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化名)因为突发排尿困难,小便无法自解,速到我院住院,虽然疾病得到了控制,但是住院期间多次发生尿潴留,不能拔除导尿管,经检查发现前列腺增大明显,考虑前列腺增生,需要手术治疗。 王大爷目前除了高龄,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长期通过药物控制血压维持在140-160/80-100mmHg,手术风险极高。除了有前列腺手术的风险,还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麻醉风险等。 为了提高王大爷的生活质量,满足家人的需求。泌尿外科和麻醉科、心内科经过会诊讨论后考虑,决定采取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王大爷也恢复良好。1周后王大爷顺利拔除尿管,排尿正常,无尿失禁等并发症,顺利出院,家属和患者很开心。 前列腺增生的危害前列腺增生症是我国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可以说,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有80%,7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有90%,90岁以上几乎可以达到100%。前列腺增生发病初,病人会出现排尿次数增多;随后可感到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夜尿增多,有排尿不尽感或尿末滴沥,也会出现血尿;后面发展到膀胱越来越大,失去收缩能力,逐渐丧失储尿功能。到这一阶段如果不检查治疗,继续发展到中晚期,就会损伤肾功能,造成双侧输尿管扩张,肾积水,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目前前列腺增生手术的金标准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孕妈发现自己见红了, 切记不要惊慌失措, 见红后并不代表马上就要生产了, 此时应采取更稳妥的处理方式, 孕妈应密切关注自身状况, 见红后的24小时是关键。 见红多久会生? 一般说来在见红之后的24小时内准妈就会出现阵痛,也就是意味着正式进入分娩。所以说见红之后准妈也不要担心着急,家人可以先准备好产前的各项物品,准妈妈则可以对身体进行清理,阵痛开始即进入医院生产,当然若是不放心以及经济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提前进入医院待产。 孕妇见红多久后会生? 1、见红是即将分娩的征兆,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见红后几天甚至一周后才分娩。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关键在于见红后要观察它的形状,颜色、量等再作判断。 2、见红后多久会生是因人而异的,一般见红后48小时进入产程,但初产妇的产程较长,一般要11-12小时。可以不着急去医院,等出现有规律的镇痛再去也行。 临产见红怎么处理? 标准1:血流能止住吗? 临产前见红的症状,正常情况下会持续1-2天(也有长达一个星期的情况),断断续续的。如果出血止也止不住,可能是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应该立即入院检查。 标准2:血量是不是比经期还多? 临产前的血流量跟月经最后一天有点相似,它的血流量比较少,颜色也并非鲜红色。 标准3:血液粘稠不粘稠? 临产前见红,它流出的血液粘性比较强,有时候可能还带有少许血丝,如果遇到血液不粘稠的情况,也应该引起重视。 其次:进行对症处理 如果临产前见红,症状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少量、粉红色、断续),孕妈们可以不用太担心,只要注意休息,避免过于操劳就ok了。 但是如果出现持续不断的出血,血量比大姨妈来时还多,并且这些分泌物一点也不粘稠,在流血的同时,甚至还伴随着腹部疼痛,这时候孕妈就得赶紧去医院接受检查了。 孕妇临产前的征兆? 1子宫规律性收缩 宫缩开始不太规则,随后逐步转为规律性宫缩,而且收缩力越来越强。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1分钟,间歇期可缩短至1~2分钟。 2破水 阴道突然流出清亮的液体,有时含胎脂或胎粪,称为“胎膜破裂”。破水通常发生在规律宫缩开始后,胎儿娩出前。破水的孕妇应立即去医院,以防脐带脱垂危及胎儿。通常破水后24小时内会自然临产。 3见红 临产前经阴道排出少量血性黏液,叫“见红”。见红是分娩即将开始的一个比较可靠征象。如果出血量较多或有鲜血时,也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 4小便次数增加 临产前十多天,胎先露部下降进入骨盆,子宫底也随之下降,因压迫了膀胱,使膀胱储尿量减少,小便次数就增加了。5、胎儿下降感:随着胎头下降到骨盆,宫底随着下降,多数孕妇感到上腹部较前舒适,进食量增加,呼吸轻快。 如何缓解宫缩疼痛? 1热敷 将一个瓶子里装满热水,然后用毛巾包裹起来,放在孕妈妈的背部,接着让身边的人给孕妈妈做个简单的按摩,缓解宫缩疼痛感。 