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嫩肤治疗全介绍 问:长期外用皮质激素后引起的面部敏感和毛细血管扩张能用光子嫩肤治疗吗? 答:很多人盲目地看广告,在皮肤有小问题的时候,不愿意看医生,而是自己外用一些药物,如:皮炎平、皮康霜、肤轻松等。这些药物都是外用皮质激素,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时间使用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长时间使用会出现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红脸蛋)、皮肤敏感等症状,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明显皮肤变薄、萎缩,这就是所谓的激素皮炎。一旦患上这种激素皮炎,治疗就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皮肤离不开外用激素(一旦停止外用,皮肤会出现瘙痒、不适等症状),出现对药物的成瘾和依赖,另一方面,如果继续使用这些药物,则皮肤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你的皮肤发生了这种不幸的问题,建议你应该有耐心地去看皮肤科医师,在医生的指导小,慢慢地戒除掉外用激素,结合光子嫩肤技术以及其他的综合方法来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疗效是很满意的。 问:光子嫩肤还能解决那些问题? 答:就光子嫩肤而言,基本上能解决皮肤色素问题和血管扩张问题这两类皮肤问题,因此,她对皮肤各类褐色的色素斑都可能有疗效(如雀斑、某些类型的黄褐斑等),也可能对各种皮肤血管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如红胎记)。当然也可以作为皮肤美白治疗的手段。 问:光子嫩肤是如何治疗色素斑的? 答:光子嫩肤实际上就是利用脉冲强光(intensive pulse light, IPL)进行美容性治疗的一种皮肤科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本身是模拟脉冲激光(Q开关激光)来进行治疗的,也遵循激光同样的治疗原理,也是利用光对皮肤的穿透性和色素颗粒对强光的吸收性来进行治疗的。形象地说就是利用强大的脉冲光“冲散”色素颗粒,使色素斑消退。由于强光不象激光那样单一而纯净,含有各种光源,所以对皮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能消除/减淡皮肤各种色素斑、增强皮肤弹性,消除细小皱纹、改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面部毛孔粗大和皮肤粗糙,也能改善发黄的皮肤色彩等,所以光子嫩肤具有非常不错的美容效果。但是光的能量没有激光高,所以对一些非常顽固的色素斑的治疗,光子嫩肤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此时仍需要使用激光来配合治疗。 问:光子嫩肤有那些副作用? 答: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非常安全,这是光子嫩肤治疗的一个非常大的优点。但是和任何治疗都一样,治疗本身是具有两面性的,光子一方面是治疗色素性皮肤疾病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但也有引起皮肤色素性改变的潜在风险。另外人体个体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斑,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痤疮样发疹和水疱。所以治疗应在正规的医院里进行,不允许滥用。那种把光子嫩肤说成绝对安全,无限夸大疗效,甚至在美容院里就进行治疗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应予以纠正。 问:光子嫩肤疼痛吗? 答:是的,有一点疼痛,但完全能够忍受。实际上疼痛感是我们判断光子治疗是否有效的一个参考。 问:光子嫩肤治疗需要多长时间,治疗后会影响上班吗? 答:通常只需要大约20分钟,非常便利。而且治疗后皮肤几乎没有什么“不美观”的改变,所以治疗后几乎不影响上班,所以也无须请假休息。 问:治疗后需要特别的皮肤护理吗? 答:不需要特别的皮肤护理,但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护肤产品,包括停止使用所有的功能性化妆品(包括各种去斑霜、去皱霜等),禁止使用各种化学剥脱性治疗(也就是所谓的换肤治疗),禁止皮肤磨削和使用磨砂洗面奶等。由于色素斑以及各种光老化的原因是日光的照射,所以防晒和防晒霜的使用是重要的。当然皮肤保湿霜的应用也是需要的。 问:那些人合适进行光子嫩肤治疗? 答:总的来说,以下四类人是比较合适做光子嫩肤治疗的: 第一类人群:面部有点状的色素斑,无论是日光性的还是雀斑,通常这些斑给你的感觉是一种“脏脸”的感觉,尽管常用粉去遮盖,但总也不能遮盖掉。这类人是比较合适做光子嫩肤治疗的。 第二类人群:面部开始出现松弛,细小皱纹,出现老年性皮肤改变。这类人也比较合适进行光子嫩肤治疗。 第三类人群:想改变皮肤质地,希望皮肤的弹性更好,皮肤更光滑,改善皮肤晦暗。 第四类人群:面部皮肤粗糙、毛孔扩大、青春痘印记、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这类人可以选择光子嫩肤治疗。 通常前三类人群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一些,第四类人群的治疗效果相对要差一些。