺部结节的切除手术一般都选用微创的方式进行,通过胸腔镜几个小孔就可以完成手术,术后恢复也很快。所以一旦怀疑小结节恶性可能性较 高,医生会建议直接进行切除。但如果患者年龄偏大或基础疾病较多,小结节的位置比较特殊,不适宜手术或患者不想马上手术的,可考虑先进行病理学诊断。临床 上可用穿刺或超声支气管镜(EBUS)的方法来进行病理学诊断。 虽然目前只有早期肺癌可通过手术根治,但即使是晚期肺癌,中西医结合综 合治疗包括姑息手术、介入疗法、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手段已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生存时间进一步延长,所以即使是晚期肺 癌,也不应轻言放弃,通过综合治疗可使患者尽量延长生命,减轻痛苦。
肿物切除后,我们会常规贴小纱布,术后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就可以去除纱布,再用红霉素或者金霉素软膏,每天三次,保持局部清洁。根据情况可以术后5-7天拆线。手术后是否会有瘢痕?这个问题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尤其是咱们年轻女士面部手术。从医学上说,瘢痕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区别在于这个瘢痕是否明显,过了增生期进入稳定期后呈线状瘢痕就是比较成功的。瘢痕增生程度跟个人体质、肿物部位、肿物大小、年龄、人种等有关系,可根据个人情况及需求不同进行进一步治疗。拆线后一周可以外用瘢痕贴、减张贴、硅酮霜或者康瑞保等抗瘢痕,四肢区域可以用弹力套压迫,需求较高的患者可以术后一月门诊进一步激光治疗,减少瘢痕形成的可能性。具体激光治疗次数和费用需要根据瘢痕大小和长短决定。手术后半年至一年会有不同程度瘢痕增生发红,甚至伴随轻度疼痛瘙痒,除了抗瘢痕治疗还应该注意防晒保湿。
本文来自我的老师:四川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王翔教授 松果体区肿瘤是神经外科难治疾病之一,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是大家更好的了解松果体区肿瘤。 松果体区肿瘤概述 松果体和松果体区是同一个意思吗?松果体是内分泌腺体,是人体最小的器官。松果体是一个中线结构,位于上丘的上面、髓纹的后下方及两侧丘脑之间,是上丘脑的一部分。松果体大小约一颗稻谷那么大(5-8 mm),由于其常常钙化的关系,所以时常能在颅骨的X光或头部CT中看到它。而松果体区的定义是指松果体及其周围的结构,包括前方的第三脑室后份,上方的胼胝体压部,后上方的小脑幕切迹、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前下方的四叠体和中脑顶盖。 2.常见的松果体区肿瘤有哪些?根据松果体区肿瘤组织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瘤、胚胎细胞瘤、绒毛膜癌松果体细胞源性肿瘤: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其它细胞源性肿瘤: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等囊肿:包括单纯性囊肿、皮样囊肿等这其中生殖细胞瘤最多见,达60%~80%,其次为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区肿瘤处理困难吗?松果体区肿瘤的种类很多,除了松果体囊肿外,其他肿瘤类型病变很难通过影像学精确鉴别诊断。而不同类型的松果体区肿瘤的治疗策略差异很大,从对囊肿性病变的观察治疗,到肿瘤性病变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又分活检手术、部分切除和全切手术,非手术治疗又有放疗和可能的化疗,等等。松果体区位置深在,毗邻非常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手术难度大。因此,松果体区肿瘤,从诊断、治疗策略制定、手术以及辅助治疗,均对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极具挑战性。如何发现松果体区肿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症状)由于松果体的部位及内分泌功能特殊性,如果松果体区出现病灶,可能会出现一下症状之一:背侧中脑parinaud综合征:上视障碍、眼睑退缩、集合性眼球震颤、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睡眠觉醒周期紊乱。颅内高压症状:多由脑积水引起,包括头痛、视力改变、步态不稳、认知功能障碍。小脑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内分泌功能障碍:多见于生殖细胞瘤患者同时伴有鞍区病变,垂体功能紊乱。症状1和2是松果体区特有的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症状3是松果体区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往往也是病灶较大的后期表现;症状4和5较少见。需要说明的是,眼睛症状是需要尤为关注的,而偶尔头痛或睡眠障碍这些非典型症状,则不应常规作为松果体病灶相应症状。松果体区肿瘤的治疗策略是什么?松果体区肿瘤的诊治策略,目前较为公认的治疗方案是: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肿瘤组织活检术,术后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确定下一步治疗措施,开颅手术或者放化疗。但由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松果体区肿瘤的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的:1)生殖细胞瘤的存在,其对放化疗的高度敏感性,能否不手术直接放化疗。