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天下第一大补”!前提是你真的“会睡”~这些睡眠知识,赶紧看看 养生中国 3月6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最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就是睡觉。 但怎么睡,可是有讲究的! 这样睡觉才最补 1 善眠者可长寿 我国医学历来重视睡眠养生,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 清朝李渔《笠翁文集》中有云:“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养气、健脾益胃、壮骨强筋。”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身体机能得到休整,促使身体组织的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这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2 每天睡 7~8 小时 人一天必须要睡足8小时? 美国抗癌协会的调查表明,每晚平均睡7~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每晚平均睡4小时以下的人,有80%是短寿者。 保持合理的睡眠时间,要比睡得过少或过多的同龄人更容易保持身心健康。 很多人以为上了年纪睡得少很正常,这是不正确的,其实老年人对睡眠的需求并不少。 相反,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因为生理和病理原因才睡得少了。 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多梦和易醒。 多梦是由于人脑功能退化;易醒则多是由于年龄原因,导致老年人的深层睡眠减少,浅层睡眠相应增加,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声音惊醒。 对此,晚间睡眠质量不好的人,最好养成午休习惯,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否则,就会降低夜晚的睡眠驱动力,使人夜间的困意更少,造成恶性循环。 3 子时入睡最养阴 对于老年人来说,合理的作息时间应该是这样的:辰时得起,午时小憩,按时进食,亥时得眠。 每晚亥时(9点~11点)休息,子时(11点~1点)保证睡眠状态则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 早晨7点左右起床,有助于生发阳气。如果前一晚睡晚了,也应该照常起床,可以在白天增加一个午睡。 4 身睡如弓效果好 “睡如弓”能够减让人感觉轻松舒适。 睡觉时爱打鼾的人更适合弓形睡姿,因为仰卧很容易引起气道塌陷,从而导致气道流通不畅,会加重打鼾症状。 5 卧室小才能聚阳气 在选择居住房屋的朝向时,应尽量挑选南向的房屋居住,保证房屋的阳光不被前方楼宇遮挡。 尽量避免居住在阴冷潮湿的房间,利于关节健康。 另外,对老年人来说,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聚集阳气。 传统养生讲究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因为人睡着了身体表面会形成阳气保护层,夜间通风容易把阳气吹散。 所以,大家最好在睡前为卧室开窗通风,睡觉时再关上,避免冷风直吹。 6 睡觉方位有讲究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即,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7 吃饭太饱睡不好 晚饭吃得过饱,耗气就多,耗气就要动气,会扰动阳气。晚上阳气不足,就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食物积存在胃内,郁久就化热,容易产生胃热,就会睡不好觉,影响睡眠质量。 另外,晚餐过饱会造成胃肠负担加重,其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致使人失眠、多梦,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会造成胰岛素B细胞负担加重,进而衰竭,诱发糖尿病。 睡前2分钟,多活10年 中医认为,学会睡觉,可以增加人体气血,能达到养神防病的作用。 经常睡前深呼吸,可以降低兴奋性,更有利于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 研究表明,一般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频率越慢,寿命越长。 经常做全身放松、深呼吸,有助于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频率,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增强脏腑功能。
脑力减退竟是肾虚!有这些表现的都要注意!2个养肾法,简单有效,看你能不能坚持~ 养生中国 今天 要说男人最害怕什么词,“肾虚”恐怕是其中之一,再加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补肾”宣传语,不少人都会下意识地摸摸后腰。 的确,肾虚作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很多人都中招了,而且,肾虚并非只是男性朋友的专利,因为——男女都会肾虚! 肾虚的不同症状 肾虚就会腰痛吗?并不是这样!一般来说,当出现下列症状时,都有可能是肾虚了: 肾虚在脑力方面的表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 肾虚在情志方面的表现:情绪常难以自控,头晕,易怒,烦躁,焦虑,抑郁等。 肾虚在意志方面的表现: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没有目标和方向。 肾虚在泌尿方面的表现:尿频,起夜多,尿等待,小便清长等。 此外,肾虚的症状还可能表现为: 身体早衰: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不耐疲劳,乏力,视力减退,听力衰减,头发脱落或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落等。 容颜早衰:眼袋、黑眼圈,肤色晦暗无光泽,肤质粗糙、干燥,出现皱纹,色斑,中年暗疮,肌肤缺乏弹性;嗓音逐渐粗哑,女性乳房开始下垂,腰、腹脂肪堆积;男性早秃等。 如果您有上述症状,说明您已经处于肾虚状态了。 肾为什么会虚? 造成肾虚的原因是什么?归结起来是两个。 01 先天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父母精血不足,多导致子女肾虚。 02 纵欲过度 房事不节、房劳过度会耗伤肾精,肾精流失过多,元阳因之亏损也会导致肾虚。 此外,人有七情,情绪过激也会有损健康。《素问》中说“恐伤肾”,就是指恐惧过度会耗伤肾的精气。 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还会导致肾气不固、固摄无力、气泄于下,造成二便失禁、遗精、阳痿等症状。 现代人过度追求感官刺激,极限运动、恐怖电影等娱乐方式虽然可以带给大家带来快乐,但在此过程中被放大的恐惧情绪,也是对肾的一种消耗。 冬季补肾,事半功倍 中医认为,一年有五季,每一季对应一个脏腑,冬季对应肾,因此冬季补肾的效果最好。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也曾提出要“以冬寒之气养肾”。 