另外,光子嫩肤同其他美容治疗一样,如果您的皮肤条件越好,治疗的效果也越好,如果你的皮肤先天条件不理想,光子嫩肤治疗虽然有不俗的表现,但总的来说要差一些。 问:那些人不合适做光子嫩肤治疗,或要治疗要慎重? 答:总的说来,光子嫩肤治疗非常安全,几乎没有什么禁忌,但是以下患者的治疗最少要给予必要的重视: 光敏感者及近期有光敏感药物应用的患者。这种人对光敏感,治疗后容易出现皮肤损伤。 妊娠女性。因为治疗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对胎儿发育可能存在的潜在的影响。 系统使用维甲酸(最少在停止使用2月后方能治疗)。这类患者可能会有潜在的皮肤修复功能的暂时性的削弱。 黄褐斑患者的治疗要慎重,在大多数情况下光子嫩肤并不能解决黄褐斑的治疗问题,相反有时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糕。对治疗效果抱有不切实际期望的患者。 光子嫩肤虽然具有突出的美容能力,但是她仅仅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医疗项目,不要渲染和神化,没有改变您皮肤性质的能力,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 问:光子嫩肤治疗停止治疗,皮肤会不会加速老化? 答:这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光老化并不是皮肤真正意义上的老化,它是由于光日积月累地照射我们的皮肤,最终将皮肤“催老”了,日光的这种作用实际上从儿童时代就开始积累了。我们也可以注意到,白种人的皱纹比我们要明显一些,可能就是他们的皮肤对光的抵抗能力要差一些的原因。经过光子嫩肤治疗后,皮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皮肤中胶元,尤其是弹力纤维的恢复。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加强保护,皮肤是不会变本加厉地加速老化的。实际上来看,美国是光子嫩肤治疗的发源地,最早接受治疗的是美国人,有两项非常有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年前最早接受光子治疗的人,至尽疗效仍然非常满意,没有出现加速老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下这样的一个结论:治疗后变年轻皮肤不会加速老化。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我国农村常见中毒之一,由于其毒性作用大,常为医务人员所关注。我院自60年代至今,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大约历经三个阶段:1992年前,以阿托品为主要药物,强调阿托品化,亦有"宁可过量、不能不足"的说法,并自配2%阿托品注射液(每1ml含阿托品20mg),这足以说明我们当时的指导思想及阿托品的用量;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1996年,主要用解磷注射液及氯磷定;第三阶段是用盐酸戊乙喹咪及氯磷定。自1993年以后,我们主要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理研究所(简称"军科院")曾繁忠教授等专家提出的"治本为主"的新观念,结合我们临床工作的体会,把这种新观念总结为"二句话、二条线、二个点、二个维持量"。"二句话"是"治本为主,标本兼治;以胆硷酯酶为核心,不以阿托品化为依据";"二条线"是"复能剂与抗胆硷能药物的应用";"二个点"是①复能剂治疗终点是全血胆硷酯酶活性达50%~60%(军科院测定全血胆硷酯酶活性纸片法,简称"全血纸片法";②抗胆硷能药物治疗终点是阿托品化;"二个维持两"是指酶老化及中间综合症时阿托品的维持量。经过我们近10年来的临床证实,确实可改进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工作。 【治本为主标本兼治】一、治本(一)用肟类复能剂为主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制是有机磷农药中的磷酰基与胆硷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酶(又称中毒酶),失去酶的活性,则不能分解乙酰胆硷,导致乙酰胆硷在神经元突触及神经肌肉接头处堆积,从而产生毒蕈样、烟硷样及中枢神经等三大症状,因此及早、足量使用复能剂应该是主要的治疗,早期使用复能剂能置换中毒酶的磷酰基,使胆硷酯酶恢复活性,堆积的乙酰胆硷迅速被分解,上述三大症状自然缓解。而阿托品只对毒蕈样症状有效,对烟硷样及中枢神经症状无效。所以在抢救本病时应强调复能剂的使用。(二)彻底洗胃彻底清除胃内毒物是抢救本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的体会是应采取"反复洗胃、持续引流"的原则。其理由是:①在临床中观察到经彻底洗胃几小时后,仍可从胃液中闻到很浓的有机磷毒物的气味;②军科院曾用狗做实验,证实存在"肠肝循环",被吸收的毒物可经胆道或胃黏膜再分泌到胃肠道;③有人曾同时检测血液与胃液的毒物浓度,证实即使血毒物浓度为0时,仍可从胃液中多次检测到毒物,最长达118小时后仍可检测到毒物,他们认为这可能与毒物残留胃黏膜有关;④我科一例72小时死亡,尸检切开胃后,仍有很浓的DDV味,气味充满约30m2的解剖室。我校张树基等亦曾遇到11天死亡病人,尸检中发现肠腔溶液中仍有DDV味。