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的女性走进我的办公室,满脸的焦急,她一边给我会诊的切片,一边急促的说病情:医生,我们县医院说我得了宫颈癌,要切子宫,可是我还没有生小孩呀,求求你能不能保住我的子宫?我一边示意她坐下来慢慢说,一边打开她带来的切片盒,拿出原来单位的病理诊断报告单,上面写着:宫颈腺癌。宫颈腺癌一般都会切掉全子宫,所以患者再一次急切的问我:我能不能保住子宫?我轻轻的摇了摇头。我看了看她的年龄:24岁。确实很年轻。患者看到我摇头,开始哭起来:我还没有生小孩,没有子宫我怎么生小孩?医生面对很多疾病时是很无奈的,特别是肿瘤性疾病,我虚弱的安慰她:命要紧,小孩以后可以去领养的。她一边哭一边摇头。我知道她面对的不仅仅是没有小孩,还有能否保住婚姻,还有能否保住生命?我拿出切片放到显微镜下看,突然我非常兴奋起来,这个宫颈腺癌比较特殊:肿瘤由大量乳头状腺管组成,乳头内含有中央纤维血管轴心(图1),乳头表面被覆单层或者复层低柱状细胞(类似与子宫内膜),核柱状,有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图2),非常像我们刚刚整理研究过的: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这种癌一般浸润表浅,多在ⅠA1期~ⅡA1期,如果没有淋巴管和血管侵犯,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锥切手术达到治疗目的。我连忙对哭泣的患者说:你别哭,别哭,你这种宫颈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叫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这种腺癌分化好,一般浸润深度浅,有的病人可以宫颈锥切就治疗好。你有希望保住子宫。病人顿时来了希望,停住哭泣,惊喜的问我:真的可以保住子宫?真的可以治疗好?我说:有可能,不过要结合临床情况,如果你的癌临床检查浸润浅,是向外生长,就有可能,我把你介绍给我们妇科洪莉教授治疗,她非常重视个体化治疗,很懂病理诊断的,手术做得特别好。病人非常感激,我打电话联系洪莉主任问有无床位?并且和她交流了我的病理诊断情况,洪主任热情的说:她是癌症患者,尽早手术好,我会想办法给她安排床位的,你让她现在去妇2科找洪佳护士长,让洪护士长给她安排,我会立马通知洪护士长。洪主任处理事情特别干净利索,一环扣一环,效率高,质量好,这一点我特别欣赏,并且一直在学习。患者很快住进了妇2科。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后,洪主任告诉我:患者的肿块是向外生长的赘生物,浸润很表浅,可以先做锥切手术,如果术后是IA1期,没有脉管癌栓,切缘阴性,就可以保住子宫。锥切手术后的组织,我亲自做的诊断:肿块全部切除,间质浸润深度小于3毫米,切缘阴性,没有脉管癌栓。这个患者确实用锥切手术就取得了治愈的结果,我非常高兴。不知道这个患者最后是否怀孕成功,但是至少她现在有了希望,有了生小孩的可能,生活最怕的是没有希望。学习要点01对于特殊类型的肿瘤,因为有不同的预后情况一定要把它明确诊断出来,比如宫颈的绒毛状腺癌一般好发于年轻的育龄妇女,并且向外生长,向下浸润深度表浅(很多患者可以在IAI期),可以通过锥切,保住患者的生育能力,那么这种情况一定要明确诊断为特殊类型的宫颈腺癌,并且与临床医生沟通。还有乳腺的粘液癌,乳腺纤维瘤病样癌,乳腺小管癌,乳腺低级别腺样囊性癌等,因为生长缓慢,转移率低,预后好,如果肿块不大,可以选择保乳,不需要做淋巴结清扫,这类特殊类型的癌一定要明确诊断出来,不要笼统的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让临床医生选择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02特殊类型的癌诊断标准一定要严格,比如宫颈的绒毛腺管状腺癌必须是结构是绒毛腺管状,细胞排列呈单层或者复层,细胞核柱状,异型性小,分裂像少见,像子宫内膜样癌。如果细胞异型性大,就不能诊断为绒毛腺管状腺癌,而是普通型腺癌,或者浆液性腺癌的话,一般浸润深度都比较深,是需要做子宫根治术的。03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是: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与病毒感染有关,肿瘤常形成外生性质脆肿块,有阴道流血和接触性出血症状,所以一般早期容易发现。04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病理特点是:肿瘤由大量乳头状腺管组成,乳头内含有中央纤维血管轴心(图1),乳头表面被覆单层或者复层低柱状细胞(类似与子宫内膜),核柱状,有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图2),免疫组化:与病毒感染有关,所以P16(+)(图3),是腺癌,所以CEA(+)(图4),ER一般是阴性,但可以灶性阳性(图5),Vimentin(-)(图6)。05鉴别诊断:与乳头状宫颈管内膜炎,宫颈乳头状腺纤维瘤和苗勒氏管乳头状瘤的鉴别点是这三种疾病缺乏腺细胞缺乏异型性。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普通型腺癌鉴别是这两种腺癌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像易见,乳头结构不规则。在宫颈内口处的绒毛腺管状腺癌需要与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后者ER、Vimentin强阳性。注:该文章中所涉及相关人物隐私及肖像权均已获得本人授权。
难道在癌症面前,人与人不平等吗?来源|人卫健康 健康时报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癌症就代表着绝望与死亡,当记者从一位专攻肿瘤的院士口里听说“肿瘤科医生患癌多数都治好了”时,很感意外——难道在癌症面前,人与人不平等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孙燕曾介绍,本院职工得癌的80%都得到了治愈(5年生存)。而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随访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全部癌症5年生存率为30.9%。为何医生容易拿到病魔的“存活通行证”?他们是怎么做的?01膀胱癌:3年没复发螃蟹张(笔名)某三甲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我是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在一家三甲医院工作,毕业十几年。没想到有一天,我自己也突然患了膀胱癌。平时工作一直很忙,后来念博士,更是没日没夜地查资料、做课题、做实验,感觉渴就喝一瓶矿泉水或一瓶饮料,连吃饭都省了。单位组织体检,也没时间去。一次路过体检中心,看到人少,我一时兴起做了个体检,查出了膀胱肿瘤。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如今,3年里几次复查都没有发现复发,我侥幸逃出肿瘤的“魔爪”。我的忠告1. 身体是本钱,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让你避开疾病。患病之前,工作很忙,养成了喝水少、憋尿的坏习惯,上夜班还要经常熬夜。水杯放在办公室里,但基本没时间去喝,都是到了吃饭时间才觉得口渴。早上、中午饭前、下班后、回家后,尿色一直深黄,但我没注意,因为膀胱癌主要诱因是吸烟,我没有烟酒嗜好,算不上高危人群。现在,我每天喝2000毫升白开水,不抽烟、不喝酒,尽量不熬夜。该上厕所上厕所,哪怕是跑着去、跑着回。2. 再多专业知识也比不过家人陪伴。一些人发现癌症后,不相信的初期感觉过去后,就剩下恐惧了。这时家人的陪伴就非常重要。3. 信任是让医生重视你的最好方法。我手术后膀胱出现绞痛,自己诊断是泌尿系结石发作了,第二天准备和外科医生讨论一下,结果他张口就说,是术后膀胱痉挛,很常见。我没有再瞎猜,毕竟还是他们见得多,用了对症的药后,很快就好了。02乳腺癌:1年就重回岗位张玲(化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生张玲曾患乳腺癌,后来重回岗位并担任某科室主任。从发现肿瘤,到完成治疗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全程仅1年左右的时间。我的忠告1.乳腺增生,坚持做乳腺自检。我的乳腺癌是自检出来的。由于多年来一直有乳腺增生的问题,所以坚持每两个月做一次乳腺自检操。有一次摸到了一个小肿块,于是立即做B超、乳腺钼靶、核磁检查,确认后很快就做了手术。手术很顺利,然而结果却是个坏消息,虽然肿块极小,但却是恶性的。筛查肺癌,每天吸烟20支以上或吸烟超10年,应每1年进行1次螺旋CT检查。筛查肝癌,肝炎患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进行1次B超检查,必要时进行肝增强CT的检查。筛查胃癌,建议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筛查结直肠癌,建议筛查大便隐血试验+肠镜。筛查宫颈癌,只要有性生活就应进行1次宫颈涂片检查。筛查乳腺癌,35岁以前每年做B超,35岁后每年做钼钯。筛查前列腺癌,每年请专业医师进行1次指检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2. 睡醒了还累就是过劳。年轻掩盖了好多问题。整宿整宿地值夜班,夜以继日地忙于抢救病人,累得筋疲力尽,歇一歇就又能拼了。可是年龄大了,慢慢就发现补不回来了。我三十多岁开始失眠,也睡得特浅,脚步声一到门口,马上就醒。同事警告过“不要透支”,可因为身体还好,也听不进去。在查出癌症前几个月,明显感觉自己体力下降,累,是一种歇不过来的累。就像孙燕院士曾经说过的:睡醒了还累就是过劳。3.从没怀疑过医生的每一个决定。整个治疗过程,与普通的癌症患者没任何区别,医生开的药,也有不少自费药。整个治疗,我自己掏了十来万元。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医生为我作出的每一个决定。4. 用工作忘掉癌症阴影。保持好心情,这是医生给所有患者最重要的建议。癌症对谁都会有心理阴影,我也不例外。可能得过去五六年,直到当年的那些记忆都模糊、淡化后,我们才能走出来。所以我一定要尽快恢复工作,帮助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同事们也常对我说:“这事翻篇儿啦,不准再去想了。”