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你知道吗? 消化科门诊及病房里经常会碰到腹泻就诊的孩子,现在正值秋冬交替之际,天气变化较大,轮状病毒肆虐,小儿因为抵抗力弱很容易感染病毒,引起腹泻。秋季腹泻是轮状病毒所致腹泻,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特别容易发生轮状病毒肠炎,由于初期的症状和感冒很相似,很多家长在孩子拉肚子之前容易混淆误以为是感冒。患儿腹泻排出来的大便呈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大多没有特殊的腥臭味,每天可达十几次之多。 家长会问,大夫,我的孩子严重吗? 虽然轮状病毒肠炎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但小儿感染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有“三多”的特征:即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因此,由于腹泻和呕吐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很容易使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血钠和低血钾等)。腹泻最大的危害是脱水,所以家长做好预防和纠正脱水的工作非常重要。 临床上有些孩子腹泻,上午来医院就诊时还没有脱水的表现,但当天晚上病情加重再到医院急诊时就已出现明显的脱水,需要静脉输液,严重脱水者甚至要紧急救治,否则会危及生命。 如果孩子发生腹泻无脱水征或只是轻度脱水,哭时眼泪汪汪,口渴和尿量减少不明显,则可在家自己护理和家庭治疗。若呕吐频繁,腹泻次数多或大便量多,伴烦渴和尿量明显减少,即提示患儿脱水程度不轻,应到医院就诊;如观察患儿神志状况改变,出现精神淡漠、嗜睡,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四肢肢端发凉,则已至重度脱水,应尽快进行静脉输液等专业的救治。 那么,我的孩子需要住院治疗吗? 并不是腹泻的孩子都需要住院治疗,腹泻治疗首要原则是:要求腹泻一开始就使用低渗型的口服补液盐III,仅仅通过简单的口服补液盐的使用,就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90%以上各种病因和各年龄患者的急性腹泻。 住院治疗指证为:住院的建议是基于共识,以及包括一下任何一种情况:休克、严重脱水(>9%)、神经系统异常、顽固性或胆汁性呕吐、口服补液治疗失败、有手术指证、随访不便或家庭护理不便。 大夫,我孩子吃不进去药给打点消炎药吧? 水样便腹泻多由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或产毒素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引起,常无需抗生素治疗,大多数细菌性肠炎为自限性疾病。抗生素不仅无益于腹泻的治疗,还可诱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加重病情并延长病程。首选的途径是口服,最佳的是低渗口服补液盐溶液,如无补液盐溶液,可用清洁的液体代替,包括米汤加盐溶液、母乳、配方奶和糖盐水等。还可口服吸附剂蒙脱石、抗分泌药消旋卡多曲辅以益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及补锌治疗。 轮状病毒可以预防吗? 答案是肯定的,疫苗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病有效方法,较成熟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RV)疫苗,接种RV疫苗是控制RV性肠炎严重病例最有效的方法。将RV疫苗列入常规免疫接种的欧洲国家,急性胃肠炎相关的住院显著下降,诺如病毒成为RV疫苗高覆盖率国家急性胃肠炎的首要病因。2009年WHO推荐所有的国家都应该推广接种RV疫苗。目前使用的RV疫苗均是口服减毒活疫苗,我国使用的RV疫苗主要有3种,分别是单价RV疫苗(Rotarix RV1)、牛五价RV疫苗(Rota Teq RV5)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的单价羊RV疫苗(LLR株)。 儿童腹泻病给患儿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威胁,随着大家对儿童腹泻病的重视及认识提高,腹泻病的预防和治疗更加高效、经济,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护航。 预防脱水和治疗脱水——腹泻治疗的重中之重 当孩子腹泻时,可出现口唇干、烦渴、排尿减少、精神萎靡、哭时少泪或无泪、眼眶凹陷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等。家长往往特别焦急,这时我们要重点预防脱水和治疗脱水,为什么特别强调预防和治疗脱水呢?因为腹泻的主要危害是脱水,腹泻时人体内的水和电解质会随大便一起排出体外,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特别是儿童对水需求量大,细胞外液水平不够稳定,特别容易出现脱水,一旦出现脱水,就会造成水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其实很多儿童疾病的严重或者恶化并不是因为病情本身,而是因为脱水以后造成的,有的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所以预防脱水和治疗脱水是 腹泻治疗的重中之重。 目前低渗型口服补液盐III作为腹泻病首选药,通过调节肠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达到快速补液,安全止泻的作用。仅仅通过简单的口服补液盐的使用,就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90%以上各种病因和各年龄患者的急性腹泻! 家长会问,大夫,我怎么冲给孩子喝那? 将一袋口服补液盐III打开,整袋一次性倒入随包装配送的量杯中,加入250毫升温开水(水位至量杯的刻度线处),搅拌均匀。注意:①不能直接进食粉末。②只能用水来溶解,不能用其他任何液体。③不要加入少于或者大于250ml的水,否则会导致溶液太稀或太浓,会影响药品功效。④不要半袋冲125ml水。因为无法精确拆分成半袋。⑤不能往配好的溶液里添加糖、牛奶、果汁等物质。服用疗程腹泻一开始就喝,一直到腹泻停止。 配好的口服补液盐III要一次喝完吗? 