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次洗胃量以20000~30000ml为宜,通常的提法是洗到无味为止,笔者认为"无味"不好掌握,宜使首次洗胃量过多,病人难以耐受,如用自来水洗胃,可致低体温,故首次洗胃量应有一个定量。以后可每2~4小时洗胃1次,每次5000ml。洗胃间期可持续胃肠减压。一般轻度病人1~2次,重度病人4~5次。待病情好转再拔去胃管。对昏迷病人洗胃前应先插入气管插管,保护气道,防止误吸。在插入气管插管后,再插胃管,可能有一定困难,这时可放松插管气囊,用喉镜暴露咽部,用长镊或组织镊,将胃管送入食道,一般均可成功。二、治标在用复能剂的同时,应用抗胆硷能药物,可用阿托品或盐酸戊乙喹咪。因为此类药物能迅速解除毒蕈样症状,特别是气道分泌物、支气管痉挛及肺水肿等,立即改善气道通畅。 【以胆硷酯酶为核心,不以阿托品化为依据】过去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指标是阿托品化,要求达到瞳孔扩大、颜面潮红、口干、皮肤干燥、心率增快。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掌握,往往易致过量,而有时阿托品过量的症状可类似有机磷的中毒症状,而误诊为阿托品不足,呈恶性循环。我们自采用胆硷酯酶作为治疗指标后,对复能剂及抗胆硷能药物的应用,有客观依据,较易掌握,一般把胆硷酯酶活性恢复到50%~60%(全血纸片法),作为治疗的指标。但目前一般医院把胆硷酯酶仅作诊断依据,而不作为治疗指征。由于检测胆硷酯酶的方法很多,应了解自己医院所用的检测方法及其正常值范围。胆硷酯酶分为真性胆硷酯酶(红细胞胆硷酯酶)与假性胆硷酯酶(血浆胆硷酯酶),前者来源于神经细胞与骨髓红细胞系,储存在神经细胞、神经肌肉接头及红细胞中,它分解乙酰胆硷,占全血胆硷酯酶60%;后者来源于肝细胞与腺体,储存于神经胶质细胞、血浆、肝脏及肠黏膜,分解底物不明,占全血40%。因此检测方法有所不同,分别检测红细胞、血浆和全血胆硷酯酶。由于检测血浆胆硷酯酶方法简单,被不少单位所采用。我国标准的检测方法是用全血羟肟酸铁比色法,国家规定的有机磷农药中毒严重程度分级中的胆硷酯酶值是应用此法检测。全血纸片法结果与全血羟肟酸铁比色法一致,方法简单,可靠性强,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基层卫生院均可使用。不管用何种方法,临床医师均必须与检验科联系,必要时可向有关专家咨询,并摸索可指导治疗的相关值,如目前有的单位用检测血浆胆硷酯酶的方法,正常值为4000~10000单位,据有的专家体会,当胆硷酯酶活性到2000单位时,就应停用阿托品少量维持,否则就要过量。胆硷酯酶的正常值范围很大,应取最低值作为计算百分数的依据。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检验值是用%、有的用单位计算,在实际工作中均需注意,不要误解。关于阿托品化的问题:阿托品化是一直作为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指标,但曾繁忠等提出阿托品化的指征应该是口干、皮肤干、心率在90~100次/分之间。最近国外专著对阿托品化的提法亦强调上述问题,不再强调瞳孔散大、颜面潮红,约有1/3病人瞳孔可始终不扩大。抗胆硷能药物是对症治疗,是对抗乙酰胆硷危象的一种措施,达到腺体分泌受抑,心率稍快,即可说明乙酰胆硷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中口干可间接说明气管分泌物的抑制,笔者重点观察口干与腋下有无汗液,作为使用抗胆硷能药物的终点。这样就可避免阿托品过量问题。【复能剂与抗胆硷能药物的使用】这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基本治疗,为便于临床观察,笔者提出"二条线"的思路,一条就使用复能剂,检测胆硷酯酶活性;另一条是使用抗胆硷能药物,观察阿托品化体征。一、复能剂的使用国内只有氯磷定与解磷定两种,目前普遍推荐使用氯磷定。氯磷定是氯的化合物,解磷定是碘的化合物,由于碘的分子量比氯分子量大,所以氯磷定与解磷定的效价比为1:1.6,则1克氯磷定相当于1.6克解磷定。氯磷定可肌内注射,亦可静脉注射,一般推荐肌内注射,如有休克时可缓慢静脉注射(约20~30分钟)。0.5克氯磷定肌内注射,可使血药浓度达到4mg/ml,最佳血药浓度为9~14mg/ml,所以维持量每次1.0克较为合适。其半存期为1.0~1.5小时,故初始治疗时可每2小时给药1次,同时监测胆硷酯酶活性,达到50%~60%(全血胆硷酯酶)停药观察。此治疗过程可有三种类型;①递增型胆硷酯酶随复能剂的使用,而逐渐上升,达到治疗的目的;②波动型笔者曾遇到用复能剂后胆硷酯酶从40%上升到60%,但2小时后复查,又降至40%;③无效型给首次剂量后,每
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今天早读为大家详解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 前言 颈椎病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患病率约为3.8%-17.6%。 男女患病比例约为6 : 1。 二 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 颈型(又称软组织型) 神经根型 脊髓型 交感型 椎动脉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颈型颈椎病 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 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 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 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三 临床表现 颈型颈椎病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因此称为根型疼痛。