03淋巴癌:罹癌3年仍任院长杨育正台湾马偕纪念医院院长台湾教会公报林宜莹/摄杨育正是行医近40年的产科名医、妇科癌症治疗权威,2012年诊断出淋巴癌。罹癌反而激发了他对医院管理的思考,杨育正仍继续工作,2015年9月才卸任院长,期间还将自己的患癌经历经验集结出书。我的忠告1.长期郁闷会得癌。生病前一年我遭遇了种种不堪的中伤与攻击,令我情绪低落,郁闷至极,或许才种下了我的病因。早有研究证明,抑郁导致情绪低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患癌,我想与自己那段时间的郁郁寡欢,脱不了干系。2. 每天绝对运动。我固定每天清晨六点前出门,在家里附近的公园慢跑混合快走,维持一到两公里。现在我每天慢跑和气功导引交错。如果早上跑步,便晚上做气功;如果有时因公务行程,早上来不及跑步,便在家做气功,傍晚再去跑步。维持健康的原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困难度只在能否落实。运动不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新陈代谢、锻炼体力,更是为了每天都能让自己神清气爽,带着好心情出门,也带给身旁的人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病态,也就这样消失了。04肺癌:被判活不过100天,6年过去仍健在徐林友黄山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2016年6月2日徐林友医生在一报告会上讲话徐林友本身就是肺癌医生,2011年1月自己却被查出肺癌脑转移,当时被医生判定为“很难活过100天”,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旧活得很健康。所谓五年生存率,对于一个癌症病人来说,从临床标准来看,可以说是临床治愈了!我的忠告1.反思:我为什么会得肺癌?确诊之后的几日,我不停问自己:我作为肺癌医生,自己为什么会得肺癌?虽然我吸烟、喝酒,但很少,并不是老烟枪,也不是老酒友,而我所患的非小细胞肺腺癌与吸烟饮酒并没有直接关系。就在百思不得解的过程中,我回忆起患病前10个月,我曾有过一个月做了26台大手术的经历,其中3例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每天提前上班,直到晚上12点以后才回家,饭端在手上也没胃口,简单吃了几口就瞌睡重重,洗漱完后,躺在床上又睡不着,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1个月。我认为,自己得肺癌的最主要原因是持续长时间的工作压力过大和疲劳,影响了饮食和睡眠习惯。2. 再好的药也救不活心死的人。我给癌症病人治疗和做手术有20多年了,生死看得多。我见过我的病人在得知患癌症后,精神和意志立即垮了,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治疗方案、再好的药物,都救不活一个“心死了的人”。而我坚持乐观情绪,这确实更有利治疗,也是我战胜肺癌的一个原因。3. 接受科学治疗,不要有病乱投医。我虽然笑谈生死,可在治疗上不敢含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吃药、放射治疗,虽然副作用很大,头发掉光,全身没有力气,眼角膜充血,可从没抵触过。最后经过尝试靶向治疗,成功的战胜了肺癌。患癌之后一定要科学治疗,近三分之一的病人因为自己不正确治疗,甚至是有病乱投医而失去生命。很多人有病乱投医,这个方法也试试,那个药也试试,请一定要相信您的主治医生,更不能讳疾忌医。4. 改变生活习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生病之前,我抽烟、喝酒,下夜班会外出吃夜宵。患病后,我迅速戒掉了烟酒,平时多吃素菜和玉米等,荤菜很少吃,也不外出应酬了,大多数时间安静地坐着,看医学书籍,陪女儿和妻子。癌症病人最忌讳劳累和什么也不干,两方面不能走极端。我在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感觉身体还好,就回家休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晚饭后,我会出去散步半小时到1个小时。开始的时候,身体虚弱,脚步迈不动,但在妻子或朋友陪伴下,也坚持走下来了。
我一开始的病理学习,基本上是对着书本学习为主,下班后一个人在科室里看书,那时候记忆力好,看书像复印机一样,看过就记住了,第一个系统而认真学习的疾病是甲状腺疾病,为的是对付每天的快速工作。书本告诉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点是有乳头状结构,有毛玻璃样核,有核沟,核内包涵体等。有一天,我碰到了一个甲状腺的快速,肉眼看是一个灰白色结节,非常像癌,但是镜下可以看到纤维化结节,纤维化的结节内有很多圆形的腺体。这些腺体与纤维化组织外的腺体相比,似乎有些不规则,在高倍镜下看,腺体的细胞也要大一些,排列也更拥挤一些,有点参差不齐的样子。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吗?但是没有一点乳头状结构呀,也没有看到典型的核内包涵体和核沟。犹豫再三,根据快速谨慎不能冒险的原则,我给患者诊断了甲状腺肿伴纤维化。当常规切片出来时,看到纤维化区域的腺体与纤维化外区域腺体比较:腺体形态不规则,核增大,排列拥挤,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可以看到少量核内包涵体,进一步做免疫组化:CK19是阳性的,证明了确实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看书进一步学习:原来这是一种滤泡亚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不是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都有乳头状结构的。这个病例我进行了反复学习,掌握了疾病特征后,再遇到相似病例,我就可以一眼就看出来,当我开始带教年轻医生做快速诊断时,我把我的经验完全的教给了他们。他们在第一次碰到这种病例就会考虑到癌。后来,我到省人民医院来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抓快速诊断的速度和质量,每个月我都会一个一个病例的核对快速切片的准确率,我突然发现科室有几个医生也是和最初的我一样,碰到这种病例诊断为甲状腺肿伴纤维化,常规切片纠正过来后,有个别医生下次碰到这种病例还是不敢诊断癌,我希望和这个医生进行共同学习,但是由于我刚到医院,我被拒绝了。有一天,一个甲状腺癌患者来找我咨询,她声音嘶哑,脖子上的手术瘢痕又长又粗,并且脖子有些凸凹不平,脖子扭动也不灵活,有牵扯的感觉,她告诉我是因为她做了二次手术,第一次手术效果很好,没有脖子牵扯的感觉,但是临床医生告诉她由于快速漏诊了癌,她需要第二次手术,再次手术后她的手术伤口扩大,并且出现一些脖子扭动不灵活,声音嘶哑的并发症。我电话咨询临床医生,医生说甲状腺第二次手术时,由于组织水肿,黏连严重,比第一次手术难做很多,视野不清楚可能会导致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如果患者第一次手术时,快速病理诊断没有漏诊癌,这个患者就不需要做二次手术,不需要经历两次手术恐惧,做两次麻醉,交两笔手术的费用,更不会出现由于二次手术导致的并发症。看到那个病人脖子上粗大的伤痕,不能灵活转动脖子,声音嘶哑的痛苦。我决定在科室内进行错误病例学习的课程,为了避免有人觉得我是故意针对他,我首先分享的是我曾经诊断错误的病例,或者我初诊断时错误的病例,我希望我曾经犯的错,通过分享,成为所有医生的经验,科室不再出现相似的错误。渐渐的大家接受了科室的这种分享错误的学习课程。用分享错误诊断病例的方式,让一个医生犯的错,变成所有医生的经验,是一种很好的保证医疗安全的方式,杨文涛教授说过:最好的教训是来自他人。用这个方法,我们病理科这个高危科室保证了医疗安全。病理医生是不容许犯错的,因为每个错误后面伤害的是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我愿意写出我遇到的容易错误的病例,让每个医生看过之后,不再犯同样的错。学习要点01有2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没有乳头状结构,但它有乳头状癌核的特征(核增大,拥挤,毛玻璃样,有核内包涵体,有核沟)。02在快速切片中,纤维化的间质中出现形态不规则的腺体,核增大拥挤,就要考虑滤泡亚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03在甲状腺到快速切片诊断中,核增大,拥挤,排列参差不齐的特征比核内包涵体更重要,因为快速切片很容易出现假的核内包涵体。04快速切片的取材和肉眼所见很重要,由于甲状腺大多为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取材时要0.2厘米的宽度把甲状腺书页样切开,癌一般是灰白色结节,如果肉眼不明显,冰冻组织会更明显,观察冻透组织肿块的颜色也有助于诊断。注:该文章中所涉及相关人物隐私及肖像权均已获得本人授权。
