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 月 29 日,卫健委发布了《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这意味着正式向大众开放了新冠疫苗的接种。 最近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咨询他们能否打新冠疫苗。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对于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根据既往同类型疫苗的安全性特点,建议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建议经充分告知,个人权衡获益大于风险后接种。” 病情未稳定或控制者,建议暂不接种。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者,尤其是对HPV疫苗过敏、流感疫苗过敏、乙肝疫苗过敏、肺炎链球菌疫苗过敏者,不可接种。妊娠期妇女不接种。 供大家参考。
多数肺结核病人在患病期间会处于一种营养失衡状态,因此肺结核病人在采用化疗的同时,既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更要在饮食方面,增加营养。弥补因疾病所致的消耗,促进修复,合理的营养膳食是肺结核病人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肺结核病人饮食原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并同时补充足够的矿物质,来增强抵抗力,补偿疾病所致的高消耗。 二、肺结核病人饮食应注意的事项由于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发热及盗汗等,这些症状都会使组织蛋白和热能严重消耗,同时病灶的愈合也需要大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患者在饮食与热能供应上都要高于常人 肺结核病人往往胃纳较差,因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不要偏食,做到食物多样化,荤素搭配,还应色、香、味俱全,以刺激患者的食欲,增加饮食量。 烹调方法一般以蒸、煮、炖、汆等为佳,煎、炸、爆、烩、炙、炒等法均不宜,在选取营养丰富的食物时,特别要注重忌口,禁烟、禁酒,对辛辣、生痰助火的茴香、桂皮、八角、胡椒、葱、姜、辣椒、狗肉、羊肉、烟薰和干烧等食品应不吃或少吃。待病情好转再吃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
1、适当多饮水,从而促进尿酸的排泄;2、尽量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否则会加重高尿酸血症;3、如出现关节痛等不适来院就诊。 附:食物中嘌呤含量分类 1.嘌呤含量很少或不含嘌呤的食物:谷类有精白米、富强粉、玉米、精白面包、馒头、面条、通心粉、苏打饼干;蔬菜类有卷心菜、胡萝卜、萝卜、芹菜、黄瓜、茄子、甘蓝、莴苣、刀豆、南瓜、瓜蒌、西葫芦、番茄、山芋、土豆;各种蛋类;乳类有鲜奶、炼乳、奶酪、酸奶、麦乳精;各种水果及干果类;各种饮料、茶、巧克力、咖啡、可可等;其他如花生酱、果酱等。 2.嘌呤含量较少的食物(每100g嘌呤含量
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可避免许多看病难、生病痛苦和经济损失。 人体90%的疾病与免疫失调有关,病毒和细菌只能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时才促使发病。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统。人体内可生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抗体,健康人遇到病毒,免疫系统在24小时产生出所需抗体去防治,且无副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分液体免疫(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B细胞、T细胞)两大类。B细胞可生成各种抗体,T细胞可直接杀死、吞噬各种病原体。免疫力下降,就是B、T细胞的水平和功能下降了,使人易感染疾病。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淋巴管、盲肠。 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有营养不良失衡、劳累过度、睡眠不足、不爱运动、不良情绪、环境污染、病毒侵害、食物中毒、慢性疾病、身体老化、身体肥胖、药物引起。在如何增强免疫力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饮食调控。 营养要充足,饮食要平衡。不均衡营养会导致免疫功能衰弱,不全面的营养会使免疫力失调。蛋白质是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分,老人饮食中蛋白质低于需要量时,吞噬细胞的活力下降25%以上。