每袋口服补液盐III需一次性配制好,但服用时可分次服用,比如较小患儿可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隔几分钟喝一两口,较大儿童和成人则可直接用杯子喝;配制好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室温可保存24小时,注意避免食物、唾液等污染即可。 宝宝太小喂不进那么多液体怎么办? 为了确保疗效一定要足剂量地给患儿喂服,给较小的患儿喂服时可以用勺子、滴管或小杯子频频地喂,每隔3~5分钟喂一次,每次喂5~10ml,直到喂够所需剂量。如果患儿出现呕吐,停10分钟后再慢慢喂。 口服补液盐凉了该怎样加热?可以直接往里添加热水吗? 可以像热奶那样,用杯子或者奶瓶装起来放进装有热水的容器里隔水温热即可,不能直接往溶液里添加热水,因为这样会使配制好的溶液稀释影响疗效。 可以用运动饮料代替或在家自己配制口服补液盐吗? 运动饮料中糖和钠、钾等电解质的配比和口服补液盐不同,补液的效果不如口服补液盐。有些运动饮料糖浓度很高,甚至有可能因为渗透压高而加重腹泻。所以不建议用运动饮料来代替。家庭自制糖盐水因其操作复杂容易配错也不建议,因为口服补液里的糖和盐要达到一定比例并恰当使用才会起作用,盐多或糖多都可能适得其反,腹泻可引起低钾血症,自制糖盐水无法及时补充钾。这种方法通常只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临时使用。 WHO推荐腹泻时首选口服补液盐III,因其所含电解质采用了最佳配比,使其拥有最佳渗透压,能快速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且能减少粪便量、呕吐发生及静脉补液率,缩短腹泻病程。 口服补液盐Ⅲ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脱水,还可以减少大便量和缩短腹泻的病程。此外还要注意补锌治疗,大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含元素锌20mg,小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含元素锌10mg,共10~14天,有助于缩短腹泻病程和减轻病情,并可预防未来2至3个月內的腹泻复发。 小儿腹泻,这些错误你犯了吗?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在临床工作当中发现有的家长存在一些误区,有些细心的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大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孩子,觉得孩子腹泻,多次求医,心情特别焦急。那么,什么是腹泻那?腹泻是指粪便水分及大便次数异常增加,通常24小时之内3次以上。大便的性状比次数更重要,例如,多次排出成型大便不是腹泻,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比较稀、不定型,也不是腹泻。下面就常遇到的误区总结如下,供各位家长参考。 误区一 不重视口服补液,过度使用静脉补液 由于频繁的腹泻,患儿容易脱水。家长只顾忙乱喂药,忘了给孩子补充液体,不知口服补液是最重要的治疗,没有足够的耐心。在腹泻患者的治疗中,静脉补液也常常被过度使用。实际上,只有当腹泻患者出现重度脱水或者不能口服补液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静脉补液。对于大多数没有出现脱水症状或者是仅仅出现了轻、中度脱水症状的腹泻患者,使用低渗型口服补液盐跟静脉补液是同样有效的,而且治疗更为迅速简单。 一般腹泻症状只需口服补充水分,而输液只针对出现脱水症状的患儿,目的不是止泻,而是补充水分。静脉补液带来的风险与成本比较大,比如可能发生过敏、静脉炎、感染等状况,患者还要忍受扎针的痛苦,治疗费用高,花费时间又多,相比之下,口服补液则要安全经济很多。 误区二 腹泻就要马上止泄,滥用止泻药 许多家长治病心切,要求马上要给孩子止泄,否则就认为你水平差。其实腹泻就象发烧一样的道理,也是机体的一个防御的反应,身体里有了“脏东西”,它就要设法排出去。事实上对于一般的腹泻,不建议使用止泻药。例如秋季腹泻,是自限性疾病,一般腹泻要一周左右,不可能马上好,住院主要是补液治疗,防止脱水引起并发症。有些家长不理解,意见很大,他们认为在医院没有治疗效果。盲目止吐、止泻则可能打破机体的代偿而使肠道内的“毒素”无法排出,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不能去反其道而行之。 误区三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感染性、非感染性的。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是由饮食不当、吸收不良、食物过敏等因素导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大部分感染性腹泻,如病毒感染或者产肠毒素细菌感染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有细菌性腹泻,或者腹泻与另一种急性感染有关时(比如肺炎、尿道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对患者有害无益,还白白增加了许多治疗费用。 误区四 腹泻应当禁食 以往患儿及成年患者发生腹泻时,为了让胃肠道得以休息,医生比较强调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近年来,专家们发现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禁食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患者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所以,孩子腹泻时,不必禁食,应该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只要孩子能吃,精神好,给予适当的饮食,孩子即使腹泻次数多一些,也会逐渐好起来的。 误区五 活菌制剂与抗生素同用 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妈咪爱等都是活菌制剂,进入肠道后,直接补充正常生理活菌,调整肠道菌群,对因抗生素或其他原因化学导致的菌群失调症有显著疗效。但不少小儿家长,甚至有些医生,常在应用这写药的同时使用抗生素,以为“双管齐下”效果更佳。其实,抗生素在杀灭肠道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这些有用的活菌。二者同时用不仅不能加强疗效,反而会降低疗效,贻误患儿治疗,所以一定要隔开开时间吃。 误区六 思密达冲水喝 临床中发现该药治疗一些腹泻效果比较好。