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PPI)定义和随访时间的不同,报道PPI发生率在开放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为7%-39.5%,在腹腔镜前列腺切除术后为5%-33.3%,在机器人前列腺切除术后为4%-31%。男性吊带被欧洲泌尿学协会指南推荐用于治疗轻度到中度压力性尿失禁。虽然,高达92%(23/25)的患者实现社交时控尿(每天使用0到1个安全护垫或尿垫试验中泄漏最小),90%(18/20)的患者在植入可调节吊带后不再使用护垫,然而,所有这些高治愈率都是在短期或中期随访中测量的。观察结果表明,长期治愈率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男性吊带治愈率从术后3个月时的81%(58/72)下降到中位随访52个月时的51%(37/72)。因此,需要更多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明其益处。尽管人工括约肌(AUS)仍然是治疗重度尿失禁的标准治疗方法,其主观治愈率高达80%,患者更倾向于男性吊带而不是AUS,因为他们希望避免机械设备植入。此外,男性吊带植入手术时间较短。总体来说,感染、尿道侵蚀、疼痛是男性吊带植入常见并发症。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之逐年增长。早期的前列腺癌并不会有任何主观的感受,血尿、骨痛等情况一般要到晚期才会出现。前列腺特异抗原的出现,使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成为了可能。建议:年龄在45岁以上的男性,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前列腺的相关体检。使前列腺癌,特别是对人生命有严重威胁的高危前列腺癌在早期就能够得到处理,并且改善预后。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对这项创伤性操作的不了解,在一些患者中引起的畏惧,部分患者并不畏惧手术,反而特别害怕穿刺活检。时常有一些PSA明显升高;肛门指检、核磁共振明显显示前列腺占位的患者们仍在犹豫是否要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这样一来,非但延误病情,也使一些原本能够及时处理的局限性前列腺癌发生转移,造成不良后果。以下是些常规碰到的问题,Q1:什么是前列腺穿刺活检?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A1:前列腺穿刺活检是一项为通过细针穿入前列腺内,获取少量前列腺组织,以此确诊前列腺组织疾病所进行的创伤性病理检查。当发现如下问题时需作前列腺穿刺活检: (1)直肠指检、超声、MRI发现前列腺肿物,需确定肿物的性质。 (2) 对血清PSA升高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3) 患者通穿刺活检确定前列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以便决定治疗方案。 (4) 判断前列腺癌治疗后的效果。Q2:前列腺穿刺活检会不会引起肿瘤转移?A2: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担心,如果是前列腺癌,那么穿刺会不会引起肿瘤转移呢?前列腺穿刺活检是一项安全、可靠,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很少的成熟诊断技术,基本无肿瘤转移之忧,因而如医生建议进行活检时,患者不需要有过多的疑虑,应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Q3:穿刺前需要做些什么准备?A3:首先要进行常规的验血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穿刺的禁忌征象。如果在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维、低分子肝素等影响凝血的药物的患者,需要停药l周以上再进行穿刺,否则穿刺后会导致不必要的大出血。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心电图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患者应在穿刺前的几天服用抗生素以预防穿刺后感染。在穿刺前夜,患者应在晚饭后禁食,并且口服泻药,排空大便作为肠道准备。Q4: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否非常疼痛,对身体影响很大?老年患者是否能够进行?A4:目前主要有经直肠穿刺与经会阴穿刺两种入路。超声探头置入直肠过程中有不适感,对存在痔疮疾患的患者会有些许疼痛。经直肠穿刺基本没有明显疼痛。经会阴穿刺在会阴部(即肛门与睾丸之间的位置)进行局部麻醉期间可能感觉稍许疼痛,但一般只要不是长期酗酒的患者,局麻药物的起效很快而且效果较为明显,使得之后进行穿刺操作时疼痛感不明显。前列腺穿刺属于微创操作,对全身影响非常小,因此除一小部分有严重内科疾患及禁忌的患者外,大部分患者包括老年患者都能耐受。Q5:前列腺穿刺活检后需要注意些什么?A5:1. 患者穿刺后坐起时可能因为体位性低血压或麻醉药反应,感觉有些头晕,均属正常反应。2.一般在穿刺术后,应服用抗炎药物;部分患者需服用止血药物。3.穿刺后当天请尽量少下床活动,大便不要太用力。4.术后可能会出现血尿情况,如前段小便有轻微血尿都属于正常现象,尤其是早晨第一次排尿的颜色可能会深些,患者及家属不必过于紧张,血尿的症状基本在一周内可以逐渐缓解。.如果出现血块,或全程的肉眼血尿,则需向医生说明,原因可能为尿道损伤较严重,需要留置导尿管进行压迫止血。5.操作结束后在穿刺伤口处盖上纱布,可自行在穿刺一天后去除纱布。Q6:穿刺结果要多久才能知道?A6:一般医院病理报告周期大约为5个工作日,(例如:周一至周五,若中间有国家法定节假日,日期则会延长,即如周五穿刺,则需再下周五才能拿到报告)若遇到组织切片分辨困难,需行复杂免疫组化染色,则时间也会相应延长。Q7:穿刺需要住院么,费用情况呢?A7:我们医院出于以患者安全考虑,一般需要住院。费用方面:一次性穿刺针大约600元需自费,其余都是医保内费用。