这个决策取决于对生殖细胞瘤的术前判断;2)肿瘤活检的取材可靠性的问题,导致不能反映肿瘤的真实情况,而需要开颅手术;3)除生殖细胞瘤以外的其他松果体区肿瘤,包括非生殖细胞瘤性的生殖细胞肿瘤,在活检明确性质后,均最好行手术切除。因为有两次手术,对于这类情况,是否在初始就采取直接手术的方式。如何评价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松果体区肿瘤中的作用?较大的松果体区肿瘤往往伴有脑积水。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对松果体区肿瘤所致脑积水疗效确切,术后脑积水缓解率约为85%,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相当。特别是在神经内镜活检肿瘤时,同时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是非常合理和常规的操作。但对于需直接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则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脑脊液通路的畅通,而不需要单独行造瘘术。对于考虑生殖细胞瘤要采取诊断性放疗或化疗的患者,以往的做法是现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以保证在放化疗期间的安全性,但现在也发现放化疗也可使肿瘤短时间内缩小而解除对中脑导水管的压迫,可不必预防性行造瘘或者分流。如何评价松果体区肿瘤活检术在松果体区肿瘤中的应用?神经内镜下肿瘤组织活检术是目前松果体区肿瘤的标准治疗程序之一,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活检的阳性率和准确率则有待进一步提高。包括25%的生殖细胞瘤在内,松果体区肿瘤常含有混合性成分,局部活检可能会出现取材不当,由于都为少见肿瘤,而且取出的组织标本不多,即使是有经验的病理学家,有时也很难作出正确诊断。此外,许多肿瘤( 如生殖细胞瘤)常有炎性和肉芽肿样组织包绕,可能出现错误的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活检术,直接手术切除虽然风险较大,但具有取材方面的优点,对于组织类型繁多、细胞分布不均匀的肿瘤,可获取较多的标本,很少出现取材失误。另外,松果体区肿瘤组织活检术的基本目的是甄别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仅需放化疗即可,其他肿瘤一般需手术切除。如果不加选择、不加甄别地首选神经内镜下肿瘤组织活检术,特别是针对非生殖细胞肿瘤,以及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在活检确诊后仍需要再次手术。因此一味强调松果体区肿瘤活检,并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结果制定治疗方案的策略是不可取的,这样会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承受两次手术的风险和损伤。如何评价肿瘤标记物检测在松果体区肿瘤中的意义?松果体区肿瘤的患者都要检查血清和脑脊液中与生殖细胞瘤相关的标记物,生殖细胞的标记物增高可以诊断为生殖细胞肿瘤,术前应详细研究,因为手术切除后这种标记物可以降低。标记物的检查不仅有助于诊断,而且还可监测对治疗的反应。与临床相关的标记物有甲胎蛋白和人促绒膜性腺激素,如果发现生殖细胞瘤标记物升高,为获取组织学诊断的活检手术可能不再需要,可直接进行放疗、化疗或者单纯化疗。与原发于生殖腺的生殖细胞瘤一样,有HCG增高的松果体区肿瘤与不增高者相比,容易复发,预后较差。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肿瘤标记物,可以监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也可在MRI检查之前发现肿瘤复发。胎盘碱性磷酸酶是生殖细胞瘤的另一种特异性标记物,乳酸脱氢酶可能也是一种标记物,但多不可靠。 松果体(母)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与松果体母细胞瘤是同一种类型肿瘤的不同级别吗?松果体细胞瘤与松果体母细胞瘤虽是都起源于松果体实质细胞,但两者的区别很大。松果体细胞瘤少见,发生于成年人,是慢性生长的交界性肿瘤,来源于松果体实质细胞。松果体母细胞瘤来源于松果体实质细胞高度恶性肿瘤,青少年多见,常通过脑脊液播散。松果体母细胞瘤与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同时存在,称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症,属染色体异常疾病。MRI平扫松果体细胞瘤呈圆形实性肿块,一般小于3cm,三脑室后壁受压呈杯口状,MRI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松果体母细胞瘤呈分叶状体积较大的肿块,信号不均,常见囊变坏死。增强呈不均匀强化,伴周边种植播散灶。松果体母细胞瘤的风险因素与病因是什么?松果体母细胞瘤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这些肿瘤最常见于10岁及以下的儿童。大多数情况下,松果体母细胞瘤的病因未知。极少数情况下,松果体母细胞瘤可以发生于患有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儿童,这种肿瘤癌症与基因 RB1 改变相关的癌症。这种疾病同样见于患有 DICER1综合征的患者。松果体细胞瘤或松果体母细胞瘤的治疗方式是什么?由于松果体细胞瘤或松果体母细胞瘤的病理特性决定了它对放射治疗不十分敏感,因此这类肿瘤以手术治疗为首要治疗手段。