“所有的检测报告都在提示,她已不是一个肿瘤患者,而是一个健康人。”原央视著名主持人郎永淳在妻子赴美治疗三年后兴奋地透露。2010年,他妻子患上乳腺癌,国内手术后不幸转移到肝脏,成了晚期癌症患者。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他不得不放弃央视的工作,下海支持妻子到美国治疗。三年前,他的感受还是“在雾霾深重的北京,从病房看出去,整个世界都是灰蒙蒙一片”。而经过赴美三年多的治疗和休养,妻子的生命并没有因晚期癌症而终止。2017年4月,郎永淳在出席盛诺一家主办的中美女性乳腺癌“双全计划”时告诉记者:“夫人目前已经渡过5年生存期,正在向10年发起挑战。”有人说,郎永淳的妻子是幸运的。但其实这并不是个例: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药、新技术层出不穷,不仅早期发现的癌症可以治愈,越来越多的晚期癌症也完全有可能获得治愈!!!那么,哪些癌症有可能治愈?怎样做才能尽可能提高治愈癌症的概率呢?在了解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明白:什么是“治愈癌症”?治愈是一个医学概念,我们一般所说的治愈,是指临床治愈。对于癌症来说,就是患者得了某种癌症,经过治疗之后体内检测不到癌细胞,之后癌症也没有复发,他没有因为这种癌症而死去。这就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治疗之后检测不到癌细胞,用医学术语来说,叫做“完全缓解”;第二,完全缓解之后没有再复发。因为癌细胞非常狡猾,治疗后一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有一些癌细胞潜伏下来躲过检测,在治疗停止之后卷土重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癌细胞卷土重来的时间都在5年以内,所以临床上常用“5年生存率”来衡量某种癌症的治愈概率。所谓5年生存率,并不是说患者治疗之后只能活5年,而是说治疗5年之后,还有百分之多少的患者活着。5年生存率越高,治愈这种癌症的概率就越大。治疗5年之后如果癌症没有复发,就可以认为达到了临床治愈。那么,哪些癌症可以治愈呢?首先,如果是早期癌症,就是没有检测到转移的癌症,对于适合手术的肿瘤,此时只要能手术切除原发灶(就是最初长出癌细胞的地方),就有可能将癌细胞全部铲除。但某些情况下这样还不够,常需要在手术之前或之后,配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等,以进一步消灭癌细胞。很多早期癌症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治愈,比如早期的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前列腺癌等等,而且发现越早,发生转移的概率就越小,治疗效果就越好。比如香港著名演员汪明荃,1985年发现甲状腺癌,2002年又发现乳腺癌,但由于发现和治疗得早,并没有对她的生活产生过多的影响。其次,部分肿瘤(包括晚期)可能通过放化疗治愈。部分肿瘤,如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天生对放化疗非常敏感,因此不论处于早期还是晚期,这些癌症一般都不采用手术,而是直接放化疗,也会根据病情配合靶向治疗。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就曾经得过淋巴瘤,虽然发现时已经到了四期(也就是晚期),但是经过规范化疗和靶向治疗,目前已经检测不到癌细胞。严格来说,李开复还没有像郎永淳的妻子一样度过治疗后的“5年期限”,目前的阶段应该是“完全缓解”;不过李开复的淋巴瘤属于滤泡型,并不是高度恶性的类型,发病后又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因此复发的概率并不大,治愈癌症并不遥远。最后,新药新技术为治愈晚期癌症带来了曙光。癌症到了晚期,癌细胞已经发生全身转移,传统治疗一很难控制病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美国等医疗发达国家投入重金研发,针对癌症治疗的特效新药、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彻底治愈晚期癌症成为可能。这些新药、新技术在经过临床试验验证有效后,快速获得美国药监局批准在美国上市。但是由于中国复杂的审批流程,很多美国患者已经可以使用的最新特效抗癌药物,国内还没有批准上市。比如2011年美国就早已批准的特效免疫抗癌药物Yervoy(ipilimumab),至今没能在国内上市,患者只能望药兴叹。在ipilimumab上市之前,绝大多数晚期黑色素瘤都不可治愈,而临床试验显示,17%-25%的患者在仅接受小剂量ipilimumab治疗的情况下,就可能达到最长10年的生存期。随后nivolumab、pembrolizumab和ipilimumab + nivolumab组合等多种免疫疗法也相继获得了FDA批准,大幅提高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愈率。仅仅用了5年时间,层出不穷的新药就使晚期黑色素瘤、晚期肺癌等从不可治愈的绝症转变为了可治愈的疾病,超过50%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2015年8月他曾公开宣布自己确诊罹患晚期黑色素瘤,由于91岁的高龄以及黑素瘤的难治,卡特自认为只有几周的存活时间了。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仅仅过了4个月,卡特重新发表声明说,在接受了美国最新的免疫药物治疗后,通过最新的影像检查发现,他以前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了。直到今天,卡特前总统仍然积极快乐地生活着。同样振奋人心的还有去年8月刚刚获批的CAR-T疗法——诺华CTL019。CTL019是一种细胞免疫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在体外对人类T细胞进行修饰改造,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治愈癌症。CTL019主要用于治疗25岁以下的复发性或难治性白血病(ALL),首个接受治疗的患儿艾米丽(Emily Whitehead)就达到了“临床治愈”:艾米丽接受治疗时,CTL019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那是2012年,6岁的艾米丽白血病两次复发、生命垂危,当时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已经无力回天。幸运的是,艾米丽的主治医生Stephan Grupp恰好是诺华CTL019的临床试验主任。经过评估,Grupp医生认为艾米丽适合参加CTL019临床试验,就介绍她接受了治疗。治疗中曾出现巨大的副反应,艾米丽和医生一起挺了过来,现在已经连续6年检测不到癌细胞,达到了临床治愈。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幸运儿”。2017年10月《三联生活周刊》报道,一位34岁的患者被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晚期,国内医生预估生存期只有1年,无奈之下,患者选择了到美国就医。但是465天后,与国内医生的预估完全不同,患者在美国的主治医生宣布:她体内已检测不到任何癌细胞。造成这种前后巨大差异的,正是免疫治疗新药——PD-1。美国2014年即已获批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后来又增加了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适应症,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药物目前都还没有进入中国。既然晚期癌症都有可能治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死于癌症?原因主要有五点:第一,不同种类的癌症,恶性程度并不相同,因此治疗效果也不一样。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统计,恶性程度较低的癌症,如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8%以上,而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如胰腺癌,5年生存率仍不到10%。第二,晚期癌症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治愈率会大大降低。虽然有郎永淳夫人、李开复和小艾米丽这些幸运儿存在,但是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到了晚期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著名演员傅彪,发现肝癌时已经处于晚期,两次换肝手术为他争取了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期间他能够像患病前一样正常生活(换肝手术治疗肝癌的最佳时机是早期肝癌),但也依然没能阻止死神的脚步。第三,患癌后没有接受正规治疗。这是所有因素中最令人惋惜的一条。2017年9月,身患淋巴瘤的年轻演员徐婷因拒绝化疗、选择“中医治疗”,在确诊之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离世。一时之间,中医治疗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中医治疗作为我国伟大的医学宝库,其作用不容置疑。但从行业规范来看,西医有比较规范健全的入行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辨别真伪相对容易;而中医千百年来主要依靠师承传播,在入行标准和疗效评价方面缺乏健全的评价系统,这就使得打着中医旗号行骗的门槛极低,真伪与否,一般老百姓很难鉴别。此外,客观来看,现代医学的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对于癌症的治疗效果是中医目前尚无法代替的。当发现有疑似恶性肿瘤或者已经确诊癌症之后,却依然执迷于相信民间草医、中草药秘方或某些夸大宣传的保健品有治癌奇效,往往不仅耗费大量的钱财,还会错过最有利的治疗时机,白白延误病情。就连改变世界的乔布斯,在这一点上也未能幸免。根据乔布斯的授权传记记载,2003年10月,乔布斯在在一次身体检查中发现胰腺肿瘤,活检结果表明乔布斯所患的肿瘤并不是恶性度极高的胰腺癌(也叫作胰导管癌),而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种肿瘤生长缓慢,因而更容易成功治愈,而且乔布斯发现时还处在早期,此时如果手术,有很大可能乔布斯还能够亲自参加iPhone X发布会。拿到活检结果时,乔布斯的医生们高兴得相拥而泣,但遗憾的是乔布斯本人却始终不愿接受肿瘤切除手术,而是选择素食、针刺疗法和草药。9个月后,乔布斯的肿瘤发生转移,此时他才迫不得已开了刀,而对于疾病来说却为时已晚。2009年1月,乔布斯因肿瘤转移而接受肝脏移植手术,2011年,乔布斯的健康状况再次恶化,同年10月,在iPhone新品发布会后,乔帮主抱憾离世。在治疗后期,对于2003年坚持不做手术的做法,乔布斯本人曾深深地后悔过,但生命只有一次,即便曾改变世界,疾病面前也人人平等。第四,信息不对称让很多癌症患者不知道还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前面提到的很多国外最新研发的癌症新药、特效药,虽然治疗癌症的效果更好,但因为各种原因都还没有进入中国,国内的癌症患者根本不知道。