2呼吸 孕妈妈将精力集中在呼吸上,这能有效熬过强烈的宫缩。当宫缩开始就深深吸一口气,呼气的时候注意放松身体,把握一个良好的呼吸节奏。 3被关爱 当宫缩开始的时候,身边陪伴着家人或是朋友,获得更多的关爱。选择关爱自己的人,一定要是他很镇定,充满自信给你力量哦! 提示 一般说来见红不会马上分娩,在其发生的24小时之后会开始出现阵痛,也就开始进入到分娩阶段啦!当然,不同的人情况不一,临产前见红了几天甚至一周之后再分娩的情况也是大有人在的。准妈妈们要是遇到产前出血要及时的到医院就诊,不要擅自做主等待。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故98%的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2%的血尿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病变所致。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遗传性肾炎和薄基底膜肾病;各种间质性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多囊。肾、血管异常,尿路憩室、息肉和先天性畸形等。 2.全身性疾病 ①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和丝虫病等; ②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和血友病; ③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引起肾损害时; ④心血管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进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和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3.尿路邻近器官疾病 急、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急性盆腔炎或脓肿、宫颈癌、输卵管炎、阴道炎、急性阑尾炎、直肠和结肠癌等。 4.化学物品或药品对尿路的损害 如磺胺药、吲哚美辛、甘露醇、汞、铅、镉等重金属对肾小管的损害;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抗凝剂如肝素过量也可出现血尿。 5.功能性血尿 平时运动量小的健康人,突然加大运动量可出现运动性血尿。 来源:医学之声
嗨!大家好! 我是尿结石的前身! 我叫草酸宝宝! 我们家族还有许多兄弟姐妹! 我们一般诞生在人的肾脏里 这个时候我们还只是结晶而已, 如果主人喝水很多, 我们就会被冲走。 如果主人喝水不多, 又老是吃一些高钙高草酸高嘌呤的食物,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抱团集合, 变成了尿结石! 战斗力就升级啦! 这时候, 就让主人知道我们的厉害。 尿路结石,医学上称之为尿石症或泌尿系结石,老百姓也叫“肾结石”或“尿结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尿路结石发病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种族、职业、地理、气候等有关。 尿路结石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其中肾和输尿管结石发病例数约占大多数,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占多数,多数患者以疼痛和血尿为主要表现。 当肾内的结石向输尿管移动时可引起腰背部剧烈疼痛并向前下方放射至下腹部或阴部,疼痛呈阵发性,常伴有恶心、呕吐。 如果输尿管结石到达输尿管与膀胱的交界处,还可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膀胱和尿道结石多见于老年男性,多由于前列腺肥大引起。 膀胱结石主要表现是排尿困难、排尿疼痛和血尿,长期刺激膀胱粘膜可能导致膀胱癌。 尿道结石基本上都来源于膀胱,结石容易停留在后尿道,表现为阴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线细或尿潴留。 针对肾和输尿管结石,目前多用输尿管软硬镜及经皮肾镜等微创手术治疗,少部分病人可用腹腔镜取石术来治疗,而以往创伤较大的开放手术现在已经很少应用。对于膀胱及尿道结石,绝大多数可用膀胱镜下碎石解决。 尿路结石的预防每天水的摄入要超过3000毫升,使每天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喝水最好是少量多次,这样不会增加肾脏负担。避免过多饮用咖啡、红茶、葡萄汁、苹果汁和可口可乐等饮料。 经常大量喝酒、喝浓茶、吃海鲜等会使尿钙、尿酸水平增加,导致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以钠盐形式沉积起来,从而形成结石。所以避免过量饮酒、吃海鲜等,同时限制钠盐和蛋白质的过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粗粮及纤维素饮食的摄入,减少维生素C的摄入,避免盲目补钙。