可以呈发作性或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加重。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脊髓型颈椎病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罗索里摩)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交感型颈椎病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椎动脉型颈椎病 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四 诊断标准 颈型颈椎病 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 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神经根型颈椎病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脊髓型颈椎病 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 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交感型颈椎病 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排除:眼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血管源性眩晕、其他原因。 椎动脉型颈椎病 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旋颈试验阳性。 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 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 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影象学及其它辅助检查 X线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 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 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 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即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颈椎管测量方法 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2mm;椎体间成角>11°。 CT 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MRI 颈部MRI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其他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以上三项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 治疗:非手术治疗 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仅一小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主要以搔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系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致。 神经性皮炎症状 苔藓样皮损 神经性皮炎的皮损特征为皮肤苔藓化,病变区皮肤呈苔薛样变,皮肤增厚,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区呈暗褐色,干燥,有细碎脱屑,边界清楚,边缘可有小的散在的扁平丘疹。 瘙 痒 皮损区域阵发性瘙痒,夜晚尤甚,可影响入睡。 好发部位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项、膝、肘、骶等部位;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可泛发于全身。 神经性皮炎要尽早的治疗,不能拖延,否则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另外,注意不要盲目用药,治疗不当会对自身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注意饮食上注意限制酒类、辛辣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胃肠道病变,同时患者要保持乐观,防止感情过激,特别是注意避免情绪紧张、焦虑、激动,生活力求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这样能更好的远离神经性皮炎。
