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和老师交谈关于孩子的情况 如果老师常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家长最好不要回避交流,否则老师会误认为您不够重视。1 交流时要让老师感觉我们内心的感谢,孩子自控能力不足需要老师格外的关照,也给老师增添了不少麻烦。 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甚至多于在家中,换句话说,孩子的不良行为给老师带来的麻烦不少于家长,更何况老师要照顾这么多学生。对老师付出的劳动一定要心怀感激和尊重,千万不能因为老师屡次对孩子的批评而厌烦、愤怒,甚至迁怒于老师。与所有其他人一样,老师也渴望得到承认和感谢。家长不要觉得批评我的孩子其实就是在批评我,而是要秉着积极、解决和承担问题的态度和老师沟通,一起想办法。除非老师要求,否则不要让孩子站在边上听你们的谈话。 表达您对老师反映情况的重视,会配合落实老师的建议,一次谈话最好针对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不要让老师感到太复杂,不要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提过的事情就尽量不要再重复,且每次的时间不要太长,交谈频率不要太频繁,每月1-2次为宜。 注意交谈的重点 我们应该让老师知道孩子优点和缺点,而当我们在谈孩子有问题时,重点也要放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可以如何解决上。例如家长知道怎么做对安抚孩子或鼓励孩子有用,就可以告诉老师作为参考。总之,初次交谈努力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坦诚、积极配合、勇于担当”的家长。 与老师交流的重点围绕孩子的现状,进步与退步都与自身对比,适时地透露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孩子在社交技巧方面的表现,应该是经常讨论的话题,由于班级像一个小社会,学校让孩子从和同龄人的日常交流中开始学会掌握社会技能,这点是家庭教育无法做到的,而社交方面的表现也是家长很难直接观察到的,这时老师的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 带着具体的问题和关注点去和老师交谈。家长最普遍问老师的问题就是“我的孩子最近表现如何?”,其实对于这么“泛泛而问”的问题,老师只能“泛泛而答”,可能就是“和以前差不多,稍微有点进步,没有以前认真”,这其实对家长教育孩子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如果把问题具体到“现在上数学课小动作少了点吗?“早上做广播操守纪律点了吗?”这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会更有意义。 家长是否要主动将孩子的就诊情况告诉老师?我觉得应该视情况而定,如果孩子主要存在是注意力缺陷,而多动、冲动、守纪律方面并没有很大问题,老师没有发现,那么家长不必要主动和老师讲孩子的就诊细节,如果老师提起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只需要告诉他,已经带孩子就诊,并在医师指导下积极治疗干预,请老师关注孩子这方面的变化。如果孩子存在多动、冲动的表现,那上课很可能会影响其他孩子,破坏课堂纪律,那么家长应该主动告诉老师,并告诉老师自己的预期目标(千万不要太高),同时告诉老师,多动症发病率在百分之六左右,并且自己很积极地在医师指导下治疗干预,希望能获得老师的帮助,座位离老师近一点,多提醒,多邀请孩子回答一些能够达得上来的问题等等有利于调整孩子的分心走神,改善注意力。
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智商的作用往往只占小部分,情绪智商在其中起到更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智商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与技巧,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了解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有效管理情绪、自我激励、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情绪智商的功能在于,成就自己的同时幸福、平和、快乐地生活。儿童带着家庭的心理烙印成长,亲子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奠定的是强大心理功能的基石,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理健康资源。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在高度重视学业成就的当今,家长该如何兼顾到更全面的学习目标与能力培养:人生态度价值观、适应与耐受挫折能力、沟通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我把这些能力的综合形容为一个平衡轮,它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路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今天的话题是情绪能力的培养,先讨论怎样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懂自己的情绪。孩子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是喜、怒、哀、惧,在社会化人际互动中,从家长、老师等重要他人的评价反馈中,逐步产生复杂的认知情绪,即与认知相关的社会化情绪如:自豪、羞愧、委屈、伤心、激动、满足、内疚、难堪……一些高级认知情绪是在体验中学习到的如:轻视、失望、厌恶、妒忌、沮丧等等,当这些复杂情绪出现时孩子是不知道的,只是感到不舒服或是紧张、害怕,他们并不能识别,并不能很好地懂自己为什么这么难受。我们会习惯地区别情绪的“好与坏”,如愤怒是‘坏情绪’,会让人变得冲动失控。”恐惧也是“不好的情绪”会让感觉你是胆小的,委屈懊恼时哭哭啼啼更会被界定为“懦弱”难接受。但实际上,情绪是没有“好或坏”、“对或错”的。所有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暴怒、嫉妒、痛恨、沮丧等等。而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情绪,也有它们的价值。有时情绪可能是一种“警告信号”,比如恶心感能促使你尽快回避或是摆脱潜在的危害。如果你抗拒你的情绪,你也就无法从感知情绪中获得提示,及时调整与转化。不论正面或负面都具有独特的功能的,对负面情绪及时正性转化,将成为积极的心理能量,反之,负面、消极的情绪越不被识别、长期压抑无法释放,蓄积越深,一旦爆发危害性越大,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6年级的学生,考试回来很难过地哭泣,妈妈问怎么了?孩子说:语文可能考砸了?!妈妈说我帮你去问问老师看到底怎么样?老师反馈说考得很好,最后结果出来了分数是全区第一名!妈妈说:你看你,有什么好哭的,你考的很好,应该高兴庆祝一下……进入初中后孩子考试前后都会出现明显的紧张,害怕考砸,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入睡困难、头晕、胸闷、乏力、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成绩的下降有反过来又加重对考试的害怕和全身的紧张症状。从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常见的做法:否认感受,有什么好哭的?!也就是说你的感受不必要,用考试结果是好的一笔勾销孩子内心体验到的紧张与恐惧,转移注意力回避痛苦感受,用庆祝一下吃顿大餐做安抚。在第一时刻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情感支持。没有能力积极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无意地采取回避、否认的态度。