什么情况下需要行包皮环切手术? 包皮过长是泌尿外科门诊常见的一个疾病,在众多的医学观点里,如澳洲小儿外科学会、加拿大小儿医学会及小儿泌尿教科书中,都认为新生儿的龟头及包皮粘膜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还未发育成熟,应谨慎是否行包皮环切术。 在青少年期,最好也能清楚的告知男孩本人,最好等他们能明白割包皮的利弊得失后才可施行。碰到一些影响到小孩健康的包皮疾病,如反复感染,有必要手术时,也须尽量保存包皮的结构及功能。 不少人婴幼儿期包皮较长,不能露出龟头和尿道外口,这叫“生理性包茎”。随着青春期发育,阴茎增大变长,包皮会自然向后退缩,阴茎头和尿道口也就暴露出来了。因此,多数儿童不必急于做包皮环切手术,如果有炎症,可以对症处理,注意卫生或使用高锰酸钾片局部泡洗,缓解症状即可。对于4-6岁仍包茎的儿童,可以局部使用皮质甾类的药膏70-80%的包茎可以松解。 7岁以后仍然有包茎的儿童,就需要行手术治疗了。 7岁以后仍然包皮过长的儿童则可视情况而定,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平时注意清洗龟头及包皮内板,避免包皮垢长期积蓄导致包皮龟头炎。如果经常滋生细菌造成龟头炎,或分泌物及沉积物聚积严重形成包皮垢,就要积极就诊,必要时手术治疗,以免长期慢性炎症及包皮垢刺激,诱发严重病变,比如阴茎癌。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现在是否必须手术。 对于成年男性,包茎需要手术治疗,包皮过长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 平时注意清洗龟头及包皮内板,避免包皮垢长期积蓄导致包皮龟头炎即可,对于有性生活的男性来说,包皮过长还可能使伴侣产生念珠菌感染,造成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病,因此如果出现包皮龟头炎或性伴侣的妇科炎症,在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需要尽早手术治疗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有早泄的包皮过长的患者,行包皮环切术并不一定能达到治疗早泄的目的,多数效果不理想,要慎重选择。 尿道下裂、蹼状阴茎、隐匿阴茎、阴茎弯曲畸形是包皮环切术的禁忌症。 几种阴茎发育异常
麻醉科普:无痛人流被非礼?麻药惹的祸!2014-10-16新青年麻醉论坛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 马武华教授文/广州日报记者 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专家提醒:某些全麻药物可引发欣快感甚至诱发患者的性幻觉;为避免误会,建议施麻过程应多人在场以避免纠纷注射丙泊酚,实施全麻做完无痛胃镜后,女患者醒来后竟告医生非礼她!这一无端的投诉令一直在场的多名男医生和女护士啼笑皆非,最后幸有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作证才平息了这场纠纷。但女患者还是不明白:在胃镜检查的过程中,自己何以会觉得有人抚摸她的乳房从而产生愉悦感?这其实是丙泊酚惹的祸!专家指出,自从有了麻醉以来就一直有引发性幻觉的相关报道。特别是使用丙泊酚这种全麻药之后,患者意识恢复非常快,而且很多人从麻醉中醒过来后都有特别的欣快感,部分患者会出现性幻觉,有少数患者在醒来后仍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多情行为,也有些极端的患者会怀疑是否在睡着时被医生骚扰了而引起纠纷。因此,建议施麻者在镇静过程和镇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最好有异性医务人员或病人的家属在旁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案例:做完无痛胃镜 患者斥医生非礼一位女患者因胃部不适要求做胃镜,因为怕痛,要求麻醉医生给她做全麻,也就是所谓的无痛胃镜。当时,胃镜室内有麻醉医生、胃镜医生和一位女护士。麻醉医生给女患者注射了适量的丙泊酚,女患者很快就睡着了。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医生给女患者顺利做完了胃镜检查,而女患者也很快地清醒过来了。就在医护人员准备将她送往恢复室观察时,她突然激动地抓住一位男医生的手大叫起来:“你敢非礼我?!是你抚摸了我的乳房!我要去医院投诉你!”两位男医生和一位女护士觉得啼笑皆非。因为,在为女患者做检查时,他们三个人都一直在场,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后来,护士再三解释,恰巧当时又刚好有路过门口的另一名女病人作证,患者才逐渐安静下来,但还是半信半疑,强调如果没有人抚摸她的乳房,她醒过来后怎么会有异样的愉悦感?专家:这与麻醉药的药效特性有关1、部分麻药注射后会出现性幻觉“其实,这都是丙泊酚惹的祸!这种‘怪事’在国内外都有过相关报道。