而部分患者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虽然颅内压不高,但中脑受压的体征却更明显,只有直接手术切除肿瘤才能解除对脑干的压迫。通过手术能获得较大肿瘤标本,对病灶性质了解更全面,手术也可以最大限度缩小肿瘤体积,利于术后其他辅助治疗,如放疗和化疗。4. 松果体母细胞瘤的预后如何?松果体母细胞瘤属于低分化(IV 级)高恶性肿瘤。儿童松果体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为60-65%。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1)诊断时的年龄。年龄较大的儿童预后会更好。2)肿瘤是局限性还是已经扩散到脑部其他部位或脊髓。3)手术能否完全切除肿瘤。4)肿瘤是新发还是复发。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怎么会生长在脑内?生殖细胞在母体内部发育的胚胎中很早就发育。这些细胞通常会进入卵巢或睾丸并成熟,形成卵细胞或精细胞。这些细胞有时可能会形成肿瘤。在卵巢和睾丸中形成性腺生殖细胞肿瘤。当生殖细胞进入性器官以外的地方时,细胞可能会形成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这些肿瘤可发生在脑部(颅内)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胸部或腹部等(颅外生殖细胞肿瘤)。而脑内最常发生于松果体和鞍上区。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分为哪些类型?各自的预后情况如何?中枢神经系统的生殖细胞肿瘤通常分为生殖细胞瘤或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 (NGGCT)。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包括:胚胎性癌,卵黄囊瘤/内胚窦瘤,绒毛膜癌,畸胎瘤(未成熟和成熟),以及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各种类型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如下表:表:日本儿童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分类预后肿瘤类型良好生殖细胞瘤成熟畸胎瘤中度伴有合体滋养叶巨细胞的生殖细胞瘤未成熟畸胎瘤混合肿瘤(主要为前两者成分)伴随恶性转化的畸胎瘤差绒毛膜癌胚胎性癌卵黄囊瘤混合肿瘤(主要为前三者成分)有哪些与颅内生殖细胞肿瘤预后相关的因素?影响颅内生殖细胞肿瘤预后的因素包括:儿童年龄生殖细胞肿瘤的类型肿瘤标志物的类型和浓度肿瘤位置肿瘤是否在脑部和脊髓内扩散还是扩散身体其他部位肿瘤是否复发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流程是怎样的?医生通过几种方式来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的生殖细胞肿瘤。 血生化检查和激素检查用于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的物质。医生将检查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和钾、钠等电解质。内分泌系列检查将检测垂体激素的异常水平。神经系统检查用于检查脑、脊髓和神经的功能。这些检查可以检查不同的功能方面,包括记忆力、视力、听力、肌力、平衡、协调性和反射。磁共振成像 (MRI) 和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等影像检查用于帮助识别肿瘤并发现脑部的变化。脑和脊髓的 MRI 是通常用于诊断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以及确定中枢神经系统内是否存在肿瘤扩散的主要成像方法。 可以进行腰椎穿刺以发现脑脊液中的癌细胞。检查血液和脑脊液来发现由某些肿瘤释放的、被称为肿瘤标志物的物质。可以帮助诊断某些类型生殖细胞肿瘤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 (AFP) 和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通常进行活检来诊断生殖细胞肿瘤。活检时,在手术期间切取少量肿瘤标本。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样本,以确定生殖细胞肿瘤的特定类型血清和脑脊液中甲胎蛋白 (AFP) 和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的在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评价意义?甲胎蛋白(AFP)的正常值为0~25 ug/L;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正常值为0~3 mIU/ml。其中生殖细胞瘤不分泌AFP,可分泌少量β-HCG,因此生殖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可能的范围:AFP正常,β-HCG大于3,小于50 mIU/ml。绒毛膜癌分泌β-HCG,卵黄囊瘤/内胚窦瘤分泌AFP,胚胎癌可分泌AFP和β-HCG,未成熟畸胎瘤也可分泌AFP,以上几种属于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下表)所以这些病人的血和脑脊液中可能出现甲胎蛋白(AFP)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升高。