众所周知,美国男性最常见肿瘤是前列腺癌,2025年最新预计美国新发前列腺癌例数达到313780例,占到全部男性肿瘤新发例数的30%。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来说,无论治疗反应如何,不可避免会进入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阶段。mCRPC为前列腺癌终末期,侵袭性强,死亡风险大幅增加。目前新型内分泌药物(NHA)和化疗是mCRPC临床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有证据指出,在临床研究中,NHA和化疗作为一线治疗mCRPC的中位OS为3年。然而,真实世界中NHA和化疗一线治疗中位OS仅为2.25年,远低于临床研究数据。这说明,真实世界中临床实践需要新的诊疗方案。目前mCRPC仍是研究热点和难点,各大泌尿肿瘤主流年会或指南中关于mCRPC相关进展报告和论文数量在前列腺癌领域中占比最大。直到2010年,多西紫杉醇是唯一可用于治疗mCRPC的药物,随着2011年开始,sipuleucel-T、卡巴他赛、阿比特龙、恩扎鲁胺和镭-223等药物相继在美国获批用于mCRPC治疗,mCRPC治疗局面出现显著变化。FlatironHealth数据库是一个纵向的人口统计学和地理多样性数据库,来源于真实世界电子健康记录(EHR)数据,它涵盖来自美国280多个社区肿瘤诊所和学术中心(约800个护理点)的数据,代表了200多万活跃的美国癌症患者。一项使用FlatironHealth数据库调查美国真实世界mCRPC患者的治疗模式的研究表明,在2559例mCRPC患者中,1980例(77%)接受了至少一种mCRPC全身治疗,主要是延长生命治疗,如阿比特龙、恩杂鲁胺、多西他赛、卡巴他赛、sipuleucel-T或镭-223,单独或联合使用。少数患者接受其他治疗,如卡铂。其中,第二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即新型内分泌药物),阿比特龙/强的松和恩杂鲁胺,是mCRPC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数据表明,阿比特龙/强的松、恩杂鲁胺和多西他赛分别是一线、二线和三线治疗中最常用的延长生命疗法,其中阿比特龙/强的松和恩杂鲁胺占一线治疗的65%和二线治疗的54%,多西他赛占三线治疗的24%。镭-223单药治疗在一线为2%,二线为3%,三线为8%。联合用药方面,在一线、二线和三线环境中,分别有7%、17%和18%的患者接受了联合治疗,含阿比特龙方案是一线(4%)和二线(10%)最常见组合,而含恩杂鲁胺方案是三线治疗中最常见组合(10%)。在这项真实世界研究中,从mCRPC诊断起,患者生存期<2年,从最后一次治疗到死亡的时间相对较短(中位<2个月),在此期间未接受延长生命治疗患者比接受延长生命治疗患者生存期更短。这个真实世界的总生存期(<2年)明显低于Ⅲ期临床研究中无化疗患者的阿比特龙/泼尼松(34.7个月)和恩杂鲁胺(32.4个月)治疗总生存期,究其原因,虽然临床试验在评估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们通常是在专门机构进行,并且招募的患者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些患者不一定能代表真实世界的患者群体。在临床试验中,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通常不允许纳入表现不佳、具有合并症和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在美国,也只有3%的患者能参加临床试验。当然,当前对于mCRPC治疗手段仍很多,除了NHA和化疗,还包括核素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多种药物联合等,精准和联合仍是mCRPC治疗主题,通过积极正确的治疗,仍能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前列腺癌(PCa)是全球范围内男性最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或放射治疗(RT)是目前指南的标准治疗方式,虽然局限型前列腺癌患者治愈率很高,预后良好,但前列腺癌患者出现转移时预后较差,仍被认为不可治愈,通常只能选择以系统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寡转移前列腺癌是一种处于局限性前列腺癌与广泛性转移性前列腺癌之间的中间状态,它通常指的是前列腺癌已经转移到身体的某个有限部位,但转移的病灶数量较少且转移范围相对局限。据笔者所知,文献或指南对新诊断的寡转移前列腺癌没有一致的清晰定义,寡转移定义主要基于影像学检测到的转移病灶数量,可参照CHAARTED研究对mHSPC肿瘤低瘤负荷定义,即没有出现内脏转移或出现≤3个骨转移灶。PSMAPET/CT扫描比常规成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通过常规影像学诊断的患者可能低估了真正的全身转移负荷。随着PSMAPET/CT在前列腺癌分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诊断为寡转移前列腺癌的患者数量很可能会快速增加。与单独全身治疗(内分泌±化疗)相比,局部放疗联合全身治疗已被证明可改善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并被确立为标准治疗方法。同时,国外多项研究也表明,局部手术联合全身治疗对改善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有相似效果,且明显改善局部症状。这种局部治疗不仅包括原发灶手术或放疗,也包括寡转移灶治疗,后者称之为转移导向治疗(MDT),有数据表明MDT有助于局部症状控制,且改善肿瘤预后。MDT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需要指出的是,手术和放疗在局部治疗方面并没有优劣性差异,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个体化推荐。一项纳入43例新诊断的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的回顾性研究中,所有患者接受RP作为多模式、个性化治疗方法的一部分,其他治疗包括ADT(去势治疗),NHT(新型内分泌治疗),MDT(转移导向治疗,手术或放疗),辅助放疗(前列腺窝和/或盆腔淋巴结)或各种组合的化疗。临床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定义为生化复发、PSA进展、转移的放射学进展、新转移的发生或局部复发)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在长达10年的随访期间,经过强化多模式治疗,即RP、ADT、辅助放疗和MDT,没有患者死于前列腺癌(n=13)。相比之下,需要化疗的患者(n=10)的PFS(p<0.001)和CSS明显更差(p<0.001)。具体来讲,强化多模式治疗组5年和10年的CSS发生率均为100%。在接受较少强化治疗的患者中,5年和10年的CSS发生率分别为90%和85%。仅使用化疗组5年和10年CSS发生率分别为60%和20%。因此,包括RP或RT、MDT和全身系统治疗在内的强化多模式治疗方法对于显著延长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能是最优选择。当然,前列腺癌治疗药物日新月异,进展极为迅速,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或审批上市,未来强化多模式治疗还应考虑将新的全身治疗作为寡转移前列腺癌多模式治疗方法的一部分,例如PARP抑制剂或靶向TKI药物或免疫疗法等。