信息的不对称,让患者白白错过了获得更好治疗甚至治愈的机会。第五,治疗后没有及时复查。有些癌细胞在转移以后会暂时潜伏下来,躲过检测,伺机卷土重来。而复查,正是为了找出这些漏网之鱼。虽然并不是所有癌症在复发之后都能够治得好,但是部分癌症在早期复发阶段仍有治愈的可能。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在40岁时发现早期乳腺癌,赴美接受了手术治疗。几个月后,宋美龄出现手术刀口不适,经检查为乳腺癌复发。蒋氏夫妇没有耽搁,随即再次飞往美国,接受了第二次手术,之后宋美龄的乳腺癌再也没有复发过。她一直健康地活到了106岁,在美国寿终正寝。而在中国好声音大放异彩的女歌手姚贝娜,却在乳腺癌手术之后因为日程繁忙常常缺席复查,没能及时发现复发,后来发现时已经出现肝脏和骨骼转移,复发后又没有接受正规化疗,最终遗憾地英年早逝。那么,为了治愈癌症,我们应该怎么做?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癌症已经不像百年前刚刚发现时那样可怕。首先,如果能做到定期体检,争取早期发现癌症,将极大地提高治愈癌症的概率。其次,一旦患癌,在经济能力范围内一定选择尽可能好的医疗资源,选择尽可能好的医院和医生,接受充分的、规范化的评估和治疗,是治愈癌症的最重要条件。有条件到北上广大医院看病的,千万不要在县市级小医院看病,北上广知名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要远远超过下级医院。同样,有条件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顶级医院看病的,也一定尽早选择出国看病。从中美癌症治愈率对比来看:国内整体癌症5年生存率只有30.9%,而美国是66%,相差一倍以上。看起来是冰冷的数字,对于患者就是活生生的生命。一方面,美国最新批准的药物通常需要五到八年以后才能够进入中国市场,比如上面提到的所有特效抗癌药物,至今都还没有在国内上市。国内医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导致国内癌症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英美。另一方面,单个患者可分配的医疗资源中外也大不相同。国内医生孤军奋战,每天看几十上百个病人,但分给每个病人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而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是由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科、病理科、麻醉科、整形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团队服务每位患者,和患者的沟通时间长达一小时。结果就是,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是量身定制、完全适合患者病情的。据我国最大的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盛诺一家统计,2016年通过盛诺一家到美国看病的近千名患者中,70%以上是癌症患者,到美国后治疗方案被改变的高达77%。包括使用了美国最新上市、而国内没有的特效药物,以及更改治疗方式,调整治疗顺序、给药方式、药物剂量、治疗周期等。最后,治疗后定期复查,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复发病灶并及时处理,也是治愈癌症重要的后续措施。把癌症变成慢性病当然,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治愈所有癌症是不现实的。虽然一部分癌症可能治愈,但癌症整体目前依然尚未攻克。现代医学的目标,是让癌症从确诊之后没多久就会死亡的“急症”,变成慢性病,让癌症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虽然需要终生服药,但是可以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控制它的发展,让癌症患者能够“带瘤生存”:虽然体内的癌细胞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但是依然能够长期生存,能够正常工作、生活。而我们,其实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格列卫是针对费城染色体(BCL-ABL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在这一药物上市之前,具有该突变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经标准疗法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仅54%,5年生存率不到30%,而格列卫的问世,让这一疾病的完全缓解率及5年生存率提升到90%以上,生存率已与普通人无异。而格列卫其实并不能治愈疾病,一旦停药,很多人都会复发,这种药物只是将疾病抑制起来,但却能够让患者在服药期间像患病前一样正常生活。同时,格列卫作为口服药,只要在家中按时服用即可,使用非常方便,同时副作用又很小,使用格列卫本身并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是癌症治疗未来奋斗的方向。能根除,我们就治愈它;如果还做不到,那就让患者体内的肿瘤处于抑制状态,让患者即使身患肿瘤,也能够正常生活,等到新的药物和疗法出现可能治愈的那一天。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美国、英国等医疗发达国家每一年都有新药、新疗法问世,几乎每一年都有曾经的“绝症”被攻克。结核曾像癌症一样,是世界范围内的绝症,19世纪的欧洲,泰晤士河上曾经飘满肺痨患者的尸体,而现在,结核已经成为经过标准治疗后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痊愈的疾病。越来越多先知先觉的高端患者用脚投票,一旦癌症确诊,立即选择到美国等医疗发达的国家就医。据盛诺一家提供的数据,仅2017年全国就有数千人选择到美国就医。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能给患者更多的资讯、更多的选择,或许最后的结果就截然不同。正如郎永淳所说,“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科学信息的传播,让更多的患者,包括健康人群,在面对重大疾病的时候知道怎样去选择、怎样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我,作为一个曾经学医的人,也作为一个癌症患者的家属特别期待的。”参考资料:1. https://www.webmd.com/melanoma-skin-cancer/metastatic-melanoma#1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09/130927183129.htm3.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1806517_Melanoma_ Immunotherapy_in_Advanced_Melanoma_and_in_the_Adjuvant_Setting4.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more.html5. 沃尔特·艾萨克森. 史蒂夫·乔布斯传[N].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420-422.6.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nda/2002/21-335S004_Gleevec_prntlbl.pdf7. http://dxy.com/column/7588
这是几年前的一个会诊病例,记忆深刻不能忘,是因为我陪着一个女孩度过了她人生最艰难时光。女孩很漂亮,大约20岁的样子,带着她40岁左右的妈妈来会诊,妈妈虽然是农村人,由于天生丽质的原因,也是漂亮的,眉宇间还可以看出她年轻时的美丽。女孩告诉我病情:她妈妈去年手背有一个痣在干农活时碰破了,溃疡一直长不好,就去镇医院切了,当时为了节约钱,没有做病理检查,医生也没有强求,把切下的标本丢垃圾桶了。2个月后,手臂上长出三个小痣,又去切掉,这次医生要求做病理检查,结果是良性的痣,不到三个月,手臂上长出更多痣,腋窝也有包块,所以来大医院看病,皮肤科医生要求借阅切片。当女孩在说病史时我就猜到患者是恶性黑色素瘤,第一个切除的所谓的溃疡不愈合的痣就是恶性的。镜下看切片,果然是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有局部浸润表皮现象,有一定的异型性,也可以看到核分裂像,深部的肿瘤细胞有浸润汗腺的现象,只是这些改变不是很显著,所以当地医院医生漏诊了。核分裂深部的肿瘤细胞有浸润汗腺的现象我给女孩会诊报告:恶性黑色素瘤。告诉她是恶性的,需要进一步治疗。女孩开始哭,女孩妈妈还在一旁安慰女孩:不要紧,妈妈感觉还好,像没有病的,不严重的。女孩眼泪涟涟的请求加我微信,方便以后有问题请教,我答应了,并且为女孩妈妈推荐了临床医生,女孩后来不断在微信咨询我:她们家穷,没有钱治疗,她妈妈认为已经是晚期了,不愿意借钱治疗,怎么办?我能够给予的帮助是请她妈妈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免疫力,阻挡肿瘤快速进展。后来,女孩在微信里陆续说:我妈妈身上出现很多痣。我妈妈越来越瘦。我妈妈现在精神很差,吃东西也少了。我都只能用苍白的语言安慰她,或者发一个拥抱的图像。最后一次她在微信里说:阿姨,我妈妈今天走了,我很难受,然后是大哭的表情。我也很难受,讲了几句要坚强的安慰话就沉默了。后来,我就不再给我的微信和电话给患者,实在是需要跟踪患者病情,我用起了好大夫网站。我是一个脆弱的医生,无法承受很多的悲伤。患者太多,悲伤也太多。我只能自己努力做好病理诊断,给患者最准确的病理诊断。我只能努力做好科室管理,让每个医生发出的每份报告都是准确的,规范的。如果患者第一次的标本做了病检,诊断出早期的恶性黑色素瘤,及时治疗,那个美丽的女子是不是现在还活着?那个年轻的女孩是不是还有妈妈?学习要点01恶性黑色素瘤的细胞学形态变化多样,组织结构也多种多样,色素可以缺失,因此诊断起来比较难,建议皮肤亚专科的病理医生进行诊断。02诊断要点是:黑色素细胞浸润表皮基底层,浸润皮肤附属器;黑色素细胞分布和形态结构不对称;真皮内的黑色素细胞缺乏成熟表现;有明显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像;黑色素细胞巢的大小,形态多样,出现融合。03结合临床很重要:形态不对称,边缘不规则,色素不均匀,溃疡不愈合,表面不光滑,快速长大的痣都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04脚底,手掌这些摩擦部位的痣恶变率很高,做科普宣传,建议患者尽早切掉。