孩子发出的SOS信号没有被妈妈接收到,可谓错失良机。久而久之孩子会跟着学会了否认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不明白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自我怀疑:“我有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我不够…….?”同时对表达情感的需求降低。由于他们很少表露需求,与家长情感交流渐渐减少,家长很难了解到他们想法,甚至可能关闭内心亲子关系渐行渐远。不熟悉自己情绪和情绪间细微的不同,未经处理的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负面能量积累在身体里,会引起明显的躯体症状:头痛、头晕、腹痛、恶心、胸闷、睡眠困难、专注力下降等等。有部分孩子在压力无助的境遇下不知不觉依赖不健康的方式回避现实痛苦如电子游戏成瘾。在成长过程中,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会首先关心孩子的心情:帮孩子识别并表达自己的莫名的紧张不安与恐惧。家长及时的情绪关怀会促进孩子发展出自我关怀的能力,更多地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负面情绪。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推测他人的需求,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虽然能意识到他人情绪低落,却不知道该怎么让别人好起来。就像这为妈妈,也许从小情绪没有被接纳、被重视,很难有能力接纳和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在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识别他人的情绪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才有机会获得有效管理情绪、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情绪的产生并不遵循逻辑,有时会让人觉得情绪来得莫名其妙,为了回避这种不可控、不可预测的情绪变化,人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实际上,如果你努力地找,总能找到情绪产生的缘由。既然情绪的产生有背后的缘由,那么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提升人们的情绪管理能力。首先,训练识别情绪。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当下的情感体验到是什么,是快乐、悲伤、还是愧疚、懊恼、沮丧、委屈、自责。试着学习更多的用来表达情绪的词汇,与当前的情绪挂钩。接着是无条件接受。用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孩子的情感。不要对情绪标签对错、好坏、应该不应该。不要说:“你现在的情绪不好”而要诱导性的问:“你现在感受怎么样?你身体是什么感觉?如果情绪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家长此刻是帮助者的角色,助人的先提条件就是接纳,营照接纳的环境,鼓励倾述,把打断降到最低,欢迎情绪出来,好好地接待它,学会与孩子的负面情绪相处,带着成长的心态去陪伴,停留在痛苦的情绪里,去感受它,探索到负面情绪背后深层的想法。负性情绪只有在被允许的前提下、宣泄、释放才彻底,帮助孩子表达,点到体验到情绪,如: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心情,是沮丧,我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有与你一样的感受……孩子懂得自己的情绪是建立在大人共情性的安抚与表达的基础上。敏感地觉察孩子的情感体验,在什么样的境遇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个因素会此相关?重视潜抑在情绪下的认知与想法,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缘由,可以追溯上一次有类似情绪时,是什么情境。不断的探索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的理解自己,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及很好地控制情绪,而非被情绪控制。为良好地管理情绪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本文系李荣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家庭环境中,亲子互动的过程中抓住下述环节,对孩子语言发育会有积极的影响,以达到提升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倾听靠近孩子,关注地看着他,等待孩子给你发出某个信息(例如:伸手、指、看、发出特殊声音等),你猜测一下他正在努力想表达内容是什么,试着帮孩子说出来:使用简短的句子说出他的想要表达的信息,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拉你的手,想要你给他开门,你就说:“开门,要开门!”模仿声音模仿:通过模仿保持持续有效互动,当孩子自发乱语,发出咿咿呀呀等声音时,靠近孩子,模仿他的发声,你来我往,维持发声交流。动作模仿:如当你的孩子敲玩具鼓的时候,进行轮流,你也敲鼓。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吹泡泡的时候,说:“噗……”,那么你也说:“噗……”,同时蹲下来,靠近孩子,与他目光对视。如果孩子在地板上来回推小汽车,那么你也做相同的动作,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配音动作在日常活动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语句,你的孩子将会体验到熟悉而重复的词汇,这些词汇每天都会发生。例如,早晨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说穿裤子、衬衫、袜子等。当你给孩子洗手的时候,你可以说点什么,例如“打开水龙头”、“水好暖和”、“用香皂洗手”、“用毛巾擦肚子”。需要注意的是在说完之后,等待,给孩子一个使用动作、声音、肢体语言等进行沟通的机会。在每天相同的情境中,当你的孩子听到熟悉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语言的意义。肢体语言被认为是学习说话的“桥梁”。为你的孩子提供一个机会,让孩子能够发送特定信息,让大人明白他喜欢什么。如:拿出两个东西(如苹果和香蕉),先给孩子看一样东西(如苹果),并说出它的名称 ,然后给孩子看第二件东西(如香蕉),再问“你想要苹果,还是香蕉?”,你说“苹果”的时候,手里拿着苹果;而说“香蕉”的时候,手里拿着香蕉。你的孩子将会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发送信息,让你知道他想要什么。只要孩子让你知道他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们。这使得孩子体验沟通的力量。保持目光交流在和你孩子玩的时候,低下身体,这样你处于孩子的身体水平,面对面,或孩子坐在高脚椅子上,与孩子面对面而坐。保持目光交流。孩子在地板上玩的时候,坐或躺在地板上。 在这种方式中,你的孩子能够更佳地看着你,更好地听你说,你们两个人之间的关联将更加紧密。少提问多陈述当你给孩子信息,而不是向他们提问,孩子能够学会更多。尽量减少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而是使用陈述句(说描述)。描述在日常生活中让你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你的孩子正在捏橡皮泥,不是问:“你正在做什么?”而是描述他正在做什么,如:“哦,你在捏橡皮泥。”你的孩子看某本书里老虎的图片,不是问:“那是什么?”你可以描述:“那是老虎。”总之将孩子想表达的信息翻译出来,说给他听,耐心等待,给孩子一个交互沟通的机会,使用“有趣”的词语,激发孩子模仿的兴趣;模仿你孩子的声音和动作;日常活动中使用相同的词汇和孩子说话;使用肢体语言、动作和演示;为孩子提供一个机会,要面对面;少提问题,直接陈述性表达。
