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复发热五天以上,抗生素用过后无效, 病程中出现眼睛发红,无分泌物, 嘴巴发干,皲裂,口腔内粘膜充血明显,舌头像草莓一样, 颈部淋巴结肿起来, 接种卡介苗的地方发红发硬, 出现皮疹, 手足发红硬肿。 需警惕可能是患了川崎病需及时去医院就诊。因为最佳使用药物治疗时间的病程5-10天,不要错过最佳时间,不要漏诊。
因为研究生期间见过多例因保暖过度,而引起孩子抽搐,反复抽搐,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害严重而告知大家。因为冬天来了,此病也会随之而来。捂热综合症,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症”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反应能力较差,包裹过暖时(如冬天了给孩子3层保暖被或穿着保暖衣物后又加盖多层衣物),孩子会在清晨或大人不知觉的情况下出现大汗淋漓,呼之不应,抽搐,昏迷。。结果常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肌酶谱、肝功能等均会出现严重异常),表现常为浑身大汗,呼吸困难,出现呼吸急促或不规则、脸色发灰、口唇及指甲发青等呼吸衰竭症状,缺氧严重时可导致惊厥、抽搐或昏迷发生。也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有幸存活的患儿,常常会遗留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因此,冬天,勿给孩子保暖过度。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 促进疾病的痊愈。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 通常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热,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大多发热时间3-5天;其中化脓性扁桃腺炎,发热时尤其是起病第1-2天发热热峰高,39-40℃,退热效果差,发热持续时间长,一般5整天以内;而肺炎,因致病菌及引起的炎症类型不同发热时间长短不一,支气管肺炎,一般一周以内;节段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发热时间常较长,往往要7-10天,甚至12-15天,发热时家长易急躁,甚至会没有耐心,甚至会对医生恶语相告,其实很多疾病都有自己的病程,都有自己的疾病特点,急不来。错误的1. 忌衣着过多。衣着过多,有碍热的散发与蒸发,均对退热无益。2. 忌退热过快。退热过快、过猛,可致孩子体液大量丢失,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所以退热应温和,不宜操之过急。3. 认为发热会把孩子 “烧傻”,这是没有依据的,除非孩子本身是很严重的脑炎引起的发热,或是孩子是“捂热综合征”引起的发热,否则一般的40℃以下发热,只要做好积极降温处理,避免抽搐的发生,对大脑的影响不大。正确的方法:物理降温更安全。 1. 多饮水。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可帮助退热。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热量由尿液带出,加速退热。2. 物理降温:宜选用适当的退热措施。物理降温,安全、简便而可靠,是首选的退热措施。可采用冰或冷水(或降温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的退热方法。 用30℃左右的温水擦浴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水分的蒸发,也是一种相当简便的退热方法。当物理降温方法的疗效不佳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3.对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或家族史的患儿需当心:发热时积极做好降温处理,并注意在发热较高时38.5℃(腋温),需退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常见的退热药有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栓,瑞氏综合症(Reye Syndrome)除外),必要时口服防抽搐药(如:鲁米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