01 好肾吃出来 饮食对于养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上有“五色食疗”的说法,即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因此,常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桑葚、黑豆、何首乌、黑木耳、黑米等有助于养肾抗衰老。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药膳对证施治: 肾阴虚 肾阴虚 肾阴虚的表现主要以“热”为主,多伴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表现。 症状严重者甚至不等睡着,一躺下去就开始出现盗汗的情况,这就提示肾阴虚了。 常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 食疗药膳:五黑粥 材料:熟地20克,黑豆、黑芝麻、黑枣各30克,黑米50克。 做法: 1.黑米、黑豆先浸泡2小时; 2.锅中加熟地、黑米和适量水,大火烧开; 3.加黑豆、黑芝麻,改小火煮30分钟; 4.加入去核黑枣再煮15分钟; 5.关火,加适量白糖调味,出锅。 功效:滋肾养阴。 肾阳虚 肾阳虚 肾阳虚的表现主要以“冷”为主,常有怕冷、尿频等问题,往往在喝完一杯水后,隔几分钟就想上趟厕所,晚上也经常起夜。 这类人一般看起来比较懒,比较胖,会给人一副懒洋洋、没有精气神的病态。 常用中成药: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右归丸 食疗药膳:五子衍宗茶 材料:菟丝子240克,枸杞子、覆盆子各120克,炒车前子60克,五味子30克。 做法:将5种药品分别研成细末,混合。每次取15~30克混合粉装入茶袋,放入壶中,以沸水冲泡,加盖闷15~20分钟即可饮用。 宜忌:适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不育不孕者;体弱乏力、腰酸膝软、眩晕、尿频、尿不尽者宜饮;须发早白、一派早衰之象者宜饮。 脾湿蕴中及下焦湿热者不宜饮。 防肾虚小妙招 防肾虚小妙招 益智仁味辛性温,入脾经肾经,有健脾固唾、温补肾精、固精的功效。 在冬季养生中可以食用温性的益智仁粥,达到日常补脾养肾的目的。 做法:将50克大米淘洗干净,入锅煮开,待粥将熟时,加入12克益智仁粉搅拌均匀,待粥稠即可出锅。 注意:中医认为咸味入肾,并归于五行中的水行,因此在粥中适当加一些食盐调味可以起到药引子的作用。 02 好肾泡出来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 所谓“晨散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就强调在睡前用热水泡脚。 一般来说,在睡前用温水泡脚,可引血下行,补益肾气,安定心神,有助于安睡。 足浴水温应在40℃左右,时间不少于5分钟,双脚要不停地互相摩擦,出浴后,立即擦干,并用手在涌泉穴揉擦二三百次。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最后,所谓“食补不如气补”,冬季平时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补阳光照射不足,同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88岁老太患了一种怪毛病一天,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自己的奶奶得了一种怪病20多天了,主要症状是嘴里有吐不完了粘涎,为了方便接痰,24小时塑料袋不离手,感觉满嘴里都是粘痰,粘在咽喉里,吐不出,吞不下,喝水呛,声音嘶哑,走路不稳,曾先后在本市两家三级医院就诊,做了头颅、颈椎磁共振、胸部CT、抽血液化验等多项检查,诊断为脑干梗塞,输液治疗20多天,不但没有效果,症状还加重了,身体越来越虚弱。家里人认为,老太太这么大年龄,两家大医院都看了,怕是不治之症,打算放弃,拉回老家准备后事。我朋友认为老太除了嘴里有吐不出的粘涎外,头脑清醒,放弃治疗有些不甘心,打电话询问我还有没有好的治疗的方法,以后怎么办想听一听我的意见。我回电话说,通过你说的只能大致了解病情,还不能肯定诊断,更谈不上还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看病”需要看人,“说病”不能解决问题,建议与家人商量一下,如同意治疗,就把病人带到我这儿看一下,如果我认为能治,就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如不能治疗,就拉回家处理后事。通过讨论,家人一致同意带病人来我这里,看看再说。通过询问发病经过,查看病人,感觉患者精气神尚可,搀扶下能行走,声音嘶哑,音量小,进水呛,左耳聋,张口正常,伸舌居中,满口粘涎,成絲状,咽喉部显著,每二三分钟就要吐一次。严格地讲,并不是吐出来的,而是用舌推、挤出来的,24小时都是如此,不能入睡,老人身心疲惫,难已忍受,多次想自杀了结。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发病后进行性加重,一周后停止发展,以后基本无变化。结合病史,发病经过,外院的检查结果,按脑干梗塞治疗无效,考虑为真性球麻痹,原因可能与免疫性炎性有关,诊断为免疫性脑干炎,建议住院进一步治疗。入院后制定了治疗免疫性脑干炎的方案,静脉输液、配合针炙、理疗等康复措施。次日早查房,病人及家人都说治疗有效果了,粘涎分泌少了,吐起来也利落了,20多天来第一次睡了3个小时的觉,继续按原方案治疗,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带药,回家继续巩固治疗,一月后复诊,症状完全消失。家人没想到88岁老人得了这种怪病还能完全恢复,真是奇迹,特送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动脉粥样硬化可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你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吗?如果你了解了动脉粥样硬化,知道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一回事,你会觉得动脉粥样硬化并不那么可怕,只不过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退化现象而已。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上出现条索样或斑块样的疤痕,好似热粥滴在血管壁上形成的痕迹,所以称为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情况下,成人大约在45岁左右就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大约要经过40-50年的发展的过程,逐渐加重,并随着生命的结束而停止发展。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正常的生理退化过程,其发展经过与人类目前所期望生命的时限相吻合,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有人企图用各种方法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就好比,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轻,动脉粥样硬化也不可能越来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症并不是一回事,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类炎症性病变,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分为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三类:一、小动脉硬化是指小动脉弥漫性增生,开始为小动脉内膜下弹力纤维增生,管壁增厚,呈均匀的玻璃样变,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层、外膜也发生玻璃样变,管腔狭窄,血管变硬,弹性减低,血流阻力增加。