我觉得公众若对某些全麻药引起的相关反应有一定的了解,应该可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也可避免给患者和医生造成不必要的精神上的伤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马武华教授指出,自从有了麻醉以来,性幻觉就一直被报道。早在1849年,国外专家Gream就报道过了几个实例,指出妇女在氯仿麻醉下说了一些污言秽语。因此,此种麻醉药在产科手术中被禁止使用。专家认为,这种误会的出现,与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特性有关。他举例说,一般在使用丙泊酚这种全麻药之后,病人意识恢复非常快,而且很多人从麻醉中醒过来后都有特别的欣快感,术中都会做些美好的梦,部分患者会出现性幻觉,如被人抚摸、亲吻,甚至幻觉和人做爱等。有不少患者醒来后含蓄地向医生说自己“好舒服,做了个美梦”;少数患者则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多情行为;但也有些极端的患者会怀疑是否在自己睡着时被医生骚扰了,甚至引起纠纷。2、施麻后外科刺激更易引起性幻觉“临床发现,性幻觉多发生于服用镇静药物或者大剂量的精神类药物的患者身上。”马武华指出,类似可引起欣快感的药物还有咪唑安定、笑气等,只是这些药物发生的概率远远不如丙泊酚那样高而已。但目前仍只有针对个别药物的零星统计。如:当给予苯巴比妥钠,幻觉的发生率在1%~3%。用其他药物引起的幻觉概率还没有科学的研究和统计,不过,国内外类似的报道仍屡见不鲜,如: ——1988年Dundee和他的同事报道了五例给予丙泊酚过后,引起性欲的病例; Bricher 报道了将近5%的妇科病人在给予丙泊酚和阿芬太尼麻醉之后,出现了多情的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药物本身可能只是原因之一,反而是在施麻后,一些外科刺激更易引起性幻觉。”马武华解释说,比如当医生在患者的嘴部或者脸部操作的时候,心电极的移动、肘部和器械摩擦胸部,这些胸部刺激都容易引起乳房抚摸的误解。提醒:麻醉过程应多人在场避纠纷“无论是在国内外,临床上麻醉医师、牙科医生、内窥镜医师和其他使病人镇静的其他医生在施麻的过程中,若有患者出现令她尴尬的幻觉,是很容易被指控的。”因此,马武华提醒,使用这些药物的临床医生需要意识到幻觉的确会发生,以避免自己被控行为不端。 另外,他还强调说,这些幻觉不仅仅发生在手术的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术后的恢复阶段。 “尽管类似的‘怪事’最后都被确认为幻觉,但是对病人和医生都存在不必要的伤害。”因此,马武华建议,操作者在镇静过程中和镇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应该单独陪着异性病人,最好有多名不同性别的医务人员在场。特别是在使用丙泊酚、咪唑安定、笑气等类似可引起欣快感的全麻药物时,在不违反医疗常规的情况下,最好有异性医务人员或病人的家属在旁边,以便当投诉发生时,能有第三者在场作证。
9月3日,凤凰网与飞利浦联合宣布,国内首部客观反映医生真实生存状况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医》将在上海正式与观众见面。据悉,该片是由凤凰网与飞利浦联合制作,邀请《舌尖II》导演丁正执导,选择在沈阳、北京和上海这些接诊量最大的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民营医院取景,片中的主人公也来自于急诊、儿科、心外、影像科等压力较大的科室,试图通过平实的镜头记录,还原医生群体日常紧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 当前,普通人对医生的工作压力和真实情感缺乏全面的了解。在近期的一系列医疗事件中,也表明了医患双方由于长期缺乏了解直至产生误解和矛盾的情况频出。凤凰网长期关注医生群体,之所以选择以纪录片的方式记录和反映医生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正是出于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希望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帮助公众和患者了解医生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以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籍此旨在消除误解,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让医生群体专注于患者治疗,精心于医疗技术的创新和提升,尽量减少医疗事件的发生,也让未来可能的医疗事件在理解、理性的沟通氛围中得到妥善的解决。9月3日,凤凰网与飞利浦联合宣布,国内首部客观反映医生真实生存状况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医》将在上海正式与观众见面。