吃饱早餐,会使抗病毒蛋白伽玛干扰素含量提高45%,不吃早餐则下降17%。饮食不均会破坏肠内菌群平衡,酸奶中的双歧杆菌可调节肠内菌群平衡,乳酸菌可刺激巨噬细胞去吞噬癌细胞。 应常吃富含硒、锌、铁微量元素的食物。缺硒易感染高致病性病毒,艾滋病患者缺硒,死亡率会高20多倍。若每日补充200微克硒制剂,可使T淋巴细胞和中性细胞大量增加,则癌症发病率降低37%,死亡率降低50%,前列腺癌发病降低63%,结肠癌降低58%,肺癌降低46%。老人日服100微克硒酶制剂,半年后免疫力恢复到年轻人的水平。鹅蛋、鸭蛋、鸡蛋含硒较高,富含硒的食物还有小麦、大麦、玉米、大蒜、洋葱、西兰花、甘兰等。人体缺锌会使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活性下降。贝壳类、鱼类含锌多。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元素,缺铁影响免疫力。铁在动物肝脏、血、鱼、肉类中含量较多,紫菜、芝麻中也不少。 维生素也与免疫关系密切。维生素C能刺激体内产生干扰素,保持白血球数量,感冒时白血球中的维生素C急速消耗。临床试验结果,高剂量维生素C能提高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感冒初期服用高剂量维生素C,能明显缩短病程和降低感冒的严重程度。维生素B6缺乏会引起免疫系统退化。维生素E能增加抗体,清除病毒、细菌和癌细胞,还能防白血球细胞膜产生过氧化反应。β胡萝卜素缺乏时,会严重减弱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维生素D含量低,人体感染疾病的风险增高。维生素D3含量对机体免疫力起调节作用,维生素D3只需0.009毫克,可使免疫力增加1倍。每天晒太阳15分钟以上,可满足维生素D一天的需要量。 多糖类也是免疫调节剂,能刺激免疫功能的恢复。种类有枸杞多糖、香菇多糖、黑木耳多糖、海带多糖。饮茶可增加免疫力,茶中的L-茶氨酸刺激T细胞后,会以10倍的速度分裂,并分泌抗病化合物使免疫力大增。还应常吃香蕉,它不仅能增加白血球,还能产生“TNF”的物质去攻击异常细胞。越熟的香蕉免疫活性越强,外皮发黑的香蕉吃后产生白血球的数量,是外皮不发黑香蕉的5倍。饭前1小时吃水果,可保护免疫力不受侵害。食醋对增强免疫力也有益处。 2.运动增强免疫力。 活动少的人患感冒要比经常运动的人高2~3倍。一次急性运动可使白细胞总数短暂上升,促进中性白细胞的溶菌活性,也使TB细胞功能和杀伤力增强。运动时体温升高,可提高巨噬细胞对病毒细菌的吞噬效果,阻止微生物入侵,抑制它们繁殖,降低感染力。免疫功能的强弱,主要由T细胞的淋巴细胞数量所决定。60岁以上老人,血中T细胞含量比年轻人少30%,但通过运动和劳动可增加T细胞。经常长跑的老人,T细胞数量与年轻人无明显差别。老人慢跑15分钟后,白细胞可增加5%。女运动员T细胞活性比女学生高1倍多,且白细胞的吞噬活性上升了15%。60多岁老人每天跑60分钟后,自然杀伤癌细胞的活性上升20%以上。因此,有长时间运动的人治好癌症的实例。T细胞的增长仅能维持24小时,所以,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为好。每天运动疾速走45分钟,会使疾病减少一半。 3.保证足够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如睡眠从7小时减少到4小时,则免疫力会下降50%。熬夜后,免疫细胞活性会下降28%,补充睡眠后又会恢复正常。睡眠时体内产生胞壁酸睡眠因子,可使白细胞增多,巨噬细胞活跃。所以,有好多疾病需要卧床休息才好得快。实验证明,夜间免疫力要比白天强。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过度劳累时,体内荷尔蒙大量进入血液,使血过度氧化,会导致免疫球蛋白消失使免疫力下降,有些疾病就因劳累过度而生。 4.保持良好情绪,注意心态平衡。 长期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会加速白血球细胞的死亡。现代人的疾病,70%来自紧张的精神压力,能控制紧张情绪的人,发病率可减少77%。紧张、焦虑、恐惧、忧伤、悲观等不良情绪,会使免疫球蛋白A血清素下降,对植物神经造成不良影响,使代谢、内分泌紊乱,免疫下降,导致疾病产生。心情不好,患感冒的人是常人的3~5倍。当人受到刺激出现惊、恐、怒、气等精神异常时,体内去甲肾上腺素会突然增加,与血中白血球结合,使白血球失去免疫力。心情不好至极时,出现怒死、气死、骂死、自杀而死者大有人在。心情不好也会致癌,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会杀灭癌细胞,当心情不好免疫力下降时,癌细胞便迅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免疫系统已无能为力。悲伤亦致病,失去丈夫的寡妇,在前半年时间的免疫功能,只有其它时间的1/10。与此相反,笑能抑制抑郁性荷尔蒙,欢乐大笑、心情愉快的人,可使体内皮质醇分泌减少(一种对免疫力产生抑制作用的激素)。乐观人群的免疫球蛋白A明显高于多愁善感悲观者。参加合唱团的人,血中免疫细胞平均为55.9%,较一般健康人高14%~40%。聊天、娱乐、玩游戏,因大脑记忆、思维神经受刺激,而使体内T细胞免疫球蛋白增加。