人体内大大小小血管的总长度加起来大约有96000千米,其中小动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所占的比重最大。小动脉发生硬化可大大增加循环系统的阻力,为了保证血液供应,就要通过增高血压来增加血流量,血压增高实际上是对供血不足的有益反应,也是高血压发生的生理和病理基础。随小动脉管腔狭窄的加重,即使增高了血压仍不能满足重要器官的供血,最终引发这些器官的功能障碍,心、脑、肾所受影响最大。 在临床上,对小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除根据脏器受损功能指标判断外,最简便的方法便是做眼底检查,通过观察视网膜上的小血管纤细、僵直、狭窄、压迹、渗出的严重程度,就可对小动脉硬化的轻重作出客观评判。 二、动脉中层硬化动脉中层硬化的发生率比较少,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肌层,病因至今未明,多在中年发病,随年龄增长加重。病理改变为动脉中层肌纤维断裂、坏死、弹力纤维消失而代之以钙化,致使血管变硬,曲屈延长。单纯的动脉中层硬化不引起管腔严重狭窄或破裂,故而很少引起症状。体检中可见颞动脉或四肢动脉变硬、扭曲,少数主动脉受累的患者在其胸部X射线检查时可见主动脉扭曲延长。三、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质代谢紊乱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病变,多累及大、中动脉,特别是主动脉、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和冠状动脉,是发生脑血管病、冠脉综合症、夹层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多数伴有血脂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低密度脂蛋白经过氧化修饰后,理化特性改变,产生了抗原性和细胞毒性,并在多种内皮因子的作用下聚集到血管的内皮下,引发持续的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细胞”,逐渐形成“脂质池”,随着脂质池的增大,突出血管腔内,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原理、发生年龄、发展过程来看,你认为它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呢?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看法有三种:一种认为是生理性的,一种认为是病理性的,一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有两面性,一些时候是生理性的,一些时候是病理性的。本人趋向于第三种看法,理由是动脉粥样硬化每个人会发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一般情况下没有不适症状,没有根治的办法。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疾病,其不是每个人都是病人,而且是持续几十年都处在疾病中,这样做有意义吗?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中风和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通过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可降低脑中风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又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是病理性的。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两面性,有生理性的一面,也有病理性的一面,并在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处于生理状态时,对机体不造成损害,也无症状,不需治疗;处于病理状态时,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出现症状,需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从生理性转化为病理性的原因十分复杂,至今也没完全弄清楚,只是有一些经验和看法。可大致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方面是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内环境改变;外因方面有受寒、受凉、晾汗、过度劳累、外伤、情绪郁闷、焦虑、睡眠少、气候骤变等。动脉粥样硬化是多态性的,长寿老人,一生都没有患过脑中风和冠心病,说明这些长寿老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一直处于生理性状态,不发病。而有的人,刚进入中年就发生了脑中风和冠心病,而且反复发作,进展迅速,这是否说明这些人的动脉粥样硬化一直处于病理性状态。动脉粥样硬化需不需要治疗?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没症状无需治疗,只有在出现症状时才需要治疗。另一种意见是动脉粥样硬化长期存在,而且进行性加重,是发生脑中风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需终生治疗。对于这两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比较合适呢?在你理解上述的问题后自己拿主意吧!也可找个这方面的专家帮你拿主意也行。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自稳系统和修复系统的能力逐渐增强,大部分疾病通过上述功能都可以得以恢复,医疗措施仅仅起辅助作用。所以,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治疗。不需要治疗的疾病大致分为四大类,现分述如下:一、自愈性疾病:这类疾病可通过自身的抗病能力自愈,大多数不需治疗,也称为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疾病是指疾病发展到一定时间后便停止发展,自我痊愈,只有少数病例由于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弱时,才需要医疗措施帮助。这类疾病并不少见,多为病毒感染,如伤风、感冒、水痘、手足口病、玫瑰糠疹、轮状病毒肠炎、疱疹性咽峡炎。对这类病毒,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在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状况下,这类病毒都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无需用药,只有少数病情严重者或出现并发症者才需要对症治疗。