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上,由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式展开介绍,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性的自然病程,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因此,非手术治疗应作为不伴有显著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突出的椎间盘随时间推移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临床功能得到改善。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约为80~90%,但临床症状复发率达25%。(一)保守治疗的时间文献报道,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经保守治疗6~12周得到改善。因此,对无显著神经损害的病例,一般推荐保守治疗的时间为6~12周。(二)保守治疗方法1.卧床休息卧床休息一直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与正常的日常活动相比卧床休息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对疼痛严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且在症状缓解后鼓励其尽早恢复适度的正常活动,同时需注意日常活动姿势,避免扭转、屈曲及过量负重。2.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腰背痛的一线药物。NSAIDs可缓解慢性腰痛并改善功能状态,但对坐骨神经痛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确,不同种类NSAIDs之间效果也未发现明显差异。(2)阿片类止痛药在减轻腰痛方面短期有益。在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方面,阿片类药物的效果仍不明确,同时应关注药物长期使用的副反应及药物依赖。(3)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可短期缓解疼痛,但缺乏长期随访的数据;考虑到激素全身使用带来的副反应,不推荐长期使用。(4)肌肉松弛剂可用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腰痛患者的药物治疗。但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是否选用肌肉松弛剂缺乏相关研究。(5)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对慢性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目前相关的高证据级别研究较少。(6)其他药物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麻醉镇静药、抗癫痫药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3.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包括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方向特异性训练、腰痛学校等。应在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运动治疗。运动疗法可在短期内缓解坐骨神经痛,但疼痛减轻幅度较小,长期随访患者在减轻疼痛或残疾方面没有明显获益。4.硬膜外注射硬膜外类固醇激素注射(ESI)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对根性症状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ESI短期内可改善症状,但长期作用并不显著。5.腰椎牵引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手段,但目前牵引治疗对缓解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价值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牵引治疗应在康复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大重量、长时间牵引。6.手法治疗手法治疗可改善腰背部疼痛和功能状态。对没有手术指征的轻中度腰骶神经痛患者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根性症状,但应注意手法治疗有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7.其他热敷、针灸、按摩、中药等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相关文献随访时间较短,且实验设计有局限。二、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通常能更快及更大程度地改善症状。手术治疗方式是安全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但手术不能改善患者恢复工作的比例。(一)手术适应证包括:(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6~12周,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2)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或患者处于强迫体位,影响工作或生活;(3)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二)手术方式可分为四类: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腰椎融合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开放性手术(1)后路腰椎突出椎间盘组织摘除术:该术式应遵循椎板有限切除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手术中短期疗效优良率90%左右,长期随访(>10年)的优良率为60%~80%。(2)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术:该术式能够保留脊柱后方结构的完整性,但间接减压的理念使其不利于处理非包容型椎间盘突出,同时需联合融合技术。单独针对腹膜后入路处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对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患者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也是一种选择。2.微创手术(1)经皮穿刺介入手术:该术式主要包括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经皮椎间盘激光消融术、经皮椎间盘臭氧消融术及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等。其工作原理是减少椎间盘内压,间接减轻神经根压迫。对椎间盘内压增高型的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疗效,不适用于游离或明显移位的椎间盘突出,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2)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相对于开放手术,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包括通道辅助下的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同样安全、有效,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有效方式。(3)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该术式是开放手术向微创手术的过渡。尽管其手术操作技术有较陡峭的学习曲线,但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开放手术相当,在住院天数、出血量、早期恢复工作等方面优于开放手术,可作为开放手术的替代方案。(4)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该术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与开放手术、显微或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相同,而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更加微创化,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3.腰椎融合术腰椎融合术不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手术方案,但以下情况可选择腰椎融合术:(1)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明显的慢性轴性腰背痛;(2)巨大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3)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尤其是合并畸形、腰椎不稳或慢性腰背痛的情况。4.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主要用于腰椎椎间盘源性腰痛,包括包容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是否适用于非包容型椎间盘突出和有严重神经压迫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仍无定论。大量超过10年的长期随访研究证实该技术具有不低于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针对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证据等级研究较少。同时应注意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技术难度及技术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参考文献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20(08):477-487.