观察项目评分标准意识最大刺激,最佳反应两项提问:1、年龄?2、现在是几月?(相差两岁或一个月算正常)均正常一项正常都不正确,做以下检查01两项指令(可以示范):握拳、伸拳;睁眼、闭眼均完成完成一项都不能完成,做以下检查34强烈局部刺激(健侧肢体)定向退让(躲避动作)定向肢体回缩(对刺激的反射性动作)肢体伸直无反应6789水平凝视功能正常侧凝视动作受限眼球侧凝视024面瘫正常轻瘫,可动全瘫012言语正常交谈有一定困难,借助表情动作表达或语言流利但不易听懂,错语较多,可简单对话,但复述困难,言语多迂回,有命名障碍词不达意0256上肢肌力正常Ⅴ度Ⅳ度(不能抵抗外力)Ⅲ度抬臂高于肩Ⅲ度平肩或以下Ⅱ度平肩或以下>45oⅠ度上肢与躯干夹角≤45o0度0123456手肌力正常Ⅴ度Ⅳ度(不能紧握拳)Ⅲ度握空拳,能伸开Ⅲ度能屈指,不能伸Ⅱ度屈指不能及掌Ⅰ度指微动0度0123456下肢肌力正常Ⅴ度Ⅳ度(不能抵抗外力)Ⅲ度抬腿45o以上,踝或趾能动Ⅲ度能抬腿45o左右,踝或趾不能动Ⅱ度抬腿离床不足45oⅠ度水平移动,不能抬高0度0123456步行能力正常行走独立行走5米以上,跛行独立行走,需扶杖有人扶持下可以行走自己站立,不能走坐不需支持,但不能站立卧床0123456解释:在相应项目内打“√”,每项检查只能选填一项,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一般资料患者,男,80岁,因自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4天急诊收入我科住院。查T:36.7℃;P:92次/分;R:20次/分;BP:160/90mmHg, 患者神清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双侧巩膜轻度黄染,腹平,无肠形及蠕动波,肝脾未及,右腹及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明显,右侧腹肌紧张,莫非氏征(+),肠鸣音正常,双肾区无叩痛。急查B超示:结石性胆囊炎(多发性),胆总管扩张(内径1.6cm),右肾结石。血常规示:WBC:19.1×109/L;N:0.839;L:0.088。小便常规示:PRO +2 。入院初步诊断:阑尾周围脓肿?;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总管扩张;右肾结石;高血压。入院后急诊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淡黄液体约300mL,阑尾继发性充血水肿发硬;胆囊肿大8×4×2cm,呈紫黑色,胆囊床呈系膜状改变,宽约2cm,自胆囊动脉、胆囊管处顺时针扭转180○,胆囊壁水肿增厚约0.3~0.5cm,胆囊内为脓血性胆汁,有33枚大小不等胆固醇结石,最大为1.5cm大小,余为玉米粒样大小,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扩张,内径约1.6cm,未探及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胆周广泛粘连,充血水肿明显。术中摘除胆囊,切开胆总管探查并安放“T”管引流,切除阑尾。术后诊断:胆囊扭转伴胆囊坏疽;胆囊多发性结石;胆总管扩张;继发性阑尾炎;右肾结石;高血压。术后给予抗感染、支持、对症、降压等治疗,术后12天好转出院。病理诊断:胆囊坏疽、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诊断胆囊扭转的临床表现常为突发性的上腹疼痛,常为右上腹锐痛,(但年老病人常有病史不清的情况),大多数病人有恶心呕吐,很少病人会有黄疸,但畏寒发烧却不常见。查体主要为腹部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莫非氏征(+),部分病人可有右上腹肿块。辅查以B超为主,影像上可发现浮动的胆囊,牵扯的或扭转的茎,以及肿大发炎的胆囊,胆囊长轴的改变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的线索。胆囊扭转的诊断较为困难,极易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胃穿孔,阑尾炎等相混淆,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本病例由于患者年老,病史不清,也造成了诊断上的困难,因此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才确诊为胆囊扭转。治疗胆囊扭转早期手术是治疗的惟一方法。讨论胆囊扭转是一个不常见的疾病,但却是一个外科急腹症,临床上极易误诊。胆囊扭转时胆囊的组织学表现为严重的出血及坏死,这与扭转后的伤害相吻合。早期诊断和手术可减少死亡率。胆囊扭转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从已有的报道来看,多发生在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1:3。正常情况下,胆囊其状如梨,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借助结缔组织与肝脏紧密相连,下有腹膜覆盖形成的胆囊系膜,胆囊就是凭借这些连系固定在右上腹部。老年人由于组织弹性减退,肝脏萎缩,胆囊系膜松弛,使胆囊活动度增加;或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胆囊完全被腹膜包裹,在胆囊的上面和肝脏胆囊窝之间,形成一个狭窄的系膜(此称为浮动胆囊,也有人称之为系膜胆囊),增加了胆囊的活动度。进食时胃肠蠕动增加、结石性胆囊炎结石嵌顿致胆囊肿大或突然变动体位,都可诱发胆囊扭转。胆囊扭转不超过180度为不完全型,此时胆囊管可发生梗阻,但无血运障碍,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轻,有时会自然复位。扭转超过180度为完全型,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常扭曲引起梗阻,胆汁淤积在胆囊内,同时胆囊缺血缺氧而发生出血、坏死和穿孔。虽然胆囊扭转是一个不常见的疾病,若无适当的治疗,会有很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B超检查在诊断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在鉴别诊断急性腹痛时,应注意到此疾病的可能性。