本品的主要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口服本品后,药物可均匀地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并维持6小时之久。思密达可吸附多种病原体,将其固定在肠腔表面,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肠细胞被病原体损伤。 主要用于急、慢性腹泻,尤以对儿童急性腹泻疗效为佳。但是一定要按照说明配药,而且一定要空腹喝,效果好。一般来说是50毫升水冲一包。一些家长不看说明,冲大量水给孩子喂,甚至和奶一起用,都是没有效果的。 儿童腹泻病因病因繁多,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尤为重要,关注患儿营养、推广口服补液、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过度医疗和提高医疗水平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很多患者家长应用乳糖酶没有遵照医嘱,导致腹泻恢复不理想,虽然患者就诊时我反复强调,总有些家长还是不能很好的遵照。现叮嘱如下。 1,每次喂奶之前都要用温水5到10毫升送服。记住每次吃奶前均用哦! 2,吃奶粉时可加入奶粉里一起冲服。 3,3个月的婴儿每次用1包,4到6个月的婴儿每次用1.5包,6月以上婴儿每次用2包。 4.腹泻期间,除了米粉和奶粉,不要添加其他辅食。 5,一般遵照上述用药,2到3天就能明显好转。 6,应用乳糖酶疗程2周,第一周足量,第二周剂量减半。 本文系杨海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幼儿出现便秘时, 未熟透的香蕉中含有鞣酸,可造成便秘, 而熟透的香蕉里含有果胶的,同时,香蕉里高含糖量也促进胃肠液分泌,使粑粑因增加水分变软后排。所以,如果要用香蕉润肠排便,一定要选择熟透了的香蕉。 宝宝便秘,到底该咋办? 那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起到通便作用呢?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改变奶粉浓度 相对于吃母乳的宝宝来说,奶粉喂养更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如果宝宝吃配方奶粉经常出现便秘,要检查奶粉和水的比例是否科学,避免添加的奶粉过多。 2,增加纤维素食物 对于常便秘的宝宝,到了添加辅食的月龄可以添加一些高纤维食物。较小的宝宝可以吃剁碎的绿叶菜(菜泥),较大一些的宝宝可以吃高纤维的蔬菜,如豌豆、四季豆、大豆、西兰花等。当然,梨、杏子、草莓、桃子、全麦面包、红薯、酸奶等水果和谷物,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喝水!喝水!喝水! 虽然便秘后一味的喝水,并不能起到缓解作用。但如果宝宝体内缺水,是经常会出现便秘这种情况的。太多的妈妈反映宝宝不爱喝水了,不妨给宝宝换个杯子,或者通过改变食物性状来给水。 4,增加运动量 户外运动对促进宝宝肠道蠕动非常有用,当运动量增大后,宝宝的肠蠕动可以被激发出来,最好要超过1个小时,可以增加了宝宝的排便次数。对于较小的婴儿来说,翻滚、爬行、腹部抚触同样有效果。 5,服用益生菌制剂 严重便秘建议咨询儿科医生,给宝宝服用益生菌制剂促进肠胃蠕动。 6,使用开塞露 很多顽固的便秘,最后都使用开塞露来刺激肠道帮助解决。其实,我个人还是不建议给宝宝使用太多,以免造成心理依赖。 为避免受罪,需做好预防措施 多吃高纤维的食物:摄入高纤维食物是预防便秘的最佳方法。如燕麦、麦麸、荞麦、糙米、芹菜、马铃薯、大豆、茭白、豌豆、笋、青豆、绿豆、韭菜等。 少吃这些食物:如果经常出现便秘,日常生活中要少吃不熟的香蕉、苹果酱、煮熟的苹果、牛奶、奶酪、煮熟的胡萝卜、白面包、米饭、面条、苏打水等食物。 让身体动起来: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不动,自然不会促进肠蠕动。 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当孩子有如厕意识之后,要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如果经常错过排便的时间,孩子肛门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也会导致便秘。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儿科医生必须知道的 6 个问题 原创 2016-08-22 汪丙松 儿科时间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儿科门诊中发生率极高,其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目前腹部 B 超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临床工作中判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标准究竟如何?需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怎么处理?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后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 这些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许多临床医生也对此存在诸多困惑。为此,本文就当前儿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关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系列问题进行总结回答,希望对广大儿科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1. 健康儿童能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吗? 近年有媒体报道因某地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发现无症状肠系膜淋巴结而怀疑幼儿园提供给孩子的用餐存在质量问题,从而引发纠纷。那么,问题来了:健康儿童能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吗? 可以。