石小青 好医术 7月4日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刺激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甚至脊髓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颈椎病的治疗应当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今天早读从颈椎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等方面为大家带来颈椎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详解,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四大临床特点 病程特点:病程长且为慢性发病过程。 年龄及性别特点:发病年龄大多在中年及其以上,男女患病比例相似。 职业特点:像长期伏案工作、缝纫或者进行电脑操作等工作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特点: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与内科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症状存在一定相似之处。 二、五大病因 头颈部外伤:脊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从而引发颈椎病。 慢性劳损:从事单一劳动或固定一种姿势工作产生的积劳性损伤,另外颈椎活动范围大且颈椎负担头部的重量加大,因此骨关节以及软组织易形成慢性积累性损伤,在慢性损伤过程中会出现肌肉、筋膜、韧带、关节、滑膜等处会垂涎牵拉、局部肌肉痉挛等情况。 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颈部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20-30岁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颈椎受到慢性损伤或外伤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病变开始加重,在外力作用下慢性的纤维环向四周脱出,颈椎盘厚度变窄,相应的关节韧带松弛,颈椎稳定性破坏,受到的压力会增加,从而引起关节软骨炎及关节滑膜韧带增厚,逐渐形成骨赘等继发性病理改变。 先天畸形、发育因素:先天发育因素导致颈椎生物力学改变,解剖关系紊乱,从而使颈椎退变提前。 外界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等情况,均可引起颈椎病。 三、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颈部症状:最常见的是颈项部疼痛、颈部僵硬感、颈部强直、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颈部活动困难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捆绑感、颈部胀筋感、落枕感觉,偶尔还会出现头部偏向一侧、抬头及低头困难的情况。 上肢症状:上肢常出现肩部、手臂、背部麻木及疼痛感觉,较严重时会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痛觉过敏、手指麻木、手部无力、持物不稳、震颤麻痹等症状,随着症状变化还会出现上肢肌萎缩、肩周活动受限等情况。 下肢症状:对于下肢常出现的是放射性痛、冷、麻与凉的感觉,甚至还会出现下肢无力、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以及不能下蹲,这些情况多与天气变化有关,常常表现为遇冷加重、遇热减轻或者不明显,但也会出现肌萎缩、跛行等严重情况。 头痛:常呈现放射痛、窜痛、麻痛、胀痛、局部痛、前额痛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呕吐现象。 眼部症状:眼睛主要表现在睁眼无力、眼胀、视物不清、视力减弱、视野缺损等情况,如果颈部过度活动时还会出现眼痛、眼肌痉挛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一过性失明、结膜充血的情况。 头晕目眩:症状轻微时会出现头痛、眩晕甚至是恶心、呕吐的症状,症状严重时则会出现一过性失明伴头昏、头沉甚至是突然晕倒的情况。 记忆力障碍:记忆力会出现明显下降。 心脏症状:常出现心悸、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通常检查心电图时显示心电图并无明显改变。 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从而引起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甚至是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脏区疼痛等症状。 半身不遂:单次肢体会出现偏瘫、麻木、窜胀甚至出现口角歪斜、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 无汗现象:常表现为肢体发凉、怕冷,单次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少汗,严重时还会出现全身干燥不适、情绪不稳的情况。 胸闷疼痛: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次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检查时常会发现胸大肌疼痛。 六种形式的颈椎病表现的不同症状 临床上将颈椎病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六种,且不同形式存在的主要症状不同。 四、药物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取决于颈椎病的分型,但也应根据症状对症治疗。 缓解疼痛、消除炎症 主要选用吲哚美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有效消除颈椎病引起的炎症与疼痛。 吲哚美辛用于镇痛治疗的使用剂量为首剂一次25-50mg,随后改为一次25mg,一日3次口服使用,直到疼痛缓解后停药; 布洛芬用于抗风湿、抗炎治疗时剂量为一次0.4-0.6g,一日3-4次口服使用,而用于止痛治疗时则一次0.2-0.4g,每4-6小时给药一次; 阿司匹林用于止痛治疗时使用剂量为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给药一次,而用于抗炎抗风湿治疗时使用剂量为一日3-5g,这类药物消炎止痛作用,且对于缓解颈项疼痛均有良好的作用。 缓解颈肩背部肌肉痉挛的症状 可选用苯海索、苯妥英钠、氯唑沙宗等药物。 苯海索主要作用于选择性阻断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通路,而对外周作用较小,从而有利于恢复脑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平衡,因此对于颈椎病引起的震颤与肌肉痉挛具有一定治疗效果,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日1-2mg,以后每3-5日增加2mg,直至症状缓解为止。但是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此药物易引起口干、尿潴留、便秘等症状,对于口干及便秘症状在减量使用后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苯妥英钠具有稳定细胞膜作用及降低突触传递的作用,具有抗神经痛以及骨骼肌松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颈部不适引起的肌肉痉挛,使用剂量通常为每日250-300mg,起始剂量为一次100mg,一日2次口服,由于该药物的个体化较明显,因此使用剂量的调整应根据症状情况酌情选用。 氯唑沙宗为骨骼肌松弛药物,可通过作用于脊髓和大脑平层下中枢,抑制致肌肉痉挛有关的多突触反射而产生肌松作用,可以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使用剂量一般为一次2片,一日3-4次口服使用。 营养神经类药物 对于颈椎病患者还可以使用维生素B12、谷维素、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引起一些不良神经症状。 维生素B12在体内转化为甲基钴胺和辅酶B12产生活性,不仅影响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还可以维持有鞘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有效缓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一般使用剂量为一日1-4片或者隔日2-8片,分次服用。 谷维素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及内分泌平衡障碍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次1-3片,一日3次口服使用。 甲钴胺具有促进卵磷脂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的作用,能通过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从而缓解神经损伤症状,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次1片,一日3次口服使用,之后根据症状酌情调整使用剂量。 缓解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出现这种症状时可以选用烟酸、地巴唑等扩张血管的药物。这类药物通常可以通过扩张血管从而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从而缓解头晕、头痛及视力模糊的情况。 烟酸使用剂量通常为每次50-100mg,每日最大剂量为500mg,并同时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更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地巴唑通过降低外周阻力从而缓解头晕、头痛等神经症状,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次5-10mg,一日3次口服使用,在使用时不宜大剂量使用,以免加剧头痛、头晕症状。 中成药 在中成药的选用上要注意根据不同分型辩证选用。 颈舒颗粒:该药物由三七、当归、川芎等成份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窍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肩部僵硬、疼痛、患侧上肢窜痛等症状,通常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使用,疗程一般为1个月。 