给400人注射感冒病毒发现,有3个朋友的人,62%的人患感冒,有6个朋友的人,只35%的人染病。 5.注意克服对免疫力的不利因素。 避免沙尘、粉尘、油漆、氨、苯、氡等理化污染。在潮湿的房间毒霉菌易生长,湿度低时革兰氏阳性菌繁殖加快。流感、咳嗽、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病症,都是与长时间生活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有一定关系。正常湿度为45%~65%RH,湿度低于40%RH时,鼻肺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缓,灰尘、病毒、细菌易附在黏膜上,刺激咳嗽,易发生呼吸道疾病。湿度在50%RH时,病毒、细菌不易传播。温度在5度时易传播流感,温度越低发病率会增高。人体体温下降1度,免疫力会下降30%,体温比正常体温上升1度,免疫力则增强5~6倍。吃甜食也会降低免疫力。一个白血球可吞噬14个病菌,吃一个甜馒头后只能吞噬10个,吃一个糖点心后变为5个,吃一块巧克力之后变为2个。肥胖人因脂肪堆积,也影响免疫细胞活力。注意环境污染,居住污染区的儿童,免疫力不及正常区儿童的1/3。 6.信仰的积极作用不应被忽视。 2000-2001年发表的344项研究,绝大多数显示信仰能帮助我们应对:病痛(如精神疾病、癌症、艾滋病、心脏病、肾病等),生活压力、自然灾害、恐怖行为等。2000-2001年发表的有关信仰与健康的研究:90%的研究显示吸烟更少,68%的研究显示运动或体力活动较多,52%的研究显示胆固醇较低,63%的研究显示心脏疾病更少,57%的研究显示血压更低,71%的研究显示免疫力增强,60%的研究显示癌症的风险更低或疗效更好;37%的研究显示寿命更长。
经常碰到有人咨询:HIV暴露后多久检测,能排除感染?也就是所谓的窗口期。窗口期的长短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①病毒复制的适应性,②感染者的免疫应答,③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能够捕获和检出早期和低浓度病毒标志物,窗口期就短,反之窗口期就长。有人喜欢强调一种方法可以检出的最早时间,以显示方法的高灵敏度,但实际上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最早的时间检出,全部感染者都检出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检出HIV感染的最早时间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检出全部感染者所需要的那个时间才是我们排除暴露后感染HIV的随访时间。比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窗口期研究结果,核酸检测的窗口期是10-33天、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窗口期是18-45天、抗体检测的窗口期是23-90天,意味着:尽管病毒核酸、抗原和抗体、抗体可分别在暴露后10天、18天和23天检出,但检测这3个指标的暴露后最长随访时间应分别至少为33天、45天和90天。我国也经历了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暴露后检测随访时间逐渐缩短的过程。HIV核酸是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病毒标志物,可在p24抗原和抗体之前检出HIV感染,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但不能仅靠HIVRNA单项检测来排除HIV感染。原因如下:HIV分为HIV-1型和HIV-2型,HIV-1型又分为M组、O组和N组3个亚型组,然而目前国内市面上的HIVRNA检测技术针对的基本都是HIV-1型,且部分技术不能覆盖HIV-1型中的所有亚型组;此外,极少数感染者的HIVRNA检测结果可能是阴性,比如HIV感染后长期保持高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抑制的精英控制者,且随着HIV暴露前、暴露后预防用药的推广,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使用了抗病毒药物而HIVRNA阴性的情况。p24抗原是继HIVRNA之后的一过性检出,因为它会逐渐被随后出现的抗体所中和,只有HIV抗体才会持续稳定地存在于所有HIV感染者的整个感染过程。目前,国内推荐的暴露后检测流程:首先进行基线检测,排除已存在的HIV感染;4~6周复检以及时发现血清学阳转,最终随访到3个月判断有无HIV感染。同时还应检测HBV、HCV及其他性病病原体,并监测急性HIV感染的症状。对于基线HCV抗体检测阴性但在接触后4-6周呈阳性的人,应延长随访时间至6个月,因为同时感染HCV可能会延迟HIV感染的免疫应答。如出现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流感样或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肌肉痛、关节痛、咽喉痛、头痛、皮疹、皮肤黏膜溃疡、口腔念珠菌病等),应在7-21天做HIVRNA检测或者重复抗原抗体检测。