膀胱癌是世界范围内泌尿外科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膀胱癌是美国新发和死亡的前十大癌症,中国膀胱癌新发病例数约为92900例,约占全世界膀胱癌新发病例的15%,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1位,其中男性新发病例约为73200例,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谱第8位,男女膀胱癌发病比例接近于4:1。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90%,根据其是否侵犯膀胱肌层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约70%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根据当代临床实践得出了NMIBC的独立预后因素,2024版CSCO指南也根据风险分级将NMIBC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高危定义-G3(高级别)肿瘤同时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原位癌(CIS);T1期;直径>3cm;多发肿瘤;复发肿瘤。极高危定义-满足以下任意一项:BCG难治性;变异组织类型;淋巴血管侵犯;前列腺尿道侵犯。其中高危NMIBC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及术后膀胱灌注BCG治疗,极高危NMIBC患者如果未经BCG灌注,治疗建议同高危,如经BCG灌注后失败,建议膀胱全切+尿流改道,多项研究均证实膀胱灌注BCG可显著降低NMIBC疾病复发和进展风险,这个进展风险主要是防止NMIBC转变为MIBC。尽管BCG具有较好的初始应答率,但最终大约50%的患者会出现BCG治疗失败的情况,同时近70%的患者灌注BCG后会发生局部副反应,因灌注BCG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率达13%-20%。同时,高危NMIBC患者灌注治疗失败后面临的选择困境,既往高危NMIBC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含BCG)失败后,除根治性膀胱全切外无可选择的治疗手段,膀胱全切手术对于患者身体要求较高,且手术过程繁琐,风险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2%-64%,且有致死性风险(2-4%),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临床诊疗中患者常有膀胱保留的诉求。国内外指南推荐保膀胱治疗作为除根治手术外的替代治疗,选择用于治疗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的局限性膀胱癌患者。保膀胱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肿瘤控制和生活质量,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替代及补充。然而,国内保膀胱治疗的应用比例仍不高,保膀胱的最佳治疗模式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在保膀胱诊疗以及随访过程中需要多个临床和辅助科室共同参与,这也对保膀胱诊疗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膀胱癌保膀胱治疗多学科诊治协作专家共识(2024版)指出,保膀胱治疗的效果并不劣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保膀胱治疗患者的长期疗效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当,保膀胱治疗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0.9%和35.1%(P=0.32)。当然,不可回避的是保留膀胱治疗是替代治疗选择,会面临肿瘤进展的风险。目前的保膀胱综合治疗方案仍以保膀胱三联治疗为主,即膀胱电切+放疗+化疗,对于NMIBC保膀胱治疗优势在于,有可能利用微创的膀胱肿瘤最大化电切手术即可达到根治目的,因此我认为NMIBC治疗基石仍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这点在NMIBC保膀胱治疗中仍然适用,因此高质量的电切手术对于保膀胱成功率非常重要。另外,随着新型药物在膀胱癌治疗应用开展,包括以维迪西妥单抗和维恩妥尤单抗为代表的ADC药物,以帕博利珠单抗、替雷丽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药物,以及NK细胞疗法等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开发,在NMIBC保膀胱治疗应用前景巨大,联合治疗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各种联合治疗模式在初治高危NMIBC患者中的保膀胱研究探索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未来探索各种治疗方式的最佳排列组合和先后使用顺序有助于提高NMIBC保膀胱治疗成功率,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老年男性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前列腺癌与雄性激素的刺激密切相关,内分泌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将详细介绍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知识。一、前列腺癌与雄性激素的关系 •雄性激素的作用:雄性激素(如睾酮)是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重要刺激因素。 •前列腺癌的激素依赖性:多数前列腺癌是激素依赖性的,即癌细胞的生长受到雄性激素的调控。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原理 •降低雄性激素水平:通过药物或手术手段,降低体内雄性激素水平,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 •阻断雄激素受体:使用抗雄激素药物,阻断雄激素与前列腺癌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一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三、内分泌治疗的方法 1.药物去势治疗 •药物选择: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如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等。 •作用机制:通过持续释放LHRH类似物,引起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减少,进而抑制睾丸分泌睾酮。 