自限性免疫性疾病的典型例子是格林-巴利综合症,这种疾病多在发病后的2-3周停止发展,以后逐渐好转至痊愈,半年内完全恢复。二、正常老化引起的疾病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发育、成熟、功能下降,逐渐老化的过程,到了功能下降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从表面上症状与疾病无异,而实际上是机体正常老化的表现,一般无需治疗。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人在45岁左右开始出现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老化会缓慢、平稳地进行性发展,大约需50年左右发展到严重阶段。照这样理解,动脉粥样硬化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是,如果动脉粥样硬化在某些特别原因的作用下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症状,这个时候就需要治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不需要治疗,但动脉粥样硬化症需要治疗。二者看起来仅一字之差,但性质却完全不同。三、对身体没有伤害的疾病这类疾病对机体没有伤害,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伤害,也不需治疗。这类疾病很多,如骨质增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心脏早搏、肝囊肿、肾囊肿、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疾病通常是没有症状的,或者症状轻微,即使治疗也没有什么效果。如果有明显症状,则说明以上疾病可能发生了变化,需查明原因再作处理。四、治疗无效的疾病这类疾病也不少见,大家熟知的某些恶性肿瘤、脑变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这类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过度治疗反而有害。如运动神经元病、老年痴呆症、多系统萎缩症、遗传性共济失调、马查多-约瑟夫病、线粒体脑病,皮克氏病就是这类疾病的代表。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疾病需不需要治疗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原来认为的不治之症可以转变为可治之症。如以前认为不能治疗的某些癌症,现在有了治疗新药,疗效显著,有的甚至可治愈。反之,以前治疗有效的疾病,随着致病菌的演化,对以前治疗有效的药物产生了耐药,反而无效。结核病就是这样的例子,结核病有数千的历史,一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直到20世纪40年代发现了链霉素、50年代合成了异烟肼才有了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时至今日,某些类型的结核杆菌对结核的药物均产生了耐药性,从能治的疾病又转变成了不治之症。
测测你健康吗?一、什么是健康?有些人认为:我身体棒、没毛病不就是健康吗?严格地说,身体棒只能说身体强壮,没毛病只说没有疾病,但不一定是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是这样描述的: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才符合健康的标准。二、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人有时生病,有时正常,有时心理状态好,有时心理状态差,这说明健康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本人可察觉到,也可察觉不到,有时是缓慢的,有时是爆发的。因此,动态观察、定期做体检是发现早期发现不健康的基本方法。只有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才能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三、健康需要储存健康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积分数越多,健康的状态就越好,抗病能力就越强。一个人的健康也可比作银行,正常的生活就等于每天往银行里存钱,如营养不良、生病、心理障碍就等于从银行里取钱,存少取多,健康水平就会下降,久而久之,待到存款为零时,生命就结束了。反之,多存少取,存款越来越多,资本越来越雄厚,抗风险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就一定能够长寿。老年人常说,自己这一身的病都年轻时受累、受寒、受伤引起的,这话不无道理,不过到年老了才认识有点晚了。一个人,如每天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营养饮食、作息正常、活动适度,所处环境良好就能为健康积分。反之,每天心情郁闷、烦躁不安、暴饮暴食,通宵熬夜,久坐少动,环境污染,这种情况不但不能为健康积分,反而会从过去的健康积分中减分,常此以往,健康积分会越来越少,抗病能力会越来越低,身体就会越来越虚弱,甚至生病。四、评价健康的指标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四项指标: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2、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个人各系统和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等。评价个体健康的指标多种多样,如抽血化验、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等都能对健康进行评价,除了需在医院做的检查外,还有一些健康指标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而且简单、准确,有参考价值。(1)单足站立闭目试验-评价平衡系统自测者双手下垂紧贴身体两侧,闭上眼睛,用一只脚站立,然后根据"不倒时间"来判断自己的平衡能力。判断标准:男性30-39岁,9秒为正常;男性40-49岁,8秒为正常;男性50-59岁,7秒为正常;男性60-69岁,5秒为正常。女性较男性推迟10年计算,即40-49岁,9秒,50-59岁,8秒,60-69岁,7秒。未达到标准者,说明老化程度偏快,超过正常标准说明老化减缓。(2)屏气时间-评价肺部功能方法:先做数次深呼吸,然后深吸一口气,最大限度屏气,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时间越长越好,记录吸气末到呼气开始的时间。一般以屏气时间在30秒以上为正常,少于20秒可认为呼吸功能不全。(3)运动能力测定-判断心功能1级:体力活动不受限。2级:体力活动心悸、气促。3级:轻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如刷牙、洗脸心悸、气促。4级: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休息时仍有心悸、气促。(4)仰卧起坐--检验腹肌力健康人在1分钟内,仰卧起坐的正常值为成绩25-50次,60岁为15-20次。(4)爬楼梯--检验腿力一步迈两级台阶,能快速登上5层楼,说明健康状况良好;一级一级登上5层楼,没有明显的气喘现象,健康状况不错;如果气喘吁吁,呼吸急促,为较差型;登上3楼就又累又喘,意味着身体虚弱,应到医院进一步查明原因。