总之,窗口期是确定检测随访时间的基本依据,参照传染病检疫需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的要求,判断HIV暴露后是否导致感染应至少随访观察一个最长窗口期,并考虑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如多次暴露、使用抗病毒药物、合并感染其他病原体等,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随访时间和检测策略。参考文献:1.王晓林,李林,李敬云.HIV感染的窗口期与暴露后检测策略[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2,06:421-427.2.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UnderstandingtheHIVWindowPeriod.https://www.cdc.gov/hiv/basics/hiv-testing/hiv-window-period.html.
在性病、艾滋病的预防领域,高危行为是指能够引起性病或者艾滋病的一种行为,主要来源于高危人群,比如多个性伴侣,同性性行为,不带安全套或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套,一夜情和了解对方有性病还依旧进行性行为等都属于高危行为的范畴。那么,不经意中发生了高危行为该怎么办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吃阻断药物,说白了就是抗病毒药物(各个县市均有定点医院或疾控中心),最好是高危行为后2小时内服用,不推荐72小时后再服用阻断药物。经常在门诊的时候碰到很多病人来咨询,说“医生,我昨天喝醉酒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了性行为,我听说可以吃阻断药物,你能给我开吗?”“医生,我和人吵架,被人咬了一口,那人扬言自己是艾滋病,我需要吃阻断药吗?”,形形色色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吃阻断药物?如果确定对方是HIV患者,那是很有必要吃的,但是如果确定对方不是HIV患者,吃或不吃在于你自己一念之间,若服用阻断药物,建议按疗程服用,切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因为疗程不足疗效欠佳,服药期间戒烟限酒,避免熬夜,服药2和4周后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笔者认为,纠结的选择在于预防,尽量不发生高危行为,懂得保护自己,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治疗失败治疗失败是指由于各种因素,体内的病毒复制不再被药物控制,表现为检测病毒载量含量增高,继而出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最终导致临床失败,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治疗失败可以分为病毒失败,免疫学失败和临床失败。 依从性差是导致治疗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对治疗的依从性不好造成了对药物耐药。另外,可能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包括:1.治疗开始基线的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水平的免疫细胞激活、既往抗病毒治疗失败情况、感染耐药株等情况;2.药物病毒性或不良反应;3.药代动力学因素造成的药物有效水平不理想(例如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变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疗方案对食物或空腹的要求、合并疾病造成的吸收不良等);4.治疗方案不理想等。 治疗失败怎么办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病毒学及免疫学检测,以及时判断是否存在治疗失败的可能性。 如果先前对治疗有反应,病毒复制被抑制到检测不出的水平,但其后又反复出现病毒载量大于400拷贝/毫升的情况为病毒反弹。如果出现病毒反弹或病毒载量小幅小幅增加,可加强依从性教育的同时,继续观察病毒学变化。 一旦确认病毒学失败,应进行耐药检测,并根据耐药熬结果更换至少两个以上有活性的抗病毒药物。单独更换一种或者在原来失败方案的基础上加一种药是不理想单位