2.抗雄激素治疗 •药物选择:比卡鲁胺、氟他胺等。 •作用机制:与雄激素受体结合,阻止雄激素进入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3.手术去势治疗 •方法:切除双侧睾丸。 •作用:直接减少雄激素的产生。四、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 •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无法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放疗治疗的患者。 •转移性前列腺癌:包括N1和M1期的患者。 •辅助治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放疗前后的辅助治疗。五、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 •性功能障碍:勃起障碍、射精障碍等。 •体重增加:食欲增加和代谢率降低导致。 •骨质疏松:干扰钙质吸收和利用,导致骨密度下降。 •其他:如皮疹、疲劳等。六、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估 •PSA水平监测:定期检测PSA水平,了解病情变化。 •影像学检查:如盆腔MRI、骨扫描等,观察肿瘤的变化。七、结论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然而,内分泌治疗也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均衡饮食,避免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同时,定期复查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
前列腺癌(PCa)是近年来中国快速上升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首位,其中90-95%属于腺泡腺癌,其管腔表型是雄激素依赖,因此初始内分泌治疗有效。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uroendocrineprostatecancer,NEPC)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与最常见的前列腺腺泡腺癌不同,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临床病程侵袭性强,容易出现内脏转移、溶骨性骨转移、高钙血症和脑转移,对激素治疗缺乏反应性,总体预后差。NEPC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前列腺癌类似,如排尿困难、骨盆疼痛和体重减轻,但它们的进展可能更快。NEPC诊断金标准仍是病理诊断。2016版WHO将NEPC分为5种类型形式:普通腺泡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腺癌伴潘氏细胞样(Panethcell-like)神经内分泌分化、类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上按对内分泌治疗反应,NEPC可分为新发(dn-NEPC)和治疗相关型(t-NEPC)两类,前者是指肿瘤发生时即存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不到初诊前列腺癌的2%;而后者是指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是经过雄激素剥夺疗法诱导转化而来,也是2022年第5版WHO泌尿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新增的一种前列腺癌亚型,其在CRPC中的发生率可高达10%~15%。NEPC作为高侵袭性前列腺癌亚型,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无标准治疗方案推荐,由于NEPC的病理特征与小细胞肺相似,NEPC治疗常遵循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包括依托泊苷联合铂类化疗和PD-L1免疫治疗。转移性NEPC一线铂类药物治疗的客观有效率(ORR)为6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5个月,中位生存期(0S)为20.3个月。由于联合用药的毒性反应较大,临床上对患者的选择可能受限混合型NEPC和t-NEPC常选用多西他赛+卡铂(DC)方案。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对于未经治疗的具有典型前列腺腺癌形态学特征的病例,目前并不推荐常规行神经内分泌免疫组织化学(如突触素CgA、CD56)检测,鉴于其临床意义显著,神经内分泌分化术语更推荐用于高级别前列腺腺癌,而在普通型前列腺腺癌及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中则不推荐。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放疗是临床局限性前列腺常见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尽管外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PPI)仍然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多数为压力性尿失禁,也包括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类型。PPI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是高度异质性的,个体之间差异很大。研究表明,PPI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患者基线特征、肿瘤特点,术前排尿功能和外科手术技巧。医生通常依赖于详细病史,身体检查,排尿日记、尿垫试验和问卷调查等识别PPI症状的关键因素,并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干预,这取决于尿失禁严重程度和类型。盆底肌肉训练与生活方式干预是保守治疗的基本策略。当保守治疗失败,通常建议手术治疗,人工尿道括约肌仍然是手术干预PPI的“金标准”。2024年9月1日四川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周术奎博士在国际肿瘤学主流期刊,中科院2区杂志《AnnalsOfSurgicalOncology》发表PPI相关综述文章,该文评论重点介绍了PPI的诊断和治疗,更新了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建议指南,包括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旨在呈现该领域最新进展的全面概述,以此协助泌尿肿瘤医生提供个性化治疗,方便PPI患者的选择。文章详见https://doi.org/10.1245/s10434-024-16110-1。