四、怎样做才能保持健康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繁多,观点不同,说法不一,化繁为简,把握要点,可概括为以下六点:一是保持良好心态,二是营养饮食,三是适量运动,四是作息正常,五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六是早防早治。在这六条中,第一条最为重要,一生保持良好心态才是保持健康的基础,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不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而是由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决定的,俗话说的生在福中不知福,苦中作乐就是这个道理,知足、感恩是快乐的源泉。第二条营养饮食,所谓营养饮食就是“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是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以营养为主而不是以口味为主。第三条是适当运动,不是说运动多了就健康,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生理条件,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果自己吃不准,可请医生帮忙。第四点是作息有常,是说作息要有规律,按时睡,按时起,保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第五条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烟不酒,讲究卫生,自律自治。第六条是没病要预防,有病要早治。
上古时,即无医也无药,那人类是怎样战胜疾病的呢?人类战胜疾病的主要法宝是靠自身的防御系统,而防御系统是随着生存环境的的变化而变化的,与时俱进,其抗病的能力日益强大,功能也越来越完善。人体的防御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皮肤把整个身体包裹起来,粘膜把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全面包裹起来,阻断与外界的接触,防止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内部,称其为第一道防线。皮肤包在身体表面,面积约有1.5到2平方米,广泛分布着汗腺、皮脂腺,24小时不间断的分泌汗液和皮脂,不仅能润滑皮肤、防止干燥、散热和排泄功能,而且还有杀灭细菌的作用。粘膜分布在口腔、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表面,除了具有防止病原体入侵外,根据所在的器官不同,还担负着不同的重要功能。如胃粘膜分泌的粘液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分泌胃酸有杀灭细菌和助消化的作用,分泌的胃蛋白酶有分解蛋白的作用。呼吸道粘膜分泌的IgE抗体有杀菌作用,分泌的粘液有吸附吸入呼吸道的有形物质,并有湿化、加温空气的作用,粘膜表面的纤毛有节律地向口腔方向摆动,把吸入到呼吸道内被粘液粘住的有形物质运动到气管和咽喉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所谓的“痰”。鼻孔前端的鼻毛也有阻挡有形物质吸入肺部的作用,也可认为是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皮肤与粘膜的防御作用可概括为三类: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侵入。2、化学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皮脂、胃酸、唾液等,是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和肠道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抑制作用,以保证正常菌群的平衡。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所谓吞噬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一类细胞的总称,它包括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对体内衰老死亡细胞和外来异物有强大的吞噬和消化能力。中性粒细胞占外周血白总细胞数的50-70%,细胞内含有多种溶菌酶,表面有抗体和补体受体,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与生俱来,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有效阻挡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但对特殊的病原体还需要免疫系统共同参与才能将其歼灭,这个免疫系统称为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在接触到侵入体内的特定的病原体后,经过一番斗争逐渐建立起来的,称为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功能和清除功能。识别功能就是能发现外来入侵者和自身衰老、病变死亡的细胞。清除功能就是在识别后立即将其杀灭、分解代谢,排除到体外,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人体的防御系统是一个结构缜密、功能复杂的工程,各个子系统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对机体进行多层保护,从而保持机体功能正常运转。防御系统就好比一个庞大的作战系统,有指挥官、侦察兵、传令兵、作战部队,特种部队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第一道防线是防御,第二道防线是野战部队,野战部队只要发现有越过第一屏障的敌人就立即加以消灭。如果入侵者不是普通的敌人,有独门绝技,野战部队就对付不了,但会把敌人的信息通过传令兵传给指挥系统,这时指挥系统就调动特种部队,也就是免疫细胞系统,免疫系统的各种免疫细胞就会投入战斗。免疫系统的特点是每次只针对一种病原体,从功能启动到达到最大战斗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间约需2-4周,这也就是有些疾病从发生到好转的时间需要2周以上,好转的时间与机体免疫力达最强的时间有关。病原体被消灭后,人体就获得了对这种病原体的永久的免疫力。所谓永久免疫力,就是如果再次感染这种病原体,机体就能很快杀灭这种病原体,从而把疾病抑制在萌芽状态。其原理是在第一次感染时,具有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会记录下病原体的特殊信号,当再次感染这种病原体时,记忆免疫细胞会立即将病原体的信息通知到免疫系统,于是,整个免疫系统会立即行动起来,速度投入战斗,加上有信息精准,在病原体还没有对机体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就将其消灭了。大家所熟知的麻疹、伤寒、小儿麻痹症、乙型脑炎都是终生免疫性疾病,不会复发,道理就在于此。举个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作为一个兵站是杀灭病原体的堡垒,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病原体一旦通过淋巴结,就可以长趋直入进入到血液中,轻则是菌血症,重则是败血症,甚至是脓毒败血症。