爸爸带宝宝做的游戏: 前庭觉 1、前翻滚(5分钟,前庭)床上、软垫上 2、宝宝飞(5~10分钟,前庭):搂着宝宝胸部,让宝宝向前/向后“飞”,使其沉浸在一种舒适飞翔的感觉中。 3、忽上忽下(5~10分钟,感受空间变化)水平抱着宝宝上下移动、倒提轻晃2次。非常害怕就暂停。 4、左转右转(5分钟,平衡感)抱着宝宝左转2圈右转2圈,速度要慢。暂停,待他看你后再继续。 5、袋鼠跳(5分钟,前庭、重心)站袋内跳 6、钻山洞(10分钟,肢体灵活、手眼协调)蹲/爬着钻过桌子/长凳/,反复钻不碰头 7、打滑梯(10分钟,预防眼酸、看书跳字丢字)宝宝坐滑板上在30°的斜坡上滑下去或趴着头朝下滑,反复 8、拉马车(10分钟,平衡力、空间判断力、预防紧张焦虑)家长用绳拖大竹篮转圈/直线,宝宝坐/蹲竹篮里 9、模仿秀(10分钟,防止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带着宝宝一起在地毯上学动物爬并抬头、学动物叫。 10、跷跷板(10分钟,手脚协调)20次暂停,看你后继续 11、踢皮球(10分钟,手眼协调)站/躺着抬脚踢球 12、运乒乓球(10分钟,手部控制和平衡力)两盒子里装2色乒乓球各10个,宝宝用汤勺舀着球来回运送 13、灌篮高手(10分钟,手眼协调)圆桶、沙袋、皮球,站在1.5~3米远,投篮进桶 本体觉 14、螃蟹先生(5分钟,前庭和中枢神经的协调)头顶毽子学螃蟹样半蹲着横着走。 15、抓东西(10分钟,手眼协调)玩具商栓绳吊到孩子够得着的高度,让孩子跳起来去抓。 16、捉手指(10分钟,反应控制力)大纸箱两端挖洞,家长和小孩把手伸进去传递物品玩具,宝宝猜出形状名称后给他 17、捉迷藏(10分钟,空间判断)毛巾遮住宝宝眼睛后寻声音去抓你,家长先示范一遍,不远离、注意无尖锐物碰撞 18、走数字(10分钟,操作能力)大数字软垫,家长发口令,报数字走上哪个数字软垫,先示范一遍,反复练习 19、丢沙包(10分钟,协调)沙包丢进桶内,逐渐拉远距离 20、青蛙跳(10分钟,重心及平衡),在平地上10~20厘米的平行线之间来回双手举过头顶蹲着跳,先示范一遍 21、蹦羊角球(5分钟,肢体灵活平衡)家长带动一起蹦 22、当画笔(10分钟,运动企划能力)大画布平铺地上,和宝宝一起手沾安全颜料,任意涂、抓、抹 23、拳击手(10分钟,手眼协调)一起击打沙袋锻炼身体 24、看不见(10分钟,控制及平衡力)抱大玩具挡住视线,在空平地上上往返走2~3米,直线或曲线 25、抢座位(10分钟,反应力)家长发口令后和宝宝抢椅子 26、转呼啦圈(身体协调) 25、跳绳游戏(运动企划能力) 触觉 27、打水仗(10分钟,触觉)用喷水枪玩打水仗 28、冲冲冲(5分钟,冷热触觉)喷淋头冲宝宝身体各部位 29、跑气的球或气筒(10分钟,触觉适应力)用气流冲击宝宝脸上、手心、脚心等身体部位 视听统合 30、视觉注视、视觉追踪(5分钟/次,1天2次,视觉分辨、视线移动、专注力)各类小吃轮换放家长眼前,待宝宝看着你眼睛后,左右移动一下小吃后再给他吃。 31、钓瓶游戏(5分钟,注意力、手眼协调)30cm长木棍上栓30cm长细绳,绳头栓4cm小木棒,离宝宝50cm处放几个空矿泉水瓶去盖子,家长示范教宝宝钓起树立的瓶子 32、贴图画(10分钟,视知觉)在书桌上一起玩贴图游戏 33、走迷宫(10分钟,反应及视知觉)用铅笔走迷宫图片 34、七巧板(10分钟,逻辑思维)一起用七巧板摆图案玩 35、谁来了(5分钟,记忆听觉)家长到家就喊“我回来了”,另一陪着宝宝的家长就问宝宝“谁回来了?”起先可告知 精细动作 36、打绳结(10分钟,手眼协调)穿线玩具穿一个打一个结 37、拧螺丝(10分钟,拧)一起玩玩塑料、木质螺丝玩具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李荣主任医师多动症的正式学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指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期,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ADHD是一种与发育相关的行为障碍,患病率一般报道为5%-7%,为导致儿童青少年学业困难和继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既要学会早发现、早干预,又要避免烂贴标签至关重要。如何区别ADHD与儿童调皮好动行为?ADHD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ADHD?一直是家长关心的话题,首先让我们从医学的角度去认识ADHD:ADHD主要包括了三大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行为。注意缺陷:对学龄儿童而言注意力不集中直接影响听课、作业和学习成绩。上课时不能专心,易受干扰而分心或不自觉地走神,断断续续地跟着老师的讲解。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频繁地变换注意对象,不断地以喝水、吃东西、小便等理由中断,作业时间明显延长或不能及时完成。不愿启动需要较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任务,如写作业,经常有意回避,好拖就拖。不注意细节,考试、作业时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错。常常丢三落四,遗失自己的物品或好忘事。做事也常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活动过度: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增多,不适当地奔跑、小动作不断,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严重时离开座位。话多、喧闹、惹事,常影响课堂纪律。随着年龄增大多动症状会逐渐减轻。(部分学龄儿童外表没有明显多动行为,但存在明显的注意力缺陷仍可诊断ADHD注意缺陷型)。好冲动:情绪常常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一点小事而不耐烦、发脾气或哭闹,甚至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缺乏耐心不能按序排队,回答问题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插嘴、打扰他人。学习成绩的特点:2-3年级后学习成绩逐渐下滑或波动较大。老师和家长的感觉是孩子人是聪明的,但平时学习成绩总是发挥不出真正的潜能。这部分孩子绝大多数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低下或波动较大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多数人在听到ADHD综合征的症状后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好像孩子有其中一些表现,他/她就是ADHD吗?”ADHD综合征与小孩调皮好动如何区别?多动、分心走神这些症状在儿童青少年中经常出现,尤其在过度疲劳、压力大时。其实符合不符合ADHD诊断本质的区别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即这些症状对他们学习生活影响严重程度如何,以及这些损害是暂时的还是持续很长时间,有没有对儿童社会功能造成损害。孩子的好动与ADHD区别在于以下几点:1、是否能区分场合:ADHD的多动常不能区分场合,与发育年龄不相称。表现为多场合、持续的、过度的、难以控制的多动,比如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等;好动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2、有无目的性:ADHD的多动是无目的、杂乱的,做事往往有始无终,常常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换另一件事情。而好动儿童具有较好的坚持力,他们的活动常具有一定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3、伙伴关系:ADHD孩子往往伙伴关系不好,常常说“他们不和我玩”。