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索静脉曲张左侧多见,可能和静脉瓣膜功能不良,左侧精索静脉垂直汇入肾静脉,长期睡眠不好或过度疲劳导致静脉弹性下降有关。 轻度精索静脉曲张通常可以观察或保守治疗,如穿紧身内裤拖起阴囊和口服迈之灵片。 需要手术治疗的的情况有:1.影响到精液质量和生育的;2.疼痛明显,影响正常生活的;3.达到三度的曲张;4.出现睾丸萎缩的。 最后需要注意排除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如肾脏和肾血管病变、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肾静脉等。
早泄治疗策略: 1.性感集中训练:请参考前面的文章,个人认为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勃起障碍。 2.动-停训练:可以在性交或伴侣帮助下进行,阴道内抽动或伴侣手刺激到接近射精时停止,待射精感消失后继续抽动或手刺激,连续进行到第3-4次有射精感时再射精,每周2-3次,逐步达到提高射精阈值的目的。 药物治疗: 达泊西汀:顿服为主,在性交前1-3小时口服,饭前饭后均可,药物浓度达到峰值时间个体差异大,需要逐步摸索。 舍曲林:建议规律服用,每晚25-100毫克,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疗效1-2周增加25毫克,每晚最多不超过100毫克。口服药物期间配合动-停训练,早泄好转后逐步减少药量,可以每两周减量一半,逐步停药。 安定类:有一定疗效,但不是首选药物。 严重早泄建议综合治疗:如口服药物+动停训练,口服药+外用凝胶局麻药物等。口服药物期间通过练习提高自身控制能力。如外用局麻药物应在性交前清洗掉或使用避孕套,避免对女方阴道产生麻醉作用。
无论男女,一生都会感染几次HPV。这是正常的,多数感染在不治疗的情况下会被自身免疫能力清楚。 目前对男性的HPV感染还没有可靠而规范的检查方法,如果确有必要检查可以在不清洗包皮腔两天以上的情况下用棉签取包皮腔内分泌物检查病毒。 即使检查到病毒,男性也可以不治疗。只有发现生殖器上长出了赘生物的男性HPV感染者才需要治疗。 治疗可以选择用药物使瘤体脱落,也可以使用电刀或激光切除,冷冻等方法,同时全身或局部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降低复发率。
男孩青春发育期通常在12-18周岁之间。部分可能提前到9-12周岁之间青春期启动,如果无其他内分泌异常,医学上仍认为是正常的。也有青春期启动延迟的,但最迟不应当晚于14周岁。 男孩青春期启动的标志有:1.睾丸体积增大,最大径>2.5cm,体积>4ml;2.阴囊皮肤颜色开始变红、变深;3.阴茎发育长度增加,龟头逐渐增大;4.阴毛和腋毛开始发育;5.通过x线检查骨龄达到12周岁,激素检查促性腺激素及睾酮逐步升高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变化可能不会同步发生,最可靠指标是骨龄变化。 男孩青春期发育异常最常见情况有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生物钟延迟,也可能与基因病变,营养不良及慢性疾病有关),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基因病变)和克氏症(染色体病变)等。 如果发现男孩青春期启动延迟,启动后发育缓慢或发育过程出现停滞等现象,均应到医院详细检查。 了解更多男科疾病,请关注抖音:傲医生说
很多门诊患者都在问抑郁症可以治好吗?答案是明确的,可以治好,大部分患者如果接受正规治疗,大概2个月左右情绪会改善,大约半年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会减少许多。不过这里还需要维持药物的治疗,并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减少药物。所以只要正规的治疗方案,抑郁症好转只是时间问题。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减少生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原料”,同时具有延缓斑块增长的作用,对冠心病起到有效预防及治疗。 因此,他汀类药物被视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石。他汀类西药主要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钙等。他汀类“中药”是指配方中含有和他汀类相同成份的中药,如血脂康。为安安全全用药、舒舒服服降脂,他汀类药物使用时有以下讲究: 1. 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要“忌口”?餐前还是餐后?空腹服用担心药物会引起胃不舒服,可是放在饭后又担心药物起不了作用,究竟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好? 其实不用担心,饭前、饭后均可。首先他汀类的药物吸收受食物影响较小,进餐对药物发挥作用影响不大,另外他汀类药物并无严重胃肠道副作用,大部分患者都可耐受,因此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进餐或空腹服用均可。大部分食物对他汀类药物影响不大,但是西柚中含有抑制他汀类药物代谢的成分(主要是抑制细胞色素P450 3A4),使他汀类药物代谢被延缓,血药浓度升高,尤其当摄入大量西柚汁时(每天饮用超过1.2 L)易诱发他汀类的副作用。 2. 他汀类的药物大都推荐一日服用一次,那何时服用呢?临睡前服用效果更好嘛? 事实上,人体合成胆固醇是有昼夜规律的,胆固醇合成的高峰在午夜零点左右,药物起效时间约在1-2小时左右,故临睡前一次服用,到午夜时药物浓度最高,从而达到较好的 降胆固醇效果。但是他汀类中有一些特殊品种,如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因其半衰期较长,可以在一天中任何时侯服用,都不影响其总的降胆固醇的效果。 3. 医嘱每次半片,那他汀类药物可以掰开吃吗? 例如瑞舒伐他汀钙片(可定)规格为10 mg/片,但其说明书推荐的起始剂量为5 mg,qd,所以本品可以沿着掰断线掰开服用。 4. 他汀类药需要吃多久?吃了1周,查了一下血脂还是高,是药物不对还是需要加量? 一般他汀类的药物2周内显示良好治疗效果,4周左右开始出现最大疗效,因此不要急,一般用药4周后由医师来调整剂量,切忌自己盲目加量或停药,易引起不良反应。 5. 血脂正常后是否需要停药? 如仅仅血脂偏高,无心脑疾病及其它相关疾病高危因素,可将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后停药,通过饮食控制血脂,定期复查,如无血脂升高可不必再服。但如果是冠心病患者则需要长期服用,即使胆固醇已控制在正常水平以内,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还能稳定动脉粥样斑块,降低心肌梗死等恶性疾病风险。