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从三个方面判断:病毒学、免疫学和临床表现。某项研究发现,坚持治疗的患者中,40%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3个月内病毒载体下降到检测不出,40%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3-6月内病毒载量下降到检测不出,15%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6-12个月内病毒载量检测不出,还有大约5%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病毒载量检测不出。病毒载量下降到检测不出的速度一般和治疗前病毒载量的高低有关。 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上升的速度个体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治疗第一年上升最快,上升150/mm3左右。病毒载量检测不出4-6年后,CD4+T淋巴细胞上升会有一个平台期,上升缓慢甚至几乎不上升。 临床上看,抗病毒治疗成功的患者,机会性感染控制良好、几乎不会发生新的机会性感染,原先消瘦的体重逐渐恢复,临床状况好转。
艾滋病疫苗真的被攻破了?大家还记得去年一则刷屏消息吗?“某公司艾滋病疫苗研制获得成功,而且100%产生抗体”,引起圈内不小的轰动。艾滋病疫苗真的即将攻破了吗?经过多位权威专家辟谣,发现媒体的报道是偷换概念,我们距离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现如今艾滋病的免疫治疗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今天就与大家聊聊艾滋病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在聊艾滋病免疫治疗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1996年何大一博士发明了著名的“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从此艾滋病由“不治之症”变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HAART能长期有效地控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患者甚至可存活至预期寿命。但其局限在于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病毒依然隐藏在一些免疫细胞内,一旦患者停止服用抗病毒药物,病毒又会卷土重来。 因此,艾滋病患者必须终身接受抗病毒治疗,长期治疗带来的诸多不便以及各种副作用也让患者叫苦不迭。寻找能够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是无数研究HIV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艾滋病的免疫治疗。 目前,艾滋病的免疫治疗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抗体的抗HIV策略广谱中和抗体(bNabs) 目前最受关注的是能够直接阻断病毒感染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bNabs主要通过结合HIV-1表面的Env蛋白,从而阻止HIV感染宿主细胞。目前发现的具有远大潜力的中和抗体包括VRC01、3BNC117、10-1074及N6等。虽然这些广谱中和抗体能覆盖90%以上的病毒株,但临床试验发现这些单个中和抗体持续抑制病毒几周后都不可避免的出现病毒反弹。bNabs除了直接结合病毒外,还表现出非中和的免疫调节功能,如产生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最近,有科学家研究设计了针对HIV不同表位的双特异性广谱中和抗体(bispecific bNabs),以求进一步提高bNabs的覆盖率和抗病毒持久性。 免疫检测点阻滞剂(ICBs) 免疫检测点阻滞剂(ICBs)是一类通过调节特异性杀伤性T淋巴细胞活性来清除HIV的方法,最初被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在被HIV感染后,会促使宿主免疫细胞表达出一些免疫抑制分子,我们称之为免疫检测点。免疫抑制分子使免疫系统中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杀伤功能被逐步耗尽。临床上有3个著名的靶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及其配体(PD-L1)。目前,针对这三个靶点的抗体药物ipilimumab(针对CTLA-4)、nivolumab(针对PD-1)和avelumab(针对PD-L1)正被应用于抗HIV治疗的研究,从目前的细胞试验及动物试验结果来看,具有广阔的前景。 抗体介导的清除HIV感染的细胞策略 该策略是通过抗体和药物进行偶联(ADCs),通过抗体靶向毒素杀死被HIV感染的细胞,这个策略最初也是来源于肿瘤的免疫治疗。ADCs药物CD4-PE在体外试验能很好的杀死被HIV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但由于肝毒性和未能明显降低HIV病毒载量而未通过I期临床。近年来,科学家将这一策略和广谱中和抗体结合起来,增加其杀伤的特异性。