而好动儿童的伙伴关系一般较好。4、符合ADHD诊断的孩子往往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长期在学习生活上达不到社会化标准,对挫折和紧张事件难于克服,持续处在负性不良互动中导致亲子冲突增加、关系紧张,形成依赖-对抗的行为互动模式。同时长期被批评、被责怪,挫败体验积累导致孩子不自信、回避退缩,抱怨,甚至厌学。有关ADHD的病因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国内外权威研究认为ADHD是由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互相作用造成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母孕期感染、吸烟、饮酒、接触有毒物质、营养不良,胎儿宫内缺氧、低出生体重,婴儿期颅内感染或脑外伤均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增高患病风险。 家庭环境不和睦,儿童常处于紧张、压抑、恐惧的精神状态中;不当的教育方式如简单粗暴、过度放任或过度保护均有可能成为多动症的诱发因素。 其他相关因素:儿童体内血铅水平过高可能和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关;与睡眠障碍相关的疾病如腺样体肥大导致上气道部分堵塞,睡眠中慢性缺氧同样可以是注意力缺陷的原因。导致ADHD的病因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相应治疗方案也要全面评估孩子的个体情况因人而异来确定恰当的个体化治疗目标。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症状典型,程度重,功能损害较为明显的话,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同时辅助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在改善注意力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冲动行为、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是ADHD治疗的主要方法。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与监测下合理应用。 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心理功能损害不明显,在评估他多方面的情况后,也可先进行规范的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儿童的行为矫治和父母管理效能训练。儿童的行为矫治重在辅导儿童自我觉察、自我指导的能力,逐步建立自控能力;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移情训练:认识情绪,调节情绪,从他人角度去思考,减少敌对,转化不良情绪;沟通技巧训练,学会倾听,培养替代行为,提高社交技巧等。父母管理效能训练,在家庭环境如何应答儿童问题行为,识别负性互动,如一味批评、指责、惩罚,启动新的循环,从相对容易的目标开始,帮助达成,让儿童体验自我效能感,循序渐进地增强儿童有效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促成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 获得老师和学校的支持:与老师建立联系卡,以得到学校的合作,可让孩子坐在课室的前排,靠近教师的位置,使教师能够经常注意到儿童减少分心。老师应理解到这些孩子特别好动的特性,尽量安排其多参加课间活动,使他们过剩的精力能有释放的机会。
阿斯伯格综合征(英文简称AS)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归类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英文简称ASD),其特征是社会性沟通和人际互动有障碍,并伴有狭窄的兴趣、重复的行为以及感官方面的问题。奥地利儿科医生汉斯·阿斯伯格在1944年首次描述了阿斯伯格综合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给家长和老师的感觉是,自我中心、行为幼稚、注意分散、多动、情绪波动、聪明奇怪。人际交往中常不知道如何开始交流,维持话题,常不理解他人的情感,不会揣摩别人的需要、想法和愿望,缺乏交往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很自然地加入到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从4岁--7岁时,家长以及老师就会发现,孩子似乎行为比较幼稚、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注意力往往很不集中,非常兴奋和多动;做事我行我素、“自我中心”,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往往置若罔闻,在幼儿园以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时甚至会在上课的时候走出教室;孩子情绪比较波动,有时难于控制;非常不善于和小朋友交流,部分孩子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融不进同伴中很苦恼。具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儿童(大多数是男孩)并无明显的语言发育落后,其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超常,少数具有很强的机械记忆能力,有某些方面的超常天赋和特别之处,他们的“特殊的爱好”往往表现于对数字的记忆,以及对某些学科知识的强烈兴趣,比如生物、数学、历史、地理、交通工具等,有时可以给人们以一个记忆力过人甚至在某一领域内堪称博学的印象。如果教育得法,他们又能专心致志地投身所感兴趣的事情,孩子将来可能会很有成就。ASD与多动症儿童的区别1、AS孩子其实有注意力很集中的时候,他们常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不包括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例如火车时刻表、历史事件、恐龙进化等;2、AS孩子可能有令人惊奇的记忆力,特别是在认字、背诗等机械记忆方面;3、AS孩子也许学习成绩整体不是很好,但是却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例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很深入的了解(或具有这种潜能);4、AS孩子和小朋友常常有冲突,但是他们内心却是愿意交流和沟通的,只是因为缺乏交流技巧,使交流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孩子因此会变得孤独和情绪波动;5、AS孩子可能对很多日常的隐喻、笑话、讽刺等语境缺乏领悟能力,但是总体来说,他们的智力是正常的;6、AS孩子有时说话似乎缺乏逻辑,对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不是特别在意,但是孩子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能够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语言,但是语言往往表现为以叙述性或单向的语言为主,较少互动性、分享性或交流性语言;7、AS孩子行为往往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难于转弯,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8、AS孩子往往课堂纪律较差,但是他(她)们对于自己认同的规则却是最好的遵守者,甚至给人一种完美主义者的印象。9、在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差,遇到挫折后表现出大发脾气的情况也比较多见。