淋巴结是人体正常的免疫器官之一,儿童肠系膜本身就存在丰富的淋巴结,尤其是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是淋巴结分布的主要部位之一,同时,儿童时期是淋巴系统增殖的活跃时期,故健康儿童腹部 B 超检查是可以见到肠系膜淋巴结的,但其淋巴结最大长径一般小于 1.0 cm[1,2]。 2.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是什么?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反应性肿大,常见于肠道及肠道外疾病或感染等,以及外界刺激如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等。 在原发疾病控制、外界刺激因素消除后,这种肠系膜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与肿大就会恢复正常,因此,这种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肿大多是可逆性的,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原因 [3]。 3.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是什么?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但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在一个切面内肠系膜区域显示 3 个以上淋巴结,最大淋巴结长径>1.0 cm,短径>0.5 cm,长径/短径>2 可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5]。 而国外多数学者以最大淋巴结长径>2.0 cm,最大淋巴结短径>1.0 cm 作为标准,显著高于国内标准,可能与人种差别有关 [6,7]。 4.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2,4]: ①具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 ②影像学检查有淋巴结肿大的证据; ③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排除其他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疾病如儿科常见的阑尾炎、肠套叠及其他少见疾病如淋巴瘤等 。 由此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绝对不是同一概念,也就是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不一定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 5. 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后都需要抗菌药治疗吗? 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病情具有自限性,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而由细菌感染引起者实际较少,故是否使用抗菌药需依据具体病情确定。 如果有细菌性感染的明确依据可以考虑抗菌药治疗,但对大部分病毒性感染患儿是无需使用抗菌药治疗的 [2]。 6. 如何对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的思路一般首先考虑与常见病鉴别,如阑尾炎、肠套叠、过敏性紫癜等。其次,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其它少见病因也不容忽视,如淋巴瘤、肠结核等。 临床上既有大量阑尾炎、肠套叠等急腹症患儿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导致严重后果的,也有淋巴瘤、肠结核等相对少见疾病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惨痛教训 [2,8],需引起广大儿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对于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经过规范的抗菌药物治疗以后复查肠系膜淋巴结没有明显好转,需要重新评估诊断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尚未发现的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因,除了需要寻找肠道病变外,肠道外疾病引起淋巴结肿大也许引起重视。 小结 临床上腹部 B 超见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不一定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由于儿童期是淋巴系统增殖的活跃时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无症状淋巴结肿大是反应性的而无需特殊处理; 由于大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并且具有自限性而无需特殊干预,部分考虑细菌感染者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临床需注意寻找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包括肠道疾病与肠道外疾病。 经过规范治疗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肿大的淋巴结无回缩甚至增大者需要重新审视原有诊断,避免漏诊 编辑 | 刘芳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 毛萌, 李廷玉等. 儿科学 [M]. 第八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50~366. [2] 张莉娜, 金玉. 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4(05): 384~388. [3] Simanovsky N, Hiller N.Importance of sonographic detection of enlarged abdominal lymph nodes in children[J].J Ultrasound Med, 2007, 26(5): 581~584. [4] 李士星, 姜爽爽. 