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磨牙的可能原因1.心理因素:当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和紧张状态,患者的各种情绪在睡眠状态可下意识地表现出来,夜磨牙就是这种表现形式之一。 2.牙颌因素:包括牙颌畸形、缺牙、牙齿缺损或过长、单侧咀嚼等,可引起咬合障碍。所以在深睡眠时,机体就会增加潜意识的下颌运动,通过摩擦牙齿这个自纠性动作,以求达到咬合平衡。 3.其他因素:寄生虫、血压波动、缺钙、胃肠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等,都有可能引起夜磨牙。
大多数情况下,是无须治疗的,随着宝宝消化系统菌群的逐渐成熟,鹅口疮会在几个星期之内自行消失,不会引起任何严重后果。 只有在你确定宝宝是因为鹅口疮导致的嘴巴痛,影响进食的时候,才有必要去医院向医生开一些对症的抗真菌类药物,遵照医嘱剂量,每天在宝宝的白色患处涂抹,一个疗程大概十天左右,一般一个星期之后就会好起来。如果没有好转的迹象,建议去找医生换一种真菌药物。 如果是母乳的话,注意要在妈妈的乳头上也抹药,避免交叉感染引起反复。吃奶瓶的宝宝吃过的奶瓶也要注意消毒。 另外,有一些鹅口疮感染的宝宝,也会有严重的尿布疹,可能是真菌引起的,也要开抗真菌药物涂小屁屁才能治好。
经常剔牙的危害有多大! 2016-08-23 佚名 口腔医学网 ↑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即可关注我们 剔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通常是在饭后剔剔牙也是一种闲适。有人说剔牙会上瘾,成习惯后不剔不舒服。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吃东西塞牙导致的,如果不是食物嵌塞,剔牙就没有必要。可是长期剔牙危害还是不小的,首先就是人们担心的牙缝大的问题。其实剔牙的危害不止是牙缝会变大,还有其他的不良后果。 点击查看源网页剔牙习惯 牙签剔牙有哪些危害? 1、易引起牙龈发炎剔牙时,锐利的牙签很容易伤到娇嫩的牙龈。牙龈表面一旦有伤口,细菌就会乘机而入引起牙龈发炎。 2、易引起牙齿松动和脱落剔牙时,如果经常损伤牙龈,长此以往便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由于牙齿的形状是头大根小,牙龈萎缩,使牙根之间的缝隙增大,食物残渣就更容易进去。残渣越多,剔牙越勤,于是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牙根失去保护,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相关阅读:吃东西老塞牙有什么办法可以治 3、易引起牙痛牙齿表面包着一层牙釉质,可以起到保护牙本质的作用。牙根处的牙釉质很薄,经常剔牙会使牙釉质受到磨损。牙齿失去了保护层后就会对冷、热、酸、甜敏感,并容易引起牙痛。 那不用牙签,塞进去的食物怎么出来呢? 专业牙医建议人们使用牙线。牙线不仅能剔出嵌塞食物,还能清洁牙面。牙线大多是用尼龙线、丝线、涤纶线或上蜡的棉线制成的,线的纤维松散,容易通过牙间隙接触紧密的区域。 使用牙线 使用牙线剔牙时,将线结成环形或将线的两端绕在两手的中指上,两指间的线应剩余3~5寸,然后用两拇指将线压入牙间隙,沿一侧牙面轻轻抽动,再换另一侧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反复四五次,直到牙面清洁或嵌塞食物被清除为止。使用牙线最好每日一次
有不少患者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平时生活习惯是喜欢喝茶、抽烟,牙齿因此着色的情况比较厉害,因此就会选择到医院定期的做牙齿美白,大家在心中一直有的一个疑问就是做牙齿美白后可以喝茶或是吸烟吗? 针对以上问题,口腔医生解释说,其实做牙齿美白是非常注重术后的护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做完牙齿美白后医生会向患者再三的提醒说要注意术后24小时的护理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牙齿美白后短暂的时间内是比较容易着色的,所以要在术后的24小时注意不要沾染到容易着色的食物或者是饮料,比如说咖啡、茶、可乐等极具染色效果的饮料。专家建议,为防止牙齿在此时吸收更多色素,一星期内,最好不吃容易染色的食物,比如麻辣火锅,也不宜咀嚼槟榔、吸烟等。 