10、此外,这些孩子大部分还存在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比较讨厌书写的作业,孩子可以口若悬河般地说出某件事情,但是却不能将他(她)所说的写在作业本上。上述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尽相同,程度也各不一样。总体来说,这些孩子给家长和老师的感觉是:自我中心、行为幼稚、注意分散、情绪波动、聪明奇怪。目前,没有任何针对病因学的治疗方法,药物只有辅助作用,主要是减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者改善多动行为和抽动障碍等。针对孩子的社会交往、实用语言的运用以及行为的控制,需要辅助行为训练帮助孩子较好地融入其他儿童的“社交圈子”,学习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行为规则。对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的教育,需遵循的原则:(一)理解和包容孩子行为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参加相关的家长培训项目;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建立起密切联系,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各自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明确的是他们的问题行为不是有意调皮捣蛋、不是智力落后、也不是家长老师教育失误,不是“欠揍”,与溺爱关系也不大,而是他们脑功能天生的特别,带着明显的问题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天生禀赋,这是我们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接着,我们要学会包容孩子,尤其是一些琐碎的问题行为,家长必须坚决杜绝用打骂的管教方法,有时打骂可以立即奏效,但从长远看,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会导致孩子的退缩、焦虑、抑郁、攻击等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二)问题行为的矫正家长或老师可以用“ABCDE法”记录孩子的问题行为,其中A是指异常行为的原因,B是行为表现,C是行为的后果,D是我们对该行为处理的方法,E是我们处理措施的效果;可以通过对孩子问题行为的“角色扮演游戏”、“问题行为(录象)分析”或“正确行为示范表演”等形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教育孩子人际交流技巧,减少孩子在学校的外向性破坏行为;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及时恰当奖励和对问题行为的温和与恰当的惩罚(不包括打骂)可以明显改变孩子的在校表现;家长和老师在发出指令时,给予AS儿童更多的“选择权”、或更多一点商量的口吻可以明显缓解孩子的对立违拗状态,同时使孩子变得更加灵活而不固执和刻板;在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程序化(每日按照比较固定的步骤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可以显著减少孩子的情绪紊乱;必要时的药物干预也可以明显改善孩子注意力分散多动兴奋暴躁的症状。(三)特殊能力的发现和培养AS孩子潜在的特别能力的发现通常依靠家长敏锐的观察和平静的心态,家长创造条件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游戏活动中去,并在大量的阅读、游戏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和培养。有众多证据表明,很多AS人士成年后从事的职业往往就是与儿时的特别能力有关的工作,并且可以非常优秀。因此我们对孩子的特殊能力给予一定的关注,并适当培养,然而更重要的是,将孩子的特别能力拓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去,以点带面,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上都可以获益。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技能发育障碍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生率近十分之一,即每10个小学生中就有1个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技能发育落后。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阅读、书写、口语表达或写作、计算等相关的学习技能获得过程产生明显困难,导致学业失败,这种某一特定学习技能不足的现象,称之为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有哪些表现? 1.特定阅读障碍 主要特征为词、字的识别及阅读理解明显的发育障碍,并不能以智力障碍,教育不当来解释,也不是视觉、听力障碍的结果。具体表现如下:朗读时漏字、加字,错字连连,前后字念颠倒,朗读停顿多,缺乏抑扬顿挫,对朗读内容一知半解,不能从所读的资料中得出结论或推理。阅读障碍还表现为:音调念错,念相似结构的音(“狐”念“孤”),念相似意思的音(“出”念“进”),镜象处理现象如“海上”为“上海”,易用手指指点逐字阅读。 2.特定书写障碍 主要特征是拼写技能显著受损,写字常多一笔、缺一划,部首张冠李戴,对文字记忆差,字认识但默不出来。有明显的文字符号镜象处理现象,如把p视为q,b为d,m为w,wm为mw,6为9,“部”为“陪”。同样不能完全归因于智龄低,视力问题或教育不当等。 3.特定计算技能障碍 计算困难表现如下:不能理解数学术语或辨认数字符号,难以理解哪些数字与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有关,难以将数字正确排序或在运算中插入小数点或符号,突出表现是常忘记计算过程中的进位与借位,直式计算排位错误,抄错或抄漏题,数字顺序颠倒,数字记忆不良,从而导致数量概念困难和应用题计算困难。 “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实际上是一个总称,它描述了特定类型的学习障碍,学习困难的表现因人而异,例如,一个学生可能有特定的读、写方面的麻烦,影响阅读和写作。另一名学生可能可能仅仅是计算困难。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对儿童学习影响的特点? 学习技能受损的程度往往是显著而严重的,学习成绩明显受到影响;在家和(或)在学校加强帮助并不能很快矫正孩子的学习困难;孩子的学业成就与智力水平不平行,学校成绩明显低于智力水平所应达到的水平; 学习技能的损害必须具有发育性,一般在发育的早期就已存在,表现出行为能力跟同龄人比较发育偏慢,最常见的是语言发育、运动协调和手-眼协调能力。常常不是在受教育过程中才出现。学习技能的损害不能以任何外在因素(如没有合适的学习机会,不充分教育等)解释,也不能以未矫正的视觉、听觉障碍神经系统障碍解释。 接近50%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儿童同时合并有注意力不足、多动、情绪不稳定、学校适应问题。重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医学研究证实学习技能的损害并非单纯的智力问题,而是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所致,儿童发育内在因素所引起;面对孩子的学习困境,一味责骂和惩罚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孩子对学习任务的抵触与恐惧。只有用科学的理念去解读孩子的学习技能困难,才能找到行为干预的突破口,帮助孩子冲破学习的困境。