【摘要】 目的 分析引起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总结减少误诊的措施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 方法 通过对18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分析,总结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的方法。 结论 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尤其注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监测,以尽量减少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误诊。【关键词】 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急性心肌梗死(AMI)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故易造成误诊误治,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为吸取教训,我们在工作中收集了18例误诊病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18 例为本院2000年5月~2006 年5月住院及急诊病人。男12 例,女6 例,年龄40~84 岁,平均64 岁。其中4 例有高血压病史,2 例有糖尿病病史,2例同时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1 例有慢性胃炎史。发病诱因:酒后2 例,其余无明显诱因。1. 2 首发临床表现:上腹痛、恶心、呕吐5 例。咳嗽、咳痰、气憋、呼吸困难5 例。四肢冰凉、神智淡漠、血压下降、脉搏快3 例,左侧上牙痛2例。颈部疼痛2例,左上肢疼痛伴麻木1例。1. 3 误诊疾病及确诊方法: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5 例;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5 例;休克3 例;牙髓炎2 例;颈椎病3例。确诊方法:常规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动态心电图。1.4 治疗结果:其中3例因并发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的抢救治疗,症状改善,治愈出院。2 讨论2. 1 误诊为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本组5例患者均以突发急性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就诊,拟诊为急性胃炎、胆囊炎。入院后查上腹均有不同程度压痛。收住院予以抗炎、解痉治疗,但症状均未见好转却进一步加重,急查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酶谱支持心肌梗死的诊断。不典型AMI疼痛发生于上腹部,特别伴有恶心、呕吐,易与急腹症混淆。大多数患者自感胸部憋闷不适,上腹无压痛或压痛不明显,可与急腹症鉴别。但个别患者有反射性腹肌痉挛,出现上腹部不同程度的压痛和肌紧张,极易误诊为急腹症。心梗患者有30%左右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胀痛、腹泻等。老年人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如无不洁饮食或受凉史,应高度警惕心肌梗死。2. 2 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本组5 例以咳嗽、咳痰、气憋、心悸来诊,门诊胸透提示:“肺纹理增多”故以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治疗,后胸闷、气憋明显加重。常规心电图检查提示为AMI,急查心肌酶谱支持心肌梗死的诊断。该5例病人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故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但仔细询问病史,患者伴有明显胸闷、气憋但无寒战、发热、故遇此种情况应警惕AMI的可能。约有20%的急性心梗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烦躁不安,严重者咯粉红色泡沫状痰,喉中发出哮鸣音,这种表现系急性肺水肿所致。老年人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气急,剧烈咳嗽、烦躁伴血压降低,应考虑有急性无痛性心梗的可能。2. 3 以休克为主要表现AMI:本组3 例患者以四肢冰凉、神智淡漠、血压下降、脉搏快来急诊。