颈痛颗粒:该药物由三七、川芎、延胡索等成份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可以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使用,两周为一疗程。 颈复康颗粒:该药物由羌活、川芎、葛根等成份组成,具有活血通络、散风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瘀阻所致的颈椎病,症状主要为头晕、颈项僵硬、肩背酸痛、手臂麻木等,使用剂量通常为一次1-2袋,一日2次口服使用。 天麻丸:该药物主要由天麻、羌活、独活等成份组成,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的功效,用于风湿瘀阻引起的腰腿痠痛、手足麻木症状,使用剂量一般为一次6g,一日2-3次口服使用。 正天丸:该药物由钩藤、白芍、川芎、当归等成份组成,具有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症状,使用剂量一般为一次6g,一日2-3次口服使用。 疏风定痛丸:该药物由马钱子、麻黄、没药等成份组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关节疼痛、刺痛、四肢麻木等症状,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次1丸、一日2次口服使用。 注意:选用中成药时应根据不同分型的不同症状辩证用药,不可自行盲目使用,另外在连续使用7日后如果症状无明显改善时不宜继续使用,应及时就医并根据症状变化对用药及时作出调整。 五、小结 对于颈椎病患者而言除了平时服用药物对症治疗外,还应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平时做好保暖工作、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药物治疗与平时预防工作相结合对颈椎病治疗更有益。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被称为隐形杀手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骨质疏松症可以导致疼痛、脆性骨折及畸形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导致的健康问题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本身包括三大类症状:(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3)骨折;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即可导致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疼痛本身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变形、骨折可致残,使患者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增加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不仅患者生命质量和死亡率增加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脊柱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老年人,多发于T11~L2,它可以导致骨折部位疼痛,椎体高度丢失,脊柱不稳,甚至会导致脊柱后凸畸形。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骨折椎体部位的持续疼痛和脊柱活动受限,最终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目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应用止痛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卧床休息,支具固定和康复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为椎体成形术,椎体成形术全称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属于微创手术,是通过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聚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acrylate,PMMA)或人工骨达到强化椎体的技术。1984年由Deramond发明并首次应用,1987年法国医师Galibert首次应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1994年美国首次报道将PVP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PVP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kyphoplasty,PKP)开始于90年代末,后者出现晚了10多年,在吸取PVP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了改进。PVP:通过在患者背部做一约2mm的切口,用特殊的穿刺针在X线监护下经皮肤穿刺进入椎体,建立工作通道,将骨水泥或人工骨注入椎体内稳定骨折椎体,防止进一步塌陷,明显缓解疼痛。PKP:经过球囊扩张后再分次注入骨水泥,一方面球囊扩张后留下的空腔周围的松质骨得到压实,人为制造了一个阻止骨水泥渗漏的屏障;另一方面使用推杆分次注入骨水泥较传统的压力泵持续注入大大降低了骨水泥注入时的压力,因此骨水泥的渗漏大大减少。优点:1.止痛,无论球囊扩张PKP还是传统的PVP,都具有确实可靠以及高效的止痛作用,文献报道疼痛的缓解率为70%~95%。还可以防止骨折椎体的进一步压缩、塌陷。对骨折复位和纠正脊柱后凸畸形,球囊扩张PKP优于传统的PVP。有学者报道PVP即刻止痛有效率可以达到97%,疼痛评分从剧痛下降到轻度疼痛,患者总体满意率在80%以上。临床经验也同样证实PVP有相当惊人的早期止痛作用,可以说目前任何一种药物治疗都不能获得如此有效的止痛效果。2.减少并发症,PVP手术时间约30分钟,术后24小时患者即可在外固定保护下离床恢复正常生活,减少了骨折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患者早期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诸如肺炎、压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和护理上的不便,避免了长期卧床导致骨量丢失从而出现的骨质疏松恶性循环。后期还可以预防椎体压缩和后凸畸形引起的背部疼痛、胃胀不适甚至直立困难等症状。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往往容易被忽视,很多老年人在发生骨折后才开始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可以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几率。(1)运动绝经期妇女每周坚持3小时的运动,总体钙增加。运动还能提高灵敏度以及平衡能力,鼓励骨质疏松症患者尽可能的多活动。(2)营养良好的营养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足量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从儿童时期起,日常饮食应有足够的钙摄入,钙影响骨峰值的获得。欧美学者们主张钙摄入量成人为800~1,000mg,绝经后妇女每天 1,000~1,500mg,65岁以后男性以及其他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钙的摄入量为1500mg/天。维生素D的摄入量为400~800U/天。 (3)预防摔跤应尽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患者摔倒几率,以减少髋骨骨折以及腕部骨折。(4)药物治疗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其他用于治疗和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需要严格在医师指导下规范应用。
椎弓峡部是椎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由于发育或外伤等因素,造成椎弓峡部则称为椎弓峡部不连,而双侧椎弓峡部不连接或断裂,即为双侧椎弓峡部不连。如果长期从事重体力活动,或长期弯腰劳累、久坐、久站、过度负重,腰椎受到暴力击打,可能会导致腰椎劳损,甚至引起椎弓峡部断裂,进而形成椎弓峡部不连。由于腰椎有两侧的椎弓峡部,当两侧都出现不连接或断裂时,则称为双侧椎弓峡部不连。双侧椎弓峡部不连可能会使上位腰椎向前滑动,形成腰椎滑脱的现象,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压迫神经根、硬膜囊,导致神经损伤的表现,如下肢肌力、感觉的减退,还有坐骨神经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患者可以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结合腰椎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一般双侧椎弓峡部不连症状较轻者,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舒筋通络类药物治疗,缓解局部疼痛、肿胀感,加快疾病康复。可短时间内使用腰围,缓解腰痛症状(腰围不可长期佩戴,否则容易造成腰部肌肉萎缩)。后期患者还应当注意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若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甚至出现神经损伤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重建峡部或复位滑脱椎体,解除神经受压,稳定腰椎。
颈项部肌肉锻炼方法双手十指交叉,按在脑后,双手用力压头部,使其向前下方屈曲,颈部则用力顶住对抗,不让其轻易下压,但逐渐被压到颈部触及锁骨柄即可。然后颈部用力把头向上抬起,而两手则用力压住头部,不让其轻易抬起,但逐渐抬到原位即可。循序渐进,一般每次做15到20个,每天坚持练习1到2次。锻炼时的注意事项:1、颈背部肌肉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应当循序渐进。每天可逐渐增加锻炼量,如锻炼后次日感到颈背部酸痛、不适、发僵等,应适当地减少锻炼的强度和频率,或停止锻炼,以免加重症状。2、锻炼时不要突然用力过猛,这是一种静力性的训练,只需要缓缓用力就可以了。锻炼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避免颈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屈曲状态,坐、站都应该保持正确的姿势,工作一个小时应起来活动一下筋骨,祝您身体健康!