表:血清和脑脊液中甲胎蛋白 (AFP) 和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的在不同类型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肿瘤类型AFPβ-HCG生殖细胞瘤正常正常或轻度升高胚胎癌升高升高卵黄囊瘤明显升高正常绒毛膜癌正常明显升高畸胎瘤升高正常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方式是什么?与其他松果体区肿瘤区别在于,如松果体瘤,松果体母细胞瘤,胶质瘤,等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治疗方式不同,颅内生殖细胞肿瘤虽然也是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但生殖细胞肿瘤的复杂性,以及对放化疗敏感性的特点,决定了治疗的复杂性以及放化疗的重要地位。什么是诊断性放疗或化疗,在松果体区肿瘤的诊疗过程中如何选择?由于生殖细胞瘤对放化疗的高度敏感性,对临床上高度考虑诊断生殖细胞瘤的患者(通过影像+临床症状+肿瘤标记物诊断),可采取“诊断性放疗或化疗”,短期之内观察肿瘤的变化,如果缩小明显,可无需手术而继续完成放疗或化疗。如儿童或青少年男性患者,松果体区均匀强化病灶,血AFP正常,β-HCG正常或轻度升高,可给与两次诊断性放疗。一般诊断性放疗后一星期,生殖细胞瘤可明显缩小,若复查变化不明显,考虑部分生殖细胞瘤的放疗迟发反应,可再观察一个月,如果还是没有明显变化,生殖细胞瘤就可以明确排除了。但现在也有观点,包括在欧美在内,不提倡诊断性放化疗。诊断性放化疗是过去神经外科发展落后,影像技术不先进的情况下的“不得已”的办法。生殖细胞肿瘤的诊疗复杂,诊断性放化疗只是解决了很少的问题,也带来了更多现实难题,为后面的诊治带来麻烦。如果要实施诊断性放化疗,一方面要考虑适应症的问题,不仅仅是高度怀疑生殖细胞瘤,而是伴有比如多发病灶、脑积水或视力急剧下降等紧急问题;同时一定要做好患者和家属充分知情同意。手术治疗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肿瘤治疗中的价值?由于大部分组织类型生殖细胞肿瘤对放疗以及化疗较为敏感,对其应用大范围的神经手术的价值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更积极的切除恶性成分,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但近年来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主张延迟手术,即根治性切除之前,给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肿瘤体积较大和分泌肿瘤标志物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成分。尽管手术可以明确病理诊断,但绝大部分术前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明确。且由于生长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手术可能引起神经及内分泌功能恶化,增加肿瘤播散的机会,同时并未带来生存率的明显提高。因此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手术治疗:1)不能明确诊断需要进行活检;2)占位效应危及生命;3)继发脑积水必须行对症手术;4)高度怀疑畸胎瘤或经放化疗后残余病变较大考虑畸胎瘤成分为主。但需要肯定的是,如果手术能安全进行,肯定能带来益处,包括病理诊断,瘤负荷减小,脑积水缓解等。生殖细胞瘤需要进行化疗吗?单纯放疗治疗生殖细胞瘤取得了超过90%的5年生存率。但单用放疗的剂量较高。如果采用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在降低了放射剂量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针对生殖细胞瘤现常采用分次放疗,总剂量为35~40Gy,联合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为CE(卡铂、依托泊苷)、PE(顺铂、依托泊苷)等,每3~4周为1个疗程,一般化疗4~6个疗程。对疑有脑脊髓转移者行全脑全脊髓放疗,5年生存率可达94.5%。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的综合治疗如何进行?相比生殖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虽有一定的放疗疗效,但单纯放疗复发率高,因此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策略强调放疗加化疗并联合手术的综合治疗。对于畸胎瘤,完全切除手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案。对于除畸胎瘤以外的其他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包含恶变畸胎瘤、卵黄囊瘤、胚胎癌和绒毛膜癌或含有上述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可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放疗+二期探查手术的方法治疗。具体的新辅助放化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有各种方案的临床试验。对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后仍有残余肿瘤者行手术切除。松果体囊肿松果体囊肿很常见吗?松果体囊肿是很常见的,在普通人群中通过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为1~5%;有些尸检的结果,发现松果体囊肿的几率更高,达到了25%~40%。一般来讲,松果体囊肿多发生在青少年,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下降,女性患病的比例比男性高。