作为时政记者,他曾记录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风云变迁。2007年,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脑转移,当初医生认为“活不过三个月”,但他却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现如今依然非常健康!他就是凌志军,生于1963年,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作家,代表作有《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交锋》、《联想风云》、《中国的新革命》等。凌志军的抗癌过程可以说是个“奇迹”!2007年,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且已经转移颅内。当时多数医生认为是恶性肿瘤,不立即手术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时,凌志军决定静养;当肺内阴影变小被多数医生认为无关紧要时,他决定接受病灶切除手术。两次他都“赌”对了。①抗癌成功后,凌志军写了一本抗癌感悟的书《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包含了他五年抗癌康复之路上的经验总结,如实记录了犯过的错误,堪称一部“生病智慧书”;也书写了一位资深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观点犀利。今天小编就根据其《重生手记》以及其接受媒体公开采访的内容,总结出其患癌后的8大感悟,可以说字字如金!1. 很多人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和恐惧!“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何裕民颠覆了中国人“癌症是绝症”的惯性思维。他说,“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应该理性对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凌志军认为:“我们最大的不幸在于被中国式的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治疗。”他认为,我国癌症治疗体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也存在致命的偏差。“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就已有66%的机会远离死神。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①2. 患癌后:没想到做癌症病人那么没尊严!2007年2月,凌志军被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他活不过3个月。①今年3月15日,新一轮复查结果: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癌胚抗原指标回归正常,脚踝骨的阴影正在淡化,手术后幸存的那片肺叶生长壮大起来。在治疗期间,凌志军发现,病人们花了钱、排了长队、内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医院的“特级专家会诊”,才不足三分钟。医生冷漠的“你等着吧”的“诊断”几乎就是一纸死亡判决书。手术、化疗等高科技治疗和开“天价特效药”,是不同医生的相同手段。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排队就医甚至倾家荡产的那个弱势群体,就是中国癌症患者的群像。3. 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北京、上海的专家们陈述的治疗程序是:开颅手术;化疗、放疗;观察肺部病灶,准备第二次手术,打开胸膛,切除肺叶;继续化疗,放疗……因为开颅也不能保证痊愈,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观察一阵。两星期之后,医生的说法是,脑部的肿瘤“应该是没有长大”!凌志军倾听自己身体所发出的信号是,头痛、眩晕、视觉模糊、眼球震颤等症状并没有更严重。他感悟:对病人而言,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但是,他并非一味排斥手术,在可信的医生,胸科影像学专家石木兰确认肺部的癌症,并建议他做手术开胸之后,他立即按照石木兰的推荐,选择医生为自己主刀。肺部的恶性肿瘤被切除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他拒绝了化疗,因为化疗仅仅“将治愈率从60%提高到62%”,同时拒绝了很多昂贵的“特效药”。②他查阅了很多资讯,确认中国有很多癌症患者被过度治疗。他的一个朋友,身体棒,腰包鼓,结果从发病到治疗仅三个多月就去世了。他决定,做一个聪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体的力量而不是医生和药物,开始自我恢复。4. 把性命托付给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凌志军的经验是:他把性命托付给自己,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出院时,凌志军尝试用一些纯自然的方法恢复自己的体能。他曾在一种“末日心态”笼罩之下,但也在不经意之间走上康复之路——他每天步行5公里。8000公里,就是他5年走过的路程。相当于从北京到拉萨一个来回。①现在的凌志军好似一个得道的智者,乐山乐水乐于助人,喜欢摄影,发现并捕捉光影世界中的美感,喜欢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他的妻子也说: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会让我们的生命出现奇迹。即使它无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让我们超越肉体的痛苦,达到心灵的安宁。著名作家、心理医生毕淑敏说:“他不但奇迹般地把病治好了,整个人生都上了一个新境界。”5. 向死而生,把身体交给自然!从饮食和起居习惯开始,凌志军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不再忙碌。对他来说,“时间不再是金钱,不再是完成工作进度的承载体,它不过是我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户外度过,在湖边踏青,在林间漫步,在阳台听音乐闭目养神,眺望远山近水和蓝天白云。他享受阳光,也享受风雨雪雾。每天,他重视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在吃的方面,要足够杂,足够粗,足够素,足够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让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规律,同时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和多少,间隔时间;每天的睡眠不低于8小时。①春秋季节,盛夏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他会来到户外,裸露50%的皮肤晒太阳,就算不能补充维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生机和活力不知不觉重新回到我的身上。”①他还去一些气候和空气好的地方疗养。去苏州的第二天,开胸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胸闷和咳嗽就减轻了,五个月后咳嗽就好了。他还去了深圳东郊隐居,或漫步海边,或在山间拾级而上。他终于又回到了滑雪场,重温了这种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运动。当晚,他给关心他的朋友发出一条短信:“号外:凌志军重返滑雪场。”2012年3月15日,经过新一轮的复查,凌志军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医生对他说,“不要再把自己当作病人啦!”6. 中国有八成癌症患者被‘过度治疗’在治疗期间,他处处发挥自己的记者本能,细心观察自身所处的医疗环境,悉心搜集资料,对中国癌症治疗现状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误诊错诊,病人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让人很是无奈。这些现象及其根源在本书中都有体现。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全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是200万,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符合规范用药者仅为20%。④“这些数字令我震惊,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不正确的治疗。看起来,我们最大的不幸不在于遭遇癌细胞的侵袭,而在于我们被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癌症治疗。这种医疗环境正在造就一个悖论:医学越是发达,越是剥夺患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惧和错误。”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7. 