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图解之一“五点支撑”、“小燕飞”此锻炼图谱有六个分解动作,建议练习三组动作中最上面一组两个动作,即“五点支撑”和“小燕飞”。“五点支撑”示意图,适合对于腰肌力量较弱或者肥胖的人锻炼,锻炼要点:仰卧于床上,去枕屈膝,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双肩、双肘部和双脚这5个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持续3-5秒,然后腰部肌肉放松,放下臀部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当腰部感到劳累时更换下一个动作。“小燕飞”示意图,适合对于腰肌力量较弱或者体型中等的人锻炼,锻炼要点:俯卧床上,去枕,双手背后,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大腿用力向后离开床面,持续3-5秒,然后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腰背肌锻炼的时机宜在腰背部疼痛经药物治疗或理疗缓解后进行。此锻炼方法的次数及强度因人而异,每天可练十余次及数十次,分3-5组完整。一定注意循序渐进增加锻炼量。若锻炼后次日感到腰部酸痛、发僵等不适,应适当减少锻炼的强度和频率,以免加重症状,锻炼时不要突然用力过猛,防止扭伤。锻炼次数以身体耐受程度自行决定,坚持练习,逐渐增加所做组数,腰背肌力量及腰椎曲度会得到逐步改善,祝您早日康复!注意:如果已经有腰部酸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停止或减少腰背肌锻炼;在腰腿痛急性发作时应当及时休息,停止练习,否则,可能使原有症状加重。
休门氏病自然史及治疗研究进展李卫国 邱勇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8年7卷2期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Scheuermann’Skyphosis)、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kyphosis)和脊柱软骨病等,是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最常见的原因。该病在1920年由丹麦的Scheuermann第一次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8%,男女发生比例l:l至7:1不等。其起病于青春期前后,典型的发病年龄在8~12岁,12—16岁之间临床表现尤为明显。若不加治疗,会残留严重的外观畸形,并可能导致腰痛等不适。目前国内对该疾病自然史及治疗报道较少,现就其相关问题综述如下。休门氏病的诊断 Scheuermann最早对该病的定义为:在青春期前出现的僵硬的后凸畸形,伴有椎体的楔形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Sorensent在1964年提出的定量诊断:至少3个相邻椎体的楔形变均大于5。但到目前为止该病的定义仍未完全统一,尚有其他的一些标准如:胸段后凸,椎间隙狭窄,终板不规则,至少有一个楔形变的椎体,后凸角度大于45°,2个或以上的楔形变椎体。特征性的影像学发现(后凸畸形,椎体的楔形变,终板不规则,Schmorl结节)等,其他一些作者则建议加用脊柱侧方过伸位片上的柔韧性作为标准。由于在骨骼未成熟的患者中部分椎体尚未骨化,椎体的楔形变测量较为困难,而且观察者之间的测量误差也很大,因此能否将其作为休门氏病的特征性诊断尚待商榷。而且,和侧弯诊断不一样,胸椎的正常后凸也不恒定,SRS标准认为生长期的青少年的正常值在20°到40°之间,而部分作者则认为正常后凸的范围应该扩大至45°。此外,各个年龄段的正常后凸的范围也不一样。这些都使得休门氏病的诊断标准存在争议。休门氏病除了常见的胸椎/胸腰椎休门氏病之外,还存在腰椎休门氏病,有人称为II型休门氏病,部分作者认为其和胸椎休门氏病的发病机制不一样,该病通常发生于运动量大的男性青少年或经常搬运重物的人。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腰背痛和胸腰段的椎体改变,不存在明显的后凸畸形,可能伴有严重的Schmorl结节和不规则的终板,易误诊为感染、肿瘤等。腰椎休门氏病的发病公认和生物力学有关,可能是因为未发育成熟的腰椎轴向载荷过大。虽然腰椎休门氏病和胸椎休门氏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类似,但预后不一样。腰椎休门氏病为非进展性,治疗也不存在争议,可以通过休息,限制活动、理疗等缓解症状。休门氏病的自然史及治疗一、休门氏病的自然史目前关于休门氏病的自然史研究较少,人们在疼痛、后凸畸形的加重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争议。患者的疼痛常出现在顶椎区附近。在休门氏病发病初期通常存在疼痛症状,但是在青春期后期疼痛症状通常明显缓解。Sorensenf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在发病时胸椎疼痛发生率达到50%,但是在骨骼发育成熟后疼痛发生率仅25%,而且疼痛症状轻微。但Bradfordtl发现未经治疗的成人休门氏病患者背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胸腰段后凸较腰段后凸更易出现进展性疼痛,该观点早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时疼痛所导致的退变性强直也是未经治疗的成人休门氏病的一个后遗症,有作者将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背部疼痛作为手术治疗指征。Murraytl客观的比较了休门氏病患者和对照组的疼痛,发现疼痛对生活质量影响差别不大,对于后凸度数小于75°的成人,其疼痛发生率和同龄人并无显著差异。Ghoussoub等对45例成人休门氏病研究后发现,大多数患者在恰当的保守治疗后,短期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率达75%,而随访时仍有70%,他们建议要慎重决定是否因疼痛进行手术治疗。畸形是休门氏病的最常见主诉,并且是年轻患者就诊的最常见原因。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什么程度的后凸畸形会逐步加重仍不明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后凸的加重和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的胸椎后凸相混合。