首先,减轻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对孩子今后学习的影响,重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如果不及早发现和治疗,问题可以有一个“滚雪球”效应。从一、二年级开始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一点点积累,进入三、四年级后成绩退步越来越明显。如何早期发现孩子是否存在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家长须留意观察的与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相关的行为表现,包括以下特征: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理解和听从指令困难,常记不住别人嘱咐的事情。对感兴趣的事情记忆能力强,而对读、写、算记忆力弱。区分左右方位反应慢,顺序认知障碍,易出现视觉认知不良,判断空间方,远近、长短、大小、高低、方向以及图形等的困难。精细动作协调困难,不善完成像系鞋带这样的任务,执笔姿势不当,常用力太重或太轻,写的字常大小不一、常超出格子。动作协调不良,常打翻东西,弄脏衣物,运动技巧差。常丢三拉四,忘带东西或遗失学习用品。理解时间概念困难,时间管理能力不足,作业时间常拖的太久,依赖大人监督勉强完成。视空间障碍,手、眼协调不佳,执行任务拖拉,动作慢。语言发育较同龄人慢,与人交流时常目光不对视,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常条例不清。综合干预的策略 父母对孩子的情况了解越多,就能越多知道孩子的特殊需求是什么,如何给予地针对个体的特殊的学习技能训练,然后作出适当的学校安排,最大化地发挥孩子的学习潜能。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支持,家长对儿童学习情况的理解、鼓励、支持和必要的包容,避免一味负面评价,因为负面评价会降低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会认同外界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行或认为自己笨,不良的自我暗示会使其学习动力下降,限制学习潜能的发挥。 阳性强化法,对于良好行为,给予阳性强化,如表扬、鼓励和物质奖励。据儿童情况制定合理的期望,循序渐进的小目标,在朝大目标每迈出一个小进步时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让孩子感觉到:我努力了,我有进步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开始的目标一定要为孩子量身定做,确保能自己体验到进步。如果要求过严、过高,屡屡挫败体验容易让孩子放弃努力。教育干预 着重早期开展特殊教育,对学习障碍的儿童,不要强调其学习的失败,应了解其学习技能的薄弱环节,教学方法宜扬长避短,使之取得学习的进步。药物治疗 共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时,应在心理行为治疗、教育干预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 感觉统合训练 基于学习障碍儿童的大脑组织协调感觉信息不良的假设,提出感觉统合训练来控制感觉的输入,特别是刺激前庭系统和本体感,如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儿童能统合这些感觉,产生适应性应答,用于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功能不良。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过度保护,事事代替孩子去做,而不是教孩子去做,或协助孩子去完成,这样会让孩子失去许多学习与锻炼各种感觉运动协调能力的机会。有时家长帮忙太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动作太慢,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和日常生活方面,由于孩子动作慢不知不觉中家长的往往给予过多的帮助,以至于孩子非常依赖父母的帮助,独立努力更削弱,缺乏时间观念、拖拉、作业不会自行纠正错误、甚至不会整理书包等等。可见一味的帮助让孩子依赖大人的帮助会让孩子的动作更忙,进入不良循环。
抽动障碍的识别当孩子不停地挤眉弄眼、努嘴、吸鼻、伸舌,甚至扭脖子、点头动作时家长会感到很困惑,是活泼好动?顽皮做怪相?或是坏习惯?抽动症是一种不自主的、无目的性、重复、快速的肌肉运动,眨眼、吸鼻、舔口唇,扭脖子、鼓肚子、耸肩、甩胳膊、蹦跳,或伴有嗓子发声、骂人,其实这不是儿童的顽皮或“坏毛病”,而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一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抽动症。抽动具体表现从形式上可分为运动性抽动(motor tics)和发声性抽动(vocal tics)两种:(一) 运动性抽动 简单运动抽动表现为突然、迅速、孤立和无意义的运动,如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张口、伸脖、摇头、耸肩等; 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突然、似有目的的复杂的行为动作,如“做鬼脸”、眼球转动、拍手、弯腰、扭动躯干、跺脚等,复杂运动性抽动还包括模仿行为、猥亵行为等。(二)发声性抽动 简单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发出不自主的、无意义的、单调的声音,如“嗯”、“啊”等、或者类似动物的叫声、清嗓声、吸鼻声等; 复杂发声性抽动是指反复发出似有意义的语词声,包括单词、词组、短句、秽语、模仿性语言和重复性语言等。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抽动障碍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不同的类型严重程度、治疗、转归不尽相同)(一)短暂性抽动障碍1.起病于童年或少年早期,以4~5岁儿童最常见。2.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以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较常见。3.抽动能受意志克制短暂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入睡后消失,检查未能发现神经系统障碍。4.抽动症状一日内出现多次,几乎日日如此,至少持续2周,但持续不超过1年。5.排除锥体外系神经疾病和其他原因所引起肌肉痉挛。(二)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1. 有反复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抽动,任何一次抽动不超过三组肌肉;2. 在病程中,曾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两者不同时存在;3. 在数周或数月内,抽动的强度不改变;4. 能受意志克制抽动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5. 病期至少持续一年以上;6. 21岁以前起病;7. 排除慢性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病变、肌阵挛、面肌痉挛和精神病装相等(三)多发性抽动障碍 即Tourette综合征或抽动—秽语综合征1.起病于21岁以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2.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3.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4.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5.症状的强度在数周或数月内有变化;6.