消灭病原体分为吞噬、杀死和分解三个步骤。吞噬细胞首先把病原体吞噬至细胞内,细胞内的溶酶体与病原体溶合,溶合体内的溶菌酶数分钟可杀死病原体,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则可在30-60分钟内将菌体分解。如果入侵的病原体被完全消灭,轻者可无任何不适,中者有不适、低热,数天可完全恢复,严重者可有高热、严重不适、恢复时间长。入侵体内的病原体与机体的防御反应就好比是一场战争,可以打胜,也可以打败;可以速战速决,也可以是持久战;可以是小打小闹,也可以是轰轰烈烈。总之战事的结局由敌我双方的力量所决定的。如果把自身的防御能力强弱分为三个等级,自身防御能力强的人,即使感染了病原体,可迅速将病原体杀死,不会发病;自身的抗病能力中等的人,感染了同样的病原体,由于杀灭病原体需一定时间,就会发病,但不严重;自身的防御能力低的人感染同样的病原体,由于防御能力弱,很难战胜病原体,或者防御系统崩溃,不仅会发病,而且病情严重,甚至致命。患病的结局是由自身的抗病能力决定的,是内因,而治疗是非决定因素,是外因,仅起辅助作用。发热是由致热原引起的,病原体的分泌物,被杀死的病原体、死亡的吞噬细胞和被破坏的机体组织都是致热原,如致热原不能去除,机体就会发热,退热药只能短暂降温,体温还会升上去的,适度的发热可提高抗病的能力,促进病情的恢复,一味退热会加重病情并延长恢复时间。抗病能力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呢?一是先天性因素,二是环境因素。有些人很少得病,有些经常发病。反复感冒的人并不是因为病毒只针对他,而是因为其自身免疫力低下,感冒病毒更容易侵袭而已,这才是他频繁感冒的真正原因。先天因素无法改变,环境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如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饮食、作息合理、适量运动、去掉各种不良习惯就可提高抗病能力。希望通过营养补品、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都是不现实的。
一、什么是动脉瘤脑动脉瘤也称为颅内动脉瘤,动脉瘤并不是动脉上长了瘤子,更没有肿瘤细胞,而是动脉壁的局部病变造成动脉壁软弱,在正常的压力下,局部血管壁向外扩大,形成了类似肿瘤外形的一种病变。二、发生的病因 脑动脉瘤形成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考虑有先天性动脉肌层发育不良、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和外伤等原因。 三、分类有哪些 1、按病因分类 (1)先天性动脉瘤:因动脉壁中层的先天性缺陷而形成,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80%左右。(2)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壁破坏而形成。(3)感染性动脉瘤:该类动脉瘤的瘤体小,多见于脑动脉远端末梢,常为多发性。(4)损伤性动脉瘤:较少见,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0.5%。 2、按形态分类(1)粟粒状动脉瘤:大小如粟米,直径小于5mm,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受感染的病人,呈多发性。(2)菱形动脉瘤:多由先天性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3)囊状动脉瘤:多数如黄豆大小,偶见大如核桃,常发生于颅内较大的动脉分叉处。 3、按大小分类(1)微型动脉瘤:直径<2mm。(2)小型动脉瘤:直径2~6mm。(3)中型动脉瘤:直径6~15mm。(4)大型动脉瘤:直径15~25mm。(5)巨大型动脉瘤:直径25mm以上。4、按部位分类 1、大脑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2、大动脉的主要分支: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动脉、颞动脉、胼周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小脑上动脉。 四、有哪些表现 1、脑动脉瘤好发于30~60岁的中年人。 2、脑动脉瘤从发生、发展到破裂出血有一长期缓慢的过程。 3、早期可无任何症状。 4、随着动脉瘤的扩大,当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时,动脉瘤可发生一过性扩张,引发短暂的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甚至意识障碍。 5、如果瘤体扩张至破裂可危及生命,破裂的血管在脑组织内,则形成颅内血肿,称为脑出血;如破裂的动脉瘤位于大脑表面,出血则附在大脑表面,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6、脑出血的典型表现是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瘫痪,双眼向健侧凝视,严重是昏迷,数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高峰。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无肢体瘫痪,可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症状在数分钟过高峰。 五、辅助检查 1、头颅CT:能发现大的动脉瘤,小的动脉瘤不能发现。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确定出血范围、血肿大小和部位,在判断早期出血方面优于头颅MRI,准确率几乎100%。 2、头颅MRI:在诊断动脉瘤方面功能优于CT。3、头颅CTA:通过在血管内注入碘造影剂,使脑血管显影,准确率在80%左右,低于DSA。4、头颅MRA: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属于无创、便捷的检查,但诊断准确率低于CTA和DSA。 5、脑血管数字减影(DSA):需要从上肢或下肢动脉插入导管,注入碘造影剂才能进行。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价格昂贵,但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几乎100%,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6、腰穿查脑脊液:如果剧烈头痛是动脉瘤引起的,腰穿脑脊液常呈血性,镜检可见脑脊液中含大量红细胞。反复腰穿检查,可根据脑脊液内新鲜和陈旧性红细胞的多少,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但颅内压很高时,腰穿要慎重进行,缓慢放液,以免诱发脑疝。六、诊断标准 1、凡是头颅动脉CTA、MRA、脑血管造影任一项检查明确存在脑动脉瘤,均可诊断。2、上述患者若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且行头颅CT或MRI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可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若无明显症状,且头颅CT及MRI未见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诊断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七、治疗原则 1、对于已经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对症治疗,情况允许手术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和夹闭动脉瘤或进行介入治疗。 2、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要示破裂风险的大小而定,风险小的可动态观察动脉瘤的变化,风险大的应当积极行手术治疗,防止破裂出血造成更大的伤害。