急诊科以休克原因待查收住院。常规心电图检查提示;1 例广泛前壁心梗,2 例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梗塞,心肌酶谱支持心肌梗死的诊断。部分AMI者发病时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无胸痛自觉症状,如既往无心脏病史,临床易忽略致误诊。2.4 误诊为颈椎病:本组3例中1例以左上肢疼痛伴麻木,2例以颈部疼痛来外科诊,拍片示:颈椎骨质增生。以颈椎病给予对症治疗,第二天疼痛仍不缓解,且出现逐渐加重的胸闷和胸前区疼痛,再次来急诊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时心肌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副交感神经引起头颈部血管痉挛发生颈椎疼痛。所以,颈部疼痛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的可能,老年人更应该注意。2. 5 误诊为牙髓炎:本组2例患者,以左侧上牙痛半小时来诊,在门诊以急性牙髓炎抗炎治疗无明显好转,第二天拔牙后疼痛仍不缓解。后出现胸闷气短,做常规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心梗,住院后查心肌酶支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急性心梗患者有时可反射性引起牙痛,故易被误诊为口腔科疾病,这可能是交感神经反射所致。因此,老年人牙痛时不可忽略急性心梗的可能。不典型AMI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易误诊漏诊。分析其原因是:(1)对不典型心肌梗死认识不足。对本病的发病过程、不典型的临床表现缺乏充分认识。(2)一次心电图正常,即排除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当时,心电图多数异常,但间歇期可能恢复,故对可疑病例最好做动态心电图、B超检查以协助诊断,心肌酶谱检查应该作为心绞痛发作时的常规检查。(3)对相关科室知识欠缺。如3例误诊为颈椎病,2例误诊为牙髓炎,均为先就诊于外科及口腔科,接诊医生“先入为主”,造成误诊,后经常规治疗,临床症状不减或加重后才做常规心电图明确诊断转到内科。故应注重全科医生、全科意识的培养。(4)采集病史及查体不够详细,漏掉重要线索。无论何种情况,如果检查疼痛部位无阳性体征,仅有病人自觉症状,要引起足够重视。注意这一点对避免误诊很重要。几点建议:(1) 对突发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气憋者且排除饮食不当、中年以上患者,应警惕AMI。应及早做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 (2) 对于原因不明的休克,咳嗽、气憋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应常规行心电图检查。(3)中老年患者,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是发生不典型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4)对于临床上不易解释的症状,要及时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肌钙蛋白测定,尤其是肌钙蛋白,因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于其他酶学指标,可大大提高AMI的诊断正确率。(5)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尤其注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监测,以尽量减少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误诊。总之,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不典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使AMI患者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正确地诊断以及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对防止发展为心源性休克,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经皮气管切开术优点是迅速、有效,相对于在手术室进行气管切开的统方法来说,本法节省花费。相对禁忌证包括年龄较小(小于16岁),无法触及正常喉部软骨和环状软骨,甲状腺肥大,气管环钙化等;需要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绝对禁止行经皮气管切开。经皮气管切开术更适合在内科、急诊科及ICU病房等内科系统开展。经皮气管切开术仅仅是气管切开4种方法(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微创气管切开术)之一;气管切开4种方法各有利弊,不存在取代与否问题。一般综合性医院外科系统气管切开多自行解决,而内科系统多由耳鼻咽喉科医师操作,如内科系医生能掌握经皮气管切开术,对耳鼻咽喉科医生来说,可是件大好事。点击这里观看经皮气管切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