很多患者及家属均不愿意患者终生伴有严重的外观畸形,不能接受就诊时的畸形外观,也就促使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但Murray对67例平均后凸角度达71°的休门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2年的随访,发现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虽然存在功能影响,但通常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职业生涯。二、休门氏病的治疗进展休门氏病后凸畸形首诊时必须确定患者畸形、疼痛的程度,以及畸形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确定治疗方案。很多人推荐改善外观的体育锻炼,这些锻炼主要注重于改善腘绳肌和躯干伸肌的力量。对于那些不严重的成人休门氏病患者,理疗和背部锻炼能起到一定效果,Bradford观察到一些程度较轻的患者通过锻炼畸形有所改盖。目前有关支具治疗的研究通常是回顾性研究,具有很多的局限性:诊断标准不一,没有对照组等。但是支具治疗在骨骼发育未成熟的患者中的使用被广泛接受。支具治疗必须是针对后凸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并且骨骼未发育成熟的患者(残余生长能力至少1年以上)。经典的支具治疗方法为改良Milwaukee支具,在后凸处采用衬垫加压。支具治疗要定期调整,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3h,持续至少1-2年,如果要对椎体的楔形变产生影响,至少需要18个月,出现后凸全部矫正以及椎体楔形变部分逆转时可以减少支具佩戴时间,每天12-14h,直至髂棘融合后1年。这些支具基于这样的假设:矫正过度代偿的腰椎前突可以促使患者过伸其胸椎以站直。有人认为支具治疗的适应证是后凸大于45°,而在65°以内的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结果。后凸超过74°者支具治疗的成功率降低。支具治疗期间患者的Cobb角矫正较好,但是支具结束后的长期随访中发现,通常会出现20%~30%的矫正丢失。Bradford对120例进行Milwaukee支具治疗的休门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报道。其支具治疗的时间为平均14个月的全天佩带,然后18个月的间断佩带。在支具治疗结束时后凸纠正了50%,但是在随访时出现了矫正丢失。Gutowski采用Boston或Milwaukee支具治疗休门氏病或异常的幼年圆背畸形,经平均26个月的随访,在75例患者中,31%的患者不能耐受支具治疗,在依从性好的患者中,Boston治疗组纠正率为27%,Milwaukee治疗组纠正率为35%。他们认为Boston支具更适用于顶椎在T7或以下,小于70°的柔软后凸。Gutowski等也报道改良Milwaukee支具对后凸超过75°的休门氏病治疗效果佳。Riddle等采用duPont后凸支具治疗胸椎休门氏后凸畸形,结果发现duPont支具和改良Milwaukee支具效果相似,但不采用颈圈,患者更容易接受。由于休门氏病自然史是一种良性过程,是否手术要因人而异。从Bradford首次报道采用后路融合治疗至今,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均发生了很大改变。早期的文献中疼痛和外观畸形均作为手术适应证,但目前对疼痛为主的患者常建议采用非手术治疗。部分作者认为畸形才是唯一的手术指征。目前人们通常把后凸畸形超过75°,或后凸畸形超过65°且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疼痛。部分手术者把不能接受的外观也作为手术指征。也有作者将青少年患者后凸超过75°,成人后凸超过60°作为手术指征。Lowe等认为青少年休门氏病只有在腰椎后凸超过80°或胸腰椎后凸超过65°且不能被支具控制或出现继发性平衡失代偿时才需要进行手术,而成人只有在出现不可接受的外观畸形或后凸超过75°且伴有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疼痛时才进行手术治疗。休门氏病患者出现相关的神经并发症是绝对手术适应证。手术前必须进行详细的体检以观察是否存在神经损害,并应进行MRI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胸椎椎间盘突出,硬膜外囊肿或胸椎管狭窄。休门氏病手术治疗的生物力学原则是延长前柱(前路松解),前路支撑、后路压缩和融合。对于骨骼未成熟的患者,单纯的后路融合可能就能符合该原则,因为在后路固定后,前路的生长板继续生长,促进前路稳定。在需要前后路联合手术时,通常先进行前路手术。前路松解和融合的范围应当包括后凸顶椎区上下的椎体(通常6~8个节段),远端应该融合到后路准备融合的椎体。在T10水平以上可以采用碎骨块植骨,而T10以下最好采用Cage等以提供胸腰段和腰椎前突的支撑。后路融合固定的近端应从用以测定后凸Cobb角的椎体开始,远端应到达测定后凸Cobb角的下方椎体以及下方的第一个前突椎间盘。在进行内固定时,务必要使用横向联接。通常采用悬梁臂技术来进行后凸的矫正。Lowet认为休门氏病后凸小于75°、过伸位片上后凸小于50°时可以采用单纯后路融合内固定。Bradford最初采用单纯后路Harington压棒融合,术后短期内矫形效果很好,但随后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这在后凸角度大的患者中尤为明显。单纯后路手术的矫正丢失可能是由融合在脊柱的张力侧,内固定断裂,缺少前路支撑,以及对僵硬畸形矫形不足等原因引起。而前路手术可以通过切除前纵韧带和椎间盘降低后凸的僵硬性,从而减少后路内固定所受的张力。因此,单纯后路逐渐演变为前路松解、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合并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其目的是增加矫正率并防止远期矫正丢失。很多文献提倡在下列情况时采用该种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后凸角度大于75°,顶椎明显楔形变以及在过伸位片上残余角度大于50°。开始时前后路手术分期进行,两次手术期间进行牵引。随着手术器械和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部分作者开始提倡同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文献报道前后路联合手术的矫正率较好,均在50%左右。随着内固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认为发现单纯后路手术的矫正效果和矫正丢失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类似,Hosman认为,对于柔韧性较好的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即使度数在70°~100°,单纯后路手术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对僵硬性成人后凸畸形或骨桥形成时则需要前后路联合手术。