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4(05): 357~360. [5] 赵建军, 许俊. 高频超声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疗中的价值 [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10): 720~722. [6] Wang WG, Tian H, Yan JY, 等.[Color Doppler ultrasonic measurements of normal mesenteric lymph nodes in healthy children][J].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 2012, 32(3): 423~424. [7] Karmazyn B, Werner EA, Rejaie B, 等.Mesenteric lymph nodes in children: what is normal?[J].PEDIATR RADIOL, 2005, 35(8): 774~777. [8] 马学梅, 李小玲, 王佐佑.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现状 [J]. 医综述, 2014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之一,仅次于感冒、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其中6个月-2岁的孩子发病率较高,1岁以下占患儿的半数以上,腹泻会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而小儿腹泻以秋冬季为高发期,每年9月中旬到12月为高发季节,又叫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症状: 起病之初表现为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等,随后出现腹泻、呕吐;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粪便呈黄色水样、蛋花汤样,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治疗秋季腹泻的办法: 饮食治疗: 如果是6月龄以下的宝宝,平时喝母乳,发病时要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进食固体食物,缩短每次喂乳时间,以少量多次的哺乳原则来喂养;如果不是喝母乳的孩子,也要继续吃东西,症状轻的喝原来的配方奶,较重的话可以吃不含乳糖的配方奶。 6月龄以上的孩子,继续原来饮食习惯,吃较浓的粥、面条,加少量的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鱼肉末等,可喂配方奶,必要时喝不含乳糖的配方奶。脱水和呕吐严重的患儿,先去医院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情好转后恢复喂养,腹泻严重伴营养不良者可加肠内和静脉营养。 不建议吃纤维素多和较大体积的食物,如粗糙的蔬菜水果、全麦食物,它们都不易消化;不宜喝淡汤,过淡的汤不是富含营养的食物,致使患儿饱胀却没有意义;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这会使腹泻病情恶化。 严重呕吐不能进食或明显腹胀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但不需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养,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这里教大家判断病情轻重的方法,首先看拉的次数多不多,一般一天三四次,那就不算很严重;如果孩子能吃一些东西,没有频繁呕吐,那么状况也不算太坏。其次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如果孩子脸色与平常一样、精神也不错、话也不少、没有发烧,那也不需要立即去医院。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还需要观察是否有脱水症状,家长要注意观察小便多不多、哭的时候眼泪是否减少、是不是很想喝水等。如果有脱水的情况,则需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 家长不要自己给孩子吃止泻药,如易蒙停、洛哌丁醇等,这样风险很大。建议急性腹泻的孩子可以服用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避免脱水的发生,可以服用益生菌类药物,例如妈咪爱、培菲康等。蒙脱石散也是常用的药物,服用时要注意空腹,泡适量水。绝大多数腹泻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需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预防秋季腹泻的关键——注意卫生。妈妈每次给宝宝换尿布后、喂奶前、冲奶前、给宝宝喂饭前都要洗手;妈妈在喂奶前,要将乳房擦干净;人工喂养的婴儿,要仔细消毒奶具;冰箱内放置的食物必须煮沸后食用;不要嚼饭给宝宝吃。在秋季腹泻高发期,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避免三个秋季腹泻护理误区 误区一:既然孩子拉肚子,也没什么食欲,那就不要给孩子吃东西了。 楼医生:不给孩子吃东西是非常错误的,会引起孩子营养摄入不足,延缓疾病的恢复。楼医生说拉肚子的时候,常常是吃了就拉,那是因为进食后造成肠胃蠕动引起的,不必过分担心。 误区二:拉肚子了,不吃奶粉,改吃粥或者米汤。 楼医生:米汤和粥只有淀粉,而奶粉或者母乳营养非常丰富,只吃粥和米汤并不能满足孩子对营养的需求,会影响疾病的恢复,甚至使病情迁延不愈。 误区三:病情稍微好转,就急着让孩子恢复正常饮食。 楼医生:孩子拉肚子,自然体重会有所减轻,让很多家长心疼,恨不得孩子早日正常饮食,让体重长回来。孩子的肠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拉肚子后起码需要一个星期才能恢复正常饮食,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急着恢复正常饮食,很容易造成病情反复。在恢复正常饮食的过程中,需要避免纤维素过多的食物,例如芹菜、青菜等,同时尽量不要吃过于油腻或含糖量过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