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患者,男,因“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置换”,术后2周,出现胸骨哆开,伤口完全裂开。左肺感染及左侧胸腔积液。鉴于胸廓不稳定,导致呼吸功能减低,应紧急行感染灶清除术、胸大肌肌瓣转移术,闭合胸廓,稳定胸廓,促进呼吸功能改善。治疗中术中清除心脏表面及人工血管的感染物,游离双侧肌瓣进行填塞。治疗后治疗后16天伤口拆线,愈合良好治疗后1天伤口未见红肿及异常分泌物
近两月我科收治两名患者,反复出现红细胞减少症,曾就诊于血液科,给予骨髓穿刺,未见异性细胞。之后行胸部CT检查,发现胸腺增生,转入胸外科。经多次输红细胞治疗后,进行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好,红细胞没有出现减少现象。 总结:胸腺瘤常伴随其他疾病,绝大多数与自身免疫有关,如:伴有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球蛋白缺乏等,因此,手术切除胸腺瘤是治疗其疾病本身和伴随疾病的有效方法。
治疗前 李某,女,48岁,4年(2016年7月)前因“右肺恶性肿瘤行右肺全切术”,术后3月出现“咳嗽、发热”,诊断为:右肺支气管胸膜瘘,抗感染和胸腔闭式引流无好转迹象; 根据病情,先期实施去除肋骨、胸腔开窗引流术,术后规律换药,保障胸腔及支气管残端的清洁;今条件允许(胸腔相对清洁)后,患者于2020年5月中旬再次就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胸外科; 治疗后 治疗后23天 该患者病史长,长期消耗导致身体消瘦,胸部肌肉不发达,游离胸部肌肉封堵瘘口失败的可能性大,而且作为女性,胸壁失去对称,影响美观;而腹腔大网膜具有很强的黏附、吸收和抗炎作用,将大网膜覆盖于瘘口周围、发生黏附,起到封堵瘘口的效果,同时大网膜又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能吸收胸膜腔的渗出液消灭残腔。 大网膜移植时血管弓的保护以及当大网膜长度不足时,需要二次剪裁大网膜的技巧;从腹部经皮下隧道至胸腔的路径选择。
尽管心脏外科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和术前抗生素使用,但是纵隔感染仍然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6%-2.65%,并且死亡率可高达为40%。6年来,我科采用内侧胸大肌肌瓣对接填塞缝合(内侧肌瓣对接法)和离断外侧胸大肌肌瓣并翻转填塞缝合(外侧肌瓣翻转法)的方法治疗纵隔感染155例,通过在多个方面比较,我们认为内侧肌瓣对接法在治疗心脏术后纵隔感染中效果良好。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航空总医院收治155例心脏外科手术(分别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瓣膜置换术)并发纵隔感染的患者。我们分别采用内侧肌瓣对接法和外侧肌瓣翻转法治疗纵隔感染,两组在年龄、性别、纵隔感染病史长短、感染程度、原发病手术类型及致病菌的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均无显著性。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内侧肌瓣对接法少于外侧肌瓣翻转法,差异有显著性。讨论内侧肌瓣对接法具有以下优点:1、于胸骨和第1-6肋骨处经筋膜间隙向两侧游离胸大肌内侧形成肌瓣,游离范围以对接缝合时无张力为标准,所以在操作时间明显缩短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2、两侧胸大肌对接缝合于中线处,不仅对游离的创面起到压迫止血作用,而且消灭肌群间隙,减少积液存在的可能性,术后引流量较少,因此术后胸部引流管拔除及恢复较早,明显缩短了住院天数;3、在剧烈咳嗽时,胸骨承受的瞬间牵拉力量大约150千克;而术中钢丝的去除,造成术后胸骨的不稳定;因此,两侧胸大肌对接缝合后限制了胸骨的移动,胸骨稳定性的恢复可以降低纵隔感染机率,提高了治愈率;4、疼痛和胸廓稳定性破坏,可使呼吸动度受限、呼吸浅快和肺泡通气减少,患者不敢咳嗽,痰液潴留,从而引起肺部感染;此外胸壁出现反常呼吸,可使两侧胸腔压力不平衡,纵隔随呼吸而移动,影响血液回流,造成心律失常。5、术后胸部伤口平整、美观,没有翻转肌瓣后出现局部隆起的现象。总之,与离断外侧胸大肌肌瓣并翻转填塞缝合的方法相比,游离内侧胸大肌肌瓣对接填塞缝合具有对机体损伤小、操作简单、出血少、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对心脏术后纵隔感染的患者来说是一种首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