疾病治疗 治疗之前必需对患者的心理、社会、教育、及职业适应等方面做仔细而全面的评价。对抽动障碍做明确诊断之前需要了解其完整的病情、病程、家族史、及心理社会史。必需对患者的自我意识、家庭和同伴的意见以及学习参与情况进行评估。治疗应以及时的综合治疗为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但是到目前为止,药物治疗仍然是首要的治疗方法。抗抽动药物治疗原则如下: (1)首选药物 对于轻或中等程度的抽动障碍患者,首选新型抗精神病药、可乐定和硫必利等,对重症患者首选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调整药量至疗效最佳而不良反应最小为止。 (2)联合用药 当使用单一药物仅部分症状获得改善,或抽动障碍伴有相关行为障碍时,可考虑联合用药。对重症患者单一用药往往疗效不佳,只有采用联合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症状。 (3)维持治疗 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维持治疗时间一般在6个月~2年,或更长时间,停药过早易导致症状复发。维持治疗量是以达到保持病情稳定的最低有效量为原则,一般为常规治疗量的1/2~2/3。 (4)停药 若抽动障碍儿童对药物反应良好,症状得到充分控制,且不良反应较小,则考虑治疗1~1.5年后,在减量的基础上逐渐停药。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恢复用药或加大药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抽动障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药物选择的原则如下: (1)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综合治疗成功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氟哌啶醇(haloperidol)、硫必利(tiapride, 又称泰必利)、哌咪清(pimozide, 又称匹莫齐特)、硝西泮(nitrazepam)等。氟哌啶醇是最常使用的药物,约85%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硫必利是轻症患者比较喜欢选用的药物,其特点是副作用比氟哌啶醇少。也有用五氟利多、氯米帕明、抗抑郁剂、纳曲酮等药物治疗抽动障碍或抽动障碍合并行为和情绪症状的报道。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精神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应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药物治疗抽动障碍已经成为新的治疗趋向,特别是对难治性病例效果更佳。崔永华和郑毅等(2005)对照研究了132例难治性Tourette 综合征,应用利培酮治疗,有效地改善了难治性Tourette 综合征的运动、发声抽动和综合损伤效应,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轻。 (2)对于难治性病例,近年来除抗精神病药以外,作用于中枢a受体的药物(可乐定,clonidine),男性激素受体药物(氟他胺,flutamide),烟碱及乙酰胆碱受体药物(美卡拉明,mecamylamine)均有使用的报道。探索新药已成趋势。郑毅等(2001)采用丙戊酸钠合并氟哌啶醇治疗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轻,为Tourette 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3)治疗难治性病例共患的强迫、多动、焦虑、抑郁、自伤和冲动伤人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成为抽动障碍治疗的又一难题。一般多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抗抑郁剂和/或抗焦虑药物联合治疗。对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还可试用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或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等非药物治疗。此种方法效果如何尚无充分的研究报道,有待深入探索。 心理治疗 应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从而帮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该障碍,正确看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如同学的耻笑等),消除环境中对患儿症状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改善患儿情绪,增强患儿自信。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对治疗该障碍也有一定帮助。 其他 应合理安排患儿生活,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劳累、感冒发热等,从而避免诱发或加重该障碍。 疾病预后 抽动障碍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控制核心 症状或目标症状。抽动障碍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目标症状,即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常常是治疗的目标症状,但也有些患者的目标症状是强迫观念和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等。目前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渐渐认识到真正损害孩子社会功能、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的都是抽动障碍的并发症。所以积极控制并发症成为本病最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2)最终的目的是恢复社会功能。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儿能够成为比较正常的成人,能够融入到成年人的社会里去。 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良好,患儿症状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消失;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预后也相对较好,虽症状迁延,但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小;Tourette综合征预后较差,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大,需较长时间服药治疗才能控制症状,但停药后症状易加重或复发,大部分患儿到少年后期症状逐渐好转,但也有部分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及系统治疗,只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抗酸染色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治疗 异烟肼(isonicotinyl hydrazide, INH)、利福平(rifampicin, RFP)、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或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链霉素(streptomycin, SM)是治疗TBM最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儿童因乙胺丁醇的视神经毒性作用、孕妇因链霉素对听神经的影响而尽量不选用。 