据悉,该片是由凤凰网与飞利浦联合制作,邀请《舌尖II》导演丁正执导,选择在沈阳、北京和上海这些接诊量最大的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民营医院取景,片中的主人公也来自于急诊、儿科、心外、影像科等压力较大的科室,试图通过平实的镜头记录,还原医生群体日常紧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为了得到社会对整个医生群体的理解,除了媒体,更需要来自业界的声音,凤凰网选择了长期关注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医疗企业飞利浦,作为《医》纪录片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医疗保健行业的全球领导者,飞利浦在中国始终与医生携手合作,通过创新性医疗解决方案提升患者的疗效,积极拓展医疗保健的覆盖范围和可及性,让实惠的医疗服务惠及大众和患者。在与医院的长期合作中飞利浦也感受到,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医生正长期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这一事实及其原因并没有为公众所深入了解。有统计数字显示,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在城市中每个医生每天所面对的病人数超过300人,而在农村这个数字要超过1000人。医生的职责决定了他们不能拒绝病人,只能压缩每个病患的看病时间和本已经少得可怜的私人时间。与此同时,医生的收入却永远赶不上他们的付出,医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仅为2339元,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内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比起国外同行差距甚至高达20-30倍。是什么让医生在工作和经济双重压力下,依然坚持着这份职业?假如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和认可,医生该从哪里获得救死扶伤的信心?要化解医生与病人的矛盾,媒体能够对舆论环境做些什么?要改善医生的职业处境,医疗企业和机构能否对医疗体系做些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的出现正是媒体和医疗企业为唤起社会客观公正地理解医生做出的第一步。“就像医生的理想应该是救死扶伤,媒体人的理想,应该是唤起这个社会对善良和公正的关注和信仰。我想这也是凤凰网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想传达的另一个信息。”该纪录片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凤凰新媒体CMO金玲谈到。而对于整个国内医疗界而言,《医》的意义不仅是理解医生的处境,更要从医生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的层面去思考,如何切实地改善医生的工作条件并持续提升诊疗技术,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更有信心。“飞利浦视中国为像荷兰一样的本土市场,始终以人为本,通过有意义的本土创新,不断帮助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水平和工作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和诊疗效果。同时,飞利浦持续关注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此次与凤凰网合作拍摄了《医》纪录片,我们期待用真实、客观的镜头,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增强社会对这一职业的理解和尊重,使医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总裁张文明先生说。据悉,《医》观影会的首映仪式和沙龙讨论由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闾丘露薇主持,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凤凰新闻评论员唐驳虎和医生张强等社会名人和医界代表出席,沙龙设置了“媒体与医”和“中国好医生”两大议题,在中国式医疗困境下,倡导对医生群体价值的尊重和认可。凤凰网与飞利浦联合打造的国内首部反映医生真实生活的《医》系列纪录片将于9月8日开始正式上线,纪录片共分五集将分别讲述急诊科、神经内科、心外科、儿科和放射科医生的不同故事,并将以每周/两集的频率推出。