或是与其他HIV感染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抗体结合,如anti-PD-1、 anti-CD32a等, 达到清除HIV病毒库的目的。 二、基于HIV-1治疗性疫苗的策略这里需要提到一类被称为“精英控制者”的HIV感染者。有极少数感染者能够长期和病毒“和平共处”,他们的免疫系统能够自然控制病毒的复制,避免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治疗性疫苗”的目的就是通过疫苗重新激活感染者的免疫系统,使感染者自发的产生针对HIV-1的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在中断抗病毒治疗后,仍能够对病毒产生抑制作用,实现功能性治愈。一些HIV-1治疗性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发现仅能够产生温和的抑制病毒能力(降低0.2~0.5个log),由于抗病毒效率的不足而导致HIV从被疫苗激活的杀伤性T淋巴细胞反应(CTL)中逃逸。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改造猴的巨细胞病毒载体,增大了疫苗的应答率,通过这种方法,使得50%的恒河猴在急性期清除了体内感染的SIV。 该结果虽令人鼓舞,但在人身上是否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还有待临床试验证实。总之,免疫逃逸是目前HIV疫苗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单独应用HIV治疗性疫苗很难成功,需要联合其他的抗HIV治疗策略,增强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中断后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三、其他免疫治疗方法α4β7阻滞剂(vedolizumab)可通过阻断CD4+T淋巴细胞表面α4β7分子,限制CD4细胞回归肠道黏膜,从而大量减少暴露于HIV的靶细胞。一项恒河猴SIV感染的研究表明,α4β7单克隆抗体与cART联合使用9个月后,停止cART,继续单独使用α4β7单克隆抗体,仍能降低前病毒DNA(病毒库的主要成分)、增加血液和肠道组织的CD4+T淋巴细胞。基于这个研究成果,vedolizumab目前已进入临床I期研究。 四、免疫治疗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HIV感染形成的病毒储藏库成为彻底根治艾滋病的最大障碍,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激活并杀伤的策略,实现HIV功能性治愈,但结果发现这种策略虽然能够激活沉睡的被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但并不能有效的降低前HIV-DNA。最近他们改变策略,通过激活病毒库联合HIV治疗性疫苗(Vacc-4x)的方法,发现HIV病毒储藏库减少了38%。此外,有研究通过早期抗病毒治疗结合HIV治疗性疫苗(MVA.HIVconsv)的策略,发现36%的感染者在ART中断后仍能维持病毒抑制。 综上所述,大家是不是也觉得要根治艾滋病,单一的治疗方案很难成功呢。也许只有HAART和免疫治疗相结合,同时尝试不同的治疗策略,才能够最终实现彻底根治艾滋病的目标。
替诺福韦(TDF)是HIV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主要药物之一。研究发现,TDF与HIV感染者骨密度降低和骨折的风险增高相关。服用替诺的小伙伴,建议在服用钙片+维生素D的同时,定期检测一下骨密度(至少一年一次)。骨密度的报告,上面的数字好多,让我们现在科普一下,如何解读骨密度测试结果。您的骨密度测试结果报告使用T分数表示您的骨密度高于或低于健康的30岁成年人的骨密度。 医院主要依据最低的T分数来诊断骨质疏松症。 你的T分数是什么意思。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解释: -1.0或更高的T分数是正常的骨密度。 比如是0.9或0或-0.9。 -1.0和-2.5之间的T分数表示您的骨密度或骨量减少。 例子是T分数-1.1,-1.6或-2.4。 -2.5或以下的T分数是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例子是-2.6,-3.3或-3.9的T分数。 一个人的T分数越低,骨密度越低。 您的骨密度测试结果还包括一个Z值,将您的骨密度与您年龄和体型的某个人的正常骨密度进行比较。 在老年人中,低骨密度是常见的,因此Z分数可能会引起误解。 大多数专家推荐使用Z分数而不是T分数来表示儿童,青少年,仍然有阶段和年轻男性的女性。 NOF不推荐在这些年龄组进行常规骨密度测试。 根据国际临床密度测量学会(ISCD),Z值高于-2.0是正常的。 同时,年轻男性,绝经前妇女和儿童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不应仅仅基于骨密度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