a)异烟肼:异烟肼可抑制结核杆菌DNA合成,破坏菌体内酶活性,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无论脑膜有无炎症,均能迅速渗透到脑脊液中。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不良反应有末梢神经炎、肝损害等。 b)利福平:利福平与细菌的RNA聚合酶结合,干扰mRNA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细菌死亡。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利福平不能透过正常的脑膜,只部分通过炎性脑膜,是治疗结脑的常用药物。单独应用也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毒性、过敏反应等。 c)吡嗪酰胺: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较强,pH 5.5时杀菌作用最强,能杀灭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对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的结核杆菌几乎无作用。吡嗪酰胺渗入吞噬细胞后进入结核杆菌体内,菌体内的酰胺酶使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而发挥杀菌作用。吡嗪酰胺能够自由通过正常和炎性脑膜,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抗结核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损害、关节酸痛、肿胀、强直、活动受限、血尿酸增加等。 d)链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仅对吞噬细胞外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为半效杀菌药。主要通过干扰氨酰基-tRNA和与核蛋白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70S复合物的形成,抑制肽链延长、蛋白质合成,致细菌死亡。链霉素能透过部分炎性的血脑屏障,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治疗的重要的药物之一。主要不良反应有耳毒性和肾毒性。 e)乙胺丁醇:与二价锌离子络合,干扰多胺和金属离子的功能,影响戊糖代谢和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的合成,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对生长繁殖状态的结核杆菌有作用,对静止状态的细菌几乎无影响。主要不良反应有视神经损害、末梢神经炎、过敏反应等。 WHO的建议应至少选择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轻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可停用吡嗪酰胺,再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耐药菌株可加用第四种药如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利福平不耐药菌株,总疗程9个月已足够;利福平耐药菌株需连续治疗18~24个月。由于中国人为异烟肼快速代谢型,成年患者每日剂量可加至900~1200mg,但应注意保肝治疗,防止肝损害并同时服用维生素B6以预防该药导致的周围神经病。 皮质类固醇 用于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伴局灶性神经体征和蛛网膜下腔阻塞的重症患者,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脑水肿。成人常选用泼尼松60mg口服,3~4周后逐渐减量,2~3周内停药。 药物鞘内注射 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有早期椎管梗阻、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慢性、复发或耐药的情况下,在全身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辅以鞘内注射,异烟肼0.1g、地塞米松5~10mg、?-糜蛋白酶4000U、透明质酸酶1500U,每隔2~3天1次,注药宜缓慢;症状消失后每周2次,体征消失后1~2周1次,直至CSF检查正常。脑脊液压力较高的患者慎用此法。 降颅压 颅内压增高者可选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等,同时需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 疾病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发病时昏迷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征;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恢复正常提示预后良好。病死率与高龄、延迟诊断和治疗、用药不合理有关,与病人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和脑脊液蛋白增高(>3g/L)呈正相关。老年TBM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全身情况差,合并症较多,病死率较高;HIV感染并发TBM的病死率更高。TBM死因常规多器官功能衰竭、脑疝等,幸存者可能遗留后遗症,如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癫痫发作、视觉障碍和眼外肌麻痹等。 疾病预防 主要原则是增强体质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新生儿及儿童按要求积极实施计划免疫接种;早期综合治疗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 疾病护理 一般护理 结脑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光线暗淡,注意通风,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避免多次搬动患者颈部或突然变换体位。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予缓泻剂以防腹压增高造成颅内压的波动出现脑疝。 心理护理 结脑患者病情长、精神压力大,常有恐惧心理,甚至悲观失望,有濒死感,精神紧张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疗过程及预后,在使用药物前向其介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使其对该病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密切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发现头痛呕吐加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不规则、脉搏变慢及血压升高等,提示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做好抢救工作。 