深麻醉减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2014-08-04 18:32来源:中华麻醉学杂志作者:郝冬 郜冶 张锦字体大小-|+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POCI)指手术麻醉后出现定向、思维、记忆、注意力、自知力等认知能力的恢复减慢,可延长住院时问,严重时影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目的麻醉深度对 POCD 发生的影响尚无统一观点 研究表明,认为术中 BIS 值维持 30 - 40 更有利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也有研究表明,不同麻醉深度下(POCD) 的发生率无差异,老龄是发生 POCD 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拟评价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 POCD 发生的影响。 年龄、受教育程度、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和补液量,以及术中低血压造成的脑组织低灌注、应激反应和手术创伤等因素均与 POCD 的发生有关。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均为 65 - 78 岁的全麻下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且 2 组间受教育年限、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补液量和低血压发生率无差异,因此可以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MMSE 评分是判断术后认知功能常用的方法,简单易行,可靠性和有效性较高。BIS 是临床上常用的监测镇静深度和麻醉深度的指标。BIS 值 80 - 100 为清醒状态,60 -79 为浅麻醉状态,40 - 59 为临床麻醉状态,<40 为深麻醉状态。研究表明,全麻患者 BIS 值维持 40 - 50 与维持 50 - 60 时 POCD 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另有研究表明,术中 BIS 值维持 30 - 40 更有利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因此本研究选择 BIS 值维持 30 - 39 和 50 - 59。全身麻醉药可抑制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并可维持至麻醉后一段时间,从而导致 POCD 的发生。手术刺激导致应激反应可损害老年患者海马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进而导致 POCD。 研究表明,深麻醉可抑制血中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水平,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老年患者 POCD 的发生。另有研究表明,加深麻醉可明显降低脑氧代谢率,降低老年患者 POCD 的发生。综上所述,深麻醉(维持 BIS 值 30 - 39)可降低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 POCD 的发生。 文章摘自《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 年 2 月第 34 卷第 2 期 P251 - 252 文章作者:郝冬 郜冶 张锦
人民日报:麻醉医师,不只是打一针(聚焦·走近麻醉医师)2014-08-16新青年麻醉论坛 麻醉医生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群体,许多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打一针”。其实,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救命的。麻醉医生压力大、风险大、责任大,是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我们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走近麻醉医师”,跟踪采访北京、成都、西安等多家医院的麻醉医生,通过体验式报道,真实记录他们的工作状态,反映他们的心态和诉求,以期引起全社会对麻醉医师的关注和理解。——编者《人民日报》(2014年8月15日 19版 健康时空)图为王芳 霍良红摄北京儿童医院王芳 从早到晚忙不停8月5日上午8点30分,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王芳开始了她的胸外科第一台手术。这是一台难度较大的手术。每间手术室内一般只配有1—2名麻醉医生,除轮流上洗手间、吃饭外,都必须参与当天的每一台手术。她已经在小儿麻醉岗位上工作了19年,每年完成各专业小儿麻醉达1000多例,可她并没有展现出丝毫的轻松。“隔壁多开设了一间手术室,今天或许能在晚上9点前下班。”王芳说,对于麻醉医生而言,能在次日凌晨前下班已是奢求。整个上午,王芳都没有去过洗手间。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一系列动作娴熟有序,待病人苏醒后,王芳还需要跟病人沟通,以确保病人没有麻醉并发症。12点43分,患儿手术麻醉处于相对平稳期,在助手的接替下,王芳用10分钟时间解决完午餐后,又重新走进手术室。“许多人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的事。”