以下几点牙齿美白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1、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这样能有效防止牙齿回色,若再选用一管美白牙膏效果会更佳。 2、在最初的15天内避免食用有色食物,如:可乐、红茶、咖啡红酒等。 3、日常饮食中适当多补充钙和维生素的摄入,如:鸡蛋、苹果、牛奶、胡萝卜等。 4、有抽烟习惯的患者,建议最好戒烟。最低限度也应在治疗后10天内不抽烟,否则影响美白效果。 5、会有一小部分人在做完牙齿美白后,有轻度的过敏现象,比如对冷、热饮品的不适应,会有酸痛感。所以建议在治疗后36个小时内,尽量少饮用冷、热饮品
别犹豫!绝大部分智齿应尽早拔除 坊间流传一个瘦脸的“秘笈”——拔掉下颌两边的智齿,就可以让脸部瘦下来。口腔专家表示,拔智齿瘦脸很不现实,不过从口腔健康角度来说,绝大数智齿还是尽早拔出较好。 拔智齿瘦脸的说法由来已久,主要是人们想当然认为智齿长出来后,占据了口腔空间,“撑大”了两颊。对此,颌面外科医师介绍,影响脸部下半部的宽度主要是取决于下颌骨的形态,如下颌角凸度、下颌骨外斜线突度及颊脂体容积。而智齿是长在颌骨里的,没有支撑脸部的作用,对脸型宽度没有明显影响。所以拔智齿瘦脸的效果不大。 不过为了口腔的健康,建议绝大多数人的智齿还是应该及早拔掉,在国外一般十几岁的少年就把智齿预防性拔除。 因为智齿是最后萌出的牙,长出来时,牙床往往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往往长得歪斜,且不能萌出至正常位置。这会影响周围牙龈软组织和相邻牙齿,引发周围牙龈软组织红肿、炎症、疼痛,导致冠周炎和严重的口腔颌面部感染,甚至有可能成为关节痛和不明原因神经痛的诱因。而且下上智齿又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咬合关系。 80%的人智齿都需要拔除,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不拔。一是智齿完全萌出、长得很正、上下咬合很好,也没有牙痛、炎症等症状,可以不拔;二是需要矫牙的年轻人,有些时候由于某个磨牙长得不好或出现问题需要拔除,这时需要通过矫牙将智慧牙往前挪,填补前牙空缺的位置。 不论拔除智齿与否,最好请牙科医生判断,牙科医生会通过拍X光片清晰看出智齿的生长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拔掉。如果经检查需要拔掉智齿,建议18岁到25岁之间在智齿的萌出期时予以拔除。
在临床上,不仅有很多患者对牙齿矫正存在误区,一些口腔其他专业的医师有时也会存在同样的误区,在此给予总结、分析,以真正消除人们对牙齿矫正的认识误区,只有人人知晓,才是医之大成。 误区1 年龄大了不能矫正 牙齿移动是生命体内都会存在的骨改建过程,因此牙齿矫正老少皆宜。但不同个体存在的问题不一样,开始矫正的时机也不尽相同。下至三四岁的孩童,上至八九十岁的老者,都有可能成为矫正的目标人群。您是否可以矫正,应从专业的正畸医师处寻求答案。 误区2 牙齿矫正后会松动 牙齿本身也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原地不动,而是处于稳定与移动的平衡中。矫正就是通过外力暂时打破这个平衡,为牙齿搬家。矫正产生的骨改建带来牙齿生理性的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暂时有一定程度的松动很正常。当牙齿移动到新的位置上,自然又回归到平衡中,重新稳定下来。 误区3 牙齿矫正老了会掉牙 很多人认为老掉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不然,健康的牙齿应伴随人终生。目前在我国,牙周炎已成为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也就是说,所谓老掉牙主要是因为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而牙周炎的关键致病因素是口腔的菌斑微生物。是否罹患牙周炎与是否做过矫正无关。 误区4 龅牙或牙列不齐,寻求7天快速矫正法 所谓的美容冠快速矫正,号称新兴美齿技术,本质还是把牙磨小后做烤瓷冠,为了美观却损害了牙齿健康。改变健康牙齿的排列,正确方案就是戴矫正器,时间一般为两年左右。牙齿的生理性移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矫正必须付出时间代价,没有捷径可走。 