用药护理 a)脱水剂的应用与护理:结脑常用的脱水剂为高渗脱水剂和利尿药,故首先要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目前,常用的脱水剂为20%甘露醇对血管刺激性很大,护士应保护好患者血管,如发生渗液、漏液,可立即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以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 b)激素的应用与护理:激素计量不准确、用量过大或减量不合适易造成反跳现象,因此要严格遵照医嘱给药,并嘱患者不要随意增药、减药。 c)抗结核药的应用与护理:应用结核药的同时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听力障碍、过敏反应等,如出现不适及时报告医师。 d)饮食护理:结脑患者由于颅压高导致频繁呕吐,食欲因抗结核药物对胃肠道刺激而降低,持续发热及大量脱水剂应用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因此,患者清醒后应鼓励其多饮水,少量多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高钙饮食,昏迷患者采用鼻饲流质饮食,合并胃出血及病情危重者增加胃肠外营养。
癫痫病会遗传么?很多有癫痫患者的家庭在想要生育孩子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担心会把癫痫病遗传给下一代,让孩子再受病痛的折磨。那么,究竟癫痫病会不会遗传呢? 经谱系、双生子及脑电图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充分证明原发性癫痫有遗传性,有的是单基因遗传,有的是多基因遗传,但不一定都有临床发作。最近认为外伤、感染、中毒后引发的癫痫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参与有关。 良性家庭性新生儿惊厥,少年肌阵挛性癫痫和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都有一定的遗传性,除此之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癫痫等癫痫基本,也基本属于遗传性部分性的癫痫类型。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与癫痫患儿有血缘关系的520名亲属中,发现双亲无癫痫者,35%的子女患癫痫;双亲之一有癫痫病时,子女中37%患癫痫, 双亲均患癫痫,则子女中80%患癫痫,并计算出染色体的外显率为65%。对于任何一个癫痫患者,均应详细询问其家庭成员及家族成员的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如有相同发作的患者,或患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则应仔细进行家系分析,依据遗传规律作出系谱图,确定遗传类型。 只有确定了遗传类型,才能确定癫痫的遗传性,这样才能保证子女的健康。若检查出来不幸是可能遗传的癫痫病类型,那还是建议父母暂时不要生育子女,以免酿成不幸,毕竟子女的健康关乎他们一生,作为父母有责任考虑下一代一生幸福。
脑白质脱髓鞘,已经发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坏,即:脑白质脱髓鞘(demyelination)疾病。它主要包括:多发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同心圆硬化等。 病因脑白质脱髓鞘脑白质内可发生许多疾病。而脑白质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典型反应是脱髓鞘变化,它可以是神经系统疾病如感染、中毒、退行性变、外伤后、梗塞缺乏等的继发表现。有一组至今原因尚不甚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因此,对这一组疾病的分类,按它们起病时贿鞘发育是否成熟,可将这组疾病分为两个大类:①髓鞘发育正常的脱髓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炎等;②髓鞘形成不良性疾病,如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海绵状脑病等。 诊断 脑白质脱髓鞘脑白质脱髓鞘olekmj将脱髓鞘疾病按照以下分类:自身免疫性,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多发性硬化,感染性,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中毒性/代谢性,一氧化碳中毒,维生素b12缺乏,汞中毒(minamata病),酒精/烟草中毒性弱视,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marchiafava-bignami综合征,缺氧,放射性,血管性,binswanger病,髓鞘代谢的遗传性疾病,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alexander病,canavan-van,bogaert-bertrand病,pelizaeus-merzbacher病,苯丙酮尿症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多发性硬化。这里主要说说多发性硬化病的主要症状、体征等。多发性硬化是因为自身免疫障碍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性疾病。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而在1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发病者很少,起病可急可缓,表现为:(1)精神症状:如易激动,强哭,强笑,记忆力减退等;(2)构音障碍或语音轻重不一;(3)视力障碍;(4)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5)肢体活动不利或瘫痪;(6)小便障碍,阳萎等。本病具波动性,即一次发作后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经过一段时间可再复发。然而,每次复发可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缺损,总趋势是病情逐渐恶化。本病预后一般不很坏,起病后平均存活期为25-30年。 治疗 家庭治疗及护理措施:1治疗与服药;本病的治疗宜尽早进行,从而控制病情恶化,减少复发。常用的药物有强的松,促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等。由医生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经济状况而选用药物。2避免诱因;外伤,劳累,激动,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等均可诱发病情加重及复发,应力求避免。妊娠可加快病情恶化,故女性在一次发作后至少两年内应避免妊娠。3急性发作期或复发期:(1)卧床休息,以利病情缓解;(2)给予瘫痪肢体适当的被动运动,以防关节僵硬及疼痛;(3)晚期卧床病人应给予勤翻身及皮肤护理。4复查;病人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有无发展,以便给予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