靶向治疗,从字面上看,就是有“目标”的治疗,肿瘤是靶子,治疗方法是子弹,靶点标记的清,子弹打的准,治疗效果就好,副作用就小。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周联生根据靶点不同,靶向治疗分为:局灶靶向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局灶靶向治疗的靶子是肿瘤包块,“炮弹”打的是肿瘤本身。分子靶向治疗的靶子是肿瘤细胞上的某个分子或基因片段,打的是肿瘤上的某一要点,俗称生物导弹,不影响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没有副作用。一、局灶靶向治疗可分为消融治疗、放射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内照射治疗、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局部药物注射治疗。1、氩氦刀氩氦刀是一种消融治疗,氩氦超冷刀能同时兼有把组织快速降至零下150度、介入热疗、200度大温差逆转和免疫增强等多重效能,优于单纯高热或单纯冷冻治疗,杀灭癌细胞效果更好。 该技术属纯物理治疗,能彻底摧毁肿瘤,疗效确切、不导致癌细胞扩散、治疗过程微创无痛苦、恢复快、不损伤正常组织。与放化疗不同,氩氦超冷刀治疗无毒副作用,还可以有效地调控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远期生存率显著提高,而且费用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它是继射频消融治疗,微波,激光,超声聚集刀,伽玛刀等之后发展起来的肿瘤治疗高新技术。在治疗肺癌、肝癌、乳腺癌、肾肿瘤等实体肿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代表世界肿瘤治疗先进水平。氩氦超冷刀适用于早期、中期和晚期各期实体肿瘤的治疗,尤其是那些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患者或因年龄大身体虚弱和不愿做手术的患者。2、射频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WA)射频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WA)是借助超声或CT引导,将电极针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发射器或微波发射器,将电能或微波转化为热能,使局部温度达到90-120度,使肿瘤细胞热凝固坏死。3、激光消融治疗(ILT)激光消融治疗(ILT)是以光学或接近红外线波长的高能量光束在组织内散射而转变成热,烧死肿瘤细胞。4、精确靶向外放射治疗技术 如x-刀、r-刀、射波刀,三者均是通过聚焦的射线杀灭肿瘤细胞,只是射线不同,聚焦的精确程度不同而已。5、放射性粒子植入间质内照射治疗临床应用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有125I和103Pd,二者分别代表着低剂量率和中剂量率辐射,操作过程要求在影像指导下,将放射性粒子一次性植入到肿瘤组织内,通过放射线缓慢杀死肿瘤细胞。6、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恶性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是在X线设备的监视下,将抗肿瘤药物和(或)栓塞剂经导管注入肿瘤营养动脉,对肿瘤进行治疗。随着医疗器械的进步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疗效逐步提高。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技术,例如小肝癌经皮酒精注射,经皮肝穿刺注射碘化油加化疗药物治疗肝脏肿瘤,复发或残留病灶行无水酒精、乙酸、热盐水注射都在临床常规开展,费用低廉,效果显著。二、分子靶向治疗 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性质,将分子靶向治疗常用药物介绍如下:1、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如吉非替尼(易瑞沙)、埃罗替尼、ZD1839、OSI-774、Glivec (格列卫)。2、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Erbitux);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 Herceptin)。3、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如克唑替尼(Crizotinib,Xalkori)。4、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如bevacizumab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等。5、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和达沙替尼(Dasatinib)。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Avastin)。7、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8.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9、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10、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11.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分子靶向治疗,根据治疗的部位的靶点不同,又将其分为二大类:肿瘤细胞靶向治疗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出的相应的靶向药物,将药物注入体内,靶向药物会像远程导弹一样,选择性找到致癌位点,并与其相结合,通过干扰癌症生长,使肿瘤细胞死亡。相比较于化疗,靶向治疗能够更加精准地消灭肿瘤,而且作用时间持久,副作用更小。 一般情况下,分子靶向治疗主要应用于对手术、放疗、化疗等不敏感的患者、或者经过上述治疗肿瘤仍然进展的患者、晚期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年老、体弱的患者、惧怕手术、化疗的患者。 分子靶向治疗的时间不像化疗,没有明确的疗程限制,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具体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由临床医生进行评估之后确定。分子靶向药物副作用轻微,但少数靶向药物有升高血压、腹泻、手足综合征等副作用。 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处于发展期,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疗效的预测问题,分子靶向药物的耐药性问题,相信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作用机制将会进一步阐明,药物应用的个体化,疗效将会进一步提高中。