松果体囊肿会导致头痛吗?绝大多数松果体囊肿不会导致临床症状,然而,当出现头痛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时,很难把该症状归因于松果体囊肿。但有新的研究指出,松果体囊肿可能会引起褪黑色的分泌失调。褪黑色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调节睡眠和性激素。.松果体囊肿需要手术吗?首先发现松果体囊肿时需要做增强核磁共振,来排除松果体肿瘤。绝大多数松果体囊肿不需要治疗,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才考虑手术:有复视或上视不能的临床症状,影像学上有中脑受压表现;梗阻性脑积水;连续的影像检查,囊肿在增大;影像学上有实性成分,不能排除肿瘤时;囊肿直径大于2cm,且出现了不典型临床症状,如头痛、精神症状等。(2cm的阈值,是文献中无症状松果体囊肿与有症状松果体囊肿的界限值)无手术指征的松果体囊肿需要长期观察随访吗?对于无症状的成人松果体囊肿可以不用长期观察随访及MRI复查。对于仅头痛这样的不典型症状来讲,也是属于该类范畴。松果体囊肿的自然病程研究较少,国外的两家独立医疗机构分别进行了478例和281例16岁以上成人松果体囊肿患者的观察研究(囊肿直径至少要大于5mm)。在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队列中,囊肿增大的比例约为3%,如果把完整队列加上,囊肿增大的比例低于1%。因此,对于无症状的成年人松果体囊肿可以不必采取密切观察随访,或者仅在其发现后的1年做一次核磁。
近视防控之综合攻略近十年来,全球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表现为发病早,进展快,高度近视比例高等特点。2020年《国民视觉健康报告》称: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超过70%,高居世界第一位,近视已然成为“国病”,所以近视防控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遗传、环境、光学成像和信息驱动等因素影响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近视是由多因子影响产生的,因此,近视的防控也应采取多元化策略及综合防控措施,具体如下。 1.户外活动 最简单、少成本、又健康的方式 每天累计2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课间尽量安排学生走出教室,积少成多,就能有效预防近视,户外活动控制近视的原理与室外光照强度高有关。但是对于已经近视的儿童来讲户外活动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还需寻求其他方法。 2.正确的学习用眼姿势 “三个一”: 一尺、一拳和一寸 ,眼离书本一尺、胸口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简称“三个一”,其中眼和书本的距离是读书写字影响近视进展的关键因素,当然,没有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也很难保证一尺的读写距离。 3. 近距离用眼和休息时间 “三个二十 ”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需要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看看远处。“三个二十”是指: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看20英尺(约6米外)的景物20秒。所以如果是晚上近距离用眼多的孩子,室内看6米外的景物也可以起到近视防控的作用。4. 室内学习环境要改善 环境要亮(做到三个“亮”:教室要亮、在家读书时房间要亮、书桌上面要亮);屏幕观看使用大视频、远距离、勤休息。 5.光学手段 (1)角膜塑形镜(OK镜) 夜间配戴后压平中央区角膜,达到白天清晰的裸眼视力;中周部远视离焦设计,可以控制近视度数增加,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卫生清洁,正确配戴,定期复查,才能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OK镜的近视控制作用。 (2)多焦点软镜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进展的控制作用,此外,多焦点软镜验配相对OK镜更方便容易,无年龄限制,日戴抛弃型镜片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配戴安全性。然而,多焦点软镜的散光矫正能力较差,一般适合矫正1.00D以内的散光。 (3)离焦框架眼镜 相较于OK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离焦框架眼镜是近视矫正和控制措施中最便捷的方式,但是,眼球在框架眼镜镜片后面是不断运动的,可能会降低离焦镜片的近视控制作用。 6. 药物手段 0.01%阿托品滴眼液目前在国内尚未正式批准用于近视控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临床试验,应用到临床,助力青少年近视防控。 小结:青少年近视防控应该采取多元化策略及综合防控措施:户外活动、正确读写姿势、减少近距离用眼是近视防控的重要基础;光学干预(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镜、离焦框架眼镜)是重要的控制手段;此外,我们还期待不远的将来能有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近视控制药物尽快运用于临床,助力青少年近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