KOStuik在1990年报道了采用单纯前路撑开内固定治疗休门氏病患者,平均矫正率为26.8%,矫正丢失约在5°左右。手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缓解疼痛和矫正畸形。虽然很多学者将疼痛作为手术指征,但更多的学者关注畸形的矫正效果。很多作者报道,所有背部疼痛的患者在术后均完全缓解。Hosmant对33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只有2例残留疼痛症状。Herndon等报道13例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患者在术后有12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Speck等对38例存在疼痛患者进行脊柱融合后,0例患者残留症状。Lowe等采用问卷调查,发现术前28例患者中有27例存在胸椎区疼痛,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后,有18例患者存在与活动相关的轻微疼痛。Bradford认为,疼痛的缓解和后凸矫形程度无关。但Speck等发现手术后残留度数大于60°的6例患者中有5例残留持续性疼痛。相对于单纯后凸角度的矫正,矢状面的平衡更为重要。目前,休门氏病手术后融合远端和近端的交界性后凸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最早在使用Luque技术的病例中报道,后来也见于使用CD内固定器械固定的文献中,其发生可能与矢状面平衡和融合水平有关。Lowe发现休门氏病患者脊柱矢状面常处于负平衡状态,在术后可能更为加重,并易诱发交界性后凸畸形。有作者还推荐矫正率不要超过50%,以预防远端交界性后凸。休门氏病的手术并发症有死亡,术后神经损害,感染,胃肠道梗阻,术中术后的内固定断裂,假关节,内固定突出,矫正丢失,后凸加重,血胸,气胸,肺栓塞和持续性背部疼痛等。Lowe报道的休门氏病手术中最高的并发症率:神经并发症16%,内固定并发症率25%。Tribust491手术治疗1例16岁休门氏后凸畸形时,术中出现异常SEP,移除全部内固定,术后出现了短暂性的截瘫但很快获得完全康复。Lim等对23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43%的患者出现了诸如浅表感染、无后果的术中骨折等轻度并发症,17%出现了诸如深部感染、内固定断裂、交界性后凸等严重并发症。但随着内固定器械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逐渐降低。目前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诊断尚未清楚,自然史以及治疗方法也存在争议。手术治疗是缓解疼痛和矫正严重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随着单次后路脊柱缩短手术等治疗理念改进和新的医疗技术(如胸腔镜等)的出现,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有望得到进一步改进。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又名Scheuermann's病(休门氏病)、青年性驼背、休门病、少年驼背症、青年驼背概述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发病年龄在13~17岁,男性略多于女性,75%的病例发生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驼背,可伴有脊柱强直,颈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等。视患者病情轻重不同,可选择矫正体操、脊柱矫形及融合术等治疗手段。病因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主要病因为患者椎间软骨的先天性或发育性缺陷,此种病变存在遗传倾向。本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有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家族史的少年,尚无权威证据表明其诱发因素。主要病因1.先天性或发育性缺陷在椎体和骺环之间的生长区的环形骨骺发生缺血性坏死,椎体前部生长障碍,导致楔形变。由于骺环的骨化障碍,椎间盘物质伸入椎体。椎体的纵向生长或塑形可有障碍,椎间盘可有移位,本病有家族倾向。2.肌性原因背部肌肉不够发达,这种情况多见于久病初愈和缺乏锻炼的青少年,另外,学龄儿童坐的姿式长期不正,亦可引起这种畸形。3.骨性原因正常发育的椎体,前缘和后缘的高度基本相等,椎体发育不良,使前缘的高度低于后缘,椎体就呈楔状变形,这种楔形椎体就是发生少年性骨软骨病的骨性原因。诱发因素1.供血不足椎体在发育阶段需要不断地从血液中得到充分的营养,如果供应不足,椎体的发育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2.椎间盘早期发生变性在上下相邻的两个椎之间有一个软骨垫(椎间盘),这个软骨垫具有弹性,对椎体有一定的压迫作用,这种压迫洼刺激可以促进椎体的正常发育,如果椎间盘早期发生变性,丧失弹性而减少了对椎体生理的压迫性刺激,也可引起椎体发育异常。3.椎体在发育阶段负荷过重或长期的慢性损伤也可使椎体发育受到不良影响,我国有些地区农民圆背较多,可能与劳动习惯有关,因此,青少年时期应注意不可负荷过重,以免机体发育受到影响,引起畸形。流行病学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发病年龄在13~17岁,其发生率占总人群的0.4%~8.3%,男性多于女性,为(3~4)∶1,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该疾病75%的病例发生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发病率不明,据统计在军队中占6%;在产业工人中占8%。好发人群有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家族史的少年本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好发于有本病阳性家族史的13~17岁的少年,青少年不注意看书写字的姿势会引发驼背的出现,体重过度增加会加重脊柱的压力,加重本病发生的风险,参加重度体力劳动的青少年,容易导致重物堆压,长期的压制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该疾病。症状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驼背,脊柱强直,颈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等畸形以及病变局部隐痛等。