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是人体体表或内部组织的一种圆形小突起。许多人对它都带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有一种万幸不是癌症的喜悦,又有一种可能癌变的焦虑。而肺结节是指生长在肺部的结节灶,也是目前最为多发的结节之一。那么发现自身罹患肺结节到底该如何处理?肺结节是否等同于早期肺癌呢? 近八成为良性病变结节,只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的名词,指的是病灶的大小而不是病灶的性质。根据胸部影像检查(CT/胸片)中,类圆形病灶的直径大小,可分为肺结节、肺小结节(<1cm)。由于许多人因先罹患小结节,后再发展成癌症。久而久之,人们不由自主地“结节”和“癌症”划上了等号,其实这是错误的。 肺部结节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早期癌变。由于肺部的很多疾病都会形成肺结节/肺小结节,通常这类结节灶近80%都是良性病变,仅需定期随访即可。而余下的那部分患者,则需要及时治疗,防止疾病发展、恶化。不过您也不用担心,针对早期肺癌,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等手段都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临床数据显示,随着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的应用,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步提高,大约40%左右的受检人查出患有肺小结节。其中大部分的是良性结节,仅需定期随访即可;而余下的部分则需要及时治疗,防止疾病进展。 不再“一刀切”针对恶性肺小结节的治疗,目前主要还是以手外科手术为主,放化疗、免疫治疗等也有所适用。尤其近些年来微创手术(如达芬奇机器人等)的应用,使患者因治疗受到的创伤愈加轻微。据统计,临床Ⅰ期肺癌的10年生存率为88%,而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10年生存率则可达92%。 但是手术也并非万能的治疗手段,有部分患者会因为年龄、体质、麻醉风险或自身意愿等因素,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这一类患者亟需一种“无创、高效”的治疗方法,而质子重离子治疗正贴合了这一要求。 质子重离子技术是近几年才逐步引进国内的尖端肿瘤放疗技术。同常规放疗一样,这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而不同的是,由于质子重离子治疗射线的放射特性,使得它对于病灶的照射更为精准,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的损害极小。这一特点对于所处部位在胸部的肺小结节,特别是左肺的肺小结节尤为重要。 新技术适合哪类人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年轻的恶性肺小结节患者尤为适合质子重离子治疗。 由于病灶毗邻心脏,适用常规放疗时射线很难避开心脏,患者可能会因放疗引起的心血管损伤而影响长期生存质量。借助质子重离子治疗高精准度、低毒副作用的特点,对于罹患恶性肺小结节的患者,尤其是左胸恶性肺小结节可以较大程度降低放疗毒副反应的发生几率。 目前临床上针对恶性肺小结节的放疗,主要治疗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直线加速器光子线,治疗后患者常见的毒副反应可分为急性毒副反应如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慢性毒副反应,如放疗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等。 “精准、低毒”是质子重离子治疗恶性肺小结节的核心优势。根据临床数据显示,质子重离子治疗对于心脏和肺的保护具有明显优势。在保证照射部位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心脏所接受到的不必要剂量,质子重离子较光子下降了50%以上,显著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从外科手术到放、化疗,从微创手术到质子重离子治疗,随着对疾病认知、了解的加深,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相信总有一天人们能够真正直面肺小结节,“不拘小节”。
恶性肿瘤(癌症),作为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排行第二的疾病(第一是心脏病)已经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与其他疾病相比,癌症具有发病速度快、易扩散、无固定发病部位等特征,这给癌症的治疗也带了很大的困难。当遇到手术和药物无法杀灭的肿瘤,就需要结合放射治疗。那么,最新的放射疗法有哪些优势,为什么可以精准的对特定部位癌细胞进行“定点打击”?又会给癌症患者带来怎样的福音?今天这篇图文就来揭开谜底。
灯塔的故事视频链接 :https://www.tudou.com/programs/view/uX3GEqHD9MI/(该文是因人要求,随手而写;不求字字珠玑,确为肺腑之言......)短短的一部电影,却成功的触碰到了我的内心深处,相信很多人有和我同样的感觉。正能量,是的,在以负面消息吸引眼球的媒体所包围的现代生活中,这部短片,像一股潺潺清流,脱颖而出,不是因为她反其道而行之,而是因为她道出了我们内心最深的渴望---关怀和爱。负面新闻的衬托,更让这种渴望得以强化。影片有两个印象一直挥之不去:灯塔、传递。主人公是灯塔守护者这一身份,很明显的隐喻着他离世后的遗嘱,守护了精神世界的灯塔。这一灯塔的火种,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她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深处。是的,如果人人都能守护着关怀他人的火种,那么在尘世中漂泊的人们的心,就有了一座座灯塔,免于迷失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诱惑随之而来。谁不想要更舒适的生活?谁不想更多的享受花花世界?“人人都道神仙好,功名利禄忘不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早就把人性看透。在很多人心中,功名利禄才是他们的真神仙。可是,得到了这些物质的享受,暂时满足了自己无穷的物欲,就真的幸福了吗?我觉得未必。如果人生的目的仅止于此,未免太悲催了些。那么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难题。虽然我们暂时看不到方向,但是我们有灯塔。看得见灯塔的地方是安全的,是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的。如果失去了对人的关怀,职业也好,生活也好,显然是迷失了最基本的方向。作为医生,职业就是治病救人,似乎关怀病人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没完没了的夜班、科研课题、SCI论文、规范培训、专科培训,如此重压之下,你,有没有忘记了初衷?有没有迷失在SCI的分值中,迷失在职称的“副”“正”上,而行驶到看不见灯塔的地方去了?同样的,如果你是一个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你实施的医疗政策,是不是以最大限度的关怀病人、关怀医务工作者为方向?还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为了一句口号?影片的另一个印象,爱的传递,就更为直观。主人公在穷困时偶然获得别人的帮助,有时这种帮助甚至是无意间的,当事人都不知道。主人公过世后,他把这些爱又以遗嘱的方式传递给帮助过他的人和亲人,结果是这些人又把爱意传递给了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影片告诉我们,爱的传递并不难,也不复杂。只要你有感恩的心,再真诚的怀着这份心情,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的人即可。反观我们周围,爱的传递太少,恨的接续太多。时下医患关系紧张,媒体都在争先恐后的传递一个信息“可恨”。反正不是医生可恨,就是患者可恨。仇恨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对爱视而不见,更让我们忘了反思,去改变现状。作为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目前我们只能做到,将爱心传递给身边的人,如同影片中主人公所做的那样。想象一下,一点点的光辉,相互传递,交相辉映,最终定能成为一片夺目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