抽动一日发作多次,几乎日日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同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7.排除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不同类型的抽动障碍的预后不一样,治疗原则也是不一样。短暂性抽动障碍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可自行好转。一般来说,对于抽动症状程度轻、对儿童生活造成影响少者无须药物治疗,以心理行为干预为主。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寻找可能相关的躯体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家长要注意避免因其过度关注而强化症状。如抽动症状十分频繁或形式越来越复杂多变者可给予药物治疗。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一般无须特别治疗,尤其对于症状已持久固定不变,已形成了习惯如成年人清嗓子或眨眼抽动等,对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并无影响者,一般不须要用药治疗。 多发性抽动障碍 即Tourette综合征或抽动—秽语综合征病程常呈缓慢进展,症状起伏波动,新的症状可代替旧的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学习、生活干扰小,可照常上学;严重者则干扰日常生活和学习,尤其伴发行为症状,如注意缺陷多动、强迫及其他行为障碍等。治疗上需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治疗相结合。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对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产生严重的影响,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已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多动症的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和不规范的地方,以至于治疗的效果不满意。多动症的儿童是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家庭和社会,家长和老师需要对这些孩子有更多的了解,需要知道更多的帮助孩子的方法,把多动、注意力不足给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规范的治疗强调一下原则1、综合干预:首先强调家长、老师、医生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才能取得最大的疗效。在多动症的治疗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的作用也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反之,如果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参与,治疗效果会受到影响。 《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推荐的多动症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父母培训、社会技能训练。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前,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运用综合干预的方法,以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2、重视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改善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冲动行为、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是多动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也是首选的一种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与监测下,合理选择与调整,回避副反应。药物治疗为心理治疗和教育训练收到明显效果创造条件。药物治疗加行为治疗的效果要明显大于单纯的行为治疗。单纯行为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孩子的学业问题日趋严重、心理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受损后才考虑药物治疗,将会明显增加治疗难度,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影响。“指南”推荐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中枢兴奋剂(利他林和专注达)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择思达)。由于每个患儿对治疗的反应和药物的耐受情况各不相同,需要在治疗时针对具体病情,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目标,以求达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3、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儿童的行为矫治和父母亲情绪管理。儿童的行为矫治重在辅导儿童自我觉察、自我指导的能力达到行为自我调控能力的逐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移情训练包括:认识情绪,调节情绪,从他人角度去思考,降低紧张度,减少敌对,转化不良情绪;沟通技巧训练包括,学会倾听;替代行为培养;应对挫折和恢复自信的技巧训练。父母亲情绪管理重在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容易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失控,对责骂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记录,意识到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治疗的基础。预防陷入与孩子的负向互动中。示范给孩子你希望他效仿的行为。4、父母培训:通过循序渐进的步骤教给父母管理儿童行为的技巧,在家庭环境如何应答儿童问题行为,无效的方法要学会及早被识别,避免持续停留在批评、指责、惩罚的方法里,启动新的循环,从相对容易的目标开始,帮助达成的目标,让儿童体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循序渐进地增强儿童有效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促成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5、学校的支持:与学校建立联系卡,以得到学校的合作,可让孩子坐在课室的前排,靠近教师的位置,使教师能够经常注意到儿童减少分心。老师应理解到这些孩子特别好动的特性,尽量安排其多参加课间活动,使他们过剩的精力能有释放的机会。6、长期连续治疗:按照《中国儿童ADHD防治指南》进行规范治疗。首先要明确恰当的治疗目标,制定一个完善的治疗计划并实施,在治疗过程中要对多动症患儿进行定期随访。 既往多动症的药物治疗,常采用间断治疗的方法,即周末和假日不服药,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多动、注意力不足除了影响孩子的学业学习外,还会影响到生活、社会活动、兴趣爱好的方方面面。目前在新的治疗指南里多主张采用连续服药的方法,不主张周末或假期停药,最大程度缓解各种症状。