王芳说,“事实上,合理麻醉难度很大,尤其是儿科麻醉,技术要求更高。因为孩子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身体代偿功能不及成人,所以更容易出现麻醉意外。可以说,麻醉技术是给孩子做手术的重点,但也是令医生头疼的难点。”“急救,急救!”16点26分,手术室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刚刚推出手术室的小张又被推了回来。小张是个12岁的男孩,刚做了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孩子清醒后因为疼痛不敢大口喘气,所以发生了短暂缺氧,孩子的嘴唇已经有些发紫。王芳迅速将氧气面罩戴在小张脸上,同时接上仪器以观测小张的生理指标,并不停地手动调节氧气供应量,不一会儿,小张慢慢睁开了双眼。“孩子,大口喘气!”王芳知道,如果不能自主呼吸,单靠氧气罩,小张还是走不出手术室。小张直直地望着王芳,患有先天性耳疾的他,听不清外界的声音。王芳马上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上“大口喘气”四字放在小张眼前,小张点了点头,终于大口大口地喘过气来。 看着小张面色逐渐转红,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王芳笑着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救命,现在你们感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要了吧?除了监测和维持患者生命体征,麻醉医生还肩负着危重症病人抢救的职责。”19点16分,累了一天的王芳饿得有些胃痛,这是几乎每位麻醉医师都有的“职业病”,再次掐着麻醉平稳期的时间点,在助手的帮助下,王芳终于有时间去吃一点儿东西。为什么麻醉科医生这么累?主要还是病人多,手术量大,而麻醉医生又少。王芳无奈地说:“我们医院有23位麻醉医师,可按照床位比,还缺至少10位。”“每天上午8点进手术室,晚上9点离开手术室是常有的事。应对各种突发抢救事件和急症手术,值班时连续奋战一天一夜的事并不新鲜。我的家人说,你都长在医院了,家里从来见不着个人影……”借着晚餐时间,王芳道出了麻醉科医生的苦。19点48分,王芳再次进入手术室,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安慰患者…… 晚上9点多,当最后一名病人平安离开手术室,王芳也终于能享受一下半年来最早下班后的放松,这一天她辅助完成了17台手术的麻醉工作。当晚,她本想回家与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玩一会儿,可一进家门,就直接瘫坐在沙发上睡着了。(陶泽辉 余易安)图为陈涛。本报记者 王明峰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陈涛 时刻盯着麻醉机上午10点30分,记者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采访麻醉科医生。按照要求,换好绿色手术衣,戴上帽子、口罩,穿上消过毒的拖鞋,走进手术室。一位老人躺在手术台上,右胳膊尺骨骨折,需要做内固定复位手术。麻醉医生陈涛带着住院医师窦司艳,先给老人做了局部麻醉,过一会儿手术医生敲打老人胳膊,老人还是有感觉。医生们决定全麻。陈涛和窦司艳立即转向麻醉车,取出提前准备好的麻药,动作麻溜地兑好后,吸到粗细长短都不等的注射针管里,再通过微量注射泵加到注射液里。老人很快安详地睡着了。过了一会儿,陈涛给老人撤掉氧气面罩,插上喉罩。“麻醉后,患者不能自主呼吸,戴上这个喉罩,可以维持呼吸。”陈涛2003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至今已工作了12个年头。“当时上大学选专业,有点盲目性,但后来就热爱上了这个专业。”手术医生开始紧张忙碌地做手术,陈涛也没闲着。他注视着麻醉机,屏幕上显示着血压、心率等各种数据。“机器能及时反映出手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他说。窦司艳则在一旁的电脑前输入麻醉记录单。她告诉记者:“手术后,可以从这张表格里清楚地看到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什么麻药。”一开始,老人一切生命体征都在允许值范围内。突然,心率从53下降到48。陈涛赶紧往注射液里加了阿托品。很快,老人心率回升了。“因为病人术中状况瞬息万变,我们要一刻不停地观察,对于这样的突发状况,要及时做出应对,绝不是打一针就完事。其实,说麻醉医生是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一点儿也不为过。”陈涛说。手术医生打开了老人手臂,露出了骨折的尺骨,要拍片子。“出去!”只听手术医生那边一声喊,手术室里的人“哗”一下就像风卷落叶般,都跑到走道里去了。陈涛告诉记者要拍片子了,有辐射,非相关人员要离开手术室。整个手术过程中,先后拍了3次片子,记者被要求出去了3次。“早上8点开始手术,我7点半就到手术室开始做准备了。”陈涛说,下班时间则要看这间手术室里手术什么时候完成,过了夜里12点也是常有的事。高强度的工作,长时间待在手术室里巨大的心理压力,麻醉废气、医疗射线照射等,都在侵蚀着麻醉医生的健康。