不能盲目,你要会辨别哪些医生值得信任在自己亲历了之后凌志军说,病人通常有两种心理:第一,我不懂医,不听医生听谁的;第二,医生都是错的,不能听医生的。我想这两种心理都有问题,都会导致自己犯错误。①我自己的感受是看病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情,去看病常常是很难受的事情——不是疾病带来的难受,而是看病的过程当中种种的问题。的确有一些医生不怎么样,医生也会犯错误,我遇到好几次,所以对医生的话不能盲目。但是,也的确有好医生,医术高明,道德水准也很高,这样的医生不难找到,我就碰到好几位。癌症患者对医生的选择非常重要,其实我从医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医生不仅救了我的命,而且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引导着我的康复之路,甚至他们的错误也让我学到很多。还有,犯了错误的医生不一定不是好医生。实际上,那些有热情有办法去发现新证据,并且根据新证据迅速修正自己错误的医生,更值得信赖。8. 作为病人,我们不懂医,但我们应当懂人!作为病人,我们不懂医,但我们应当懂人,应当知道什么样的医生是可信的,什么样的医生是靠不住的。如果既不懂医又不懂人,那就很容易盲从,而盲从是导致我们犯错误的最重要的原因。④我做了30多年记者,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的确养成了观察人识别人的习惯,也有一些经验。这能够帮助我寻找那些值得信赖的好医生。除了记者经验之外,我想还有别的,比如冷静,比如动脑子,甚至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会发生作用。举个例子,我非常信奉诚信,甚至有些偏执。如果发现一个人说了一句假话,我就会对他的所有言行产生疑问。所以,我在和医生的接触中,特别注意他说话的可信度。一旦发现他在自吹自擂,我就不会再去看他。就是因为这个理由,我拒绝了不少医生和他们的所谓“特效药”。这也许会让我失去一些治疗的机会,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犯错误。最后,相比国外医生,大多数国内医生并不大看重病人的症状变化,“都有过分依赖现代扫描仪器和黑白影像胶片的倾向,漠视病人的直觉和陈述。③凌志军说,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在美国,医生不仅仅依据影像诊断,还充分考虑病人的症状,认真倾听病人的感受。而对于中国式专家门诊,这一点很难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人的生理状态千差万别,疾病也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的癌细胞发生在千差万别的人身上,结果必定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更没有任何一台机器,能够精确地分辨出每一种情况。所以,当疾病猝然加之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康复之门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本文参考资料:①北京青年报《凌志军:一个“向死而生”的传奇》;②南方人物周刊《凌志军:忘了,就忘了吧》,③《重生手记》作者凌志军,④长江商报《中国式抗癌》等。原创健康时报社2018-01-26
已经快中午了,一个皮肤白净,身材匀称,穿着白衬衣,有着领导气质的中年男士带着一个瘦而黑的老头子,还有两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走进我的办公室。中年男士很礼貌的对我说:请问您是袁主任吗?我是某某介绍过来找你会诊的。他说的某某我并不认识,但是有没有人介绍我都会认真诊断,因为每个病理诊断报告都是法律依据,错了就是医疗事故。所以病理医生是最清正廉洁的:不管这个患者是乞丐,还是当官的,我们都要给他一个精准的诊断。但是在这样一种风险极高,收费极低的职业前提下,我特别反感有些人认为医院有一个熟人,来病理会诊就不用交会诊费,我认为这是轻视病理科,认为病理医生不值钱的表现。刚好上一个患者说看一眼就收200元会诊费是乱收费,在病理科大闹,最后在我不交钱,就不会诊的严厉态度下骂骂咧咧的交了钱。所以我冷冷问他:你说的某某我不认识,也没有人给我打招呼,你挂号了吗?交会诊费了吗?还好,中年男士并没有像那些医院有熟人就不想缴费的人一样说:某某让我来找你看一下的,或者说我没有办卡,我不会办卡等。他说:请问如何挂号缴费?我们办理了就诊卡的。我对他态度好起来,让他去找接诊室老师办理挂号、缴费,他马上安排一个年轻人去缴费去了。我开始看切片,是一个颈部淋巴结穿刺的细胞学涂片,镜下看到很多淋巴细胞,在污秽的背景下还有几团模糊的上皮细胞团,当地医院诊断是: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中年男士在一边语气温柔的讲解病情:我叔发现颈部有一个包块越长越大,去医院检查说是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全家急死了,我就从深圳赶回来,带我叔到你们大医院来看病,不知道我叔是哪里得了鳞状细胞癌?我抬头看那个皮肤黝黑的,一直沉默不语的老头,颈部真的有一个圆圆的肿块突出来。问老头:有没有咳嗽(考虑肺癌症状)?有没有吞咽困难(考虑食管癌症状)?有没有声音嘶哑(考虑喉癌症状)等症状。中年男士替老人回答是都没有,能吃能喝能干农活。我再看细胞涂片,总觉得有一个地方不对劲,是有几团上皮细胞在大量淋巴细胞中分布,但是这几团细胞异型性好像并不明显。涂片质量比较差,无法看得更清楚。我对中年男士说:这个涂片第一眼印象很像淋巴结转移癌,但是认真看,这个诊断依据不足,我要和同事一起会诊。我去找了我的智囊团里最重要成员何惠华老师,她看了和我感觉相同,不能直接诊断淋巴结转移癌,但是为什么淋巴结内有上皮细胞团呢?并且里面还有一些像癌性坏死的污秽物质呢?由于涂片质量比较差,我们决定给病人重新穿刺诊断,我们自己穿刺,自己涂片,可以保证涂片质量,并且不到2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费用也很低,就180元。中年男士马上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因为已经到了中午时间,怕患者穿刺时由于饥饿晕针,我们建议他们吃了中饭,下午2点半来做穿刺。下午2点半,患者及家属准时等候在我办公室门口,何老师做的穿刺,穿刺完她就告诉我:主任,那个包软软的,肯定不像是淋巴结转移癌。半个小时后,涂片染色好,我们看涂片:大量淋巴细胞(左下图),几团清晰的没有异型性的腺上皮(右下图),背景相对于会诊切片比较干净。何老师首先兴奋的叫起来:“主任,是腮腺warthin瘤(又名乳头状淋巴囊腺瘤)。这个诊断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淋巴细胞?为什么有没有异型的上皮细胞团?为什么有坏死样物质,那是囊内的污浊液体”。我深表赞同和兴奋,差点想和何老师一起跳舞来庆祝我们的准确诊断,当然,理智告诉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医生在患者面前一定要冷静,认真,成熟稳重,否则患者就会怀疑你的水平。我们重新发了报告,考虑为颈部腮腺wathin瘤。建议去耳鼻喉科做手术切除肿块。中年男士及患者孩子非常感激,老头子没有说话,但也感觉到他表情已经由恐惧变成轻松,中年男士说:看病还是要找大医院,小医院医生吓死人的,把我们全家吓得够呛,回去后要去找他们。我怕他去找小医院医生扯皮,告诉他: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容易误诊为淋巴结转移癌的病例,我第一眼也是这么想的。要看很多病例才有经验,小医院病例少,医生经验不足,这样诊断不能算错的。他点头赞同。几天之后一天,何老师拿着一张快速切片,眼睛闪烁着光彩走进我办公室,兴奋的说:主任!那个穿刺患者做手术了!是warthin瘤!我看了切片,哇多么美丽的切片,多么典型的腮腺warthin瘤!“你真棒!你真是厉害!!”我热烈表扬何老师,她脸蛋红扑扑的如同一个少女,步伐轻盈的离开了我的办公室。再看那张精美的切片,我激动得给切片的技术员美女朱亚惠马上发了200元的优秀质量奖励,并在科室群里发表扬通知。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同时奖励何老师的。但是病理报告的准确诊断率是99.9%以上,我这样奖励是要破产的。还是以精神奖励为主吧。物质上科室已经给了何老师诊断大组长的奖励。学习要点颈部有一个包块,很多时候B超会提示淋巴结肿大,如果镜下看到很多淋巴细胞,更会认为是淋巴结。淋巴结内如果出现上皮细胞,一般首先考虑转移癌。这是一般的病理诊断思维方式。这个患者何老师诊断时跳出了这个固有模式,考虑到腮腺肿块,并且镜下细胞学所有的改变都可以用腮腺Warthin瘤来解释,这个结果就准确了。在病理诊断时,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病理诊断结果能够解释临床特征,那么这个病理诊断就可能是准确的,否则就很可能是错误的。所以病理诊断一定要联系临床。这个患者没有任何鳞状细胞癌的特征,也没有晚期肿瘤的表现。诊断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就要慎重。
摘要:近几年来我院病理科发展很快,成为医院的重点科室,房屋使用面积大太增加.仪器设备不断更新.连续引进了4名研究生,并且病理科收入也有太幅度提高,结合我院病理科的发展经验,认为似下连径是提高病理抖在医院中地位的基础。即加强科室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其内涵;更新服务理念.促进科室的发展;加强与临床的沟通,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开展科研项目,促进医院科研的发展;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扩大病理科的影响。