另外,由于多动症的症状长期存在,其各种负面影响也长期存在。因此多动症的治疗也是长期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7、整治疗目标:多动症治疗的目标是什么?既往人们常常将治疗后患儿症状是否改善来评价多动症的疗效,并以此来作为治疗的目标。但目前主流医学越来越强调多动症的治疗目标不仅需要症状的减轻,更需要心理功能的改善(包括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达到“缓解”状态,最大程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寻找到有效的帮助后而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李荣在陪伴孩子情感成长的历程中,父母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是每一位家长非常关切的话题。与父母辈的孩提时代相比较,今天的孩子受到更多的关注,面临更多的挑战,更复杂的成长环境,承载着更多的期望;而今天的家长需要更卖力工作,工作时间更长,压力更大,陪伴孩子的时间少的可怜,孩子们花大量时间对着电视和电脑…..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孩子学习同伴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上的进步。学习不到有效的,适应儿童年龄的人际沟通与情绪控制的能力,对孩子的情绪能力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使得遇到不顺心时更容易情绪化,发脾气,冲动、任性、不服从。家长如何提升自己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能力,对儿童的行为管理更得心应手?在家庭环境如何应答儿童行为父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孩子第一任情感教练,童年期亲子互动的方式决定着孩子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方式。树立这样的信念,警示为人父母者要高度重视亲子互动的关系质量和情感交流。首先需要学习识别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把消极互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过多关注负性行为:很多家长认为:小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3岁看大,7岁看老,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后患无穷,所以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纠错上,进行不停地批评纠正式互动,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高调”纠错无意中破坏了你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自然能力,与父母的不信任相匹配,孩子往往不能信任自己,缺乏自我判断的的能力,事事需要父母的肯首。内心缺乏自我肯定,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缺乏耐受与缓冲的能力,容易自责、懊恼、发脾气。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被接纳,被肯定的环境下,发展出安全感、自信和自尊。当孩子犯错时,要学习透视事情的表象,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愿望与情绪体验,比如鞋子穿不上了就打鞋子;画画坏了就撕纸头,打自己头;下棋输了,大发脾气…..从这些外在行为表现里我们都看到孩子希望把画画好、去赢得这盘棋是好的动机与愿望,孩子缺乏的是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不能耐受不如意而情感爆发。提示我们在受挫时孩子启动的是一贯的自我否认机制,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去缓冲受挫的打击。家长在开始批评教育孩子前,一定要学习保护孩子的发脾气背后的正面行为动机,告诉孩子在爸妈看来,你希望赢是好的愿望,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的责怪和对他情绪的否认,而是迫切需要从父母那学习如何去耐受不如意,如何在不顺心时保持平和的态度,如果此时家长一味指责批评,反映的是面对孩子的发作,家长的耐受力已经不够用了,已经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了,意味着孩子没有好的行为模板。有时互动的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比沟通的内容,讲的话更具有影响力。在良好行为示范的前提下,等待孩子情绪平息下来后,再与孩子交流,肯定孩子已经有的的良好行为,一起讨论比发脾气更高明的方法,辅助孩子练习新方法,学会在自己感到愤怒、委屈、懊恼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孩子体验到发脾气正慢慢地被淘汰的。有时面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我们家长所具备的耐受能力远远不够用,情绪失控由着自己的性子应对,无意中讲了许多破坏感情的语,做了一些破坏感情的事,让我们离帮助孩子的目标越来越远,如对这孩子喊叫、责骂、发脾气、冷落、唠叨、挖苦、旧事重提…常见的带有责怪、不信任的问话:为什么…..?让孩子泄气的话:妈妈真倒霉,你怎么就…...命令、威胁口吻:你再不….,我就不….,等等。亲子关系的是基础性的工程,无意中对亲子关系的受损与破坏,会让我们帮助孩子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形成负性循环,酿成恶性的结果。负性行为一旦被觉察就会触发我们去改变。重视亲子情感交流亲子沟通是亲子间分享感受的过程,让孩子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是情感的交流,不能理解成讲道理或是盘问的过程。陪伴孩子是情感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每天在一起度过一段轻松的时光,孩子享受的游戏活动,以孩子为主导,用温暖的微笑,关心的眼神传达你的爱意,共同分享生活中的乐趣。学习欣赏孩子的优点,选择增进感情的话鼓励孩子如:当你…..时,爸妈很高兴。当你….时候,你真的长大了。你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继续努力!当孩子面临情感困惑时,家长需要专心地、耐心地听,表达理解和尊重。以此为基础取得信任,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与感受,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不要过早用道理去评价孩子的感受是应该有的,还是不应该有的,只要这种感受对孩子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抱以理解的态度。在孩子充分的情绪宣泄的基础上,利用正性关注获得合作,先要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对于不足的部分家长可以通过新的角度去和孩子讨论细节,通过交流家长尽量把孩子有的消极想法与不合理的行为做进一步的积极转化,给出你的建议,帮助孩子在类似的情况下有新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模式,循序渐进,及时积极反馈,使得良好行为得到固定维持。最后与家长分享一句话:要想改变孩子行为,家长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想法和做法。只有我们改变了,才能推动孩子的行为改变。要把启动良性循环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