典型症状驼背及伴随畸形为主要症状,可伴脊柱强直,颈常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驼背畸形进行性发展至20岁之后。病变部疼痛患者常觉局部疼痛并不严重,多为隐痛,驼背畸形进行性发展至20岁之后。驼背为主要症状,伴脊柱强直。颈部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疼痛并不严重,常为隐痛。脊柱活动受限因病变后肌肉保护性痉挛,故脊柱的活动受限,尤以前屈最明显。腰背部疼痛下背部钝痛,或有疲劳感觉,劳动或负重后加重,疼痛可放射到两侧腰部,卧床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其他症状部分重症患者可自觉脊柱伸直困难。并发症脊髓受压局部椎间软骨病变严重者可出现邻近脊髓的压迫,引发患者出现下肢感觉麻木、冷热刺痛等感觉均不明显,感觉“踩在棉花上”。脊性骨性关节炎改变随着病情的发展,重症患者可逐渐出现病变椎体间的骨性关节炎的改变,患者可有明显的背部疼痛的加重。畸形重症患者可并发腰部前凸畸形和(或)胸椎后凸畸形,发生脊柱生理曲度的改变。就医指征在幼儿生长发育时期家属如发现其有驼背表现,应注意及时就医。自觉背痛、发现自己存在驼背、颈屈曲、肩胛骨突出的青少年应及时就医。就诊科室家长常因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驼背、颈屈曲等表现而带其就诊于骨科。需要做的检查Ⅹ线检查通过对怀疑患有本病的群体进行X线检查来判断其病变部位的骨骼发育情况,驼背畸形的角度等来辅助诊断。核磁共振检查本病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椎间软骨,核磁共振的软组织成像优于X线及CT。故怀疑本病的患者需要对椎间软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判断其软骨病变的程度及有无出现周围脊髓、神经的压迫。体格检查通过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驼背畸形的程度以及有无脊柱强直。颈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等伴随畸形。诊断标准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诊断依赖于青少年的体征(驼背、脊柱强直、颈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等),以及X线检查及核磁共振的结果(驼背畸形必须超过35°以上,至少有1椎体前缘的楔形变要>5°,连续影响3个椎体)。鉴别诊断脊柱结核为进行性骨破坏性疾病,患者常有肺结核(咳痰、咯血、盗汗、发热)的前驱表现,而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患者则无。脊柱结核的椎体边缘模糊而不像骨软骨病那样增白,且在大多数病人会出现椎旁脓肿,而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患者无椎旁脓肿,以此鉴别。姿势性驼背这种驼背非固定性,很容易被动或自动纠正,主要通过X线检查鉴别。姿势性驼背患者X线上没有椎体的楔形变,而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患者存在椎体的楔形变,以此鉴别。脊椎化脓性骨髓炎多见于成人,以腰椎为最多,起病较急,常伴有高热、恶寒、背部剧痛,脊椎活动受限。局部叩击痛(+),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增高,血培养(+),X线检查椎体骨质破坏和受侵犯的椎间盘变狭窄;在愈合过程中以增生、硬化为主,可形成大而粗的骨桥这些检查都可以将两种疾病鉴别开来。治疗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畸形,保护脊柱不受压迫性损害,直至骺板发育成熟。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本病的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坚持。药物治疗非甾体类药物: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可遵医嘱适当应用非甾体类药物来消炎镇痛,如塞来昔布、尼美舒利等。双氯芬酸钠乳膏:酸痛部位涂抹可改善患者的局部酸痛表现,但此种外用涂抹药膏可能会引发患者产生皮肤丘疹、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手术治疗脊柱矫形及融合术极少数病人驼背明显,影响美观而需做脊柱矫形及融合术者。脊柱开放减压术适用于偶有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而需要减压者。中医治疗按摩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其左侧,先在背部两侧骶棘肌施以攘法或掌根按揉法,(或两法交替运用),自上而下,反复操作,但以胸、腰段为施法的重点部位5~8分钟。握拳揉背法手握空拳,以掌指关节的背侧按揉自己背部的胸腰段。指揉阳陵、绝骨此二穴均在小腿外侧,阳陵穴在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绝骨穴在外踝中点直上3寸,都以指揉法,每穴1~2分钟。其他治疗石膏固定及配合支架如初发时疼痛较明显,可考虑用石膏床或石膏背心固定2~3月,以后用支架及操练背肌。背肌训练如患儿无痛,可根据畸形来决定治疗,脊住后突畸形小于45°~50°时。只要做矫正体操即可,在50°~80°时需用支架固定再加背肌训练。预后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无法彻底治愈,尤其是已经出现驼背的患者,但本病通常不会危及生命,重症患者可有骨关节炎的后遗症。建议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遵医嘱定期复诊。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如能及早诊治,可以通过现有的治疗手段控制病情发展,如果已有驼背畸形,就不可能完全纠正。早期筛查有青少年时期驼背家族史的群体,在青春期应注意加强体检,一旦发现存在驼背畸形立即就医诊治。预防措施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因先天性或发育上的缺陷所致,所以预防上无相应的措施,后天性的可以通过一下方式进行预防:避免长期背重物,导致脊柱被压制变形,发生驼背。改正不良习惯,避免长期低头、弯腰工作。存在骨质疏松等疾病的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