自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了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策略以来,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已被公认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径。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最近推出2019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涉及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从2018年的7个肿瘤扩展至14个。该“推荐”在原来的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七大男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甲状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肤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脑部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权威科普信息,涉及的肿瘤目录扩大至14个。每个癌种科普信息包括:高危对象、筛查建议和预防建议。一、大肠癌 高危对象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筛查建议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4.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5.粪便或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查,粪便标本的证据更为充分,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应用。预防建议1.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2.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3.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4.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二、乳腺癌高危对象1.未生育,或≥35岁初产妇;2.月经初潮≤12岁,或行经≥42岁的妇女;3.一级亲属在50岁前患乳腺癌者;4.两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在50岁以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5.对侧乳腺癌史,或经乳腺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6.胸部放射治疗史(≥10年)者。注: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一级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上述情况均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2条及以上因素时,应考虑为高危乳腺癌对象。筛查建议1.一般妇女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一次;临床体检:20-29岁每三年一次,30岁以后每年一次;X线检查:35岁,拍摄基础乳腺片;隔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钼靶);>40岁,每1~2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60岁以后可隔2~3年乳腺X线检查1次。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2.乳腺癌高危人群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临床体检1次,30岁以后建议乳腺核磁共振(MRI)检查。预防建议1.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2.适时生育,母乳喂养。3.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三、宫颈癌高危对象1.有多个性伴侣2.性生活过早3.HPV感染4.免疫功能低下5.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筛查建议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1.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2.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3.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4.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5.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预防建议1.接种HPV疫苗;2.不吸烟或戒烟;3.安全与健康性行为;4.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5.增强体质。四、肺癌高危对象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1.吸烟≥20年包,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2.被动吸烟者;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者。注: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筛查建议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LD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建议至专科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LDCT复查;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注:LDCT:低剂量螺旋CT预防建议1.不吸烟或戒烟;2.对于有职业最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施;3.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4.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5.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五、肝癌高危对象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以下人群:1.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者;2.有肝癌家族史者;3.血吸虫、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4.药物性肝损患者。筛查建议1.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2.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一次。预防建议1.接种乙肝疫苗;2.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3.戒酒或减少饮酒;4.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5.避免发霉食物的摄入。六、胃癌高危对象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1.60岁以上人群;2.中重度萎缩性胃炎;3.慢性胃溃疡;4.胃息肉;5.胃黏膜巨大皱褶征;6.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7.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月);8.幽门螺杆菌感染者;9.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10.恶性贫血者筛查建议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作胃镜检查。预防建议1.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暴饮暴食;2.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3.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4.戒烟;5.少喝或不喝烈性酒;6.放松心情,合理减压。七、前列腺癌高危对象1.年龄>50岁的男性;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3.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具有以上前列腺癌高危因素的男性,需提高警警惕,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对异常结果进行合理随访。筛查建议1.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2.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3.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4.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预防建议1.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2.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摄入;3.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4.