为从临床和肿瘤等多角度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RP)后短期和长期尿失禁(UC)恢复的预测因素,四川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研究人员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收治142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的患者资料。随访时间设置为术后拔管即刻、LRP后3、6和12个月评估患者尿失禁情况,并定义尿控标准为使用尿垫≤1个,并对16个临床和肿瘤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确定它们是否与LRP术后短期(3个月)或长期(12个月)尿控相关。结果表明,剔除失访患者后,最终纳入129例患者。平均年龄68±6.3岁,术后拔管即刻、3、6、12个月尿控率分别为27.9%、54.3%、75.2%和88.4%。多因素分析显示,膜性尿道长度(MUL)对术后不同时期尿控均具有保护作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MUL在拔管即刻(P<0.001)、3个月(P<0.001)、6个月(P<0.001)和12个月(P=0.009)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MUL是影响LRP术后短期和长期尿控恢复的独立因素,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决策制定和患者治疗选择咨询,上述研究结果于2024年5月份发表在国际肿瘤外科专业期刊《WorldJournalofSurgicalOncology》,详见https://doi.org/10.1186/s12957-024-03425-2。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身体、精神和社会幸福,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要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有意识地选择可能影响个人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癌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除了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手段革新外,肿瘤预防更为关键,事实上大多数类型的癌症是可以通过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的,包括避免吸烟、保持健康体重、适度锻炼、戒烟戒酒和健康饮食等。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目前30%-50%的癌症,可通过避免危险因素和落实现有的循证预防策略得到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1/3的癌症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治愈,1/3的癌症通过适当治疗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2018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发布一份癌症预防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健康体重。肥胖和高BMI是仅次于吸烟的最常见致癌因素,并增加男性和女性的各种癌症患病风险。体重必须保持在一个健康范围内,推荐身体质量指数(BMI)在18.5至24.9之间,防止体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为实现这一目标,推荐健康饮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等。2)积极进行适度体育活动,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多动,少停。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中等强度活动,如散步、骑自行车、做家务、园艺、游泳和跳舞,适度参加高强度活动,如跑步、快游、快骑、健美操、团体运动等。适度、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已被证明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减少炎症,而久坐的生活方式会抑制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并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增加,并激活炎症因子,导致慢性炎症,这也是肿瘤生长的原因。3)健康饮食习惯,建议食用富含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如豆类)的饮食,限制“快餐”和其他高脂肪、高淀粉、高糖加工食品,减少含糖饮料;减少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食用少量红肉,如牛肉、猪肉和羊肉;少吃或不吃加工肉类。值得注意的是,凡事过犹不及,也不要完全不吃红肉,因为它是营养物质来源,尤其是蛋白质、铁、锌和维生素B12。4)减少或避免吸烟饮酒,为了更好地预防癌症,请戒烟戒酒。值得注意的是,患癌风险与摄入酒精量有关,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患各种癌症风险,任何酒精摄入量都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酒精被认为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就癌症而言,它是导致多种癌症的1类致癌物,包括食道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据估计,全球约有4%的癌症是由酒精引起的,相当于每年74万多例。饮酒导致的主要癌症类型是食道癌、肝癌和乳腺癌。总之,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个人采取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健康和预期寿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