一、概述生物免疫疗法是肿瘤生物激活免疫疗法的简称,生物免疫疗法包括细胞因子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抗体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然后回输到病人体内,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生物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二、机理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识别,二是清除。所谓识别功能就是能识别入侵机体的异常物质、病原微生物和机体内的衰老、病变细胞。所谓的清除功能就是能把识别的异已排除体外。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就不会发生感染和肿瘤等疾病,即便有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也会被立即消灭,自身的老化细胞、自身细胞复制时产生的异型细胞、癌变的细胞也会被立即清除。实际上,我们的机体每天都会有致病微生物侵入、衰老的细胞、细胞复制时产生的不合格产品和癌变的细胞,但由于受到强大免疫系统的保护,会将侵入的微生物杀死,将变异的细胞清除,所以才不会发生感染和生长肿瘤。反过来,如果发生了感染和肿瘤则说明免疫系统出了问题。生物免疫疗法就是应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使出了问题的免疫系统恢复其正常功能,从而正常发挥原来的作用。具体方法是先从患者血液中采集免疫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和扩增等一系列办法,使失能的免疫细胞恢复原有的能力,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三、流程1、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身一定量的外周单核细胞。2、在GMP实验室里,分离单个核细胞置于培养瓶中,加入培养液和细胞因子,刺激细胞活化增值。3、经过7-14天细胞培养,细胞数增至原有数量的几百到上千倍,免疫杀伤能力增加20-100倍。4、采血后的第7-14天,开始回输DC、CIK细胞。5、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有效杀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四、适用范围 1、实体肿瘤,包括恶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卵巢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肺癌、喉癌、鼻咽癌、胰腺癌、肝癌、胃癌等实体瘤。 2、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B淋巴瘤和白血病。 3、手术后防止复发五、适应症 1、早期肿瘤:将肿瘤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 2、术后辅助治疗:清除残余肿瘤细胞,防转移。 3、联合治疗:联合手术、放疗、化疗,减少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4、高龄、病重患者:对不能承受手术、放疗、化疗的高龄和病情危重者。 5、晚期肿瘤:生物治疗能延长生存时间,提升生命质量。 六、禁忌症: 1、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2、心功能衰竭者:IV级以上。 3、肝脏:达到国内肝功能分级C级以上。4、肾病:严重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 5、肺:严重呼吸衰竭。 6、脑、脑转移并伴意识障碍者。 7、肝脏移植者。 8、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9、不可控制的感染性疾病。10、对本治疗中所用生物试剂过敏者。 11、T细胞淋巴癌。七、副作用: 1、体外人为增生的免疫细胞,如果实验室环节操控不好,会增加感染和细胞变异的风险。体外培养的细胞有污染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生物免疫疗法可能会出现低热、寒战、皮肤潮红、肌痛、关节痛、皮疹等不良反应。 3、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在回输人体之后,有可能会发生自身免疫细胞的排斥反应。 八、优势1、可有效清除手术、放化疗后残余的癌细胞及微小病灶,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2、可增强放疗的敏感性,减少放疗毒副作用;抵抗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的效。3、由于生物治疗具有免疫调节和体细胞修复作用,可使放疗症状减轻或消失,如皮肤有光泽、黑斑淡化、静脉曲张消失、停止脱发并生长、白发变黑发等"年轻化"表现,精神状态和体力亦有明显恢复等现象,从而大大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4、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癌细胞复发、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能缓解其临床症状,是身体免疫系统恢复平衡,一部分患者出现瘤体缩小甚至消失或长期带瘤生存;而对于放化疗无效的患者,或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同样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九、前景生物免疫疗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进行了大量研究。该疗法历经NK、γδT、CD3AK、DC-CIK、LAK、TIL、CIK、、EAAL等发展阶段,其整体有效率逐步提高,副反应逐渐改善。相比较于化疗和放射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具有特异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理论上来说,每一位肿瘤病人都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并且早期病人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受到肿瘤的严重影响,对免疫治疗的应答较好,疗效相对也会好些。 需要指出的是,细胞免疫疗法并不是所谓"最佳"治疗方式,而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具有其他疗法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之中,应当提倡综合、立体的治疗方针,希望肿瘤患者及家属不要被一些夸大的宣传所误导,走入治疗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