误区5 矫正只是为了美观 很多年轻人矫正,是为了改善牙齿甚至容貌的美观,但矫正的功效不仅限于此。多数中老年人寻求矫正的目的是健康和功能。整齐的牙齿更易被清洁,利于牙齿和牙周组织的健康,矫正后获得理想的咬合关系,能改善咀嚼功能。完美的矫正是健康、功能、美观和长期稳定的和谐统一。 误区6 矫正一定要拔牙 这也是很多人对矫正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拔牙是提供间隙的常用手段但非唯一手段。除了拔牙可以创造空间,有效解决牙列拥挤和牙齿前突以外,临床上还有前后向或左右向扩展牙弓、片切(适度把牙磨窄)等很多手段。具体哪种手段更合适,必须寻求专业的正畸医师检查才能决定。 误区7 拔牙矫正后会留有牙缝 牙齿矫正就是给牙齿搬家,从原有的位置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而拔牙矫治正是需要利用拔牙产生的空间排齐牙列或回收前突的牙齿。因此只要是规范的正畸治疗,一般情况下都能让牙齿最终排列紧密,恢复正常的牙齿邻接关系,不会留有牙缝。 误区8 牙齿没换完不能开始矫正 不但患者这样想,很多非正畸专业的口腔医师也这样认为。不同个体的具体问题不同,考虑到牙齿和颌骨的生长发育情况,每人开始矫正的时机会有差异,既有乳牙期、替牙期的早期矫治,也有换完牙及成年后的综合性矫治,究竟你属于哪种情况,应由专业的正畸医师判断。 误区9 牙齿矫正一定很疼 对疼痛的畏惧使很多人不敢矫正,其实牙齿矫正并不可怕,矫正戴的牙箍并非紧箍咒。现今矫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轻力矫治,很多技术可以提供安全舒适的矫正,让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或仅有轻微不适。治疗中牙齿受力感觉酸胀和咬合无力也是暂时现象,偶尔会有黏膜溃疡产生的疼痛,一般均可耐受。 误区10 矫正只能戴牙套,影响美观 矫正方法灵活多样,目前的主流技术是粘在牙齿上患者无法取下的固定矫治器即俗称的牙套,包括金属材质的钢牙套和接近牙色的美观陶瓷牙套。此外,还有放在牙齿内侧的舌侧矫治和患者可以自由摘戴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美观均不产生影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 误区11 矫治力越大,牙齿移动越快,矫治力小,不疼,牙齿移动慢或不移动 牙齿移动是骨细胞参与改建的缓慢的生理性移动,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物理力学现象,绝非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实际上很小的力量即可启动牙齿移动,力量过大反而会移动停止或带来很多副作用。物极必反,矫正不能超越生理限度。矫正期间只要缩短复诊间隔,就诊频繁一些,就能加快进度继而缩短疗程。 误区12 矫正期间只要缩短复诊间隔,就诊频繁一些,就能加快进度继而缩短疗程牙。 牙齿移动是缓慢的生理性移动,平均一个月最多移动1mm。如果因为着急频繁复诊,牙齿和牙周组织失去了休整的时间,就可能带来不可逆的不良后果。牙齿矫正不能拔苗助长,必须尊重生理规律。 误区13 严重的牙周炎不能矫正 很多正畸医师对此望而生畏。严重的牙周炎常有明显的病理性牙移位或松动,但牙齿矫正同时也是在治疗牙周病,施以生物限度内的矫治力非但不会使牙周病恶化,反而会改善病情。未经治疗或控制的牙周炎不能矫正,但稳定的牙周炎可以,这是不同专业的医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治疗,对医师是个考验。 误区14 戴牙套会腐蚀牙面 在牙面上粘接矫治器,目前是采用口腔专用的釉质粘接剂,在清洁处理过的牙面上固定两年左右,治疗期间矫治器可能因外力脱落而反复粘接,治疗结束去除后也不会对牙齿表面产生影响,这是牙科里应用四十余年非常成熟的粘接技术,大可不必担心。所谓的腐蚀实际上主要是因为口腔卫生不好导致托槽周围牙面产生的釉质脱矿,口腔卫生差才是罪魁祸首,牙齿矫正不该背黑锅。 误区15 牙齿矫正只能解决牙齿问题 矫正可以改变牙齿的位置,唇齿相依,继而能改变嘴唇的前后向位置,带来软组织侧貌突度的变化,此外,唇齿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带来微笑美学的变化。所以,牙齿矫正不单单解决牙齿问题,时常在很大程度上带来容貌美,甚至收获意想不到类似整容的效果。 