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动;5.建议适度体育运动。八、甲状腺癌高危对象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2.由于其它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的患者;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者。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筛查建议1.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2.一般人群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3.甲状腺癌高危人群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一次。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查。预防建议1.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史;2.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3.合理疏导情绪不良。九、淋巴瘤高危对象1.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者;2.感染及慢性炎症患者;3.免疫功能低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史者。筛查建议1.一般人群临床体检,每2~3年1次。2.高危人群临床体检,每年1次。3.上述临床体检包括以下项目:①外科体检:浅表淋巴结和肝脏脾脏触诊;②B超检查:浅表淋巴结、肝脏脾脏和腹腔淋巴结;③血常规。预防建议1.避免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2.健康生活,加强运动等体育锻炼;3.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4.合理疏导情绪不良。十、食管癌高危对象年龄>40岁,并符合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1.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2.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症状;3.有食管癌家族史;4.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5.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筛查建议食管癌高危人群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一次;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预防建议1.不吸烟或戒烟;2.少量饮酒或不饮酒;3.合理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4.增强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十一、皮肤癌高危对象具备下述高危因素者,均系皮肤癌高危对象:1.经常暴晒与紫外线照射;2.长期接触化学性物质,如沥青、焦油衍化物;3.患有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疤痕,瘘管、盘状红斑狼疮、放射性皮炎等;4.曾患有皮肤癌;5.持续增大或近期生长明显的胎记;6.足底、掌心等易接触摩擦部位长痣。筛查建议临床体检,每年一次。有高危因素者,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皮肤检查,包括痣、胎记或其他色素异常区域,记录颜色、大小、形状或质地的变化,必要时进行活检。预防建议1.定期皮肤自查(以尺比对,拍照备用);2.户外做好物理或化学防晒,避免暴晒;3.足趾或皮肤色斑勿自行反复修剪或弄破;4.合理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十二、胰腺癌高危对象40岁以上,伴有下述任意1项者(第6项因素会增加胰腺癌风险,但一般不做筛查):1.有胰腺癌家族史、糖尿病史;2.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史;3.无明显诱因的中上腹饱胀不适、腹痛,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消瘦或腰背部酸痛等症状;4.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者,尤其合并胰管结石的慢性胰腺炎;主胰管型粘液乳头状瘤、粘液性囊性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有血清CA19-9升高者;5.无家族遗传史的新近突发糖尿病患者;6.有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腔牙周炎史者。筛查建议1.上述对象以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血检结果结合腹部CT、MRI进行筛查,B超也能提供相应的帮助;2.上述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每年一次CT或MR检查。预防建议1.戒烟、控酒;2.提倡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饮食;3.多食禽类、鱼虾类食物,提倡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菜、白菜、萝卜、西兰花等;4.提倡户外有氧活动;5.为防止良性病变恶化,有胰管结石、导管内粘液乳头状瘤和囊性腺瘤或其他胰腺良性病变患者应及时就医。十三、胆囊癌高危对象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结石越大风险越高);2.长有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特别是单发、宽蒂息肉)者;3.瓷化胆囊或胆囊萎缩者;4.胆胰管汇合异常或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5.胆囊腺肌症患者;6.慢性伤寒感染人群;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人群;8.炎症性肠病人群;9.合并糖尿病人群。筛查建议1.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2.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尤其是女性。预防建议1.超过1厘米的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的胆囊腺肌病患者,建议限期行胆囊切除术;有症状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瓷化胆囊以及小于1厘米的胆囊腺肌症病患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2.按照筛查建议进行定期体检。十四、脑部肿瘤高危对象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1.头痛,常常清晨发作,较剧烈,起床轻度活动后逐渐缓解或消失;2.喷射状呕吐;3.视力模糊,视觉障碍;4.精神异常,常常有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表现;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痛觉、温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6.幻嗅;7.偏瘫或踉跄、醉酒步态;8.耳鸣、耳聋,多在打电话时,一耳听到,另一耳听不到;9.巨人症;10.幼儿发育停止。筛查建议重视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需要到神经科或相关科室(眼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等)进一步检查。预防建议1.健康生活,避免熬夜;2.增加户外锻炼和运动,保持合理体重;3.合理饮食。以上是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肤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脑部肿瘤等14个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权威科普信息,希望每一个人更够重视健康,科学合理的做好早期筛查!来源 :医世象
摘要: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对我院2008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共24名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4例中8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11例行广泛肿块切除术;4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其中2例为复发后再次手术;I例恶性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时间2月~5年。手术是目前已知能够根治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唯一方法,与影像科及病理科医生联合诊治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避免本后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