成都三医院实行高年资麻醉医生带低年资医生制度。由于人手短缺,全科室只有21名持证医生,麻醉科实行一名医生包一间手术室的做法。“我今天负责第四手术室,这一天就要站到底。”陈涛告诉记者。11时48分,手术结束,陈涛把老人送到恢复室,交给那里的医生,结束了上午的工作。美国麻醉医生收入很高,而中国却不是这样。陈涛笑着说,“从收入上看,麻醉医生不但不被理解,还不被重视。”(记者 王明峰)图为路志红。本报记者 姜 峰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路志红 无影灯下守望者一个个“浅绿色”身影,屏息凝神。室外,自动感应门上的“手术中”三个红字,让走廊里的气氛更添凝重。无影灯照射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路志红言语轻松,眼神却时刻未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各台仪器。虽然是“80后”,路志红从事麻醉医生工作已有12年。一边笑着和躺在手术床上的患者聊天,一边将测量心率、血压、脉搏氧、脑电等各项指标的仪器与患者身体连通,建立所有监测,然后开始麻醉,用药物让患者镇静、镇痛,保持肌肉松弛。路志红熟练地进行着麻醉诱导期的操作。随着药物注入,患者进入了深度睡眠。紧接着,无影灯亮起,子宫肿瘤切除手术开始,主刀外科医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进入 “战斗状态”,而路志红和另一名麻醉科住院医师魏玉苹则站在一旁“提供后勤”。手术过程中,她们始终用药物维持麻醉深度,并维持患者体征平稳和内环境稳定。不到一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这时,进入麻醉苏醒期,患者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意识和肌力,路志红拔出患者的气管导管,并轻轻唤着患者的名字,观察其能否睁眼、咳嗽。一切正常后,患者则被送至恢复室,经过半小时观察后,再送回病房。“一台手术的成功完成,离不开外科、麻醉医师的共同努力。”路志红略显疲惫地坐在手术台旁,“很多人认为麻醉是手术的辅助工作。其实,麻醉的意义并不止于字面含义,更是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而且能够避免器官刺激。比如胆心反射,手术中,牵拉胆囊时会造成反射性心脏停跳,这时麻醉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西京医院住院一部手术室有12个手术间,配备了20多个麻醉医师,而路志红作为主治医师,每天平均需要处理20台左右的手术。“每台手术都有一位麻醉住院医师负责,而我需要在各个手术间‘轮转’。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必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同时在场。”她给记者打了一个比喻:“就好比飞机,飞行过程很长但比较平稳,而起飞降落的短短一瞬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刻,飞行员此时高度紧张。”时针指向11时15分。“中午还有两台手术等着,做完就下午1点多了。”这时,路志红才有时间给上幼儿园的儿子打个电话:“牙掉了不怕,你现在就要换牙呢,男子汉坚强点儿。”她鼓励完儿子,又赶忙扒了两口饭,就又起身赶回手术室。“每天上午7点到岗开早会,安排今天的手术工作,然后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上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也不新鲜,周末有时也需要加班。”路志红边走边说。西京医院有近100名麻醉医师,但工作强度仍然很大。总的来说,麻醉医师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 姜 峰)(原标题:麻醉师,不只是打一针(聚焦·走近麻醉师))本文来源:人民网 新青年麻醉论坛
麻醉科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点(关着们做事情,而且和病人的接触也仅限于手术室内短暂的一点时间),使得许多人(包括广大普通病友,医院许多领导,院内一些医务人员)对其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了解甚少,甚至接近于零。在有些医院甚至将麻醉科划分成医技科室,成为行内的笑柄。 在许多人的眼中,麻醉就是“打一针”,严重缺乏麻醉认知。实际上,在手术中,手术医师侧重的是病人的某个病灶,而麻醉医师看到的是病人的全部,除了要保证病人的麻醉效果完善之外,还要让病人舒适。更重要的是全程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血压是否平稳,是否有缺氧及二氧化碳储留,术中出血多少,需要及时补充各类液体(晶体液或者胶体液或血浆或红细胞悬浮液或成分输血)等等各类情况,全力保障病人的安全,用行内一句话就是“手术医生管病,麻醉医生管命”,可见其重要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