误区16 牙齿矫正可以瘦脸或改变脸型 矫正医师从事的工作是移动牙齿,尤其是前牙位置发生改变,附近的牙槽骨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建,嘴唇的前后向位置和唇齿关系也会改变,因此带来鼻子以下面部的容貌变化,而非面部宽度或其他脸型部位的变化。实事求是,要正确看待矫正医师的功劳。 误区17 牙齿矫正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有些家长担心矫正期间很多饮食受到禁忌,继而会影响孩子发育,但实际上牙齿矫正对饮食没有绝对的禁忌,关键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矫正是牙槽骨改建的过程,治疗结果会与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有关,但矫正本身不会影响儿童身高的生长。牙齿矫正历时长,经常会经历孩子的快速生长阶段,家长难免会有担心。 误区18 成年人牙齿矫正容易反弹 有些家长担心矫正期间很多饮食受到禁忌,继而会影响孩子发育,但实际上牙齿矫正对饮食没有绝对的禁忌,关键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矫正是牙槽骨改建的过程,治疗结果会与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有关,但矫正本身不会影响儿童身高的生长。牙齿矫正历时长,经常会经历孩子的快速生长阶段,家长难免会有担心。 误区19 只要是口腔专家就可以做矫正 口腔医学划分为不同专业,只有研究生阶段才能系统学习正畸专业,接受规范的专业培训并在培训中不断实践,所以口腔其他专业的专家不能进行专业的牙齿矫正而必须由正畸专科医师来做,很多发达国家推行专科医师制度并立法保护,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误区20 很多患者喜欢跟别人比较、治疗方案、疼痛感受、牙齿移动快慢、治疗甚至费用等 人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矫正应该是针对不同具体情况的个性化治疗。此外治疗反应的个体化差异,也正体现了口腔医学实践性强的学科要求,所以矫正只能针对不同个体而言,横向比较实为不妥。
宝宝眼屎多可不都是上火 附判断及解决办法 2014-01-18儿科医生鲍秀兰23966人阅读 宝宝眼屎多有以下几个原因,不同原因需要不同的处理办法。 ?【原因一:眼睫毛的刺激】 ?正常的孩子,2-3个月大时眼睫毛容易向内生长,眼球受到摩擦刺激就产生了眼屎。一般1岁左右,睫毛会自然向外生长,眼屎便渐渐少了。 ?消除方法:平时可用温毛巾擦干净,也可以用棉签沾2%硼酸溶液,从内眼角向外眼角轻轻擦拭干净。 ?【原因二:上火了】 ?孩子体内有积热,即通常所说的“上火”。常伴有怕热、易出汗、大便干燥、舌苔厚等症状。 ?消除方法:平时多喂水,必要时服一些清热泻火、消食导滞的中药,或者到医院就诊。 ?【原因三:细菌感染】 ?如果宝宝突然有很多眼屎,且为黄色,同时还伴有眼充血、发红,则可能是由于细菌侵入到泪囊引发角膜炎,角膜可由黑变白形成白斑,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小儿的视力发育。 ?消除办法: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擅自用滴眼药,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此外还要强调个人卫生,不与别人混用脸盆、毛巾等洗浴物品,以防引起交叉感染。 ?【原因四:婴儿鼻泪管发育不全】 ?婴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位于眼的内眦。使眼泪无法顺利排出,导致眼屎累积。 ?消除办法:可每天用手在宝宝鼻梁处稍加按摩,帮助鼻泪管畅通。
新生儿视觉发展规律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时时刻刻都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眼睛也是如此。新生儿的眼睛就是一步一步慢慢发育好的,有自己的发育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是成人眼睛的模样。 新生儿刚出生时没有视觉,眼睛常闭合,有时一睁一闭,最初几天眼球运动没有目的,数天后开始注视灯光,强光刺激可引起闭眼睛。 出生后1个月内,注视物体时间逐渐延长。 出生后3个月时,双眼视机能开始发育,初步形成了视觉条件反射。 出生后4个月时,建立了视觉与听觉的联系。 出生后6个月时,建立了集合反射、中央视力、双眼单视与立体视觉。 出生后10个月时已把视觉与触觉结合起来。 1岁后,喜欢看图书,能区别物体,会模仿动作。 2~3岁双眼视觉发育最为旺盛。 6岁时视觉达到成人水平,而立体视功能到9岁才可达到正常。