2014-11-22 骨科51 民间有种说法:“工作突出,导致椎间盘突出”,意思是说,工作忙碌辛苦,会让人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多人都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归咎于劳累,因为的确有人觉得忙碌的工作过后会有腰酸背痛的感觉。但实际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和工作忙碌与否没什么必然联系,相反,有些整天工作悠闲,甚至无所事事的人也会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迁延难愈。实际上,椎间盘突出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坐姿不当就是其中之一。 年轻人更易患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寻。腰椎间盘是人体内水分充盈的软组织,20~40岁的人因含水量很高,所以年轻人更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而超过40岁,尤其是60来岁的中老年人,因为椎间盘的脱水、萎缩,不容易突出,即使突出也不会压迫旁边的神经根,产生腰痛、腿痛的症状。临床中医生遇到很多老年人说,自己年轻时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最近又复发了。这种想法不一定对,很多情况是腰椎退变、腰肌劳损所致。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一定会有明显扭挫伤的外伤过程。椎间盘由髓核、软骨板和包绕周围的纤维环组成,是牢固、密闭、相对固定的囊性组织,能够承受身体重量同时耐受腰部的屈伸旋转活动,日积夜累的磨损,会降低纤维环的牢固度。正常情况下,在压力的作用下,腰椎间盘向四周膨隆(膨出)很正常,但发展成椎间盘突出,一定会有明显外力的瞬间作用,使纤维环破裂,才能变成椎间盘突出症。 坐姿不对让椎间盘负荷过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通常都和平时用腰不当有关。纤维环的牢固度很高,但是平时过度、反复地磨损、牵拉、挤压,是纤维环质量下降(变性)的原因。日常生活中的反复弯腰、转腰、塌腰坐、坐矮凳都会使纤维环变性,促使椎间盘退变。日常生活中长期持续、反复的腰部用力的姿势会损害椎间盘的牢固度,在此基础上,轻微的外力就会使椎间盘突出。 有资料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很多是公司职员等文案工作者,因为平时坐姿不好,导致腰部肌肉紧张,椎间盘负荷过重,久而久之,椎间盘退变加速,容易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症。 小贴士:这样做能保护腰 1.坐位时腰部要挺直,不能塌着坐、跷二郎腿。 2.不要长时间坐矮凳子、沙发。 3.腰部有酸痛等预警信号时,就不要坐沙发等软座。 4.抬起地上的物件,要下蹲不要弯腰。 5.压腿时,不要以弯腰代替屈髋。 6.长时间坐位时,要用腰后垫枕保护腰部,同时要定时站起来活动腰部。 7.腰部酸痛时不要锻炼腰部肌肉。 8.拿重物要用推车,不要手提。 9.要睡硬板床,不要睡沙发、软床。 10.不要让腰部受凉。 11.要多做游泳、向后倒走等锻炼腰部肌肉的运动。
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动的中心,横突最长,其尖端易受外力影响出现损伤,如因急慢性损伤出现腰痛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动障碍等症状,称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肌劳损患者中,表现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者较多见。临床上,常见腰3、腰4横突尖端也有类似腰3横突的病变,因此有人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归入横突间综合症中。本病多见于体型瘦长的青年人。本病属于中医“伤筋”的范畴。 导致本病的内因是第三腰椎横突由于解剖学和生物生物力学的因素,所受的应力较大。腰椎前屈、侧弯及旋转运动时易致横突尖端附着的软组织出现肌肉撕裂、小血管破裂等病理变化,引起组织水肿,压迫和刺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引起所支配的肌肉痉挛,并在局部形成纤维化、疤痕样组织,出现一系列症状。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两侧不对称等解剖上的变异,也是内因之一。寒冷刺激也会诱发本病。 患病时可为腰部酸痛,也可剧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可达臀部及大腿前方。腰部后仰不痛,向对侧弯腰受限。 重要的体征是第三腰椎横突外缘,相当于第三腰椎棘突旁4cm处,尤其是瘦长型患者可触到横突尖端并有明显的压痛及限局性肌紧张或肌痉挛。按压时由于第二腰神经分支受刺激而引起放射痛达大腿及膝部。 X线平片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较长。 压痛点用1%或0.5%普鲁卡因10~20mL注射后,疼痛及压痛消失。 根据压痛点及注射普鲁卡因有效,并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体征可鉴别其他疾患引起的腰痛。 治疗原则:主要是减轻负重、注意休息、药物治疗、理疗辅助。 (1)一般治疗:在腰痛发作的急性期,提倡适当卧床休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卧床以硬板为宜。严重者可在腰部两旁置沙袋制动。 (2)西药治疗:常可口服止痛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也可用好得快局部喷涂,或激素加普鲁卡因痛点封闭。 (3)中药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甘草,秦九,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牛膝,地脂,土蟞虫。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外用药可选用纳米穴位敷贴、狗皮膏,麝香壮骨膏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即可。 让病人背靠墙壁直立,然后医生辅助病人弯腰,当病人不能再继续往下弯腰时,医生一手托住病人腹部,一手压住病人背部,弹压一下,病人即能将腰弯至正常,接着让病人直立,医生扶住病人使之背伸,当不能继续背伸时医生即顺势使病人向背部过伸一下,手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