春季是各类皮肤过敏的高发季节,但同时,冬春季也是麻疹的高发季节。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全身斑丘疹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且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乃至死亡。那么我们医护人员在发现患儿发疹子时,除了第一时间请皮肤科会诊以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1.患儿年龄 麻疹的初次免疫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因此在院内常见的患儿好发年龄为1-5岁,约占总发病数的80%左右。因此,怀疑患儿出现麻疹病情时,年龄也是一个可以帮助辅助诊断的有效指标。 2.皮疹的位置和性状 在我们当初在医学院学习麻疹这一节时,一个最重要的考点就是科氏(Koplik)斑。Koplik斑是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 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另外,麻疹的出疹顺序也是比较有鉴别意义的:麻疹发的是红色的斑丘疹,典型的出疹顺序是耳后、发际开始出疹,之后遍及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到达手心和脚心。 3.麻疹相关症状 典型麻疹可分四期: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潜伏期约10日(6~18天)。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此外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有麻疹黏膜斑和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这样一个病程和症状的发展也可给临床医生一些提示。 4.控制措施和上报 对麻疹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5早”原则。隔离至诊后5天。对接触者接种麻疹活疫苗或丙种球蛋白,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隔离,检疫期为21天。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患儿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5.医疗人员的自我防护 麻疹是一种极强传染性的传染病,外号“见面传”!它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好发于冬春季节。患儿从发病前2天到皮疹出现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感染后的平均潜伏期为14天。而麻疹病毒组成的侵略“大军”就存在于患儿的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当患儿讲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就乘机“坐”上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有的随空气钻进正常人的呼吸道,有的随飞沫漂落,进而找机会再“爬到”别人的手上,当别的患儿或医护人员揉眼睛、挖鼻孔时,病毒就会趁机侵袭。 没得过麻疹,也没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者既往免疫失败,又或是接种时间过长、抗体水平下降的成人,都是麻疹最“青睐”的对象之一。成人一旦被感染,症状比幼儿重,且易导致多脏器损害。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丙种球蛋白或麻疹活疫苗,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